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估值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1:3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投资估值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证券公司停牌股票估值研究
【摘要】自2015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出现大幅动荡,最终出现了大面积股票停牌,停牌高峰时1447家上市公司停牌,占到当时全部2777家上市公司的52%,其中约20%的停牌股票停牌时间超过60个交易日,很多上市公司更是长期停牌超过半年,这些停牌股票的估值问题成了各证券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通过对股票停复牌的监管规则、停牌股票估值的影响、国内外金融同业对停牌股票估值的管理及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证券公司停牌股票估值方法和管理的完善措施。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影响较大,影响证券公司财务报表,融资类业务债权安全、绩效评估、风险管理等管理手段及部分资产管理产品的申购赎回的公平性,目前国内外主流的估值方法有指数收益法、可比公司法、市场价格模型法以及估值模型法等,我们建议从提高估值合理性角度,应该采取细化停牌股票估值方法、制定合理估值指数体系,制订内部估值流程以规避操作风险等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证券公司;停牌股票;估值
自2015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出现大幅动荡,最终出现了大面积股票停牌,停牌高峰时1447家上市公司停牌,占到当时全部2777家上市公司的52%,其中约20%的停牌股票停牌时间超过60个交易日,很多上市公司更是长期停牌超过半年,这些停牌股票的估值问题成了各证券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影响较大,影响证券公司财务报表、融资业务的债权安全,绩效评估、风险管理等管理手段及部分资产管理产品的申购赎回的公平性,解决这些停牌股票的估值问题对证券公司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停牌股票数据分析、估值方法体系理论,结合国内外金融同业对停牌股票估值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细化停牌股票估值方法、制定合理估值指数体系,证制订内部估值流程以规避操作风险等建议。
一、证券公司停牌股票的估值管理现状及其影响
(一)证券公司停牌股票的估值管理现状。证券公司中,停牌股票估值主要影响证券公司股票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目前证券行业对于自营业务的一般性做法是:对于短期停牌,估值取股票停牌前的价格,对于中长期停牌,使用指数收益法进行估值,部分证券公司对于重大负面信息停牌或超过3个月的长期停牌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因确定估值。对于资产管理业务,遵循相关监管制度合理进行估值。在指数收益法中,行业指数的选取上国内金融机构一般选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基金估值行业分类指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基金估值行业分类指数(以下简称AMAC指数)依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中的门类划分,编制16个门类指数(不包括制造业);依据制造业门类下的大类划分,编制27个大类指数,共有43条行业分类指数。AMAC指数在样本调整上分为定期调整和临时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每半年一次,剔除ST股,剔除成交金额在全市场排在后5%的股票。临时调整包括新股上市第11个交易日被临时调入,对停牌、复牌的股票进行临时调入调出。(二)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的影响。停牌股票估值对证券公司意义重大,一旦发生估值职责不清晰或者估值方法不当,将造成重大影响。1.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财务报表。停牌股票作为证券公司重要资产,其公允价值会反映资产负债表中,其盈亏情况会反映在利润表中,一旦发生估值方法失当或估值职责不清晰导致错误估值,财务报表数据将会失真,会给公司股东、经营管理层和员工传递错误信息,造成严重后果。2.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的债权安全。近年来,以证券为担保品的融资类业务蓬勃发展,是证券行业越来越重要的业务类型。融资类业务的债权保障主要依赖于担保证券,担保证券停牌特别是大规模停牌,将使担保证券暂时丧失流动性,给融资类业务的债权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对融资类客户所持停牌股票的估值还影响着平仓、限制客户交易等控制措施。3.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内外部的经营压力,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从风险类型来划分,一般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股票类资产价格变化属于市场风险,监控和限额是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限额是指给投资组合设置各种额度控制,较常见的有VAR值限额,止损限额等,限额控制的基础是组合盈亏,停牌股票的估值直接影响组合盈亏结果,会导致限额控制不准确或失效。4.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组合绩效评估工作。证券公司投资组合绩效评价是从事后对证资投资组合的效果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为公司激励机制提供依据,对证券公司具有重大意义。投资绩效评价测量的基础是测量投资组合的获利能力,而一旦投资组合中的停牌股票估值不准确,会造成公司对投资经理的激励行为的不准确,同时会影响投资者对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的错误判断,对证券公司造成重大影响。5.停牌股票估值影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的申购赎回的公平性。具有资产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会发行资产管理产品,部分产品可以申购赎回,不强制持有到期,而申购赎回的基础是产品净值计算。当资产管理组合中的股票出现停牌时,市场呈现单边大幅上涨或下跌的行情时,会导致产品净值偏离较大,影响产品申购和赎回的公平性,从而助推知情投资者的套利和提前赎回行为。
