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法治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8:59: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网络法治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网络法治意识

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路径提升

摘要: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要群体之一,乐于运用各种网络新技术,积极参与网络互动式交流。但由于网络法治意识不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会无意触碰法律红线,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传播、网络抄袭和侵权等,甚至会因辨别能力不强遭遇网络欺诈和非法信贷,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知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自身安全的保护。本文对于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培养思路提出几点思考。思考方向包括高校法制教育新团队的建设、高校法制教育舆情监督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从而提升法律意识和修养。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法治意识;大学生;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1]。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法治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课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往往走在网络发展的最前列。大学生群体总体“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在受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冲击时,因心理发育不成熟以及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容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而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网络环境所具有一些特点,也对大学生直接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新时代网络环境特点

(一)新时代网络环境具有显著虚拟和现实之间易转换性的特征。手机新媒体、网络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大量展示自我意识和个人思想的平台,同时。如网络直播类型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社会现实聚焦的一个场所,通过传播极其富有吸引力的信息来获取利润,大学生是直接的受众群体之一,有可能对传播的信息产生行为上的效仿。而在此当中,由于网络监管不到位、受众群体心智不成熟、网络法治意志不强等原因,网络直播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从虚拟网络转换到现实社会,进而引发无序状态。(二)新时代网络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兴起实现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发表至网络并产生信息流通,大学生们乐于对新兴网络技术进行运用,也乐于接受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新时代网络环境下,信息得以最大程度地广泛流传,从根本上增加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引发网络信息互动性的特征,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接收人也可以表达并传播自己的意愿,这使参与网络的人充满积极性,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因网络法律意识不足,或对信息接收的筛选不当,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日趋发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经济飞速提升,互联网金融日渐发达。市场经济向来具有趋利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网购中时常会遭遇商家欺诈、失信等行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大多数大学生社会经验浅薄,没有辨别社会中危险事件的能力。犯罪者往往利用网络社会的不可触摸性,以单纯善良的大学生为对象,实施不法行为,如网络诈骗、非法网络信贷等。大学生分辨意识不足、法治意识弱,容易踩进犯罪者的圈套中,正常的生活受到严重打击,容易出现忧郁甚至轻生等令人痛心的结果。

二、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不足的表征

查看全文

新形势下网络安全观教育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网络安全观教育

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网络安全观教育、高度重视网络安全观教育。

(一)网络安全观教育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性是由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一,网络安全观教育关乎国家安全。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是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总体安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现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几乎所有的领域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很明显,如果网络不安全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安全受到挑战与威胁,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减少威胁,最大限度保障网络安全,从而保障国家安全。其二,网络安全观教育事关网络世界每个人的利益。网络的使用主体是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各种便利,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网络安全与否与网络世界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网络安全观从来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网络安全观教育,提高网络使用主体的安全意识,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能切实维护自身利益。网络安全观教育的影响小到个人利益、大到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安全观教育,从行动上积极维护网络安全。

(二)网络安全观教育必不可少

纵观近几年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可知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且现状令人堪忧。首先,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网民网络安全意识淡漠。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与软件病毒的“隐蔽性”使很多网民认为网络很安全,每年因网络安全意识缺乏而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不胜枚举。“加强网络安全必须从培养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基础入手,只有在认识上高度重视,真正了解到网络入侵和攻击危害的严重性,公众才会在网络空间主动采取相关措施去应对、防范入侵和攻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风险,减轻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提高网络使用主体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便成为维护网络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次,我国的网络使用量决定了必须加强网络安全观教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达到5.27亿。网络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影响范围是“一大片”,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网络安全问题正在经历着技术层面的不断先进、破坏能力不断增强的突变,如果再不加强网络安全观的教育,那么下一个网络安全问题或许会让整个“网界”损失更加惨重。通过网络安全观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风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减少互联网安全隐患人为因素的比重,使每个社会成员为网络安全贡献力量,同时切实保障其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探索

摘要:青少年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中职学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中职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尤为必要。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型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所以,探究“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厘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校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出路与对策,对提高中职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

