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4:23: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土地管理合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土资源系统信访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1998年秋,××同志从乡镇党委书记调任县建设国土环境资源局副局长,兼国土局长。机构改革后,国土局分立出来,成立国土环境资源局,他担任副局长,分管土地管理工作。7年来,他一心一意扑在国土管理工作中,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将满腔热血,倾注在这块生他养他的红土地上,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优秀党务工作者”、“海南省清理整顿农业用地流转专项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
××同志刚担任国土环境资源副局长,恰逢该县热带高效农业兴起,随着热带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膨胀,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强烈,土地供求关系紧张。一方面农民需要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来脱贫致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土地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农业用地流转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金过低、土地使用年限过长、用地面积过大的“三过”问题;部分土地承包商承包土地后,因无力开发,部分土地长期闲置撂荒,不能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农村土地权属不清,界面不明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意见很大,引起纠纷,一度成为该县农民群众多次上访的焦点问题。
处理土地纠纷是××同志的分管工作之一。几年来,他的精力主要放在处理土地纠纷问题上,每年都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农村了解土地流转情况,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对群众反映的土地纠纷信访案件及时调查处理,仅2005年,他本人就主持调处权属纠纷27宗,面积8000多亩,合同纠纷5宗,面积1000多亩。
处理土地纠纷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矛盾双方互相理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才能顺利解决。为此,他把每宗土地纠纷案件的处理,当作一堂土地法律、法规宣传课,提高农民知法守法意识,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敢于碰硬,是××同志在工作中一大优点,工作中的冲劲拼劲,在全县土地管理系统是出了名的,许多复杂的土地纠纷问题,在他的面前都迎刃而解。1995年,某村委会未经村民同意,擅自将已于实行第一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到在农户的800多亩土地发包给某开发商,承包金每亩每年30元,所得承包金没有发放给群众。1997年,某开发商又将该地非法转包给某公司。此事引起群众不满,多次上访闹事,强烈要求终止合同,把土地交给群众经营。县委曾三次派出工作组处理未果,最后将这一问题交给××同志负责处理。此事的处理比较棘手,一方面群众的要求合理合法,另一方面,由于时间过久,某公司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经营,种植的槟榔、芒果等长期作物已开始收获,怎么办?不经风雨,怎能现彩虹?凭着厚实的土地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终于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为了准确了解村民的意见,他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到该村789户村民家中,足迹踏遍了该村的每一条村道,每条小巷,渴了,喝口水,累了,在村民家歇口气,晚上10点钟,还在和村民深谈,外出打工的,还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10多天的努力,终于摸透绝大部分群众的真实意思,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详实的解决方案,然后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和承包方开协商会,先后经过四次艰难的协商,依法解除原承包合同,由村民小组与某公司重新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期从原来的30年缩短为15年,承包金从每亩每年30元提高到100元,此举,全村每年可增收近6万元,承包金全部发到群众手中,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同志就是凭着这份执着和坚韧,凭着共产党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忠实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全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意见
2013年正值我市新一轮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年,为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的意见》(常办发[2013]34号),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结合目前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遵循新一轮土地流转(入股)工作原则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为指导,坚持常办发[2013]34号文件中四项原则,群策群力鼓励农户走农地合作、入股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管理机制,在巩固上一轮水稻产业化经营规模基础上,扎实开展新一轮农地流转入股工作。
二、健立健全新一轮土地流转发包经营机制
(一)流转面积
遵循农地经营适度有序原则。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中连片发包经营面积,原则上稻米以100-150亩、蔬菜以30亩左右、水产以40亩左右、林果以50亩左右为宜。工商资本及其他组织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经营面积超过200亩的,须报镇农经部门备案;经营面积超过500亩的,须报市农村承包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地矿厅(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当前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部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在总结各地土地开发整理经验的基础上,现就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做到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
为使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补平衡,必须实行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的制度。在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经过论证审查,确定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按不同规模建立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各层次的项目库。制定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方案时,可在项目库里筛选。有条件的地区,运用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可以先行组织实施开发整理项目,储备补充的耕地。
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地时,建设单位确定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规定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可以购买储备的耕地补偿指标,实现先补后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增加的耕地相应核减,并反映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收取的耕地开垦费用于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形成从项目组织实施到补充耕地储备,向建设项目提供补充耕地,资金回收后再投入新项目滚动开发整理的循环运行机制。
二、实行土地置换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
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
1土地储备档案范围
土地储备档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储备工作参与部门为腾退补偿安置等项工作所提供的原始依据的现有室存档案资料。例如:农村宅基地发证审批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土地确权确利证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另一部分则是土地储备工作领导小组、土地腾退补偿安置参与单位及部门在土地储备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这一类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在开展土地储备工作过程中依据或者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规定等,以及反映土地储备部门的工作职能等文件资料,还包括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征地补偿、拆迁腾退、市政设施建设等形成的文件资料。
