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11:55: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特色文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国企特色文化建设
创建鲜明特色的个体文化
个体文化是主体文化的补充。它是围绕局部行为、任务、要求、目标所制定的文化理念。主体文化是特色文化的共性体现,是企业的战略属性,需要高度统一;个体文化是特色文化的局部彰显,属企业的战术行为,需要灵活多样。个体文化为主体文化积淀内容和经验,并服从服务于主体文化;主体文化以个体文化为基础,为个体文化提供方向的牵引和宏观的指导。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覆盖率。每个工作环节都应有个体文化的存在,都应以个体文化来引领。只有将文化建设融入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文化建设与项目管理的最佳结合,文化所蕴含的能量才能得以充分施放,才能实现工作效率,效益的最大值。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制度化。制度化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要创新制度化建设。要努力做到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制度建设,把文化理念赋予制度之中,规范经营管理和职工行为,实现企业理念制度化,制度规范人性化,企业管理柔性化;其次,创新文化管理理念。要坚持把文化管理与施工生产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将文化管理建设资金纳入企业预算,纳入班子建设一并考核。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执行力。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战略方向确定之后,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因此,落实执行力,不仅是每个单位的事,也是每个人的事。尤其是领导干部,领导者的行为至关重要,只有领导者率先垂范,坚持诚信底线,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把战略与执行结合起来,把说的和做的统一起来,把倡导的东西与制度规范结合起来,从而转化为推进企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创建鲜明特色的舆论文化
良好的舆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企业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舆论文化的特色化,就是要以本企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点,整合舆论文化资源,拓展舆论文化视角,引领企业良性发展。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榜样是群体价值观的浓缩,企业特色文化的化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从典型事迹中提炼企业特色文化,是反映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科学地加大典型人物的舆论宣传力度,重视从企业价值观认同的角度,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事实出发,挖掘其内在精神,做到典型人物故事化,典型事迹理念化,特色文化人格化。从而使企业的文化易于人们接受,便于传播,使职工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成为引领职工追求卓越的“发动机”。强化舆论宣传的硬件建设。舆论宣传的硬件建设是特色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关系到特色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一是要搞好舆论宣传的队伍建设。推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搞好舆论宣传的设施建设。及时高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理论的研讨工作。为群众辨明是非提供精神食粮;为企业凝聚力量提供精神保障;为党政班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特色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确立广大职工在特色文化及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引导职工广泛参与、理解认同、形成与企业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使企业特色文化理念走出办公室,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宣传教育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教育的形象性、通俗性、感染性,力求做到在宣传教育内容上求“实”、在形式上求“活”,在载体上求“新”,实现宣传教育内容、形式、载体的多元化。从而营造特色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宣教”格局。总之,特色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实现企业竞争力、凝聚力、执行力的需要,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
本文作者:菅韧工作单位:中国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六处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财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街镇应当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持之以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渝委办发〔〕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近年来。围绕全区“1234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双十条”大力实施“九字惠民工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加强、创新中深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浅析阳光德育引领班本文化建设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多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小学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践证明,班本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同化力,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阳光成长和个性发展,也促进了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协调的、可持续的、深刻的、丰富的。绿色校园是绿色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阐述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案例,从节能环保工程、绿色宣传以及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三个方面介绍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期对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节能;校园环境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园绿色环境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清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渗透和感染下、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标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这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过来鼓励人们向更高层次努力。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既要体现连续性,和谐性,又要注重生态性和创新性。高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依赖于师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绿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绿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的应用
摘要:红色文化代表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富有深刻的内涵,在革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对当代青年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帮助青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锤炼意志人格,健全人格。因此,要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来引领青年向文化前进的方向不断迈进,加强青年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中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对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策略。
关键词:红色文化;青年文化建设;应用
红色文化是一种在战争中形成的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建设成的一种文化,它蕴含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情怀、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价值体现。在当今时代仍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意义,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代表了老红军的本色,彰显出革命事业血脉永续,要将红色文化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弘扬红色文化中,必须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青年文化的建设中来,要不断探索红色文化在青年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前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战争、鲜血、牺牲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是和这些概念相关联的一种文化。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红色是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人们对于红色的直观了解。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中华民族中一种新的文化。它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和先进分子艰苦奋斗、共同建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红色精神代表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依靠信仰、知识、价值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精神,也是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为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及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经过时代的千锤百炼,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必然会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引领着当代青年前进发展。因此,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1]。
