文化发展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5:22: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十一五文化发展计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
序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明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体影视文化发展计划
年,是建党周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继续掀起“六大建设高潮”和推进“四大目标”的决策部署,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和地方特色文体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坚持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思路,以项目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牵引,以管理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全力推进我市文体、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十二五”文体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项目为中心,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体育方面。启动市体育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市体育场;指导、丹棱两县利用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在全市新铺设全民健身路径6条;指导青神县南城镇建设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个;继续抓好乡镇和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二是文化方面。启动市文化中心建设,做好前期工作;在全市续建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实现全覆盖,为31个乡镇配送安装文化共享工程和活动器材;启动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建成26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完成550个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三是广电方面。全面完成“村村通”任务,启动“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在全市1186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农村公益电影;大力推进城市影院建设,加快万景影视城建设。
二、以活动为载体,提高文体惠民服务水平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回顾及今后五年发展计划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享誉世界;水浒文化作为中国的特色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我们郓城人的骄傲。几百年来,水浒文化以其忠义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而其忠义思想的实质正是当今社会所亟需的诚信理念的翻版。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浒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她风靡世界的强大魅力。虽然“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壮举已成历史,但是水浒文化的渊源、水浒英雄忠诚仁义、济贫扶危的精神和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气概却长留人间,催人奋进。水浒文化不仅是郓城走出山东、走向世界的文化通道,而且是建设诚信郓城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水浒文化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郓城在这方面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决心乘“突破菏泽”的东风,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水浒文化这块宝藏开发好、利用好,把水浒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郓城的经济发展服务。随着我们把水浒这块蛋糕的做大,我们坚信,水浒文化产业将是继民营经济之后郓城发展的又一个亮点,同时,也是郓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使郓城的水浒文化事业有一个长足发展,我们把公司两年多以来的工作及今后的发展计划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百花园里苦耕耘,水浒文化露峥嵘。
两年多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水浒文化的传播工作,连续刊出了14期《水浒文化》,每期印刷6000——10000册,免费邮寄到菏泽及全国各地,成为宣传菏泽、宣传郓城的一个窗口,受到陈光书记等市委领导,县委、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我们创建了“水浒大观园”和“水浒资讯”网站,研制开发了包括水浒象棋、麻将、宝剑等十几个门类二十多个品种的产品,不仅在郓城建立了总公司和产品展厅,而且在梁山、鄄城、阳谷、菏泽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和营销点。另外,从04年10月份开始,我们又进军餐饮业,创建了水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水浒人家分公司。“水浒人家”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特色的饭菜、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支持和信赖。两年来的工作,不仅使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把水浒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唤醒了人们对水浒文化的深刻认识,由水浒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们心灵中引发的震憾更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到,水浒文化“风景这边独好”。
二、文化经济两手抓,继续加大对水浒文化的投入:
两年多来,《水浒文化》共编辑出版15期,是国内外唯一一家以水浒知识为载体的公开出版物,2004年被评为菏泽市优秀内部出版物,自费印刷发行十余万册,不仅是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宣传郓城的一个窗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今后五年,我们将投资40—50万元,编辑出版30期《水浒文化》,对外发行35—40万册,进一步扩大《水浒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争取将其办为省级或国家级出版物。
文化发展资金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根据《市财政性资金审批支付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按照《中共市委关于印发<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市委发[2007]48号)规定设立,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收支预算。专项资金提取比例不应低于全市当年财政支出的2%。
第三条支出范围
(一)宣传文化发展基本建设和维修资金。其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以政府为主导,由财政直接投资;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财政一般不直接投资,确需重点扶持的项目由财政对贷款予以适当贴息。
(二)文化广播电视技术设备、城乡社区文体设施、图书报刊等购置经费。
(三)开展对外宣传、文化活动、新闻出版等活动经费。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
摘要: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时展,形成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障决策层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特征;问题;对策
