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07:5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卫生资源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卫生资源论文

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高的速度来推进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工业信息化研究。目前,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研究论文在这方面也比较关注,直接涉及此的论文有18篇,占整个论文的8.2?,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2篇,陕西、青海各2篇,宁夏1篇,甘肃5篇,新疆6篇。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如张晓峰[10]从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入手,指出西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心在于把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方针、任务与发展重点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彦平[11]的《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李纯英[12]的《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如《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13]。四是新型工业化问题。基本从理论上阐述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如何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如滕堂伟[14]的论文。另外有关工业信息化研究的硕士论文有玛依努尔·阿不力米提的《新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思考》、宋海峰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甘肃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王琼的《兰州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上述论文都指出了目前传统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发展传统工业改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认识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但论文对于西北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基本没有谈及,更没有讨论到成绩的取得是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如何结合,如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热

点。

第三,服务业信息化研究。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金融业、交通物流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也都取得了显

著进展。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共有14篇论文,占整个论文的6.4?,其中以整个西部或西北地区作为研究的4篇,研究各省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有10篇,其中陕西6篇,甘肃1篇,新疆3篇,宁夏、青海没有。付小妮[15]论述了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宋雪飞[16]分析了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梁春阳[17]谈论了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李晓东[18]和黄智杰[19]则分别从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和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了分析。其他研究服务业信息化的论文基本是在分析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应有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

查看全文

医学期刊出版流程优化途径

医学期刊作为医护人员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交流平台,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高效、准确地传递分享相关知识,及时推广有效的救治方案,对有效控制事件的发展、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肺炎疫情爆发流行,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一时间发出“致抗疫一线同仁书”,鼓励医护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科学知识传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工作。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通知。要求出版单位精心策划安排战“疫”选题;加强网上出版传播;抓紧做好重点读物的印刷发行工作。各医学期刊社积极响应,通过策划专题和开通快审、快发通道等措施加速出版,为科学防控工作提供了科研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如赵巍等就疫情期间学术论文的优先出版与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王福军等就疫情下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医学期刊应从转变出版思维模式、优化出版生产流程、策划专刊专题、开展线上科普及网络首发方面践行社会责任。本文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学期刊的经验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反思,并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期刊出版流程优化进行探讨,旨在为将来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经验总结与传递的难点

突发事件,特点就是突然发生,不可预测。疫情初期,大众对肺炎的认知度不够,无论是治疗还是防控均处于探索阶段。而专业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及时总结与经验分享,对后续的诊疗护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让医护人员少走弯路,有助于整体提升肺炎护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提高诊疗水平,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2020年1月29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为做好肺炎的防控与救护,从学术角度为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提供分享救治患者的经验平台,早日战胜疫情,中华医学杂志社带领旗下的140余种学术期刊进行了肺炎相关文章优先出版的尝试和实践。但在实际组编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事件突发,临床工作繁重,医护人员撰写论文大都是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总结,加之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急危重症多、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短时间内要完成一篇规范的科研论文有一定难度,很难做到用科研思维解决问题和改革创新,很多一线作者的经验还不够成熟或未经严格论证就匆忙成文,而期刊出版具有时效性、周期长等特点,导致(1)早期的用稿质量不高,同质性较大;有些文章刊出时,诊疗方案已更新,以致缺乏指导意义。(2)由于“”文章是热点,难免会出现“蹭点现象”,短时间内稿件突增,使各医学期刊审稿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3)很多医护专家也在抗疫一线,无法保证稿件的快审,致使部分优质稿件发表滞后。(4)疫情期间多在线上办公,编辑团队的沟通合作及数字化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5)印刷部门停工停产带来的线下出版滞后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版流程的优化途径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在出版形式、传播结构以及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经由传统的单一出版模式向多维性知识服务和功能服务演变,呈现数据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纸媒。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发展并不均衡,呈现大众媒体发展较快,小众学术传媒发展缓慢的现象,科技传播领域的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出版尚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期刊的融合出版渠道主要有全文数据库、自建网站、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期刊APP。因此,医学期刊可根据各刊具体情况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网络首发(单篇/整篇)

查看全文

医学科技期刊舆情导向研究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为打赢抗疫防控阻击战进行了总动员。不回避,不退缩,迎难而上[1]。医学科技期刊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密切跟踪国内外科研攻关进展,紧贴国内一线诊疗实践,快速发表优秀成果,荟萃科学抗疫中国智慧。强化国际合作共享,充分彰显了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担当。抗疫时期医学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起到了正确的舆情导向。

