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00:38: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舆论监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刍议食品安全的网络舆论监督
1当前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1网络媒体不断发展,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场。食品安全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热点后,各大网站会在一段时间内极度关注事件的进展,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新出现的情况,网民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传播手段,能够自发查找事件真相、跟踪事态发展、深究事件缘由,激发公众对事件的联想,不断形成新热点、新话题。当前,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的传播一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在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络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2]。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单项传播模式,网络媒体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量信息量的特点,为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而新老媒体的互动,使双方各自的优势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为舆论监督带来更强的影响力[3]。
1.2因食品领域专业知识普及不足,谣言、流言等异化信息乘机快速流传,并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强化、放大,导致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监督产生负面效应。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致使普通公众难以理解和把握。在网络社会中,网民个人素质不一,责任意识相对淡薄,把关人缺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网民个人局限性的经历甚至臆想与尚未经证实的食品安全事件联系起来,产生了大量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言论。这些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容易得到响应。网民之间情绪互相感染,舆论中控诉和宣泄成分迅速膨胀。即便政府公布调查结论以后,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依然存在,导致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较大的负面影响。
1.3“意见领袖”的作用更加突出。“意见领袖”通过及时和富有鼓动性的言论,对网络舆论监督产生影响。“意见领袖”影响舆论监督的主题和倾向,不但表现为设定他人的议程(即讨论什么话题),而且表现为设定他人讨论的框架(即如何讨论这个话题)。由于网络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意见领袖”获得了更为便捷、自主的传播媒介,使他们得以快速地在网上发言,抢占舆论的先机,影响力日益增强[4]。由于“意见领袖”背景复杂,往往在不了解实际情况下就爆料或发表倾向性言论,导致一些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公众形成误导。
1.4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多米诺效应”,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监督矛头直指政府监管缺失。个别事件行业化、全国化演化特征明显。食品安全事件一旦曝光,牵涉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甚至波及到整个行业,迅速形成全国性的舆论高潮,最终舆论矛头往往直指政府监管缺失。
2“管”、“导”并重,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督察对司法公正影响思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舆论之外,互联网这种新式的媒体平台以它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简单易操作等优势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监督司法公正。这就使得新闻舆论监督以它强大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让人民群众通过它来实现言论自由权利和知情权,从而监督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但由于缺乏对新闻舆论的有效监督和规范的管理,使舆论“绑架”司法公正的现象屡见不鲜。
1舆论监督的概念和特点
1.1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监督是特定社会公众群体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广泛的、一致的观点。
1.2舆论监督的特点
随着媒体多样性的快速发展,舆论监督作为人民群众行使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重要手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法院审判与网络舆论调研报告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迅速发展、日益普及,作为新兴媒体,网络为公民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便捷的平台。而网络舆论也成为监督司法公正的重要方式和力量,但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可以揭露司法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司法公正,一旦越位则会走向反面。那么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法院审判之间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积极作用,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应成为我们密切关注、深入研究、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发表浅见。
一、概述
公民言论自由和法院权力的行使都有宪法依据。《宪法》第3条和第41条分别对公民言论自由和批评建议权作了规定,如《宪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同时《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两种权利(力)的行使都得到宪法的认可,受其保护。但若没有相应的规制和有效防范,权利(力)的行使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超越边界,而这种越界往往会造成对其他权利(力)的侵犯。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便是如此的一对矛盾关系,一方面要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发挥公众监督司法的作用,同时又要限制舆论越位对法院审判产生负面影响。
舆论具有表面性,其产生往往是基于某种偶然的社会事件的触动,其形成过程迅速而缺乏系统性。当散落在社会角落中零星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意见在受到外界偶然的刺激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并有效地实现社会传递,成为群体的意见。[1]正因其具有表面性特征,公民个体很容易受已经形成的舆论倾向的影响,作出非理性的判断。也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说:“公共舆论中的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作的确认真的东西。”
二、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的影响
为了使司法正义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运行,法律确立了审判公开原则。同时赋予了新闻媒体对法院正在审理或已审结的案件进行采访报道的权利。但因媒体对案件事实的报道存在客观真实和虚假片面之分,由此导致从媒体获取信息的舆论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上出现差异,从而对最终的司法正义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网络新闻舆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摘要】公共管理是政府一项重要的职能,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互联网环境下,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的网络新闻舆论给政府公共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就网络新闻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做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政府;公共管理;影响
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带来较大的便利,拓宽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网络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对此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引导。
