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务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10:4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外包服务合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包服务合同

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研究

一、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的必然性

(一)工程建设档案的类别和数目急剧增多,需要引入外包服务

工程建设档案具有形成阶段性、载体多样性、利用频繁性的特点,在进行工程建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同时,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工程建设档案的类别和数目急剧增多,这种情况要求在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中引入外包服务。

(二)引入外包服务,可以提供高水准、高层次的档案管理服务

工程建设的专业程度较高、技术性较强,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一部分档案业务的外部投入,例如使用具有良好信誉的外包服务机构,可以避免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复劳动和高成本等问题。目前,部分工程建设档案在向相关职能部门移交时,存在着多数档案被退回的现象。笔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施工过程中资料人员不断更换导致的资料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用章错误或缺少印章被要求整改等情况都会导致工程建设档案被退回。而如果采用档案外包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问题,因为大多数外包服务公司可以提供高水准、高层次的档案管理服务,特别是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工程建设档案移交过程中的投入。特别是可以有效地利用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的要求,节省了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增加了人员配置的灵活性。

二、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医院物业外包监管及审计评价探讨

医院物业外包是医院为降低人工成本,逐步将维修、养护等工作岗位交给一家或多家物业管理公司承担,是医院劳动用工的补充形式[1]。通过物业外包,有利于吸收专业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率和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医院劳务外包业务种类较多,包含保洁、安保、导医、护工、配送、配餐、分诊、财务收费、维修维保等工作岗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20年以来,完成了物业服务、被服洗涤、消防监控、维修维保、绿化养护等后勤项目的社会化。这种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减轻了医院管理的压力,缓解了后勤人员臃肿的现状,降低了医院后勤管理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1医院物业外包原则与管理体系

医院后勤实行社会化是卫生改革的趋势,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医院吸收专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及先进设备。根据工作实际与医疗工作相关度,遴选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包服务单位,合理确定物业外包的范围并实施分类管理。

1.1物业外包原则

医院物业管理应坚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物业外包是将社会化的企业融入医院管理体系,承担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如园林绿化、建筑保养、维修维保等项目。医院引入物业化管理应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医院自身管理及后勤软硬件管理的现状、服务内容等制定可行性方案,选择有专业资质、社会口碑好的物业公司。

1.2物业外包管理体系

查看全文

小议人力资源外包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外包的优势开始,介绍外包的现状。分析其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应用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

1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

人力资源外包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也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1节约成本如果企业自己做人力资源工作,一定会事无巨细,全部管理。无论实际用人需求量有多大,凡事人力资源部应该有的职能都要配齐,这样,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都会产生支出,而且还有运营管理、招聘、培训成本等等。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通常会有规模优势,这种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通过合作方式与企业分享。以培训成本为例,企业如果自己做入职培训,也许培训一百个人,真正入职时有五十个人离开了,去了其它公司,导致培训成本的极大浪费。但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而言,他们是在为行业培训人才,一个企业不要,其它企业也许会要,这就把人才培训变成专业化和批量化的服务。在这种专业化的情况下,用人成本会降低。

1.2让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如果自己设置人力资源相关部门管理人力资源,就要把一系列的事情做好,管理者的精力也许会陷入到日常繁琐的招聘、培训事务中,还有包括发工资、买社保,公积金等等,企业真正的战略化的考虑和发展计划反而没有时间去考虑和提升,真正核心的业务和竞争能力被弱化。而人力资源公司还可以专业做工资、社保,有专业的系统支持,有专业的模式,可以让企业从具体的事务中充分解脱出来。

