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4:50: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微课设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课设计论文

微课资源网站设计论文

一微课资源网站设计概述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微课程以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更加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程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微课”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微课”建设作为笔者所在高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校内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网站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商业类网站,要把师生的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区别于社会微课资源网站建设,体现财经类高校课程特色,立足本校教学,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微课”资源网站的设计,首先从师生需求出发,前期设计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另一封面也要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在强调资源建设的同时,丰富网站各项教学功能,力图实现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同步发展,打造成为校内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MOOC理念对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示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2]。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3]。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查看全文

儿科护理学微课设计论文

自主学习(AutonomousLearning)是现代化的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自己去探索、质疑和分析[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推进,要求人们自学学习、选择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护理工作关系到全民健康,护士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及时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微课程(Micro-lecture)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程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由控制,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课后学习是开放的,真正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我国传统儿科护理学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该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性差异,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3-4]。将微课程引入儿科护理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果。本研究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为导向,构建儿科护理学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为例,探讨儿科护理学微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为推进儿科护理学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儿科护理学课程性质与内容及重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小儿生生长发育及保健、住院患儿护理和儿科护理技术;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护理以及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等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护理人才,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2儿科护理学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2.1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微课程设计理念。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微视频、微动画、微课件、微讲义和微练习等,可应用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即课堂外学习和课堂内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自主复习”,形成自主学习循环,从而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护生自主学习习惯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果。2.2儿科护理学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构建。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分析[5-7],掌握了微课程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对国内外优秀的微课程网站进行研究,结合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护理专业学生特点,根据微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等,构建儿科护理学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详见下图。

3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为例的微课程设计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微课设计论文

1有关微课

1.1微课

微课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其核心是列出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核心概念,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强调视频的类型是在线网络课程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微资源。微课的特点:视频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相比与传统的课堂来说较少,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制作方法非常的简单,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问题精确,主题突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是5-8分钟。一个微课就是一个小小的主题,只需要会制作简单的PPT以及录制软件,里面包含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却能以此制作出有自己教学特色。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解,把过去教师上课知识传递的部分迁移到课前,即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完回到课堂研讨,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首先由小组内学生帮助,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和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翻转课堂的重构了学习的流程。实际教学中,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协作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互动交流来解决学习的困难。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查看全文

病理生理学微课设计论文

摘要:微课短小精悍,以视频为主要形式,能够对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提供支持,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以微课为主体搭建实验课程在线教育资源,现介绍制作和设计微课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实验课

一、微课设计和制作的基本原则

病理生理学实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遵循以下原则:(1)学习对象:学生;(2)定位:学习资源;(3)使用方式:在线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自学,或配合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使用;(4)主要内容:经典动物模型复制,基本操作技术等;(5)视频时长:数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分钟;(6)微课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知识点颗粒度适中,内容精练,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扩展性。能够独立使用,也能与其他学习资源一起构成实验课程体系。

