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测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4:5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监测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实现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危机管理论文
1.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的唤起
互联网技术带给传播介质的冲击和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交互性与及时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见,因而被称为“第四媒体”。在缺乏针对性监测与管控的情况下,网络负面信息快速传播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舆论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这就使得面向网络的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变得极其迫切。目前,我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增长迅速。根据官方数据,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是30.7%。2013年的数据则显示,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学生约1.19亿人,占学生网民的75.31%”。相较于其他网民而言,高校在校生是对社会生活领域各类信息最为敏感的一群,他们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又具有激进的批判精神;既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又具有典型的心理脆性。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的介入既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批判精神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以其虚拟性、隐匿性为大学生心理脆性的非理性爆发创设了空间。网络舆情的兴起,对高校的日常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不过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其兴起亦是一种契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可见在战略层面已有双向部署,那么如何有序加以实施就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研究唤起的必然理由。
2.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面临的“三个困局”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其舆情的酝酿、发展、高涨、回落、反馈,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示范性”的勾连效应,时刻经受着“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冲突的拷问。一方面,高校力图借助网络监管将校园舆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可应用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手段权限,在确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下,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限度,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认知困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效果显著与否则取决于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舆情监管,大多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形式,这种工作模式由于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单一,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很难快速显效,只能扮演“围、堵、截”亡羊补牢的角色,十分被动。缺失科学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机制困局。显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要有合乎信息传播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设计思路,更要有必要的投入,譬如包括人员的投入,设施的投入。从前者的角度来说,受限于编制,多数高校的舆情监测依靠少数的网络管理员来完成,他们日常工作本已庞杂繁琐,更难以抽出精力做常态化监测。从后者的角度来说,虽然国内已有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的应用系统,可以进行专业化、即时性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理等工作,但由于其购置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大部分高校会因经费紧张而放弃硬件投入与配备。人员缺失与硬件设施费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困局的破解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升级代表着公共管理危机的涌现。在管理学领域里,危机管理也被称为危机沟通管理。由此,破解认知困局,把握高校舆情监测管理的合理“限度”,亦应以沟通管理为抓手,与诉求对象进行多渠道沟通。“围、堵、截”是一种监管方法,但常态化的监管并非拘泥于“堵”“疏”与“导”也是一种监管。相较于传统的管控思路,这种以疏代堵,事前介入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拿捏住了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之间的“度”,使监管手段与监管效用在动态中达到理想的平衡。张弛有度,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需要有对应的体制机制设计来加以保障实施。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循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分别针对舆情发生、发酵、发展、高涨、回落、反馈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构建“预警—引导—应急—重塑”四级联动的舆情预警及紧急处理机制。在舆情发生、发酵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敏感源的解析与筛除,做出预见性的舆情预警;在舆情发展期,通过主动性的信息与释疑,进行集中的舆情引导,为远期的舆情重塑创设有利环境;在舆情应急期,针对已触发的恶性事件,启动网上和网下联动机制,捕获并整合关键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在舆情回落期、反馈期,积极进行舆情重塑,消解衍生谣言触发新的网络舆情的风险。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摘要: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在国内外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舆情补救,开发决策参考、监督抽检、专项整治、协查处置等舆情信息应用场景化服务,实现高并发情形下对热点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自动跟踪和分析。为探明该系统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比较了欧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状况,分析了不同社会主体应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领域,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制定相应措施,提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食品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升政府对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理能力的建设,引领媒体、网民公正地发表观点,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社会主体;应用;措施