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是展示企业形象、保持企业特色品质的内在精神,是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企业永不枯竭的财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的能够为全体职员认可、并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包括企业的立业精神、创新理念、道德规范、社会使命、行为规范、价值制度等。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服务、品牌等外在呈现的物质文化,还有企业价值观、制度、信念、职业道德等隐性的精神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必备要素。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1.人本性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文化最为核心的是人的文化,最为本质的内容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成就人。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体现最为基本的社会道德,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凝聚人,用人性化的制度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依靠全体人员的智慧发展企业,帮助全体员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过硬的产品、满意的服务回报社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论文
2014年,教育部围绕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出台了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当前形势下的学校艺术教育。这一“顶层设计”为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南。但是,基于西部乡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和陕西基层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语境,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深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改善,依赖于新的乡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培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整个素质教育又是新型乡土社会的基础环节。置身乡村文化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在面对日益趋向“文化主体空心化、审美经验荒漠化、乡土文化多元化”的乡村流动型社会时,其艺术教育开展的资源配置、参与对象、接受主体、辐射效应和价值取向等,也要随之而变,艺术教育的各类扶持政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惠民政策,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统一。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对陕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艺术教育状况的调研,提出当前要在乡村文化治理的视野下,重新观照和定位乡村美育和文化的重建,从系统论、实践论的角度,厘清艺术教育在乡村文化生成和重构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而为倡导“艺教当先”的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文化复兴方案做出学理分析。力求将发展乡村美育、整合基层资源、服务公共文化、实现协同治理的价值取向贯穿于陕西省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文化治理”进程之中。
1“文化治理”对当前陕西乡村文化复兴的内涵要求
当前中国的乡土社会问题,毫无疑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文化治理”视域来观照。关于“文化治理”问题的研究,近来在话语转换上逐渐立足中国语境,趋向“本土化”。“文化治理”在西方语境中源自福柯,关注权力规制、统治机构和知识形式及其再现模式。根本意涵在于视其为文化政治场域,亦即透过再现、象征、表意作用而运作和争论的权力操作、资源分配,以及认识世界与自我认识的制度性机制。更多的是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对文化政策、资源配置和秩序运行所进行的考察。这一取向主导着晚近的西方学术研究。而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国家到社会层面对“文化治理”重视较多、话语喧哗。不同于西方语境中的考察角度,国内强化了“文化治理”概念意涵中包容性发展的文化观念,更多的是从社会建设与和谐世界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强调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以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如胡惠林认为:“文化治理的特征是通过主动寻求一种创造性文化增生的范式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这是文化治理与文化管理最突出的差别。实现从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的转变,具有国家治理的意义,标志着国家文化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这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围绕语境移植和话语转换,“文化治理”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之一,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对“文化治理”等国家现代化能力和体系的强调与转换,既是一种话语的移植,也体现了国内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精神。基于此,本文所谓的“乡村文化治理”,强调通过文化治理实现农村的社区意识重塑,而这种社区意识的核心在于生成新的大众“审美团契”[2](即通过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共通感的营造来形成心理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以文化治理视域反观当前农村迈向“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就更要强化文化会通、文化认同特质。简言之,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文化治理角度既需要改变传统文化的“乡土习性”,又要应对当下的都市消费文化语境,重构“新乡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价值体系,如此才能消除文化生态的异质性和“区隔化”,防范“乡土人”走向“边缘化、游离化”,从“二元对立”真正过渡到“城乡一体”,最终实现“新型城镇人”的文化蜕变。通过立足于陕西各地农村的大量调研,我们看到处于“城乡文化对立、融合”背景下的陕西乡村,在乡土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主要体现在城乡文明的对立和冲突加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冲刷和损蚀严重,城市发展空间和资源对乡土空间的挤压、侵占导致的乡村文化结构失调与文明断裂较为明显。城乡日常文化形态在“一体化”过程中“负能量互动”较多,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不够,经济利益和消费取向主导下的乡村文化伦理和审美经验被割裂,农民的心态整体懈怠、浮躁、功利化。乡风乡俗变化剧烈,价值观博弈十分明显。毋庸讳言,在当前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陕西乡村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阵地,更是“美育国民、文化复兴”的“后花园”,彰显着多元、流动时代文化传承的典型性和异质性。在其文化建设中要强化“文化治理的整体观和认识论”。同时,文化治理中不能千篇一律、割裂传统,要重视乡土文化的多样性特质。因为,西部乡土空间的艺术生产、日常话语承载着民众的活态经验和诗性智慧,凝结了民间社会和地方人文的变迁,因而关于西部乡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研究需要特别关注和开掘乡土文化的历史性、地方性建构的“习性”。