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原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3:01: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微观经济原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应对措施
摘要:对于从事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不过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此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而吸引学生参与,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影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入手,并分析如何提升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质量,希望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措施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公式与抽象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一些知识进行掌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而做到化繁为简,同时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也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活跃课堂气氛,显著的提升教学质量。当前诸多的高校尽管专业都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过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没有发挥出来。
1影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1.1案例的质量。首先,案例内容是否贴近生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有趣味性的、代表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案例,所以教师要抓住时代的发展脉搏,比如比特币、农产品价格、中美贸易关系等近期的重大事件,以资源稀缺性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将书中的“大炮”、“黄油”讲解,就难免让学生感到陌生,再如“机会成本”,直接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讲述就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借助“出国留学热”就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样的案例就是最新最近的,并且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其次,案例内容是否具备问题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整结构的问题,也就是答案标准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解决方案的问题,主张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有统一答案,就不利于学生展开讨论[1]。1.2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如果教师提供的案例不利于学生讨论,同样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出现学生课程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保证问题具有讨论价值,并且也要避免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和随意发言,在小组讨论中,需要让小组成员都参与的讨论中,共同完善观点,如果一人大包大揽,其他学生坐享其成也是失败的教学案例[2]。
2如何提升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质量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探究论文
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经济研究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这为我们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也很有好处。但是在这样一股持续性的学习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潮流中,也夹杂着一种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各种理论原理都当成了可以简单地使用于一切环境之下的信条,许多人已经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视为不容质疑的新正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以免受误导而错误地滥用这些理论。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谈到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能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学到什么。
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还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是正确的。搞清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中国的经济学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许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找到有关最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结论。由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都是外国人阐发的,这样一种追求等于认定,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给了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最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可是在实际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我在《混乱的经济学》一书中已经详尽地说明,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别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大师们自己也清楚,他们的理论绝不能论证诸如“在任何地方都应当实行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之类的“政策指南”的正确性,因为微观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都承认,在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也不能告诉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恰恰是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本身的分析说明了它的每一条理论原理的局限性,说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因为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在一系列严格界定的前提下论证出来的。谁都知道,“价格上升供给就会增加”之类的规律,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才能成立。萨缪尔逊曾经说,经济学中真正到处都成立的是比较优势规律。可是英国在18世纪的棉布贸易问题上就没有遵循比较优势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英国本来不应当生产棉布,而应当从印度进口棉布。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英国不但发动了产业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左大培,2002,第七章)。
微观经济理论缺陷论文
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经济研究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这为我们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也很有好处。但是在这样一股持续性的学习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潮流中,也夹杂着一种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各种理论原理都当成了可以简单地使用于一切环境之下的信条,许多人已经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视为不容质疑的新正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以免受误导而错误地滥用这些理论。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谈到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能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学到什么。
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还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是正确的。搞清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中国的经济学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许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找到有关最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结论。由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都是外国人阐发的,这样一种追求等于认定,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给了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最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可是在实际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我在《混乱的经济学》一书中已经详尽地说明,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别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大师们自己也清楚,他们的理论绝不能论证诸如“在任何地方都应当实行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之类的“政策指南”的正确性,因为微观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都承认,在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也不能告诉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恰恰是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本身的分析说明了它的每一条理论原理的局限性,说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因为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在一系列严格界定的前提下论证出来的。谁都知道,“价格上升供给就会增加”之类的规律,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才能成立。萨缪尔逊曾经说,经济学中真正到处都成立的是比较优势规律。可是英国在18世纪的棉布贸易问题上就没有遵循比较优势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英国本来不应当生产棉布,而应当从印度进口棉布。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英国不但发动了产业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左大培,2002,第七章)。