1引言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研究科学有效的舆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做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规划,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体提供监测预警服务,旨在掌握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诉求、提高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能力[1]。自国外爆发了“二噁英”、“疯牛病”和“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发达国家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制度管理体系,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2]。在国内,近年来“三聚氰胺”、“双汇瘦肉精”、“塑化剂”和“毒胶囊”等突发事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为了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有效管理,我国监管部门自2009年起,依法陆续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文件,要求开展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和早处置[4]。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技术架构开展讨论,鲜少有对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方面系统性、全面性的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发展进程,结合我国现况和特点,分析不同社会主体对于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提出政府、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食品风险管控措施,形成舆情预警和补救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升政府对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处理能力的建设,引领媒体、网民公正地发表观点,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环境,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食品安全[5],为相关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及其监测的定义
现今国际上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6]的定义并未统一,也未见我国对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概念的阐述。业界、学界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的定义。马雨萌等[7]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指的是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爆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所产生的情绪、意见及态度等的总和,体现了老百姓对食品危害事件的愤懑情绪,是引起社会食品安全恐慌的风险要素。刘文等[4]认为:食品安全舆情是网民通过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舆情渠道,传播对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的见解、意见和情绪。因此,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与食品安全进行多因素、多环节、多层面联系之后的结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以及关联性的特点[8]。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概念和食品风险交流原理相结合,就得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定义,即借助食品安全专业知识,通过人工或智能的采集方法,获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的舆情分析结果,从而制定风险干预措施和危机应对策略,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9]。
农产品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成因及影响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性行为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信息与舆情应对工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8]为有效开展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和危机应对,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制定了风险交流战略,还研发了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实时监测媒体和网络关于风险交流的报道,并结合信息监测结果调整监管措施。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29]成立了新闻办公室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新闻办公室可以提供新闻简报、专题公告、采访等服务,这些都有利于媒体获得多元和准确适用的风险信息,从而保证主流媒体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提供了权威的渠道。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作为民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测管理已势在必行,应从健全监测制度、完善引导机制、强化人员队伍、提升支撑能力、加大保障力度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应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舆情监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舆情苗头早关注,舆情影响早研判,舆情响应早介入,舆情态势早控制。尽快在部省地县农业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明确人员和职责,建立上下连通的舆情监测工作网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兵把守,严密监测舆情动向。加强各级舆情监测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舆情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动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做好调查核实,确保敏感舆情及时响应。借助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和科研事业单位、质检中心的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由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业界和媒体人士共同组成的舆情咨询专家组,建立舆情会商制度,为舆情研判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制定舆情应对工作预案,确立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响应各环节的工作职责,明确舆情处置流程,定期开展舆情处置演练,提高舆情应对实战水平。我国互联网是“先发展、后规范”,技术先行而管理滞后,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无法仅仅依靠行业和网民的自律实现,加强政府引导至关重要[30]。