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新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0:20: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数字创新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及策略
【摘要】利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推动水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文章主要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智慧水务视角下的水务数字化转型策略。
【关键词】水务行业;智慧水务;数字化转型
1引言
为创建美丽文明城市、加强城镇化建设,国家对水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水务行业以智慧水务理念为引导,立足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行业现状,全面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根据相关企业数字化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并明确数字水务发展趋势,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供水、排水、水环境治理等问题。
2智慧水务概述
智慧水务也指水务信息化、数字化,和传统的人工信息传递、走访等工作有很大不同,可以将传统水务工作中的具体流程、基本要求和内容等,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转变为自动化、多终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最终形成信息化水务工作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比如大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分析等,主动、智能化地获取关键性信息,以此辅助决策和执行既定的水务工作。当前已经有许多具体应用,比如视频、图片识水、河道箱涵盖流、水力模型风险评估等。对水务行业而言,智慧水务建设可以实现环保、绿色、发展的水务建设理念,为水务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市场的逐渐发展,测绘新技术也随着工程质量水平的要求得到了提高,更多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改变了传统测量技术中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那部分。文章就是从两个方面对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对工程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建筑工程;应用思路
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领域也比较宽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这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1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
1.1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首先就体现在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和资源都在向数字化靠拢。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在引进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改善很多传统绘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测绘中使用数字化绘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手工绘图的很多弊端以及局限性。数字化绘图克服了工作量大,作业程序复杂,数据生成繁琐,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等缺点,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绘图的质量,提高绘图的水平。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绘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艺术与室内设计教学论文
一、引言
数字艺术实际上可以从字面上进行解读,也即是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是数字化时代,许多技术综合在一起衍生出的有机系统。数字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相互结合与应用,缩短了设计流程,使得设计表现形式及传播载体更加丰富。数字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使用价值,这也是室内设计教学改革新要求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明白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的教学特点,推动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拟对有关数字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二、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的教学特点
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传统的数字教学包括CAD、PS、3Dmax等软件在早期数字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展,它们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更先进的数字教学软件已经应运而生。当下,我们最常见的参数化设计软件主要有基于Rhino平台开发的Grasshopper,还有在Microstation基础上开发的GenerativeComponents,它们是现在典型的参数化软件的代表。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绘制方式
数字艺术的变革对于艺术设计而言是一次创新,数字技术已成为设计表现的主流方式。室内设计教学练习步骤,先是要求学生对设计意向进行确定,然后利用Grasshopper。Grasshopper这种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以图形化的界面展示可以快速的让不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入手设计。因为人类对于图像的理解与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枯燥的数字和代码,这样也使得设计师在与自己创建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互动,开拓我们的思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即时化的参数化设计平台。所谓即时化就是说在设计师创建设计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可以马上体现出来的。它不同于脚本代码,脚本代码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更需要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在编辑完程序之后才能够预览我们所想象的空间或者造型。这种虚拟三维空间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脑补四度空间的概念,但是对室内设计中窄问关系的横、竖向设计进行思考,尤其是对设计初学者特别容易忘记的竖向空间关系的思考,从而大大减少传统教学中室内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一张白纸发呆的现象。
新技术下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智能化步伐的加快,作为新时代的标志,新技术将为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不仅契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项目建设。另外,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新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设计形式进行分析,并就新技术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技术;公共艺术;设计形式
一、公共艺术与技术发展的介绍
