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23:47: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教育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字教育技术

探求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进程中的价值

[摘要]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教育日益呈现技术化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工作技术化价值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教育日益呈现技术化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查看全文

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包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教学环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资源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科技水平的提高则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缺点。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操作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狭义的就是指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广义来讲,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施教学优化的教育技术。它是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的方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现代教育技术伦理要求及实践

一、以道驭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道德实践

从伦理的角度衡量教育技术,它不再是一种中立的力量,而是被赋予了显著的道德要求。当教育技术从一种额外的辅助性工具变为了教育理念来支撑教学课堂的时候,必然要接受伦理道德对技术理性的监督,因此“以道驭技”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蕴含的伦理目标,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道德实践要求。第一是对教育技术的使用者而言,如何增强自我伦理规约与控制能力,保障教育技术使用过程中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例如一些课堂教学出现多媒体软件故障时,教师中断教学过程等待维修,有的教师没有工具辅助就无法上课。在发生这些状况时教师不妨问问自己在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所教、所学是否流畅、是否有所收获到底取决于工具还是源自于教师对学生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发?在过去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仍然坚持上课,现在技术条件优越了,反而娇惯了一些教师无休无止地进行“播放课件式教学”,“这种既成的教学课件无须教师本人和学生再思考,教师直接使用他人课件、宣读屏幕”[1],严重违背教育技术使用的正当性,是教师职业水平疏漏、道德意识缺失的体现,却屡屡被视为“正常”教学行为,究其根本在于现行教育领域大力推崇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忽视了教师的技术伦理教育,缺乏针对信息技术污染的防御监控手段。因此,教师技术伦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意识的塑造,还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当中,例如北大附中要求教师在教案撰写中详细说明每一处教学工具和技术应用的原因、操作方式、预期效果,并让教师额外论述有没有替代该教育技术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相当的情况下要求教师优先使用替代性教学策略,这一备课方式的好处是给出了教师对教育技术选择的分析、比较和思考余地,同时基于对教师的教案跟踪来检查课堂教学的技术应用情况,为学校管理和后期教学评价提供了监督机会,从源头上遏制教育技术滥用,值得推广。第二是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量”与“度”的平衡,这是教育道德性存在的基础。教育技术越发达越需要伦理规约来引导,也越强调技术掌握者和使用者的敬畏感,“教育技术不仅打破了教学主体的自由度,还扩展了学习主体的自由度”[2],但并不是教育技术用得越多越好,怎么用和用到什么程度都是教育伦理的考量对象。习惯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全程采用计算机来支撑教学,内容演示用屏幕、知识讲课用扬声器、板书用打字、师生交流用即时在线软件,这种对“量”的僭越要通过制度加以控制。以美国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控制为例,美国学校规定,除了电教课程以外,任何教师在一堂课中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传递模式至少占据总教学时长的二分之一,网上教学传递模式少于总教学时长的三分之一,混合式教学传递模式少于总教学时长的二分之一。对此,中国学校教育领域还没有相关的规定,而在“质”的方面,美国学校教师的所有教学技术应用都要求实例注释,即提供技术应用在微观层面的使用说明,以美术课堂的图片展示为例,美国教师图片展示的微观教学设计包含了以下信息传递目标,一是学生看到了什么;二是学生想到了什么;三是学生看懂了什么。而中国教师如果直接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则往往只有“给学生看”这一个宏观诉求,前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能够从图片中获得什么,还欠缺什么,教师在技术应用之外还需要做些什么,后者则没有这个过程,“促使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诉求向微观诉求转向是衔接教育技术‘量’与‘质’的有效途径”[3]。