第一,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危机发生时,力争第一时间回应,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把牢话语权,掌控主导权,增强权威性。第二,要拓展舆论引导阵地,由传统媒体向权威网站、互联网新闻、博客、微博等新媒体阵地迁移,建立与网络平台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影响力。第三,要强化新闻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正面宣传报道力度,增强正面形象,树立正面典型,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氛围。第四,要加强消费安全教育,利用多元的信息传播媒介,采取贴近网民生活和阅读习惯的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宣传教育,积极与公众沟通,提升消费信心,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第五,要完善与新闻媒体的对接机制,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积极配合媒体调查采访,主动向媒体提供正面新闻素材,与谣言赛跑,在信息传递中赢得主动,因势利导地做好网络舆情的沟通和引导。网络舆情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既有综合性,又有技术性,打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舆情监控的基础,必须加快打造一支专业舆情监控人员队伍。设置网络舆情信息员岗位,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并熟悉互联网技能的人担任信息员,加强有关舆情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31],坚持客观评述,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净化网络舆论空间,实现与网民的互信和互动。网络舆情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统计学、逻辑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要深化对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增强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监测应对机制的把握,必须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性系统全面开展研究。应尽早做好项目规划,指定相关研究机构有机地将政府在舆情监控管理层面的战略需求与网络舆情关键技术结合起来,加强对监测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舆情信息海量监测、信息文本深度挖掘、跨媒体多通道关联分析、舆情走势预测与调控、舆情安全指标评估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整体突破,为政府部门增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同时,应充分发掘已有网络舆情的价值和作用,针对鲜活的实际案例,开展回顾性和总结性的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案例库,为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实证参考。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应对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才能保证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加快落实人员和工作运转经费,稳定工作队伍,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制度、人员和设施设备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电子政务水平,提高舆情监测管理效率。
环境监测安全现状思索
本文作者:刘俐李继罡叶智高韦韦工作单位:德阳市环境监测站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德阳市环境监测整体能力仍然滞后于新时期环境管理发展的需求,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还不牢固,环境监测本身仍存在网络体系不完善、技术与方法不完备以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测网络不够完善德阳市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能够反映整体环境质量状况,但整体覆盖面不足、重点流域和水体布局不够科学。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德阳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由建站之初的4个点位扩展到目前的17个监测点位,但分布极不平衡。德阳市建成区面积从建市之初的不足10km2扩展到2011年的53.51km2,但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仍然只有4个,特别是新建的亭江新区和旌东新区尚无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监测点位,无法全面反映市区整体环境质量。除市区外,各(县、市、区)环境空气点位也存在点位覆盖面不足,空气自动站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另外,德阳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9万辆,未来10年,德阳中心城区将进入“机动化膨胀普及期”,交通干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将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德阳市区未布设交通干线空气监测点位。地表水监测网络德阳市22个国、省、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基本覆盖了德阳市五条主要河流,但分布呈现下游多、上游少,出境断面多,内部控制少的特点,特别是青白江、鸭子河、凯江的入境断面未布设监测点位,无法评价入境水质状况,而入境水质不佳是导致中河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以发源于彭州境内的蒙阳河、蒋家河为代表的小河流水质极差,直接影响了四川省市(州)跨界断面水质目标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的执行。集中式饮用水监测网络德阳市饮用水源除地下水外,均来自于人民渠。人民渠干流由成都流经彭州、什邡、绵竹等地,干渠沿岸部分养殖业、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对人民渠水质影响较大,而目前只在人民渠西郊水厂取水口布设了一个监测点位,无法对人民渠水质进行科学评价和预警。在建的华强沟水库承担着德阳市城市供水应急水源功能,设计库容为4700万m3,目前尚未布设监测点位。农村监测网络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而农村环保观念、设施以及相应环保技术支撑体系都很欠缺。德阳目前仅有两个农村环境空气自动站。2.2监测因子亟待扩展德阳市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仅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作为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之一,德阳市将于2013年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O3、CO、重金属、VOC、CO2、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等监测项目亟待扩展。目前德阳市站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苯并(a)芘、PM2.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中钼、钴、铍、环氧氯丙烷、氯苯等71个项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39个项目中钼、钡、六六六等8个项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69个项目中苯并(a)芘、烷基汞、总银、总铍、硝基苯、有机磷农药等26个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3个项目中锡及其化合物、苯并(a)芘、石棉尘等10个项目尚不具备分析能力,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指标也不能做到全覆盖。污染源监测网络不健全德阳市工业污染源存在排污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等特点,目前的污染源监测存在自动监测设备覆盖面不足、现场端运行不稳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问题。自动监测设备覆盖面不足截至2012年一季度,德阳市27家国控重点污染源有19家的自动监测设备通过验收,省控、市控污染源大多数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自动监测设备安装率较低。现场端运行不稳定受技术力量和利润水平的限制,在线监测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经验不足,无法支撑售后维护和后期运营,导致现场端运行不稳定,掉线率高,自动监测数据异常情况不能得到及时响应和后续处理。自动监测数据尚未完全发挥作用通过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测数据主要用于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执法监管,而在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应急管理方面尚未发挥作用。
