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5:12: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土木建设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木建设论文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全球进入到经济的全球化,进入到知识经济的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包括我们经济速度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我国土木工程也同样存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以北京奥运工程为代表的各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高潮之中,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0,进入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大战略,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重要的发展机遇中肩负重任,必须把握住大课题,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汇集处理高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及施工手段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将引起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革命,必然推动企业团队的重组及施工流程的优化,促使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的革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是土木工程市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必定融入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实现土木工程的高效益、高效率。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须致力建设三大系统。

一、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控制及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例如以模型为对象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型,采用了模块化的模型设计技术,使得设计方法从平面设计走向模型设计,由于模型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共享的集成化工作模式,设计人员(多专业)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条件传递和确认,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将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设计、采购和施工),图形由计算机系统自动产生,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设计方案上,设计过程更为直观形象。而以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环境,在三维模型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以专家库、知识库为支撑,研究新的设计管理和设计模式,构造一个更易于操作、具备智能化的设计环境。目前许多工业项目的模型设计过程已初步应用了可视化技术,比如,实体建模,使设计过程更为直观有效,并易于修改;可视化的设计校审,使校审更为形象,并可与设计深度交叉;可视化的进度审核,将设计的三维模型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相连,从项目进度资源数据库抽取信息来可视化地展现和分析项目管理的各种状态。

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项目建设论文

一、传统实验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仪器落后

传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属于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并按其分类,每个实验项目相互独立,缺乏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导致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决定了实验仪器种类和型号,由于实验内容更新滞后,导致实验仪器也未能得到及时更新。

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重视土木工程的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环节。有的将实验课程的成绩计入到理论教学的成绩当中,有的甚至不统计实验课程的成绩。多数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不重要,只是走一个程序而已,只要“照猫画虎”完成操作步骤即可,并没有真正将实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所学知识也难以致用。

3.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使学生丧失实验操作的主动性

查看全文

土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这是一篇土木工程概论论文,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及其团队考核方面的内容,土木工程概论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方面,谈了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的主要类型,了解土木工程材料、设计及施工的一般概念,认识土木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及工程规范的基本轮廓,了解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做好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教学,应加强课程建设,以下是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要适应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同时应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学教育的第一学期,授课对象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学新生,对专业知识完全是未知和茫然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专业,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既应充分反应专业的主要内容,又应浅显易懂,并最好结合工程实例来介绍。

二、教学方法应有针对性

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研究生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研究生教育的50%左右。如何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1]。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做到需求导向,引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这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路,也是根本。土木工程专业兼具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性和社会服务性,培养需求导向型研究生[2]。因此,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从需求导向角度出发在培养目标和方法上建立校企协同联合培养机制。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联合省内外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通过研究工作站建设,构建了需求导向型土木工程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需求导向与校企协同的内涵

(一)需求导向。我国人才培养形成了一系列导向理论,如学业导向、能力导向、就业导向、供给导向、实践导向,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需求导向理论由国外学者率先提出,并逐步引入我国,逐渐在国内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能力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谓需求导向,就是高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并创造条件使研究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调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外在需求,创造更大效益。因此,需求导向综合了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就业导向等理论,非常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二)校企协同。校企协同在国外称之为“合作教育”,由美国学者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先提出,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校企协同的内涵不断扩大[4]。清华大学于1995年在国内首先成立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样离不开校企协同,即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资源及其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利用各自的目标和优势,校企双方结合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施同步培养,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优化,克服了高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方面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分别介绍基于需求导向和基于校企协同(简称“双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一)基于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基于企业、行业的现实需求,为此,不仅需要研究生在高校环境里通过理论学习、学术交流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在企业里由企业导师全过程指导参与实践项目,并通过实践考核获取学分,实现高校、企业的双重培养贯穿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于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需求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图如图1所示。(二)基于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通过校企协同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胜任力,图2为基于校企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架,主要包括校企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校企共同开展纵横向课题合作等等,在此基础上,高校、企业还可以围绕研究生培养开展其他工作,如,校企联合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校企专家互访与交流,等。

三、土木工程“双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查看全文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涉及的内容具有点多、面广、关联性强、体系性强,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包括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地下空间、基坑支护、隧道甚至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传统的以地下空间、基坑支护等为内容的毕业设计具有形式单一,覆盖面小,学生难以得到全方位训练和能力提升。文章在研究专业特点和实践环节作用的基础上认为,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除了工程设计类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类之外,应加强研究开发类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开拓精神。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控制和答辩环节进行了研究,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联络通道施工、海绵城市建设等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

