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课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22:2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教育课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改革与创新,迎合时代的发展脉络和高职院校改革所趋。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互融互通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创新力,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新使命和新征程。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面对新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如何挖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困境,已成为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1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1.1融合性
新媒体是不同旧媒体所交织、融合的一体化的过程。与旧媒体的最大不同是彰显了时代的特征,突出数据化、信息化、科技化特点,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文化、价值的融合与升华,是媒体转型的革命性巨大,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通识教育论文
摘要:笔者从嵌入式馆员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嵌入式服务的重要性。并且针对通识教育环境中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内容和表现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
1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问题的提出
在图书馆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及高校通识培养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正逐步从以物理性质存在的图书馆为中心转变到以服务用户实际需求为中心。而同时高校图书馆用户受众的资源和信息行为也从单一获取固定载体的资源方式转变为利用多种方式获取各种载体上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如此,教育方式的转变,根本就是思维和需求的转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压力方式的转变。从“以书为本”的咨询馆员管理到“以人为本”学科馆员服务,再到图书馆员的学科系统的嵌入式服务,这种变化是图书馆员从专业技术型素质向学术研究型素质的转变和体现,也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面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中的必经阶段。1.1通识教育环境在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古代士大夫们和读书人都是通识人才。但是古代没有像现代教育一样,有教育的目标和计划,而是宏观上笼统的进行学习,没有固定的学制年限,是一种终身学习。直到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也才有了官方钦定的规范教科书而已。现代大学是个复杂的教育系统。现代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而教育要通过课程的修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识教育也必须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实现。1.2嵌入式服务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针对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要以合适恰当的方式将图书馆各项服务内容融入用户的学习、科研、交互、网络、移动等信息环境当中。”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之中,使图书馆服务围绕在用户搜集情报的链条中去。因此,可以说嵌入式图书馆员是继学科馆员之后,图书馆馆员一个更高层次的服务形式,是某一学科专业信息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读者和服务都体现出需求的表现。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化为学科联络员—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馆员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说学科馆员是从学科开始划分的,那么嵌入式馆员就是以主动服务的角度来看待图书馆馆员的。
2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问题的表现
2.1目前图书馆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新型活页式教材在安全教育的应用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管理,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室及智慧职教云课堂线上课程教学资料,配套编写应用了新型活页教材。新型活页教材通过任务、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资源,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及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教育;新型活页教材;应用
实验室是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学生安全开展实验类课程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要求,生物与化工学院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为化工专业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入门课程。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室安全教育》由融入其他课程改革为独立设置的课程,并作为学生开始实验类实训课程的前导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考核合格才能进入实验室。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为提高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学院组织实验室管理及实训教师团队,配套开发了新型活页教材。课程的改革,为后续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开展建立了第一道防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安全责任意识。
1《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独立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较晚,可借鉴的教材、线上数字资料等教学资料较少。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开发利用《实验室安全教育》活页教材,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1.1国家对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数字化环境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支持谈起,探讨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环境的优点和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旨在为改革化学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化学教学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论文(共7篇)
第一篇:医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
1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1.1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每一个医疗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常常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则为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医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生有必要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因此,信息能力成为医学本科生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13-15]。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位医学生必需面对的问题,信息能力是当代医学生必需拥有的技能之一。
