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2:3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政课课程设计

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摘要: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推进工商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和保障。立足于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属性以及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定位,探讨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原则、标准和操作策略,以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1],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学者李蕉深入剖析了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的意蕴与困境,指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应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新思维,认识并重视“评价即学习”这一新视野[2];学者陆道坤从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特征与路线,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课程思政评价的实施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评价进行了系统论述[3];学者杜震宇等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4];学者许耀元从内涵、原则和方式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5];学者雷晶晶基于CIPP理论设计了行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6]。已有研究涉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思路、内涵、原则、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策略等众多方面,但主要聚焦于学生视角,缺乏对组织管理、教师成长等元素的把握。同时,契合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特点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地展开深入研究。为此,笔者从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出发,提出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与操作策略,以供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一、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

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系统综合、重点突出、注重实效、灵活多元五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

查看全文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施教策略

摘要: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梳理动物营养与饲养学课程内容,解析其中蕴含的创业和励志精神、生态价值、标准化管理和法制管理等思政内容,并分析其基于“速课网”在线平台信息化教学中的施教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立德树人育人效果,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养农业科技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物营养与饲养学;思政元素;施教策略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1];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2]。因此,深入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涉农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内容涉及营养理论、饲料原料、饲料配制等,梳理课程主要内容,解析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理论、生态理念、标准理念和法制观等思政元素,并基于“速课网”在线平台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专业信仰,建立生态理念、标准理念、法制观和职业责任感,以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养农业科技人才。

1梳理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1.1“三能人才”品格素养和创业精神结合课程内容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创建了著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先贤的事迹、优秀饲料企业家创业故事等思政内容,通过先贤的事迹,优秀企业家的成长以及饲料企业的发展,使学生认识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饲料工业艰苦创业的历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先贤的事迹和优秀饲料企业家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感染学生,激发努力,培养创业精神,树立服务我国畜牧业和饲料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能吃苦、能安心、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创建思政点如下:(1)我国著名动物营养专家的生平及光辉业绩。(2)国内外知名饲料企业的创业历程。

查看全文

网络教学资源在线上教学的运用

摘要:大学数学课程的国内外现有网络教学资源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在线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将网络教学资源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文章提出高校实施在线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监督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还需要教学团队的通力协作。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顺利实施将促进实体教学中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同时促进大学数学课程思政与在线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大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在线教学

受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大学数学是高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线教学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深度应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经历了教师培训、技术支持、课程设计到正式实施、改进完善、效果反馈的过程。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大学数学课程也将由网课教学回归课堂教学,有必要对在线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及应用实践进行回顾和思考,为实体教学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一、可用于在线教学的大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

1.国际网络教学资源(1)MITOCW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OCW计划,将学校课程资源网络化,供世界各地学者和机构学习。该计划成为了网络教学的开端[1]。MIT网上免费公开课程项目启动后,计划在十年内把所有的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免费使用,进而推动MIT本身的教育教学,提升MIT的形象。目前,该计划有2400门课程资源,超过5亿用户,已远超当初预期。其中网站首页公开的本科阶段大学数学课程涵盖了应用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约150门课程资源。(2)KhanAcademy(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于2006年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其内容涵盖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众多科目,其中大学数学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重积分、定积分等课程。可汗学院开创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短小,每节课只有10分钟左右,课程之间按照从易到难逐步衔接;授课教师不出现在影片中,在电子黑板系统用彩笔一边写字一边录像,将录好的视频上传到网上;网站开发了一种在线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方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课程进度由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况自由安排。可汗学院课程的讲授视频只有写屏画面和讲解的声音,由于营造了“面对面”的授课氛围而广受欢迎,可汗本人因此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百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士。不过迈阿密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斯卡达也指出了“可汗模式”的不足,认为可汗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度简化”的缺陷,“他总是利用特定例子来解释概念,如果人们遇到其他例子时,可能会糊涂……这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却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可汗学院在中国的推行主要依靠“网易公开课”平台。“网易公开课”于2010年底开始推行,是可汗学院在中国唯一官方授权的合作网站。(3)美国高校慕课教学资源慕课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2012年是慕课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麻省理工学院创立Udacity,加州斯坦福大学创立Coursera,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成立非营利性开放性平台edX[1]。《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三大慕课平台凭借早期的优势,在注册人数、开课数量等方面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是目前较为著名的慕课运营平台[2]。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于2013年一同加入edX平台,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网易公开课等11所知名院校与机构相继加入慕课三大联盟[1]。如今,各慕课平台将发展目标定位到了吸引付费用户上,不断对付费业务进行完善与调整,但为了维持“优质资源免费可获取”的早期承诺,各平台依旧留有免费入口,比如各平台依旧保留了可完全免费学习的课程,即使是付费课程也提供了免费访问数周或试学的机会,用户可以观看课程视频和查看课程资料。2.国内现有网络教学资源2015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随后,教育部启动“2017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认定来自国内的9个课程平台和国外慕课平台edX、Coursera、FutureLearn的468门本科教育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认定15个课程平台的690门本科教育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大部分来自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其他平台包括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同年教育部推动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的五大金课建设,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双万计划”,明确提出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建设认定工作[3]。图1为2017、2018年相关平台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占比。中国大学MOOC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于2014年共同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平台拥有全国高校(包括985高校)提供的千余门课程,是目前中国课程数量最多的慕课平台。其中《高等数学》有13个高校提供的36门国家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有10个高校提供的18门国家精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8个高校提供的13门国家精品课程。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之前清华大学加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合作共建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其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2018年4月,学堂在线在清华大学智慧教学生态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贯穿课内课外的新型教学生态,为高校提供从辅助课堂教学到SPOC教学,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运行到课程和学位国际化的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目前,学堂在线运行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超过2600门优质课程,覆盖13大学科门类。截至2019年11月,学堂在线主站用户数超过3000万,总选课人次超过7800万[4]。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方法

