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8:09: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医学

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路径

自2020年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传播医学科学信息的主流平台,医学期刊也在疫情防控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疫情,我国医学期刊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凭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专业触觉,及时报道疫情相关的研究进展。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建立了专业性的学术讨论交流平台“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后续其迭代升级为“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预出版的形式供科技人员优先肺炎的重要进展和科研成果;《华西口腔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OralScience(国际口腔科学杂志)、PrecisionClinicalMedicine(精准临床医学)、《人民军医》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医学期刊科学策划选题,迅速对疫情进行高效报道[1-4],引导公众科学抗疫,坚定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念和决心,以实际行动展现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医学期刊是记录医学领域创新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医学人员创新研究成果首发权竞争的主战场。面对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情况,我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抗疫,我国医学期刊更及时向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经验”。后疫情时代,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医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巨大价值日益凸显,医学期刊既要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又要抓住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机遇,深化改革,持续探索加快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加快数字化转型,化荆棘为坦途、变危机为机遇,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和智库支持。

(一)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1.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相对落后目前,多数医学期刊在办刊定位、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期刊发行等环节仍然采用传统纸质出版的办刊模式,传播时效性相对滞后,其数字化出版模式也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学期刊数字化转型前期,很多医学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采编系统实现稿件投递、审理和组约稿等流程一体化。但是,大多数医学期刊仍疏于对官方网站的维护,网页更新不及时、栏目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第二,核心类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率虽然高达77.6%,但是其推文内容多数依附于纸质期刊,形式比较单一[5]。第三,医学期刊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积极宣传,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未能精准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读者,无法赢得读者的青睐。第四,医学期刊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实现了期刊文章的网络化发行,初步开始数字化转型,但尚未走进医学期刊整体的数字化出版流程。2.复合型医学编辑稀缺,期刊管理体制不健全复合型医学编辑是加快医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懂技术、懂出版的复合型医学编辑是医学期刊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医学期刊编辑大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因此,医学期刊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这些编辑普遍缺乏数字化出版知识。同时,我国的医学期刊多依附于医学院校,大多按照“事业单位行政化管理”模式运营,受限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等条件,其数字化转型投入能力不足,转型功能不可持续,无法根据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及时有效地策划组织内容,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而当前我国医学期刊的整体质量与迅速提升的医学科研水平也并不匹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医学期刊普遍存在不能自主管理数字出版流程、数字内容媒体化不明显、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如何化危为机,是每个医学期刊从业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迎来的机遇

查看全文

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特点

1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当前数字化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重视,数字化出版的收益比例在大型出版集团的总收益中迅速飙升,如汤姆森出版集团占69%,爱思唯尔集团占70%,培生教育集团占50%以上[2]。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已经成为了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内有些医学期刊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但事实上从数字化角度上来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012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在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部分,实现网上办公(利用采编系统)的占85%,大约47%的医学期刊利用采编系统接收作者投稿及与审稿专家进行联系,部分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约50%的期刊社处理稿件以电脑处理为主,纸质处理为辅,单纯依靠纸质稿件修改的比例较少;作者校对稿件以电子文档为主,纸质校对为辅的约占64%。第二,在排版部分,利用方正飞腾和方正飞翔排版的各占42%和35%;在数字发行部分,大多利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第三,在发行管理部分,纸质推广采用邮局汇款的约占48%,方式较为传统;在电子推广使用方面,约有52%的期刊单纯利用网站进行推广,采用其他方式的较少。第四,在网站利用部分,虽然94%的期刊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但存在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3]。除此之外,仍有部分医学期刊所谓的数字化出版只是将印刷版期刊内容数字化,导入各大型期刊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供读者检索和下载阅读,或者是在稿件的登记、送审、退修过程中启用网络在线工作平台,这都不能与数字化出版简单相等同。

2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的难题

2.1编辑部自身对数字化出版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医学期刊面对的多是医学专业人群,是同行交流的杂志,办刊模式相对封闭。加上医学专业研究生和临床医生毕业、晋升对数的硬性要求,目前大多医学期刊稿源充足,经营状况尚可,也导致部分医学期刊安于现状,对数字化出版的热情不高、缺乏创新驱动力。少数编辑部对数字化出版缺乏认识,数字化、市场化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推进。2.2期刊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医学期刊大多依托的是医学院校或者医学会,没有独立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编辑部不是独立法人身份,也没有自主经营权。不管是资金的运转,还是人才的招募和培养方面,自主权不够,存在经费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许多医学期刊的青年编辑与新媒体方面的人才有所不同,前者大都接受传统的医学教育,医学知识背景比较扎实,但文学底蕴、创新思维有所欠缺;然而,新媒体专业出身的青年编辑往往又不能敏锐地捕捉到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创新点。这需要两者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部由于托管单位对编辑部的人力、财力投入不够,加上体制的制约,没有能力引进、培养数字化出版专业的人才。2.3目前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缺乏个性化和特色。目前虽然期刊的个人网站数量增加,网站的功能逐渐完善,内容逐渐丰富,但仍然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医学期刊现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有的只是建立起期刊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更简单的就是依托主管单位、挂靠单位的官方网站,仅仅只是在网站上作期刊宣传介绍,欠缺成熟的出版运营平台;有的是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后,上传给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大数据平台,实现初步的“数字化出版”;大多数创办了网站的期刊,网页内容栏目雷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内容,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生动的多媒体效果,相当于由纸质期刊的“千刊一面”变成数字化出版的“千网一面”,网站的访问量自然也不高。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为例,虽然其功能基本能满足医生订阅电子期刊的需求,为医学期刊的读者群及时、准确地传递了医学信息。但这个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涵盖杂志数量少、无专业或专题细分、信息分散、用户体验也有待改进[4]。当前的很多医学期刊,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期刊内容和信息的,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非常欠缺,也不提供受众信息反馈的渠道,仅仅将期刊网站或公众号作为一个传播的单向平台。即使有些医学期刊希望开发APP应用或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但数字出版人才缺失,只能外包给开发公司,而开发公司往往缺乏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才,所开发的程序难免会有医学专业内容上的缺失,同时期刊又缺乏互联网经营思维导致内容缺乏,用户体验差。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如信息共享新颖性、传播快捷和时效性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如果忽略了受众的反馈需求,将不利于期刊本身的生存、改进和发展,最终也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数字化出版的对策

