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2:20: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艺术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势,然后论述了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具体对策包括学习信息技术,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深入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优化升级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公共艺术课程;信息化资源
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工作逐步展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革新性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1]。虽然改革成绩喜人,但是依然存在信息化教学理念滞后、信息技术应用表面化等问题。为此,应加强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实现艺术课程教育目标。
一、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有着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丰富,使教学资源多元化。在信息技术视角下,公共艺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师本人,拓展到了网络领域。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大量的课程资源,且形式多样,如视频、图片、音频等,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一门公共艺术课程都可以获得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二,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便捷、更畅通,交流空间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学习方式从书本拓展到网络,便于大学生独立选择感兴趣的艺术学习内容[2]。比如,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交互性白板、校园网站、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与教师进行学习内容上的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公共艺术教学信息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产生学习热情。此外,大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有了校园网站、数字图书馆、慕课等平台,他们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学习感兴趣的艺术课程内容,便于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学习自主[3]。
二、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进行深度变革。以研究信息技术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应用的优势与功能为切入点,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热情的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与创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职公共艺术课师资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途径。促使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快速适应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它是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如今,信息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在高职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彰显,将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顺应时代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在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同时,启迪智慧,培养健全人格,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然而,目前在我国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高职院校中,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基础普遍薄弱,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高职公共艺术教学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高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很多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在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审美教育就很少。不少高职生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只是“副科”,而把他们的学习目标锁定在学好“专业技能”上,热衷于技能考证,英语、计算机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等级考试,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艺术素养的学习意识淡薄。他们选修公共艺术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学分,顺利毕业。(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学时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信息化程度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学,传统方式授课,相对繁琐枯燥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对公共艺术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教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艺术知识储备量不多的高职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1至2学分的学时安排,使他们无法系统深刻地理解艺术,导致公共艺术学习缺乏连续性,很难对他们起到太大的素质提升作用。在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也有些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运用E-mail提交作业,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于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网页浏览等门槛较低的应用范围,不能有效地支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需求,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部规定的八类课程不能全部开设。职称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因为科研与专业课教学压力,往往不愿意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大多由学校新进人员、青年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优秀的公共艺术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分散在个别教师手中,存在着信息孤岛和教学资源共享困难的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优势提升高职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热情
高校摄影教育发展探索
【摘要】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技术与艺术的复杂结合,具有强大的媒介功能与文化外延。新时代下,我国摄影教育蓬勃发展,但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以及创新改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就当前摄影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教育;创新实践教育
一、高校摄影教育发展历程
摄影不仅是一门图像表现语言,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将光线、影调、线条、色调融为一体,用来定格瞬间、记录历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摄影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摄影以兴趣培训班的形式进入我国教育体系,随后专业课程的开设加快了摄影教育发展的步伐。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完善和理论体系的成熟,摄影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转变到对艺术情操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动着摄影知识的普及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摄影教育发展历史回顾如下表)随着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工具和能力有了质的改变。数字媒体是摄影的延伸,其作为一种动态艺术,拓宽了摄影领域。虽然二者在呈现方式与载体上显著不同,但动态展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静止的视觉艺术之上,摄影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因此,高校摄影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需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适合新时展的摄影人才。