相较于偏远山区的“攻坚扶贫”“文化蚕食”局面,城乡混生地带、新兴小城镇社区的规模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乡愁”的消散更值得关注。伴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扩张,新型城镇化直接带来了陕西乡村文化生态和农民日常生活的巨变。面对乡村未来不确定性的困惑和焦虑,成为农民主体在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常态反映。通过访谈、观察,我们发现:就日常文化形态而言,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最大现实困境是乡村传统价值观的失范、农民日常生活经验的失措和村社文化内涵建设的失位。突出表现在:面对“空心化、失血化”严重的窘境,农村传统文化习俗越来越淡漠和消解,新文化习俗越来越功利化、奢靡化,乡村日常交往的种类和方式减少,农民人文的情感联络和沟通越来越被功利化的博弈、争斗和算计所替代。农民享乐之风日盛,生活懒散化加剧、对城市文化“负能量”接受较多。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价值取向片面的接受令人担忧,青年赌博和中老年妇女秧歌,成为农村两种最为常见的日常文化生活形态。作为农民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如农家书屋、文化体育站点等缺乏有效运作,许多地方的乡村文化建设或者依靠简单的“输血”,或者追逐模式化表象化的“乡村旅游文化”建构,鲜见具有内生动力式的深度文化建设举措。更多的是依靠极个别农民“自乐班”支撑的村民文化,成为陕西最为常见的村落公共文化形态。“文化凋敝、价值失范”的境况在当下陕西农村屡见不鲜,造成了对本就处于资源配置劣势的乡村教育的重大影响。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在18岁以下的乡村青少年群落中,盲从、享乐、奢靡、时尚特质成为主色调,青少年所谈所想距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很远,基本上都是网络热点和游戏话题,折射出学生的价值观深受低俗之风的影响。基层农村的婚丧习俗,整体上走向礼仪简易化、物质攀比化。总而言之,价值失范、人情淡化很严重,传统乡村的文化积淀和风范面对消费主义的冲击消失殆尽,体现出城乡文明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深层冲突,以及乡村文化秩序缺乏调控的盲目状态。传统乡村社会传统中注重“伦理本位、情谊向上”(梁漱溟语)的素质愈显稀薄。面对如此情势,当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于是,针对陕西新农村的文化治理模式及其与乡村艺术教育资源的互动研究,我们认为,农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重建目前还很缺乏,基本处于“输血和真空”,因而“艺术教育荒漠化”严重,文化治理的现状和趋势,对于乡村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环境重构影响深远。毕竟,“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性正在于社会组织各层次的整合是依靠文化系统的功能实现的。发挥文化系统功能的前提是用某种思想方式将各种观念与价值结合为统一的整体”,[3]这种文化系统功能的存在或显现,需要通过观念整合,重建价值信仰体系。对当下的乡村而言,当作为“超稳定结构”的社会文化模式被拆解、重构时,更需要一种系统化文化治理的自觉。简言之,“乡愁记忆”需要在全新的乡风、乡俗、乡礼、乡情中浮现。
2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其与当前乡村文化治理的断裂
文化治理对陕西乡村文化复兴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而解决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队伍,也是为新农村、新城镇的文化建设培育生力军,提供一线的源头活水。没有新的文化主体的渐进成长和全面参与,乡村文化精神生态系统的重建难以想象。同样,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和“文化强省”的地方战略的大背景下,陕西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借助中小学艺术教育队伍,实现乡村美育的理念引导和实践指导,是一个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共同发力、合作共建的紧迫现实课题。从文化治理的角度审视陕西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建设实践,我们的研究思路就必然地要侧重于“两个系统”的视域:第一个系统是纵向系统,即在“地方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大系统”中探讨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问题,实现“制度设计”的一体化思考,最终力求达到教育系统内的整合。第二个系统是横向系统,即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战略下,结合基层乡村审美教育和文化建设语境,在“乡土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大系统”中反思、统摄农村艺术教育师资建设,力求倡导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文化重建,以形成全新的乡村文化共同体。近年来,通过一线调研,对当前我省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做了大致的梳理和汇总,形成了基本的判断和总体的认知。即:目前各地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特别是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新时期的特殊功能、价值取向等总体认识还不够深入。艺术教育(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而作为薄弱地带的乡村艺术教育,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的生存处境和成长环境逼仄,因而在从业过程中出现人才流动现象较多。具体表现在推行美育过程中,人员、经费、监督缺乏,中小学处于被动应付检查和简单对付课程的状态;开课率不足、教育内容和载体单一、活动参与面小、没有体现地区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特点。艺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功利化语境中显得边缘化,尤其缺乏理性指导和专业规范。伴随着当前生源锐减、合校并校的趋势,农村学校缺乏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体系,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和教师发展计划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表现在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队伍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受人事编制、地区人才就业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入口不畅”。教师队伍配备准入不够,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过多地依赖于免费师范生、“振兴计划”等集中招教补充人力,但依旧严重不能满足地方需求;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单一、狭窄,老龄化、非专业化严重,不能满足当前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需求;教师队伍水平参差、分化严重,不适应艺术多元发展和“微时代”传播的形态演变,导致艺术教学“三贴近”于“网络新生代”群体的目标难以实现;乡村艺术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和保障机制差,教师发展计划没有系统性和一揽子计划,个体成长的主动性和上升通道不够,教师地位边缘化;立足于双向成长的城乡中小学两支队伍的“对话、互动和协同创新”、中小学与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构”极度缺乏。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升相对断裂,需要“强弱联合”和“点对点帮扶”。同时,在艺术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当下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型”的单一培训体系,缺少公共文化取向的思路引导,教师自主性学习机制、学习共同体构建意识等没有有效建立。由于当前基层编制紧张、教师生存压力大,因而“混生活”意识浓,大家对假期短训式的培训方式和效果都不满意,教师普遍反映自身提高的机会少,因而对培训热情不高。总之,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扎根、体现时代性的师资队伍,对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影响深远。基于此,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地积极探索陕西省农村艺术教师队伍的队伍供给、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要认真探索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本省区域内艺术教育的资源统筹和协同创新,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当前乡村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农村艺术教育开展问题总是在学校的“小圈子”中自说自话(或满足于“双高”等验收工程),没能实现与地方文化治理的有效衔接。教师生存、教学活动缺乏“地方化”的文化土壤,艺术教育不能呈现与农村文化的对接效应、营造学生成长的“乡愁感”。这种断裂现象,客观上也造成学校艺术教育与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共建的分化与游离。