进入新时代后,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推动下,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将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将会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创新步伐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繁多,但其设计形式无一不彰显着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往往表达着市民们对其所在城市思想、文化的认同。很久以来,公共艺术的形式一直是在艺术的传统形式下进行的,例如雕塑和景观的设计多种材料的尝试,形式的丰富化表达,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艺术传统模式的公共性应用。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认可和存在还处于一个艺术的创作层面,更早的是基于艺术家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表达,而艺术的形式往往是艺术的社会环境呈现。公共环境设计已经不满足于功能化需求,视觉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变得尤为重要。进入到21世纪,人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公共艺术的形式增加了互动性,在材质方面也多样化,声光电的应用成了技术实现的一种方向。技术的应用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脉络与形象重塑的需要,艺术与技术的整合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1.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1)“意境说”的传播与继承。对传统的艺术设计者而言,他们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作品呈现的意象与塑造的意境,这在以新型艺术作品为主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倾向于表达作品的美,并且其真实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三大特点也更直观地体现了这一点。(2)“格调说”的传播与继承。究其本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对城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为保证设计与布局的合理性,设计者必须统筹把握全局,平衡好设计中各参与者的关系,在把握繁与简、虚与实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发挥好各要素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多地体现了“格调说”的理念。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整体设计层面。(1)城市文化层面。城市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集聚性。众所周知,正是城市的出现加快了各方面的集聚,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愈演愈烈,使得人口由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各个民族的人在同一城市聚集,不同的文化理念不断碰撞、融合,新型的社会形态由此产生。与此同时,新的城市文化得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二是多元性。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品经济的影子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得以窥见,受益于劳动分工细化的安排,人们的就业形势更为明朗,发展的机会也将更多。三是地域性。从城市的文化发展足迹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各个城市在气候、习俗、生产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产生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也不甚相同,这造成了各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2)城市规划层面。由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并且占据着城市的公共空间,这就不得不考虑城市大众的利益需求。因此,为避免公共艺术品的无序摆放、管理散漫、随意搁置等问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提前做好城市空间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推动公共艺术品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公共艺术品的空间价值,还应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空间的建设条件和城市空间的综合性需求。综上,为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品在城市空间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设计前应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不仅提升了社会大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品质要求,还加大了城市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难度。
数字电视前端新技术发展与运用
摘要:本文从人们的喜好入手分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数字电视进行完善和补充。
关键词:数字电视;三大技术协议;新技术融合
传统媒体人们已经脱离了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数字电视技术,甚至越来越重视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数字电视创新方式还是内容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跟上时代的步伐。接下来,我们对数字电视的前端技术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数字电视发展的平台和技术,努力推动数字电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数字电视发展概述
人们都知道数字电视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近,但是具体什么是数字电视,人们却说不出来。其实数字电视就是一种更加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指呈现在人们眼中的事物都是靠一种数字编号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比较前端的技术。这种数字电视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运行起来更加方便,更能抵抗干扰,所以数字电视会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传统的电视都是黑白的,画质不太清晰,音频也不太好,而且电视屏幕文字和人像不成比例。而现在的数字电视图像变得更加清晰了,声音变得越来越明亮,字幕也更加清楚,各种搭配都很好,更容易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数字电视系统中,无论在信源部分还是在数字电视业务中心,所有可用的节目都被复用并通过分布式网络传输。数字电视中的音视频交织文件可以更好的做到传送网络信息、电视信号、压缩数据等等。数字电视中还运用了CA机制,目的就是可以用这种条件访问权限来限制访问群体。我们还可以运用SI和Epg来选择自己需要的电视节目,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2早期数字电视平台解决方案
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研究型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借助MOOC平台对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教师提出涵盖知识点和基本技术的应用问题,并借助MOOC平台将教师从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解决典型问题所需的基本技术算法库,构建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技术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创业服务。
关键词:研究型课堂;数字媒体技术;MOOC;创新技术平台
