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新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0:20: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创新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及策略
【摘要】利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推动水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文章主要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智慧水务视角下的水务数字化转型策略。
【关键词】水务行业;智慧水务;数字化转型
1引言
为创建美丽文明城市、加强城镇化建设,国家对水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水务行业以智慧水务理念为引导,立足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行业现状,全面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根据相关企业数字化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并明确数字水务发展趋势,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供水、排水、水环境治理等问题。
2智慧水务概述
智慧水务也指水务信息化、数字化,和传统的人工信息传递、走访等工作有很大不同,可以将传统水务工作中的具体流程、基本要求和内容等,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转变为自动化、多终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最终形成信息化水务工作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比如大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分析等,主动、智能化地获取关键性信息,以此辅助决策和执行既定的水务工作。当前已经有许多具体应用,比如视频、图片识水、河道箱涵盖流、水力模型风险评估等。对水务行业而言,智慧水务建设可以实现环保、绿色、发展的水务建设理念,为水务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市场的逐渐发展,测绘新技术也随着工程质量水平的要求得到了提高,更多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改变了传统测量技术中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那部分。文章就是从两个方面对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对工程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建筑工程;应用思路
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领域也比较宽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这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1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
1.1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首先就体现在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和资源都在向数字化靠拢。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在引进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改善很多传统绘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测绘中使用数字化绘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手工绘图的很多弊端以及局限性。数字化绘图克服了工作量大,作业程序复杂,数据生成繁琐,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等缺点,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绘图的质量,提高绘图的水平。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绘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新技术下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智能化步伐的加快,作为新时代的标志,新技术将为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不仅契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项目建设。另外,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新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设计形式进行分析,并就新技术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技术;公共艺术;设计形式
一、公共艺术与技术发展的介绍
进入新时代后,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推动下,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将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将会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创新步伐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繁多,但其设计形式无一不彰显着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往往表达着市民们对其所在城市思想、文化的认同。很久以来,公共艺术的形式一直是在艺术的传统形式下进行的,例如雕塑和景观的设计多种材料的尝试,形式的丰富化表达,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艺术传统模式的公共性应用。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认可和存在还处于一个艺术的创作层面,更早的是基于艺术家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表达,而艺术的形式往往是艺术的社会环境呈现。公共环境设计已经不满足于功能化需求,视觉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变得尤为重要。进入到21世纪,人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公共艺术的形式增加了互动性,在材质方面也多样化,声光电的应用成了技术实现的一种方向。技术的应用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脉络与形象重塑的需要,艺术与技术的整合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1.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1)“意境说”的传播与继承。对传统的艺术设计者而言,他们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作品呈现的意象与塑造的意境,这在以新型艺术作品为主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倾向于表达作品的美,并且其真实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三大特点也更直观地体现了这一点。(2)“格调说”的传播与继承。究其本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对城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为保证设计与布局的合理性,设计者必须统筹把握全局,平衡好设计中各参与者的关系,在把握繁与简、虚与实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发挥好各要素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多地体现了“格调说”的理念。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整体设计层面。(1)城市文化层面。城市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集聚性。众所周知,正是城市的出现加快了各方面的集聚,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愈演愈烈,使得人口由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各个民族的人在同一城市聚集,不同的文化理念不断碰撞、融合,新型的社会形态由此产生。与此同时,新的城市文化得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二是多元性。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品经济的影子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得以窥见,受益于劳动分工细化的安排,人们的就业形势更为明朗,发展的机会也将更多。三是地域性。