3.1增强编辑部数字化出版意识,树立期刊正确发展观。传统出版业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期刊编辑部要适应时展,增强数字化出版意识,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网络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互联网+时代最重视的是用户体验,医学期刊编辑部要发挥网络新媒体和新客户终端的交互性,和读者、作者、审稿人更快捷、更便利的沟通交流,以更好的为医学科研事业服务。3.2完善数字化出版的硬件、软件配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化出版的推进需要硬件设备的配套和软件功能的支持,这当然离不开医学期刊编辑部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编辑部的办公设备要能保证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期刊网站、客户端和发行终端的正常运转。目前,大多数期刊编辑部基本已实现现代化办公,电脑、无线网络、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均有配置,但要实现数字化出版,例如要实现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的全文浏览等,不仅需要建立高标准的手机站,还需要能满足网站和移动端要求的各类软件的购买和开发利用。以《金属矿山》期刊为例,该编辑部经过2年多的研究,通过开发文档转换器、Flash文档阅读器及文章管理系统,建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出版管理系统,不仅为读者提供移动端的全文浏览,而且基本形成纸媒、网站、手机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跨媒体出版的架构[5]。3.3加强数字化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未来出版业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每一种传播方式造就了一个新的媒体,每一种新的媒体造就了新类型的编辑。大数据时代,呼唤着有着强烈数字化意识的复合型“大编辑”的诞生。期刊数字化的推进,其核心在于编辑的数字化意识。如今许多医学期刊编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纸稿收稿、送审、校对流程,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网上和手机平台操作,医学专业知识过硬,但欠缺数字出版的必备技能。要想实现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编辑部需要积极引进对媒体加工、网站管理、更新和维护,特别是网络安全、检索技术、数字版权方面的专业数字化出版人才。同时增强青年编辑数字化出版的意识,鼓励他们多参加关于数字化出版中编辑素质培养方面的讲座、研讨会,积极向国内外实现数字化出版的优秀期刊编辑同行多学习、多讨教,将医学期刊编辑打造成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能抓住数字出版核心的综合人才。3.4打造精品特色栏目,发挥期刊内容优势。要实现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并扩大期刊的影响力,需要严格执行国际标准,重视数字化出版中的医学特色栏目设计、版式创新、内容选择。对于研究新颖、内容精美的学术文章,可以尝试单篇优先数字化出版,体现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也方便受众。APP的普及为医学期刊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载体。其实APP功能多样、时效性强、受众忠实度高、下载价格优惠,应该被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起来,但国内医学期刊启用APP的编辑部并不多。例如“医客”APP根据医学领域的特点,设有“视角”、“患者”、“发现”、“圈子”和“设置”等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医学前沿热点报道,也有继续医学教育(CME)的视频讲座,还有各医学专科领域的国际国内会议的直播,同时包括了最新发表、科室分类、期刊分类和检索历史等4类检索途径的医学专业文献库。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使受众以多种形式更精准地获取相关专业信息。此外,“圈子”栏目设有“私信”和“学术微访谈”两个版块,用户可以实现和专家、名医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医学领域工作者互动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医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知识的深度整合[4]。这种模式非常值得广大医学期刊编辑部借鉴,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的功能还在起步阶段,加入的杂志不多,但相信随着数字化出版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医学期刊编辑部会改变传统观念,加入其中。数字化出版需要加强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之间的在线互动。考虑到医学期刊的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以中级职称的青年医师居多,临床工作繁忙,浏览学术文献的时间较为“碎片化”。医学期刊非常适合开发APP终端或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医生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推送有效信息。更有利于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结合二维码的使用,方便、及时地搜集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向读者推送相关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大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让编辑部逐步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一体化转变为数字化优先出版,缩短优秀文章的刊出周期,保障医学科研成果的时效性。3.5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转变编辑思维模式。即使有些医学期刊编辑部有先见之明早早开始进行数字化变革,但往往限于资源、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不能真正实现。仅有少数医学期刊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如鱼得水,成为业内表率。编辑部的萧条和数字读物的巨大潜力再度证明,与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数字化真正进行到底,是医学期刊在数字化时代中唯一的翻身法宝。目前的合作方式大概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互联网内容提供给医学期刊,由期刊出版社进行出版,所得利益由二者按事先谈好的进行分成;第二种是二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全面掌控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事宜,这对于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编辑部都存在一定的政策难度;最后一种是期刊编辑部最偏爱的:将医学期刊的优质内容重新包装至互联网,进行公众号、网络专栏、视频讲座、学术会议直播等方面功能的再开发。数字化出版对编辑的要求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校对、规范编排等,而是要转变观念,尝试将文章看做特殊的“产品”,在保证内容科学严谨之外,要思考如何提高“产品”的及时性、便利性、可探索性、多元化,以争取“物超所值”地满足受众需求。编辑将稿件细分专业或专题,以吸引对应学科广告的精准投放。此外,在推进数字化出版的进程中也要考虑到网站增值服务,通过编辑部网站为会员单位提供全文内容下载、论文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为杂志主管单位提供宣传平台,特别是利用网络交互方式采集信息,服务受众的同时,也扩大杂志和主管单位的影响力。只要编辑部能转换思维、勤于思考、开拓思路,通过数字化出版实现期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可行的。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经历一个长期相互竞争共存的过程,传统出版业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只要能将医学期刊的自身优势和互联网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数字化出版时代必将为医学期刊的发展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查看全文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研究

