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5:12: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殊教育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殊教育法

建国以来我国特殊教育论文

一、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研究概述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研究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相关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对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相关研究,对中外特殊教育立法的比较研究。在笔者统计的21篇文献中,9篇文献对中外特殊教育立法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特殊教育立法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最多,共11篇文献。此外,有1篇关于特殊教育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一)对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对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2003年以来的研究文献中,10篇是大陆地区特殊教育立法的研究,1篇是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立法的研究。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赵德成发表《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一文,该文介绍了台湾地区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形成的历程,并分析了其法律的六大主要特点。[2]侯晓燕、张岩宇(2007)、郝晓岑(2003)、陈久奎、阮李全(2006)、徐巧仙(2004)对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历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侯晓燕、张岩宇(2007)对特殊教育立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将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3]郝晓岑(2003)总结了我国教育体系的结构特征并分析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层次。[4]陈久奎、阮李全(2006)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在考察特殊教育立法的历史进程、分析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特殊教育立法的法理基础,并提出和阐明了特殊教育立法理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促使特殊教育事业进入法治的轨道。[5]徐巧仙(2004)在介绍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我国新时期特殊教育立法的特征与功能。[6]徐巧仙(2004)、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2009)于靖(2010)、庞文(2011)、汪放(2006)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2009)指出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存在行政领导不到位、政策难贯彻;传统教育体制与特殊教育规律存在着冲突;特殊教育法制环境不完善;课程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等缺陷。[7]于靖(2010)指出中国特殊教育立法存在立法层次低、体系不完善、法律用语不规范、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8]庞文(2011)对我国学术界关于特殊教育立法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概述了现有特殊教育立法存在的体系不完善、立法滞后、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9]汪放(2006)在借鉴外国特殊教育发展及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公平与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我国特殊教育的立法如何保障特殊需要人群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问题。[10]此外,刘贤伟(2007)认为“全纳教育”是有影响的国际共识之一。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全纳教育政策的国家,拥有成熟和完善的“全纳教育”体系。将这些国家的“全纳教育政策”与中国的特殊教育政策进行对比,可以找出中国特殊教育政策的不足。国际与国内的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中国在“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特殊教育立法。[11]

(二)对中外特殊教育立法的比较研究

一部分学者运用比较研究法,将国内与国外特殊教育立法的历程、现状及相关条例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国外特殊教育立法的经验。刘坤(2009)、钟玲(2007)、侯俊(2009)对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坤(2009)总结了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两大特点: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改进特殊教育立法;特殊教育立法与评估标准想结合。[12]钟玲(2007)在分析美国《障碍者教育法》的起因、基本原则以及该法案的演变与成效的基础上,与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作一比较。[13]侯俊(2009)总结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特点,同时,注意对其先进的特殊教育立法理念的分析。[14]李继刚(2009)认为特殊教育判例法在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保障特殊学生的合法权益,及解释、说明、修正特殊教育制定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韦小满(2005)通过回顾美国30年来特殊教育立法中有关评估的法律法规的发展历史,发现任何法律法规的建立都必须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原则到具体实施办法,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16]此外,还有刘颂、王辉(2000)发表的《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的权利———英美两国有关特殊教育立法的述评》一文,该文详细介绍了并对比了英美两国特殊儿童家长的法定权利。[1]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立法分析研究论文

一、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法律相对笼统,可操作性低。现特殊教育立法规定的内容仍停留在宏观层面,法律条款流于形式化,号召宣示性比较强,对特殊群体权利的保障性较弱。很多条款缺乏强制性及具体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如《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对具体的实施没有做出详细规定,这样的法律条款必然给实际的实施和监督带来极大困难。

(二)立法科学性低,立法人员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弱。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培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认识不一定到位。他们往往是从“外行人”的角度看待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意义认识不够,使得制定法律、法规与实践脱节,更多的具有理论意义而缺乏实际价值,难以满足特殊人群的真正需要②。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注意立法质量,提升特殊教育法的层次。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处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法》,规范特殊教育活动和指导特殊教育立法实践,进而形成一个以《教育法》为母法,以特殊教育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法律体系中,既有从《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纵向的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有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联系的横向结构,同时每部法律法规都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样便成为既自成系统又不脱离其他教育法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二)倡议建立相关立法监督机关,保障法律的实施效力。从目前我国的行政制度看,我国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监督立法的专门机关,仅仅是作为公民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法律适应社会的发展。建议建立专门的机关监管法律的建设,例如在证券行业有证监会等,可以在法律行业建立法监会,保证法律的公正公平,这样受益的不仅是特殊教育法还有其他各类法律,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除此之外,特殊人群的权利要得到真正实现,除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之外,还要有完备的救济制度作为支持,否则这种权利只能是空想,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权利。首先要建立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特殊群体权利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残疾人的家长或监护人都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当特殊群体的权利受到侵犯或难以实现时,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及时行使申诉和诉讼权利,向有关部门申诉,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这对特殊群体权利保护有重大意义;其次,各级立法、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级残联应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依法对侵犯特殊群体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干预,必要时进行行政处罚;再次,各级人大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立法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有效监督。

