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规章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3:50: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规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区房地产税收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城区房地产业税收的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制度》国税发〔〕128号)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房地产业。即在城区地域内从事上述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本制度管理。
建筑安装业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它工程作业。
销售不动产的范围包括新建房屋销售和二手房交易。销售不动产时连同不动产所占土地的使用权一并转让的行为比照销售不动产。
南湖四校区经济开发区和赤壁风景区所辖范围。凡在上述区域内发生的建筑安装行为及转让土地使用权和销售不动产业务都应纳入本制度管理范围。本制度所称的城区包括区的赤壁、东湖、禹王三个办事处。
第三条发生房地产业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为房地产业应纳地方各税费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发改委科技开发用品税收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了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科技开发用品的免税进口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对科教用品进口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决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下列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在2010年12月31日前,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一)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转制为企业和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
(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核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四)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规章思索
[摘要]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税收政策是激励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予以完善,包括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法律、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增加所得税中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丰富鼓励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以及提高税务机关服务效率和征管水平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在市场经济中,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又是这一主体中最为活跃和最富活力的部分。鉴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目前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开发与设计,其中在技术创新环节给予中小企业科学、合理、系统的税收激励政策,成为最为通行和有效的做法,通过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能有效地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风险投融资的税收激励力度较弱
我国现行税制中与中小企业风险性创业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激励力度较小;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其创新活动较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政府通过直接财政补助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又不明显。这就需要在全社会科学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或技术创新活动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融资体系,通过增强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更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从而保证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税收立法基本问题分析论文
依法治税首先是要”有法可依”;其次是要有“值得尊重的良法”可依,在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和税法监督四者关系中,税收立法是基础和前提,税收立法是税收法治的核心。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过程就是中国税法的创制、认可和变更的过程,也就是税收立法的过程。
一、税收立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税收立法的主要内容
税收立法主要包括税收立法基本原理、税收立法基本制度和税收立法基本技术三部分内容。
税收立法基本原理是关于税收立法带有普遍性和基本规律性税法事项的理论概括,主要包括税收立法的意图与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调整范围、种类与部门、机构与职能界定等等。税收立法基本制度是指税收立法活动与过程必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主要包括税收立法的体制、主体、权限、程序、监督等基本制度。税收立法技术是指税收立法活动中所遵循的旨在推进税收立法现代化、科学化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总称,主要包括税收立法的运筹技术和结构营造技术等等。
(二)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
国税收制度建设的思考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税收领域的具体要求。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立法、执法和监督,必须首先抓好税收制度建设这个基础工作。税收制度建设从广义上说,既包括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工作,也包括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管理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活动。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建设水平还不太高,法律规定和实践层面都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逐步落实、依法行政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如何建设一套清晰、完备、协调、有效的税收制度体系,为建立税务机关执法和管理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我国税收制度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税收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年*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十一次会议对《税收征收管理法》进行了革命性的修订,20*年*月,国务院第362号令对《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进行了改革性的修订;200*年*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第五次修订;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印发了《税务部门规章制定实施办法》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试行)》,对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200*年*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了“两法”合并的《企业所得税法》,标志税收立法和税收制度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当前我国税收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税权不太规范
1.税收立法权不明确。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税制的基本要素如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税收优惠、税收管理的基本制度以及纳税人的实体权利义务等应当由法律规定。我国《宪法》和《立法法》对立法权作出了明确规定,《立法法》还规定,税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范围。目前,关于国务院税收立法权的依据,一是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其授权国务院在改革工商税制的过程中,拟定有关税收条例,以草案形式试行,再根据试行的经验加以修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二是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其授权国务院对于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问题,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颁布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上述授权目的不明确、范围不具体、期限不确定,属于概括性授权即空白授权。美国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曾说过:“如果在授权法中没有规定任何标准制约委任立法,行政机关等于拿到了一张空白支票,它可以在授权的领域里任意制造法律。”[1]而且,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被授权机关不得将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来说,只能是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部门规章的规定属于执行性规范,不是创设性规范。因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都不得行使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税收立法权,也不得超出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创设性规定。但是,由于税收立法权的划分不明确,现实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章和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时有创设性规定,这种职权性立法没有明确的依据。如根据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本应由国务院规定,但却由财政部制定,其虽然经过国务院批准,但也不符合税收立法权的要求。
