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11:49: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文化产业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探讨

摘要: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堂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2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其中“第一课堂”主要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第二课堂”主要进行创新创业具体技术实践。并提出该课程体系实施的建议,以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1],这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培养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然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理论教学侧重有余,而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的现状。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特质,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叶岚[2]提出应在专业学科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机制和管理机制;钟新等[3]则提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教材选择、大纲制定、创新创业理论与案例的融合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关键要素;李德丽等[4]认为应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吴立全[5]则以市场导向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钟宏桃等[6]、漆亚莉[7]、苏琼[8]具体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特质,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商洛学院自2013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以来,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并多次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沙龙、素质拓展、创业大赛等,培养的学生近几年先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天竺山杯”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商洛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具体如下。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指导性较弱。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尚未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得该专业学生创业、法律、财务等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创意点子难以转化成创业实践,策划书实践性较差,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提高。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用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目前商洛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在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穿插着创新创业作业、任务,但由于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到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中,使得学生接受到的创新创业培训较为零散。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多数课程教学中,教师仍采取“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缺少将自身的创新观点和创业思考表达出来的契机,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和将好点子转化为实践的可能。乏具备实践经验的指导团队。拥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指导出优秀的项目。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理论丰富而实践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或实践锻炼,导致在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只能立足于理论进行指导,对项目的实践性难以把握。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颈。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学、艺术学或文学学位,专业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环节大体类似,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化产业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社交、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及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执行力度。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发展政策的确立,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教学的转变。西方实践教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职业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其产学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实践性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到位、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较好的平台及较多的机遇,从而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要创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模式,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有效接轨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凸显创意、策划两大专业特色,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要转变,数字化技能的内涵日益厚重,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新的教育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都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二、优化课程实践设计

查看全文

关于文化产业财务管理若干思考

一、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贯彻着文化产业整体的运营,为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保驾护航。文化产业属于新型产业,在发展中遇到资金不足、短缺等问题,与财务管理在整个经营管理中紧密相连。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任何关于经济资金问题,财务管理需要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内,融合到文化产业中。因此,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文化产业活动中的服务、产品都是反应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转换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树立创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

二、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管理意识不足。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意识不够,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财务制度,导致财务管理处于形式化,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产业文化财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工作素养一般决定了该单位财务部门整体模式,也影响了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水平,因此,领导的管理意识对企业整体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部分领导没有形成对财务管理的强烈意识,没有做到严格对待,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没有做到对文化产业以及单位的重视,不利于文化产业单位的整体质量发展。(二)进行管理时有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在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中一般会存在违规行为,比如,就影视产业来说,国家生产的影视作品都是供给的数量超过需要的数量,部分影片甚至几年都排不上,在国家文化体系管理控制下,许多影视作品从策划、拍摄直到最后的发行都必须要严格的监督把控,就会请一些领导和专家来进行研究讨论剧本,并向他们发放所谓的“研讨费”对于管理中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影响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整体运作。(三)文化产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许多文化产业单位在执行单位财务制度时都没有正确意识预算的重要性,随开支范围的扩大,在资金使用上,随意进行改变,有些单位即使执行了预算管理,都是流于形式化,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四)文化产业综合能力不足。通过加强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种文化企业拔地而起。目前,虽然许多文化企业出现,但没有一定的规模,其综合能力不够,众多文化企业希望能够扩大整体的规模,形成一个文化产业链条。但是企业的集约化不高,导致文化企业共同联手的想法也将破灭。同时文化产业财务会计的相关人员职业素养不够高,甚至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就会导致会计工作出现许多纰漏,在账务处理中就会出现不清晰情况,产业文化单位整体综合能力不一致,比如,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素养能力,但是在接受新的知识上过于局限化,导致财务管理无法有效实行,也因此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建议

(一)加强管理者对财务的正确认识,转变陈旧思想。文化产业财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工作素养一般决定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对产业文化财务管理整体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有些领导者来说,并没有形成对财务管理的强烈意识,没有做到严格对待,更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观念,领导者对财务管理意识相对滞后,导致财务工作者整体缺乏系统化,就没有意识到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无法发挥会出财务管理的真正的作用,不利于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二)文化产业财务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对影视文化发展要正确引导,严格执行避免违规经营,强调企业自律,要根据规章制度依法纳税的认识,应按规定进行合法运营,加强监管部门对其监督,企业单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制约,还可以聘请专业监督员,在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改进,在税务方面应按实际情况进行扶持,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有效的抑制文化产业在运营中的违法行为,改善财务管理的现状。在实施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加强财务审计模式,强化财务预算工作以及财务反馈制度等方面,要从全方位对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建立科学的运营体系,财务管理是一个循环的模式,应该与产业文化倡议文化相结合,应该根据财务的计划,预测,控制,分析,检查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配合联系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循环模式。以此构造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三)健全文化产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文化产业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文化单位应该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差额、自收自支的三种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实行。企业文化单位要对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支出,实行严谨的规范文化产业制度,要按照实际情况控制好资金,减少费用的损失浪费,有效的把全面预算管理延伸到文化产业的各个内容中。首先,要先处理好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之间关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的支出问题,还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实现经营目标。其次,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文化产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机制,成为日常管理中自我约束的准则。最后,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保障预算可以成功实行。(四)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及员工培训。文化产业整体运营活动都是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与支持,想要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应用,需要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应不断加强文化产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通过培训、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改变领导者的陈旧思想,贯穿财务人员在管理制度中的作用与价值,发挥出领导者的引领作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意识,进行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共同承担财务内部责任,消除消极抵触思想,对员工定期开展职业素质培训,提升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在培训专业的管理人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以此来弥补文化企业专业人才的不足。了解时代趋势,从而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效率。