近些年,由于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代表的创新方向,科技期刊出版人已经对此进行了多维度、全方面的研究[1-5],对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化建设提出了深刻的见解[6-11],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2]、中国期刊协会[13]等期刊管理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全国科技期刊进行摸底调查,形成年度性的发展报告,指出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的路径之一是组建期刊集群。虽然国内对于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已有诸多的调研报告,但关于数字出版生态链的构建以及集约化进程的调查研究还比较少见,因而本次调研对此进行了深度聚焦,通过问卷调研分析的形式深入探索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建设现状以及数字出版集约化发展的路径思考,为进一步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1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相关工作的建设现状和运营水平,以及各编辑部对于科技期刊集约加盟的意愿,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下一步发展路径,2019年6月3日至9月15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模式课题研究:一流期刊数字平台与新媒体运营研究”课题组面向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负责人进行了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建设的问卷调查。依据既定目标,课题组在对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新媒体运营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1)期刊基本信息;2)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运营现况;3)科技期刊对于加盟集群化平台的现状及意愿;4)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策略以及对开放获取的意愿。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对于选项之间有前后逻辑关系的通过关联处理进行设置。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偏差,问卷设计完成后,由项目组所有成员和部分医学期刊编辑进行了全方位测试,随后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调研问卷。2019年7月8日,“中国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建设调查分析问卷”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系统“问卷星”正式。为最大限度地征求医学期刊编辑部的意见,课题组通过以下途径发出了问卷调查通知:1)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办公室通过电子邮件向所属期刊编辑部发送调查问卷通知和链接;2)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发出问卷调查邀请和链接;3)通过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会议或沙龙现场发送问卷二维码,扫描后参与问卷答题。截止2019年9月16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64份,本研究仅针对问卷中的前三大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2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2.1期刊基本情况及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运营现况。参与本次调研的164家中国科技期刊大部分为中文期刊(151种,占92.0%),只有小部分为英文期刊(12种,占7.3%)。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期刊已经对采编系统(151种,92.07%)、在线学术不端检校系统(141种,85.98%)、官方网站系统(138种、84.15%)等出版传播领域广泛应用的重大系统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约半数期刊使用了参考文献检校系统(80种,48.78%)。其他系统的应用率普遍不高,如微信小程序(36种,21.95%)、在线排版系统(33种,20.12%)、手机App(30种,18.29%)、内容重组系统(9种,5.49%)。在新媒体运营方面,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微信(136种,82.93%),微博仅有26种(15.85%),开通国外的社交媒体者更是寥寥。国外的社交媒体,比如Facebook、Twitter、Linkin等在国外应用广泛,许多国外期刊的运营平台都将其植入到论文全文页从而实现论文快速分享,还衍生了基于这些社交活动的替代性评价体系Altermetric等,但国内科技期刊应用者较少。2.2科技期刊对于加盟集约化平台的意愿。在初步了解医学领域期刊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运营的现况后,为更深入了解期刊管理者对于未来发展路径的期许及现存的顾虑,课题组又进行了集约化平台加盟的意愿调研。在科技期刊如何借助集群方式进行数字出版和新媒体运营方面,愿意借助国内行业领域期刊联盟和数据库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占多数,分别有82家(50.00%)和76家(46.34%)。借助社交和自媒体平台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有44家(26.83%),而其他比如利用自身优势独立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借助政府平台开展数字出版服务、借助国外数据库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占比不大,分别为33家(20.12%)、33家(20.12%)和29家(17.68%)。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科技期刊比较认可通过行业联盟或者通过加入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字出版服务。课题组还进一步针对期刊的加盟集群化平台意向进行了调查,在加盟行业数字平台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的假设前提下(即不考虑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大部分期刊都表达了愿意加盟的意向(图1),其中采编系统为57.93%,网刊系统为70.12%,App建设为76.22%,结构化排版为84.15%。如果算上已经加盟期刊,愿意通过集群化方式进行期刊联合运营的期刊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在采编系统为89.64%、网刊系统为92.07%、App建设为91.46%,结构化排版为93.91%。分析各系统的加盟意向,结构化排版的意愿最高,这反映了革新传统生产模式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期刊界同人已经意识到只有在源头启用结构化文档才能满足文献内容在移动端和PC端的更好呈现,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各项拓展服务和知识服务。极少数科技期刊表现了对加盟集约化平台的顾虑,按照不愿加盟的比例排序如下:采编系统为10.37%,App建设为8.54%,网刊系统为7.93%,结构化排版为6.10%,数据库建设为5.49%,期刊销售平台为4.88%。分析发现,对于平台技术门槛越高、规模化效益越高的系统,编辑部越不希望通过自身的方式解决;而对于那些技术门槛要求不高或者已有成熟解决方案的考虑加盟的意愿会减弱。进一步分析这些期刊编辑部不愿意加盟的原因主要有:1)存在系统切换风险:由于部分科技期刊多年来已经建设或使用了采编系统和网刊系统,系统切换存在一定的风险(采编系统为10/17、网刊系统为6/13),重复投入和读者意愿也可能是导致期刊加盟集约化平台产生顾虑的原因之一。2)主管主办单位意愿:主管主办单位是否同意也是影响期刊加盟集约化平台的主导因素之一(采编系统为3/17、网刊系统为5/13、App建设为4/14、结构化排版为3/10)。3)无法满足期刊发展需要:调研显示,认为平台无法提升加盟刊的学术影响力(采编系统为3/17、网刊系统为5/13;App建设为2/14);其他对加盟集约化平台存在顾虑的因素还包括平台无法增加单刊的收益(网刊系统3/13)、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网刊系统5/13)、影响期刊的自主排版(结构化排版4/10)等。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意愿或已经加盟行业型数据库平台(121家),无意愿加盟的期刊较少,原因有:已加盟独家数据库(4家)、提升不了期刊的影响力(3家)、主办单位不同意(2家)或加盟数据库提升不了期刊的经济收益(2家)。此外,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有意愿或已经加盟行业型期刊销售平台(129家),不愿意加盟的科技期刊的理由主要包括主办单位不同意(3家)或提升不了经济效益(3家)等。当前,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数字出版转型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入到以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为核心、实施集约化经营的阶段。以上调研结果说明,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对集约化的运行模式认可度非常高,大部分医学期刊都愿意加盟集群化的期刊联盟,以实现其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不管是行业性联盟或者是数据库。