查看全文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桥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基于雨课堂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方案,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进行课程实践探索。实践表明,该方案将“教”与“学”充分融入教学环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授课质量、学习质量及师生满意度。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改革;雨课堂;微信公众平台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举世瞩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超过85万座[1]。“桥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将直接体现在其工程素养和专业素养上。在“桥梁工程”课程现有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雨课堂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方案,以期适用于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专业教育必修课,主要讲述四大基本桥型(梁桥、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的基本构造、设计要点、计算方法及施工方法。通过“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四大基本桥型方面初步具备一定的桥梁设计能力,为后续“桥梁工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研究生阶段深造及今后从事桥梁行业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近几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桥梁工程”课时压缩,内容知识点多且难

查看全文

团队竞赛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摘要: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武警后勤学院每年都以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教学竞赛。教学团队以高职教师为负责人,老中青相结合,团队成员在选择参赛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挖掘课程思政、编写教案、说课、制作课件、收集素材、答辩等环节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教学比赛不仅可以规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还是教学团队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的过程,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竞赛;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1]。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提升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经过实践发现,组建教学竞赛团队,以团队形式助力青年教师参加部系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比赛,通过竞赛来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

1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2018年以来,我系面向社会招聘的青年教师约占全系教师总数的50%,从职称结构来看,以初级职称为主,中级职称较少;从学历层次来看,均为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要多于博士研究生;从教育背景来看,在本科、硕士或博士阶段,专业均为临床医学或基础医学,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师范类教育。这些青年教师属于学术特长型人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术业绩比较突出,现已成为我系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但部分学术特长型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环节不完整、知识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联系实践较少、语言缺乏生动性等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青年教师通常容易凭借科研学术优势得到荣誉,主观上常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高校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2]。为了支撑学科的长远发展,我们应针对性地提升学术特长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不仅是掌握医学新知识、新进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传承学院、科室精神和文化的过程。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养规划中,我们明确要求其参加教学准备和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采用导师制,要求其聆听教研室内其他资深教授的授课,以便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要求其通过互联网观看国内、国际同领域资深专家的授课;加强院校、部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评教;鼓励其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等。

2竞赛方案与教学竞赛团队的组建

查看全文

情景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的运用

摘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思政课程教学工作中要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载体形式和教学手段,情景式教学正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给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怎样把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与新时代教学改革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新时代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向道路,提高公安院校“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情景教学;公安院校;思政课;运用

2019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情景式教学是一种新理念的引用和植入,就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来感受,并从中悟出道理,以达到深刻记忆,塑造行为的效果。该方法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开拓知识视野、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是公安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情景式教学的原理