建立和完善德阳市全域监测网络,是实现“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3]的基本保障。监控环境质量变化,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质量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是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在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降水、噪声、土壤、生态等领域建设完善符合环境管理要求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清楚掌握我市环境现状、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优化完善现有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进一步从点位布局、网络功能上,对现有环境监测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加强辖区内县(市、区)环境监测网的统筹和管理,做好监测点位、监测任务承担单位的信息汇总和审核,充分发挥网络作用。(1)环境空气增设旌东新区和亭江新区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在现有两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再增设1个点位,中江县、罗江县完成在建空气点位建设,并增设1个监测点位;增设泰山南路、青衣江路交通干线监测点位;增设旌阳区、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农村监测点位。按照常规因子和特征因子相结合的思路,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标准项目的全覆盖。市区4个环境空气点位增测PM2.5、O3、CO;耐火厂点位增测重金属、VOC、CO2、甲烷和非甲烷总烃;西小区、检察院点位增加铅、氟化物、苯并(a)芘、总悬浮颗粒物调查性监测,新建交通干线点位监测特征污染物如铅、NO2、PM10、PM2.5、非甲烷总烃等。取消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2)降水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中江县、罗江县各增设2个点位。(3)地表水增设市控监测断面九里梗(鸭子河什邡入境)、小石河(湔江什邡入境)、向阳大桥(青白江广汉入境)、广福桥(蒙阳河入青白江),掌控入境水质状况,科学分析流域水质流程变化。(4)集中式饮用水近期增设人民渠慈母山枢纽、华强沟水库点位,实现对饮用水源的全程监控和预警。3.1.2建设全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全面建设全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有效地保护环境安全,实时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污染事件,做到监测、预警、信息的科学化、自动化。(1)环境空气全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全部实现自动监测,及时掌握各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情况,实现对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控。(2)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在升级现有沙堆村、川江村、人民渠西郊水厂取水口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增设青白江向阳大桥、人民渠慈母山枢纽、石亭江金轮水质自动监测站。(3)工业园区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增设天元开发区、新市排污沟、双盛化工区、小汉工业园区、什邡灵杰工业区、绵竹经济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工业园区废水排放的实时监控。(4)噪声自动监测站现有市区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由手动监测升级为自动监测,增设泰山南路、青衣江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站。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污染源监测网络,能够及时跟踪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是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快制度建设,提高监管水平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德阳市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管理办法》,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验收、比对、运行维护等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建立和健全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管理的制度规范体系,进一步明确系统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企业和运营商的行为,为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环境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和保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动监测设备的覆盖面加大投入,使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覆盖到辖区内全部重点污染企业,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为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现场端管理,规范运营商行为把对自动监测设备的监管作为日常环保执法的重要内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指导企业按规定要求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建立数据台帐和异常情况汇报制度。同时,加强对运营商的资质和运营质量管理,督促运营商不断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强污染源信息管理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和监测数据库,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建立污染治理设施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为主要污染物减排、排污申报提供技术支撑。快速响应突发污染事件,建设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渠道畅通,反应灵敏,运作协调,决策及时的应急机制,避免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紧急状态。