一、舆情热点的发展脉络和当前趋势

在抗疫初期,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决定封锁武汉是非常果断的。通过封锁武汉,中国能让世界有时间来应对抗疫。这不仅仅是正确的决定,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抗疫的紧急威胁。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总编的表态形成了正确的舆情导向。防控肺炎的积极应对,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抗疫中做出的努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最近几个月在对抗两种疫情,一种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第二种是由虚假信息引起的。虚假信息在很多时候造成的影响和病毒引起的疫情严重程度相当。提到的“病毒阴谋论”对抗击疫情是不利的,必须要了解病毒起源,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研究它。不能让这样的阴谋论扰乱公众的思考,这种阴谋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1.医学科技期刊的正向引导医学科技期刊以其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严谨性,立于公布科学真理的潮头。要合理地发声,对公众有责任和担当,起到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欧盟有一项针对虚假信息的研究,虚假信息非常可怕。比如有些人说未来注射疫苗是危险的,或者说这种疫情是由媒体所炮制的,或者说这种病毒对人不会造成威胁。所以要重视这些谣言,要证明谣言是错的。在有些媒体报道中,这种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并影响着人们,对人们造成了伤害。所以需要在防控病毒传播的同时也要正确的舆情引导。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在这关键时刻,应发表有社会责任担当、拥有社会学术价值话语权的优秀医学科技论文,进行传染病防控的舆情导向。我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于2月3日起即在中国知网CNKI陆续网络首发了26篇有关肺炎疫情进展主题的论文。首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基于指数平滑模型的湖北省肺炎抗疫预测分析》[2]。及时阐明湖北省COVID-19抗疫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指数平滑法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COVID-19的疫情预测。更全面地、更专业地消除公众对肺炎的恐慌。国家科技部抗疫应急专项论文《湖北省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3],重点报道了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并报告肺炎抗疫,发病高峰期重点人群在举国体制支持下的有效防控。2.舆情传播节点以及传播溯源每天面对如潮水般良莠不齐的疫情网络信息,老百姓很困惑、不解。《Lancet》总编:并不是很有意义:比如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大暴发时,很多人都想找到艾滋病零号病人,找到在美国扩散这种病毒的超级传播者是谁,花了很多精力寻找零号病人。当时人们以为已经找到了零号病人,这个人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广泛讨论,但是很多年之后发现这个人并不是零号病人。所以找到这个扩散了病毒的人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比如造成对他的污名化和歧视,也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肯定不科学。但确实要了解这种病毒的起源,知道它来自于哪里,这种病毒很可能是从一种动物宿主传播到人类。需要了解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播过程,并且了解动物身上的病毒如何传播到人类,还要避免造成这种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情况[4]。现在的目标是了解动物身上产生的病毒是从何而来,减少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我刊特约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论文《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污染现状调查》一文。从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血清抗体检测等工作。告知公众病毒播散的范围。为有效防止感染性气溶胶对公众和外界环境的污染,对科研人员及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医务人员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舆情分析与应对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30日就把这次抗疫定义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谭德塞博士提到了这种病毒的传播,让大家准备好。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一种创新的舆情机制。于2005年确立,在非典抗疫暴发之后世界更加重视抗疫的影响,所以引入了预警机制。世界卫生组织是全球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权威组织,需要重视世卫组织的警告。很遗憾很多国家并没有重视预警,造成数万人死亡,而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真正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一线诊疗合作,一起来了解抗疫,竭尽所能确保抗疫不会卷土重来。中国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他们为政府提建议、治疗病人,保护了中国公民的生命[5]。1.舆情事件追踪没有从2003年非典中吸取教训是人类的悲剧。2002年到2003年暴发的非典抗疫,实际上病毒已经传播到一些西方国家,比如加拿大,病毒传播到多伦多时,世界卫生组织当时也发出了预警。已经了解病毒跨国传播的风险,在17年前非典抗疫结束后,当时世界各国承诺,将会改变应对未来疫情的方式,他们承诺会非常重视抗疫的暴发,共享传染病抗疫信息、防控措施、诊疗方案及生物安全研究。但实际上2020年抗疫的暴发显示出,并没有从中得到教训,低估了病毒的危险性。舆情导向工作还处于别动、观望的状态。《柳叶刀》(Lancet)在1月的最后一周发表了5篇论文,这5篇论文描述了这种新型病毒的特征,例如:具有致命性,和SARS病毒相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增加,有些感染病例进入了重症监护病房还需要呼吸机(ECOMO)。目前并没有治疗方法,还有人传人的情况。论文提到了使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到必须要进行病毒检测、接触者追踪、隔离感染者才能够控制抗疫。同时也警告了病毒造成抗疫大暴发的风险,在1月的最后一周中国已经了解这些情况,但是大部分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就浪费了整个2月还有3月初的时间,这就是人为造成的肺炎悲剧。对于抗疫的舆情警示毫不在意,浪费了最宝贵的防控、隔离黄金期。由于中国的医生、科学家和世界科学家进行合作,《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发表了一篇名为《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重视这些信息。2.舆情事件的正确研判认为类似于流感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的经验是快速果断的决策,中国有应对SARS病毒的经验。当时非典突然来袭,整个中国当时也是猝不及防,中国政府在非典抗疫之后决心做出改变。过去20年中国在医院和卫生系统当中做出了巨大投入,在一些大学还有科学研究方面中国政府也加大了投入。所以2019年12月发生抗疫的时候,我刊首发的《含氯消毒剂对肺炎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6]很好地佐证了目前我国医学界有这样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医疗资源能够应对抗疫。因为中国了解到这次抗疫和非典病毒类似,对于中国社会造成的威胁非常大,所以果断决策,果断疫情信息,舆情的导向非常及时、准确。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仍未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不关心,只观望。仍认为流感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西方国内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他们。甚至每天在各大媒体上讨论戴不戴口罩的问题,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难以实施。实际上这是严重舆情判断错误。