1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2010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创新。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乃是当前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1]。2011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成果表明,研究型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主动性和学习能力[2]。而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广泛采用的基于问题的教学(学习)模式,也激发和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驱动的研究型课堂可能达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如何在这个新兴专业课堂的教学中,融合科学、技术甚至艺术,培养具有创新技术能力的卓越工程人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极具挑战性的特色课题。自2012年以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备受瞩目,人们为此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网络教育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从教学内容、决策、方法、步骤等多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被动灌输局面,提倡交互式、多样式、选择式等主观学习模式。在现有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结合MOOC课程的内容[4]。从而,教师在传统课堂(非网络教学/开课)上的角色从“讲授者”转换为“解惑者”。千百年来的实践表明,合格的师者应该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风起云涌的MOOC新时代,研究如何在高校教育的课堂中师者同时做到传科学之道,授技术之业、解学者之惑,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即是在此方面做一探索。当前国内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强调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5]。从宏观层面,国内诸多高校建立从本科生入学伊始就进入特色班,实施“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体系以及"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班、西南交通大学的“茅以升”班以及我校的“钱令希”班等[6]。从微观层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尝试建立适合于推免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课程[7],在我院亦有个别课程尝试;东华大学建立本硕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一体化[8]。以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往往是针对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中心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9]。面向应用型具有创新思维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如何在课程中结合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并形成支持创新的技术平台,尚未有很好的探索与研究。数字媒体专业培养方面,早在上世纪末国外高校将其列为一个专业开设,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也是国外数字媒体教育的主要成功因素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数字媒体实验室,不断以较大项目作为科研学习的推动[10]。国内各高校,如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逐步形成各自特色的体系[11]。大连理工大学在2010年设立、2013年正式获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探索,目前正形成技术开发与艺术创意相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12-13]。无论国内国外,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一般都面向网络游戏、数字媒体创意等,着重强调开发技术或者工具的培养。然而,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数字媒体产业实际工程应用问题能力的塑造,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自2012年以来,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以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为例,目前已经拥有超过90万的注册者,拥有近30所教育机构,包括清华、北大、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等6所亚洲高校在内的15所全球名校。借助在线教育平台这一契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将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试点,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14]。大量开放的在线网络课程是远程教育取得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些课程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可以被任何人所接触使用。现有的实体课程,面临MOOC在线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尝试主要集中在利用MOOC课程进行“翻转课堂”[15]。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基本知识点,完成课程作业,而教师主要承担作业辅导、答疑以及组织小组讨论等。此外,也有基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建设实践,教师将知识点打散,制作短时间的学习视频进行分享[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益的尝试能够利用MOOC平台提供的资源优势,然而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研究型大学具有的丰富研究积累和解决问题经验的教师资源,无法在这种模式下得以体现。本文借助MOOC平台讲授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教师提出涵盖知识点和基本技术的应用问题,在带领学生利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解决典型问题所需的基本技术算法库,构建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技术平台。从而,师者真正做到“传科学之道、授技术之业,解学者之惑”。
2研究内容
2.1基于MOOC平台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建设。当前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交互设计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均可以在网络的在线平台上找到知名大学和知名教授的在线课程。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以MOOC平台为基础的在线授课模式,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供多元化学习工具,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MOOC平台的重要作用。遵循混合授课思想,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发挥网络教学的特性以及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从选课到结课为周期载体,重点为学生讲授必要的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为后续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2.2数字媒体技术基本应用问题(案例)库建设。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和应用型课程是前导和后续关系,而应用型课程间也存在前导或后续关系。而且,这些课程又可分成一些重叠的课程群,如图像处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导论和计算机视觉等,这些课程群间的知识点相互重叠、互补而且有序,需要统一进行协调。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我们还将立足于多年来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积累,建立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基本应用问题(案例)库,涵盖数字媒体技术相互关联的课程知识点,并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角度对课程内容优化和协作。通过各课程间的知识点协作,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基本应用问题,最终使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完成一个自己满意的成型系统或作品。