1.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通过信息道德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新时期舞蹈艺术教育相关内容探讨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是我国系统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体系,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探讨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舞蹈艺术教育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而后又深入分析了舞蹈艺术表演的基本原则所在。最后,针对数字时代下的舞蹈艺术教育相关内容,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育、舞蹈艺术表演、数字时代、开展策略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教育部在二零零一年七月所新颁布的新课改标准当中,正式将舞蹈艺术教育纳入到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当中[1]。这是个舞蹈艺术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所在,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舞蹈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舞蹈艺术教育受到了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整体影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新时期我们要想让舞蹈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入研究舞蹈艺术教育的开展性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舞蹈艺术表演原则分析
从概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中核心的内容是舞蹈艺术表演。对于舞蹈艺术表演来说,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活动[2]。事实上,表演活动从属性上来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范畴。这实际上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完全来源于内心意识的累积。因此,我们在实际进行舞蹈艺术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教导学生认识和体验到舞蹈作品,从而可以进一步达到解放自我的目的。纵观舞蹈艺术表演领域的认知观念,无疑是具备多元化特点的,不仅有表情观还有表意观的存在[3]。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哪种表演馆都依赖于舞蹈表演整体性的开展,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舞蹈表演中,舞蹈和表演是两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再从舞蹈艺术表演的任务观来看,其核心任务就是要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台美术等手段来对任务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从而能够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在。笔者认为,舞蹈艺术表演需要的是技艺双修,是学习和表演都要同时顾及的教学活动,所以有特殊性的环节存在[4]。如果想要舞蹈艺术表演能够顺利开展,则一定要遵循恰当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点滴渗透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的贯彻,不仅仅要在整个表演过程当中,更要从实际出发,从舞蹈艺术教育入手,教导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知,激发舞蹈表演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5]。另外,在实际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从个体技能和学习创造双重角度出发,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对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和规律要均衡协调发展。
剖析数字化校园建构的重大意义及作用
摘要:本文从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设施应用、实施课题带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还是学科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都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由于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由此导致了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知识的获取、积累与广博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关键是知识的选择与整合,通过知识的“组合”、“重组”与“再创造”获得新的成果,其核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美国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创新人才确立为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的做法是将通识课程设置为三种模式:基于学科的模式、基于能力的模式和两者混合的模式。而在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与挑战。文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门类较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信心不足,因此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多。高校文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改变和调整知识结构,加大通识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作为首要任务,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拓展延伸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平面与立体设计、艺术创作和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基于能力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法律、社会、人文和艺术等学科的优势进行拓展,实现跨学科和文理渗透的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与基本框架
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普遍缺乏,科学思维习惯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核心”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通过“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联与传递,围绕知识体系延伸与拓展,通过基本动手制作训练,证明“我能做”、“我会做”的“胜利”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兴趣”转化为“激情”。(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1.教学理念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系统知识传递,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胜利感”,以“胜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立信心和自我能力的再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总结和主动探究,以此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学方法通过模块化和集成设计,构建起优良的教学平台。基本思路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一体化和模块化。将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实验与实践、跨学科应用以及评估与考核等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依据应用进行模块组合与集成。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可通过设计的新模块置入到系统中,快速实现知识的扩充与拓展,提供一个灵活多样、可重组集成的教学平台。通过结构化、模块化、平台化的理论和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实际,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目前教育和培训行业也在探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实践,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主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将知识延伸到摄影、摄像、绘画、音乐、动画和艺术等领域,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宽广。任何创造性艺术作品和科研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知识积累、经验取得、实践验证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教学活动不单单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技术的同时去思考、想象、理解、设计和创作。(二)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与塑造。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情比智慧更重要。