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园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22:58: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色校园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色校园文化实践探索
一、以“和乐”为动力,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1.积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学校的灵魂。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在进入“十三五”教育发展时期,学校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将多元特色加以融突整合,以和乐文化理念为引领,坚持走内涵品质、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学校和谐、全面发展打开通道。2.打造品牌师生“。发展师生,成就师生,在追求卓越中享受成长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和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在全面构建和乐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和乐文化的熏陶下,力求学校师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是浑然天成和谐和美的;师生与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相互回应是和谐和美的;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是和谐和美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充满情趣、和谐和美的。3.构建和乐校园。和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和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乐校园要求学校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稳定,有和美的环境、和畅的关系,即教育物质环境间和谐发展;教育主体要素间和谐发展;教育学科课程间和谐发展;学生德智体美间和谐发展。4.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文化为基础,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成果和外在表现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具有文化认知、价值导向、生活娱乐、精神激励、能力培养、力量整合等功能,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种比赛、大型活动等为平台,显现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是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融合“和乐”理念,深化特色校园精神内涵
1.立“和达致远、乐美人生”的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和达致远”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义:自由快乐、关系和谐的乐观精神;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追求理想、不断探索的超越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谐”为终极目标,哲人先贤的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面、和谐的思想成为我们文化建构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各得其乐”,师生的发展应该是各得其所、各有所乐的发展。快乐地学习,幸福地工作,差异发展,和谐发展。课堂让老师也成长也陶醉,奉献让老师也愉悦也幸福。让美的老师、乐的老师教出美的学生、乐的学生。生生的交往,师生的交流,充满快乐、惬意和舒服!以达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建“和融协进、乐探求真”的校风。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和谐表现为一种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良好的协作氛围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校园内应倡导一种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融洽、团队合作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公平竞争,充满学术气息的氛围,使教师以开放的心态互敬、互学、互助、互动,激发每名教师的内驱力,乐于探索,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3.建“和意润生、乐育善教”的教风。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教师的温和教导、循循善诱会如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会产生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效果。爱是教育的根基,爱生才能育人。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中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授之以渔,去唤醒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善教”不单指传授知识有方,真正的良师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精心培育德才兼备的益世之才。“和意润生乐育善教”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突显出现代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充分体现出教职工敢于献身教育事业的风范和爱校、爱岗、爱生的情怀。4.建“和正亲师、乐学雅行”的学风。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让学校方略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通过尊师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会做人,是我校学风建树的根本所在。教师乐学善教、乐中启智;学生乐学善思、乐中求知。雅行教育教师是关键。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雅行教育学生是重点,学校按不同年龄段的要求,将文明习惯进行提炼分解,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开展雅行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四雅:雅容、雅言、雅行、雅趣,将文明礼仪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追求。家长是雅行的延生对象。我们要求通过学生的雅行来影响家长的雅行,从而让雅行之风在社会开花结果。
三、以“和乐”为基点,构建文化育人大环境
1.打造鲜明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积极而富有鲜明的教师文化的打造,将为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打下烙印。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谐互助、和睦共进的团队精神、构建富有凝聚力的教师合作团队,打造一支有才气、有锐气、有灵气,有洞察力,有思考力,有创造力的品位教师队伍。组建教师专业社团与怡情社团,为专业发展奠基。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教师乐育善教、诲人不倦、聚力和谐、智慧卓越。热爱并尊重自身的职业,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修为,乐研教学之道。在教学中教而有法,教而得法,智慧从生。在和谐教育之下,理顺师生关系,勤和同事关系,凝心聚力,把学生发展、学校发展视为己任,成就学生,成就自我,成就学校。2.打造立体的环境文化。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从校园绿化到雕像壁画,从文化长廊到橱窗展厅,无不彰显着学校和谐和顺的文化气息。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营造和美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墙,以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格言警句、凡人小语、科技知识、民族体育等内容为支点,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使师生在抬头驻足间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熏陶。3.打造规范的制度文化。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其它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学校制定章程,整理完善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值周班制度、绿化制度、校园养护责任制等。4.打造多彩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成员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和乐”的校园文化精神。分别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展示为主体的校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学校定期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通过校园网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5.打造生本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也是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国家课程开足上齐,创造性地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二度开发,依据校情、班性、生情,进行有序的校本化实施。以生本教育为抓手,在生本理念下,全面构建生本课程、教师课程、家长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全包围、全覆盖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及开发,增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注重学生的学力培养和品性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达到“和乐致远、和谐发展”的育人境界。积极开发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主要资源的课程,并在教学中传递、释放正能量,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实现部分教师社团与学生社团的对接,通过教师的社团建设带动学生社团的精致有效,从而使师生共同成长。依托丰富的家长资源,邀约有特长的热心家长到家长学校开设课程,丰富课程文化,聚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抓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探索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特色地域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优质发展创造条件。高职校园文化的优质发展同时也会丰富和提升特色地域文化,二者相得益彰。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