3以“文化治理”视角引领、推进当前陕西乡村学校艺术教育
浅析文化市场发展之影视媒体与互联网
摘要:2014年8月28日,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签署了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酝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合作协调小组,无疑保障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落到实处。但京津冀文化市场中存在产业基础差异、消费水平差异、文化成本差异,因此需要政府和市场同时并举,打破各自为政的行政壁垒,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京津冀文化市场的统一,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合作。本文主要就影视媒体与互联网方面浅析京津冀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市场;协同发展
1.京津冀文化发展现状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统一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发展趋势迅速,但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体制不健全、市场开放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推动京津冀文化市场的统一、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的合作越来越成为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
2.影视传媒
说到影视传媒的发展,不得不提起的京津冀三大电视台的发展,从近几年的电视台收视率排名来看,湖南卫视一马当先占据第一,而身为文化中心的北京电视台却连前三都没有挤进去,天津卫视和河北卫视更不用说了,所以在京津冀影视传媒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卫视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台的发展重点首先要放在节目的创新上,根据大众的喜好,推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除此之外,挖掘优秀人才,给电视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样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卫视的进步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不少优秀节目脱颖而出,包括天津卫视的一些综艺节目也是好评如潮,相比较而说,河北卫视则略逊一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无疑可以在这几方面取长补短,可以在一体化的浪潮下推出一些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从而带动三大卫视的发展。影视传媒当然少不了电影、电视剧和动漫的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影视方面的竞争力显然是有很大的优势,包括北京CBD传媒发展圈子的日益壮大,都给北京传媒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一些比较知名的传媒类院校都分布在北京,毫无疑问这些高校给北京影视传媒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再加上北京是全国的首都,政策上的支持也无疑是传媒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助力。身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不管是在引进先进技术还是对外出口影视产品都有着别的城市不可替代的优势。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北京的这些先天性的优势会给天津和河北影视传媒带来强大的推动力。河北、天津两个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两地影视拍摄基地开发的并不充分,像河北还有很多城市尚待开发,比如河北省的易县,其影视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已经开发了一点,但是开发力度并不充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开发,便是一个很好的拍摄基地,天津的景色、景点无疑都是很好地拍摄地方,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影视传媒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掘。影视传媒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永远是一个不变得话题,所以,在促进电影、电视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打好这一技术性的硬仗,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引进或者开发新的拍摄技术,在保证技术层面的同时,内容上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京津冀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其文化资源的可挖掘性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文化软实力如此重要的现在,一定要抓住机会,努力创新内容,让影视传媒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是整个国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在关于《浅析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已经分析了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而本文针对其问题探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对策
当前,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极其重要和紧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文化的大力发展,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极其重要和紧迫。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其他参考文献的查阅,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方面,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思想保守,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第二,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极不完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缺乏人才。第四,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预防职务犯罪知识竞赛试题六
必答题六
一、单项选择
1、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型职务犯罪共有(c)罪名。
a、5个b、10个c、12个d、15个
2、某国有保险公司经理王某与该公司委派到另一非国有保险公司葱花司公务的人员李某相勾结,故意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50万元,予以私分。二人共同构成(c)。
a、私分国有资产罪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