中职学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对象。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法治教育已很难以适应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中职生的教育发展需求。“七五”普法规划中指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因此,从“互联网+”的层面探析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厘清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探索“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改革的出路与对策,对提高中职校法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增强中职生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其成长历程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技术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是典型的网络时代青年。与此同时,作为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具有认知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叛逆等特点,如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亚里士多德说:“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规范中职生的行为举止、预防违法行为,如何运用“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这一手段来正面引导中职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既是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校领域的不断实践和运用,互联网与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越来越明显,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互联网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发展,丰富互联网的实用价值。同时,互联网数据中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互联网先进的设施和手段,定会掀起新一轮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改革的高潮,特别是互联网中丰富而生动的音视频资源、最新的法治观点和法治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法治教学等内容,对突破传统法治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的教学困境,是一种有效“良剂”。在特别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当下,“互联网+”技术下催生的微课、慕课、O2O课等教学方式,以“新、奇、趣”的优势迎合了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实践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规范新时期中职学生的言行举止,自觉做一个法律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在法治和网络教学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业理论队伍

第一,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传播者,他们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第二,诠释、解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更是浩如烟海,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不可能都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文本掌握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后,按照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诠释和解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国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刘少奇、任弼时、、艾思奇、张如心等人,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诠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总结、提炼群众的实践经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一种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经验要上升为理论,就需要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去总结加工、抽象提炼,否则就成不了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由于自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他们更善于把经验提升为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我国法治建设

在我国,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需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经验和中国人民的选择。[2]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并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只有在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圆满实现。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应汲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努力建立一种能够符合我们党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适当关系的政治法律构架。确实,法治文明于我们而言是“舶来品”,作为一种制度文明,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到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分工的发展、知识生产的膨胀以及实践经验的丰富,进而使法治的发展进一步表现出独立的倾向。另外,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各自社会历史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建构设计,更催生了法治的极端神圣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西方列强不仅在全世界范围拓展新的市场,同时也在极力地推销已被他们神圣化了的法治这种制度产品。当然,我们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时,我们也并没有忽视法治发展自身所内含的规律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网络化教学中的应用

3.1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

查看全文

全媒体时代留守儿童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全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构筑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搭建网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利用媒体能扩充各种教学素材,学生可以在网络搜索身边的案例,深化体会,也可以利用云技术搜索各种学习资料。利用网络能构筑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在线沟通交流,组织在线互助小组,让教学形式更丰富,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全媒体;留守儿童;小学道德与法治

全媒体指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利用全媒体有助于构筑“家庭、学校、社会”多元整合的教学模式,能对留守儿童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生动有趣的在线活动中,将法治教学变得更亲近学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利用网络,扩充教学素材

1.再现身边案例,深化体验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法治教学,但是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不在家中陪伴孩子,导致孩子的规则意识不强,没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很多学生觉得法治学习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搜索网络对这些案例的评价观点并分析,这样他们的体验更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好。《我们的公共生活》的学习要点是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的功能,并学会正确使用公共设施和知晓保护公共设施的措施,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验效果。首先展现生活中不同公共场所的设施,并突出展现各种公共场所的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并思考自己是否有过破坏公共设施的情况。由于留守儿童平常的生活缺少家长监督,所以教师还特别设置了网络小游戏“我该怎么做”,在游戏中展示若干图片,体现了公共场所的日常状态,如遛狗的时候没有牵着狗、乱扔垃圾、高空抛物、乱穿红绿灯等,让学生说说其中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尤其要找出其中的违法行为。如高空抛物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按照《刑法》的规定是要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定罪的,如果导致人伤亡或者损害公私财物的话,甚至还会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在网络小游戏中展示的都是身边的例子,唤醒学生生活体验,认识到要避免做出哪些行为。在利用案例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设置具体的案例,并展示互联网上的各种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进入到特定事件情境中,深入体验角色,并参与分析、探讨案例,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逐步提升法治意识。2.借助云技术,寻找新素材全效媒体也是全媒体的特点,通过增强传播效果从而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的,突出信息传播的时效和高效。很多留守儿童缺乏家人引导,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法治学习的效果较差,教师要借助云技术,在线指导他们寻找新素材,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时候,教师提出:“大家上网寻找一下,看看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会怎样。”很多留守儿童缺乏家人的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的时候,没有人及时阻止他们,导致他们规则意识淡薄,但是结合网络进行搜索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相关信息,提升了认识。采用云技术能让学生快速接触到各种信息,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筛选等工作,从而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在主题探究的时候,学生也能利用在线获取的新素材,提升自己的体验效果,拓展眼界和知识面,提升学习效果。