因此,每一课程群的应用问题(案例),以及这些案例需要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别由哪些课程来讲授,达到何种程度等,均由各授课教师联合讨论来确定,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2.3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几年努力,在硬件上数字媒体技术系已经组建2个本科生专业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将主要用于数字媒体制作,以及素描、速写、色彩等设计方面的基础训练。创新实验室是数字媒体课程中解决基本应用问题的重要硬件支撑平台。在硬件平台支持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近三年来获得各类奖项12项,其中包括苹果公司2012年度全球设计大奖。然而,在不同课程中尽管低于基本技术和算法都进行了讲授,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却没有形成进行科技创新所需的共有的算法(软件)平台。本文的研究,就是整合MOOC课程提供的在线资源、教师以前的科研积累、学生在解决案例时开发的优秀算法,形成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所需的公共算法(技术)共享平台。在软硬创新平台支持下,针对主要的科技竞赛(如微软ImaginCup,ACMSiggraph创新比赛)、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每位成员都有国家项目支持)、以及企业商业平台(AppleStore,Win-dowsStore)等,鼓励学生应用在解决基本案例学习得到的科学方法,结合基本的技术提出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形成创新成果。
电影科技发展见闻与启示
一、考察概况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以党委书记栾国志为团长的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代表团一行5人,于2017年9月20日至29日赴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技术考察与交流。代表团先后访问了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格里菲斯电影学院(GriffithFilmSchool)、20世纪福克斯悉尼制片厂(20thCenturyFoxStudiosAustralia)、光谱电影(SpectrumFilms)制作公司、新西兰维塔集团旗下的公园路后期制作(ParkRoadPostproduction)公司和维塔数字(WetaDigital)特效公司。其间代表团还与澳华国际传媒集团(VACMedia)、澳大利亚电影国际合作署(AusFilm)、新西兰电影委员会、新西兰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惠灵顿银幕协会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调研了澳大利亚影院技术和设备的应用状况。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了解国际电影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成果,重点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格式电影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应用状况,涉及数字电影云制作、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摄制、电影大数据分析等内容;另一方面是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业务联系,交流科技信息,探讨在电影科技领域扩大交流、深化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简言之,就是学习、交流、合作、发展。此次技术考察内容丰富、交流广泛,取得了预期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构建和高新技术格式电影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主要收获
此次技术考察与交流的主要收获大致概括如下:(一)了解了世界电影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全面推进电影信息化建设、云平台建设和智能化升级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的发展共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数字化转换已经全面完成,在此基础上,电影行业正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全球诸多行业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技术考察的重点就是了解高新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应用状况,为我国电影高新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实施制定技术方案和应用策略。此次技术考察重点访问了两所电影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格里菲斯电影学院)和四家电影制作公司(20世纪福克斯悉尼制片厂、光谱电影制作公司、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维塔数字特效公司),重点交流探讨了世界电影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主要进展以及云计算、云存储、智能科学、机器学习等技术在电影后期制作和特效制作中的应用情况、技术瓶颈及存在问题。20世纪福克斯悉尼制片厂毗邻悉尼市中心,是南半球最大的影视制作基地,主要业务涵盖电影、电视、商业广告、视频等摄制,其地位举足轻重。该制片厂拥有世界一流的影视摄制设备设施,并设有8个摄影棚,迄今已有50余家独立影视制作公司入驻,不乏动物逻辑(AnimalLogic)、光谱电影(SpectrumFilms)等著名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制作公司,《骇客帝国》、《金刚狼》、《碟中谍》、《环太平洋》、《血战钢锯岭》等著名影片均在此摄制完成。我们了解到,出于对影片内容安全性的考虑,片厂及其入驻制作公司目前主要采用本地方式进行电影制作,而未采用云制作模式,制片厂内也未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但拥有4条虚拟专用网(VPN)专线,可将影片数据安全传输至各个独立影视制作公司。对于安全性要求不太高的内容,如纪录片、电视节目等,这些独立影视制作公司愿意使用云技术进行制作。在20世纪福克斯悉尼制片厂,我们还访问了入驻公司光谱电影。光谱电影是澳大利亚著名影视后期制作公司,拥有50余年的历史,迄今已参与制作完成上千部影片,其于1998年入驻福克斯悉尼制片厂。光谱电影迄今已经建立了一套自有的全4K电影后期制作流程,并建有Platform云平台,可通过高速互联网与各地制作机构进行数据交换,出于安全性考虑,该平台尚未应用于电影,目前主要用于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维塔集团是我们此次技术考察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维塔数字特效公司(WetaDigit-al)、维塔工作室(WetaWorkshop)、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ParkRoadPostproduction)、石街制片厂(StoneStreetStudios)和朴茨茅斯摄影器材租赁公司(PortsmouthHire)的大型电影制作创意集团。维塔集团作为兼具联合作业和独立运作特点的专业电影制作机构,已经具备制作大规模电影所需的从前期概念设计至后期制作的全流程能力。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和维塔数字特效公司也是我们此次参观考察的对象。其中,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对声音和图像的处理及其制作流程在业界领先且屡获殊荣,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混音奖。自2002年完成《指环王3:王者归来》后,该公司一直为电影后期制作提供高水准的服务,服务类型涵盖音效剪辑、混音制作、2D/3D/HFR制作、影片修复、调色剪辑、特效制作等。近期票房热卖的国产电影《战狼2》正是在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完成声音设计、剪辑、ADR、拟音和混音工作。维塔数字(WetaDigital)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影视效制作公司,由著名导演彼得•杰克逊及其好友联合创建。维塔数字曾6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效奖,包括著名影片《指环王》系列、《金刚》、《阿凡达》、《奇幻森林》等。维塔数字在动画制作、动作捕捉、仿真、建模、渲染等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此次对维塔集团旗下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和维塔数字特效公司的参观考察,其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以及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不仅充分揭示了技术研发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重要价值,更是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发展理念,非常值得国内借鉴。