微观经济学教学论文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论文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西方财政学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研究理性人在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发展学生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和评价经济政策的能力。2016年,我国教育学会初步研发了本土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即CAP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和考试评价系统,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忽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学学时安排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低落。此外,由于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经济学常识的积累,陌生的经济学概念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一)教材缺乏本土元素。经济学教科书是普及和发展经济学教育的基石。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流传甚广。与其他国家多样化的经济学教材相比,我国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是通过翻译、压缩国外原著来编写,陈述晦涩的经济学原理,缺少情景案例,不利于学生把现实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原理进行直接的联系、建构整合信息,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感到索然无味。(二)学时安排不合理。高职经济学课程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为48~72不等。迫于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经济学知识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解释概念、推导公式、描绘曲线来阐明经济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进行被动性的接受学习。(三)高中、高职经济学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经济学部分共有《经济生活》和《经济学常识》两本教材。《经济生活》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理论;《经济学常识》概述了古典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理论。与高中经济学知识不同的是,高职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的思维,分析市场各个部分是如何运行的,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品和资源市场的相互作用,政府决策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宏观部分解析整个经济系统的运作,分析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各个经济表现指标、经济增长和对外经济贸易,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不连贯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使高职学生缺少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识。
二、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PlacementCourses)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于1956年负责开发的,供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初级课程的课程体系。经过五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美国宏观经济学先修课和微观经济学先修课被广泛认为是一套衔接美国中学到大学经济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自1996年开始积极探索打造本土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高中和大学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2014年8月,以分层教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正式启动面向普通高中生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开展试点项目,规定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安排36学时的课堂教学。(一)本土特色教材的研发。我国经济学者积极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的教材,从持续、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本土经济发展历程中选取丰富的素材。李宏彬、周黎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中国大学先修课》教材中附有大量生活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如高三学生的最优学习时间表、快餐饮食文化、春运期间火车站购票长队、潮汕商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我国户籍制度的特征;文建东编写的《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收集了趣味性强的经济现象,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二)开放性考评系统的开发。为了考查学生积累的经济学素养和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避免学生使用题海战术,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课程考试以开放性的题型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索真知,激发学生的潜能。(三)自主性教学的实施。为了推广和普及本土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2016年6月15日,中国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MOOC课程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有38683人报名参加微观经济学第二期MOOC课程的学习,非试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经济学知识,为高中和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搭建桥梁,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四)线上和线下教师培训系统的互补。到目前为止,中国教育学会已经组织了四次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的教师培训,通过积极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加深了解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式的共识,推进本土经济学教育的发展。2017年初,试点项目在爱课程网站开展第一次线上教师培训,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CAP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究
1双语教学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国内和国外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在国内学习阶段通常安排国外合作高校的外教来讲授部分专业课程。这种外教课程一般采取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外教课教师来自外国合作方,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熟悉国外教学模式,但通常中文水平有限,对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太了解。合作方的外教在授课和考试过程中,与国内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不够理想,考试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如果在国内学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外教课及后续的国外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可以有效提高国内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下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为例,从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教材选择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2双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双语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根据双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即汉语)和外语(通常为英语)的使用比例大小,可以将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方式:即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1)维持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学的大部分过程使用中文来进行,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则进行英语注解和说明。这种方式是双语教学的最初级阶段,即中文讲授加英语注解,它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2)过渡式。过渡式是从维持式向沉浸式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文的使用比例相对较大。课程的教材、板书、作业等一般使用英语,课堂讲解则根据需要交叉使用中英文。这种方式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同时熟悉国内国外两种教学方式,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3)沉浸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从授课、讨论、作业到考试全部使用英语,只在讲授个别重难点时才用中文。沉浸式对教师的中文要求较低,一般外教都能够胜任。在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中具体采用上述哪种教学方式取决于课程性质、难度及学习目标。以“微观经济学”为例,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观经济原理,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逐步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分别使用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维持式,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该门课程的前两章分别是引论和供给需求原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入门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用中文讲授,有助于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基本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用中文讲解的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英语注解,可以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过渡式,中英文并用,逐步提高英文使用比例,降低中文比例。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在讲授、板书、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中中英两种语言并用。具体来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课程重难点内容使用中文讲授,图表、案例等其他内容可以尽量使用英语讲授。这样安排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逐步让学生适应英文授课环境。“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既要讲授课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课堂讨论。第三阶段:沉浸式,英文为主,中文为辅。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板书、课堂讨论、作业几乎全部使用英语,只在个别难点部分辅以中文讲授。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英文授课,并逐渐能够用英语讨论及答题,最终目标是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在“微观经济学”中最后一章“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理论的运用,内容相对简单,讨论性话题较多。另外,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参与各种讨论。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两类教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版教材或中译本通常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注重理论的运用、实例较多,缺点是教材内容较多,篇幅太大,价格昂贵,实例与国内经济脱节。国内学者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材相对来说,篇幅适当、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也包含一定的实例。缺点是语言太抽象、内容较难、案例较少。“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一本中文教材,同时选用一本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如中文教材可以选择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同时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版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侧重地运用教材和参考书。在维持式和过渡式阶段,以中文教材为主,在沉浸式阶段,以英文参考书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通过对国外经典教材的阅读,了解国外教材的行文风格,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
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经济新常态下,其教学应该结合地方院校转型思路进行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课程目标层次,增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实验教学
一、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教育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国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西方财政理论演变及借鉴研究论文
摘要: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