二、国内外金融同业对停牌股票的估值方法及管理模式
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论文
一、引言
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方法在跨期预算约束的基础上,将经常账户余额看成是由前瞻性的家庭和企业的跨期储蓄和跨期投资决定的。该方法认为一国的经常账户失衡需要通过未来的贸易顺差弥补。虽然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大量的实证文献拒绝了模型设定。GourinchasandRey(2007)指出经常账户跨期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考虑估值效应(valuationeffects),即没有考虑由于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化。据IMF(2002)的定义,国际投资头寸是一种统计报表,反映的是一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国际投资头寸综合考虑了特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等因素。对外金融资产存量与对外金融负债存量之差为净国际投资头寸。净国际投资头寸是衡量一国外部失衡的理想指标。一国的净国际投资头寸为负数,则该国是债务国;相反,一国的净国际投资头寸为正数,则该国是债权国。分析和把握美国(净)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动趋势对于美国外部失衡研究大有裨益。
二、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
在文献中,计价变化和其它各项调整被统称为估值调整(valuationadjustment)。国际投资头寸与国际收支账户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三、估值调整与美国国际投资头寸
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各国的净外部头寸,并导致资源在国际间流动。根据BEA的统计数据,1986年美国从债权国转变为债务国。此后美国的净对外债务不断增加,2002年净对外债务占名义GDP的比重达19.47%。2002年以后,美国的净对外债务趋于平稳且略有改善。然而,在此期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依然在不断扩大(图1)。进一步考察金融流动和估值调整的变动情况可知,2002年以来美国净对外债务趋于平稳且略有改善主要是由于显著的正估值调整(图2)。随着跨境资产持有的增多,由估值调整所造成的资本损益规模可能相当显著。估值调整(图3)可以区分为正调整和负调整,经常项目也可区分为顺差和逆差。正调整与逆差、负调整与顺差的组合有助于改善外部失衡,而正调整与顺差、负调整与逆差的组合将扩大外部失衡。2002年前,估值调整大多恶化了外部失衡;而2002年(含)后,估值调整改善了外部失衡。IMF的研究结果(2005)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工业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年估值变化和中期估值变化普遍增加了。同时,持续的估值效应将降低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在对外净资产变化的作用,从而成为新的外部均衡调节方式。考虑估值效应后,即使一国不改变借贷规模,它的净国际投资头寸也会由于对外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发生变动。估值调整可以细分为由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调整、由资产价格变动带来的估值调整和其它变化带来的估值调整,其中前两种估值调整较为显著。其它变化带来的估值调整仅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比较显著。这是由于BEA对数据的基准统计进行了重新修正。
股改给上市企业股票带来的影响
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狭义的理解是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与控制关系,即股东大会、董事会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监督和控制高层经理人员的经营。广义的理解是一种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它通过设计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借以协调公司各大相关利益主体(高级管理者、股东、董事会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公司共同经济利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要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产生影响,需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中小股东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是否会有变化?
2)管理层是否会受到更多的监督和激励?
3)债权人在公司的利益是否能得到更多的保护?
4)上市公司整理利益、运行效率是否会有明显的提升?