三、分享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的分析与评价

查看全文

医学院校毕业论文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应用型医学类本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某应用型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毕业论文质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通过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性要求很高,学生需要能够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观点看法。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论文质量的优劣也是检验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如何更好的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卫生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1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科研上更关注实用性和实践性,毕业论文对理论研究的要求不高,更多的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将分析思考过程写成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要求的毕业论文[1]。然而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管理类的本科论文更是如此。本文通过选取某应用型医学类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5、2016年56名毕业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1.1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从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56篇毕业论文选题上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部分选题涉及地方性医保制度、地方慢性病影响因素研究、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等专业前沿课题。但从选题来源来看,2015、2016届毕业课题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为教师自拟课题,其中只有极少数课题来源为指导教师科研项目,选题来源相对单一,选题中超过80%的课题为调查型课题,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进行研究,此类选题基本都能保证具有可行性,难度适中,通过现场调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专业性、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相对不足。而学生自拟的选题更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缺乏主选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1.2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从对毕业论文函审、答辩意见上来看,存在文字表达能力欠缺、逻辑性不足,论文讨论不够充分、英文摘要写作不准确,参考文献引用陈旧、引用格式不规范等比较普遍的问题;在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图表的绘制规范性上存在图表制作不规范、数据分析、统计存在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一知半解,盲目套用教材上的方法处理自己的研究资料,对统计结果不求甚解。这与管理专业学生文科专业背景以及统计知识欠缺有直接关系。另外,从研究结果来看,论文缺乏创新性。论文中有创新意识与独特见解的学生不多。论文创新性不足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毕业论文学术水平和论文层次[2-3]。