从城市的文化发展足迹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各个城市在气候、习俗、生产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产生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也不甚相同,这造成了各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2)城市规划层面。由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并且占据着城市的公共空间,这就不得不考虑城市大众的利益需求。因此,为避免公共艺术品的无序摆放、管理散漫、随意搁置等问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提前做好城市空间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推动公共艺术品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公共艺术品的空间价值,还应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空间的建设条件和城市空间的综合性需求。综上,为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品在城市空间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设计前应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不仅提升了社会大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品质要求,还加大了城市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难度。
数字电视前端新技术发展与运用
摘要:本文从人们的喜好入手分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数字电视进行完善和补充。
关键词:数字电视;三大技术协议;新技术融合
传统媒体人们已经脱离了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数字电视技术,甚至越来越重视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数字电视创新方式还是内容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跟上时代的步伐。接下来,我们对数字电视的前端技术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数字电视发展的平台和技术,努力推动数字电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数字电视发展概述
人们都知道数字电视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近,但是具体什么是数字电视,人们却说不出来。其实数字电视就是一种更加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指呈现在人们眼中的事物都是靠一种数字编号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比较前端的技术。这种数字电视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运行起来更加方便,更能抵抗干扰,所以数字电视会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传统的电视都是黑白的,画质不太清晰,音频也不太好,而且电视屏幕文字和人像不成比例。而现在的数字电视图像变得更加清晰了,声音变得越来越明亮,字幕也更加清楚,各种搭配都很好,更容易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数字电视系统中,无论在信源部分还是在数字电视业务中心,所有可用的节目都被复用并通过分布式网络传输。数字电视中的音视频交织文件可以更好的做到传送网络信息、电视信号、压缩数据等等。数字电视中还运用了CA机制,目的就是可以用这种条件访问权限来限制访问群体。我们还可以运用SI和Epg来选择自己需要的电视节目,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2早期数字电视平台解决方案
数字艺术与室内设计教学论文
一、引言
数字艺术实际上可以从字面上进行解读,也即是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是数字化时代,许多技术综合在一起衍生出的有机系统。数字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相互结合与应用,缩短了设计流程,使得设计表现形式及传播载体更加丰富。数字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使用价值,这也是室内设计教学改革新要求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明白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的教学特点,推动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拟对有关数字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二、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的教学特点
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传统的数字教学包括CAD、PS、3Dmax等软件在早期数字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展,它们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更先进的数字教学软件已经应运而生。当下,我们最常见的参数化设计软件主要有基于Rhino平台开发的Grasshopper,还有在Microstation基础上开发的GenerativeComponents,它们是现在典型的参数化软件的代表。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绘制方式
数字艺术的变革对于艺术设计而言是一次创新,数字技术已成为设计表现的主流方式。室内设计教学练习步骤,先是要求学生对设计意向进行确定,然后利用Grasshopper。Grasshopper这种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以图形化的界面展示可以快速的让不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入手设计。因为人类对于图像的理解与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枯燥的数字和代码,这样也使得设计师在与自己创建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互动,开拓我们的思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即时化的参数化设计平台。所谓即时化就是说在设计师创建设计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可以马上体现出来的。它不同于脚本代码,脚本代码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更需要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在编辑完程序之后才能够预览我们所想象的空间或者造型。这种虚拟三维空间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脑补四度空间的概念,但是对室内设计中窄问关系的横、竖向设计进行思考,尤其是对设计初学者特别容易忘记的竖向空间关系的思考,从而大大减少传统教学中室内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一张白纸发呆的现象。
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研究型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借助MOOC平台对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教师提出涵盖知识点和基本技术的应用问题,并借助MOOC平台将教师从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解决典型问题所需的基本技术算法库,构建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技术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创业服务。
关键词:研究型课堂;数字媒体技术;MOOC;创新技术平台