一、网络新闻舆论简介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使人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这种自由化的意见表达渠道形成的网络新闻舆论影响力巨大,能够较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1]且愈发凸显起来,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监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网络新闻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影响
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冲突与协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表达意见的方式。由于其互动性和即时性,质量和共享的特点,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地位被削弱。也使网络舆论能在面对各种事件时快速发酵与传播。文章在分析2017年引起舆论热议的10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发现司法案件在面对舆情时大致有积极应对型和司法让步型。互联网舆论不应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舆论;舆论监督;司法审判
1问题提出
早在1997年,张金柱交通事故案就将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纳入了公众的视野。早期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勇案和孙志刚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其互动性和即时性,群众性和共享性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舆论传播的模式。弱化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地位,强化了公众对于各类事件的参与感,成为了网民能够随时公开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是保障自身权益,参与司法案件,进行司监法督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引起热议的10个典型案例为样本,从司法回应的现状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寻求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
2司法对网络舆论回应分析
从表1当中可以发现,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表现为大致以下几类:1)坚守立场型。江歌案、于欢案、携程亲子园虐童案都属于此类型,虽然大众对于惩罚刘鑫的呼声很高,但如今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如此行为应当受罚,因此法律并不会对刘鑫进行任何裁决与审判,而凶手陈世峰是在日本被捕宣判,尽管当时征集了450万的死刑请愿,但最终法律坚守立场,陈世峰被判有期徒刑20年。引起了国内一片哗然,也有媒体称“正义没有到来”。在这类案件中,司法机关没有向网络舆论及社会各界的压力低头,网络舆论不是司法的操纵者,法官也不是舆论的木偶,司法审判始终遵循法律法规,对于案件的最终审判也是根据还原事实和充足的证据来认定的,保证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2)积极回应型。在红黄蓝虐童案、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当中,司法面对舆论时都积极回应。红黄蓝虐童案最初激起了民愤,但案件也迷雾重重,随着司法的积极回应,官方信息的逐步公开,舆论也从一开始喊打喊杀的愤怒逐渐转为观望、保持理智、中立的倾向。在红黄蓝事件的回应中,官方的权威得到了一定体现,部分网友也选择了相信官方的信息。徐玉玉案件在网络曝光发酵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山东省公安厅通报,要求山东省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完善受立案机制,接到电信诈骗警情和群众报案,要第一时间录入信息,使群众清楚的看见了司法的态度,了解案情的进展。这类案件中,舆论监督对司法案件的进程起到了良性推动作用,而司法正面积极的回应也为自己树立了良好形象,维护了司法的权威。3)逃避回应型。以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为代表,天津赵春华以摆设射击摊位谋生,2016年12月27日,却因摆摊使用的“玩具枪”被警方抓获,并因非法持有枪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2016年12月29日,澎湃新闻报道此案,引发舆论聚焦。公众一致认为如此判刑有违道德常理,且对于仿真枪的鉴定标准持怀疑态度,而赵春华又非主观故意行为,也没有构成任何社会危害,不应该达到定刑的程度。在舆论的压力下,2017年1月26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综合考虑赵春华的各种情节,对其量刑依法予以改判。遂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上诉人赵春华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案件最终以缓刑收尾可以看出在案件审理时,司法机关即考虑到法律事实,又要兼顾舆论压力,最终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收尾。赵春华案件其主体地位代表了大多数普通的劳动人民,也许这在司法上只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却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也许在社会转型期,司法审判有时候不得不“息事宁人”,以此来协调法律的正义与公众的正义。
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稳定;社会舆论;舆论调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
[论文摘要]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思想文化及社会秩序稳定,等等。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以及带给整个社会和民众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正确对待社会舆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是指整体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通过政府、社会或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协调而达到的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稳定包含了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等内容。因此,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秩序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并且产生相关影响,都可能会造成社会系统的震荡甚至无序状态。而在这一系列影响社会系统稳定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思想文化中的社会舆论因素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社会舆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民众对社会发展或社会现象的共同意见和态度,是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过程的思想产物,是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精神生活现象。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反映的是人们现实的生活要求和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到现实的社会呼声。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成为公众看待问题的规范和行为规范,并进而影响部分或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甚至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社会力量,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社会权力、政府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工具和形式。马克思认为,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近现代文明社会以来,反映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舆论之间的斗争,往往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先导。从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社会的变迁、发展无不以进步的社会舆论作先导。而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社会舆论就成为统治新的社会制度和维持其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看法上,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及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看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社会舆论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一定、甚至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电视新闻信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视新闻;信息开放化;异地监督;信息超市