通过考察,我们对于世界电影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成果,形成以下基本共识:(1)数字电影系统的核心要素是质量(Quali-ty)和安全(Security),世界电影科技发展将始终遵循持续追求视听质量和观影体验,同时高度重视内容安全和版权保护的基本趋势。(2)电影类型呈现差异化、专业化和融合化发展趋势,平面电影、立体电影、动感电影、巨幕电影、特效电影等将实现多元化发展。(3)数字电影呈现常规像素向更多像素、更快像素、更优像素联合应用的演进趋势,综合应用高图像分辨率(4K/8K)、高帧率(HFR)、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WCG)、巨幕(GS)、激光放映、沉浸式声音等技术来实现视听质量和观影体验的整体提升成为必然趋势。(4)电影拍摄制作技术持续创新,摄制手段趋于多元化,“数字实拍+虚拟摄制+虚实融合”成为电影摄制发展的基本趋势。(5)电影产业在数字化转换完成之后,将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云平台建设和智能化升级。计算、应用、数据和服务将加速向云端迁移,制作云端化、服务平台化、影院智能化成为电影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二)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电影学院“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为我国新时代构建新型“产学研用”模式提供了新思路。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是香港影视和媒体教育领域的重要学府,受到香港特区政府、香港电影发展局及电影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院在软硬件环境、课程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行业交流协作等方面成绩卓著。学院学科与专业设置覆盖电影与媒体研究、影视制作、创意写作、特效制作、数码动画、媒体艺术等领域。在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我们与香港影视科技界的十多位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了全球电影科技发展趋势、电影前沿技术应用以及高新技术应用瓶颈,如云服务带宽、大数据安全等问题,并介绍了中国内地电影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成就。我们了解到,香港地区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高新技术格式电影(4K、3D、GS、HFR、HDR、WCG、VR、AR等)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内容分发网络(CDN)、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高新技术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并开展了一些新技术应用尝试,同时也积累了相关经验。香港影视界充分表达了香港地区迫切希望与中国大陆加强电影领域深度合作的强烈愿望,他们非常看好中国大陆广阔的电影市场和扎实的技术基础,并希望未来的合作不要仅仅局限于电影合拍领域,应当拓展思路,加强电影技术与设备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我们访问了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旗下的格里菲斯电影学院,其学科与专业设置覆盖2D/3D电脑动画制作、影视制作、剧本创作、多媒体设计、游戏开发等领域。学院遵循电影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重、国内外联合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机制,积极推动开放式的国际学术与科技交流,并与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我们细致参观了格里菲斯电影学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环境,并与其科研团队重点交流了运动捕捉、表情捕捉、虚拟制作、立体建模、动画制作等领域的科研情况,其教学科研工作严格遵循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之,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与格里菲斯电影学院等境外高水平大学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办学理念、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三)与大洋洲相关电影机构建立联系,开辟了电影科技交流的新渠道,为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过去,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技术考察主要侧重于北美、欧洲等电影发达地区,对全球其他地区涉足相对不多。此次出访填补了我所在大洋洲地区电影技术考察的空白,不仅开辟了电影科技交流的崭新渠道,而且对于与相关机构建立长效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此次大洋洲电影技术考察,我们了解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的电影工业体系基于好莱坞电影技术体系,但又具有不同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的自身特点。20世纪福克斯悉尼制片厂、新西兰维塔集团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维塔数字特效公司等均具有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高效的后期制作流程、优秀的特效制作团队、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特别是维塔集团旗下的公园路后期制作公司和维塔数字特效公司,拥有庞大、优秀、高效的技术研发团队,专门从事电影相关原创技术研发、视效专用软件包开发、特效插件开发、制作流程优化控制、模型设计仿真等工作,并实现了技术研发与艺术创作的无缝衔接和相互促进,引发了我们的深层次思考。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为吸引世界各国电影人赴澳新拍摄制作电影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和适宜的激励机制。正是这些因素综合铸就了精品电影的持续推出,以上因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反观国内,中国迄今已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硬件基础设施,但由于在制作流程优化、原创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水平、制作团队建设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缺少相关激励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产精品电影的创作生产。当前我国电影行业应当着力在“软环境”方面下大功夫,要加快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不能仅仅注重于发展硬件基础设施,更应在原创技术研发、制作流程优化、自主工具软件开发、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突破。国家要为电影摄制、电影科研、电影高新技术研发等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精准的激励机制,以克服目前国产电影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发展瓶颈,从而推动国产电影创作提质升级,加快实现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重大转变。(四)宣传推广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成就和电影科研新成果,推动中国电影科技成果“走出去”。此次技术考察,我们在参观交流过程中积极宣传了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并介绍了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在电影科研与质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党委书记栾国志在出访期间利用各种交流场合和机会,介绍中国电影创作生产、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两所在数字电影卫星传输、中国巨幕系统、智能家庭影院、智能点播影院、电影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字水印检测认证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成果及落地应用情况。高新技术研究部主任刘达具体介绍了我所在电影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涵盖全球电影科技发展总体趋势和基本情况,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机器学习、新兴视听技术等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应用状况等内容。通过上述介绍和交流,使国外电影同行加深了对中国电影产业与科技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了他们与我所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此次技术考察也触发了我们在中国电影“走出去”方面的一些思考。的确,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内涵应当十分丰富,不仅应该包括国产影片“走出去”,创造海外票房收入,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还应该包括中国电影科技成果“走出去”,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电影科技成果的海外落地和推广应用。这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均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三、思考与建议