完善应急监测网络以德阳市站为应急监测网络中心,上承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中联成都、绵阳环境监测站,下统各县(市、区)环境监测站,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有序、优势互补、联合处置为原则,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污染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现场监测能力由无机扩展到有机和生物,实现环境污染应急事件现场快速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全面提升应急监测分析水平和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快速反应能力。配备以应急监测车为载体的的流动实验室,实现监测能力由实验室向现场快速监测转变,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建立风险源动态数据库对全市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细致的调查登记,并提出可能的应急措施和事故隐患措施,编写各类风险源的应急监测预案,建立动态数据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监测网络结合德阳市农村环境保护实际,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把城市、农村监测网络联结在一起组成有机整体网络,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农村环境空气监测农村环境空气监测是更深入、多角度完善环境空气监测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了解和掌握农村空气质量现状的载体和平台。在农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采用环境空气流动监测车,优化布点开展乡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饮用水水源监测围绕饮用水安全,对划定了保护区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实施“以奖促治”政策的村庄实施饮用水水源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对被列入四川省32条重点小流域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青白江、凯江的入河口断面和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村庄所辖流域地表水功能断面实施监测。噪声环境监测每个区、县对所辖乡镇环境噪声监测范围进行优化布点,选择辖区内不低于5%且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监测。提升监测信息化水平,建设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监测信息平台依托GIS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开发集空气、水质、噪声、重点污染源为一体的自动监控平台和监测信息统一平台,实现了全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噪声自动监测站、重点污染源数据的采集、监控、管理和,实现环境监管“数图”一体化,强化断面(点位)管理的实时性和直观性。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综合分析体系强化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测、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及时分析和判断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合理预测,及时预警。建立预期性、前瞻性的环境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体系,通过对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等重要环境敏感问题的分析、监测,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污染形成的机理,寻求污染治理的途径和对策,为环境管理工作新领域的拓展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市、县两级级监测站信息网开展县(市、区)监测站信息化建设,建设监测传输、环境管理和政务交换平台,形成高效畅通的传输网络,提高区县监测站数据上报的时效性,有力推进全市环境监测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和全市基础数据库及分析系统的建设,为提高环境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拓展监测领域,全面提升监测能力(1)德阳市环境监测站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提高重金属和有机物分析水平,使德阳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能覆盖适用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全部监测因子,实现从手工到自动、常量到痕量的转变,跨入全省市级站先进行列。积极拓展监测分析领域,对德阳科技的苯硫醚等有机污染物及其中间产物、垃圾处理厂的焚烧废气、金路树脂有限公司的合成尾气、部分化工厂的有机废水的产生、特性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2)县(市、区)环境监测站根据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污染现状,按照功能互补、能力互补、各有特长的思路,推进各县(市、区)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广汉市环境监测站重点加强AOX等造纸企业特征因子及水质监测自动化水平,绵竹市监测站重点加强钒、钛等重金属监测和磷及其化合物分析,什邡市环境监测站重点加强钼、锌、铜、铅、镉等重金属监测及有机分析,旌阳区监测站重点加强机械、电缆、化工、食品等行业的监测能力;中江县监测站重点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罗江县监测站重点加强汞及其化合物与聚氯乙烯生产特征因子的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监测网络高效运行制定和完善《德阳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德阳市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环境监测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统一全市环境监测的程序、标准、方法及格式,有效提高全市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及准确性;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采取全程序、多元化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模式,其措施涵盖实验室巡查、监测报告抽查、盲样考核、监测方法优选、标准样品比对、质量抽样考核、现场密码平行、密码加标等各方面,强调环节控制;加大对环境质量和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质控抽测力度,从监测技术规范掌握情况、原始记录填写及监测报告编制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建设德阳市全域监测网络,积极调整确定新的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抓住机遇,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不断拓展监测领域,提高环境监测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服务于环保中心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准确、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境监测工作新格局。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网络技术运用
摘要:网络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将其应用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可以弥补传统煤矿监测的不足,克服由于矿点多、分布广所带来的困难,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保证工作人员在煤矿生产中的安全。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网络技术
1传统煤矿安全监测方法不足