开发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停车场、商场、娱乐城、避难所等各种地下工程日益成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另外,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隧道和地下车站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还有,海绵城市建设等新兴环境问题不断向基于岩土理论的方向发展和渗透,与地下工程相关理论的关联性越来越高。因此,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上升。鉴于此,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能力强、学识广的本科毕业生对我国地下空间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1]。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是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环节,培养质量好坏反映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决定今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该阶段的工作效率取决于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两个环节,需要双方密切配合。毕业设计(论文)应该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能力提升。本文从专业特点、教学实践环节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研究了毕业生质量不高和实践能力下降的原因。从开题、过程指导与控制、答辩等环节入手,探讨提高人才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突破毕业设计题目局限于“基坑支护”、“隧道”、“地下商场和车站”等传统内容,忽略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增加题目类型和内容比如海绵城市、冻结法施工、有限元计算、测试新手段、地下管廊、土体基本性质研究,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锻炼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专业特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2]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有的着眼于土木工程地下空间方向,有的着眼于采矿工程地下洞室方向,还有着眼于交通工程隧道方向的。就目前国内外设置该专业的大学看,该专业来源于多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由于地下工程种类繁多,与其他专业相比,本专业的培养目的相对较高。我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来源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在城市地下民用与商业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可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是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毕业生应该掌握地下混凝土结构、地铁工程、隧道工程、基础工程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测试和管理能力,了解地下空间工程方面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难看到,任何一个毕业设计题目都难以应对本专业知识点多、类型复杂、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加强能力训练和提升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作用

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摘要:针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三维课堂”联动机制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纽带,深化“三维课堂”体系内涵,并分析保障其有效实施的三方面措施,以保障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三维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面对的是满足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性工程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一个以提升人的综合生活环境为主体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需求的专业教育,其培养所体现的深厚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性和与岗位需求的实用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教育部推行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需求环境下,土木专业更是处在急速成长和市场需求急剧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培养的就业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的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因此,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背景下,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1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其最终体现在培养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在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探索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多数工科院校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把握并不到位,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构建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保障其有效的实施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查看全文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经历着空前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筑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对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以下简称“象山电大”)作为象山唯一的高等教育学校,立足象山本地,培养了许多建筑类人才,目前设有建筑施工与管理(专)、工程造价与管理(专)、土木工程(本)三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本)为宁波电大系统独有的专业,已毕业8届240名学员,在校学生近400人,招生形势良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性,该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和手段。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计16学分,由中央电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不得免考。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员接触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理论教学的质量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由于环节的多样性及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较大:一是开放教育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无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目标监控有困难;二是由于实践教学变数多,教学过程随意性大,对整个教学过程和结果尚未形成规范的检查程序,加之地方电大学员大多来自工程一线,工作流动性很大,集中组织实践教学到课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三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也导致了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为此,象山电大在宁波电大及象山县教育局、建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尝试对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模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地方电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探索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师资。开放教育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素养。从象山电大学校层面来讲,一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力军;二要有相应的培训计划、激励机制及考评措施,鼓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在职教师去高校进修,同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组织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与高校建筑专业教师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形成稳定强大的教学后备军;四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在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尤其是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人员,比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等,参与实践教学,创建“校企合作”,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各种实践环节教学。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需要一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比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就需相应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多年来,象山电大一直十分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学校与当地职高共享县教育园区内建筑类专业教学与实训基地,建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建筑施工员实训室等6个实训室,添置了一批有关建筑材料、建筑测绘等演示教具。同时,学校还与当地20多家建筑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远程协助技术的实验教学手段已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手把手”的实验教学。在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可尝试采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体现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也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好的避开工学矛盾。比如,毕业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教学环节,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但实习时间有限,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不可能接触到各个施工环节,更无法学到高新技术。为了让学员学到先进的施工管理知识,学校收集典型工程资料和相关视频,通过网络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每年招生时学校优先录取建筑类大专毕业生或在建筑类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员。据统计,该专业95%以上的学员是建筑类大专毕业生或来自建筑类企事业单位,85%以上学员拥有一定的建筑基础,不少人表示自己正在准备考取建造师、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证书,希望电大的学习对他们提供帮助,这些有助于提高学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使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土木工程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的选题和实施,要求来自实际施工现场案例,要求“真题假做”,并提倡“真题真做”。比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员在校期间进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要求学员将大学所学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到毕业设计(论文)中去,其目的是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首先在选题上,指导老师应考虑与工程案例的结合,如设置《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分析处理》、《公路桥梁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后压浆技术在地基施工中的应用》等题目。其次,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求“真题假做”,并提倡“真题真做”,即希望学员结合工作中的工程案例,在查阅前人理论、相关规范资料等基础上,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论分析,解决具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问题。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方便学员、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是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电大土木工程专业学员多数来自工程一线的实际情况,使学员结合工作过程完成实践教学成为可能,同时也将很好地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比如,针对学员不同的工作环境,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实施教学:一是依托学员工作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学校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专业基础、工作性质及承担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保证了教学指导及时有效。而生产实习环节,主要依托学校的专业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来完成。由于学员边工作、边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很好结合,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同时因为实践过程不影响工作,也得到学员工作单位的充分支持。这时,教学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而是在工程一线。二是采用相对集中,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设监理五大类,用相对集中的时间,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情况。最后学员提交设计内容,并写明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为确保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此,学校建立了由教学主管部门为主体、以相关指导教师为个体的教学督导小组,并制定了《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课程设计实施细则》、《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生产实习实施细则》、《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实践教学文件,明确规定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校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的工作程序,对规范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认真进行事前培训,帮助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使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和督促分阶段任务的进展情况,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最后,建立和完善实践环节教学和生产实际之间的反馈制度,为此学校组织调研队伍定期调查研究工程实际中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力求保证实施目标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在土木工程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尝试推行“双证”实践教学评价,在毕业时,学员既拿到毕业证,又拿到建筑五大员或建造师证书。如县建管局与象山电大举办过多届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双证班”,在对学员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教育的同时,由建管局和学校联合对学员开展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考证培训。通过这些针对性的培训,学员既深入理解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掌握了施工管理、质检管理等现场管理岗位的各种实务知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本文来自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效果

