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22:37: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校园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校园文化

数字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这四个方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是数字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全力构建厚重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它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精神文明。学校应当用心构筑多元化的环境文化,让学生在其熏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设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比如,建立一个学生成长网站,由师生共同参与,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改变,包括心得、体会、成绩、获奖情况等等,鼓励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用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开辟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天地,可以很好的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2全力构建创新的教师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要时刻紧跟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发现和肯定教师的价值,建立了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即能适应教师并使其能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教育环境。

查看全文

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校史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高校的文化传承,而且对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正因为如此,高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强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加强校史馆建设等方式对校史档案进行深度开发,使校史档案真正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有价值。

[关键词]高校;校史;校园文化;档案

众所周知,校史档案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录,而且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校史档案的管理,在实践中管好校史档案、用好校史档案,将校史档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1高校校史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后,高校实现办学文化的传承、继承学校文脉,必须对校史档案的价值进行深度开发。因此,高校必须在贯彻落实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高校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一,校史档案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高校校史档案记载了高校办学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高校校园景观的发展变迁,能够为当代高校办学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使高校通过挖掘档案中的学校发展重要信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实现文脉的传承,增强学校的历史厚重感,使校园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第二,校史档案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高校校史档案不仅包括学校发展历程的文字记载,而且包含学校办学历史上获得的各项奖杯、奖状、获奖证书、社会活动的纪念品、宣传册以及相关文件,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教材。因此,高校要对校史档案进行深度开发,以此为载体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激励在校师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校史档案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于高校而言,校史档案记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记载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历程,特别是校史档案中记载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这些内容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学校办学发展的历程。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史档案,能够让让全校师生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进而了解学校,促进良好校风和优良学风的构建,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要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2校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研究

与互联网发展一同成长的“90后”“00后”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对这一代显得尤为明显。如何积极适应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何在这个“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结合新媒体建设更加符合时展、更让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则是每个校园文化建立者和管理者所要关注的问题。校园文化的根本要回归服务学生,如何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管理者要积极探索的。本文就“互联网+”时代,结合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进行探讨和分析,进而构建新媒体校园文化宣传平台。

一“互联网+”和新媒体

“互联网+”同现在的网络流行词一样新潮时尚,并不为群众普遍知道和理解。“互联网+”的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剖析,“互联网+”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它用因特网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成一个系统,将信息用最快捷的方式传达给人们。“+”可以理解为增值服务,是互联网结合传统产业带来的更为优质的生产方式。将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就形成了一个以大数据为依托,更为高效便捷的网络大环境。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以现在兴起的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人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为特点。它是依靠互联网技术传播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的传播载体。“90后”“00后”是现在学生的主体,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消息,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使个人成为一个小型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新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数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媒体的诞生,使得通讯更加快捷,用户体验更加真实,更具有互动性。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直播课、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各种资料的存储备份也更加持久,更便于查找与利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冲击使得学生的选择与自控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绿色网络的建设,杜绝不健康信息对学生的荼害。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专业的建设服务团队,需要明确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将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措施

查看全文

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1新媒体与卫校校园文化

1.1新媒体。“新媒体”这一词汇最早源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制定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便迅速地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流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的官方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1]。人们对于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其内涵也随着传媒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所以,新媒体可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因其高度的开放与自由性、便捷与交互性等特点,以及互动性、全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优势,迅速得到卫校学生们的青睐和追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1.2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与新媒体的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数字化、海量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目前,新媒体已丰富了传媒形态,是对全球社会发展的革新,我国也身处庞大的新媒体环境之下。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占网民总比例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传播信息、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且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当前卫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3卫校校园文化。卫校校园文化就是以卫校为载体,通过历代的师生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它是卫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人文生态环境,是卫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卫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1.4新媒体与校园文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主要的媒体形态也随之更新。由于新媒体有其良好的自由性、时效性与互动性,被当代人广泛接受,同时成为人们接收信息、表达自我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新鲜事物拥有强大好奇心和接受力的卫校学生更是如此。校园文化在成为新媒体的新内容的同时,亦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特质。