二、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摄影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步入高校教育轨道,回顾国内40年的摄影教育发展史,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历程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教育体系正趋于完善。然而,历史背景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使我国摄影教育发展存在部分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一)教育理念不完善。摄影是人类文明的手印,是真实映像瞬间的定格,能够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但摄影的价值一直未被各界所认识并重视,虽然其以艺术的身份进入艺术殿堂,但始终委身于美术之下,在我国文化体制中的地位并不高。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与艺术的复杂结合,但大多数高校认为摄影教育是一种处于学科边缘的实用工具教育,忽略了摄影所具有的强大媒介功能与文化外延,重艺术、轻媒介,从而导致我国摄影专业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1]。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摄影专业规模迅速扩张,准入门槛降低,以市场为主导、利益为根本的短视行为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从而使摄影作品没有灵魂与思想。(二)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摄影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改革、教材理论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率提高等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现象。摄影专业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自觉成长意识不强,专业素养与教育未来发展不匹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与模式化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作品出现创新性不足、可复性高、共性化突出等问题。传统的摄影教育模式多通过课本开展理论教学,教材内容陈旧、结构失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体系没有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如缺少涉及数字摄影,AI、VR为代表的虚拟摄影相关课程,因此学生无法了解最新的摄影技术与知识。(三)实践经验不足。高校摄影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文化为一体的视觉艺术课程[2],但我国摄影教学理论往往与实践脱钩,快速便捷的快餐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了策划、运作、宣传等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摄影技术的掌握与摄影者审美艺术的融合才能够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受实践场地与设备的约束,多数院校的摄影专业采用填鸭式的理论授课方式,仅能为学生提供摄影知识,而无法培养其艺术造型能力,导致学生操作能力较弱,无法将色彩、构成、影调、模特、主题五大元素合理搭配到摄影作品中。
平面设计对手绘艺术的应用及创新展示
摘要:所谓的手绘即手工绘画的简称,是创作者通过专业的艺术设计通过手工绘画的表现方式来展示出来,这个手工绘画的作品即手绘。当下,手绘艺术受到广泛运用,由于其艺术形式简洁明了且取材多样、表现力丰富直观,因此备受市场用户的青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就有手绘艺术课程,成为学生进行专业手绘技能学习的重要渠道,同时手绘艺术在现代商业市场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手绘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独具特色且应用广泛,这也使得高校手绘艺术课程成为设计院校的重点改革课程之一。
关键词:现代平面设计;手绘艺术;应用;创新
依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手绘艺术课程教学将采用模块化方法,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侧重点等方面都进行创新,这对于手绘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将大大提升学习热情,切身投入到手绘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来,本文以手绘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多种应用以及手绘艺术课程在模块化教学的创新内容展开论述,由此为手绘艺术提供更多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手绘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的特点
1.创意记录更便捷。由于计算机办公的普及,平面设计已然成为了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方式。现代的平面设计都是借助了PS/AI等设计软件来实现的,但是归根结底,平面设计作品的初稿来自手绘创作。平面设计作品,特别是有创意需求的产品设计需要创作者的灵感,这个时候手绘的灵活性以及便捷性就显现出来。尽管信息化时代中,设计软件极为高效,但是手绘在最初的创意设计过程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手绘创作更容易激发创意和灵感,从而更容易被设计师所捕捉,为设计初稿提供雏形。2.创意设计更灵活。现代平面软件的设计作品更为精准,如长度、宽度以及像素等可以自由设置。但是就创意角度来说,手绘艺术形式则更具有灵活的优势,手绘创作不追求数据的精准,更加重视源于真实的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正是这种艺术创作的真实性使得手绘艺术能够轻易打破平面设计的创意瓶颈,令平面设计作品更具创意特色。3.创意风格独一无二。现代平面设计主要是以电脑软件为载体,并且很多企业中的平面设计都会套用相应的模板,如产品宣传模板以及节日主题模板设计等。这就使得电脑平面设计的很多作品往往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点,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特色,满足了商业化需求但是难以引发消费者的共鸣。而手绘作品则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线条还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彰显出创作者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难以被复制,当被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就会更易被用户所认可和记忆,让人眼前一亮。
二、现代平面设计中对手绘艺术的应用
新媒体下美术社团发展研究
当前我国美术社团的主体多为相关专业的学校(教师),以教育和传授美术等相关艺术知识为主。美术团体具有自愿、非营利性和民间性的特征。然而,美术社团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相应的活动等都同当前的社会文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相关,并受社会文化历史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的发展更是受到极大的影响,发生了极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为美术社团发展及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美术社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的发展则需要从思维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200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则在思维层面为探讨美术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该书由美国教授贝蒂•艾德华所著,张索娃译,对艺术教育给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思路。
一、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美术社团的发展状况