1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2010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创新。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乃是当前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1]。2011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成果表明,研究型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主动性和学习能力[2]。而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广泛采用的基于问题的教学(学习)模式,也激发和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驱动的研究型课堂可能达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如何在这个新兴专业课堂的教学中,融合科学、技术甚至艺术,培养具有创新技术能力的卓越工程人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极具挑战性的特色课题。自2012年以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备受瞩目,人们为此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网络教育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从教学内容、决策、方法、步骤等多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被动灌输局面,提倡交互式、多样式、选择式等主观学习模式。在现有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结合MOOC课程的内容[4]。从而,教师在传统课堂(非网络教学/开课)上的角色从“讲授者”转换为“解惑者”。千百年来的实践表明,合格的师者应该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风起云涌的MOOC新时代,研究如何在高校教育的课堂中师者同时做到传科学之道,授技术之业、解学者之惑,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即是在此方面做一探索。当前国内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强调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5]。从宏观层面,国内诸多高校建立从本科生入学伊始就进入特色班,实施“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体系以及"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班、西南交通大学的“茅以升”班以及我校的“钱令希”班等[6]。从微观层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尝试建立适合于推免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课程[7],在我院亦有个别课程尝试;东华大学建立本硕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一体化[8]。以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往往是针对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中心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9]。面向应用型具有创新思维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如何在课程中结合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并形成支持创新的技术平台,尚未有很好的探索与研究。数字媒体专业培养方面,早在上世纪末国外高校将其列为一个专业开设,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也是国外数字媒体教育的主要成功因素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数字媒体实验室,不断以较大项目作为科研学习的推动[10]。国内各高校,如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逐步形成各自特色的体系[11]。大连理工大学在2010年设立、2013年正式获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探索,目前正形成技术开发与艺术创意相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12-13]。无论国内国外,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一般都面向网络游戏、数字媒体创意等,着重强调开发技术或者工具的培养。然而,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数字媒体产业实际工程应用问题能力的塑造,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自2012年以来,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以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为例,目前已经拥有超过90万的注册者,拥有近30所教育机构,包括清华、北大、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等6所亚洲高校在内的15所全球名校。借助在线教育平台这一契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将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试点,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14]。大量开放的在线网络课程是远程教育取得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些课程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可以被任何人所接触使用。现有的实体课程,面临MOOC在线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尝试主要集中在利用MOOC课程进行“翻转课堂”[15]。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基本知识点,完成课程作业,而教师主要承担作业辅导、答疑以及组织小组讨论等。此外,也有基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建设实践,教师将知识点打散,制作短时间的学习视频进行分享[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益的尝试能够利用MOOC平台提供的资源优势,然而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研究型大学具有的丰富研究积累和解决问题经验的教师资源,无法在这种模式下得以体现。本文借助MOOC平台讲授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教师提出涵盖知识点和基本技术的应用问题,在带领学生利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解决典型问题所需的基本技术算法库,构建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技术平台。从而,师者真正做到“传科学之道、授技术之业,解学者之惑”。
2研究内容
2.1基于MOOC平台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建设。当前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交互设计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均可以在网络的在线平台上找到知名大学和知名教授的在线课程。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以MOOC平台为基础的在线授课模式,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供多元化学习工具,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MOOC平台的重要作用。遵循混合授课思想,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发挥网络教学的特性以及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从选课到结课为周期载体,重点为学生讲授必要的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为后续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2.2数字媒体技术基本应用问题(案例)库建设。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和应用型课程是前导和后续关系,而应用型课程间也存在前导或后续关系。而且,这些课程又可分成一些重叠的课程群,如图像处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导论和计算机视觉等,这些课程群间的知识点相互重叠、互补而且有序,需要统一进行协调。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我们还将立足于多年来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积累,建立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基本应用问题(案例)库,涵盖数字媒体技术相互关联的课程知识点,并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角度对课程内容优化和协作。通过各课程间的知识点协作,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基本应用问题,最终使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完成一个自己满意的成型系统或作品。因此,每一课程群的应用问题(案例),以及这些案例需要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别由哪些课程来讲授,达到何种程度等,均由各授课教师联合讨论来确定,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2.3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几年努力,在硬件上数字媒体技术系已经组建2个本科生专业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将主要用于数字媒体制作,以及素描、速写、色彩等设计方面的基础训练。创新实验室是数字媒体课程中解决基本应用问题的重要硬件支撑平台。在硬件平台支持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近三年来获得各类奖项12项,其中包括苹果公司2012年度全球设计大奖。然而,在不同课程中尽管低于基本技术和算法都进行了讲授,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却没有形成进行科技创新所需的共有的算法(软件)平台。本文的研究,就是整合MOOC课程提供的在线资源、教师以前的科研积累、学生在解决案例时开发的优秀算法,形成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所需的公共算法(技术)共享平台。在软硬创新平台支持下,针对主要的科技竞赛(如微软ImaginCup,ACMSiggraph创新比赛)、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每位成员都有国家项目支持)、以及企业商业平台(AppleStore,Win-dowsStore)等,鼓励学生应用在解决基本案例学习得到的科学方法,结合基本的技术提出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形成创新成果。