2新媒体环境对卫校的积极作用

2.1新媒体提升卫校校园文化影响效度。在卫校学生中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以其传播快捷、互动性强、高效率等优势,已然取代了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地位,成为影响卫校学生思想、引导卫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以往卫校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主要依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利用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和建设,流传的范围、速度极为有限。而新媒体出现后,卫校通过网站、微信信息,只要在有网络覆盖的区域,学生即可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各种最新动态,为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卫校、关注卫校和展示卫校形象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从中足以看出新媒体对于卫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无形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在卫校师生中的影响力。2.2新媒体促使卫校校园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媒体具有极为多样的传播形式,其在传播过程中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卫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卫校校园文化传播形式趋于多样性。在卫校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互联网与手机媒体,师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及校园论坛等现代交流工具,多渠道地感受校园文化。同时还能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对校园热点话题展开及时讨论,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3新媒体促进卫校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新媒体平台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成为加强学生对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窗口,学校积极推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信息并及时更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国内及学校各种信息提供了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起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3新媒体环境对卫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对于建立良好有序的卫校校园文化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运用,既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避免其消极作用,使之成为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助手。3.1影响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智能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展而在校园普及,手机上网也走向便捷化和普遍化,成为卫校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上网方式之一,不少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对学生课堂、课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卫校学生大多自制力较差,经不起手机的诱惑,导致学生身在课堂却心在手机,成为低头族,对教师讲课内容不知所云,同时还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减少,课堂氛围沉闷,也降低了教师授课效果与积极性。在课后自习中,QQ交流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新媒体随时对学生发挥着巨大的诱惑作用,造成原计划的晚自习演变为整晚玩手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降低,学校学风变差,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3.2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目前网络环境仍不具备良好的秩序和应有的规范性,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有关,导致网络呈现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网络上所传播的不良信息难以监控。而卫校学生本身处于青春期,生理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处于人生中的重要构建阶段,社会经验少,判断力弱,各种不良的思潮和价值观通过网络传播,学生会轻易相信并予以转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副作用。甚至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偏离方向,看待问题时会注重消极层面,极易产生一些否定性、怀疑性判断。3.3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新媒体环境有虚拟性和交互性,参与人员在虚拟空间交流时多以隐匿真实身份的方式进行。虚拟的交往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相继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而引发信任危机。另外,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长期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变得空虚、焦虑和冷漠,使学生易出现自大和忘我以及孤僻和自负的心理状况,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人格上的发展障碍,表现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不足,甚至发展成较大的心理问题,严重制约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3]。

查看全文

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精神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档案管理是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学校;档案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灵魂,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文化、内部管理文化、外部服务文化和教育宣传文化等。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信息资源,是每一所中职学校发展的原始历史记录。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的创新建设,高效发挥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作用

(一)学校档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档案记录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方面面的原始和真实内容,反映了广大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和教职工工作创新的成果。所以,学校档案极富内涵,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档案文化的内容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明的产物,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档案工作有机联接,必将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二)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资源。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目标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综合档案室见证了学校从建校之初到不断壮大的各个发展历程的风风雨雨,保存着学校各个时期的党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活动的史料,提供了最原始可靠的真实信息,是最直观的校本教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强化学校档案的文化功能,提升育人水平