二、育人为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关系实践

教育技术正在促使一部分教学活动发生异化,过去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观察他们的学生,而现在教师却花大量的时间面对海量信息,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劳动的替代,对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情绪反应、责任感与义务等沟通体验的改变损害了教育过程的伦理机制,破坏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独有的心理支配关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关系诉求指向复原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个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使用教育技术不是让技术异化我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机器不能代替教师设计教学,一些教师依靠互联网寻找资源,通过PPT展示资源就完成了备课和上课,技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功能吗?并没有!那么教师要怎么使用教育技术才符合伦理原则,凸显施教者身份呢?以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为例,使用数字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是许多教师的课堂通例,教学媒体种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以口语媒体、视觉媒体、多媒体为主的现代“热媒体”全面替代了过去黑板、挂图、标本等“冷媒体”,前者仅需要依靠媒介本身就能获得信息传播,后者则要求教师的手动再现,但传统“冷媒体”是集合了教师声音、形象、技能、肢体语言的人对人的直接传播形态。“热媒体”较“冷媒体”更具有信息传播优势,然而教学的过程除了知识信息的传播外,还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的熏陶和模范作用,教师不能放弃充当知识的先行组织者这一根本身份。因此,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应该且必须是学生,教师只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彰显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伦关系。例如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适当的时候播发幻灯片或视频可以起到激发和提醒的作用;高中学生到了开发思辨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更加注重对案例的讲解和论证,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模拟演示,但却不适合再依赖图文并茂的激趣技术;对于理科生而言,分析、演绎、归纳等步骤推理,传统板书比现代技术的适宜性更高;对于文科生而言,唤起他们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需要提供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机会更多。可见,以学生为中心,按需使用教育技术才是教师信息素养和理性人格的体现。其次,教育技术应该成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渠道或手段,但在现代教育的信息暴涨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时间也被割裂得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是越来越懒惰。技术为学生节省了力气,也阻碍了他们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应用要遵循“去冗余化”原则,排除无效资源以及存在于技术中的无效材料,规避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防止技术所引发的疲劳效益;另一方面,同一技术的呈现方式下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例如教育领域关于“电子书包”是否可以进入课堂的谈论,电子书包属于无线电子设备,类似于进入课堂的笔记本电脑,它能提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掌上阅读和书写功能,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一些学校进行试用,它让沉重的教科书变成了轻便的电子终端,但现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摆在了教师面前: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怎么办?全盘的数字化、程序化操作后,学生的个性、情感发展、同学之间合作互学怎么来?因此对于电子书包我们应该具有如下的伦理态度,即教师绝不能图方便将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教学课件包,也不能为了技术应用的统一性、便捷性而牺牲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中的情感伦理关系。再来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的驱动下,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大多表现为技术使用的多样性,“当教育技术完全驾驭课堂流程,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知、情、意的交融”[4],教师和学生都在“机器”面前安静地坐着,看着画面上的五彩纷呈,本人却都是静态的,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和丰富内涵在不良的技术应用面前不复存在。因此,在“教师—技术—学生”的信息传递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师生、生生以及学科内容的互动,否则学生将在孤独无缘的环境中学习、诸如图标、地图、模型、绘画、视频等视觉信息传递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促使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制作PPT,增加知识可视化过程的交互性特征,并在PPT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介绍其中的内容顺序、线条符号和箭头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前设性评价和教师的后置性评价来展开知识串联和师生、生生互动,包含了学生的主体理解、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是满足了伦理关系需要的技术应用方式。