近代以来,我国美术社团的形成及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政治文化中心,比如浙江、上海等地,上海的美术社团数量占全国一半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社团获得极大发展,全国各地都陆续成立了各种美术社团,比如汉画学会、岩彩画学会、工笔画及油画学会等各类美术团体,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美术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美术社团是非功利性的组织,其学术目标也是非营利性的,其生存主要依靠组织艺术活动和筹办展览等活动来生存,以此有益于社会的项目推动着美术创作的发展,也促进了美术创作的繁荣,其运行主要采用了艺术创作与自养自理相结合的方式,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然,美术社团组织者多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学校组织,美术老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社团的主体,而学生多是受体。当然,也有自下而上的社团组织方式,此类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且聘请专业老师来指导社团工作,如聘请学长或指导老师等,这样可以充分展现学生在美术社团中的主体性,从而发挥其潜能。因此,美术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美术学习兴趣,也凸显了美术社团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正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所指出的“让想象力和观察力产生对话”。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美术社团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传统的美术社团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及交流需求,发生了极大变革。美术社团发展理念不适应社会需求。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美术创作、美术活动的开展等提供了更加多元而丰富的素材和渠道,但在一些美术社团中,其教学模式及素材选择仍为传统的模式,未能重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微信等自媒体给美术带来的变化,也没能及时创新美术社团活动组织方式及发展,同时一些社团成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新媒体技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其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美术及美术社团活动的创新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导致美术社团缺乏创新性,其发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认为,像利用视觉记忆和想象等训练能够较好地认识事物和产生创造力那样,利用新媒体技术中的视觉表达开展美术社团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术社团主要针对工艺书法、雕塑设计及绘画等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或展览等活动,美术社团利用新媒体能够以更加形象而直观、便捷的渠道向社团成员提供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及感官指令的学习,从而改变美术社团成员的学习思维。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应注重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和拓展,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现美术社团中的各类图像信息,使其为社团课程学习服务,以促使学生视野的拓宽。
二、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的新媒体课程较少,难以满足时代要求。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同美术社团相结合的新型艺术方式,其主要通过音响设备、计算机、移动终端平台及其相关技术、网络资源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新型艺术方式。《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认为艺术应“让思维看得见”。所以,新媒体艺术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新媒体在艺术表现中的魅力进行更好的感知和体会,激发学生参与艺术的兴趣和激情,发挥其创造力及想象力。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社团的教学时间常被其他科目占用,无法保障规定的美术课时量。随着美术社团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加,电脑美术社团、新媒体艺术等在美术社团领域的比重明显增加。在此境况下,美术社团却不太重视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社团发展受到限制,有待拓展。同时,美术社团缺乏新媒体艺术课程的资源。美术社团教学课程的变革需要拓展其教学内容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的发展理念及内涵不断丰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美术社团发展及教学内容、模式则相对单一,范围未能及时有效地拓展,未能重视美术社团教学资源的开发,其应用领域也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加上美术社团师资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在美术社团的实际发展中并未能重视社团的教学工作,使得美术社团的教学中可被新媒体教学课程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此外,新媒体环境下,有些美术社团的新媒体艺术意识得到提升,但其重视程度仍不能支撑美术社团的新媒体艺术教学,并且教师参与各种新媒体艺术展览的主动性也较差,对国内外最新新媒体艺术发展状况及趋势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术社团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美术社团发展的策略
艺术公选课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现已在全国高大校普遍开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艺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并不适合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斟酌,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教法进行教、学生选择最优的学法进行学、师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南广;公选课;教学方法
一、艺术公选课开设之意义
艺术是什么?“arts”一词起源于拉丁词“ars”,意思为艺术、技艺或工艺之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普遍对艺术的定义,但共识是,艺术是通过技巧和想象力有意识地创造出美丽或有意义的东西,它是主观的,艺术的定义在历史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所改变。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公选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南广学院作为一所传媒艺术类本科独立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共设有文化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摄影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10个二级学院。截至2016年4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已超1.2万人,其中艺术类生源约占70%。因此艺术公选课的开设对于南广学院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南广艺术公选课当下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是综合教育组成重要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统计了2015-2016、2016-2017学年共四学期的公选课情况。2015-2016第一学期开设74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8门,占比23﹪;2015-2016第二学期开设70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9门,占比27﹪;2016-2017第一期开设100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4门,占比14﹪;2016-2017第二学期开设84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3门,占比15﹪;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公选课开设总数是在逐年上升,但是艺术公选课开设的数量和比例确是在下降。(一)公选课地位尴尬。南广学院定位为传媒类应用型大学,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传媒与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项目合作基地、行业培训与社会服务基地。因此学校课程设置首先是以职业培养、应用性为宗旨。公选课程因其自身特点、地位对学生学业的直接影响力不够显著,其作用更多体现在隐性方面,所以造成在主观意识上不够重视公选课程。(二)缺乏专业公选课教学和管理团队。南广学院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设者均为专业课教师兼职,并不是专职公选课教师,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方式,教材几乎采用同专业课一样的规格,很难保证“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没有相应的教学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很难保证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成效。