二、利用网络,丰富教学手段

查看全文

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培育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学说,是人类社会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哲学指导和作用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理论基础。”[1]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征为基本理论指引,通过事物发展根本的、内在的理论建构,实现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培育的固有价值,力争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础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法治精神;培育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极富学术价值和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良性法治氛围的重要举措。加强全民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全民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因此本文在探求实际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特征与法治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进而深刻阐释二者内在关联,力求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础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重要特征,是指关注人的发展,将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注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将现实的人的发展作为研究的核心内涵。“法治精神”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的宣传概念,“倡导国民坚持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义。”[2]

一、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论来源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宣法治传教育,强化法治精神培育是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法治”,党的十七大正式将“法治精神”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至此,法治精神培育问题逐渐引人思考。“法治精神”并非凭空而出,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内涵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精华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结合现实国情,做出的科学论述,“法治精神”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论述之一,同样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二)法治精神内涵彰显“人文性”特征。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伟大的教育实践活动,法治精神培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性结合的产物,其中自然科学指法治精神培育的科学理论;人文性内涵则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并难以指陈的概念,人文性与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属性等一切与人有关的概念密不可分。对于广大社会个体而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科学的理想等均属于人文性范畴,而本文的人文性多指“人文”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即法治精神培育内涵中所蕴含的“社会个体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内在需求以及社会个体自身发展等”。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内涵则是马克思法哲学人文性特征的现代彰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法治精神”内涵概念界定尚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张文显教授认为,“法治精神是民主精神、善治、人权、正义精神、理想精神、和谐精神、科学主张和综合性这一精神价值综合取向的阐释。”[3]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认为:法治精神体现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与心理状态,使得其在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一股社会活力。”[4]武汉大学法学院周叶中教授指出“法治精神是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综合形成的复合体,是人们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的主观把握。”[5]尽管国内“法治精神”概念尚未统一,但其内涵来看存在统一共性,首先是都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建构完善。例如,强调社会个体应树立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精神层面需求。其次是强调社会个体个人需求建构。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强调社会个体应增加法治意识,依法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在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社会个体拥有法治精神依法配合防疫工作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最后是完善自我品质的必然选择。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的意识层面教育活动,将现实的人作为主要培育目标,而非抽象人,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行为均需要以“法”为准绳,因此社会个体拥有良好的法治精神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的前提基础

查看全文

社会治理年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和依法治县的决策部署,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开展“社会治理年”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政主导、公众参与,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法治理、发扬民主,统筹协调、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重本兼标的原则,推进社会治理和依法治理进程。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基本覆盖,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基本建成,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基本健全,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全乡社会安定和谐。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矛盾化解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排查制度。进一步健乡、村、社三级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严格执行社每天、村每周、乡每旬的排查机制,强化特殊敏感时段集中排查,灵通情报信息。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建立台账,明确化解责任和时限。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

摘要:参与和实践是塑造公民法治素养的首要手段。全球很多国家都将参与型教学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使学校法治教育与公共法治实践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多种信息手段给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扩展并创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通过经验学习和借鉴,该文提出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多元技术支持的参与型教学,可以弥补单纯灌输式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行为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青少年法治教育;参与型教学

法治理想的实现仰赖公民的法治实践,只有一代又一代具有法治意识和素养的公民行动才能铸成中华民族的法治之魂。自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颁布以来,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得以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起步较晚,涉及教育对象和层次复杂,教育资源和手段有限,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法治教育的输出方式仍以灌输式为主,青少年的实践性、互动性不足,导致法治教育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教授和普法的层面,无法形成内化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而法治既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也是一种行为方式[1],最终要转化为公民的法治实践能力。“法律以塑造好公民和正义的公民为目的……,法律为共同生活提供了一种教育,正是共同生活孕育了指向他人的包容性德性,在此意义上,正义并非德性之一端,而是德性之整体”[2]。而公共精神、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的涵养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公共参与。通过公共参与,方能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互性视角理解公共事务中的公共利益衡量,才能学会如何以权利和义务话语作为对话方式最终达成公共理性。基于权利逻辑的公共理性不仅仅是对规则的服从,而在于成为反思和修正的力量,从而推动社会走向进步。公共参与是法治精神启蒙的最佳渠道。在青少年法治意识形成和思维培养过程中,仅仅靠灌输式的“记忆”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短期的、表层的。只有通过更多的参与型、互动式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将规则形成的民主过程、纠纷解决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衡量和尊重规则的公共意义与公共法治实践和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法治教育才能真正种下会发芽的种子。