二、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特色文化探讨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美丽乡村等外,属于乡村软实力的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乡村文化又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各地民俗等文化十分丰富,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乡村文化品质与人们群众生活质量,再整合乡村其他文化资源,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架构体系,并在乡村振兴中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形成良性循环的乡村周末经济体,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通过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感受最深的是村村通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及次是农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土地流传、农村各种特色经济项目等在积极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乡村,即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如何整合乡村文化、优化乡村文化,并形成地域乡村特色文化来为振兴乡村经济服务?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新兴的文旅乡村构想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思路之一,而文旅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应该建立在民间民俗文化、现代农业项目、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反过来又为振兴乡村经济助力。怎样才能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整合做成现代乡村文旅资源,并形成具有观光性、休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架构体系,让城市居民在周末或假期到附近的乡村休闲放松,吃吃土菜,感受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农村田园生活,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钓鱼、赏花、观看民俗节目表演,甚至还可以亲自动手摘果摘菜、炒菜做饭、喂鸡放羊,感受乡风民俗、鸡犬相闻的农耕休闲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把乡村文旅建设创建成乡村周末经济架构体系。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特色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乡村特色文化不是指单个的某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主要是指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建筑、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田园生态景观等。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代表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有些甚至在慢慢地消失。主要原因是乡村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没有心思也没有机会传承,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占据年轻人的时间与空间,然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青年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我们要想办法留住年轻人,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把年轻人擅长的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利用到乡村振兴中,共同建设新农村。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在许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作为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加以保护和利用,作为特色文化开发创新,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如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现在每年定期举办,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前往观看,逐渐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契机
县长在校园文化现场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现场会是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验,明确任务,研究对策,增强信心,按照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刚才,我们参观了漆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和板桥中学等6所学校在标准化校园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是漆园中心小学教师办公室、教室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中心小学的个性化文化创意,中学的特色化校园管理,板桥中学的温馨人生追求提示语创意等等,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校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很有代表性。他们想的很深入,动作也比较快。通过观摩参观,让我亲身感受到同志们为振兴教育、提升“学在”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与决心。同样,我们还有一些没有观摩到的类似学校。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互相学习借鉴,再创更好成绩。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参与
由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推陈出新、追求创造的工作,在推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谋划,争取早动手,早出成效。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各位校长要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学习,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建设工作,坚定做好特色建设工作的信心。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校长和个别骨干教师,必须有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否则的话,很难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特色,很难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各学校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千方百计解决好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走出去,选派个别骨干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养,再利用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也可以请进来,从社会或其它学校聘请高水平教师参与本学校的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
电视媒体在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作用
摘要:福建省图书馆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与海峡卫视合作,借助电视媒体的内容制作优势和传播优势,有效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双方精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成功制作了“福建文化记忆”中的《两岸春节》《丝海探源》《福建茶文化》《丝路百工》等多个系列作品,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与时俱进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之路。
关键词:电视媒体;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并多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凸显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图书馆与海峡卫视合作共建“福建文化记忆”项目为例,就当前融媒体环境下,如何整合电视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提炼与传播,为各地特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
一、“福建文化记忆”项目及其传播概述
(一)“福建文化记忆”项目建设现状。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便有“八闽大地”的美誉,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八闽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与艺术创作,不断适应本土的气候地理环境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八闽文化,即福建特色文化。“福建文化记忆”项目是福建省图书馆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技术,把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以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微视频、动漫等形式,建成的数字文化资源品牌,例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畲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品牌通过电视艺术手段,生动翔实地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截止到2020年1月,“福建文化记忆”项目规划建设的地方特色文化电视专题片及微视频达776集,已完成的建设量达480集。由福建省图书馆与海峡卫视合作建设的百集大型民间工艺纪录片《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第二季在202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上开播,该项目属于“福建文化记忆”规划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项目拍摄、记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及带入国内的各种民间工艺,提炼工艺中最核心且不为人知的“独门绝技”,对传承民间工艺和讲好“海丝”故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图书馆乃至全省保护地方文献、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二)“福建文化记忆”项目传播特征。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地方特色文化一般以报纸、期刊、书籍、地方文献等平面媒体的方式传播。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从平面到多媒体的转变,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手段对受众产生影响,达到普及、传承的效果,主要体现为三种传播现状。1.传播渠道多元化。现代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多元化的渠道,包括电视媒体、门户网站等。2019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福建省图书馆与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新华网福建频道、“学习强国”福建分平台等7家媒体开展了“福建文化记忆”项目的授权推广合作,通过多方渠道,将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成果推向社会。2.传播范围广泛化。借助现代媒体,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甚至已经打破了国界限制,呈现全球化的传播趋势。借助海峡卫视在台湾地区的落地优势,6集电视专题片《福建文化记忆•两岸春节》在台湾地区顺利播出,扩大了福建文化对台湾地区的辐射和影响。借助阿联酋“福建影像季”系列纪录片展播活动,12集电视专题片《福建文化记忆•福建茶文化》在中阿卫视展播,促进了福建茶文化在国外的交流与传播。3.文化认同度持续增强。在现代媒体的助攻下,过去相对并不热门、时效并不强的地方文化的曝光率持续增大,地方特色文化逐渐被人们熟知、认同和接受,一些衍生产品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福安火笼匠人沈瑞光因为《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纪录片的播出一下子“火”了。节目播出不久,沈瑞光一口气卖出了2000多个火笼,老手艺遇上新知音,重新走进现实生活。
二、电视媒体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合作路径
建设农村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论文
一、坚持人文趋向,丰富文化内涵
1.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导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在经济开放性提升、利益格局多变、价值理念多元等因素的刺激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受到一定冲击,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建设,首先应强化农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如以“村党校”方式分组农民进行新政策教育,通过文化汇演、剧团巡演等方式,宣扬真善美,以小戏、小品、快板等形式将新政策、新制度搬上舞台或编成“顺口溜”、“小歌曲”等,以刺激农民感受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活性、贴近性。
2.以可参可演的形式,深化农民的文化意识。
农民所参与的才是最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乡镇在农耕后展开“消夏晚会”,节目由农民自己编排、演出;以模仿安徽黄梅戏、庐剧、山东梆子等农民喜欢的形式,组织县剧团下村演出;依托镇级文化站建立数字图书馆,将农业技术信息、文化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途径的探讨庞亚军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文化馆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分,是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文化建设内涵、特色文化开发、农民素质提升、物质基础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以服务于此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发展。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途径动内容等纳入网络服务中。
3.以丰富多彩、新颖开放的方式,丰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