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案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5:1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殊教育教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殊教育教案

多媒体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特殊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进行探讨,希望为我国特殊教学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特殊教育;多媒体;语文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将多媒体运用于现代特殊教育之中,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强调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这也为特殊教育提供改革方向。

2.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查看全文

随班就读工作小结

随班就读工作小结

在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指导下,残疾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特教老师,积极、稳妥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并将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范。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对残疾学生就业的作用

残疾学生技能学习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最近一些年政府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和扶助日益增多,也开始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这不仅是对残疾人的关爱,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需要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实残疾人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在智力与能力方面有很多人表现出杰出的才能,这些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财富,所以要重视教授残疾人的一技之长,让他们能自食其力,造福社会[1]。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应有着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不应该对他们进行歧视,并要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得到切实保障。而让残疾人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是契合时展下的设计人才需求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虽然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但人才的需求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发展趋势中蕴藏巨大的潜能。

二、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一)应用视觉符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视觉符号能让聋人学生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到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内容,进而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合理应用所学内容。例如,视觉传达教学中,教师多使用视觉符号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进而能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点。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法的开设能让探究性学习的达成效果更好,教师使用真实的情景激发聋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通过交流与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大与伙伴间的沟通。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灵活的使用图形、色彩对图形进行分类,进而让学生对图形有初步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使用PPT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牢记展示过的图形,然后教师关闭图形,让学生通过回忆将看到的图形画到纸上。教师将画好的图形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讨论遗漏的细节部分,在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让图形更完整,也能让全班同学的凝聚力和感知力得到强化,使学生能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2]。视觉符号作为最为直接的外部刺激,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人类获得外部信息有将近83%来自于视觉感受,而艺术设计的学生知识获取量的90%左右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重视实际感受,多使用视觉符号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能通过观看牢记很多图形,进而涉猎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对于聋人学生而言视觉是他们获取艺术设计知识的唯一来源,所以教学中要重视视觉符号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到艺术设计专业内容。(二)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WWW浏览器”的出现使得用户能够获得超文本格式图形与影音信息等,能够让用户将静态的文档转变成计算机能够有效执行的代码,使得网络教育的发展得到新方向。其所具有的动态可以执行性能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高效的远程交互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或者用以教学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当中,他的学生们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浏览,也可以在网络当中直接与教师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换。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作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随时了解,能够以最快地速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进行资料搜索时,不仅能够得到普通的文字信息,同时还可以得到很多图文并茂的影像以及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通过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拓宽自己的眼界,能够更好地去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源泉,使得自身能力能够在优秀资源的帮助下得到更好地成长。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自己的学生或者其他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教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学习。尤其是对特殊教育艺术设计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成长。

我国残疾人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基础薄弱,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创新度不够,进而使艺术设计专业整体的推行效果欠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累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创新,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才能有所深化,进而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特殊学校教师课程意识解析与重建

摘要: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中凸显出特殊学校教师课程意识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主体意识缺乏、课程生成意识薄弱、课程资源意识片面。为提升特殊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将课程权力归还给教师,加强特殊学校教师的反思,提升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特殊学校教师;课程意识;解析;重建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将“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试图通过推进课程建设来实现这一目标[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鉴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因大多数的课程编制计划在实践中难以实施而以失败告终的经验,研究者对课程研究的范式逐渐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其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理解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思考和处理课程问题时,对课程价值与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反映[2]。课程意识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特殊学校教师课程意识存在的问题解析

