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08:14: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国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写作综述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者和写作者开始逐渐倾向于选择外国文学的相关论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选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名家和名作为人们所熟识,人们对此感兴趣;另一方面,xq)b国文学的了鳃,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研究本国的文学。由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在语言翻译、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对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写作时,要求写作者们除了遵循一般论文写作规则以外,还要考虑到其写作过程的一些特殊性,这样才能缩小与国外研究的距离,做出真正有学术性的论文。一般隋况下,外国文学论文写作应该从选题、形成论题、写作三大环节人手。

1选题

1.1作家作品论

作家作品是常见的比较传统的选题领域,在写作者的选题中占绝大多数。如果你选择具体的作家或作品作为研究论文的写作对象,那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尽量选择有影响的大家选择有影响的大家就可以有大量的关于这个作家的中外学者的研究资料供写作者参考,资料更容易找到。尤其是能读到大量翻译过来的国外学者的论著,他们对国外作家的研究更直接、更深入。比如,写作者选择的是萨特研究,那么他会发现中外学者的关于萨特的各种各样的著述如《萨特文集》、《论萨特》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资料。阅读了这些资料,写作者们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有些写作者为了求新求变,大胆地选择了一些名气很小、甚至专业研究者也不太熟悉的作家。结果,选择太生僻的作家只会给论文写作带来更多的难题。首先,由于该作家的名气较小,因此资料来源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9再则,由于有些写作者外语水平有限,他们一般都是通过翻译、通过阅读中译本实现对外国作家的了解。没有足够的译本,会给你的论文写作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因此,写作者选择的作家最好是大部分作品,特别是重要作品都翻译了过来,这样你选题的空间才足够大,判断才足够准确。

(2)选择好的译本现在有的外国作家的作品有很多译本,翻译的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错误。研究如果建立在有错误的译本上,就会影响立论和判断,所以要选择好的翻译家和好的出版社,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等都是信得过的外国文学出版机构。此外,作品和选题应尽量向20世纪的作家作品倾斜。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以前的大作家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研究的人太多了,再生成写作者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恐怕更有难度;另一方面,20世纪文学对于了解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20世纪人类的心灵状态,进而认识人类今天的生存现实,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比起19世纪以前的文学来说,20世纪的外国文学是更为复杂、晦涩的文学,尤其是占据了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想读懂也需要费相当的气力。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更值得写作者的下功夫、花精力去搞明白,在这个领域里写作者们也更有文章可作。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与小学教育论文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快感。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论文--《小妇人》写作特征

摘要:作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小妇人》因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基于此,就外国文学《小妇人》的作者及小说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工业革命、美国内战和女权主义等方面阐述《小妇人》的写作背景,并且对小说主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结合小说内容,对《小妇人》的写作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小妇人》;写作特征

一、外国文学《小妇人》简介

(一)作者简介。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由于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超自然主义者,因此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从小就担负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长阶段做过很多工作,例如护士、裁缝、工人、佣人等,得益于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积累下诸多写作素材。1840年,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家搬到拥有秀丽自然风光的新英格兰康科德,新的家庭环境不仅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而且因此结识梭罗、艾默生等文学巨匠的孩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自身的思想由此受到这些传奇人物的极大影响[1]。(二)内容简介。《小妇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表达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小妇人》的背景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要描述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四个姐妹,从刻画四个不同性格女性的成长经历和爱恨纠葛,充分表达对女权主义的独特解读。受到自身经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对《小妇人》中的角色刻画都深深烙印上自己的影子。在小说女性人物的刻画上,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主要描述四姐妹为追求各自的人生目标所经历的故事,由于其价值观完全契合美国文学审美,因此受到很多读者的追捧和欢迎。

二、《小妇人》的写作背景及主题

(一)背景简介。1.工业革命。《小妇人》的创作时正值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西方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获得优质的土壤环境,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很多反映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小妇人》就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作品。2.美国内战。19世纪中期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而《小妇人》的创作是在美国内战刚刚结束的时期。战争结束后,美国民众的生存环境逐渐趋向和谐稳定,因此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拥有一个思想复杂但是环境稳定的写作环境。另外,战后人们更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文学作品的需求量逐渐提升,作者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小妇人》。3.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思想的诞生与美国经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也发生极大的转变,尤其是女性主权意识的觉醒,使很多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与男性取得相同的就业地位。这些教育及社会女权主义兴起,成为《小妇人》创作的重要条件[2]。(二)主题分析。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所表达的女权主义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从写作背景来看,美国正处于思想启蒙的初级阶段,很多女性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逐渐从传统文化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产生走出家门看世界的愿望,并且渴望与男人一样在社会上获得平等职位,以劳动和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因此作者笔下所刻画的女性人物性格都具有新时代的女权主义特征。二是善良仁爱。真善美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因从小接受父亲的内心教育,同时接受梭罗、艾默生等文学巨匠的思想引导,其所倡导善良仁爱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小妇人》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在这本小说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真善美情感,由此也使读者更加容易受到打动。三是自由平等。《小妇人》中的四个女性角色都追求独立自主,渴望与男人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四姐妹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将自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通过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变得自由而独立。作者在小说中梅格能够与丈夫一起处理家务、抚养孩子,同时追求平等公正的社会职位,因此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独立[3]。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翻译评价论文

