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课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22:2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教育课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教育课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改革与创新,迎合时代的发展脉络和高职院校改革所趋。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互融互通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创新力,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新使命和新征程。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面对新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如何挖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困境,已成为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1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1.1融合性

新媒体是不同旧媒体所交织、融合的一体化的过程。与旧媒体的最大不同是彰显了时代的特征,突出数据化、信息化、科技化特点,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文化、价值的融合与升华,是媒体转型的革命性巨大,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图书馆通识教育论文

摘要:笔者从嵌入式馆员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嵌入式服务的重要性。并且针对通识教育环境中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内容和表现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

1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问题的提出

在图书馆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及高校通识培养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正逐步从以物理性质存在的图书馆为中心转变到以服务用户实际需求为中心。而同时高校图书馆用户受众的资源和信息行为也从单一获取固定载体的资源方式转变为利用多种方式获取各种载体上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如此,教育方式的转变,根本就是思维和需求的转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压力方式的转变。从“以书为本”的咨询馆员管理到“以人为本”学科馆员服务,再到图书馆员的学科系统的嵌入式服务,这种变化是图书馆员从专业技术型素质向学术研究型素质的转变和体现,也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面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中的必经阶段。1.1通识教育环境在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古代士大夫们和读书人都是通识人才。但是古代没有像现代教育一样,有教育的目标和计划,而是宏观上笼统的进行学习,没有固定的学制年限,是一种终身学习。直到有了科举制度以后,也才有了官方钦定的规范教科书而已。现代大学是个复杂的教育系统。现代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而教育要通过课程的修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识教育也必须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实现。1.2嵌入式服务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针对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要以合适恰当的方式将图书馆各项服务内容融入用户的学习、科研、交互、网络、移动等信息环境当中。”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之中,使图书馆服务围绕在用户搜集情报的链条中去。因此,可以说嵌入式图书馆员是继学科馆员之后,图书馆馆员一个更高层次的服务形式,是某一学科专业信息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读者和服务都体现出需求的表现。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化为学科联络员—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馆员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说学科馆员是从学科开始划分的,那么嵌入式馆员就是以主动服务的角度来看待图书馆馆员的。

2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问题的表现

2.1目前图书馆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查看全文

新型活页式教材在安全教育的应用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管理,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室及智慧职教云课堂线上课程教学资料,配套编写应用了新型活页教材。新型活页教材通过任务、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资源,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及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教育;新型活页教材;应用

实验室是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学生安全开展实验类课程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要求,生物与化工学院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为化工专业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入门课程。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室安全教育》由融入其他课程改革为独立设置的课程,并作为学生开始实验类实训课程的前导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考核合格才能进入实验室。教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为提高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学院组织实验室管理及实训教师团队,配套开发了新型活页教材。课程的改革,为后续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开展建立了第一道防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安全责任意识。

1《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独立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较晚,可借鉴的教材、线上数字资料等教学资料较少。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开发利用《实验室安全教育》活页教材,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1.1国家对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查看全文

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数字化环境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支持谈起,探讨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环境的优点和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旨在为改革化学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化学教学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探究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化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与功能目标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查看全文

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论文(共7篇)

第一篇:医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

1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1.1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每一个医疗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常常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则为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医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生有必要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因此,信息能力成为医学本科生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13-15]。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位医学生必需面对的问题,信息能力是当代医学生必需拥有的技能之一。

1.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通过信息道德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查看全文

新时期舞蹈艺术教育相关内容探讨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是我国系统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体系,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探讨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舞蹈艺术教育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而后又深入分析了舞蹈艺术表演的基本原则所在。最后,针对数字时代下的舞蹈艺术教育相关内容,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育、舞蹈艺术表演、数字时代、开展策略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教育部在二零零一年七月所新颁布的新课改标准当中,正式将舞蹈艺术教育纳入到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当中[1]。这是个舞蹈艺术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所在,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舞蹈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舞蹈艺术教育受到了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整体影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新时期我们要想让舞蹈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入研究舞蹈艺术教育的开展性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舞蹈艺术表演原则分析

从概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中核心的内容是舞蹈艺术表演。对于舞蹈艺术表演来说,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活动[2]。事实上,表演活动从属性上来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范畴。这实际上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完全来源于内心意识的累积。因此,我们在实际进行舞蹈艺术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教导学生认识和体验到舞蹈作品,从而可以进一步达到解放自我的目的。纵观舞蹈艺术表演领域的认知观念,无疑是具备多元化特点的,不仅有表情观还有表意观的存在[3]。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哪种表演馆都依赖于舞蹈表演整体性的开展,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舞蹈表演中,舞蹈和表演是两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再从舞蹈艺术表演的任务观来看,其核心任务就是要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台美术等手段来对任务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从而能够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在。笔者认为,舞蹈艺术表演需要的是技艺双修,是学习和表演都要同时顾及的教学活动,所以有特殊性的环节存在[4]。如果想要舞蹈艺术表演能够顺利开展,则一定要遵循恰当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点滴渗透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的贯彻,不仅仅要在整个表演过程当中,更要从实际出发,从舞蹈艺术教育入手,教导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知,激发舞蹈表演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5]。另外,在实际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从个体技能和学习创造双重角度出发,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对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和规律要均衡协调发展。