查看全文

语文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入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一次全面的国家体系创新。它不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制约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它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存在性依据,成为当下中国行为的一种文化生态,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全面的制度创新、路径改革和价值重建。胡惠林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参与入世后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整体进程,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张晓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指出,“入世”后的中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因此,入世后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性产业发展格局的不对称:以夕阳产业换我朝阳产业;(2)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以产业实力搏我资源潜力;(3)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性:以产业高端对我产业低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WTO规则框架下的宽范围和多领域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按中国政府承诺的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张晓明认为,鉴于国际性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手段和内容的矛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一种“后来居上”和“逆向整合”的趋势,中国在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为基本指导方针,并遵循这样的原则: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查看全文

十面埋伏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从2003年底开始,《十面埋伏》渐渐超越了电影的局限,成为文化圈最大宗的文化事件: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管理探讨论文

近年来,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吉林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通过抢抓先机,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吉林省金融业加快了介入文化产业的步伐。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来源于/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热衷于短期利益,长远职业培养难以完成

这种现象在职业培养中十分常见,一般学生在接触一段时间的专业教育之后,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把这个兴趣迅速的安排在实践上,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一般不会选择难度太大的进行,而且这些实践一般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并且有一定的报酬,这部分实践学校是无法进行阻拦的,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获取了一定的酬劳,但是学生一旦发觉这种实践行为的短期利益,会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学生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课业规划。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培养计划中不仅有时间过程,还需要大量的理论来做支撑,学生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将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进行理论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是百害无一利的。

(二)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在校期间教师应该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这种理论知识将手上必定要将教师放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位置,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那么理论知识将会被严重压缩,这将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学重点的划分问题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通过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领域的各类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都可以根据本办法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第三条示范基地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

第四条文化部将对示范基地在政策、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章基本条件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论文

一、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显著特点

(一)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知识性

文化产业的知识性在于向社会提供各类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资料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原创性和知识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因此,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对创意型、技术密集型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工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项目发起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精神内容生产存在内容的创新,以及从创新到产品化生产的两个过程。前一个是对项目产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创作、策划与组合。后者是将相应的精神内容要素固化到相应的物质载体中去,成为产品形态。例如,电影需要导演、演员、编剧等创意人才的劳动。这些通常称为线上部分。而电影创意要转化为电影产品,必须通过电影的摄像、道具、场务、化妆、后期制作等多个部门协同完成。这些生产部门通常称为线下部分。通过法律、金融和保险等环节的合作,获得项目的资金,通过发行环节进行电影营销。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如哈利•波特、迪士尼等,可以通过形象许可和版权经营,形成玩具、图书、文具等。一个文化产品项目要实现准精神产品到纯精神产品的价值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要对项目运行过程中资金、成本、进度和风险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内容信息管理、版权管理与开发系统。一个项目要想获得成功,不但要在相应的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需求、赞助企业的需求、国家的法规政策及导向,以及本企业的优劣态势等。特别在我国,文化需求的增长在与日俱增,瞬息万变,而又缺乏市场运作经验的积累,相关的数据和统计信息比较匮乏,项目发起的难度就相应增加。同时,在文化活动走向市场化运作的同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市场因素,比起别的行业产品来说,对产品的独特性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项目策划和审批的决策者具有综合素质。

(三)项目策划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查看全文

十面埋伏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从2003年底开始,《十面埋伏》渐渐超越了电影的局限,成为文化圈最大宗的文化事件:

2003年中,《十面埋伏》开始选角,初定梅艳芳、刘德华、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关系,为这部尚未开拍的影片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张艺谋携《十面埋伏》参加嘎纳影展,国内媒体报道说观后掌声达26分钟之久,引起多方质疑;

2004年6月22日,继沈阳万名观众宣布将签名声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万名观众也在当地院线的组织下,联合签名声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礼。主办者称,这一行动将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首映庆典,巨星云集、六个分会场、200个城市电视台的轮番轰炸,就连春节联欢晚会也只能自叹不如,张伟平更是给予了首映礼“观众一进来,保准傻眼”的不菲期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