3讨论

查看全文

数字化技术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人们也被各种不断出现疾病困扰着,人们在各种疾病诊断、救治上也花费了非常多的金钱。为此,社会各界对医学科研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更深层次的把握各种疾病出现的原因,找到治愈的良方,结合实际来看,医学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包含的内容多,涉及到的环节服务,每一个环节的研究都会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档案资料,从数字化技术的层面管理好这些医学科研档案,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对于相关研究的辅助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应用对策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疾病不断出现,围绕着这些疾病开展的科学研究也不断增多,每一种疾病都是非常复杂的,实际的科学研究也要耗费非常多的精力,在科学研究的背后都伴随着非常多档案资料的出现,这些档案资料包含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包含着非常多的研究发现,以往的时候,纸质档案材料管理难度非常大,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档案资料的查阅难度非常麻烦,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化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与各个行业的结合也更加的深入,从数字化的层面切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成效,对于深化医学研究也有着很大帮助。

一、当前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基本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人类社会每年都会新出现50多种类型的新型疾病,各种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每年国家在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的惊人,怎样才能更好推动各种疾病问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各种病痛的答案,这些都寄托在医学科研上,通过医学科研,可以很好的把握疾病出现的原因,对于提前预防和治愈各种疾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科研,是耕耘在人类尚未有明确答案的领域,实际的研究非常的复杂,每一个问题的攻克,都会产生非常多的科研档案,这些档案对于人们熟悉问题研究规律,找到新的问题解决方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医学科研中,各种档案资料的实际利用价值并不是特别高,纸质档案资料给查找、应用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尤其与医学科研的结合程度更是进一步加深。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出现,但是,虽然这些数字化技术与医学科研有了很大结合,在实际的档案管理上表现的并不是特别突出,数字化技术对于各种类型的医学科研档案的分类管理,档案数据信息的深加工,快捷的查找等作用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这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医学科学研究是不利的,也是在当前及今后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的。

二、数字化技术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医学论文数字使用规则

有效数字是在测量中所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一个有用数字构成的数值,只要末位数字是估计数字,其他均为精确数字。有用数字与丈量仪器的灵敏度有关,如天平的敏感度为0.1mg,那么称重成果12.34mg中,12.3mg为精确数字,0.04mg为估计数字,2项合在一起组成有用数字。平均值±规范差(x±s)的位数,一般按规范差的1/3来确定,如:(3.61±0.42)kg,规范差的1/3为0.14,规范差波动在百克位,即小数点后第1位上,故应取到小数点后第1位,即3.6±0.4,过多的位数并无意义。但是在一系列数值并列时,小数点后的位数应共同。例如在3.61±0.42、5.86±0.73、1.34±0.15这样一组数据中,第3组数据规范差0.15的1/3为0.05,在小数点后第2位,则这组数据的有用位数均取到小数点后第2位。

1.凡是能够运用阿拉伯数字并且很得当的当地,均应运用阿拉伯数字。

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有必要运用阿拉伯数字。

3.日期可采用全数字式写法,例如:1999-02-18。年份用4位数表明,不能简写,例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

4.日的时刻表明,按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流格式信息交流日期和时刻表明法》规则的写法,如下午3时9分38.5秒写作15:09:38.5。

5.计量和计数单位前的数字一概运用阿拉伯数字。

查看全文

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分析

1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

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已经成为了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内有些医学期刊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但事实上从数字化角度上来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012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在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部分,实现网上办公(利用采编系统)的占85%,大约47%的医学期刊利用采编系统接收作者投稿及与审稿专家进行联系,部分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约50%的期刊社处理稿件以电脑处理为主,纸质处理为辅,单纯依靠纸质稿件修改的比例较少;作者校对稿件以电子文档为主,纸质校对为辅的约占64%。第二,在排版部分,利用方正飞腾和方正飞翔排版的各占42%和35%;在数字发行部分,大多利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第三,在发行管理部分,纸质推广采用邮局汇款的约占48%,方式较为传统;在电子推广使用方面,约有52%的期刊单纯利用网站进行推广,采用其他方式的较少。第四,在网站利用部分,虽然94%的期刊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但存在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网页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3]。除此之外,仍有部分医学期刊所谓的数字化出版只是将印刷版期刊内容数字化,导入各大型期刊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供读者检索和下载阅读,或者是在稿件的登记、送审、退修过程中启用网络在线工作平台,这都不能与数字化出版简单相等同。