公司股票估值方法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股票市场更是首当其冲。自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牛市更是将市场人气推至极点,然而伴随着牛市一同到来的是人们对股市泡沫的争论。面对风云变幻的股市,人们又该如何预测股票的价格呢?本文这一问题,对投资学中的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做一番简单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来探讨股票是如何估值的。
关键词: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DDM;市盈率;市净率
1理论概述
对拟发行股票的合理估值是定价的基础。通常的估值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法,另一类是绝对估值法。1.1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亦称可比公司法,是指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对可比较的或者代表性的公司进行分析,尤其注意有着相似业务的公司的新近发行以及相似规模的其他新近的首次公开发行,以获得估值基础。主承销商审查可比较的发行公司的初次定价和它们的二级市场表现,然后根据发行公司的特质进行价格调整,为新股发行进行估价。在运用可比公司法时,可以采用比率指标进行比较,比率指标包括P/E(市盈率)、P/B(市净率)、EV/EBITDA(企业价值与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前收益的比率)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比率指标是市盈率和市净率。
1.2绝对估值法
企业股权转让分析论文
一、常用股权估值方法简介
常用股权估值方法主要有绝对估值法(折现现金流,即DCF)与相对估值法(如市价/盈利等)两种。
(一)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是一套很严谨的估值方法,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价值等于其未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绝对估值法即通过选取适当的贴现率,折算出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全部净现金流之和,从而得出企业的价值。
想得出准确的折现现金流值,需要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得出DCF值的过程就是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过程,所以DCF估值的过程也很重要。就准确判断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判断成熟稳定的公司相对容易一些,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准确判断较为困难。再加上DCF值本身对参数的变动很敏感,使DCF值的可变性很大。但在得出DCF值的过程中,将反映分析人员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假设。有了DCF的估值过程和结果,以后如果假设有变动,即可通过修改参数得到新的估值。
常用的绝对估值法有红利折现、自由股权现金流折现以及最新出现的剩余收益折现模型等。
债券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及策略研讨
我国金融机构债券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披露如何判断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都按照金融工具所在市场的活跃程度进行划分,却没有披露如何判断市场的活跃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自行划分债券资产或债券负债所在的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量公允价值。这一方面造成了债券公允价值计量的混乱,即同一天同一支债券由于所在市场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价格;另一方面,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即金融机构掌握债券所在市场活跃程度的选择权,可能会作出对自身有利却对委托人不利的决算。(二)活跃的市场价格也不一定代表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大的商业银行为了制造“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价格(即存在活跃且长期存在的市场价格)确认为公允价值的标准,人为操纵市场价格,同时达到提高本机构的交易结算量,如在同一日发生对手方向相同、结算面额相同、所用债券相同、结算价格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两笔交易;或为隐藏亏损或利润,采用先将账面上的债券卖出,转移至其他交易对手账户代为持有,然后在会计审核结束后再反向购回。因此可以看出即便是活跃的市场价格也有虚假的成分,债券的不活跃性及报价驱动的机制特点,给金融机构留下了操纵市场价格的空间。(三)债券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存在不足首先,债券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不透明,尽管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债券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但只是简单地复制准则,并未披露有关活跃和非活跃市场的判断标准。其次,估值技术参数的披露不透明、不完整,采用何种债券估值技术直接影响公允价值的金额,影响企业的利润,而多数企业在信息的披露中未能明确指出市场参数的范围、比重及设置的参数数值。再次还有债券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不一致,如有些金融机构在年度报告的“会计政策”中注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按照估值日的市场交易价格或调整最近交易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又注明债券投资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这种不规范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混淆。
进一步完善债券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一)采取第三方估值可以填补债券定价机制缺陷,实时接受市场和主管部门的监督,减少金融机构操纵市场价格的空间,弥补金融市场的机制缺陷,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防范金融危机。(二)加强债券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尺度债券估值是对存量资产价值的再确认,客观上应具有唯一性,即所谓一物一价原则,同时机构采用内部估值也要有一个比对的标准,并披露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所采用估值的算法和口径应保持先后一致,以准确反映该机构在该项资产上风险与业绩的变化。包括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和外部审计几个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再次揭露资产定价不透明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倡债券资产或债券负债的会计核算采用合格的第三方估值并建议在会计准则中明确对债券公允估值唯一性的要求,从根源上弥补金融市场的机制缺陷,约束资产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三)完善我国市场环境建设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所有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建立一个高效、透明的债券市场对提高债券定价质量、稳定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继续加强信用债券市场配套措施,通过改进现有的信用评级制度,为债权人提供权利保障;改进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解聘制度;鼓励承销商对信用类债券做市,增强价格发现与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信息透明度,改进发行人财务数据的披露方式,建立财务数据信息平台;引入招标发行机制,提高信用类债券一级市场定价的透明度等一系列措施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价格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多渠道向全社会公开实时债券做市商的报价及成交价格,向合格的第三方估值机构提供准确完整的格式化数据,促进债券公允估值的透明度。推进债券市场发行人网上路演机制,通过实时、开放和交互的网上交流,使发行人从中了解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对投资者进行答疑解惑,加深投资者的认知程度,从而使投资人更加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尽快推出利率衍生品收益率曲线,为利率互换等产品提供价格服务。
本文作者:芦照美工作单位:兰州铁路局社保处
新经济公司研究论文