2.地方税收立法权少。《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中规定,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同时规定,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可见,我国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基本没有税收立法权,分税制改革只是分税不分权。在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地方财政收入受制于中央政策,地方政府无法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具有地域性的税源行使税收立法权,影响了地方依法开辟税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造成各地区间财政收入苦乐不均,导致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不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不规范的各种收费来弥补,如某省征收的防洪基金、副食品调节基金等,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扰乱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秩序,甚至出现“以费挤税”的现象。
立法法与税法基本问题论文
「摘要」2000年3月由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规范立法活动的一部宪法性法律。在此之前,规范立法活动的规范主要是宪法、有关法律和行政性法规。由于这些规范不统一、不完善和过分原则化,不仅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难,而且导致了大量无权立法、越权立法、借法扩权、立法侵权等立法异常现象。具体到税法领域,税法的立法层次低、行政法规越权、立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也程度不同地存在,既影响了税法自身的权威性、严肃性,也影响了税收的执法、司法和守法。《立法法》颁布实施后,以往规范不足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有关立法的各项制度,包括立法权限制度、立法程序制度、立法解释制度、立法监督制度等将有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是《立法法》对税收立法体制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税法未来的发展。本文从《立法法》出发,依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探讨分析了税法的两个基本问题,以期能对我国税收法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立法法》与税收法定主义
(一)税收法定主义与《立法法》的关系
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收立法的最高原则。该原则要求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构成要素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税主体的权利(力)义务只能以法律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无权决定征税或减免税收。这里的“法律”仅指由代表民意的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税收法定主义是伴随着市民阶级反对封建君主恣意征税的运动而确立的。在“无代表则无税”的思潮下,形成了征税须经国民同意,如不以国民代表议会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则不能征税的宪法原则。如英国1627年的《权利请愿书》规定,没有议会的一致同意,任何人不被迫给予或出让礼品、贷款、捐助、税金或类似的负担。1776年,美国在其《独立宣言》中指责英国“未经我们同意,任意向我们征税”,并随后在1787年的宪法中规定一切征税议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但参议院得以处理其他议案的方式表示赞同或提出修正案(第7款第1项)。国会有权赋课并征收税收,进口关税,国产税和包括关税与国产税在内的其他税收……(第8款第12项)[1]我国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虽然只强调了公民应依照法律纳税而未明确国家应依照法律征税,但“因为它限定了承担纳税义务的条件-依照法律,纳税义务仅仅由法律的规定产生,其范围也仅仅限于法律的规定之内。”“这实际上是从公民负有依法纳税义务方面,间接地规范和限制了国家赋税征收权的行使方式-依照法律”。而根据宪法规定,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宪法隐含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2]这是我国税收立法实行税收法定主义的宪法根据。
《立法法》是规定立法制度的宪法性法律。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立法法》为依据,遵循《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税收立法自然也不能例外。但《立法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原则和宪法中规定的立法制度的具体化,其效力在宪法之下,对税法来说,由于宪法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立法法》中有关税收立法制度的规定,也应该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换言之,《立法法》是对税收立法形式上的要求,税收法定主义是对税收立法本质上的要求。在整个法律体系的效力层级上,税收立法固然应当以《立法法》为依据,但在税法领域内,只有形式反映本质,即《立法法》规定的税收立法制度全面反映税收法定主义以此为依据制定的税法才可能是符合要求的,否则,税法将可能徒有“法”的形式,而不再有“法”的本质。
市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理顺政府分配关系,保障缴款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法规,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浙财综字〔2005〕4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市级政府非税收入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并取得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第三条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
税收法制存在问题及建议
【摘要】税收对国家经济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健全税收法制是税收施行的基本要求。本文从税收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对税收法制完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税收;税收法制;问题
1概述
税收法定主义起源于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确立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之后随着各国民主宪政的发展,税收法定主义逐步成为各国税法的基本原则。税收法定主义最早进入我国是作为西方国家税法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国内众多学者对其深入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本确立了我国税收基本原则。
2当前我国税收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税收法治建设严重滞后,税收法定主义无从体现。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税法体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效力与效益均深受局限,在实践中引发许多问题。2.1我国《宪法》中未明确规定税收法定主义。西方的税收法定主义来源于“无代表,则无课税”的议会政治,它不仅促进了宪法的诞生,而且其本身亦是宪法原则之一。“各国宪法在确立税收法定主义时,大都从征税主体的征税权与纳税主体的纳税义务两方面加以规定,并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力或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税收法定主义的实质是国家要依照法律征税,公民要依照法律纳税,公民依法律纳税的义务与政府依法律征税的权责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我国宪法第56条仅强调“公民的纳税义务要依照法律产生和履行”,并未说明更为重要的“征税主体应依照法律的规定征税”。因此,我国宪法没能全面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精神,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宪法的缺失。2.2以税收行政法规为主的立法结构不够合理。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要求课税要素必须而且只能由立法机关在法律(狭义)中加以规定,并依此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义务。科学合理的税收立法体系,应以税收法律为主,以税收行政立法为辅。当前,我国的税收立法体制是一种“共享”模式:国家立法机关享有税收法律的制定权;国务院享有税收行政法规的制定;国务院涉税职能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享有税收部门规章的制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享有地方性税收法规的制定权。按《立法法》的精神,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同属我国税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其有权机关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都具有法律效力。然而,现行16个税种的22项税收立法,属于法律的仅有2项,其他均为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由此可见,国家立法机关远未居于税收立法的主导地位,由立法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并不多,主要为《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三个法律,而真正关系绝大多数纳税义务人权利义务的税法规范,却体现在由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暂行条例之中,这样,行政机关成了规定课税要素的重要主体,行政法规成了税收法律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不合理的税收立法结构与课税要素法定主义原则无疑大相径庭。同时,税法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如果长期以暂行条例或规定等形式停留在“试行”阶段,不能及时升格为法律,就会影响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实现,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亦会产生滞后效应和不良影响。