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提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强调知识重要的前提下还要求人们更加注重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但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还要靠后天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在现代科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科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实验有两种解释:一是探索性实验,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自我延伸完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需要、教学理念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乃至是全人类的需要。因此,课程的动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继而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实现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创作。设计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学生为项目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概念创意到设计方案再到实施研发,最终完成整个作品。整个过程包含着研究的全部内容与过程,以系统的知识传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必须反复尝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正确和充分地认识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浓厚、持久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灵感,促使其充分发挥智能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探究是学生完成自我升华的关键,要成为21世纪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要拥有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型教学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能够熟悉各种典型的媒体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体系,掌握一套主流媒体的集成创作开发工具。
三、科学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通过合作与实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与多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创建理论与实践、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手能力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教学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综合化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重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再次认识和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探究、知识重组和团队合作,创造出新的作品并获得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在物理精品课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精品资源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建设精品资源课程所需要的指导性思想和理念,并结合实际大学物理课程工作,对我国的精品课程的升级和转型具体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物理;精品课堂
建设大学物理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理工学科中实现了大面积的开展,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因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等,实现了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升级和改造。近两年,我国的相关教育学者依据国家精品资源课程的共享建设要求,对同济大学的大学物理及该学科的网络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笔者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建设思考和做法,对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精品课堂建设中应用的各种技术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对数字化教学进行了普遍强调,同时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过程。科学地设计大学物理课程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需要慎重开展的工作。因此,设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对综合素养的人才进行培养,基本思路是帮助学生创建探究式学习模式,方法是在先进的教育信息基础上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学生需要对混合式学习进行适应[1]。混合式学习和教学的一般理解是,将E-Lenrning优势和传统的课堂学习优势进行结合,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监控和启发等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E-Lenrning主要是数字、电子、网络化学习。不同的翻译代表的观点是不同的。数字化强调的是数字化的内容学习;电子化强调的是电子;网络化强调的是在学习中结合数字化内容及网络化的资源。以上三者都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强调,重点突出了技术在教育中的改造和引导作用。
2.信息技术在精品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欧洲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及启示
1欧洲数字人文教育概况
欧洲语言资源与技术研究基础设施(EuropeanResearchInfrastructureforLanguageResourcesandTechnology,CLARINERIC)及艺术与人文数字研究基础设施(DigitalResearchInfrastructurefortheArtsandHumanities,DARIAH-EU)合作建立的数字人文课程注册门户[3]是欧洲数字人文模块、课程和项目的开放在线门户网站,为学生、研究人员、教师和机构在数字人文方面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通过对该网站的数字人文课程情况进行调研,可以大致了解欧洲数字人文教育概况。该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2月28日,在网站中注册的数字人文课程总共有153个。这些课程包括了本科、硕士、博士的整个阶段。其中面向本科生的有39个,面向硕士生(含研究硕士)的有69个,面向博士生的有5个。此外,还开设了28个学分课程、4个暑期学校课程、一个继续教育课程、4个模块(Module)课程。1.1国家分布。从分布的国家来看,德国(29)、荷兰(27)、瑞士欧洲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及其启示魏清华(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普及,催生了信息科学与传统人文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欧洲的数字人文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以数字人文课程注册门户数据为基础,从国家、学科、技术3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并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为例,对欧洲的数字人文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数字人文教育的一些建议。[关键词]数字人文人文计算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分类号]G258.6139(18)、意大利(15)、法国(12)所占比例较高,共开展了101门数字人文课程,占课程总数的66%。虽然在数量上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法国占课程总数的一半以上,但在国家分布上仍然比较广泛,为众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可。1.2学科分布。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统计,数字人文课程涉及的学科排名前八位的分别为:数字人文理论与方法艺术与文化研究、语言学与语言研究、计算机科学、文学和语言研究、历史、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人类语言技术;除此以外,还涉及社会科学、考古学、哲学、民族学、音乐学等众多学科。由此可见,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是数字人文课程的主要阵地,其次是历史学、考古学、传播与媒体、社会科学、音乐学等。可见,数字人文课程的学科分布非常广泛,并呈现较强的学科交叉性。1.3技术分布信息技术是数字人文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按照数字人文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进行分类统计,编码、信息检索、文本挖掘、关联开放数据、元数据保存、搜索技术、聚类分析、实体识别、扫描、机器学习等是数字人文课程的主要技术构成。