在经历了一轮狂热的新经济投资浪潮之后,投资者开始反思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究竟应当如何进行?什么样的估值才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估值?决定新经济公司的估值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更广泛地说,在市场经历巨大变化的时刻,究竟需要怎样的尺度来对深受新经济影响的公司进行较为公正的估值?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本文旨在对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几种新经济公司估值方法进行介绍,并着重对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几种
新经济公司估值方法介绍
对新经济公司的估值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分为发行前(PRE-IPO);初次发行(IPO)和二级市场(POST-IPO)三个阶段。本文主要针对公司完成IPO之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使用的估值方法,亦即第三阶段的估值方法进行讨论。
新经济公司上市后,多种估值方法可以使用。包括常用的倍数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倒推DCF方法等。
新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摘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柱,商业银行的经营及利润情况一直颇受关注。回顾近几年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核算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当属2017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修订并新金融工具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23及24号)一事。本文在对新金融工具进行简要解读后,分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及业绩管理上的影响,为商业银行应如何在适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时实现平稳过渡及后续管理核算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准则;商业银行;分类计量;减值与估值
一、对新金融工具的简要解读
(一)分类和计量方面。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分类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计量)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摊余成本计量)。上述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依据商业银行的主观意图,具体对于债券投资而言,若商业银行以赚取短期买卖差价为目的,则应当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若商业银行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且该债券在公开市场上有活跃报价,则应当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若商业银行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但该债券在公开市场上没有活跃报价,则应当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若商业银行的意图尚不明确,则往往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这四分类较为复杂且过于依赖商业银行的主观意图,任意性较大。新金融工具则实行三分类,首先判断金融资产能否通过合同现金流量测试(下称“SPPI测试”),若可以通过SPPI测试,再看商业银行对其进行管理的业务模式,结合上述两个因素进行三分类的判断,具体如下表格:(二)减值方面。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已发生损失法”,而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减值则采用“预期损失法”,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计算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关注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需要计提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范围扩大,也对其确认资产减值的时效性要求提高,要求商业银行更加密切地关注金融资产的风险状况变化,及时地确认资产减值准备。(三)估值方面。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由于不能通过SPPI测试的金融资产均被分类为FVTPL,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没有成本法豁免的情形。在此分类要求下,FVTPL在各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表,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波动幅度显著加大。
二、新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一)金融资产减值对利润的影响。新金融工具根据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将金融资产的存续期划分为三个阶段。若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无显著增加,则应划分为阶段一,处于该阶段的金融资产需要确认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ECL),在金融资产确认阶段一的损失后,商业银行应按照其账面总额计算利息收入(即无须扣除信用损失准备)。若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之后的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无客观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了减值,则应划分为阶段二,处于该阶段的金融资产需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损失,在金融资产确认阶段二的损失后,商业银行仍应按照其账面总额计算利息收入。若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则应划分为阶段三,处于该阶段的金融资产也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此时商业银行应按照账面净额(即扣除信用损失准备后的净额)计算利息收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处于阶段二的金融资产即使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但仍需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信用损失,这相比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而处于阶段三的金融资产不仅需要确认整个存续期的信用损失,而且在利息收入的计算方面,需要按照账面净额进行计算,这也将使得发生阶段三减值的金融资产对商业银行贡献的收入有所减少。笔者根据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半年报信息整理可知,除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徽商银行、重庆农商行这三家商业银行由于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净资产产生正面影响(均为03%)外,其他商业银行对净资产的影响介于-0.8%至-4.8%之间,该数据有力表明了新金融工具下的减值计提规则,会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二)金融资产估值对利润的影响。商业银行的非标债权投资、底层资产为贷款及票据的产品、优先级ABS、预期收益型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他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等可能由于无法通过SPPI测试,而需要将其纳入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范畴,这使得商业银行首先需面对数量大幅度增加的金融资产估值需求,需要调配资源去支持实施估值工作,这本身就是银行的一项费用支出,会使得银行的利润减少。对于预期收益型的非标债权资产,商业银行通过会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其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实践表明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的公允价值较为稳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影响较为有限。而对于净值型的非标债权资产,例如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以及信托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净值型信托计划与资产管理计划等,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使用专业的估值模型对该类金融资产的每日净值进行估算,并就净值的波动进行表内确认,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影响银行的利润表。实践表明该类净值型的非标债权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较大,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带来不稳定的影响。