查看全文

微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入的影响,新的发展阶段,微博、微信等微信息的广泛使用,人们逐渐进入到微信息发展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面临新的发展环境,高校校园信息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娱乐化和从众化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外来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深远,因此,要认真分析微信息时展的特点重视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文在分析微信息时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信息发展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并探讨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微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微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的传播发展,信息发展呈现出短频快等特点,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给高校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认识到微信息发展时代的特点,认真对待微信息时展带来的影响,合理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发展和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1微信息时代与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1.1微信息时代概述。微信息时代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06年,当时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不深,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微博、短信、微阅读、微信等信息媒介的高速发展,微信息和微内容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微信息与大众信息传播不同,多是一个只言片语、一个短小的音视频等,从信息自身来讲相对微不足道,但是其传播的信息量却较多,如微博传播等,一些知名人士的一条微博,可能引发众多的转发和评论等,这也是微信息传播力相对较大的体现。微信息能实现即时传播,其具有潜在的传播效应,主要是以数字化传媒为载体,借助自身短小的优势,能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自身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不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借助数字化传媒的发展,微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扩大。1.2高校校园文化概述。高校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和高校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以学生为载体,与主流文化等存在联系,且与价值选择、思维特征等有独特性的文化类型。随着高校的发展,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解,更加意识到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作用,校园文化主要是以社会主流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活动为主体,重视校园精神,同时具有高校校园发展自身的特点,包括了高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如高校自身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基础设施等,这些对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行为等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不同方面的信息文化,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校风、班风等。

2微信息时代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查看全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遇、挑战与对策

【摘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新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媒体形态,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学界至今没有定论。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定义:新媒体就是注重使用网络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的优越性,进而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互动的媒介。因此,可以将“新媒体”定义如下:在新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数字电视等。新媒体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多的新媒体出现。2.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传播主体多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受众是被动接受的。新媒体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新媒体的参与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者。因而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2)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到手机,电脑,互联网,微博微信。这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3)传播更趋向于共享性。新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使人们的信息平台更具开放性,空间更具想象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信息。(4)传播的即时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需要经过多个层级,信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使信息传播能够达到即时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跟上时代潮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1)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运用互联网,手机等能够随时随地查阅信息,从哲学到地理,从文学到宇宙,只要是需要的都可以找到。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极大地丰富自己学习的内容。(2)新媒体使校园文化传播更加简洁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更多的是依托互联网,手机。信息传播仅仅需要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动动手指,不同的信息、多彩的世界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3)新媒体使校园文化更加开放。高校一直被认为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自己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加速了校内外信息的流通,也加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发展。高校师生运用新媒体工具,获取实事信息,同时校外的思想,理论,价值观等对高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自身的文化气息,理论,价值观也会随着校园文化的社会发展对社会产生影响。(4)新媒体更突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接受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因此提高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学生有了更便捷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可以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打破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界限。这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1)新媒体使校园文化传播内容更加随意。新媒体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更加自由地去获取,传播,信息。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还不能很好地分辨低俗,暴力、淫秽的内容。大学生的自控力也不强,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就会被迷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间久了就会脱离实际,产生幻觉,有心理疾病,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2)新媒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个性之所在,不论校园文化的形式如何,其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是不会变的。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具有特定的价值观,使学生知道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新媒体的开放,一方面使校园文化走出校门,和更多的社会文化相碰撞,促进了自己的成长;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在借助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随之侵入校园。这种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被削弱,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使大学文化传统的维系和传承变得更为艰难。(3)新媒体易使大学生沉迷网络。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抓住时代的机遇,紧跟潮流,是大学生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而新媒体的便捷性,迅速性,虚拟性更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大学生可以运用新媒体查阅资料,查看新闻,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一些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就容易沉迷虚拟网络世界,与外界隔离,学业和身心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金钱,到社会上偷,抢,严重危害了社会。(4)新媒体使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向学生传递特定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修养。随着新媒体的使用,大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被削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学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难度大大增加。

查看全文

新媒体下校园文化论文

一、新媒体与校园文化

(一)新媒体

新媒体的概念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定义:“新媒体就是注重使用网络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的优越性,进而以网络为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互动的媒介”。这种媒体形态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内容(如网络视频通讯、网站论坛、博客等),以手机为载体的内容(手机信息与游戏、手机电视等),也包括数字电视、楼宇与车载移动电视等。“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本质特征。

(二)校园文化

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界定目前也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一种精神传承与再塑,社会先进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导,大学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底蕴,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习与活动实践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宗旨。