关键字:评论批评出版翻译先生文学方面原文外国

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著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亚"及"原著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教学可行性和实践方法探析

摘要:产出导向法以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应用型能力中,在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促成中,在改革陈旧的“背景-作家-作品”为主框架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导论课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实践,输入材料的合理导入,网络教学平台对选择性学习假设的促成,均为产出导向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类似的尝试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

假设6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注重的是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学用分离的问题。在国内教学界,文教授的产出导向法已广泛地运用于大学英语及其他语种的教学中,而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中鲜有人提到和运用。故本文拟探析产出导向法运用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运用其理论进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种方法,希冀能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产出导向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外国文学课程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流程和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可见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可行的。笔者所在高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运用母语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的是创新、能创业、擅应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后,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研究世界文学有关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世界的视野,历史的高度,民主和科学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上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其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核心是“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学习中心说”强调的是学习,强调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即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所强调的学生学习到的外国文学史的知识,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知识简单的学习,而是要掌握其规律、特质和精神,从而为“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及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学用一体说”强调输入与输出的无缝对接,事实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中来,实现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文化交流说”在产出导向法中是指“正确处理目的语文化与学习者本土文化的关系”[2],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同样的文化交流的关系,在异质文化的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学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杨义先生就曾谈到“血脉会通”的思想,认为“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点,是为了认识‘我们是谁’,但是‘我们是谁’的认识必须在与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发我们的对话的欲望,启发创造现代性学理的潜能”。[3]聂珍钊先生也提出,“我国原来的外国文学或世界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4]的观点。这均是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与外语教学目标之所在,使学生课程学习的文化交流中能进行比较并能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他者。文秋芳教授在“关键能力说”中谈到,不同的授课对象应有不同的关键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相吻合。“外国文学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5]正是基于同样的教学理念,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采用产出导向法是可行的。不仅如此,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流程和产出导向法的四个教学假设的比照中,也可见出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其中的可行性。产出导向法中包含有教学中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假设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经常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文学教学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归属于不同的院系,针对的也是不同的授教群体,但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通过课程的输入性学习,让学生能输出相应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输入的是英语,促使学生输出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即说、写、译等产出性活动,并使其成为教学的驱动手段和教学目标,将读、听等输入性活动作为其促成手段。外国文学课程输入的是外国文学的知识,也包括读和听,读文学作品和文学论文,听老师的介绍和分析,促使学生输出的是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分析和学习作品之后的运用写作,即写和析的产出性活动。“选择学习假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外国文学教学涉及到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不仅时间跨度大,还有海量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要在有限的课时里穷尽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输入中选择性的学习也是重中之重。“以评为学假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极少运用,事实上采取教师评、学生评,能在极短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课时不足、知识量过大的困境,加上“丧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一代,受网络影响极大,一定的知识通过网络即可查找得到,学生难以提高兴趣融入课堂,却极易沉迷于手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也期待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来,也使产出导向法进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成为可能。综上所述,产出导向法以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型能力中,在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促成中,在改革陈旧的“背景-作家-作品”为主框架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产出导向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查看全文

英语国外文学的人文素养的培育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外国文学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上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最后探讨了几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教学理论和实践,旨在说明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课的可行性及途径。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素质教育;文学课

一、历史上外国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英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也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是通过文化修养获取的。文化修养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种知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这诸多方面都以模拟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因此文学教育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不仅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与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融、渗透。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必须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学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国文学教育职称论文。