(一)积极推进电影云制作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云计算体系下的现代电影生产制作流程和新型产业服务模式。近年来,我国已经在世界率先完成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整体转换。在此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云平台建设与智能化升级成为电影产业的实施重点和推进目标。云计算是信息通信和文化传媒产业转型升级、业务与服务模式创新变革的重要力量,将对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现有电影技术体系架构和产业服务模式。迄今,云计算早已从概念阶段发展到落地应用,并迅速扩展到诸多行业和领域,而且应用愈加广泛和不断深入。云计算服务平台是数字电影网络化、分布式协同制作业务开展的重要支撑和有效载体,电影制作业务向云计算服务平台迁移已成为电影产业实现提质升级的迫切要求。当前,云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传输有效性、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影云制作的推广应用,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可以预见,随着云安全和数据传输等问题的逐步破解以及电影制作业务契合度的不断提升,电影云制作将会迅速推广应用,并将重构传统电影制作技术体系架构和业务服务流程。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电影进入提质升级的历史新时代,在电影产业全球化、电影制作分工专业化、云计算和宽带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积极推进电影云制作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涵盖技术体系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服务平台构建和业务应用示范,并加快创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现代电影生产制作服务体系。通过构建国家层面的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和联合协作机制,促进我国各级各类电影制作机构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跨地域、分布式、协作、联合制作完成精品电影,从而推动我国电影制作水平、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提升。电影云制作服务平台建设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科研工作者的产业诉求和时代使命,必将会为电影强国建设发挥重大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二)加快建立适应新时展需求的“产学研用”新模式,为我国电影产业提质升级和促进电影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在数字化、产业化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电影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影科技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但距离新时展需求和电影强国建设要求尚存较大差距,亟需通过加快开展电影科技创新、有效提升电影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推进电影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来实现电影产业提质升级,从而不断缩小差距,加快推动电影强国建设。建立适应新时展需求的“产学研用”新模式是我国电影产业提质升级和实施电影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在“产学研用”机制建设上尚存诸多问题,国内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先进、设备利用率低、技术应用水平低、优秀团队匮乏等情况。此次对境外两所电影学院和四家电影制作公司的考察交流,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国要加快构建适应新时展需求的新型“产学研用”模式,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要统筹并重教学与科研,统筹并重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学科及专业设置要与技术演进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有效提升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产业契合度。我国电影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与电影一线企业、制作机构、影视基地、影视产业园等建立良好的“产学研用”机制,使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能够准确把握产业需求,充分实践专业知识,进而有效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联系到当前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正与上海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了电影高新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深圳定军山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数字电影联合实验室。双方应当紧密契合新时代电影产业提质升级的迫切需求,加快探索“产学研用”和协同创新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双方在电影科研、学术前沿、行业契合、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优势,有效提升我国电影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和创新型电影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电影高新技术联合实验室要聚焦电影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转化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开展电影云制作、电影大数据、新兴视听技术、智慧电影、智能影院等前瞻性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数字电影联合实验室要在新一代智能点播影院系统的升级完善和应用推广方面下更多功夫,为推动我国电影强国建设更好地发挥技术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
数字经济背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而在数字经济的影响下,原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日渐落后,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必须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加强人才能力构建,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工作环境。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构建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是指借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对信息进行识别、选择、过滤、储存、使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或是再生资源,且能创造价值效益的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模式。数字经济概念于2016年被正式提出,随之被列为我国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个重大议题。目前数字经济规模日益扩大,超过了我国年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正盛,已开始向经济社会各环节和各行各业渗透。此外,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生态和思维,其价值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组合,使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技术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紧密结合新文科人才要求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市场营销人才能力,培养智慧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下的新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分析