【论文摘要】电视新闻信息的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与舆论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或革新意义。网络媒体正处在发展时期,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电视新闻造成冲击,要求和影响电视新闻信息更加开放化。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其一,议程从网络流向报纸等传统媒体,其二,议程从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打破地域限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实行信息开放,灵活的“信息超市”建构赋予了观众更多的“自选动作”,较之昔日的“规定动作”显得更为人本化。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1网络媒体正处在发展时期,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电视新闻造成冲击,要求和影响电视新闻信息更加开放化
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这些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被网络分流。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与网络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特征”一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突出这个优势是电视新闻评论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评论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观影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与网络评论的文字信息的间接性传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电视评论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纪实拍摄,发挥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优势,以电视影像特有的张力,增强电视评论的说服力。另外,电视评论节目从表现形式来讲也多种多样,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还有参与者相对较多的新闻性谈话类节目,都属于评论节目的范畴。此外,不能忽视的是,电视新闻评论相对网络新闻评论来说,更接近人际传播。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来说,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较网络评论要好,但不足是除了现场直播类评论节目外,很难实现与屏幕之外的人群的直接互动。以上这些特征是网络评论难以企及的,电视评论应将这些优势充分放大,形成竞争强势。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部分地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但是也给新闻人更多的启迪。有了互联网和更显活跃的国内媒体的帮助,再加上因这场中国数十年最严重自然灾害而激起的深厚同胞之情,中国民众不仅屡屡伸出援手帮助灾区人民,还对悲剧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尖锐问题。中国新一代的都市报纸、时事杂志和网络媒体都以过去不可能出现的密度和职业程度对地震进行报导,数百名中国记者从四川抗震抢险一线发回了稿件。门户网站安排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内容,开设了专版,推出了网上幻灯片和视频。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充满了中国各阶层人士的建议、提醒、呼吁,乃至批评。而电视新闻在这里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优势和作用。另外,类似“负面新闻”理应被过滤的说法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伴随着中国的开放与社会的觉醒,人们已经渐渐达成共识,即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第一时间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对于社会安全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开放的社会,公共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一种法定义务,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对奥运来说,信息公开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北京的一举一动都为世界所瞩目,奥运期间不仅有几万名外国记者,还有涌入的各种人流,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更大程度更加迅速的信息公开是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诉求。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其一,议程从网络流向报纸等传统媒体,即:网络上主要是BBS上所发表的观点、意见、建议为某些媒体重新包装后进行报道,而电视的报道又重新引导BBS网友对议题的热烈讨论,并最终形成舆论的合力。其二,议程从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即:电视率先报道某种焦点性新闻事件或事态,网友迅即在BBS上转贴电视新闻,并以有关新闻为由头开展进一步讨论,形成网络舆论,进而推动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加以报道,最终形成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共振。按媒介间议题设置理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这两种互动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溢散效果”,即议程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而产生的舆论效应;后者是“共鸣效果”,即议程从主流媒体到边缘媒体而产生的舆论效应。
2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打破地域限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能够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监督,在反腐倡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它在监督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导向以及丰富内涵、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等措施,正确发挥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监督;反腐倡廉;作用
一、网络监督的含义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等普通的“平面媒体”变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传播形式”。而网络则成为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用户的必选项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1]网络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也让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特别是随着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发展和3G、4G时代的到来,使处处都能“上网”,人人都是“记者”,事事可成“新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在反腐败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有人戏称网络为“网络纪委”“网络青天”。毋庸置疑,在国家反腐倡廉工作中,网络监督可以监督权力的运行,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让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的监督平台,切实加强了反腐倡廉工作,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渠道。网络监督的含义“网络监督”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从网上查找到释义是:“政府或人民大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件事的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2]虽然网络释义权威性有欠缺,但是我们大体可以从定义中知道,网络监督的途径是通过互联网来提供信息并介入支持,最终的目的是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而互联网作为一种“介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随着手机客户端的使用,博客、微博、微信、论坛以及某些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监督更加到位,更加及时、迅速。网络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言论、人肉搜索等多种形式对一些现象进行监督和曝光,为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部门提供一些线索。