传统的安全检测技术,生产数据和设备状态等信号通过有线方式进行传导,这些传统的安全检测系统已经无法改进,特别是在线路铺设上存在难以可克服的困难[1]。首先就是成本问题,电缆或光缆要铺设很长的距离,加上其他配套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线路的铺设费时费力,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线路铺设范围有限。线路的铺设有时很难适应较复杂的煤矿地形地势,不能进行有效铺设,这样就不能监测该地区的数据,埋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线路某一部分一旦被破坏,检修难度较大,会影响整个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开发出大量新的应用成果,将网络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同时融合其他技术手段,例如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能够随时探测到煤矿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数值,如甲烷、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等的含量,及时传输给工作人员。这样,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方面使用网络技术,既可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还能降低煤矿的生产成本,加快生产进度。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网络技术的组成
传统监测方法和网络技术对比发现,网络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重要保证[2]。煤矿网络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许多部分有机结合而成,主要包括工作站、网络中心、监控终端及井下的各个分站和数据采集器等,其中分布在井下的主要是数据采集器与传感器,负责检测井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并由井下的分站简单初步处理,经相关传输设备和一些终端,将真实有效的数据传递到服务器中,这样就能做到实时煤矿安全的网络监控监测,并完成预警等任务。该系统的组成有:
网络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分析
1煤矿安全问题概述
由于监测系统的不完善、人们安全意识薄弱等导致我国的矿难频频发生,为了避免灾难,人们必须给予安全问题足够重视。然而,开采煤矿时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人们无法提前掌握矿井下的信息,使得矿难事故难以避免。此外,我国的地质结构复杂,煤矿的构造更加多样,在开采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挖掘的设备落后,常常发生顶板事故。其次,一些煤矿的储煤条件相对较差,在煤矿开采深度逐渐增加时,开采的强度也不断增强,事故发生系数增加。总之,我国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存在的弊端有待解决,急需更先进的技术来保障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
2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系统功能不全面。一般的安全监测并不够全面,一方面对于矿井内部的各参数的监测虽然做到了数据采集数据,但是并不能够实时的对数据变化进行监测,并不能及早的对矿井内部环境数据变化提出应对措施,使得矿井作业仍具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对于生产还做不到全方位的跟踪与监测,对于采矿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及时的监测手段,不能够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2缺乏相应地管理和维护。传统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对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一个整体的框架,造成管理混乱,在遇到问题时使局面混乱不堪,造成更大的损失。传统的监测系统也做不到及时的维护,对于传统的传输方式,也就是使用信号电缆等作为连接的传输方式,虽然技术成熟但是架设电缆的成本和工作量极大,出了线路问题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于地下矿井的复杂情况,这样的监测系统会出现信号丢失、设备异常的问题,并且很难去维护,造成系统对该区域无法正常监测。2.3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煤矿工作人员大多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矿工,十分缺少高水平的知识分子。一般工作人员对于煤矿生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安全却是大多数人容易疏忽的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都不高,对于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难以发现,无法做出正确的防护应急措施。对于传统的监测系统,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也只是关注环境参数,并不注重安全检测系统是否存在问题,也不会去维护安全检测系统,而且传统安全检测系统十分依赖专业的工作人员,若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容易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3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
3.1网络服务中心。网络服务中心是指一整套独立的、完整的信息处理中心。它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器、WEB服务器、交换机、信息处理机、安全防护系统、动态数据库等组成。系统服务器是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核心,主要承载着各种安全监测软件。WEB服务器可以实现对矿井的远程实时监控,可以实现在任何地点进行监测。交换机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各局域网的信息交换。信息处理机能够将采集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计算,发现是否具有安全隐患。安全防护系统主要是防护整个安全监测系统的安全,防止被破坏和恶意侵入。动态数据库能够储存采集的监测数据信息,并且能够自动加以更新。3.2分站。分站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终端,它是整个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最后的组成部分。它被分布在矿井现场中,主要接收来自网络服务中心的命令,因此单片机结构完全满足需要。它能够实现的功能主要有:分辨来自服务中心的信息,出现异常信息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对网络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反馈,保证分站的正常运行,一旦出现分站异常,能够及时修复。3.3数据传感器。数据传感器就相当于动物的触角,它为网络安全监测系统采集各种实时动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数据的形式传递到网络服务中心的信息处理机和动态数据库,一方面经过信息处理机的处理分析,另一方面储存在动态数据库中。采集不同的信息也需要不同的传感器,一般采矿井中所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是甲烷含量与温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主要承重墙体或框架的压力等等。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探讨
目前,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监测的主要方式,大大提高了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环境监测的质量水平和准确率,为我国环境保护等方式和制度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但是就目前的环境监测的现状而言,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
1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概述