2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的难题

2.1编辑部自身对数字化出版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医学期刊面对的多是医学专业人群,是同行交流的杂志,办刊模式相对封闭。加上医学专业研究生和临床医生毕业、晋升对数的硬性要求,目前大多医学期刊稿源充足,经营状况尚可,也导致部分医学期刊安于现状,对数字化出版的热情不高、缺乏创新驱动力。少数编辑部对数字化出版缺乏认识,数字化、市场化的意识不强、认识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推进。2.2期刊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医学期刊大多依托的是医学院校或者医学会,没有独立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编辑部不是独立法人身份,也没有自主经营权。不管是资金的运转,还是人才的招募和培养方面,自主权不够,存在经费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许多医学期刊的青年编辑与新媒体方面的人才有所不同,前者大都接受传统的医学教育,医学知识背景比较扎实,但文学底蕴、创新思维有所欠缺;然而,新媒体专业出身的青年编辑往往又不能敏锐地捕捉到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创新点。这需要两者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部由于托管单位对编辑部的人力、财力投入不够,加上体制的制约,没有能力引进、培养数字化出版专业的人才。2.3目前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缺乏个性化和特色。目前虽然期刊的个人网站数量增加,网站的功能逐渐完善,内容逐渐丰富,但仍然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医学期刊现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有的只是建立起期刊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更简单的就是依托主管单位、挂靠单位的官方网站,仅仅只是在网站上作期刊宣传介绍,欠缺成熟的出版运营平台;有的是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后,上传给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大数据平台,实现初步的“数字化出版”;大多数创办了网站的期刊,网页内容栏目雷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内容,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生动的多媒体效果,相当于由纸质期刊的“千刊一面”变成数字化出版的“千网一面”,网站的访问量自然也不高。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为例,虽然其功能基本能满足医生订阅电子期刊的需求,为医学期刊的读者群及时、准确地传递了医学信息。但这个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涵盖杂志数量少、无专业或专题细分、信息分散、用户体验也有待改进[4]。当前的很多医学期刊,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期刊内容和信息的,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非常欠缺,也不提供受众信息反馈的渠道,仅仅将期刊网站或公众号作为一个传播的单向平台。即使有些医学期刊希望开发APP应用或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但数字出版人才缺失,只能外包给开发公司,而开发公司往往缺乏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才,所开发的程序难免会有医学专业内容上的缺失,同时期刊又缺乏互联网经营思维导致内容缺乏,用户体验差。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如信息共享新颖性、传播快捷和时效性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如果忽略了受众的反馈需求,将不利于期刊本身的生存、改进和发展,最终也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数字化出版的对策

3.1增强编辑部数字化出版意识,树立期刊正确发展观。传统出版业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期刊编辑部要适应时展,增强数字化出版意识,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网络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互联网+时代最重视的是用户体验,医学期刊编辑部要发挥网络新媒体和新客户终端的交互性,和读者、作者、审稿人更快捷、更便利的沟通交流,以更好的为医学科研事业服务。3.2完善数字化出版的硬件、软件配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化出版的推进需要硬件设备的配套和软件功能的支持,这当然离不开医学期刊编辑部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编辑部的办公设备要能保证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期刊网站、客户端和发行终端的正常运转。目前,大多数期刊编辑部基本已实现现代化办公,电脑、无线网络、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均有配置,但要实现数字化出版,例如要实现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的全文浏览等,不仅需要建立高标准的手机站,还需要能满足网站和移动端要求的各类软件的购买和开发利用。以《金属矿山》期刊为例,该编辑部经过2年多的研究,通过开发文档转换器、Flash文档阅读器及文章管理系统,建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出版管理系统,不仅为读者提供移动端的全文浏览,而且基本形成纸媒、网站、手机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跨媒体出版的架构[5]。3.3加强数字化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未来出版业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每一种传播方式造就了一个新的媒体,每一种新的媒体造就了新类型的编辑。大数据时代,呼唤着有着强烈数字化意识的复合型“大编辑”的诞生。期刊数字化的推进,其核心在于编辑的数字化意识。如今许多医学期刊编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纸稿收稿、送审、校对流程,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网上和手机平台操作,医学专业知识过硬,但欠缺数字出版的必备技能。要想实现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编辑部需要积极引进对媒体加工、网站管理、更新和维护,特别是网络安全、检索技术、数字版权方面的专业数字化出版人才。同时增强青年编辑数字化出版的意识,鼓励他们多参加关于数字化出版中编辑素质培养方面的讲座、研讨会,积极向国内外实现数字化出版的优秀期刊编辑同行多学习、多讨教,将医学期刊编辑打造成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能抓住数字出版核心的综合人才。3.4打造精品特色栏目,发挥期刊内容优势。要实现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并扩大期刊的影响力,需要严格执行国际标准,重视数字化出版中的医学特色栏目设计、版式创新、内容选择。对于研究新颖、内容精美的学术文章,可以尝试单篇优先数字化出版,体现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也方便受众。APP的普及为医学期刊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载体。其实APP功能多样、时效性强、受众忠实度高、下载价格优惠,应该被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起来,但国内医学期刊启用APP的编辑部并不多。例如“医客”APP根据医学领域的特点,设有“视角”、“患者”、“发现”、“圈子”和“设置”等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医学前沿热点报道,也有继续医学教育(CME)的视频讲座,还有各医学专科领域的国际国内会议的直播,同时包括了最新发表、科室分类、期刊分类和检索历史等4类检索途径的医学专业文献库。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使受众以多种形式更精准地获取相关专业信息。此外,“圈子”栏目设有“私信”和“学术微访谈”两个版块,用户可以实现和专家、名医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医学领域工作者互动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医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知识的深度整合[4]。这种模式非常值得广大医学期刊编辑部借鉴,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的功能还在起步阶段,加入的杂志不多,但相信随着数字化出版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医学期刊编辑部会改变传统观念,加入其中。数字化出版需要加强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之间的在线互动。考虑到医学期刊的主要作者和读者群以中级职称的青年医师居多,临床工作繁忙,浏览学术文献的时间较为“碎片化”。医学期刊非常适合开发APP终端或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医生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推送有效信息。更有利于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交流。结合二维码的使用,方便、及时地搜集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向读者推送相关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大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让编辑部逐步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一体化转变为数字化优先出版,缩短优秀文章的刊出周期,保障医学科研成果的时效性。3.5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转变编辑思维模式。即使有些医学期刊编辑部有先见之明早早开始进行数字化变革,但往往限于资源、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不能真正实现。仅有少数医学期刊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如鱼得水,成为业内表率。编辑部的萧条和数字读物的巨大潜力再度证明,与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数字化真正进行到底,是医学期刊在数字化时代中唯一的翻身法宝。目前的合作方式大概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互联网内容提供给医学期刊,由期刊出版社进行出版,所得利益由二者按事先谈好的进行分成;第二种是二者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全面掌控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事宜,这对于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编辑部都存在一定的政策难度;最后一种是期刊编辑部最偏爱的:将医学期刊的优质内容重新包装至互联网,进行公众号、网络专栏、视频讲座、学术会议直播等方面功能的再开发。数字化出版对编辑的要求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校对、规范编排等,而是要转变观念,尝试将文章看做特殊的“产品”,在保证内容科学严谨之外,要思考如何提高“产品”的及时性、便利性、可探索性、多元化,以争取“物超所值”地满足受众需求。编辑将稿件细分专业或专题,以吸引对应学科广告的精准投放。此外,在推进数字化出版的进程中也要考虑到网站增值服务,通过编辑部网站为会员单位提供全文内容下载、论文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为杂志主管单位提供宣传平台,特别是利用网络交互方式采集信息,服务受众的同时,也扩大杂志和主管单位的影响力。只要编辑部能转换思维、勤于思考、开拓思路,通过数字化出版实现期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可行的。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经历一个长期相互竞争共存的过程,传统出版业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只要能将医学期刊的自身优势和互联网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数字化出版时代必将为医学期刊的发展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