一、参与型、实践性教育模式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首要手段

(一)面向公共法治实践的教育。“一切形式的公民文化培育或者教育都内在地包含着某种形式的政治技能的培育或训练——包含着政治认知技能、政治参与技能和政治批判技能”[3]。鉴于公民教育与法治精神的最佳启蒙方式即为实践参与,举凡各主要国家法治教育的经验中,往往都包含参与型法治教育的强调和具体举措。美国1978年颁布《法治教育法案》(Law-relatedEducationActof1978),注重宪法教育和权利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参与,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模拟议会辩论、小组讨论、模拟总统竞选等形式提升实践效果。学校将参与过程向社会开放,引入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务工作者参与教学,提升场景效应,增强教育效果,注重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论辩的能力[4]。法国在参与型法治教育方面,注重培养未来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少年议员日”活动就是生动的一例。在每年的“少年议员日”,各参与学校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举产生一位“议员”。该“议员”将有机会在第二年的“少年议员日”携法律草案代表“选民”赴巴黎国民议会大厦开会。为此,在当选后一年的时间里,“议员”要带领同学学习法律条文,并讨论起草法律草案文本[5]。通过联通青少年的法治课堂与最高立法机构的立法过程,也将青少年的民主意识连接到了真实的国家政治生活之中,从而唤起了公民意识的清晰概念。日本的法治教育参与型实践是全方位精细化的,常常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适宜的审判,在旁听前既需要进行背景介绍,如解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社会危害,庭审之后还要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案件讨论会、辩论赛、演讲会或者开展类似案件的模拟法庭,帮助学生全方位内化所看到的庭审实践。而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则为各级各类公共法务部门设置了向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义务,从而使法治社会实践得以广泛开展[6]。这一围绕庭审旁听所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成为未来陪审员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日本2004年颁布了《关于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的法律》,恢复了1943年废止的陪审员制度。而陪审员制度的恢复需要广泛的民众参与,需要保证国民具有担任陪审员的基本素质,因此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实有关司法的学习机会。围绕庭审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将学校法治教学与法治社会实践直接关联起来,经由此种深入全面的指导性参与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公民陪审的参与度,而且提供了具体的参与式学习体验。(二)联系生活实践的法治教育。面向青少年提供切实的法律帮助,不仅仅是教育的规训,而更应该通过诸如守护网络安全、保护隐私、预防校园欺凌、捍卫人格尊严、维护财产权益等法治主题学习,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权益,感受到生活在法律天使的翅膀佑护之下所获得的安全与自由。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权威教导式地传达法律的威慑和禁止,还要告诉青少年法律能够为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按照法律的指引追求安全美好的生活。一方面通过参与型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法治思维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日本警察厅会在网站上或者实践教学中教给孩子们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权益;学校教育中也注重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保护作为消费者的权利[7]。新加坡设定了14所“警察与少年”俱乐部,由警察署长组织警员开展各种趣味性法治教育活动,教给孩子们防范犯罪侵害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以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8]。美国联邦教育部在其规章中规定,法治教育要帮助学生“在这个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更加有效地与法律打交道”[9],不是仅仅教育青少年服从法律的指令和命令,而是要会运用法律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律师协会的“生活中的法”项目[10],即组织志愿律师和法学院学生教师向中小学生提供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法律帮助,并作为外包教育项目被有些学校纳入其社会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再如美国俄亥俄州的3C(College,CareerandCivicLife)项目[11],其用意即在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介绍以了解州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运作框架和机制,帮助其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公共事务涵养公民素质;另一方面激励有兴趣和志向的学生朝向特定职业发展,并为大学申请和专业选择提供帮助。俄亥俄州的另一项法治教育项目“正义青年”项目[12]则是鼓励青少年以法治精神参与社区治理,以批判的建设性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生活的学校和社区中存在的权利保障、公共治理等法律问题,并通过演讲会和向立法与政府机构递交报告的形式发出“雏鹰之声”。收到孩子们报告的机构往往需要专门回复相关情况严肃作答,并做出相应改进。这一项目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和意义。作为对教育效果的检验机制,法治教育评估指标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常识和法治思维”都需要转化为以行动为导向的“法治能力和法治实践”方能落地[13],而法治能力和法治实践则需要在参与中学习。美国的法治教育评估中特别强调参与性指标,在美国法治教育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中发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最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减少青少年行为不端的六个积极指标要素,几乎都涉及到提升教学的参与性:校外专业人士进课堂;教学战略促进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合作;选择和使用具有启发性和说明力的案例;保障讲师指导的数量与质量;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过程;教师获得充分的专业的同行协助。而借助于当代信息技术,实现上述目标显然更为便利。反向观之,使用信息技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参与度,创造实践环境。