二、微课设计和制作

1.微课内容的选择和板块划分。选择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搭建微课内容整体构架。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中“缺氧”、“失血性休克”等动物模型复制是经典内容,“手术器械使用方法”和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操作技术如麻醉、颈动静脉插管、股动脉插管等是机能学实验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微课被分成了二大板块:一个是基本操作技术板块,一个是动物模型板块。二大板块的制作重心各有不同,基本操作技术板块主要以实际操作演示为主,详细介绍操作的正确方式和常见错误,操作规范以外科手术要求为蓝本。动物模型板块主要介绍动物模型复制原理过程和理论基础,将实验视为验证理论知识的一种方式。如“缺氧-CO中毒”中实验部分仅占44秒时间,这是实验步骤经过充分剪辑的结果。对于实验步骤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如小白鼠的捉取等等,会作为单独微课出现在基本操作技术板块。这样安排是为了确保一个微课中只讲述一个主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干扰。2.微课设计技巧。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最核心的环节。微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脚本设计起到关键作用。以“缺氧-CO中毒”微课为例,在动物实验中,要求将小白鼠置入CO混合气体环境中,观察小白鼠皮肤颜色改变,记录存活时间,并探讨发生机制。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以演示实验步骤为重心,这不能满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以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展的需求,学生需要在没有理论课程的支撑下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的理论背景、临床知识扩展和最近科研进展都是微课在脚本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缺氧-CO中毒”的脚本设计见表1。微课通过提出问题(患者为什么昏迷?皮肤颜色为什么改变?)—实验验证—回答问题(CO中毒导致HbCO形成)—扩展问题(CO中毒常见情况,CO中毒救护),将理论和实验融为一体,确保学生浏览视频后能够对相关知识背景、临床价值等有足够清晰全面的认识。经过对微课内容精心设计和取舍,制作好的实验微课用时一般在2—10分钟不等。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持续的关注,学习者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微课培训者在实践中发现“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要求视频长度8—10分钟。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授课比赛将时间范围扩展为5—15分钟左右。这些时间长短上的差异和变动,实际上体现的是对微课选题和内容的重视,我们的体会是:微课的具体时长取决于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而非受限于时间本身。综上所述,正确选题并精练内容、使主题条理清晰、一个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是确保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第一步。微课是教师,受众是学生,如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所有的设计、互动都要从这个层面展开。3.微课制作。(1)图片选择。为了确保微课成品质量并合理减小视频体积,选择中高质量的图片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如firework将图片处理成合适大小。图片背景要尽可能与视频背景一致,如“缺氧-CO中毒”微课,视频背景颜色以白色为主,图片背景同样为白色,这样就可以通过“遮罩”等特殊处理将图片与视频更好地融为一体,动态效果更加自然。(2)视频录制。视频录制是微课素材搜集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视频拍摄效果的统一性。视频使用专业摄影机录制,视频分辨率设为高清,画面比例16∶9。为确保视频光线充足、均匀,录制者没有在自然光线下录影,而是在摄影棚中通过多方位摄影灯照明,这样可以使取景部位足够明亮,减少阴影。摄影机机位固定,提前调焦。实验操作过程经过正、侧位反复拍摄和局部特写拍摄,获取最佳摄影素材。(3)声音。为确保录制效果的清晰、稳定,选择的是后期配音。使用手机或计算机自带的“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录制,制成独立音频文件。配音流畅清晰,语速适中,气息稳定,使用防音罩避免杂音和爆破音。(4)后期处理。会声会影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提供的图片特效和转场方式,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和多样化的图片动态效果,并有丰富的配音、配乐和字幕效果。微课片头、片尾尽可能地简短。字幕清晰美观,停留时间与配音相匹配,根据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控制微课的节奏,制作完成的视频格式为mp4或是flv,便于网上传播。

查看全文

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挖掘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为例开展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改变师生之间互动情况。通过教学改革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不断完善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落脚点,此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课上占主导的地位,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上讨论、练习,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通过课后总结、反馈,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所以,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目标明确,结构紧凑,突出关键知识点,满足现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呈现趣味化的视频教学内容[1]。国内最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成适合支持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在线网络视频,并将其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一般5~8分钟,符合人们学习规律,可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1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可行性

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突出关键知识点,满足现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呈现趣味化的视频教学内容。国内最早提出和实践微课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在2013年对微课进行了重新定义[1],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成适合支持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在线网络视频,并将其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最开始两位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将课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制作成视频,帮助缺课的学生课下学习,慢慢的这种教学方式被未缺课的学生接受。由此,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上教学”,转变为课下预习—课上加深—课后巩固,国内外掀起翻转课堂的浪潮。翻转课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师占主导的角色定位,体现的是“先学后练”[2]。目前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一起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资源,将二者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学生来说,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惰性,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疫情下,各门课程的微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2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高职物理微课开发研究

1微课起源及概念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查看全文

日语专业微课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在国内,高职日语专业综合实训中融入微课的教学模式并不少见,但是,关于其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并不多见。这两者的结合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课程的特点和职业院校教师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就实训课程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训教学结合的有效方式、教学设计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日语;实训;微课;教学设计

开展高职日语综合实训时,有效地结合微课的形式,研究课程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与课程的关系等,是能够有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深入开展实训课程的要求。