2土地储备档案价值分析
我国土地储备机制建立后,但凡由政府部门收购、储备的土地全部需要入库管理,由土地储备部门统一管理、整理、供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土地储备工作从收购至储备、供给涉及的步骤多、环节多,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储备档案应纳入到整个档案管理体系中,为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在土地储备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首先,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成果。土地储备部门承担着土地收购、储备、供给等用地业务工作,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构成了第一手完整的土地储备档案,见证了土地储备业务工作的开展,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财富和成果。其次,是土地权属的重要记录。土地储备档案如实记录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属的流转和变更,也是政府、用地企业等开展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为城市土地需求的科学预测、用地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再次,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记录。土地储备档案全面、如实地记录了政府在调控土地市场、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规范和控制土地市场的重要见证,也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作出调控土地市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综上,搬迁、撤销、破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原土地划拨为国有土地;原土地使用期限届满,政府土地收储部门依法回收土地;依法没收的土地,以及为了城市发展,政府直接收购、回收的土地等,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地资料都应纳入到土地储备档案管理范畴,也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展现了土地储备工作成果,成为土地储备行为的重要权属支撑,对保障整个土地储备行为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3.1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专门的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制度是制约各级土地储备部门档案管理的突出问题。各级土地储备部门依据各自实际纷纷制定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制度作为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例如,《南昌市土地储备中心档案管理制度》《朝阳区土地储备工作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制度分别依据的是《档案法》《保密法》《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等制定和颁布,由于各地土地储备工作的差异性较大,使得土地储备档案管理也千差万别,制度规定的不一致或者缺少全国性的统一的土地储备档案制度,导致土地储备档案登记不合理、归档不及时、分类不清晰、借阅不规范等,常常影响了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也给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3.2土地储备档案管理信息化落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土地储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也为土地储备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内容多、环节多,所产生的信息资源量大等特点,传统的人工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现实需要。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但从目前我国土地储备档案的现状来看,由于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3.3土地储备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不强。土地储备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程序复杂、内容烦琐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要求从事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细心、热心和耐心,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既要熟悉土地储备业务工作,也要熟练掌握土地储备档案业务流程。但从目前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档案人员的数量配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储备档案工作量的现实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能也难以适应土地储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土地储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较低。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解决对策
农业税降低、取消特产税、粮食直补等政策出台,农村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全市部分街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是没有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反映,已经给农村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妥善予以解决。
一、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
从调查情况分析,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包关系不稳定的纠纷。据统计,实行免征农业税等政策后,市农经部门共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农民52人次,此类信访件创历史新高。土地承包纠纷案例虽多,但归纳起来为3种矛盾纠纷。
(1)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矛盾纠纷。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收益低下,二轮土地承包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一些农民外出打工,口头承诺不要承包地,村里为了不让承包地负担的税费落空,就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现在,这部分打工人员跑回来要田要地。一些农户二轮土地承包时书面申请不要承包地,现在也找村里要田要地。
(2)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的矛盾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解决对策
农业税降低、取消特产税、粮食直补等政策出台,农村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全市部分街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是没有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反映,已经给农村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妥善予以解决。
一、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
从调查情况分析,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包关系不稳定的纠纷。据统计,实行免征农业税等政策后,市农经部门共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农民52人次,此类信访件创历史新高。土地承包纠纷案例虽多,但归纳起来为3种矛盾纠纷。
(1)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矛盾纠纷。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收益低下,二轮土地承包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一些农民外出打工,口头承诺不要承包地,村里为了不让承包地负担的税费落空,就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现在,这部分打工人员跑回来要田要地。一些农户二轮土地承包时书面申请不要承包地,现在也找村里要田要地。
(2)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的矛盾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解决对策