查看全文

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学的应用

摘要:“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是融合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人体断面数据信息整合建立人体三维立体图像的技术。为了推动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对数字化虚拟人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传统解剖课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数字化虚拟人的特点,探讨了其应用于解剖课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人;人体解剖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虚拟人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虚拟人不仅对医疗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以人体解剖课程为主的医学课程教学的巨大变革。人体解剖学属于医学形态学范畴,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字化虚拟人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满足当前人体解剖教学的需求,因此利用好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来推进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2传统人体解剖教学中的不足

传统的人体解剖课程主要是通过观看解剖图谱,利用简单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人体标本资源紧缺,教师不能随时通过人体标本进行教学。图谱虽然容易获得且教学方便,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缺乏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真实感和立体感,学生难以通过图谱观察来获取清晰科学的认识,从而对解剖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刻。教学模型虽然克服了图谱立体性不强的缺点,让学生可直观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但模型尺寸、大小比例等失真现象较为常见,难以精确还原人体标本,导致学生观察了解不充分,动手实验能力不足,理论教学充分,而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随着医学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人体标本的数量供应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需要。如果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则对学生知识储备和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消极影响[1]。因此,人体解剖课程必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解决标本不足的问题,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查看全文

组织学实验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

目前组织学实验课多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PPT讲述+组织切片观察+画图作业[1-2]。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局限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观察切片效率低,组织切片质量参差不齐等。2010年山东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室架构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形态学实验教学数字化平台[3],300多张“实时”数字化教学切片应用于组织学实验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融入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4]。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验课学习效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下完成课本主要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自学形成知识框架,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与老师进行讨论与沟通,以透彻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建立终生学习的习惯奠定基础[5-6]。这种形式的翻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深层次认知能力,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改变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重新规划课堂时间的有效使用[7-10]。但是如何有效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教学,鲜有报道。笔者结合本校组织学实验教学的独有特点,在组织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组织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利用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课前进行预习,带着问题开展实验课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11],旨在探讨符合新时代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1对象和方法