1.1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简介。所谓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就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的结合,对环境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和输出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的观测到各个阶段的环境数据,对于环境中的各个问题有更加明确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我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战略。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的检测数据不仅仅可以为国家环保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还可以为大众提供其关系的环境质量的各项数据,从而使得大众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当前的环境质量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呼吁社会群众发挥自身的公民责任感,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自身做起,共同为保护环境、促进国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贡献。1.2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环境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采取更加先进的方式来对环境数据进行检测是迫在眉睫的,而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环境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准确的收集,并进行数据加工和处理,从而输出更加直观的环境信息数据,极大的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精确度和效率,减少了人力的使用。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所有的环境信息存储到数据库,有利于全国各地对于环境数据信息的调用,实现了环境信息的共享,这对于全国各地为环境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我国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思路
2.1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库的选择。在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数据库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首先,由于环境信息监测的数据量庞大,所以必须采用存储容量大的数据库对环境信息进行存储。其次,由于环境监测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数据库的选择要能够实现不同种类数据的分类存储,原始环境监测信息与处理后的信息的分类存储等。除此之外,由于环境监测信息包括可共享信息和保密信息,所以对于这两类信息数据库要保证能够实现各自的功能。对于可共享信息的存储,所选择的数据库要能够易于输出,使得各个地区都能够实现该信息的调用;对于保密信息,数据库要有同意的编码功能,使得环境监测的保密数据能够按照一定的编码方式保存起来,防止他人的恶意使用,有利于国家环保部门的工作。2.2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在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管理和维护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为了使得环境监测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采用合适的方式对于环境监测信息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对环境监测部门设立专门的机构,分配专业的人员专门负责环境网络监测所使用计算机的硬件检查和维护,以及对于软件的性能升级等工作,从而保证环境信息监测的计算机处于性能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这对于环境监测的正常开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要对不同的部门设置不同的计算机操作使用权限,使得每个部门所能够操作的部分是有限的,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环境监测信息的保密性,还能够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从而使得整个环境监测系统高效有序的工作和运行。
3结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与运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分布广泛的、能够进行简单计算的微小传感器节点,以无线通讯的方式,同时能够自行组织起网络的系统,是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智能系统。随着无线通信、嵌入式计算技术、传感器技术、微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方式,在军事、环境监测、空间探索、反恐防暴、灾难援救、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
1.1网络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传感器节点、汇集节点和管理节点组成。通过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散布大量传感器来探测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强度、介质浓度等环境数据,并且每个传感器之间以自组织的形式拓展成网络。传感器将探测到的环境数据以特定的方式汇集到某个节点或多个节点,最终所有数据都经过卫星、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传送给管理节点。1.2节点结构。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传感器模块的功能是监测区域内的信息,将信息进行采集并转换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处理器模块的功能是处理好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包括自身采集的数据和其他节点传来的数据;无线通信模块的功能是与其他传感器节点进行无线通信,交换信息和数据;能量供应模块的功能是为传感器节点供能,而供能介质通常采用微型电池。
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2.1分布式和网络自组。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没有原先设置中心节点,所有的节点都拥有相同的权限,各节点之间都是通过分布式算法来协调,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将所有节点组织到一起,自动地进行网络配置和管理,通过相应的协议和算法自动形成一个具有收发大量环境数据的无线网络。为了应对环境的复杂性,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加入或者切除一部分节点,网络不会因此而失效或者崩溃。2.2规模大密度高。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成千上万个传感器节点组成,覆盖区域大,节点密集,以尽可能获得更为精确、完整的数据,如森林火灾监护和环境监测等。同时,也正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大,密度高,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冗余节点,从而使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挺高了监测的精度,也降低了对单个传感器节点的精度要求,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造价相对便宜。2.3网络拓扑动态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是不断变化的,节点的移动、故障,节点能源的耗尽,新节点的加入,无线信道的不稳定等都有可能造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变化的时间点和方式都很难预测。这就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自组织和动态调整的能力,可通过各种组网技术,对各节点进行动态的管理,最大程度的利用节点资源。2.4以数据为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为创建的。用户关心的是监测区域内的信息,而不是某个传感器节点上的数据。用户在使用传感器网络时,是将需要查询的信息发给网络,而不是发给某个节点,然后传感器网络收集相关数据后整合成信息汇报给用户。与以连接为中心的传统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各节点要有能聚合数据,对数据进行缓存和压缩的功能。2.5资源受限。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用于一些特殊场所和领域,传感器往往在价格、体积和功耗上受到限制,单个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续航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做大规模的存储和计算。所以在网络创建过程中,如何降低网络的功耗,最大化网络的生存周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生态环境监控网络摄像机研究