外国文学教育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外国文学教育应该从1862年洋务派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算起,同文馆主要的学习科目是外语。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外语进入了中国的课堂。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时期颁布了《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提出了“从语文中认识英语国家之大概”,[1]这强调的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倍受尊敬的教育传统,因此,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质疑的。伴随着这样一种教学观念,他们在外语教学中采用的是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打好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学究式的教学方法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教学方法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在系统地学习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同时,可从宏观上了解世界文学的渊源、发展及现状,有益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积极地思考问题。由于外国文学涉及不同种姓、不同国度的文学,它的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取向都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都受到意识形态和特定时代的阅读期待的制约,外国文学的教材以及教学中往往千篇一律地运用社会历史评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重构外国文学史提出倡议,但在多数的教材的体例上还是延续写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绍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任课教师的发挥。作为从事外国文学史授课的老师,应试图在教学方法中进行探索,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传统的框架,努力把握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吸收新观念,运用新方法来评价文学传统、经典作家,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跳出传统模式,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研究探索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地采用双语教学、课堂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一种新方式,外国文学史课程采用的双语教学方式区别于外国语学院开设的文学史课程,侧重以汉语进行授课,在汉语授课的同时有侧重的讲解原文作品,同时参考最新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因为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意思甚至存在不可译的情况,通过阅读英语或其他语言的经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的特色及语言美。如《荒原》是西方现代诗中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可取采双语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艾略特诗歌中的复杂意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专题论题,广泛搜集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做好评述和讲评。讨论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中学生能够产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通过具体的作品积极地思考一些问题,如科技进步与生存紧张的关系、如何保持人的尊严,通过讨论提升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比较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任课教师讲授外国文学史课程,要密切关注和了解与自己学术相关的信息,包括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科,鼓励学生探索和研究。在布置课后练习方面,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根据自己对作家的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讲授某一种文学类型,如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某一种文学类型为主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利用图书馆的资料以及网络资源做出内容充实的PPT。在准备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增强,讲解的过程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的同时,可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进行分析。长久以来,外国文学的教材以及教学中往往千篇一律地运用社会历史评判的方法分析作品,忽略了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作为讲授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师,应该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引进各种文学批评及新观念新方法,分析作品。通过对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鉴赏能力。采用比较的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国家、不同作品、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对比,而是注重培养学生以比较文学的视域,把握一种文学与异质文学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新文学在发展之初,不断地学习、借鉴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传统文学的观念、方法,特别是上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冲击日益加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如中国戏剧家曹禺在创作中对美国戏剧家奥尼尔创作技巧的借鉴,鼓励学生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撰写系列论文。此外,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西方根据欧美经典文学作品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或电影较多,有些经典作品的影视版本甚至多达五个。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发生变化,读图取代了文字阅读,图像使得人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越发直接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好外国文学史课程需要建立在广泛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而目前文学影视化对学生想象力与语言运用能力造成影响。基于这种情况的出现,鼓励学生结合文学理论以及文学史的知识,对现象加以分析,参加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训项目,关注和探究如何应对读图时代文学面临的危机。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文学修养

查看全文

英语课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透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外国文学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上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最后探讨了几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教学理论和实践,旨在说明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课的可行性及途径。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素质教育;文学课

一、历史上外国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英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也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是通过文化修养获取的。文化修养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种知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这诸多方面都以模拟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因此文学教育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不仅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与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融、渗透。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必须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学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国文学教育。

外国文学教育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外国文学教育应该从1862年洋务派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算起,同文馆主要的学习科目是外语。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外语进入了中国的课堂。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时期颁布了《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提出了“从语文中认识英语国家之大概”,[1]这强调的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倍受尊敬的教育传统,因此,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质疑的。伴随着这样一种教学观念,他们在外语教学中采用的是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打好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学究式的教学方法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论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

摘要:在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高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实践的进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研究生导师事迹材料

*,1966年出生,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大学博士后,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她为人正直,谦虚好学,业务精通,工作勤奋,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一、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在学院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勇挑重担,承担了教学内容跨度大的十几门课,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文学阅读、英美诗歌赏析、莎士比亚选读、大学英语、视听说、理论语法、欧洲文化入门、论文写作等,每年400多学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40余人次。

二、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获奖。其中《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柔性戏剧观》、《陌生化与威廉斯戏剧中俗语及外语语句的诗意》、《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译介?批评?方向——西方妇女戏剧在中国》、《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评北美华裔作家水仙花及其创作》、《变形与真实——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变形技巧的运用》、《性别身份与舞台表现:从〈欲望号街车〉到〈美梦重圆〉》等均发表在CSSCI检索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妇女研究论丛》及全国一级学会会议上。

三、主持了多项教科研项目。有“加拿大文学研究”(加拿大大使馆资助项目)、“创造多维语言环境,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教学再上新台阶”(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大学英语优秀课程建设”(被评为*省大学英语精品课程)、“规范公示语翻译,改善*市国际语言环境”(*市社科重点研究课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ESP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规范刘公岛旅游景点翻译,营造和谐城市形象”、“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艺术研究”、“田纳西?威廉斯早期戏剧研究”等十余项。

四、主编、参编、专译了多部著作。主编3部,包括《科技英语阅读教程》(外研社),《大学英语四级强化训练》(外研社)、《大学英语六级强化训练》(外研社),副主编和参编3部,包括《外语学术论丛》(重大出版社)、《计算机英语》(外研社)、《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山大出版社),其中*编写部分有7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译著《古典哲学的趣味》(译林出版社);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大出版社)、《当代外国文学》(译林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及学术期刊中发表译文。

五、承担了大量行政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担任院长以来,不断强化团队精神,坚持民主决策,注重发挥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