2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卫生职称制度改革探讨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卫生健康行业是关系到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民生领域,有着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此类行业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职称的评定与晋升是激励和选拔人才的必要途径,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的评审与考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卫生健康行业发展导向。因此,推进卫生职称制度深化改革,优化高级职称人才评审条件和相关制度对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国各省(区、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以下简称高级职称)申报和评价人数逐年增加,一些问题与矛盾逐渐暴露,其中,如何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和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成为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之一。江苏省于2021年进行了高级职称政策分析研究,以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人员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最终收到有效样本6111个。本研究通过调研了解江苏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高级职称评定资格条件的选择偏好,分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现况,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江苏省深入推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卫生人才选拔机制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在评价标准方面,一是虽然江苏省在出台的职称评审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要破除“唯学历、资历”倾向,但医疗卫生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学历资历方面,绝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定高级职称需要具备较高的学历条件,例如,申报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应达到本科学历及以上。二是尽管政府出台政策希望可以破除论文限制,但在此次对于职称评定业绩成果条件的偏好调查中,仍有近一半的人员认为申报职称必须有论文条件,部分医疗机构在职称评定时淡化论文要求,但不可否认论文的撰写有助于医务人员总结经验,提高科研思维和逻辑能力。三是超过2/3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继续教育在评价标准中的应用持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继续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各领域内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不过,医师对于继续教育应用的条件偏好于“不作要求”或“有要求但不限定学时、学分”。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医师需要临床、科研两手抓,日常工作量大,继续教育课程可能会过多占用其工作或休息时间有关。在评价方式方面,绝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仍然支持在高级职称评价中采取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认为申报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医德考评不合格者不能将该年计入申报职称的资历年限,这样才能与我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导向一致。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各项条件的选择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偏好于认为专科或中专学历即可申报正高、副高级职称,一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应提高继续教育相关要求;二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评价方式方面倾向于“以考代评”。而三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倾向于在职称评审条件中对继续教育提出较高要求,且三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倾向于“考评结合”。笔者分析偏好差异的原因,评价指标的内容存在偏好差异,可能是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相关领域前沿知识的途径不尽相同。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希望增加继续教育在评价指标中的比重,例如,限定学时、学分,这样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和评定时将具备一定优势。评价方式存在偏好差异,可能是由于三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丰富,竞争相对较大,只依靠职称考试难以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需要专家结合申报者的基本条件、学历资历、业绩成果等其他方面进行评审,以保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此外,不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对于评价方式偏好也有显著差异。医护在职称评定的评价方式偏好选择上存在不同。医师倾向于“以考代评”,而护士则倾向于“考评结合”。笔者分析其原因,对于医师来说,其培养周期长、工作压力较大,因此期望尽早晋升扩大自身影响、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可以获得患者的信赖;对于护士来说,各医疗机构护士数量较多,职称晋升竞争大,考试加评审可以降低竞争压力。

思考与建议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的偏好和选择对于改善江苏省卫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和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可考虑在制定相关举措时将其作为借鉴。首先,加强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医德医风的重视程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是评价卫生领域人才的重要指标,各层级、各类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都应以德为先。医疗机构要完善和优化单位医德医风评价体系,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考核标准。其次,探索多元化的职称评价方式,广泛开展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定方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根据高级职称岗位空缺择优推荐人选进行考试和材料申报,可有效控制申报人员准备考试和申报材料的成本。再次,针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高级职称评审现状和专业技术人员偏好差异,应加强各地区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平衡,因地制宜地制定评审制度。例如,苏南地区三甲医院可以提高对高级职称申报人员的业绩成果要求,适当降低继续教育的学时、学分要求,鼓励自学并提出一定的科研成果要求。最后,对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类别人员应进行分级、分类评价,改变统一化标准,以突出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

作者:袁园 马红兵

查看全文

医务工作者职称评定应对措施论文

[论文摘要]医学职称评价标准对广大医学工作者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但职称评定又历来是最棘手且争议最多的问题。本文通过综合评价我国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的标准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使职称评定能够真正成为医学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标志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论文关键词]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评价

医学职称是医学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评价、激励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医学职称的评价标准对广大医学工作者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职称评定也历来是有关单位最棘手,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我国的晋升制度目前还难以充分反映每名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需要加以完善。

一、我国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的现状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学术水平、专业工作能力等诸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现行的医学职称评定规范是以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试行条例》为依据的。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评审考核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指标不够具体、一般性的文字描述过多,概念普遍较模糊,没有很好地规范的量化标准,主观性强等不足,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增添了评审过程不可控因素。评审专家很难据此对晋升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客观评价,更难以对晋升对象的工作态度、诊疗质量乃至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较客观地评判、衡量、检测与认定。实际上,对一位要晋升高一级职称者,最需要考察的应是与任职职称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医德医风、服务水准乃至个人的心理素质等,以及概念较为清晰又可操作的资历、外语、论文等指标。

医学职称评定工作的现状与现代化进程是极不适应的。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1)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办法还不够科学、不够完善;(2)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导向、评审方式还过于单一;(3)评审过程还不够严密,职称与各种福利待遇联系还过于紧密等等。目前职称评定的方式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有人为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注重医生“人”的整体发展,综合考虑。职称评定体系是衡量医师水平的效度和信度,应更有利于推动医疗水平的提升和产生良好的学术氛围。