查看全文

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研究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必然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抓手。党的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一致,当前高校后勤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有限”的后勤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不仅后勤服务供给总量“有限”,而且后勤服务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益也“有限”。因高校后勤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时后勤服务外包提供给我们一种“无限的”可能,促使高校后勤实现从有限服务到无限服务的提升,提高后勤供给的总量、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供给,从而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1.“调结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优化后勤组织结构、产出结构和队伍结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不仅“自办后勤”,而且更加注重“选后勤”和“监管后勤”,关注三者的综合产出,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并且通过后勤服务外包,也促使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后勤监管队伍,有助于改善学校后勤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质量。2.“提品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提供多样化特色供给。引入专业化的社会企业,用后勤行业标准要求社会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后勤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关注服务细节,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提供给师生多样化特色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从而将高校后勤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层次。3.“降成本”。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高校后勤是“花钱”的部门,如何尽可能使用相对“有限的”资金满足相对“无限的”师生服务需求,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服务外包还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和责任,比如后勤用工风险。4.“补短板”。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补后勤投入、制度标准和人力资源之短板。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利用社会资源办高校后勤,用市场化机制手段经营、盘活校内闲置资源,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一定程度上补投入不足之短板;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引进的社会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学校可直接借鉴,一定程度补制度标准之短板;同时引入社会专业团队进行后勤管理,提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补人力资源不足之短板。(三)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也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服务师生,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服务满意度也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后勤服务外包是满足高校“无限”需求的必然措施。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校外优质服务资源,减少校内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后勤供给结构对师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满足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已逐渐被高校接受。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学生公寓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重点课题《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13个省市自治区的113所高校发现,引入社会企业提供学生公寓服务的高校比率已达到44%。而据北京市教委2013年数据统计,北京94所高校中,食堂全部自办的高校仅有22所,有21所高校的食堂外包率达到100%,2013年北京市高校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面积占总面积的57.65%。通过后勤服务外包,高校可以“扩大有效供给”,有效降低风险,但因其具有两面性,它在给高校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安全稳定风险。高校后勤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服务外包推动“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的后勤供给侧改革,实现其经济属性,使学校获益;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特殊属性,后勤服务外包不慎也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安全稳定风险。因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师生所具有的特殊性,故有“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之说。引入社会企业提供高校后勤服务对广大师生而言比较敏感,师生不仅关注后勤服务的品质,还十分关注后勤产品供给中的公益性,关注自身福利是否受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虽然逐渐诞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教育属性的社会企业,如辽宁龙源集团、浙大新宇集团和苏大教服集团等,但数量毕竟有限,企业从根本上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决定其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时会关注自身的效益和利润,为此可能引发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稳定事件。学校在后勤服务外包中,一旦丧失对服务资源的控制能力,后果将十分严重。服务外包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人员稳定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随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智慧后勤建设的推进,学校必须向外包服务商披露一些学校和师生的信息,服务中外包商也可以获取大量师生的基础数据,一定程度需要关注学校和师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二)利益冲突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学校和外包服务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风险的共同体。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法人实体,通过服务外包都想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学校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希望外包服务商做得多一些,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获利少一些,希望服务商的利润相对合理;而外包服务商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希望获利多一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可能通过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质量来实现。这就注定双方存在利益冲突。对学校而言,如果不直接掌控一定的后勤服务力量,没有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分析,在服务外包的讨价还价中可能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过分依赖外包服务商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三)决策风险。1.外包环境的决策风险对外包环境的权衡考量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工作的必要前提。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师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外包服务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其他高校运行良好、满意度高的外包服务商和项目,不一定在本校有同样效果,不一定适应本校的校情。学校在考虑外包时,需要充分权衡外包环境的适应性风险,综合考量学校环境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后勤服务外包,防止发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2.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的决策风险高校在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时,在对外包环境进行充分判断前提下,必须清楚界定哪些项目适合外包,还要明确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外包。高校后勤服务业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学校生活方方面面,学校如果不按照各项业务的核心程度和校情进行界定分析,外包项目如果选择不当,或外包程度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给学校带来一定风险。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外包服务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的选择风险不容忽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质是高校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关系,高校希望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选择服务商时学校可能难以获取足够有关服务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质量控制及道德水准等方面真实信息,进而导致选错服务商概率增大,甚至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服务商的真实水平往往在外包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给高校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高校在通过招标模式引进外包服务商时,作为显性指标的价格虽然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避免低价中标,事实一再证明,“买的没有卖的精”,低价中标必然导致服务商在提供服务中不断压缩成本,造成服务供给质量低下,违背了后勤服务外包的初衷。(四)管理风险。1.管理机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整合困难的碎片化状态,客观上造成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的监管职责在校内大后勤部门之间边界不清,很难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监管。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由政府或相当于高校联盟类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此项业务。2.管理制度标准问题。目前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领域还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细化的监管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不能对外包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也难以提高服务外包的绩效。3.监管队伍问题。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缺乏专业的监管队伍和监管人员,现有管理人员在外包运作中缺乏监督意识,监督管理偏松偏软,缺乏监管能力或专业素质,在外包过程中涉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五)廉洁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引入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外包商,作为企业必须与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协调,比如校外的工商、税务、食药、消防、卫生等行业管理部门,校内的学工、后勤、资产、财务、保卫等部门。出于工作需要,企业会有一些公关行为,这不可避免给高校带来一定的廉洁风险和内控风险。在外包商的选择问题上,这种风险也客观存在。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外包服务商出于利润考虑,可能有一些“打擦边球”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在劳动用工上不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因其在高校内提供服务,学校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同时类似事件经公共媒体和微信等自媒体迅速传播,虽然可能外包合同中有免责条款,但学校声誉不可避免会受到严重影响,带来声誉风险。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思考