1.1教学对象。2018级临床五年制学生,共32学时,将平行班级分为2组,即传统教学组(54人)和翻转课堂教学组(55人)。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师授课方式,翻转课堂教学组采用翻转课堂授课模式。不同班级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保证教学内容的同质性。1.2教学实施。2组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描述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与彩色图谱》教材,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观察数字切片。传统教学组:PPT讲述或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讲述,之后学生自行观察数字切片,每学时50min,每次3学时。翻转课堂教学组:每次下课之前5min为学生布置下次课的上课内容,要求学生课下浏览预习医学形态学数字化切片库中的相应切片。在翻转课堂上,利用前15min进行相应章节的理论及实验内容测试,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教师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平台进行授课,着重强调测试中的难点及共性问题,时间控制在40min以内。然后学生自行观察医学形态学数字化切片,4人一组,可进行讨论交流,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要求学生完成电子实验报告,对所学重要结构进行标注。其间教师不断巡视,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对测试中后5%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最后教师调取医学形态学数字化切片库中学生提出问题较多的切片,利用医学形态学数字化平台学生演示功能,由学生讲解该器官行使功能的结构基础,组内学生可相互补充。对于学生在讨论之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指导总结,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1.3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闭卷考试:平时测验和期末测验均采用闭卷机考形式。问卷调查:针对翻转课堂教学班级,设计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组织学实验翻转课堂的认识。访谈:课间有计划地对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需求。1.4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10管理数据,SPSSl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平均分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考试成绩。翻转课堂教学组的平时测验成绩(29.96±3.65;26.51±4.35;25.89±3.87)要高于传统教学组(28.29±3.68;25.44±4.27;25.7±3.43),翻转课堂教学组的不及格率(3.64%;1.82%;1.82%)明显低于传统教学组(9.26%;11.1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但是翻转课堂教学组的期末测验成绩(80.51±5.35)要低于传统教学组(83.25±6.26),不及格率(8.93%)也高于传统教学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问卷调查。收到无记名调查问卷4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翻转课堂教学组84.8%的学生对组织学实验课程感兴趣,认为这种依托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合理,能够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表2)。2.3实验报告。翻转课堂教学组的电子版实验报告为重要结构的数字切片截图,对重要结构进行精准标注,并阐述其结构特征,有助于教师纠正学生切片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有助于学生同步复习理论课所学知识,使实验课真正服务于理论教学。而传统教学组的实验报告为画图作业,信息涵盖量有限,也不利于对结构的精准掌握。2.4访谈。与学生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更是推崇。“实验课的课时相对充足,我们更喜欢这种翻转课堂教学,能让我们带着问题及学习任务投入到切片观察中,否则昏昏欲睡,学习效率很低。”“课前我们可以登录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预习,避免在实验课上盲目观察,而且这种实验报告形式也很有挑战性,如果不预习,很难完成,很好地促进了实验课的学习。”“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切片上都有精准的标准,有利于观察切片时,自主判断观察的结构是否准确,因为我们不可能将看到的每个结构都求证于老师,否则对一些结构的认识就会很模糊、甚至错误的。”

3讨论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发展机遇和对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期刊的数量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1]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58种,其中医药卫生类期刊为1135种,占总数的22.89%,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学科覆盖全面、基本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国际交流、发挥学术引领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讲,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速度与科技进步的速度仍不相匹配,离期刊强国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1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多,已成为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国,但从期刊实力上来说,整体质量不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为数不多,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期刊散小弱、期刊同质化相对严重等因素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1.1优秀办刊人才缺乏和单位对编辑人员的忽视。期刊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办刊人才和专职编辑。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将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出,足以显示国家对优秀办刊人才和编辑队伍的重视。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委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创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汇聚能力”[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虽然拥有较为庞大的办刊队伍(约35000余人),但在编人员仅占编辑总数的64.5%[1],且能够对标世界一流期刊的优秀办刊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的办刊人才仍然缺乏。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编辑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期刊用人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编辑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而且受社会环境及激励机制等的影响,编辑人员自身对编辑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满意度较低。1.2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业正逐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且呈现加速转变的态势。稳固的数字出版生态链是数字出版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情况来看,尚算不上真正的成熟。产业链不协调是阻碍数字出版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3]。我国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尤其是缺乏一体化的科技期刊学术服务平台。我国科技期刊能够形成完整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关键,还在于内容传播及学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只有通过打造一体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把分散的期刊出版工作进行集约,实现期刊稿件采编集中、评审集中、生产集中,进而做到数据集中、传播集中、运营集中和用户集中,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筑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坚定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布局,才能构筑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实现科技期刊的高速发展。1.3彻底破除“SCI至上”尚需时日。一方面,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仍将SCI论文纳入科技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致使我国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外流,导致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发出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虽然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国内用人单位及科研人员长期形成的“SCI至上”的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尤其目前英语仍是事实上的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英语论文是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的方式,而SCI论文须经过同行评议后才能发表,因此,SCI论文具有天然的定性功能,论文质量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5],这也从客观上增大了破除“SCI至上”的难度。让我国科技期刊留住最高质量的论文,既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的使命担当,更是我们科技期刊重点努力的方向。彻底破除“SCI至上”,留住顶级论文,科技期刊界人士守土有责[6],任重道远。1.4出版管理政策部分条款的制约。出版管理政策对期刊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有包括《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较为完整的出版管理政策体系,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期刊发展的强大后盾。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迅猛,科研产出逐年增多,国际出版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期刊市场,与国内单位以合作方式创办只有ISSN号的英文期刊,争占科技创新的新领地。但是,国家政策部分条款束缚了国内品牌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方面刊号资源严格管控,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创办新刊的需求;另一方面,出版单位与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行政区域的规定等,对我国科技期刊实现跨地区、跨媒体、集团化发展缺少政策支持,也不利于品牌系列期刊影响力的维护和进一步提升。如2019年卓越行动计划5家集群化试点单位,因缺少有针对性的特许试点政策,致使其无法按市场及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集约化和集团化进程。