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即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体最值得探索等[3]。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更是基于信念的行为。(一)特殊学校教师主体意识缺乏。所谓主体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参与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内容和方向,是课程的核心所在。1.对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执行力不足。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强调学生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表面上看课程好像是由专家设计的,但从深层上来看课程实际上是由学生创造和决定的[4]。这在智障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培智学校教师意识到过去的课程及设置与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实际需要不吻合,对学生的帮助较小,必须重新构建培智学校课程体系[5]。大部分教师认为智障学生的课程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而不应该过于统一,应该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具体的实际需要[6]。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意识很难真正得以实现。有研究者在对培智学校教师的教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要”方面明显低于“符合教学目标”和“符合学科特点”这两个方面,说明培智学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化方面仍考虑不足[7]。再以体育教学为例,研究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还是集中在篮球、田径等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对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康复和增强适应性用处不大[8]。这种对学生主体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理解出现困难。如有调查发现辽宁省大城市仅有10%的教师能够完全理解新课程方案的理念,小中城市也只有47%的教师能够完全理解[9]。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信念模糊从而导致职业理解错位、专业化意识淡薄[10]。甚至很多人将特殊教育看做是一项慈善事业,办学指导思想以“救济型、福利型”为主,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照料者而忽略了教育者的本质,自然也就意识不到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11]。2.对教师是课程主体的意识明显缺乏。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即教师应生成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愿和需要[12]。相对于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意识而言,教师对自身作为课程主体的意识明显不足,即教师更习惯于自己作为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和地位,而缺乏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的角色意识。这突出表现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意识和研究意识较为滞后,进而导致其课程行为与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偏差和距离。第一,特殊学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欠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课程观念形成了一定冲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课改的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虽然教师对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参与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参与校本课程看作是执行行政命令,行为上表现得比较被动[13]。这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所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时间管理上的矛盾以及传统课程模式导致的教师课程参与意识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使得个别教师对此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还有些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去建设课程,课程建设不是一线教师应该做的事[14]。所以,虽然目前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但由于教师缺乏自主的课程权力和自身课程意识的薄弱[15],大多时候只是课程执行的工具而已。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由上而下的国家课程,使很多老师的课程意识还停留在执行层面。即认为好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师能够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专家(设计者)的意图,并忠实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16]。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对课改心存疑虑、认识不足,再加上原有的教育观念和习惯严重制约着他们课程参与意识的自觉彰显。这也就使得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更多体会到的只是工作负担的加重,却看不到专业发展的前景。第二,研究意识薄弱。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科研项目、课题接踵而来。虽然研究课题主题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课程实践,学校也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由于长期以来特殊教育教师一直扮演着课程执行者的角色,缺乏研究的机会和权力。因此教师对于“研究者”这一角色在能力上显得不足,在心理上也不能完全认同。相关学者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对陕西[17]、安徽[18]、河南[19]、云南[20]的调查都发现特教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伴随科研意识不足而来的就是特殊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如陈芳、傅朝晖对湖南省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21]和侯春娜等人对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师资现状的研究[22]都发现,包括培智学校教师在内的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能力较弱的现象。(二)特殊学校教师课程生成意识薄弱。1.课程生成的理解简单化。课程的生成意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预设的课程具有批判和创造意识[23]。“课程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特殊学校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去思考的首要问题,也是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由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育对象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从障碍程度逐渐从轻度向中重度转变,障碍类型也从过去的以单一类型为主向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多重障碍转变。因此,想找到一种像普校一样放之四海皆准的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适用的。虽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目前特殊学校教师仍缺少对现有课程的批判和创造意识,例如,课程呈现的形式、顺序、内容等大多时候仅是对普通教育的简单模仿,再加入某些残疾教育的要素而已。