(一)经济性与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统筹兼顾。高校后勤具有的特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必然是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两者兼顾。学校兼顾外包服务商的经济性,保证其合理利润的获得,减少学校与服务商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校和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对后勤服务必要的公益性投入,推进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实现,在外包服务中,关注并研讨后勤服务育人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在后勤服务外包中的充分实现作为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点。《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2016)课题组调研得出一结论:社会企业要想扩大高校学生公寓服务市场,仅靠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关键在于坚持服务育人宗旨。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在服务外包中能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政治性也就有了保障,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安全稳定风险。(二)外包环境充分权衡。学校和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外包环境。学校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前,必须充分权衡考量学校的领导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师生员工对目前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接受度和后勤的人、财、物等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判断,尽可能避免服务外包的“水土不服”。权衡外包环境既要立足现实情况,从目前实际校情出发,又要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到对教学、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校情制定适合于本校后勤自身发展的外包策略,才能确保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在运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三)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审慎评估。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虽然目前已被绝大多数高校在某种程度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和外包程度各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高校后勤服务项目全部外包比较彻底,有的高校部分后勤项目外包,且各项目外包程度不一,还有的高校仍然几乎全部“自办后勤”。决定是否服务外包和外包的程度主要看交易成本,看进行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谨慎实施,选择总成本较低的方式。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在评估后勤服务项目是否适宜外包和外包程度时,考虑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各种安全稳定等方面影响因素成本,可以按照由简到难,由非核心到核心的优先顺序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比如可以在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保障型、经营型等分类基础上,构建基于分类管理、部分外包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框架模式(冯宝军,2014);再如考虑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充分考量维稳成本,在相关制度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管理要求高、与安全稳定密切相关、市场不规范或当地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服务质量不易监督的项目,还是选择自己办。(四)外包服务商科学选择。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服务外包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确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在全面评估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理清对后勤外包项目的服务等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详尽的需求等,明确自己满意的标准,如何使师生满意、学校领导满意和后勤职工满意。总体来说,学校要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明确满意原则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导向原则,避免价格决定一切。在企业实力相当情况下,有一定教育属性、有高校合作经验的服务商优先。其次要确定选择的方式方法。服务外包合同双方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且要求双方团队有很紧密的协同关系。服务外包协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博弈”,高校作为外包项目提供者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保证有效的投资并为实现双赢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选择外包服务商,充分调研,根据外包项目的特点确定具体采取哪一种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还是竞争性磋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但招标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最后还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做一些制度设计来保障学校利益和降低选择风险。如资格审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等。制度保障越充分,服务外包商选择的成功率越高。(五)外包合同科学设计。在设计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流程中,制订完善的合同细则是一个关键点。在缔结合同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合同内容应该非常明确,要详细规定外包的范围、要求和价格、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处罚条款等。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同条款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即要在现有大的框架下,全面考虑合同条款的刚性和弹性、决策权配置、监督和评价条款、激励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学校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合同规定的外包要求,使学校对该外包后勤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提高合同操作的有效性,合同里可对双方联系人进行明确要求,尽量减少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支出,降低学校与外包服务商的磨擦成本与协调成本。三是合同中要明确学校与外包商之间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有效减少成本与资产隐性成本,也有利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六)外包服务有效监管。这一阶段实际是履行合同阶段,通过合同约束和有效监管,来保证服务商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服务。这一阶段学校后勤监管部门既要保持对外包服务项目随时的监督和评估,又要注意收集师生员工的反馈信息,对服务商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并及时与服务商沟通,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满意的标准。同时,还要帮助外包服务商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帮助其在学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查看全文

国际离岸金融服务的策略选择综述

关键词:离岸金融服务外包ITO业务BPO业务KPO业务

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financialoutsourcing或offshoring)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查看全文