一、高职日语专业微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在中国知网以“微课”和“教学设计”为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主要研究成果覆盖初中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研究时间集中在2016至2017年。就日语课程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的只有2篇文章。在微课的教学设计基础研究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崔晓猛在2016年的硕士论文《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分析了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研究了支撑微课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调查了部分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曹琳在2017年的硕士论文《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小学三年级数学为例》中,通过个案研究梳理当前小学教师设计与开发微课面临的问题,依据问题分析归因,尝试提出了可执行的微课教学设计策略。重庆师范大学范玲玲在2017年的硕士论文《初中英语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以第二届中国微课大赛初中阶段获奖作品为例》中,以优化初中英语微课作品内部的教学设计为目的,在微型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第二届全国微课大赛初中英语的获奖作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获奖微课作品教学设计的现状、特点。2.国外研究。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w所提出的的60秒课程。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Micro-Lesson研究项目,主要培训多门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能够构建30-60分钟的微型课程。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使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10分钟之内讲解不同课程,之后上传到网上并答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院网站。综上所述,随着微课资源建设的蓬勃发展,暴露出了微课资源良莠不齐,数量多但是质量不高的问题。高职教育领域,集中在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方面还是空白,有待深入研究。

二、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与微课结合的可能性

查看全文

计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从分析计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着手,提出基于微信、QQ平台和校园网络资源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该研究对解决当前毕业设计共性问题是一个重要探索,可推广到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管理中去。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门实践性课程,是检验学生能否合格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考核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性环节,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的实际考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是一个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1],要能综合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获得全面训练,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消化、方案的选择与设计、结构设计与计算、性能分析指标的分析与论证、技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毕业设计不单纯是学生所学各科知识的基本应用,而是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提高,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

一、本校计科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和问题

我院毕业设计由毕业选题、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构成。在每年的10月份学院会收集老师的毕业选题,在通过学术委员会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下今年的毕业设计选题。然后把这些选题发给学生,在选题中采取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挑选课题,挑选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也可以挑选学生。选题要求一人一题,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设计选题。选题工作确定后就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内容主要包括:①通过调查研究和毕业实习,收集和查询有关技术资料,完成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等准备工作;②进行课题方案的选择、分析与设计;③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上机实验代码编写﹑调试及分析等工作;④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最后参加毕业答辩,演示系统。毕业设计选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完成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都在大四下学期,迫于就业压力[2],大四下学期很多学生都忙于找工作,研究生和公务员面试准备,能放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并且很多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造成了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这些都导致我们指导老师不能经常见到学生本人,就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对一些严重进度滞后的学生督促不到位的话还会影响他们后面的毕业答辩和毕业时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指导老师一般都同时指导几个学生,而整个毕业环节有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上交开题报告,要求学生交实习日记等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老师往往要重复交代。而且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论文撰写期间一些经常犯的共同错误,指导老师如果一个一个去给学生说的话,反而效果不好。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把指导老师和学生集合在一起,突破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平台,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毕业设计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查看全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进一步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局面。

关键词:学习现状;信息化教学;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学校学生相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控力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尤其是当今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使得手机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品,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影响了学习生活和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责任,但老师也更应该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是不是过于传统。当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热潮,“互联网+”模式已经渗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发生着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科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站在讲台上将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讲授者的角色,学生在其中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且教师授业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存在被动接受学习的情况,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反思,以此实现知识内化的移动功能。信息化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图展示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和评价这五方面的比较(见图1):图1 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模式对比图

二、信息化教学特点

查看全文

“微电子工艺学”课程设计研究

微电子工艺学课程学时较少,内容丰富,技术一日千里,对师生提出较高要求。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让学生把课堂理论转化为具体电路、版图设计,提高动手能力。“微电子工艺学”课程共有32学时,主要为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本文对其课程设计进行相关研究与探索。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体系;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和仿真平台开展工艺实验和工艺流程仿真,建立一套完善的工艺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已有的专业见习和专业综合训练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见习和综合训练中得到锻炼,增加动手能力;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制定面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微电子工艺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题库建设、课程考核以及实施标准等课程设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罗小蓉老师强调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陈卉2016年提出“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蔚提出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角度出发,将“微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教材等将课堂、实验、实习3种不同教学形式作为一个课程模块穿插讲授,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促进,编写教材,进行初步实施及评价,获得学生和微电子课程群其他课程主讲教师的肯定,评教结果为“A+”。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廖荣提出微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加快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校必须为民族微电子产业做出贡献,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双极型和MO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了解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实施方案