江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南小城。今天的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有着中国制造第一县的美誉。历史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使这座城市具有独特气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若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江阴地域文化,对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内涵都将大有裨益。
一、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打造高职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追求,也是学生素养中的基本要求。江阴历史悠久,有着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境内的高城墩文化遗址、佘城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江阴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开发江阴的人文始祖春秋季子明礼义、讲诚信的品德被广为传颂,当地百姓为怀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至今仍被人瞻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抛弃名利,不畏艰险,遍览祖国山川,对地理地质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江阴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阴军事文化遗存丰富,黄山炮台旧址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一个个爱国主义的悲壮时刻。江阴被称作“忠义之帮”源于江阴人民抗清守城81天,遭到清军屠城,最后全城仅存大小53人的悲壮故事,这也是江阴人“民性刚”的体现。江阴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近代文化名人“刘氏三杰”对中国文学和民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江阴民间文艺形式多样,民乐演奏、舞狮舞龙、锡剧、评弹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人才辈出。这一系列的文化遗存所包含的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反映着江阴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它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要培育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并且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利于学生内化与心,进而外化与行。(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促进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江阴民营经济发达,截止2017年有47家上市公司,有9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500强,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江阴板块”,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我院毕业生近90%初始就业地都选择在江阴,近60%最终在江阴落户安家。毕业生能否在江阴顺利就业、创业、守业,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要能适应、认同地方的文化。江阴人素以“南人北相”“吴风燕骨”为自豪,即指江阴人兼蓄南北文化精华,养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刚柔并济性格。江阴民营企业大多由最初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期间经历了多次发展的瓶颈和重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里多具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品质。这些地方企业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所体现,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创业,进而带动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院校,是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高职院校在地方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能为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掌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江阴地方经济特点提出了“现代班组长”的培养目标,“现代班组长”文化充实提升了江阴企业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参与特色地域文化建设,对提高特色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学院积极参与了形式多样的具有江阴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成绩突出。如体育部教师成立舞龙舞狮训练队,在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取得第三名的骄人成绩,让江阴传统的舞龙舞狮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传扬。管理系旅游专业与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合作,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徐霞客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提升了对徐霞客研究的水平。江阴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下,丰富了内涵,提高了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途径
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探析3篇
第一篇
一、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概况
影视资源,也可称为影视资料,即电影资源和电视资源的合称。是以电磁材料、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电磁手段或光学手段,以及数字形式将声音和图像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献载体类型。即音视频电影片和音视频录像片〔3〕。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是指与云南少数民族有关的音视频电影片和音视频录像片,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等,来源于生活、取材于本土,题材内容广泛、艺术手法多样。比如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白族)、《阿诗玛》(彝族)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有反映时代精神、歌颂先锋人物的现实题材电影电视剧,比如《杨善洲》《索道医生》等;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电视剧《茶马古道》《钱王》《木府风云》等;有反映爱情亲情的影视,如电影《花腰新娘》《千里走单骑》《风花雪月》等。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影视作品很多,如电影《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纪录片《德拉姆》《最后的马帮》等。其中,纪录片的成绩十分显著。反映茶马古道沿途居民生存状态的电影纪录片《德拉姆》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真实记录藏族群众朝圣过程的纪录片《心中的香格里拉》获纪录片一等奖;运用现代3D技术制作的大型高清剧情纪录片《消失的古滇王国》,曾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其他还有反映楚雄彝族风情的大型专题片《火之舞》分别获得了金鹰奖和飞天奖,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在国内外都好评不断。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厚的教育资源。
二、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切入点和新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创新性等特征〔4〕。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培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不稳定的部分〔5〕。把民族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品德、素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影视资源作为记录和传播信息的特殊信息源,以其传播形式生动、针对性强、体积小、信息容量大、内容涉猎广、声像并茂、直观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6〕。观看影视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据调查显示,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排第一位的是“看电视或电影”,占53.55%〔7〕。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除了具有物质属性的价值外,那些蕴含在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成的艺术表现手段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朴实情感、思想文化形成强烈的思想张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和谐校园文化的文化熏陶功能和精神培育功能。
(一)将影视资源表达出的先进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探究
【摘要】大学文化,其本质上就大学办学的软实力,也是金大学校园竞争中的有力工具。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大学需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观念,促进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以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为例,分析了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基础、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原则以及具体构建落实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方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拥有文化意识、职业精神。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校园不仅具有教育职能,其本质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为了顺应时展,大学校园需要加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基础