探索我国应对国际离岸金融外包的战略

关键词:离岸金融服务外包ITO业务BPO业务KPO业务

一、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financialoutsourcing或offshoring)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外包利益机制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将农技外包服务看作一种技术商品,通过微观视角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农技外包服务产生的实际收益及利益分配问题,以期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将农民与农技人员或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农技外包是指基于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由农业技术发包机构或农户按照实际需求,向具备农技供应能力的农业企业或农业研究机构提出外包任务及技术质量、价格、时间、数量等控制要约,具备条件的农业接包组织按照外包合同将农业技术供应给发包企业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农技外包从形式上表现为机械型技术外包和生化型技术外包。机械型技术外包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传统农业劳动力,用以减少劳动强度的各项技术服务,其中农机跨区域作业可以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型农技外包行为。生化型技术外包是指通过提供良种培育、水肥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改进农作物内部生物机能,提高作物单位面积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就农技外包的两种形式而言,机械型外包技术可替代性较强,使用技术的风险较小,技术效用明显且容易被劳动者接受,而生化型外包技术投资周期长,技术使用的风险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较高。对于广大农户来说,其所需要的农业技术成本及农技成果的寻找费用较高,而单个农户又不可能掌握高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农户应完成自身最擅长的部分如农作等,剥离其他部分改用“购买服务”,提升农户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达到技术、资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增加个人收入。同时,可以利用大量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各项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农技外包的含义中能够发现其构成因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参与人。农技外包的发包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村集体代表农户进行农技发包行为,二是广大农户直接参与农技发包。从目前农村现状看,在农村经济、科学文化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应以村集体等行政机构为发包方(卢光来、鲍治秀,1994)。这样可以借助一定的行政力量协调各方行为和关系,履行外包合同,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利益。农技外包的承包人可以包括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与供销公司联合组成的承包集团等。(2)承包合同。承包合同是整个农技外包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核心内容,是规定承包方和发包方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性文件。完整的农技外包合同应当包含农技形式、原则、规模、期限、技术措施及操作要求、验收的标准与方式、违约责任、考核方式等。(3)实施条件。农技外包是在我国农业发达地区农户有效需求得不到实际满足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农技外包的实施条件为本区域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技术需求量大,农户较为开明,易于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同时,拥有大量农业科研人员和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支持是农技外包得以实现的保障。

二、技术外包服务供需行为及作用分析

农技外包在形式上表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农户对农业技术进行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质上是将农业技术看作一种技术商品,即需求主体采用农业技术成果,供给主体提供新型技术,供需双方以技术商品价格或各自利益为依据确定交易行为,共同分享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商品交换、实现农技外包服务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是物质利益,即农业技术交换双方都能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从农户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的采纳是农户对新技术成本收益分析及对新旧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农业技术交易活动能否完成的关键是采用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要大于传统技术(李宪宝,2011)。具体来说,农户采用农技外包服务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农户对风险的好恶。农技外包服务的使用对农户来说意味着风险和收益权衡之后的决策行为。在高收益通常伴随高风险的原则之下,农户依据个人对生产条件的判断和各自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数量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2)农户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的高低是现代农技外包服务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依据对农技需求形成的动因来看,农户收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民从事一般性农业活动获得的收入,这是构成农技外包服务需求形成的基础;二是农户采用农技外包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它是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动力。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户逐渐成为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农户企业”,所以农户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收入和采用农业技术的预期收益,对是否采用农技外包服务做出选择。(3)农业区域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农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偏好和动机较为固定,他们不愿意追加农技投资,在相同土地规模下导致农业边际收益率较低。同时,农民以生存原则指导农业生产,追求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强且存在一定风险。而农业发达地区不仅仅局限于生存问题,这些区域通常耕作方式先进,新型农业技术使用较为普遍,对新技术采纳的承受能力强,通过增加现代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土地资源禀赋。农户耕地规模水平对农民农业技术需求有积极的影响(徐世艳、李仕宝,2009)。一方面,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对农业技术数量的需求较大,他们更愿意利用农技外包服务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面积使用农业技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的平均成本,增加利润。(5)农民个人整体素质。解释农业生产差别的关键变量是人的因素,即农民的能力水平差别(舒尔茨,1964)。农户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他们对农技的认知能力及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此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户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农业技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农技外包服务是在农业技术市场化、商品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独立的“经济人”,他们依据自身情况实施买卖行为。与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技术完全由政府提供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开始有偿供给,有技术的组织或个人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服务。作为农技外包服务的承包方主要包括涉农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个体私有工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个人等,这些组织或个人在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1)农技外包服务价格水平。农业技术的载体和施用对象是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特别是生化型农技外包受动植物生命周期和生长环境的限制,技术投资费用高,研发周期长,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对于农技承包方而言,合理的价格是实现技术顺利交易的基础。这里的交易价格一方面包括承包方进行科研、实验的各项费用及活劳动的支出,以保证其维持简单再生产;另一方面包括技术使用后的利益分配以完成扩大再生产。(2)农业生产条件及配套设施。农技外包承包方在提供技术时应当考虑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条件,实施技术过程中农业配套设施环境是否完善。我国农业区域差异较大,同一技术在不同地区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农业技术的实验结果更无法反映技术质量,因此,承包方要充分考虑当地实情,使农户需求、设施环境、农业技术三方面保持契合。(3)农业技术的质量。与其他商品一样,承包方所提供的农业技术越先进、越高效,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就越能获得高收益。农技外包服务的实施对广大农户来说,首先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现实生产中,通过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现代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科技含量,实现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农技外包服务促进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资源以自愿的、市场的方式进行合作整合,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农业。再次,在农技外包服务购买和实施的过程中,承包方必须提供适宜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技术服务,使农业技术与当地实情高度匹配,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同时,农户通过购买农业技术,使自己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能力水平。对于农技承包方而言,技术外包通过市场方式引导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实现“产、学、研、用”四维一体交叉发展,促进先进技术与农机具在农业中的推广使用,实现农业发展。