查看全文

国外振兴特殊教育论文

11945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前的特殊教育

关于国外特殊教育的起源,国外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国外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外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第一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第一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国外第一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国外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国外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国外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国外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国外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国外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全面。

查看全文

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法律制度分析

摘要:党和国家一直关注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2017年2月,我国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残疾儿童教育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典型国家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度,以期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融合教育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争取实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要高度重视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让残疾儿童真正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为其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2017年,我国先后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从法律和实践层面为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和指导。但基于我国残疾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学前教育阶段不受重视等原因,我国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一、我国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本项目组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同时结合查找的相关论文数据资料,总结出当下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及问题。(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投入低,教育机构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在经费投入方面,学前教育作为残疾儿童教育的起点和关键阶段,在我国,却没有建立足够的学前教育机构来满足残疾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机构依旧少之又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43.92%,其中城市为61.48%,农村为26.41%。同时,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了教育资源及配套设施的短缺,我国接受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以及普通幼儿园三种。其中的私立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对其支持不足,资金来源短缺,私立机构无力保证就学的残疾儿童享有充分的学习资源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而且即使是公立学校,部分的教学资源也不达标,且存在着教学活动场所狭小,康复训练设备落后,环保性能不达标,适合残疾儿童的针对性特色课程少等诸多问题,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源稀缺,教师专业水平低。就上文所述,我国接受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以及普通幼儿园三种。在教师资源方面,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康复教育机构的教师招聘门槛低,对专业性要求不高,但因为特殊教育老师资源稀缺,招聘仍十分困难。而且学前教育机构教师流动性大,十分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加之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没有职称评定等奖惩方式,教师的教学动力不足,仅凭朴素的社会责任心不足以支撑他们积极工作。而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幼儿园中,其中的很多教师都是从普通学校的老师中调任入职,由于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是在简单培训之后就上岗工作,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难以保障教育质量。(三)教学单一模式落后,缺乏系统性规划。我国目前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主要关注的是障碍的矫正与康复,比如说视听能力的恢复、语言训练、缺陷行为的矫正等等。但是学前教育阶段作为残障儿童认知、语言、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果不充分进行相应年龄知识的学习,以后会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不过普通的讲授学习也并非可取之道,残疾儿童毕竟和普通儿童存在差异性,需要根据其个人能力制定个别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同时,残疾儿童的个别化训练也不能以牺牲残疾儿童的交往时间为代价,否则会对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产生障碍。因此,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个别化学习计划的开展和残疾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三方面之间的平衡性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一大困境。(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以隔离式为主,不利于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目前我国残疾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仍以接受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为主,且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特殊学前教育机构的花费较高,导致入学率较低;在残疾儿童社会交往上,“隔离式”的教育模式无法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不利于残障儿童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合教育被视为残疾儿童实现平等受教育权的最佳途径,是最终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融合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的多部立法涉及建立融合教育制度的内容,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仅有少量残疾儿童接受了融合学前教育。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查看全文

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建议

摘要: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立法和政策仍存在一定的缺失。在融合教育立法中,孤独症儿童就学标准不明、程序缺乏、权责主体不一,不能充分保障孤独症儿童的受教育权。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残疾人保障法中增加孤独症儿童教育规范内容,构建多形式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机制,设立孤独症儿童教育第三方评判机制,以期对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孤独症;融合教育;权利保护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1943年美国医学家Leo.Kanner在《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的论文中,将自闭症命名为“早期儿童孤独症”。[1]美国疾病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每110个儿童中就有一人患自闭症或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s,简称AS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大约有60万-180万名自闭症患儿,专家估计中国的孤独症者在260万-800万之间,[2]其中有超过100万孤独症儿童。[3]孤独症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国外早在多年前就提出融合教育的理念,我国也有“随班就读”的做法,但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就读却遭遇到孤独症儿童不被接受或被劝退的情况。所以,我国在2014年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强调“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一、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的进程