高校美育通识课程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H大学美育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如何发挥综合性高校学科优势,如何进行美育课程顶层设计,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美育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提供可行方案,为提高美育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文科;美育;通识课程
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是美育课程建设,美育通识课程区别于艺术类专业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美育通识课程通过理论学习、赏析、体验、参与、展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迪教育,提高其艺术素养,使其从中收获人生启示、精神价值和人格感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美育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规定“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美育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如何弥补学生成长中的美育缺失,提高艺术修养?如何让美育通识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程思政如何融入美育教育?如何解决美育课程评价问题?成为各高校美育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
一、美育通识课程调研分析
H大学是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拥有12个学科门类(含交叉学科),8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4600余人。学生在4年内至少要修读15学分通识课程,内容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价值观念、世界文化与国际视野、技术进步与科学精神、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艺术鉴赏与审美情操、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八大类,其中,美育通识课程要求必须修满2学分。作者以H大学美育通识选修课程开设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整体情况
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探索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而产生和发展的特殊专业,从处理对象、操作平台到结果形式都区别于由工业革命而来的传统设计艺术专业,基于数媒专业的艺术性与计算机科技和新媒体环境关系紧密,所以在高校培养上,艺术学方面的教学体系也应独立于其他艺术专业存在。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攀升,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思考目前传统的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复合培养方式,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符合新兴产业市场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教学体系;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艺术是较为新兴的专业学科,因其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涵盖着计算机、设计艺术、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多媒体、新媒体等多个领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型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兼具计算机技术操作和较强艺术设计能力,同时在新媒体领域坚持创新,对互联网发展趋势有一定敏感度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基于专业背景和要求的复杂度,使得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更为稀缺,为此各高校争先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据麦克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院校新增专业榜单显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开办量常年位居首位,同时在高校综合满意度较高的“绿色专业”中位居前五,且连续3年保持榜单前列。但与高校其他传统专业成熟的教育经验相较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的教学体系并不能够完美综合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偏向,其中较为明显的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艺术两大门类,电脑操作类的技术课程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教师授课,设计艺术类的艺术创作课程由传统艺术学类教师授课,两者之间在教育体系上相对独立,学生在完成两种课程教学之后难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最后在择业阶段不乏出现毕业生去从事设计类或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作,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社会人才则更多由从事广播电视、动画、网络技术等其他领域转型而来,从而造成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资源浪费问题。所以就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尝试探索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艺术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是显而易见的,数字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是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塑造和传播的一种手段。通俗的说是将需要传播的内容可视化、艺术化、交互化。通过艺术处理的传播内容能够快速适应高速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同时也能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在新的平台上传播和互动,所以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性表现就是从内容的塑造过程中体现出来。脱离艺术,新媒体的内容创作将很难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也会大打折扣。反过来,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创作在脱离具体内容处理之后,则作为单纯的艺术形式存在,即数字艺术,例如日本的TeamLab数字艺术博物馆中,在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由520台电脑和470台工程投影机的共同运行下,呈现出虚拟的光影世界,在如幻如梦虚拟场境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字艺术所带来从未感受到的震撼。然而,纯粹的数字艺术在大众的视听过程中时间较短,且缺少内容信息的输出和反馈,所以只能作为小众的娱乐展示,不能进入大众的普遍日常。随着数字平台的发展,“互联网+”概念的全面普及,以及中国即将引来第五代通信网络商用时代的大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范围无限扩张,所呈现的艺术形式随之变得丰富而特殊。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由过去的文字、图片到二维、三维动画、VR沉浸式虚拟环境,再至将来5G技术下全息投影时代的到来,无一能够脱离艺术性的处理。但跟传统艺术专业中的绘画、雕塑和设计类专业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所创作和处理的对象以及呈现的平台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高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必要且特殊的过程。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类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摘要】数字媒体具有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信息渠道丰富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专业教学过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策略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数码扫描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为代表的计算机设备,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后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在高等院校教学中,数字媒体艺术也得到了师生的普遍喜爱。