1.科学的办学定位。在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过程中,办学定位是总基调,具体指的就是想要办成何种大学、如何办大学、大学发展方向如何、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培养人才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更是大学发展可持续发张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就是将这个基本要旨以及关键因素而展开,并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最终流传下来的精神产物。办学定位的确立,主要就是从大学自身条件出发,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具备的功能以及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可以说,大学办学定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而对于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一类的应用型大学,目标便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突显出“应用性”。闽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定位。学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面向,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以理为基,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秉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2.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得以体现,所以说,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也是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所谓办学特色主要指的就是一所大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并外界所公认且具有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具有非常明显的排它性,会与其他大学在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上形成对比,通过长期发展、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所以又具有发展性、稳定性特点。要知道,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大学自我创造出来的,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办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看,经过不断发展后,落实到大学优良传统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化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最终逐步形成了大学文化形态。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直接代表了大学,也为大学提高竞争力、实现办学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当中,更加具体来讲,则体现在校园精神、校风、人才培养、制度规范、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原则
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特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途径之一,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因其办学目标和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突出其特色。文章倡导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积极探索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突出“职业”特色,对接企业文化,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索了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进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家精神成为经济飞跃的引导力量。曾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种契约精神和奉献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家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体现为诚信、责任(回馈社会的意愿)、创新(抓住机遇,提升竞争力)、敬业(热爱事业)、学习(善于思考和学习)。高职院校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基地,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推动“双高”建设、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发展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需要,逐渐创造和积累起来并被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是校园物质形态、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从内容层面来讲,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功能层面来讲,它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创新功能;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征;从作用上来讲,校园文化有助于塑造学校品牌,提高竞争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职院校过度模仿和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其次,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化人才培养基地,没有很好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再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三种文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特点,融入企业家精神,突出“职业”特色,才能形成自身所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以物质文化为抓手 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育人环境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性探讨
摘要:建设校园文化是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中职院校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建设校园文化重要且必要。因此,中职学校必须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并积极制定相应的策略,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备特色性,能够体现其教育体系与其他教学体系的差异。本文围绕“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中职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特色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促进学生素质综合的发展等均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对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等均能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职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学校单纯以知识传播及技能教授为主培养出的中职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均为中考失利的学生,其知识、毅力、学习能力等较差。他们由于不能顺利就业,无奈之下才选择进入中职院校学习。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想法,叛逆心强。因而,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传统的惩罚式管理,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迫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这无疑也会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形成制约[1]。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个性的追求比较迫切,好奇心强,渴望展示自我,大多时候不愿意听取劝告。因而,说服式教育对学生而言显得苍白无力,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果学校方面能够将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知识教育等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中,那么,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则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果和谐的校园氛围得以创建,那么,校园文化就能够成为教学的载体,并高效地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
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在开放教育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电大系统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校园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融合性、服务的宽泛性、方式的开放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电大系统的校园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不仅符合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还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获得了电大系统的关注,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探索,论文就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开放教育环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构成的一个以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教学为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开放化、远程化的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推广,电大系统的学生团队逐渐壮大开来,通过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初步创建满足教育要求与规范且有着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和谐团结、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电大系统的教育事业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位都能够享受到终身教育,这对贯彻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大众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富有医学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以甘肃医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摘要:调查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存在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不明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新建本科院校对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执行力度不强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加大建设力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7月12日-8月20日,课题组以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别在新建本科院校B学院、H学院、M学院开展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这三所高校不同的院(系)、年级的在校师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50份。