税收执法分析论文
一、税收执法超越职权
在行政执法中,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或者实施了根本无权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结合税务实践,税务机关超越职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主体越权。又分为两种情况:1.级别越权.指下级税务行政主体行使了应当由上级税务行政主体行使的职权。2.业务越权。二是管辖越权。三是职能越位。四是无委托执法。
二、税收执法程序违法
所谓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所遵循的步骤、顺序、方式及时限的总和。税收执法程序违法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省略步骤。即将必须的法定步骤予以省略。第二,颠倒顺序。虽然执法人员履行了全部的执法步骤,但不按各步骤先后顺序履行则构成颠倒顺序的程序违法。第三,改变方式。例如,《税收征管法》规定采取简易保全措施的手段仅限于扣押,如果执法人员采取了查封或者冻结的手段,就构成了改变方式的程序违法。第四,超过时限,即未按法定的时限行使税收执法权。
三、税收执法侵权
基于现代法治理念,现行税收征管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规范税收征收行为,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近年来税务机关在保护纳税人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税收执法侵权行为:一是对纳税人的参与权、知情权缺乏充分尊重。此外,税务机关解答纳税人的咨询还欠缺及时准确。二是回避权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侵犯纳税人的信赖利益保护权。具体表现在:对纳税人的同一行为,主管税务机关和稽查部门往往意见不一,相互矛盾,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对于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上级税务机关在检查工作时,往往以纠正错误为名进行“秋后算账”,让纳税人感到税务机关出尔反尔,这既损害了纳税人的信赖利益,又影响了税务机关的诚信执法形象。
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非营利性,旨在为我国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现如今,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其财政税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因此,事业单位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所存在的缺陷,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此来实现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本文主要从当前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从而对其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能够为今后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税收;探究
通常来讲,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的质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来讲,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个方面是分散性;第二个方面是隐蔽性;第三个方面是复杂性;第四个方面是多样性,以此,日常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可能会变得很困难,此外,相关部门也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能会逐步地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这对事业单位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相应的财政税收管理问题也急需解决,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改变财政税收管理理念,找到适合的方式使得其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质量水平有所保障,最终能够让事业单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存在缺陷,缺乏一定的监督体系。要想很好地落实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需要的是事业单位自身对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视,以及严格地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还有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然而,在实际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从而内部管理工作也只是走走形式,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相关的制度政策也没有积极地落实。同时,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在接受外部监督的过程当中,由于其相应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监督效果并不理想。(二)相应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待加强,票据管理存在缺陷。在事业单位运营的过程当中,其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能够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但是我们发现在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其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有的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知识技能水平还不高,事业单位也没有定期地对相应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还存在着缺乏工作人员考核制度等问题,这会让有的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对工作并不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其工作积极性往往会有所下降,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效率低下。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对票据的管理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票据的管理流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在票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票据的丢失情况,进而可以看出,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财务管理控制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三)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工作效率。有待提升现如今,在很多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这会让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工作跟不上时展的节奏,有的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工作效率并不高,这往往是缺乏管理、缺乏监督等因素造成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预算管理模式的落后,有的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并不完善,这会让预算工作质量水平有所下降,甚至在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财政税收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除此以外,有的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有的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可能出现工作态度差等问题,缺乏一定的积极性,根本不重视预算执行的情况,从而对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造成了相应的影响。(四)财政税收流程缺乏一定的标准性、规范性。通常来讲,虽然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但是其还是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缴纳税款,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其税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免税,是指因事业单位提供了依照税法可以免税的服务;第二种情况是应税,是指事业单位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需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规定的税款。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在从事财政税收工作时,并没有对税收的缴纳标准进行学习,在税收的工作岗位中缺少一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会出现错报漏报的情况,对事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政税收问题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