所谓情景式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情景、利用图片、视频、教具、角色扮演、故事情节,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可以在情景中感知、体验、理解知识,得到思维上的升华。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是通过情景来调动情感,强调情景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或者说,凡是以创设情景开始,先行后知的,都可算是“情景式教学”。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前者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因此,教师和教学课程已成为学员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的辅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理解就是古代圣贤对情景式教学的重要性的深刻认知。

二、情景式教学的时效性

查看全文

财产保险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技术进步和疫情防控进一步催生课堂改革,在各大高校积极进行“金课”建设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哈尔滨金融学院《财产保险》课程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该文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入手,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截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设定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自主线上学习、课后答疑、学课竞赛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认为混合式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现代化控制、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财产保险

2013年以来国家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金课”的概念,对高校本科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是重视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技术进步与疫情防控进一步催生课堂变革,各地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打造“金课”成为一线教师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财产保险》课程是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哈尔滨金融学院开设该课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线下教学时期该校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绩。从2020年疫情发生至今,该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最初的线上教学到如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地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该文通过分析“金课”的教学标准,针对该校《财产保险》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探讨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以提升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1混合式金课的教学要求

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针对“水课”首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所谓“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简单讲就是老师不用心教,学生也不用心学的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经写入了教育部的文件,什么是金课?金课的类型有哪些?吴岩司长给出了的金课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可以分为线下类、线上类、混合类、虚拟仿真类和实践类这五大类。这就要求教师群体要重视课程质量,将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思想融合到教学中,根据教学实践提升课堂的教学难度,将理论和实践进行高度融合,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其重点是放到课程设计中,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努力打造“金课”。混合式教学综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为大学生高阶性学习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在线下教学存在“满堂灌”、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新性、课时受限等的缺点,线上授课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监督管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混合式教学突破了单纯采用线上或线下教学的局限,旨在最大程度继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将以往相互独立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促进大学生发生有意义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2]。根据这个标准要求,该校教师对《财产保险》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断进行调整,考虑到线上教学的不足,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利用翻转课堂等授课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逐渐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也充满探究性和个性化;在授课内容方面,该校教师不断调整《财产保险》的课程思政的授课内容,将最新的热点话题等内容引入课堂,不断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开始热衷于用专业思维学习分析解决学科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的考核也不再是单纯的期末一张卷,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考试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地背一背、记一记就能简单过关,而是侧重于综合素质的考核,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

2《财产保险》课程思政混合式金课教学设计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研究

1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应然目标与任务

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基于专题教学鲜明的问题意识、模块化内容、针对性方法等特点优势,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立德树人、正本清源、筑牢信念、鲜明旗帜的目标导向,围绕专题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学生民族意识、团结意识、担当意识,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这一历史重任。

1.1立德树人,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是需要教化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人格,即立德树人。但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传授性、后天习得性[2]的特点,因而个体需在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认知,通过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持久稳定的道德行为。专题教学作为思政课授课的创新方式,自身就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属性和目标。就其属性而言,思政课本质在于“育”,这种“育”主要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即通过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增强育人实效,使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等。思政课专题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这一属性不容置喙。就其目标而言,思政课专题教学重在答疑释惑,因此要做好价值引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人民具有众志成城、意志团结的特点,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讲清、讲明、讲好,回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要目标。专题教学应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置在问题上,教师集体备课时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予以分类分析,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链式教学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答疑释惑,引发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责任担当意识。通过专题教学凝练问题,回答难题,解疑释惑,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即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规范(立德),让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人)。

1.2正本清源,讲实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

我国每一段革命、改革与建设历史都是生动鲜活的思政课教材。2021年4月20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四史”教育设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要求高校思政课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把党史讲真、讲透、讲实。特别是运用专题教学优势,把百年党史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转化为学生受用的素质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是由5门课程构成的统一体,课程教学在不同学期,其教学内容又交叉汇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专题教学在集体备课时必须充分聚焦各门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以“融合—分散—再融合”的逻辑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重新组合为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一专题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出发点,分析各个时期党的领导下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等,凸显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使课程教学具有说服力。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教学则侧重于从时间维度讲清历史,使学生厘清党史脉络,明确党在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及确立路线的历史原因,客观看待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专题教学就是要讲实百年党史中的具体人物,使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讲清百年党史中的具体事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讲好百年党史中的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其民族认同感。在思想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而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把百年党史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教材,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查看全文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大庆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育人功能决定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价值,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是新时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大庆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凝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增强时代使命感和提升遵循科学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等方面。驻庆高校享有得天独厚的大庆精神育人资源,通过明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思政实践以实现大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庆精神;驻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19年3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6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2]大庆精神是龙江精神的优秀内核,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实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内容供给,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深化了理论层次和目标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劲的精神力量。