其中,B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多人,向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向大四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共1050份;H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M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1000多人,向每个年级分别发放问卷250份,共1000份。有效问卷2786份,无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1.34%。为深入了解各学院的校园文化,课题组还到各学院实地考查,体验不同学院的校园文化,并访谈教师90名,其中,B学院教师50名;H学院教师20名;M学院教师20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这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大量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并运用自身已有的条件与这三所院校的同学、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搜集相关文献,掌握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的相关重要信息,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二、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促进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实际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163人选择了“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1945人选择了“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新的平台”,1902人选择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2131人选择了“实现学生实践就业能力发展和服务社会相促进”,仅有677人选择了“其他”。数据显示,学生不但能通过校园文化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使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您的影响意义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5人选择了“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有利于自己的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有2242人选择了“拓宽交际圈”,有2053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有2056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对人生目标有更深的认识”。数据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对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实在的影响意义。校园文化既体现着学校办学理念与效果,也体现着校园精神和教育品味;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对于“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中,有2450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有2160人选择了提高自身能力,但是对于“获得更多与指导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培养特长”分别有1344人和1436人,还有829人选择了“增加学分”、714人选择了“获得奖励”,有665人选择了“从众、不清楚,以及其他的情况”。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充实大学生活”,看似希望充实大学生活,其实目的是不明确的,且带有一种极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当学生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及懂得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学会与人相处、和谐与合作等,这样明确而清晰的目的会让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长得更快,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如果选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没有通过校园文化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素质以及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等,没有注重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一旦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很可能成为当今社会优胜劣汰的牺牲品。(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在问题“如果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特色,那体现在哪些地方?”时,有1417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建筑风格、布局等校园环境特别”这一选项;有1282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一些制度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这一选项;还有1048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园活动比较特别”选项;1335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和别的学校不一样”选项;另外有1721位学生选择了“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了红色经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从这一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的选项普遍比较均匀且各选项之间相差不大,而且选择的人数也并不多。实际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特色校园文化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也没有意识到特色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多,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尚不明显,学校难以通过利用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出特殊优势、特殊才能的学生。[1](P68)(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重视在回答问题“据您的观察与了解,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后,哪方面的进步最显著?”时,有1952位学生选择了“个人认知的提升”;有1996位学生选择了“集体意识的增强”;1389位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的提高”;2276位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208位学生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1934位学生选择了“实践能力的提高”;960位学生选择了“就业能力的提高”;仅有936位学生选择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272位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后,在个人认知、集体意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与组织协调,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取得的进步更为明显。这对于应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选择“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分别只有961人和934人。综上可认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未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也没有加强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提高效果不明显。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使命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主阵地,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教育,必须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高校校园成为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和发扬时代精神的重要阵地,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一面重要旗帜,进而使得校园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才能真正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对师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品牌更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校园文化品牌培养的正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果说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命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及文化品牌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决定了我们只有占领校园文化这一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才能切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