1.数字化营销人才紧缺。数字经济概念被提出后,发展趋势明显,倒逼高校要向社会输出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才。有研究数据显示,当前的数字人才发展过度趋向产品研发,而数字营销人才在各类人才种类中占据比例最小,只有0.35%,这说明数字化的市场营销专业出现较大缺口,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数字化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紧缺性日益凸显,高校应加强数字化营销人才的输出。2.数据分析、媒体运用能力弱。数字经济作为新兴产物,在传统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合度有待提升。有研究显示,与企业用人单位访谈结果显示传统市场营销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薄弱,数据分析、媒体运用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满足新经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要,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用人需要,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应该强化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容,即必须要处理好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即能否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能否与客户构建长期的友谊,能否实现客户价值效益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在该背景下,市场营销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字化手段,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了解其喜好和需求,主动积累相关数据,不断为客户提供让渡价值,以建立持续稳定的客户关系。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需要结合数字经济特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实现出版产业化强质产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科学把握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要求;积极应对出版产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加快推进出版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出版物商品化、出版机构企业化、经营集约化、集团化、效益最大化、资本结构多元化、中国出版业自身和外部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国际上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十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出版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产业与高新技术、出版产业与信息化、出版产业与国际化、出版产业与信用构建、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出版体制机制等,具体请详见。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
出版产业化就是把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所属产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面向市场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之成为强质产业的过程(于友先,2003)。出版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学者就此进行过有益探讨(黄阿妮,2005;龚莉,1998),概括地说,其具体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出版物商品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的文化核心属性依旧,但出版业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去销售,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因而其商品的属性尤为凸显。出版物商品属性的确认是出版产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准人证。因此,出版单位必须面对市场,实现产业化运作。
2出版机构企业化。转企改制、重塑新的市场主体,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数字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数字技术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动画设计中。本文试从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于数字技术的引用、数字化环境下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特征以及数字技术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产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展开数字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角色造型设计;艺术特征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于数字技术的引用
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载体,角色造型承担了表演、表达故事主题的使命。角色造型设计师通过角色造型设计将动画作品的内涵和审美观念转化为可视的物化形象,角色造型设计可以是写实具象、参考自然的,亦可以是写意抽象、超脱自然的。恰当的角色造型设计可以使受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审美联想,并且通过角色造型设计来理解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内在涵义。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衡量因素。动画作品必须要有生动的角色形象,动画片中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的关键。很多耳熟能详的动画角色形象带给我们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它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创新性特征、独特性特征和艺术审美性特征,是动画艺术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价值体现。数字技术应用于动画,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的,它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进行存储、运算、加工、传送、还原的技术。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师将数字技术引入动画领域后,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数字角色形象设计师不再受限于创作材料、创作形式的限制,数字技术可以将角色造型师的创新思维最大化地展现,角色设计可以是具象写实,也可以是抽象虚拟的;可以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也可以是超脱客观世界的。通过思维创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原本很难实现的造型设计转化为可视的造型。
二、数字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特征
从动画诞生之日起至今日的蓬勃发展已逾百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总有一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设计让观众难以忘怀,总是由这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设计向我们讲述着故事的主题。处于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动画角色有哪些特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