数字经济背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而在数字经济的影响下,原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日渐落后,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必须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加强人才能力构建,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工作环境。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构建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是指借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对信息进行识别、选择、过滤、储存、使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或是再生资源,且能创造价值效益的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模式。数字经济概念于2016年被正式提出,随之被列为我国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个重大议题。目前数字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超过了我国年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正盛,已开始向经济社会各环节和各行各业渗透。此外,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生态和思维,其价值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组合,使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技术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紧密结合新文科人才要求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市场营销人才能力,培养智慧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下的新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分析
1.数字化营销人才紧缺。数字经济概念被提出后,发展趋势明显,倒逼高校要向社会输出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才。有研究数据显示,当前的数字人才发展过度趋向产品研发,而数字营销人才在各类人才种类中占据比例最小,只有0.35%,这说明数字化的市场营销专业出现较大缺口,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数字化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紧缺性日益凸显,高校应加强数字化营销人才的输出。2.数据分析、媒体运用能力弱。数字经济作为新兴产物,在传统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合度有待提升。有研究显示,与企业用人单位访谈结果显示传统市场营销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薄弱,数据分析、媒体运用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满足新经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要,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用人需要,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应该强化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容,即必须要处理好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即能否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能否与客户构建长期的友谊,能否实现客户价值效益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在该背景下,市场营销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字化手段,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了解其喜好和需求,主动积累相关数据,不断为客户提供让渡价值,以建立持续稳定的客户关系。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需要结合数字经济特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新技术下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研究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涌现,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在工作生活中扮演角色越来越重要,对劳动者所需掌握的数字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落实这些要求,根本在人,核心在于提升数字技能。
1数字技能的内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不断加速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内核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18年出版《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技能——我们能从国际比较指标中得出什么结论?》(BuildingTomorrow′sDigitalSkills-WhatConclusionscanWeDrawfromInternationalComparativeIndicators)报告中提出:广义而言,数字技能不仅指知道如何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来获取、分享、生产信息,而且指能够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批判性地评估和处理信息,运用精确的技术获取和生产信息,以解决复杂问题。欧盟《2030数字罗盘》计划提出,到2030年使至少80%的成年人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按照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35年我国数字技能相关的总就业人口将接近4.15亿,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将达16万亿美元。广泛意义上的数字技能中一些技能严格来说不是技能,而是与行为、专业知识、实际经验和生活技能相关的素养,随着经济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缺乏数字技能的人将有可能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而作为数字技能类职业是数字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技术数字化下新经济产生的新职业,是需要掌握一系列专业技术技能。因此更亟需实施有效的数字技能类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数字技能专业性人才培养进行引导和提升,否则将出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能应用领域巨大的人才缺口。