2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现状调研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London,KCL)的数字人文研究具有悠久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在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应用计算方法和工具的大学之一。2002年,数字人文系正式成立。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DepartmentofDigitalHumanities,DDH)是英国文化、媒介与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科研评估研究能力(researchpowerintheResearchExcellenceFrame⁃work)排名第一的专业,专业涵盖本科到博士,此外还建立有数字人文实验室(DigitalLab)。因此,笔者以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数字人文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伦敦国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数字人文部网站[4]、《伦敦国王学院2018年本科生指南》[5]、《伦敦国王学院2017年研究生指南》[6]。KCL数字人文系总共开设了7门学位课程,其中1门本科课程,5门硕士课程以及1门博士课程(见表1)。课程采用学分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每种类别下分别由多个课程模块组成。除Dissertation(学位论文)以外,总共82个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25个,选修课程模块57个。必修课程为必须取得学分的课程,选修课程为学院提供的与学位相关的课程以供学生自主选修,大部分模块为15、20个学分不等,学生需要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博士阶段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无学分限制。此外,数字内容管理(DigitalCuration)为两年制硕士课程,其一年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另外一年在柏林洪堡大学。2.1本科生(BA)课程。“数字文化(DigitalCulture)”本科阶段的课程,主要是包含数字化和互联网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及数字文化如何影响社会变化。课程为期三年,共有360学分,其中必修课占67%,选修课占33%。该课程主要学习内容为:(1)分析数字文化的主要方面,如社交媒体如何运作以及互联网如何影响行业等;(2)学习信息技术的历史、数字经济的本质、新媒体的理论和数字时代的政治;(3)提供有关数字文化研究的技术培训,包括从社交媒体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网页设计及技术、数据呈现和数字保存等方面。2.2硕士研究生(MA)课程。数字人文部在硕士阶段共开设了5门课程,这5门课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1)“数字人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提高参与者对与数字媒介人类文化研究相关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旨在从学术、文化遗产和商业世界的角度,对人类文化研究的数字理论与实践有所了解;(2)“大数据与社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理解大数据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析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大数据,并通过汇集领域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他们提供从事大数据职业的背景;(3)“数字内容管理”属于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硕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具有大量数字信息和知识的组织和企业中的领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战略,技术和实践技能,为其在数字信息和资产管理提供指导;(4)“数字社会、文化”的目标是提高参与者对数字技术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包括表演艺术、电信、信息技术、哲学、法律和教育等活动领域。该课程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借鉴了艺术与人文学科、法学、物理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的课程设置,旨在针对不同的参与者,为那些非技术背景的人提供技术见解,并为没有系统地思考数字文化的人提供文化观点;(5)“数字资产媒介管理”是为了应对数字资产和媒体管理专业人士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开设的课程,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数字媒体和数字资产的价值。2.3硕士研究生(MA)选修课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整体呈现出较高的重合性。从课程模块名称上看,这些重合性较高的课程关键词主要有: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数字生态系统(DigitalEcosystems)、数字文化(DigitalCulture)、数字媒体(DigitalMedia)、数字营销(Digi⁃talMarketing)、数字出版(DigitalPublishing)、数字文本(DigitalTexts)、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ContentIn⁃dustries)、数字资产(DigitalAsset)、元数据(Metada⁃ta)、开放文化(OpenCulture)、数字文化(DigitalCul⁃ture)、网络技术(WebTechnologies)、APP、地图(Maps)等。
3启示
欧洲数字人文相关研究与教育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而国内数字人文的相关研究刚刚兴起,尤其应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促进数字人文的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3.1构建数字人文知识结构体系。McCartyW在《人文计算》[7]一文中,绘制了一幅人文计算知识结构图。这幅图包括中间的学科中心MethodologicalCommons(如文本分析、数据库设计、数值分析、音乐检索与分析)、上半部分的类属研究(如文学与语言学、哲学研究、神学与宗教研究、历史研究)、下半部分的宏观扩展研究领域(如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历史学)3个部分。在学科中心与类属研究的中间有双向箭头彼此连接,代表数字人文学科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动态交互性。该图总结了近40年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重心,清晰地展示了计算技术被包含在人文学宏观领域的归属关系。[8]开展数字人文知识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界定数字人文的学科界限,了解其学科属性,从而也可以为构建数字人文教育体系提供参考。3.2依托图书情报学科开展数字人文教育。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国内有部分高校文科学院已经在数字人文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从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其开展的主体仍然为图书情报学科领域[9]。如2011年成立的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依托信息管理等学科优势,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力量,通过召开论坛、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申报基金等工作积极推动数字人文教育。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也积极涉足数字人文领域,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组建数字人文课题小组、举办“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启动“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工作坊”、主编印制《北京大学数字人文指南》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数字人文的发展,也突显了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作用和贡献。3.3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字人文培训。在国内数字人文课程体系还未建立的情况下,可以专题培训、研讨会的形式开展数字人文培训和研讨。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举办的“数字人文跨学科论坛”、《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数字人文与清史研究”学术工作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徐力恒启动的“数字人文研究技能与方法读书会”、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举办的“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北京大学举办的“数字人文论坛”等活动是目前数字人文培训的典型案例。3.4整合数字人文课。程对现有数字人文网络课程资源、MOOC资源进行系统收集和分类整理,构建数字人文课程列表,然后利用各类媒体(如微信、微博、学术论坛)进行广泛宣传,让有学习需求的人员能够更方便地找到所需课程和资料。同时,也应鼓励那些有条件的老师利用网络平台及工具开设数字人文公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