(三)新媒体与校园文化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3篇

第一篇

一、新媒体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载体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它最初被用于形容电子影音(EVR)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形容的电子影音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一部分,而新媒体的观念却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并且成为广泛流传的词汇,显然新媒体这一概念离不开时代特征与最新的传媒技术。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新媒体的含义都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1]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在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2]其实无论是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还是交互传播的表现形式,最终都反映为以信息化为背景的一种渗透、结合和交融的整合媒体形态。也就是说新媒体不再是单一介质,而是一种复合形态,这较之传统媒体也更利于文化的传播。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之外,都在努力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加以影响,希望以此来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增加强有力的砝码。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校园文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也受到了挑战。例如,在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典型的文化本质,而文化大众化的特点又使师生之间的权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面临同为虚拟环境中一员的身份,这就使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条件。如何在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交错的环境中实现最初的教育和引导目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1.新媒体环境拓宽了校园文化发展的视野,但同时也为正确导向增加了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承载的主体、客体和传播的方式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无疑是良好的机遇,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空前的繁荣。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消息单向发送、被动接受的模式,主体客体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单位时间传播的信息量大增,传播的方式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刻消息传播的主体在下一刻或许就成为了消息的接受者。根据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大众传播中的两级流动”理论,[4]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应当要经过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信息从信息源通过大众媒介传达给“意见领袖”;第二层级是信息从“意见领袖”传播给受众。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可能是个人对个人,也可能是个人对多人,乃至多人对多人,由此呈现出信息传播的层级逐渐消解,意见领袖的权威被削弱的特点,因此,在传播中任何层级的受众都能享有平等的信息源,以及信息和信息接受的权利。高校校园文化本身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无形但却又无处不在的“潜课程”。因为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师生的言行,引导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校园内意见领袖的权威,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和人格的形成,使校园文化的整体积极向上。但新媒体环境削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重构了师生关系,并且与传统大学校园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广大师生的生活,占据了大学生的时间和思想的空间,甚至腐蚀其心灵,许多大学生因此而陷于迷惘、随波逐流甚至堕落。大量图片视频的信息较之传统媒介更加生动具体,更便于理解和传播,胜过传统的说教,作为教师不能轻易的胜过这些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塑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查看全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论文7篇

第一篇:休闲体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以休闲体育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现状:高校学生中休闲体育发展方兴未艾、高校学生中休闲体育未形成文化、高校学生中休闲体育发展受限。继而文章提出相关发展建议:通过文化建设引导休闲体育发展,加强休闲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关键词】休闲体育;高校;校园文化

建设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既是一所高校展示自身特色、提升其社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又是促进高校学生缓解社会生活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形成独立优秀的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本文着重探索休闲体育与高校文化之间的联系,研究发展休闲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而阐述通过发展高校休闲体育来提升高校文化品位,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独立人格的策略。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和休闲体育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创造主体,以校园为文化基地,以高校特有的人文环境为依托,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文化渗透在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它的创造主体是高校学生,以学生的各类活动为文化载体,因创造主体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创造主体产生思想与行动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为高校学生输送正能量,能够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扬,思想素质得到提升,形成健全人格。而与之相对应的消极落后的高校校园文化也会对一些自制力不强的高校学生形成负面影响,如沉迷游戏、生活颓废、奢侈浪费、不思进取等[1]。高校休闲体育,是指高校师生在课余闲暇时间自主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其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涵盖的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大体包括健身健美类、康乐游戏类、运动竞赛类、养生保健类和探险拓展类。高校师生通过休闲体育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和娱乐生活、增强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人际交往为目的。定期进行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当代高校学生缓解学习、生活、社会压力的有效途径,是青年人进行自我锤炼和提升的正确选择。(二)休闲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的活力因素。首先,休闲体育文化,是以高校师生团队协作为载体产生的文化形态,与在读书听课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相比,更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次,就目前休闲体育本身的发展状态来看,在高校中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丰富着高校文化形态。休闲体育运动需走出寝室、教室,感受阳光、自然,与同伴交流、沟通,具有竞技性的特点,使肢体得到舒展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和向上意识,充满朝气与活力。(三)休闲体育与高校文化之间形成互动。休闲体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反过来看,如果一所高校具有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也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愿意主动选择通过休闲体育来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