这在特殊学校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即认为聋校教学就是语文、数学等各科教学加上手语,盲校教学是在学科基础上加上盲文,培智教育则以降低教学难度为主[24]。即便是当前培智学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校本课程开发,很多时候也仅仅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修改或对其他培智学校的模仿,缺乏创新性。以课程内容为例,虽然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主张“生活为核心”,但是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从根本上摒弃学科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即课程方案仍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进行分类和开设的)[25]。所以尽管文化课被冠以了“生活化”之名,但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暴露出拼盘式的特点,即统合不够、分科明显。而且,不论是从普校转入培智学校的管理者,还是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管理者,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基本还是从传统的分科教学出发,这在大多数培智学校的课表中得以体现。再以课程模式为例,杨勤、陈志军对江西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研究发现,特教体育教师没有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特点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还是以普通班的传统体育课模式为主,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显得单调陈旧。[26]特殊学校教师对现有课程批判意识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师培养仍以分科为主,缺乏对学科间以及学科内知识的统合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当前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定与普通教育完全相同的无奈。2.课程生成的方式单一化。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静止、预设的课程显然是无法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一般而言,课程的生成方式包括随机生成和故意生成两种。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更习惯于故意生成的方式,即提前预设好问题和情境。虽然这种生成方式会提前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容易忽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新的需求,使教学陷入死板和机械的困境。如,培智学校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对于问题的来源过于从教材出发,常常是与预设的教学难点直接挂钩,照顾不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低下这一现实,缺乏启发性[27]。再如,喀什地区聋校92.7%的教师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诸如提问、角色扮演等方法的使用效率则非常低[28]。在聋校教师有时为了赶进度或应付考试而把学生的理解牵强地套入自己“编制”的答案或教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聋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29]。课程的生成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这在随机生成方式中表现得较为明显。随机生成的方式,更强调教师作为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够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育情境及时发现和生成那些对学生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课程,这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这种随机生成的方式,对教师的能力和经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难实现的部分。(三)特殊学校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片面。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30]。从普通教育来看,虽然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经10多年的发展虽有显著提升,但大多数教师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依然薄弱、能力依然较差,而且整体水平参差不齐[31]。在特殊教育中,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1.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片面。教师把课程资源片面理解为教材,造成了课程实施的“三唯”现象,即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32]。以培智教育为例,尽管在培智教育中统一教材和课本是不现实的,但大多数培智教师还是希望能有这样的教材和课本,于是在课程改革中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了培智学校近年来的主要工作。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科学的课程标准和针对性的教学对象,各个学校编写的教材名为“校本”,实际上更多的却只是相互借鉴[33]。因此,教材成为了培智教学的鸡肋,没有教材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怎么教,而培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教材的相对固定性,又决定了相对静止、固定的教材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要。可见,培智教师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对他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影响了他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再以聋校为例,有调查发现学校现使用的教材、教参还是国家统一的聋校教材,地方性课程与校本课程发掘不够,教学资源贫乏;学校教学资源单一,有81.6%的教师参考资料仅限于1本教师用参考资料,还有86.8%的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但仅限于简单的操作[34]。在“选择和组织特殊课程内容”上,70.0%的盲校教师将“教科书”作为首要依据,其次是“网上资源”(18.3%),很少依赖“教辅”,最少使用来自“学生提供的资料”以及“与同事交流获得的资料”[35]。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马涛对包头市4所特殊学校的体育教材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使用的还是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体育教师教学用书》,由于年代久远内容大多已经不适用[36]。除去特殊教育较为发达的几个城市外,这个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资源的现状——课程资源极度缺乏,特别是体育、美术这些长期以来的非主课科目。贾天龙对黑龙江省特殊学校教学主管人员调查后发现:多数特教学校缺乏或很少开发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补偿手段;对校外的家庭、社区、乡土资源也没能很好开发利用[37]。被运用得最多的课程资源是学校内部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挂图、教具模型、实物”等,学校普遍感觉“可利用的各种校外教学资源缺乏”[38]。崔玲玲对全国十余个市、县、乡镇聋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调查后发现: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的比率较低,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率低[39]。一直以来课程权力的缺失,导致教师习惯于现成的资源,而较少会自己去开发、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资源[40]。