建立竞争性国有资本退出市场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净资产是非流通股定价的基础;净资产定价原则是国有资产转让的权宜之计与次优选择;非流通股定价与证券市场计划经济监管的关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因国家政策明文规定而成为唯一的定价基础、国资委对非上市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的国有资产定价的意见、国资委在国有资产定价上只控制底限、评估值由会计账面价值计算得出、交易发生在竞争性市场内、交易主体具备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力、国有资产按评估值定价存在严重的缺陷、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国际上最为通行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式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国有资产按评估值定价存在严重的缺陷——资产的内在价值本质上是无法评估的。由会计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导出的资产评估值往往使优质资产的内在价值高于其评估值,国有资产在转让中流失;劣质资产的内在价值低于评估值,因而按评估值定价将无法实现转让,国有资产将在经营性亏损中流失。但是,放弃评估值定价的实质是在国有资本的所有者没有设定保留价格的条件下,放弃对人的约束,由此将造成更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竞争性的国有资本退出市场。
[关键词]非流通股;净资产;证券市场
一、净资产是非流通股定价的基础
非流通股与非公开发行的股权的交易市场由于交易的大宗性和不连续性而不存在庄家和散户,因而非流通股也就不会存在像流通股那样的庄散博弈定价机制。那么股权在非公开股权市场上的定价是不是符合成熟市场中的股权定价一般理论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原因还是在于监管当局对公开的股票市场的发行管制,禁止非流通股拆细交易,因而广大中小投资者被排除在非流通股交易之外,加之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实力对比悬殊等原因形成了非公开股权市场上股权供给远大于股权投资需求。
对国有资产定价而言,国资管理部门在国有股权委托人的虚拟性和人交易制度条件下不得不硬性规定国有股权定价的主要依据是净资产价值。这一定价原则在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因国家政策明文规定而成为唯一的定价基础。并且,在国有股权转让的示范效应和股权价格联动效应作用下,使得净资产定价原则成为风险投资市场和企业并购市场上的非国有股权交易的定价基础。
公允价值对金融行业核算的约束
公允价值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是一个比较基础,却又十分重要的概念。通俗的说,他就是一项资产在市场上公认价值。账面价值是则是资产的入账价值减去累计折旧、减值准备、跌价准备等而形成的价值。公允价值它的出现主要基于历史成本的缺陷,国际上普遍认为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尤其是在金融工具会计中的全面应用体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与国际准则及发达国家的趋同,为我国金融业加强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更好规避金融风险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公允价值的使用有利于将金融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对我国上市银行的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影响着世界经济,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1.金融工具与公允价值金融工具
为了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加强对上市银行的金融和会计监管,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关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新准则,2007年1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中使用。新准则详细规定了关于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特别是重点要求金融工具交易和运用的相关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双重披露,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准则制定和实务操作指导的空白。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我们知道,要符合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里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是指可靠性与相关性。公允价值由于反映了现行市价或采用预期现值法估计的市价,因而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有助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评价和预测企业的获利能力。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可靠性不足,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可核性较弱,然而它却能基本满足其真实性和中立性的要求,体现在公允价值无论初始计量还是后续计量都是比较客观的反映市场价格的情况,且以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为基础,独立于企业本身,为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基本满足可靠性的要求。金融工具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立足于我国现实会计环境和金融环境具体国情,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并没有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使用还是持谨慎的态度。
2.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影响
公允价值下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相同金融资产的公开交易价格更公允,或采用仅考虑公开市场参数的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更公允,应当采用更公允的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确定公允价值。当放弃或收到对价不符合公允价值的要求时,公允价值应当采用相同金融资产的公开交易价格或以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来确定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后续确认采用了混合计量模式,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1)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2)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下金融工具的披露对于公允价值套期,应当披露本期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同时企业应当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下列公允价值信息:(1)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采用估值技术的,按照各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别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利率或折现率、预计信用损失率、提前还款率等。(2)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该估值技术有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如果这种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必须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还须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3.公允价值下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