伴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网络摄像机得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通的摄像机相比,智能网络摄像机图像更加高清、灵敏度较高,可获得细腻画面质量,不受外界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的智能分析,已经成为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检测的有效手段,被称之为环境监测的“千里眼”。
1网络摄像机与生态环境监控
1.1网络摄像机概述网络摄像机伴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与传统的摄像机相比,网络摄像机具有六个显著的特点,即:1.1.1图像更为高清。网络摄像机像素十分高清,通过网络摄像机,不仅可以对空气中悬浮的颗粒、悬浮物等进行详细的监控。1.1.2具有透雾技术。网络摄像机具有电子和光学两种透雾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时在雨雪雾等特殊天气中,也能精准捕捉到高质量的画面。1.1.3针对性的视频智能分析。网络摄像机结合监测的结果,可通过自身的视频智能分析技术,进行智能分析。例如,根据烟体的色彩和黑度,可以对烟体的颜色、烟体的黑度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识别;结合水体上漂浮物,可对水体上漂浮物的数量、密度信息等进行智能分析。1.1.4低功耗、无线传输。网络摄像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其本身耗能相对比较小,通常一块电池就可以使用数年。同时,网络摄像机具有无线传输的功能,可对采集的图片和视频等进行选择性的上传。1.1.5耐腐蚀性高,可自行进行清理。网络摄像机在对环境进行监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但是网络摄像机具有较高的防尘、防水和自清理功能,确保了其有效应用。1.1.6视频叠加和。GIS地图对接网络摄像机在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将相关的采集数据信息等传输到环保部门之后,可以将相应的数据进行读取,并降其叠加到相应的视频上,同时还可以与GIS地图向对接,使得其呈现更加直观。1.2网络摄像机在环境监控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1)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周围生态环境要求在不断提高。面对日益增加的环保压力,环保部门常规的环境监测手段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2)网络摄像机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行,环保部门通过网络摄像机可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生态环境的相关情况,进而针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3)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智能分析技术,可对其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污染源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网络摄像机系统功能实现
生态环境污染监控网络摄像机在进行构架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省级、县级两个环保部门共同建立的会联网平台。其中,前端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置在污染排放口、监测站等,进而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同时,前端视频监控系统将其所监测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网的方式,传输到后端的智能处理系统中,并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进而为环保部门制定环保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参考。具体来说,网络摄像机系统在进行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2.1视频。主要是利用图像显示、视频分析、告警处理、录像控制、远程控制、数据压缩处理、网络传输等方式,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调度人员提供出全面的、清晰的、可操作性较强,且可录制和回放的监测图像。在网络摄像机监控系统中,主要是采用多级级联的方式,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具体来说,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管理需求,并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进而实现大范围的网络视频监控。在这一监控系统中,省级环保部门作为指挥中心,必须要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其进行访问和控制。基于此,在构建这一平台的时候,该平台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功能,还必须要具备设备管理和控制、应用集成、SOL数据库访问、下级服务器管理任务等,还要具备移动解决方案,进而保障移动平台的有效应用。2.2联动报警。网络摄像机在构架中,必须要保证该系统具有联动报警的功能。具体来说,联动报警功能主要包括前端联动后台、后台联动前台。其中,前端联动后台主要是指当前端发生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时候,该系统就可以自动在平台上进行报警提示,并将其反映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后台联动前台则是指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后端监控过程中,觉察到报警信息,或者发现污染超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远程喊话这一系统,将破坏人员驱赶出去。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系统,提示前端人员对危险情况进行规避、处理和解决等。2.3昼夜监控。网络摄像机在构架中,为了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必须要设置昼夜监控体系。白天可充分利用可见光进行监测,夜晚或者能见度较差的白天,可充分利用手动方式,对监控区域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如果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仅仅存在薄雾,可充分利用可见光的设备,并利用镜头、CCD、其他软硬件等进行控制,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2.4预置点扫描和边界入侵检测。网络摄像机在构架中,为了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可以将各个敏感部位设置为预置点,并切实结合实际需求,对网络摄像机在各个预置点所停留的时间进行设置,进而对敏感部位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另一方面,在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一旦在监测区域内出现了污染物倾倒、污染物超标等行为,该系统必须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作出相应的报警信息。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