三、问责促实: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责任实践

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重新定义了“教育”的形态,技术能为教育解决形式和结构上的疏漏,却无法为教育创造文化,教育性的根本属性是文化属性,防止技术的工具对教育文化属性的违逆是教育伦理责任实践的基石,没有相应的行业规范和问责机制一切都是空谈。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保障和维护现代课堂教学中文化的纯洁性和完整性,在理念方面的提倡和塑造大大超过实践,已有大量的文献在呼吁摆脱工具化的侵染,防止信息污染、资源分配冲突、隐私泄露、文化偏见、知识产权纠纷等价值迷失,却看不到有具体的管理机制和惩罚措施介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亟待以问责促落实的行业体系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自律与他律的相辅相成。以学校教育网络技术应用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为例,随着互联网应用在课堂教学的普及,教师构建网上教学支撑环境、借用网络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已成为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强大的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例如特色试题库、高级教师上课视频等等,学校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建设的原创性、专业性内容却屡屡出现知识产权侵害问题,大量以采集信息来达到访问量的商业性网站只需要应用“爬虫”技术便可在几小时内将内容搬空,这种对计算机服务器集群信息的整体偷录带来了两个伤害,一是严重打击了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做出了不良示范,将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理念援引到教育领域,使教师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粗糙仿拟、直接挪用成为惯性现象,伤害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投入。因此互联网技术环境既是教育领域知识产权侵害的重灾区,也是导致教师技术伦理应用失范的源头之一,现有教育行业标准没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就无法遏制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案、课件、试卷、论文等教师工作渎职和剽窃现象。无论是学校网站还是教师原创性教学资源都应设有相应的等级防护措施,为追责创造条件。例如可以将教育资源划分为公开性防护、签名性防护和保密性防护三种防护等级,其中公开性防护归于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范畴,只对盈利性商业网站盗用行为进行追责,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无偿使用。签名性防护则要求所有公开类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及教师以个人名义上传到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嵌入版权说明,对此美国学校利用数字水印技术来帮助教师完成作者、单位、时间、题目等载体信号标记。目前国内互联网环境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对教师个体教学资源的技术性投入应纳入知识版权的问责范畴,数字水印技术面向教师开放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可有效防止教师之间的非法复制以及鉴别非法复制品,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所有的PDF格式文档都能够通过数字水印技术来加以识别,而个体识别性保障手段的介入促使追责成为了可能。最后是保密性防护,保密性防护相较前两者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身份认证技术、文档加密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对普通的教师没有普适性,但可广泛用于学校网络资源、教师知识成果的出版领域,作为制作、发行和授权的数字版权标识。我国现阶段针对学校教育知识版权问责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以问责促落实的教育行业标准需要走在前面,为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的出台铺陈条件,确保数字技术在教育伦理责任监控的许可框架内运行,逐渐缩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然与应然的距离。

查看全文

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图书馆管理来说,数字化管理是促进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主要针对当下中小学教育中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管理;建议

一、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状况分析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的七间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管理现状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图书馆访馆人数减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长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给学生购买一些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进行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这也直接导致了读者去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借书的人数大大减少。“快餐式”的阅读模式逐渐开始在学生中盛行,进而导致传统的阅读模式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为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模式也就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查看全文

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是必然趋势。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是既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针对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从而弥补和改进传统器材的不足。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教师有效教学

1.1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抽象枯燥的科学概念具象化,助力学生的认知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简单、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的识字量少,必然愿意依托图形、动画等元素传递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各种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例1:在教学关于“春夏秋冬”的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安排在低年级),教师一般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四季不同的特征,然后加以归纳。教师可以通过同一棵树在不同季节的状态,让学生了解季节更替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这棵树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以图像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可先让学生分别观看这棵树春天的花开、夏天枝叶的茂盛、秋天枯黄的树叶及落叶、冬天被白雪覆盖的样子,再把4幅图放在一起比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跨越时间的障碍,把自己的感知归纳成四季的特征。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把一年的变化浓缩到几分钟里,而且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借助对图片的观察和比较,就能发现季节特征的变化。这样的思维过程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符合课标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1.2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模拟实验情境来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特别是为一些危险性实验或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提供解决方案。小学科学需要学生探究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不适合或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运用虚拟场景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表达交流、验证猜想,且活动形式适合全部学生参与。例2:“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一课的许多知识是没有条件直接探究的,如在讲地球的相关知识时,由于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地球表面,则师生对地球的直接观察必然是不可能的。对此,教师可把卫星照片展示给学生,或把地球运动的轨迹模拟给学生观看。同时,一些猜想、验证也可通过模拟、录像等图形化形式呈现出来,以创设出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课堂情境。例3:在讲地震、火山等知识时,涉及的地震状况、火山喷发等现象不具备现场观看、体验的条件,对此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录像或模拟动画来创设情境,就能把某些细节或瞬间发生的事件加以还原或放慢速度播放,教学效果颇佳。这一例证说明,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进而拓展自身的思维。1.3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1]必须承认,将信息技术呈现在课堂上,可创设良好、轻松的氛围,便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主动地探究科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学生喜欢的偶像或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知。其实,科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也是情境创设的素材之一。例4: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手机拍下实验过程,再在学生汇报或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在大屏幕上播放实验过程。当学生以不同视角看到自己或同学的画面时,感受会很深刻,参与兴趣高涨。更为重要的是,现场拍摄的照片便于学生评价实验细节,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