二、特殊学校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特教开学工作方案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普及率,增强残疾儿童少年的认知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巩固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果,现就继续做好我县特教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全纳教育,融合教育,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制度,积极探索特教工作的新办法和新途径,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障特殊教育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的安置原则。

2、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在小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也大有裨益。对于特殊教育的学生而言,学习语文更是他们了解生活、适应生活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习惯于单一的口头描述和板书教学。教师以讲课为主,学生以听讲为主,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将游戏引入课堂,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特殊教育小学语文中融入游戏化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引入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但是,目前游戏化教学的引入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相反,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游戏化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很多教师认为引入了游戏化教学便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复、机械地使用某一种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得游戏化教学的引入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二)教师无法准确理解游戏化教学。引入游戏化教学是为了将娱乐和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但许多教师往往将游戏只定位于娱乐这一方面,而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单纯地为了娱乐而娱乐。这种游戏化教学的融入非但不会改善教学质量,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只进行游戏不进行教学还会让学生产生弃学、厌学的不良反应。所以,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除了要变换不同的形式,还应该掌握游戏引入的时长,才能实现合理有效地融入。如果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的理解是错误、片面的,那么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将非常严重。(三)游戏化教学的贯彻不够彻底。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中融入游戏化教学,仅仅只存在于某些发展条件先进的城市,甚至在这些城市中也只是覆盖一部分。很多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甚至会排斥,认为这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方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游戏化教学的推广不够广泛,对教师的培养不够深入,宣传不够彻底,才会让教师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以及出现覆盖范围少的现象。(四)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在学校,有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家,需要家长对其进行教育。但是,现在“严父严母”型教育成为了普遍的模式,再加上工作的繁忙,很少有家长能够和学生共同做游戏完成教学任务,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改进游戏化教学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推动小学语文的创新性改革,改进游戏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早日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一)通过游戏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本身对于游戏就充满着好奇,而将游戏融入语文教学,会成功地将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于特殊教育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参与感,并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更全面、正确的理解,有了正确的理解便可以迅速地深入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将游戏应用于课程的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课程顺利进展的前提,将游戏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融入课堂。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的成语教学。学生可能对于成语的理解不全面也不深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小故事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让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接龙,将自己熟悉的成语讲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且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讲述与倾听,可以让学生获得双倍甚至多倍的新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改变游戏内容,丰富学生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采用单一的游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失去了引入游戏教学的本意。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准备教学内容时,应该穿插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学生一直保持一种新鲜感。比如,在学习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词语接龙;在学习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内容表达出来;在学习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通过角色的分配演绎课本内容。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合作,还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培养,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最重要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不会让学生产生压力和懈怠感。(三)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设置竞争性游戏环节。争强好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性格特点并加以利用。教师通过一些竞争游戏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培养了合作意识,激发了竞争欲望。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会让学生更爱学习,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不但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语文,还有利于他们学习其他科目,甚至对于以后的人生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背诵古诗词,然后分组比赛,通过表演让学生猜测古诗词。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了解得越多,那么猜对的概率就越大。为了赢得胜利,学生会积极背诵古诗词,甚至还会进行课外阅读。可见,将游戏和教学结合,才会相得益彰。(四)跨学科培养,创新出寓游戏于教学的新模式。小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体系的,因此,通过将游戏化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小学语文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参与感,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大有裨益。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会有所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中重点强调的。学生能够将多种知识进行融合,将多门学科联系起来,用数学的逻辑思维理解科学知识,用音乐、美术的审美学习语文,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才是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在特殊教育小学语文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可以保质保量地实现教学目标。虽然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改正,并努力将游戏作为课堂的辅助,丰富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那么便可以实现游戏化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特殊儿童,所以他也有好奇心,直观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符合他们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此外,多媒体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教学内容十分简便,可以通过视觉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普通学校中,如果在美术教学中仅仅用口头讲述,即使是正常学生都很难理解,更何况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要想在短短的二十分钟的时间里,能认识、了解、明白新知识,就需要用到多媒体!通过去搜索图片、动画和视频,然后再做成课件让学生去观看,这比我们用一天的口语讲解更有效。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多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特殊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也越来越现代化。而美术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表象,才能拓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只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直观形象的绘画创造体验过程。因此只有重视直观感受和直观教学原则,利用丰富的视觉感知,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开始,去获得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动力,开拓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课中,通过多媒体将色彩绚丽、精美动态的逼真传神画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他们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不仅有利于他们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从而使他们产生联想,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研讨

