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法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9:40: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统计学法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科护理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级中职护理专业160班63人和159班68人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并调查试验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儿科护理;创新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填鸭式”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弥补这一弊端。笔者从2012年应用案例教学已有三年多,收到良好的效果。以2011级护理159班和160班为例,现回顾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160班63人为试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护理159班6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时间为2013年3月~2013年7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是2014年3月底~2014年5月中旬。两个班的儿科护理学为同一授课老师,两个班学生均为女性,试验组年龄为(18.2±1.1)岁,对照组年龄为(18.3±1.0)岁,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反思日记对麻醉解剖学的影响研究
摘要:麻醉解剖学是掌握各项麻醉操作技术的理论基础,通过引入书写反思日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反思日记有助于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麻醉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麻醉解剖学;反思日记;教学效果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中,解剖学是医学院校最基础的课程之一,而麻醉解剖学则是麻醉学专业学生掌握各项麻醉操作技术的理论基础[1]。它从麻醉学的角度揭示人体局部器官的结构分布规律和临床特点,同时涉及诸多临床麻醉实践所必需的应用解剖学知识[2,3]。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尤为重要。传统的麻醉解剖学多采用讲授法,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性和掌握度相对较差,这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转型,提升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与内涵,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反思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4]。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通过书写反思日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5]。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麻醉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书写反思日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2016级和2017级1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级58名学生(男生16名,女生42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组),2017级57名学生(男生19名,女生38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每节课后均书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组)。两组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授课教材、授课教师、授课学时数和授课内容均相同。1.2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学重点依次讲解课堂内容,多以讲授法为主,并辅以挂图或者视频,课后学生自行复习。反思日记组:在传统教学组的基础上,要求每名同学在课后书写反思日记,内容包括:①在本节课程中掌握了哪些知识点?②在本节课程中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③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将使用何种途径进行复习?④在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⑤其他需要反思的内容。反思日记完成后,由班长收集后交给授课教师统一批阅,并于下节课针对同学普遍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馈和复习。1.3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从麻醉解剖学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试题分数比例为客观题30分,主观题70分,满分100分,两组试题的难易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别。教研室组织老师统一阅卷,监考老师和阅卷老师均不知分组情况。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分析。因本研究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
摘要:目的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比在实践教学中传统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我校中职护理专业2015级学生10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实验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明确工作任务;对照组则沿袭以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对本组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护理学
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又被称为基于任务的学习(Task-BasedLearning),该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紧扣教学内容,以任务刺激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让广大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1]。近几年在职业教育中,该教学法得到普遍认可和运用。教师首先结合教学目标、职业工作流程特点,将教学内容细分为若干个任务,以能力为本位,师生按照一定的岗位工作顺序,共同完成相关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分别发挥主体、主导作用,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解析问题,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锻炼综合能力[2]。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而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落实教学工作。我校基础护理教研室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这段时间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收获颇丰,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中职两个班共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人)和实验组(50人)。两组学生全部为女生,年龄15~18岁,均为初中学历起点,学制3年。两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以及理论实验课、授课计划等均一致,均为小班授课,均以《护理学基础》(李晓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主要教材,为同一教师授课。两组学生的年龄、专业课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研究方法。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按照章节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法对每一章节的理论部分进行教学,采用以示教法为主的教学法对每一章节的实践操作部分进行教学。在实践操作教学中,展开三段式教学,即首先由教师演示,接着由学生练习、模仿,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组根据以下步骤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1)教师准备: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前,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学习与该模式相关的知识。具体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模式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等,明确任务核心,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效驱动[3]教学主题。(2)教学流程:①提出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护理学基础实践操作任务进一步分解成氧气吸入法、测量生命体征、铺床法、冷热疗应用、给药技术、隔离技术及标本采集、女患者导尿术、灌肠术等,要求学生必须按照相关要求逐个完成任务,最终掌握基础护理技能。②讨论、分析任务:将实验组分成几个小组,充分发挥各小组组长的“领头羊”作用,在实验课前带领成员分析任务、模拟情景、查阅资料、翻阅相关文献、观看教学录像,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开放实验室模拟实验操作。③学生演示,教师纠正:小组长在实验课中主要负责模拟角色、演示教学任务、制订护理措施;教师主要依据各小组成员在实验课中的表现加以指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示教较复杂的操作项目,优化实验操作。④完成任务:在完成上述3个步骤后,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强化练习,进一步完善实验操作,最终完成教学任务。除了要评估“患者”病情,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要强化与“患者”的沟通,询问其感受,争取获得“患者”的配合,在完成相关操作后,还应该妥善交代相关注意事项。(3)以“给药技术”为例,整个教学流程如下:①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引出教学任务。案例:张某,女,41岁,因发热住院治疗,诊断为肺炎,医嘱给予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每天2次。提出学习任务:任务一:看到此医嘱,你应该先做什么?任务二:你应该准备哪些药物?皮试液如何配置?任务三:如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为阳性你应该怎么办?任务四:如果皮试结果阴性,应该如何注射?②评估与判断。各小组结合上述案例,分析并讨论任务,由教师进一步指导、点评。③任务实施。第一,学生结合案例,制订操作计划。第二,学生以角色扮演、技能展示或案例讨论完成一项子任务,完成后学生自评,教师再给予针对性点评,并与学生讨论在完成此任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以便顺利开展下一个工作任务。第三,教师讲解、示范、纠正基本操作,在讲解时要具体解析相关注意事项、操作目的、意义。第四,把实验组分成若干小组,轮流进行上述操作。第五,评价与考核:考核药物配置、皮内注射、肌肉注射、药物阳性反应应对措施等,并展开互评。1.2.2教学评价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学习结果评价,包括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其二是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效果的评价。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以抽签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统一制订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并于期末发放。1.2.3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概念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建构理论统计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统计课堂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理论统计课堂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并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统计学课堂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统计课堂教学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