二、信息技术提升法治教育参与性的主要途径

查看全文

司法局履行教育职责工作报告

为了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区司法局、区法宣办结合自身职能,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将教育法律法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要点,结合青少年心理和年龄特点,每年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引导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公民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一、扎实开展校园普法,推进法治校园建设

我们积极开展法治校园建设,以建立“法伴成长”实践基地为抓手,通过设立法治书屋、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走廊、法治文化游廊、法治台阶、法治操场等形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的熏陶;通过开展法治安全节、法治读书节、佩戴安全小标识、课间法治十分钟、当一名小小法治志愿者、法治专家进校园、法治手抄报、法治征文、模拟少年法庭、警校共建大家乐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生亲力亲为的法治实践活动,把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要求融为一体,吸引广大中小学生自觉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提高素质,健康成长。同时,在全区43所中小学校全部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律常识教育,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核的“五落实”,积极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做到人人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七五”普法以来,全区中小学校共举办“法学专家进校园”专题讲座30场次、法治安全主题队会180节,征集法治安全征文、三字经、拍手歌3000余篇;组织学生参加省法治安全网络知识竞赛18067人次。2016年,在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法宣办组织的“关于在全省教师中开展‘法治教育征文’和‘法治教育教案’征集活动”中,我区中小学积极参加,共投稿法治征文80余篇,法制教案60余篇。

二、广泛开展社区普法,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邀请区法院审判员、区公安分局办案民警进社区开展现身说法,解读近年来我市发生的“非法集资”等多起重大司法案件,使青少年进一步强化了依法、守法、尊法的法治观念。扎实开展“单元式普法、组团式服务、推进依法治区”主题活动,以社区(村)为单元,组建服务团队,解决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活动,让青少年在玩乐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全区所有187个村居实行“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了法治服务网络全覆盖,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帮助。同时,积极构建社区法治游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法治环境。“七五”普法期间,建成了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游园等,通过各种展牌、壁画、雕塑,将适宜青少年成长的法治格言、法治谜语、法治典故、法治名言等法治文化进行有效传播,营造青少年成长的法治氛围,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三、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增强法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查看全文

新兴媒体深化法治文化建设的探讨

摘要:新兴媒体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助推器,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媒体也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从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就如何运用新兴媒体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新兴媒体;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文化形式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兴媒体时代,新兴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机,也是社会舆论的引领者,运用新兴媒体建设法治文化平台,是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拓宽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必由之路。

1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作用

所谓新兴媒体,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常见的新兴媒体有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其使用范围、受众群体都较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型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新兴媒体具有立面接触面,其传播面是双向的。2)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路径是双向的,其传播速度异常迅速。几乎所有的新兴媒体都能进行即时传播。3)新兴媒体成本低廉,生存度是动态的,媒体参与交互性强,各类媒体和受众都能依据新兴媒体而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开放交流。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动力的新兴媒体是技术发展的潮流,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兴媒体出现后,拓宽了民意空间及民意表达路径,也给舆论传播态势带来了影响。以信息网络为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连接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纽带,信息网络为国家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职责履行提供了便利,也使国家政治生活、政治管理更加透明。在全媒体开放的格局下,企事业单位也只有掌握各种信息,才能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具体到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各级党政组织和工作人员,只有通过积极通过新兴媒体收集信息,接受善意的批评,认真履行舆论监督职能,才能占领舆论高地,才能加快法治文化建设进程。

2运用新兴媒体深化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