2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情况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政府指导下,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1];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明确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好评价结果有机衔接,从国家层面确定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2]。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推进“放管服”改革要求,2019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巩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将原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中社会通用性强、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推动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3]。并就具体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实施主体明确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的评价对象为本单位职工自主开展。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评价对象可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两类评价主体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认定结果要经得起市场检验、为社会广泛认可。2020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出台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规程(试行)》,明确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转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探索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体制,确定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的方向,逐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4-8]。截止2021年11月,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各省已备案12797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省属用人单位7672家、央企分支机构1043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2480家、技工院校1602家。人社部自2019年至今分4批陆续颁布了新职业,但不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还在制订过程中,具体评价方式还尚在探索阶段,备案的评价机构中涉及数字技能类职业的比例极低,对有数字技能类职业评价范围的评价机构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其市场能力、社会认可度也有待检验[9]。
3数字技能类职业的特点
企业资金管理数字化进阶探讨
我国企业资金管理数字化历程,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会计核算软件中的资金管理模块,逐步发展为资金管理系统,再到资金管理系统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系统集成、与外部资金往来机构的数据交换,企业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和完善。随着“大智移云物”(业界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合称)的兴起,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重构财务组织、再造业务流程,提升财务数据的质量和财务运营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资金管理辅助经营、支撑决策、创造价值的功能。
管理瓶颈“催生”数字化转型
一是资金信息没有形成全面可钻取、可视化的展示。资金管理的可视化至少应满足两方面的基本功能:其一,分布的可视化,即资金/资产在时间和地理范畴上的分布情况可视;其二,状态的可视化,即可以呈现交易流程中资金的每个状态。更进一步,可视化还要实现对指标层级的穿透,例如能从表面的资金收益等信息,穿透到底层资产,为精准化运营提供依据。而当前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大多仅能实现某一时点下的静态信息(如月末的账户余额情况、债务信息),无法形成某个区间内的全局性视图,无法从资金数据中钻取到业务信息,也无法在业务流程中实时反映资金流向。这不仅造成了资金信息反映的迟滞,也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大量后端数据分析工作,更无法进行风险预警和资金规划。与此同时,这些信息往往发生在前端业务环节,需要资金管理和后台核算人员手工录入系统,造成人力重复和资源浪费,且手工操作还容易出现差错。二是数据分析结果不能满足多维度分析的要求。搭建资金系统的目的是及时、广泛地采集企业内外部数据,通过数据建模和数据智能,为管理者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和深入价值链的业务支持。资金分析需根据不同角色、不同需求,提供特定有效信息,以支持特定目的决策。当前,大多数企业的资金管理平台缺少多层次的资金信息定制化分析功能,也缺少不同指标的灵活选择、统计口径的按需调整和制定图表的智能匹配。此外,资金系统中的数据大多为事后手工录入,没有从外部银行、税务、行业和市场获取信息,也没有对数据进行清晰的主题界定,数据颗粒度粗、时间滞后,难以满足管理层、经营层、操作层等不同人员的多维度分析要求。三是资金数据多样化成为提高工作标准化的掣肘。企业要想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和应用,首先要实现系统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是数据建设基石性的工作。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资金数据范围和类型极大扩张,不仅包含传统的数字类型,还包括电子票据、订单、仓储单、提单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文档。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导致难以形成标准的范式统一,数据整合及后续的深度分析运用十分困难。如今,有的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数据清洗、建设数据工厂和数据中心等方式来建立数据标准,以实现数据来源统一、数据口径和数据结构一致的目的。四是业财一体化系统尚未形成。业财深度融合要求资金系统从业务的全流程获取数据,并建立丰富的主题管理数据。资金系统不能仅满足于掌握企业的账户余额、资金往来、债务情况等传统的财资数据,也需要从企业经营场景出发,在设计、研发、采购等全经营链条上获取相关业务数据。但从目前看,由于规划缺失、建设规范不一、流程复杂等原因,导致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被割裂,彼此缺乏有效对话,业财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并由此产生了大量额外的手工操作,以弥补系统对接不畅导致的信息缺失和系统流程断裂。此外,企业集团子公司系统间缺乏统筹,多个系统各自为政、业务协同效益差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集团内难以进行统一、及时的资金调拨、统筹融资和对外投资。五是资金安全预警体系构建难度大。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在思考如何建立资金安全预警体系,但多数仅停留在模型预警阶段,且只是通过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进行预警,没有采用非财务指标、流程预警等方法。而模型预警仅适用于渐进性风险、财务状况逐渐恶化的情形,对于突发性风险则无能为力。此外,预警系统如何与企业资金系统、财务系统、业务系统融为一体,也是构建中的难点。
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与关键发力点
企业在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从数据资产、技术手段、制度流程、人力资源等几方面着手,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适应转型的需要。一是数据资产的运营能力。数字化时代,数据越来越具有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性等大特征,数据即资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数据资产的有效运营,为企业创造价值。大数据为企业管理不同领域的预测分析提供了基础。企业的一切事务、物资乃至场景,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在虚拟世界中流转;企业通过将事物构建为数字形式,能够实现企业治理的全面虚拟化。这种将现实虚拟化的能力使得企业财资管理更加精细,能深入到企业治理的毛细血管。二是技术手段的创新能力。数字化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移动技术为代表的大量创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企业的资金管理需要拥抱并应用这些技术,全面梳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在应用场景,重点着力互联互通和效能提升,打造智慧财务应用。同时,需要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包括对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创新技术与企业传统技术的整合能力。三是制度流程的协同能力。