查看全文

职称论文制度的改革论文

一、职称论文规定的反思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查看全文

学术论文的优先出版与质量控制研究

2019年12月病毒肺炎(简称肺炎)开始在国内蔓延,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认为肺炎可被认定为全球“大流行”[1]。目前,该疫情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

1疫情期间对科研成果及防控诊治规范的迫切需求

疫情初期,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无论是治疗还是防控均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亟需有经验的知名专家给出共识性的指导意见,也需要科研战线的成果能迅速指导实践,更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或防治经验能尽快得到传播、利用。科技期刊无疑要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疫情之前,常规的出版方式仍是以纸刊为主,按照三审三校的流程,一篇文章从收稿到刊出最快也要1个多月;疫情当前,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按照之前的编排流程进行肺炎相关论文的纸刊发表显然已无法满足尽快共享科研成果以指导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这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网络优先出版实践的快速推进。优先出版是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是指学术期刊将已经录用的论文在印刷之前进行提前数字化出版的行为,其属于正式公开出版,在缩短文献发表时滞,最先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以及加快知识传播交流与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4]。作为当今科技期刊发展的最新变革,很多国际一流期刊进行数字出版的速度可谓是争分夺秒。因此,优先出版已成为现阶段一种最重要的快速数字出版方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本次疫情阻击战中,为科学防控工作提供了科研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大平台。

2适应需求,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及DOI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医学专业杂志社,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承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了满足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对肺炎相关科研成果、专家建议及指南方案等的迫切需求,杂志社决定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2.1搭建学术平台。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联合中华医学会共建了“中华医学期刊网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5],供科技人员成果、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述评,尽快集中展示更多的肺炎科研成果及防治防控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一线。平台的搭建为优先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疫情期间的最佳工作方案。平台经过多次改版升级,不断优化检索策略,方便读者查阅,并提供平台数据概览,文献统计数据;还可以推荐优秀文章供读者参考。后续设立了英文界面,被国家“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WHO官网、世界医学会、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威科出版集团、威利出版集团等加入肺炎资源列表并提供链接,为全球科研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公众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2.2发出优先发表倡议和征稿通知。疫情初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谋划和部署了支持全国抗击疫情的切实措施,充分发挥杂志社出版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涵盖学科最广、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系列医学期刊的优势,利用多年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淀,统筹协调杂志社各相关部门力量,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应有的学术支撑和智库支持作用。杂志社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多种形式,联合国内医学期刊出版单位以及有关学(协)会,发出关于肺炎相关文章优先发表的倡议,同时向全国的医学科研或临床工作者发出征稿通知,征集与肺炎疫情防控、诊治相关的学术论文。2.3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接到征稿通知后各刊编辑部迅速行动起来,加班加点,通过各种媒体(杂志、网站、微信、微博等)积极开展组稿约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刻启动“快速通道”,尽快完成同行评议和稿件初加工,总编室及社领导在收到稿件后24h内完成相关审核工作,新媒体部在12h内完成数据加工后在中华医学期刊网上优先发表,同时免除全部费用,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具体流程见图1。2.4重新制定DOI编码规则。目前国际上已公认DOI是识别某一文献的唯一、特有符号。DOI是认证优先数字出版论文的一个必备要素。优先出版的论文能够通过DOI被国内外读者快速检索、及时引用,DOI还可以解决优先版与正式版的对接问题,同时,DOI具有版权保护作用[6-7]。如果优先数字出版时没有标注DOI或者标注不完整均不利于准确识别、追踪和引用该文献,还会大大降低优先出版的效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2009年底主动收回了DOI数据注册的权利,改由数字出版部门维护,这个决策为后续的期刊论文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打下了非常重要的物理基础[8]。按照之前的规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应在确定了纸版的具体年卷期及页码后才能产生DOI,而且每期的DOI为连续编码。但在优先发表时这几个要素均为不确定因素,这就可能造成纸版DOI与网络版不一致的情况。为了确保两者具有同一个DOI,提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内容资源数字化传播效能,保护数字资源在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和网络传播权,实现对数字对象的持续追踪和阅读数据的有效统计,杂志社经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后对DOI标注的规则作了修订。新的DOI由“统一前缀/学会标识.文献类型.cn号-收稿日期(8位)-流水码(5位)”组成,作者投稿时即可产生DOI,并确保不再发生变化。如此,保证了在平台优先出版的肺炎相关论文均具有唯一的DOI。