1.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现状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广泛地应用高校教学过程中。当前,最常见的数字媒体涉及云数据、网络、智能移动设备等方面,通过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作为载体传递信息资讯,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的例如报纸、印刷、书刊、广播电视等媒介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数字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对时空和时间的要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获取信息量更加丰富。正因为如此,数字媒体在当下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数字媒体突破了传统教育艺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都带给师生更好的体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助力,数字媒体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打开了崭新的一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其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素养以及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而完成数字艺术创作过程。同时,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学习过程中还应具备一定的团队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以满足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已经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每年大概有16万人左右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着网络媒体、游戏电视、电影数字、动漫工业设计等领域,可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诞生于2006年,在我国高校中诞生的周期不长,属于一个新兴专业。但是随着国内数字媒体领域对人才的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院校数量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16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涉及游戏、网络、动漫、CG、影视、传媒等多个方向,在校学生已经突70万人。
2.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动画课教学综述
本文作者:陈强陈慧工作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问题是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教学方法是指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①211日本的左藤正夫从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归结为三种类型:提示型、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教学方法。其中提示型还包括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动画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基础示范完成作业,学习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实践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相关课程包括角色造型、分镜头设计、各类软件的操作等,有的专业课程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早期包豪斯的教学就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这些都对目前的动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师的讲解中领悟教师的意图,还要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行一致,充分考虑其教学行为的影响,这样的展示性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画专业的教师应经常向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观察动画制作过程,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这将使教学效果产生良性循环。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可以相互学习,对于双方来说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教师在动画制作技法等方面较为擅长,而学生在动画艺术创意等方面却有自己的见解。
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
核心课程一般被认为是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齐勒计划”和“帕克计划”为标志的。①281以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关系为例,影响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确立的主要因素是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当这些学科进入课程体系的时候,就会引起课程体系的重组。现在的艺术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并不是因为艺术课程在促进人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完善方面的功能弱于自然科学课程,而在于传统的习俗、社会的压力等原因。但是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的关系格局会有被打破的一天。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关系的又一因素。动画专业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而动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和兴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对专业课程的看法,他们很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并对专业课程做出相应的选择。当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很重要时,必定会认真听讲,对这一课程进行反复钻研,当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抵触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反感。所以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出发,这是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的问题。动画专业教学强调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结合影视语言的规律,配合时下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引进,形成我国动画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我国动画市场急需动画专业人才,特别是造型能力强的人才,来改变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形成我国动画的造型特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作品来巩固我国的动画市场,让我国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中国文化教育。在教学组织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动画专业中大多数艺术专业院校采取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但是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动画专业学生的个性,容易导致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一刀切”的培养方式不适合学生个性的成长。个别化教学可以作为班级授课的有益补充,起到强化教学、弥补缺陷的作用。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减少长期作业,增加短期和中期作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根据课程的不同进度选用不同的教学题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个性动画语言描绘物体,用动画的眼光观察物体,表现自己的感受。避免千人一面的教学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与辅导。事实证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适应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目前动画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高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动画专业也将和其他设计专业一样进入一个调整阶段。基础课程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其发展是以改革为契机的。要寻找新的目标,充实新的内容,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进行铺垫,使动画专业尽早从“红牌”专业变成“金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