三、农技外包服务利益的数量经济分析

利益机制在农技外包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利益创造阶段和利益分配阶段。利益创造阶段是发包方通过农技外包,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实现增产增收、农户收入增加;承包方通过科学实验和论证,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以获取收益。因此,无论是承包方还是发包方,获取收益的来源都是新技术采用后农业收入的实际增长。利益分配阶段是将农业技术作用于农业生产并产生实际收益后,承包方和发包方依据外包服务价格确定双方利益大小的过程。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分析及其规避机制建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业务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供应商的行为。根据GartnerDatarequest公司的调研,2003年全球市场上捆绑式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额估计达到12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Gartner预测在2000年至2004年之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7.52%,从1999年的11.4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25.6亿美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公司管理中的一项新兴内容,正日益显示出高速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本文拟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及其规避机制建立进行探讨。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多层面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实施外包的企业是由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组成的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而其相互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潜在的风险。企业在决定将某个部分业务或职能外包时,也必然要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考虑进去。MaisG.Martinsons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和缺点:(1)系统的战略柔性降低;(2)潜在不可转向性;(3)长期的高费用抵偿了短期的费用节减;(4)承包商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5)忽略了企业内部改进的可能性和必要努力。我们认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说,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管理以及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制度层面

1、法律制度方面的风险

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的具体运作,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兴的业务外包来说,更是无章可循,有的只是国内外一些大企业的探索先例。所以法律制度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大的风险。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外包影响因素思考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股由美国刮起的“外包”之风,逐渐蔓延到日本、欧洲,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一股潮流。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承包商)签订合同,将一些传统上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比自己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商经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非核心的工作外包给优势更多、实力更强的专业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来经营,从而使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致力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达到管理绩效最佳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小企业不再满足于向国外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纷纷到国外设立运营机构或建立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的公民到其公司工作。特别是在国外运营机构建立初期,由于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为当地的外包服务机构具有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化技能,可以为企业提供此类服务。

(2)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小企业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将人力资源部的监督管理转化为员工的自我管理,并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务性、行政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组织发展等工作,进而提高决策效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现是以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

(3)外包市场的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当外包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其服务的成本和质量对企业来说不具有吸引力;相反,当外包服务市场得以进一步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或逐渐成熟时,因外包服务企业数量较多,业务分工精细,工具或手段先进合理,则企业更倾向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以从中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

查看全文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

企业希望通过外包专业服务,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源服务满意度,同时,通过外包而从烦琐的日常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员可以更多地集中到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关的工作从而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功能;企业通过外包服务能够获取一站式公共人事服务平台处理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简化自身在多个相关政府部门来回奔波的工作流程,同时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可以重新设计人力资源服务流程并将行业昀佳实践统一应用到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整合流程,方便管理从而简化和整合工作流程;国家和地方的劳动人事政策法规的不断修订和增加,以及跨地区的政策法规差异,使得企业不但需要为掌握和遵守复杂的法规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还面临因违法或管理失误导致处罚的风险。专业的外包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盲区,协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争议、纠纷并提供合法解决方案,从而规避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

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聚焦核心能力,从而委托第三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代为处理公司部分人力资源工作。企业把一些重复的、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企业秘密的技能性培训工作、高层次人才招聘的物色工作、社会福利管理等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来为其服务。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员工招聘。②员工培训。③薪酬管理。④争议仲裁。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