伴随企业组织架构的不断变迁、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制度流程要能够及时适应发展并实时进行动态调整。在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财务人员与信息、业务及其他部门要进行良好的协同配合,共同搭建智慧平台,通过内外部系统的深入集成形成智慧流程,实现企业、客户、供应商的智慧运营,最终达到高效便捷的智慧体验。四是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企业资金管理价值的提升,要求资金管理人员在横向上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纵向上要具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即不仅要能“记录和监控”资金数据和账目,还要具有整合、管理和运营企业财务和金融资源的能力。鉴此,企业应打造一支价值创造型的资金管理人才队伍。除此之外,企业要实现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还把握好三处关键发力点。其一,要高屋建瓴、统一规划。财务数字化是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而资金管理数字化又是财务数字化的核心。因此,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必须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规划。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需要由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配合,全面梳理现有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数据标准及信息系统现状,做好现状盘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财务职能转型和数字化建设的短期及长期建设目标,并逐项分解,形成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以此规划工作优先及投入顺序。此外,企业需要结合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财务职能定位、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操作环节,重塑业务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覆盖全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系统,实现全面资金信息的沉淀积累、快速处理与实时共享。其二,有效运用新技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企业应从资金管理的整体战略出发,针对企业当前数字化转型定位、职能和现状,合理开发或采购数字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通过运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企业的决策模式将从经验式逐步向智能辅助,甚至人工智能主导的新决策模式发展。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资金管理系统相结合,基于预设规则对收付结算进行自动化操作以及实时监控,及时识别、提示或阻断风险交易。这可以大幅降低人工干预,提高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保障资金安全。(2)云技术通过平台化、模块化部署的模式,能大幅降低企业的IT部署建设成本。更进一步,企业资金应用的服务化、云化,将推动企业流程的重塑和底层架构的融合。这种灵活开放、平台化的技术架构,有利于内外部系统的灵活融合,并通过迭代式的技术创新,实现柔性的系统开发。(3)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可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而且可大幅减少现代网状协作交互中资金的多方确认流程,提高效率。(4)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能在指定环境下以几近零错误率运行,辅助自动校验和检查机制,保障财务操作的低风险和稳定性。这不仅可提高资金的处理效率,更可帮助企业的财务人员结构逐渐向纺锤形转型,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更具有价值的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工作中。(5)运用数字孪生的理念,不仅能更有效将资金管理的场景数字化,更重要的是在数字空间中的规则和决策,能实时回馈给一线作业人员,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其三,打造智慧财务生态链。资金管理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要整合外部资源,搭建财务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智慧财务生态链,实现集团内部与外部的供应链、价值链的联通,形成合作、共享、互利、互助的关系,促进整个生态体系的发展。具体来说:(1)在数据层面,资金管理体系的搭建离不开数据中间商、技术工具型企业、数据服务的应用服务型企业等机构支持。(2)在资金层面,金融机构具备丰富且专业的金融工具及服务手段,其提供的综合定制金融解决方案能够助力企业更加高效地获取、整合、配置财资资源。(3)在技术层面,可借助外部科技类公司应用较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技术,帮助企业健全数字化管理能力。(4)在咨询层面,可以借助咨询公司的全球技术和人才网络,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帮助企业利用认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重塑,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业务模式,帮助企业始终站在业界的前沿。
应用案例展示
产业创新集群的挑战对策
摘要:苏州正在谋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苏州经济不仅有GDP总量高和企业发展潜力大,还有人才集聚多和创新支撑好等优势。当前苏州正在加快推进传统模仿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向产业创新集群转型升级。分析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特征和苏州产业集群现状。分析苏州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提出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对策:加强源头创新资源导入,搭建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场景,促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来优化协同创新。
关键词:苏州;产业创新集群;挑战;对策
发展和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其显著特征就是城市本身的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区域之间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外溢扩散。当前许多产业集群正在“智改数转”,推进传统模仿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有助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的兴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居安思危地持续注入“创新”元素,把“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上升到对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高度,激发其“创新”内生动力,将会丧失现有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1.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
产业创新集群是集聚互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与研发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产业集群,实行分工协作,能带动区域和行业创新,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是“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前提,密集应用大量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1],以知识创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品为特征,且在“赢利模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除创新程度高和知识技术密集外,它是“产业集群”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后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创新集群中,除创新型企业外,还应包含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它们在政府政策主导下,通过市场主体调节,银行业提供养分与土壤,形成协同成长和互相交融的“共生共长”创新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