2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

党的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明了方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7]。随着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2.1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委联合出台了《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重要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而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的卓越行动计划,则是推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尖兵引领、梯次跟进,试点先行、机制创新,激发科技期刊内生活力,营造科技期刊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等机制的深刻调整,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形成有效支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体系。《意见》的出台和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是我国由期刊大国到期刊强国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科技期刊重要的历史使命。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8],以及中国科协在建立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度上积极探索,打破了影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唯SCI”的壁垒,也是响应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遵照同行评议、价值导向、等效应用的原则,形成各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及时供各领域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促使高质量优秀科研论文回流,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推动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还有一系列政策同样也在促进着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9]、《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10]等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规范了科研诚信,促进了科技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党的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反映了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医药卫生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这也预示着中国医学期刊将迎来新的“春天”。2.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11],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科技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阶段和综合实力水平,决定了科技期刊已经具备加速追赶和起飞的条件[12]。这对我国科技期刊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发展的良机。2.3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不仅在国内逐年提升,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数据显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不论是总被引频次,还是被国际论文引用次数,以及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期刊,都在呈上升趋势。而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部分英文期刊已居本领域国际期刊领跑的行列。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4科技期刊多媒体出版转型步伐加快。2020年肺炎疫情对期刊出版发行产业链的各环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刊印不出,线上销售物流不畅,担心纸质期刊在印制、流通过程中有感染的风险,读者可能更倾向于从阅读纸刊转向更为安全、便捷、及时的手机、网络阅读,这样造成了传统发行收入大幅下降。在论文展示方面,国外知名期刊对于肺炎重点论文不仅提供完整的论文,而且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推介论文背后的故事,其做法远远超出了纸刊所能及的范畴,对吸引读者关注、扩大论文的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多媒体出版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以及市场的海量需求,在疫情期间显得更加突出。疫情使读者获取知识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大力促进期刊出版了数字化转型,以及集中优先网络出版的快速推进。紧盯传统发行量、依赖纸刊发行带来效益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适应读者阅读纸刊转向屏幕习惯的转变,加快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开启多媒体出版,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早在规划期刊群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搭建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目标,经过6年多的持续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投审稿、编辑加工、生产、、销售等全链条的网上服务平台。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新型出版模式,杂志社已建成以微信公众号矩阵、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App、微信小程序、微博、头条等综合的融媒体出版平台,整合了系列杂志资源,为作者及客户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出版服务模式。由杂志社搭建运营的“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内外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更是凸显了新媒体出版在即时性、便捷性、个性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后疫情时代,杂志社基于疫情期间肺炎平台积累的网上优先出版经验,落实网上优先出版平台的常态化,搭建系列杂志优秀科研成果集中优先平台,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开发新的在线知识服务产品,进一步打造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

3“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对策

查看全文

数字信号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分析探究性学习在其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基础训练、综合提高、拓展创新3个层次的实验环节促进理论教学,从电生理信号处理的医学应用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理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是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数字化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完成该课程理论学习后,面对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例如,不能理解抽样的意义以及FFT算法,不知如何设计IIR和FIR数字滤波器,不清楚如何处理电生理信号,这都不利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方法和设计流程。因此,要进行基于医工结合的实验教学设计,理实融合引导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内容[1-2]。根据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等文件精神,贯穿“智能医疗”宗旨,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补充智能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内容[3-4],探索融知识传授、能力进阶、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方案,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和“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增加学生实战信号处理体验。使学生在数字化医疗实践中完成从基础理论到综合提高的过渡、从书本知识到拓展创新的实现、从典型信号到医学信号的应用。

1教学内容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见图1),分别为连续时间信号抽样及抽样信号还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滤波器设计及实现、心电信号实验、血氧信号实验和便携式脑电信号处理实验。所有实验项目均在硬件平台上完成。学生分组练习,在项目任务引导下拓展提高、交流讨论,既可以在硬件平台上实验,也可以自行设计信号处理算法,完成智能分析与控制。1.1基础训练实验内容设计。基础训练实验内容是从理论教学内容中提炼的重点,指导学生在实验的同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连续时间信号的处理,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加工[2,5-6]。(1)连续时间信号抽样及抽样信号还原。采样是从连续到离散的桥梁,主要分析时域采样对信号频谱产生的影响及不失真条件。我们设计了连续时间信号抽样及抽样信号还原实验(见图2),以使学生掌握从连续到离散信号处理的采样原理。(2)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按时间抽取的基-2FFT算法,加深学生对离散傅里叶变换定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学会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实验内容如图3。(3)滤波器设计及实现。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巴特沃斯模拟低通滤波器、窗函数法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步骤,比较分析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熟悉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步骤。1.2综合提高实验内容设计。综合提高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提高训练[7-8]。我们设计了心电信号和血氧信号采集分析实验,让学生了解心电信号和血氧信号的概念,熟悉心率、血氧饱和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光电容积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PPG)测量。(1)心电信号实验。该实验采集电路主要包括传感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调制和解调电路。将从人体体表采集的心电信号放大、滤波,再进行调制与解调,由STM32F103VCT6微控制器处理后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该实验可以计算心率,并在各种特殊心电波形下识别R峰,可实现系统低功耗运行,预留的电流测试端口可用于功耗测量;心电波形和心率相关信息可通过蓝牙发送至手机或其他设备,实验内容见图4。(2)血氧信号实验。该实验电路可进行双波长PPG测量,包括LED的驱动与光电传感器接口电路、交直流信号采集电路、双波长信号分离电路,还可以计算血氧饱和度。主要实验过程是微控制器发出周期脉冲信号,切换红光与红外光发光管状态,血氧探头采集数字信号,通过定时器捕获通道上升沿,计算数字信号频率,带入计算公式求得血氧值与脉率值。实验内容见图5。1.3拓展创新实验内容设计。拓展创新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电生理信号识别问题[9]。本文设计了脑电信号处理实验(即脑机接口),通过便携式脑电信号采集设备,提取脑电信号特征,分析其状态。具体内容是让被试者观察某个数字重复的次数,通过分析脑电信号,判断被试者处于注意状态还是非注意状态。学生利用巴特沃斯滤波器去除干扰信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脑电信号各个频段(α、β、θ、δ4个节律),然后求解4个节律的平均值、均方差,发现δ/α、δ/β特征最明显,拓宽生物医学信号分析思路。

2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