几年来,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改革,使学员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培养了专业技能,为今后独立工作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象山电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学校对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电大开放教育注重培养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毕业生质量比较高,对电大毕业生的评价为工作业绩“优良”占100%、专业知识“优良”占85%、业务能力“优良”占72%。自2010年秋季县建管局与象山电大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双证班”开班以来,由于学员在毕业时既能拿到本科毕业证,又能在学习期间考到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证书,报名一直十分踊跃,同时带动了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招生。目前土木工程(本)、建筑施工与管理(专)已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由此可见,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考虑到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需要学校根据学员已具备一定建筑业实践基础的特点,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包括改善实践教学基础、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控制、改革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在建设工程中土木工程作为最复杂综合的工程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对其施工技术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更是能够推动整个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施工技术现状来看,存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在我国建设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进行施工技术方面的制度完善以及施工技术的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非常重要的帮助。本文就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解决措施

1、土木工程施工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方面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以及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及改良,从而满足工程的需要。但是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这是由于土木工程存在一定的固定性和流动性强并且形式多样的特点,其中流动性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空间内,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固定性是指明确工程项目的具体地点以后就不会对其施工地点进行改变;多样性是指土木工程的施工由于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其施工技术种类众多,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借助机械设备等辅助工具,从而达到最优的施工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作为现代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建设工程后期质量与安全最为重要的保证。对其进行施工技术创新,需要融入更多更先进的施工技术、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设备,从而形成更加完备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从而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确保建筑的科学性以及合理,同时减少工程施工以及后期使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发展,对其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更多复杂的建筑结构,这也就对基础的土木工程提出更多更严格的要求。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技术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查看全文

中外土木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研究

一、前言

土木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形式作为全日制研究生的有益补充,为广大从事于工程建设的企事业员工搭建了提升学历学位和更新知识技术的平台[1],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外界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存在着诸如“准入门槛低”“毕业要求不高”“文凭廉价”等质疑。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都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就土木工程而言,如何调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达到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几所典型高校土木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土木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规范和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二、学位设置

表1展示了国内外六所高校土木工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的设置情况,可以发现,除了清华大学,剩余五所高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学位设置相同,而且清华大学虽然学位设置有所差别,但是非全日制的学位设置在全日制中有对应学位,这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体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土木工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标准相同,一般要求持有土木工程或相关领域学士学位并满足基本入学英语水平。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标准不同。除单独考试和“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就业方式全部为定向就业。清华大学土木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则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后三年以上(含三年)工作经验;或者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五年以上(含五年)工作经验;或者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工作经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土木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国外及香港地区的招生标准与全日制相同,对生源没有限制,应届生、在职人员、无业人员均可报考,而内地高校土木工程非全日制硕士往往要求一定的工作年限,不接收应届生,生源结构相对单一。

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实现途径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前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针对选题质量不高、时间投入不足、过程管理指导不够、文本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思路,对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多种实现途径,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土木工程;保障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毕业生全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完成后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1]。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仅反映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培养本科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以毕业设计形式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成为普遍现象。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然而,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善依旧任重道远。

1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1.1选题质量不高

调研发现,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设计类选题比例逐年降低;二是设计类选题较单一;三是选题工程背景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偏多,没有足够的工程项目供学生选择。有些题目是上一届已经做过的,有的是虚构的,有的则是将一个工程案例修改后拆分为多个毕业设计题目[2]。一些设计类的题目比较宽泛,比如“某基坑的设计”“某三层房屋设计”“某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明确的工程背景,毕业设计容易沦为扩大版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无法检验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