3优化质量控制,保证优先出版论文的质量

查看全文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中医药文化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多元统计模型做出预测。方法:搜集整理了2008—2017年的168篇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论文,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给出两个模型并计算出未来3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论文的预测值和残差值,选择拟合效果更好的模型。结果:由曲线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建立三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是合适的模型,但经过图像拟合比较三次函数模型更好。结论:多元统计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播;多元统计;模型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医药法》中第六章“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六条专门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足以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中医药影响范围和服务能力,建立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对实现广大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及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期刊文献作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状况[2-5]。为了解现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模型进行预测。

1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3个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范围为2008-2017年该领域的所有文献,共检索到168篇论文,剔除重复、无效的文章后有效文献153篇(包含期刊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等)。联合使用Excel和NoteExpress2.9.8建立数据库,按照年份、期刊、地区、作者、关键词、研究单位、资助基金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录入,使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构建数学模型

查看全文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因为疫情,学校开学时间一延再延,学校、老师、家长都很焦虑。其中,疫情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量线下培训工作“停摆”,经济效益下滑。随着国家对疫情采取的强有力措施,以及教育部门的积极应对,各类学校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在线网络教育”,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成功地应对了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这次重大疫情也给教育改革和创新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新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所开展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成果为基础,用文献数据库认真分析继续教育管理中的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有关成果,从中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近年来,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人才培养,我国进行了大规模高校扩招,许多考生考入高校后圆了“大学梦”。但由于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基数大,高校教育资源有限,许多考生受高考录取名额限制不能以“全日制”的形式进入高校学习,只能选择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然而,在高等学校在继续教应对疫情的操作和实践中,各校和培训机构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其中那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比较灵活、前期改革比较到位和教学模式多元化、理念开放、管理灵活的学校,在应对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比较好的表现;反之,则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诸多不匹配与不适当,甚至“冰冻三尺”后就会“砸高校招牌”。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等方面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保障,其中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问题开展了诸多研究[1-3],采取调查问卷等评价方法获取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或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4-5]。其中,在评价体系构建框架研究中多数注重被培训对象(学生),忽视了教师方面的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不够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选取研究的专业方面对土木工程等“热门”专业研究较多,而对其他专业研究较少。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整理,认真研究和分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为高校继续教育献计献策。

一、文献计量学分析

当今社会,大数据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围绕继续教育,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分析2000年以来的有关数据,分别进行关键词“继续教育+保障体系”“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主题词“继续教育+保障体系”“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检索,从而分析文献的分布情况等。(一)关键词检索结果。通过上述关键词的输入总共获得了48条文献,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继续教育文献中335篇参考文献被引用约160篇,下载量约8000篇次,篇均参考数、被引数、下载数分别为6.89、3.23、168.19篇,其中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93年,有关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文章,之后每年有1~5篇相关论文,未形成稳步上升的趋势。经过对上述论文进行资源类型、学科分布等分析,发现通过以期刊类型、硕士论文、会议交流形式交流所占比例分别为87.5%、8.3%、4.2%,并且同质性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就学科分布而言,上述论文所在学科多以社会科学为主,所占比例为68.8%,其他还有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辑、工程科技Ⅱ辑等,所占比例分别为9.4%、7.8%、3.1%、3.1%。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等杂志,这些杂志多属于核心期刊,说明国内学者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重视。从基金角度对上述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有1篇文献来自甘肃省教委科研基金,2篇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另有2篇来自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说明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数量是有限的。就论文所属机构和作者分布而言,在48篇研究论文中,出自大学的占80%,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教师继续教育保障体系、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等。(二)主题检索结果。为了更好地拓展上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运用主题检索共检索到227篇文献,选择前20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篇均参考数、篇均被引数、篇均下载数分别为33.31、4.77以及432.82篇。与通过关键词所获得的文献数据相比,数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总的趋势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进一步对上述展开资源类型、学科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以期刊类型、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中国会议以及国际会议所占比例,分别为24.5%、9.0%、2.0%、1%。经与关键词搜索比较所获得的结果相同,同质性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就学科分布而言,上述论文所在学科多以社会科学Ⅱ辑为主,所占比例为67.2%,其他还有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辑、基础科学等,所占比例分别为8.4%、7.6%、5.6%、3.6%。通过主题对上述文献基金进行检索分析,结果显示与通过主题词检索是相对一致的;而对研究人员分析结果与通过关键词所获得结果略有不同,反映出两种方法在检索文献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未来开展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研究工作将有着较大的空间。

二、开展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