2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装备走入课堂,可以有力

查看全文

聋人数字化教育特征论文

摘要:实现聋教育信息化、促进聋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构建我国高层次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团队在历时4年多对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需要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和聋人的需要进行设计;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形式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聋教育资源建设特别需要质量意识,特别需要奉献精神,特别需要持续建设。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资源建设

一、研究背景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对教育资源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中文数字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然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仍处于低水平建设的状态,尤其是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是如此。

研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律,提升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因为我国有2200万聋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聋人共享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高层次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因为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聋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聋人服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适合聋人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更好地促进聋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是因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事关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和普及推广,基于中国手语规范的视频、动画等以喜闻乐见形式的多种文字字幕的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将促进我国不同地区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对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

查看全文

教育知识技术学研究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成熟,教育信息管理已经上升到教育知识管理阶段。本文在界定教育知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知识管理已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的研究热点,探讨了教育知识类型的重新划分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和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占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生命线。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知识,又取决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应用,我们称之为“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和数字化时代的许多高新技术一样,日益引起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拟就教育知识管理的概念,教育知识类型的重新划分所引起的教育变革,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一、教育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衍生,也可算得上为新生事物。目前,对于究竟什么是教育知识管理,尚无统一定义,现选取教育技术界有关专家的观点进行表述。

JeremyGalbreath先生认为,教育知识管理就是运用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存储,并通过电子网络广泛传播、利用的过程,知识和智慧的持续创造和传递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

黎加厚先生认为,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查看全文

高校现代教育职能定位分析

目前,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特征日趋凸显。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重新认识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创新其职能定位,对于加强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价值有巨大的作用。

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现代教育中心主要是由早期高校的计算机中心或网络中心更名而来,随着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中心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通过掌握现代化教学操作技能进行更便捷的专业教学。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主要分为以下方面:①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职能;②管理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实验室等;③对教学专业课程的录制,宣传片的拍摄等;④对校园网络、服务器、教学设备等的维护和管理。

二、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教学资源管理的要求,现代教育中心如何科学合理的整合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使其职能更大发挥,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如何变革和创新,更好应用于教学,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以服务大众关与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缺乏规范性,在高校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与建设方面存在欠缺。而且,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之间同样缺乏一定程度的关联,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另外,对于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与其他的职能机构的职能存在重叠的现象,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较为迅猛,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教学管理方式不断发展,教学基本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更多新兴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智能领域。还有,现代教育中心定位为辅助教学机构,教育技术人员作用不断弱化,难以发挥现代教育中心的根本职能[1]。因此,高校现代教育中心应面对新的挑战,深刻分析和思考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

三、高校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创新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模式革新路径探究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篇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开展高校现在教育技术管理模式的革新路径探究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一系列改进的措施,以提升课堂在高校中的地位,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育技术管理;革新对策;探究;现阶段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推翻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但受到惯性的影响,我国教育还是比较倾向于考试科目,因此,忽略了课堂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篇文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进行高校现在教育技术管理模式的革新路径探究,进而可以有效实现高校整体教学教育水平的全面有效提升。

一、高校现在教育技术管理模式的

革新工作的开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展高校现在教育技术管理模式的革新工作的开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全面研究,主要可以将研究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陈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