国外孤独症教育的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将孤独症作为残疾的一种,在国家残疾人教育立法中进行特别的规范,但关于专门的孤独症教育法或者孤独症儿童教育法并没有出台。(一)国外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进程。1975年,美国国会制定了《残疾人教育法》(EducationoftheHandicappedAct,简称EHA)。此后,《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1975年)、《残障个体教育法》(1990年)、《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1997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2004年)等相继出台。对残障学生(包括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立法从单独的受教育权的保护到“融合教育”,从规定残疾人上学纪律和学业成绩到规定残疾学生的停学、开除和开除所经听证程序,孤独症者教育立法在美国逐渐得到补充和完善。2006年美国《抗击自闭症法案》(CombatingAutismAct,简称CAA)规定在2011年以前在自闭症相关的研究、早期诊断和干预中投入近10亿美元加大对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4]这有助于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英国对孤独症的教育立法也包含在特殊教育立法中,如《1981年教育法》《特殊教育需要与残疾人法》(2001年)、《特殊需要者教育法》(2004年)等。1978年英国提出融合教育构想,《1981年教育法》开始推行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educationneeds,简称SEN)体系,倡导融合教育,[5]且根据实际需要SEN体系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日渐减少。[6]同时,《残疾人歧视法》(1995年)、《平等法》(2010年)的制定,促进了孤独症儿童能够就读各类公立教育机构,充分享受教育服务和经费资助。[7]法国将孤独症纳入残疾类别,规定孤独症儿童就学适用残疾人教育法。同时,法国政府在1995年和2007年推出两项国家自闭症计划帮助孤独症患者。2005年法国出台的《残疾人机会均等、参与与公民权法》规定残疾儿童享有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并允许残疾儿童自主选择其他教育方式。[8](二)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进程。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的渐进式路径与其他国家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路径不谋而合。孤独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立法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孤独症儿童作为一般儿童的教育立法,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均包含儿童教育的规范内容。二是孤独症儿童作为残疾人的教育立法,如《残疾人保障法》《精神卫生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有关条文涉及到残疾人(包括儿童)教育规范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正经历着从一般到个别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残疾人教育立法的专门化,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也必将走向专门化。1987年我国在《关于“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的通知》中提出“随班就读”的概念,2008年在《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逐步解决孤独症等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2011年教育部将孤独症儿童纳入“随班就读”范围。目前,我国残疾人教育已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从“八五”计划开始,国务院共制定了四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时刻关注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问题。

二、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探讨

摘要:残疾人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议题,充足的特殊教育财政投入是办好特殊教育的先决条件。美国的特殊教育全球瞩目,具有研究与借鉴意义,为此,在了解美国联邦特教财政投入的政策历史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近五年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情况的数据梳理与分析,探究目前美国联邦特教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美国;特殊教育;财政投入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其健康发展需要足够教育经费支撑。美国在发展特殊教育上模式较成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以此为背景,研究并借鉴了美国在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可取之处。

1美国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相关政策历史与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这与政府制定的特殊教育政策密不可分。1975年,美国出台《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EducationforAllHandicappedChildrenAct);2001年,美国出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2004年,美国出台《残疾人教育促进法》(DisabilitiesEducationPromo-tionAct)。该系列法律的核心目的是为残疾儿童提供优质且免费的教育。为此,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法令也有明确规定。1966年,美国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ct,1965),该法案规定学前到12年级儿童特殊教育的拨款标准。1997年,美国颁布《障碍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简称IDEA),该法案对拨款公式进行了修改,并在2000财年实施,因为新的拨款公式的实施,联邦政府特殊教育的拨款总额首次超过49亿美元。

2联邦政府特殊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县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全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教班4个,在校残疾学生608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507人,7—15周岁有学习能力的低视、智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办学格局,特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年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称号。

但目前,全县特殊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还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部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严格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部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机遇,积极关注弱势群体,明确特教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特教改革的步伐,努力满足三残儿童少年的入学要求,不断提高全县特教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查看全文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7%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做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导致了他们认识活动的障碍和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2.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的缺陷,导致了视觉障碍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3.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由于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导致了他们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差。4.自闭症儿童:由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不正常,导致他们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极度孤独,语言简单和重复。(二)国家加强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多方融合资金。近几年,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发展比较迟缓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特殊儿童的发展也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然而,特殊儿童教育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怀特殊儿童,是特殊儿童教育达成社会的共识,从而,达到多方法融合资金,减轻国家的负担,共同使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健康、良好的发展。(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特殊儿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特殊特殊教师队伍还十分薄弱,应加强特殊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应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向特殊学校输送专门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在普通学校增设特殊班或扩大规模招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并且,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从而为特殊儿童教育提供更加稳定的师资保障。(四)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条目,尚未有专门的关于特殊儿童的法律法规。多层次的特殊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可以确保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应尽快完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体系,确保特殊儿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儿童及家长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特殊儿童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儿童健康、良好的成长,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云廷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查看全文

教育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

为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查看全文

加强特殊教育意见

为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高程度普及九年任务教育,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平衡发展、内在发展、和谐发展,依据《市特殊教育“十二五”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践,经区人民县政府赞同,现就增强特殊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如下:

一、增强特殊教育,构建和谐新洲

(一)特殊教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主要方面。奉行“大家共享,遍及受益”的教育公道主旨,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对等受教育的权益,减少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社会差异,是教育事业的主要构成局部,是促进社会公道、构建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

(二)增强特殊教育是贯彻《任务教育法》的必定要求。具体贯实《任务教育法》,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具体归入任务教育系统,处理办学前提粗陋、专业教员缺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短少质量保证、办学规划相对不足等问题,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二、完善特殊教育系统,知足残疾人教育需求

(三)普及任务教育。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作为稳固和提高九年任务教育效果与程度的一项主要任务,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十二五”时期,我区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发展目的是:顺应承受通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率98%,承受特殊教育的目力、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入学率到达9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