农业税降低、取消特产税、粮食直补等政策出台,农村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全市部分街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是没有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反映,已经给农村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妥善予以解决。
一、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
从调查情况分析,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包关系不稳定的纠纷。据统计,实行免征农业税等政策后,市农经部门共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农民52人次,此类信访件创历史新高。土地承包纠纷案例虽多,但归纳起来为3种矛盾纠纷。
(1)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矛盾纠纷。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民负担重、农产品价格低,种田收益低下,二轮土地承包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一些农民外出打工,口头承诺不要承包地,村里为了不让承包地负担的税费落空,就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现在,这部分打工人员跑回来要田要地。一些农户二轮土地承包时书面申请不要承包地,现在也找村里要田要地。
(2)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的矛盾纠纷。
行政合同的救济制度论文
对行政合同概念的界定,目前理论界仍有不同的意见。本文以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签订的行政合同为主要研究对象,特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一方就有关事项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不包括行政机关之间签订的合同。行政合同,是现代行政法中合意、协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尽管它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但在行政实践中已有大量的行政合同运用于我们的行政管理,可以说,行政合同的产生是行政法从专制的工具向管理的手段、再向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的发展结果,也是民主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替代高权行政的更加柔和并富有弹性的行政管理手段。然而,我国行政法至今未对行政合同独立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相关的行政合同的法律制度包括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违约的责任、纠纷的处理等制度也尚未建立起来。由于行政合同既具有行政的强制性,也具有民事特征的合意性,对行政合同纠纷的处理,就有别于一般的行政行为和一般的民事行为。这也使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双方往往处于一种法律的窘况,不知循何种法律途径去寻求救济。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对行政合同特殊性和现有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探求解决的思路。
一、行政合同具有行政性和民事性的双重特征
合同,亦称契约,原本是私法的范畴,将其移植到行政法领域的结果,就使行政合同具有了它有别于一般具体行政行为和一般民事行为的特殊性,成为一种“混合性合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主体地位不对等的前提下,达成双方协商一致的合意;二是合同虽具有公益性的内容,但却以私法上的契约形式存在。
地位平等是民事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而行政合同中的主体一方是行政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它具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行政管理权力;合同的另一方,则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需要服从行政主体的管理。在合同订立时,行政主体为了推行行政政策和国家管理的目标,就必须要保持在合同订立中的主导地位和优势地位。合同中权利义务的配置也必然是向行政主体倾斜,民事契约中的平等原则,在行政合同中是不适用的。主体的不对等还体现在行政主体对合同的履行具有行政法上的监督权力和变更、解除合同上的优益权,如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履行,作为合同一方的出让人可以土地管理部门的身份对受让人依照出让合同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行使监督管理权。
地位的不对等并不没有排斥彼此间自由合意实现的可能性,行政合同毕竟不是单向性的行政行为,尽管它突破了民事契约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但它仍须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协商一致为前提。行政合同不象具体行政行为那样建立在单方权威和服从关系上,行政主体没有强制相对人必须接受合同的权力,合同法律效力的产生是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的一致,而非行政主体的单方意思表示。
具有公益性,也是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主要区别点。行政合同是为实现行政目的而设定,在传统行政法理论中,它属于公法的范畴,不少学者认为它也是一种行政行为,因为它所具有的公益性已决定了合同的根本属性。但由于存在一定给付内容的对价关系,混杂着一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必须以契约这种“私法”上的形式存在。行政合同在援用契约这种私法形式时,也必然要援用相关的民法原理,如合同的要约与承诺、契约自由、缔结契约的行为能力、、合同的效力、不可抗力等等。这些民法规则在行政合同中的大量援用,使这些合同的“私法”味道更为浓厚,民事性质更为明显,行政和民事的混合特性更为突出。
法律文件简称的法定化透析论文
摘要: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简称作为法的名称的一种变体,也应该如其全称一般具有一定的指称功能。要实现法的简称的规范化和统一化,避免立法、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援引简称的随意性,应在遵循简明性、识别性和合法性原则下,实行法律文件简称的法定化。
关键词:规范性法律文件;简称;简明性;识别性;合法性
每部规范性法律文件都由许多功能各异的结构要件组成,而名称是其第一层次的必备要件。一般性文章的标题应无定式,而法律文件在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名称也要规范、统一。一个科学、完善的法律文件名称应该能够揭示该文件的性质、内容、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等诸多信息。我国法律法规的全称基本上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反映法的适用范围或制定主体的词汇;二是反映法的内容的词汇;三是反映法的效力等级的词汇。而且这三个构成要件一般按照固定格式排列组合,且比较整齐划一,即法的全称=法的适用范围/制定主体+法的内容+法的效力等级。为了表达简洁起见,很多法律文件在援引其他法律文件时倾向于规定并使用其简称。由于目前我国立法实践中还没有确立像英美国家法律那样用专条专款规定各自简称的惯例,很多法律文件随心所欲地简化自己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名称,造成同一法律文件在不同法律语境下拥有不同名称的的普遍现象。
一、简称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里使用的简称中,上述三个要件有如下五种排列组合模式,其中第2种和第4种模式可以分别看作是第1种和第3种的两个变体:
1.简称=内容+效力等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法律文件的法定化分析论文
摘要: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简称作为法的名称的一种变体,也应该如其全称一般具有一定的指称功能。要实现法的简称的规范化和统一化,避免立法、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援引简称的随意性,应在遵循简明性、识别性和合法性原则下,实行法律文件简称的法定化。
关键词:规范性法律文件;简称;简明性;识别性;合法性
每部规范性法律文件都由许多功能各异的结构要件组成,而名称是其第一层次的必备要件。一般性文章的标题应无定式,而法律文件在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名称也要规范、统一。一个科学、完善的法律文件名称应该能够揭示该文件的性质、内容、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等诸多信息。我国法律法规的全称基本上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反映法的适用范围或制定主体的词汇;二是反映法的内容的词汇;三是反映法的效力等级的词汇。而且这三个构成要件一般按照固定格式排列组合,且比较整齐划一,即法的全称=法的适用范围/制定主体+法的内容+法的效力等级。为了表达简洁起见,很多法律文件在援引其他法律文件时倾向于规定并使用其简称。由于目前我国立法实践中还没有确立像英美国家法律那样用专条专款规定各自简称的惯例,很多法律文件随心所欲地简化自己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名称,造成同一法律文件在不同法律语境下拥有不同名称的的普遍现象。
一、简称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里使用的简称中,上述三个要件有如下五种排列组合模式,其中第2种和第4种模式可以分别看作是第1种和第3种的两个变体:
1.简称=内容+效力等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