1.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标准建设。根据“微电子工艺学”知识点较多且抽象、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将讲解为主体改变为讲解——学习双主体。方法如下:首先,精简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给出课堂讨论结果的评价标准。对于“微电子工艺学”难度较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学生独立思考尤其重要。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最好方法,但会减少理论课的时间,需要建立以下实施方案:①每堂课都要仔细设计该课主题,明确重难点,精简讲授时间;②合理设计和安排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③合理设计和安排讨论效果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增加教学专题的seminar,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理论,同时能结合应用,学会基本、常用的微电子器件工艺制造方法。2.习题试题库建设及理论考核标准。课堂练习题和思考题题库建设。根据该门课的特点,合理设计和安排本课主题下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目前,我校没有完善的“微电子工艺学”考试试题库。本项目拟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教学大纲编写试题库,使具有不同题型、不重复题目的试卷达10套以上。具体理论考核标准:测试项目一:课堂表现考核、考核内容、课堂表现情况;考核形式:以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的条件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基础进行,主要内容为课堂回答问题、专题讨论、口试等。考核时期:课程结束为周期。测试项目二:作业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考核和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两部分;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测试项目三:课堂卷面考核内容:课程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形式:抽取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卷面考试;考核时期:课程教学的最后两节课。3.实践教学实施标准与实验教学改革。本项目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制定实施和测试标准。进一步调整实验课程方案,安排一次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调查研究和一周的器件工艺流程仿真的课程设计。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目标,编制“微电子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拟设置的工艺设计的具体内容:利用器件仿真软件Medici和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新结构的器件和工艺仿真设计,以汇报、答辩且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目的:学会利用模拟工具观察新结构的基本特性;通过实验设计掌握器件的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体会设计器件结构的各个参数的折中关系和流程的烦琐性,初步建立工艺设计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根据学生情况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测试标准:测试项目一: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考核内容:对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的调研。考核形式:按时提交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2周内完成。测试项目二:工艺仿真设计和小论文撰写考核内容:结合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系列新结构的设计论文。考核形式:以报告形式答辩,最终提交LDMOS和IGBT新结构的设计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1周内完成。4.专业见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学院筹建中的实验平台完成工艺相关实验,如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器件特性参数的测试分析方法、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测试方法。内容涵盖CMOS工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LTCC材料制备和封装工艺、多芯片组件技术,MEMS传感技术及微系统构建工艺等,如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室。该实验平台功能用于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内容包括各种可用于微系统封装的基板材料及其封装技术研究,系统级封装三维复杂结构的电磁场、热场分析建模、电特性、热特性快速仿真、复杂混合信号完整性分析、电磁兼容、热效应问题的认识和优化处理,封装工艺、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通过一系列特定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如硅或砷化镓)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用以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的电子器件。该实验室平台主要用于集成电路设计。5.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课程创建和内容填充、作业功能、互动功能、阅读资源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参加讨论与交流、提交与查阅作业,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等。本文结合微电子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题库建设、实验环境建设、见习实习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具体来说:①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实施方法,制定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标准,给出如增加课堂讨论、专题seminar、学生项目PPT展示的环节的具体实施建议,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②期末考核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编写一套能极大指导学生学习的试题库和习题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③根据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和我校实际,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微电子工艺学的核心技术和方法;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工艺流程,完成CMOS以及BCD工艺设计;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解决难题,实现师生互动,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重要专业课学习,在掌握微电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勇于创新的能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当代微电人。

作者:吴丽娟 宋月 张银艳 雷冰 唐俊龙 谢海情 刘斯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