一、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3]。大庆精神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挥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诠释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要从以下4个方面出发:首先,在格局上体现爱国。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放在首位,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节点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形势,在格局中应变局,以变局谋全局,力求实现爱国站位高远。其次,创业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大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而向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4]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用创新思维审视当前的发展,积极创新进取,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再次,在科学创新上体现求实。求真务实是实现科学有序发展的必要标识。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赋予了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的历史使命和理论遵循。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发展的规划和方针,为我们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准则。最后,奉献主要体现在艰苦奋斗上。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实现大庆新时代的新发展。

二、大庆精神的育人功能

查看全文

人文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自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务工作者兢兢业业、舍己奉献奋战在疫情一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致敬守护生命的英雄们。知其艰难而赴之,德之至也,在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在梳理我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治理教育方略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讨论,从理念、手段等方面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整体推进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工作格局,以期探索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下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医学人文素养是作为医学人文教育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内在的始终不渝的信念,其指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展的高尚人格修养。医疗护理技术是一门关于人的技术,因此在教育中注重人文素养构建及其精神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其强调的是重视人在健康疾病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以及对医疗保健的关注[1]。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2]。在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阶段性思想,一方面要考虑课程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另一方面研究外部环境对课程具有什么样的要求,两方面结合,确定医学人文课程位置;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3],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就读期间几乎不涉及医学人文课程,尤其进入临床实践注重操作技能考核和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壁垒出现,医学人文学科本来就蕴含着相关学科的渗透[4],近年来,医学人文课程之间和与其他医学课程之间壁垒现象突出,出现不合理且封闭的学科划分,材料范围狭小,甚至清晰到分析工具的单一,不利于多学科融合创新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世纪90年代,法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首次提出把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各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不拘学科界限的人”[5],自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设置医学人文综合性课程,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并制定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目标[6]。调查还显示,我国医学院校较欧美国家更加注重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且与其人文课程占总课程数量比重为20%相比,我国医学人文课程的比例偏低[7],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是百年树人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期间实现医学人文素养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两个重要的载体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8],为医学人文教育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医学课程应富含医学人文精神

1.1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体应运而生,然而新历史时代的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追求、信念立场等研究领域世界范围内交融博弈激荡一直学术界高度重视,大学生绝大多数渴求知识和创新探索,然而,他们也有其自身缺点:网络时代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政治经验和生活经验等。在这个交汇点上更需要重新获取十分强劲的精神“内需”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动态的视野、积极的行动,主动顺应环境背景的变化[9]。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医学高校医学人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人文课程中与思想政治元素互相糅合,使医学人文学科推行“课程思政”改革[10],采用“思政+人文”框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获得丰富的人文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然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

1.2人文引领创新医学课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更新医学课程,使其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为更好的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实践性,医学人文教育中重点围绕运用一贯整体设计的三维目标,即在教学任务目标设计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突出医学人文工具性的重要特征,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效果;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揭示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渗透人文性和正确价值取向,把人文素养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即在整合上做文章,将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重组,力求实现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一贯整体,目前这种教育理念在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上极具实效性。其一,课程整合。各年级医学人文课程是衔接的,由课程目标把大学培养全过程分为3-4个阶段,有总目标,有各阶段目标。其一,医学人文课程衔接妥当,如果衔接不当就无法互相借力,而课程整合就有这种优势,例如高年级人文课程可以在低年级时涉及,有些暂时不理解没关系,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会逐渐理解。其二,一些医学人文知识可以分专题整合,如:卫生法规、关怀技能、职业道德、医患沟通等,这是一种减轻学习压力的做法,更为科学的做法是全部课程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专项课题来研究。最后,现今不同的医学人文课程可能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因此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不能很好的延续和过渡,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但是教学理念是可以共同研究把握一致的。其二,智能培养。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总称,主要从激发潜能、独立思考与工作和自学能力方面入手,培养多变思维模式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应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前医学人文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匮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人文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以任课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为此,提倡压缩课堂理论学时,增加自学和课外实践时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