1前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已经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笔者在此谈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技术种类多,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输知识和信息,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便不高,对语文学习更是容易丧失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搭配背景音乐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运用视频等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对上课内容进行展示,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和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便多了很多渠道来掌握知识,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通过适合自己的渠道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视频、声音、图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感情更加丰富,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来进行教学,画面形象,声音动听,会加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坚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众不同,有些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听力受阻,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风尚,抛弃学生感受,一味实施灌输学习。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处,要杜绝个人的喜好,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喜好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中心和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喜欢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文章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生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正视多媒体地位近些年来,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地位,导致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产生问题。多媒体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教学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多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据。如在为学生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来探索文章的主旨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播放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作者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与文章内容符合的情境。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遵循应用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要遵循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以及适宜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时间规定。有些教师重多媒体轻教材,整堂课都在用多媒体,将语文教材彻底抛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教材作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运用多媒体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感觉厌倦,进而反感多媒体教学,更反感初中语文。而适宜是针对多媒体运用度来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在课前储备资源任何一节课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还与教师备课情况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卡片、实物、挂图等,这些资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课堂教学创新。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不断兴起,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解决了教具单调、局限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教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对别人的教材分析、课堂资源、拓展知识等内容进行借鉴,不仅可以打开初中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可以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往往会到互联网上寻找将要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扩展,并且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吸取其他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查看全文

校长在区第十六个“全国助残日”座谈会上的发言

全国助残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上午好!

在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迎来了第十六次法定“全国助残日”。应区教育局与我校邀请,各位领导莅临我校,聚会座谈,为特校的发展热忱地解囊,向特校的残疾学生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并携手“共建新洲区特校”,这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爱。在此我代表特校全体师生对你们真挚的奉献、亲临的指导、务实的精神表示无比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嘉宾,特殊教育是一项体现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它是整个教育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为了方便各位嘉宾对特教、特校的了解,在这里我代表特校向各位领导简单地介绍一下情况。

我校创办至今,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学校坚持“立足新洲实际,紧跟特教发展步伐,强化自身建设,争创同级同类先进学校”的办学思路,艰苦努力,扎实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以特校为龙头,共建学校为骨干,村点校为基础的特教”新格局。

查看全文

大学生特殊教育主动学习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成与败,然而教师生动的讲解却换来部分学生低头不语。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较难适应从高中“他律”到大学“自律”的过程,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教育学基础》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该门课程整体出发,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以教师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创共生;在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潜力,给予教学展示的机会,获取自我教学的快乐,体验自我主动学习的妙趣。

关键词:大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模式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强烈要求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且《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明确指出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管理。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关乎大学生的素质高低。然而,当今大学课堂却是高校质量下降的重灾区,面对教师的生动讲解,积极回应、互动的学生却不多。归根究底,既有教师的教学问题,又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如何改善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紧迫重要性

伴随着“00”后登入大学的舞台,随处可见人手一部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等,有的甚至在课堂上课也是随意回复信息。大学生为何如此作为呢?主要原因应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正确的学习观、明确的学业规划、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主动发起学习行为,自主进行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行为习惯。[2]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而自主学习意识较弱,较少养成自我鼓励的学习习惯,常常陷入迷茫状态。从高中“他律”到大学“自律”的学习状态,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迷茫的现象,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迷失了前进方向,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价值,从而导致自我学习主动性差。杨小玲认为,初入大学容易产生迷茫的因素有,较大的希望与现实落差,难以适应从高中“分数”优越感到大学“能力”取胜,人际关系恐慌。[3]因为种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大学生一时较难适应大学新生活,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张千里认为,大学生缺失主动学习精神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盲目无序、依赖性强、懒散懈怠。[4]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难免会迷茫,而在迷茫的这个过程中,学习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精力主要集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习反而成了副业。《教育学基础》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在这门课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就显得非常迫切重要了。

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