二、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一)为反腐倡廉提供新动力。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指出,“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3]群众监督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拒腐防变机制,而网络监督为这一机制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网络监督相对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受众数量多、信息传播快,影响力强,匿名性等特点,可以更大规模的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给一些腐败现象以强大压力,通过网络爆料、网络调查、网络舆论等网络监督形式,在反腐倡廉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电视新闻信息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视新闻;信息开放化;异地监督;信息超市
【论文摘要】电视新闻信息的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与舆论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或革新意义。网络媒体正处在发展时期,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电视新闻造成冲击,要求和影响电视新闻信息更加开放化。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其一,议程从网络流向报纸等传统媒体,其二,议程从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打破地域限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实行信息开放,灵活的“信息超市”建构赋予了观众更多的“自选动作”,较之昔日的“规定动作”显得更为人本化。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1网络媒体正处在发展时期,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电视新闻造成冲击,要求和影响电视新闻信息更加开放化
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这些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被网络分流。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与网络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特征”一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突出这个优势是电视新闻评论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评论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观影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与网络评论的文字信息的间接性传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电视评论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纪实拍摄,发挥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优势,以电视影像特有的张力,增强电视评论的说服力。另外,电视评论节目从表现形式来讲也多种多样,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还有参与者相对较多的新闻性谈话类节目,都属于评论节目的范畴。此外,不能忽视的是,电视新闻评论相对网络新闻评论来说,更接近人际传播。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来说,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较网络评论要好,但不足是除了现场直播类评论节目外,很难实现与屏幕之外的人群的直接互动。以上这些特征是网络评论难以企及的,电视评论应将这些优势充分放大,形成竞争强势。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部分地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但是也给新闻人更多的启迪。有了互联网和更显活跃的国内媒体的帮助,再加上因这场中国数十年最严重自然灾害而激起的深厚同胞之情,中国民众不仅屡屡伸出援手帮助灾区人民,还对悲剧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尖锐问题。中国新一代的都市报纸、时事杂志和网络媒体都以过去不可能出现的密度和职业程度对地震进行报导,数百名中国记者从四川抗震抢险一线发回了稿件。门户网站安排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内容,开设了专版,推出了网上幻灯片和视频。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充满了中国各阶层人士的建议、提醒、呼吁,乃至批评。而电视新闻在这里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优势和作用。另外,类似“负面新闻”理应被过滤的说法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伴随着中国的开放与社会的觉醒,人们已经渐渐达成共识,即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第一时间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对于社会安全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开放的社会,公共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一种法定义务,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对奥运来说,信息公开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北京的一举一动都为世界所瞩目,奥运期间不仅有几万名外国记者,还有涌入的各种人流,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更大程度更加迅速的信息公开是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诉求。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主要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其一,议程从网络流向报纸等传统媒体,即:网络上主要是BBS上所发表的观点、意见、建议为某些媒体重新包装后进行报道,而电视的报道又重新引导BBS网友对议题的热烈讨论,并最终形成舆论的合力。其二,议程从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即:电视率先报道某种焦点性新闻事件或事态,网友迅即在BBS上转贴电视新闻,并以有关新闻为由头开展进一步讨论,形成网络舆论,进而推动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加以报道,最终形成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共振。按媒介间议题设置理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这两种互动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溢散效果”,即议程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而产生的舆论效应;后者是“共鸣效果”,即议程从主流媒体到边缘媒体而产生的舆论效应。
2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打破地域限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公共决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社会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公共决策的合理性,而舆论在公共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监督公共决策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舆论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公共决策;舆论;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建议
一、公共决策面临的挑战
1.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开放,我国人民群众的自由意识越来越强烈,群众不满足于没有参与决策的地位,而且我国奉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人民的当家作主意识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自己有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要求公共决策公开透明,以便能够对公共决策实行有效的监督,直接行使国家主人翁的民主权力,要求自己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公共决策的监督中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人民强烈要求民主决策,公共决策面临着提高决策民主化的挑战。
2.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