查看全文

剖析数字化校园建构的重大意义及作用

摘要:本文从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设施应用、实施课题带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在物理精品课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精品资源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建设精品资源课程所需要的指导性思想和理念,并结合实际大学物理课程工作,对我国的精品课程的升级和转型具体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物理;精品课堂

建设大学物理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理工学科中实现了大面积的开展,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因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等,实现了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升级和改造。近两年,我国的相关教育学者依据国家精品资源课程的共享建设要求,对同济大学的大学物理及该学科的网络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笔者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建设思考和做法,对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精品课堂建设中应用的各种技术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对数字化教学进行了普遍强调,同时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过程。科学地设计大学物理课程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需要慎重开展的工作。因此,设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对综合素养的人才进行培养,基本思路是帮助学生创建探究式学习模式,方法是在先进的教育信息基础上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学生需要对混合式学习进行适应[1]。混合式学习和教学的一般理解是,将E-Lenrning优势和传统的课堂学习优势进行结合,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监控和启发等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E-Lenrning主要是数字、电子、网络化学习。不同的翻译代表的观点是不同的。数字化强调的是数字化的内容学习;电子化强调的是电子;网络化强调的是在学习中结合数字化内容及网络化的资源。以上三者都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强调,重点突出了技术在教育中的改造和引导作用。

2.信息技术在精品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一、引言

当前全球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还是学科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都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由于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由此导致了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知识的获取、积累与广博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关键是知识的选择与整合,通过知识的“组合”、“重组”与“再创造”获得新的成果,其核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美国研究型大学把培养创新人才确立为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遍的做法是将通识课程设置为三种模式:基于学科的模式、基于能力的模式和两者混合的模式。而在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创新能力决定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与挑战。文科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门类较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信心不足,因此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多。高校文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改变和调整知识结构,加大通识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作为首要任务,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拓展延伸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平面与立体设计、艺术创作和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基于能力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法律、社会、人文和艺术等学科的优势进行拓展,实现跨学科和文理渗透的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与基本框架

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普遍缺乏,科学思维习惯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核心”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通过“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联与传递,围绕知识体系延伸与拓展,通过基本动手制作训练,证明“我能做”、“我会做”的“胜利”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兴趣”转化为“激情”。(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1.教学理念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系统知识传递,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胜利感”,以“胜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立信心和自我能力的再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总结和主动探究,以此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学方法通过模块化和集成设计,构建起优良的教学平台。基本思路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一体化和模块化。将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实验与实践、跨学科应用以及评估与考核等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依据应用进行模块组合与集成。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可通过设计的新模块置入到系统中,快速实现知识的扩充与拓展,提供一个灵活多样、可重组集成的教学平台。通过结构化、模块化、平台化的理论和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实际,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目前教育和培训行业也在探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实践,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主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将知识延伸到摄影、摄像、绘画、音乐、动画和艺术等领域,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宽广。任何创造性艺术作品和科研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知识积累、经验取得、实践验证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教学活动不单单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的欲望,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技术的同时去思考、想象、理解、设计和创作。(二)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与塑造。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情比智慧更重要。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提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强调知识重要的前提下还要求人们更加注重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但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还要靠后天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在现代科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科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实验有两种解释:一是探索性实验,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自我延伸完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本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需要、教学理念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乃至是全人类的需要。因此,课程的动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继而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实现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创作。设计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以学生为项目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概念创意到设计方案再到实施研发,最终完成整个作品。整个过程包含着研究的全部内容与过程,以系统的知识传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必须反复尝试,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正确和充分地认识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浓厚、持久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灵感,促使其充分发挥智能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探究是学生完成自我升华的关键,要成为21世纪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要拥有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型教学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能够熟悉各种典型的媒体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体系,掌握一套主流媒体的集成创作开发工具。

三、科学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通过合作与实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与多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创建理论与实践、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动手能力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教学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综合化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重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再次认识和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探究、知识重组和团队合作,创造出新的作品并获得新的知识。

查看全文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施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设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将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配合不断深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师范生的从教热情,进而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引导师范类专业人才在实践训练中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育人导向,设置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学技能实训、教学实验和科研训练等实践类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教学能力实训体系,促进教育理念向实践教学能力转化

学校设计与实施师范类专业人才(即师范生)培养方案,使师范生课程学习与教学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能力实训体系: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师范生开展渗透性教学观摩与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包括课堂教学观摩、案例分析讲解、小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观摩课程均为由优质中学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获奖课程或参赛课程。课程配有主讲教师课程设计思路介绍,帮助师范生加深对中学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解。大学三年级师范生系统学习学科教学论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类、心理类课程;各专业结合自身学科教学特点,设置本专业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实训课程,要求师范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课程与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师范生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大学四年级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并修读教师教育提升课程。师范生通过进入中学教育实习,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把握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磨练教学能力。同时,鼓励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和资料,开展教育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向高年级师范生开设项目制学习、研究方法、教育前沿、比较教育等高阶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起到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作用。配合三个层次的课内教学能力实践训练,在课外,组织开展类型丰富、逐级深化的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以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演讲比赛等;大学三年级,由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未来教育家•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大学四年级,开展学院、学校两个层面的教育实习成果汇报、优秀课程比赛、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学校通过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竞赛活动,促进师范生形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进阶,让师范生体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过硬的教学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课内环节,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