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6:56: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管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税收管理学

强化税收管理执行措施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关键字: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责任感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查看全文

浅析关于加强税务收取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办的思考

论文关键字: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责任感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查看全文

税收管理执行力提升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论文关键字: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责任感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查看全文

税收管理员执行办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关键字: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责任感

所谓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是指税收管理员贯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完成预定工作目标的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目标管理、团队作业、质量循环管理和强化责任感来提升税收管理员的执行力。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1.职务内容多,管理的重点不明确。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员承担的职务内容非常多,户籍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上级布置的各类事项性工作,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向基层管理员倾泄。同时,基层单位税收管理员普遍紧缺,动辄人均管理几百户纳税人,同一业务重复处理量也很大。因此,我们经常发现税收管理员手上同时在处理十来件毫不相干的不同事情,不知道该以哪一件事情为重,最后应付了事,影响了执行力。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难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源管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偏单一,在征管一线的一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管理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缺乏工作的激情和热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无功无过心态的人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随波逐流,应付心理强。目前税收管理员中能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分析并进行纳税评估的不多,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查账的,仅占税收管理员总数的40%;两者都不具备的占20%;余下的40%税收业务水平都不高,多数人不具备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税收管理工作的能力。

查看全文

对比分析税收信息化内涵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问题提出;税收信息化的几种定义;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税收信息化作为一种信息化发展过程,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方面的应用、税务机构是信息化各领域中信息技术的最大应用者之一、信息化是一场税收征管革命、税收信息化不单单是简单的把手工操作移植到计算机上、税收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和税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管理过程、税收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发展过程,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税收信息化是信息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等,具体请详见。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对学者关于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以助于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理解。税收信息化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目前税收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但迄今为止,对于税收信息化,国内外尚未有统一公认的定义。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定义内涵

一、问题提出

税收信息化作为一种信息化发展过程,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税收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正处于税收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尽管税收信息化是目前税收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多,但众多专著和论文中缺乏专门针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讨论,大多仅仅简单提到税收信息化一词,重点多放在研究税收信息化的目标、不足、改进措施方面。作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很不统一,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并且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学者对税收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的观点进行对比归纳,以助于对税收信息化定义和内涵的理解。

二、税收信息化的几种定义

查看全文

改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设想和手段探讨论文

摘要:税收管理员制度施行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得以强化,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税工作,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分类不够细化、管理幅度过大、缺乏奖优惩劣机制等问题。本文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税收管理员制度执行的实证分析,就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和手段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问题构想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查看全文

借鉴风险管理的税收管理体制探索

[摘要]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理论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创新我国税收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税收征管;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纳税人户数急剧增长,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理论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

一、风险管理理论与税收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行为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美国COSC委员会(由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的组织)正式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紧密相关,ERM框架已成为当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由于风险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性,ERM框架及其方法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的风险管理。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先进事迹材料

我自从1995年贵州省税务学校毕业分配到黄平县地方税务局以来,认真学法用法,税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纳税人的较高评价,曾2年被黄平县人民政府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评为“先进工作者”,5年被黄平县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被贵州省人事厅、黔东南州地税局评为“优秀公务员”,在全州地税成立十周年先进表彰会上被通报表彰,被黔东南州地方税务局评为全州地税系统首届“十佳”地税工作者,被贵州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全省地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被黔东南州地方税务局评为“全州地税系统2007年度先进工作者”,被黄平县地税局党支部评为“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注重学习政治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

自工作以来,自始至终把学习、遵守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当作必修课,坚持每周利用半天时间认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期间,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坚持每月至少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理论学习体会文章,培养了加强税收执法工作的责任意识。同时平时注重加强对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等及其他规章制度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所应有的素质。

(二)自觉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学习

我在学校期间就珍惜机会,加强学习,毕业时被贵州省税务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发扬老传统更加注重学习。在负责旧州税务所企业、建筑安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期间,以本职岗位的政策业务为重点,利用下班时间、休息时间,主动学习了《税收法制基本知识》、《税收原理》、《税务管理学》、《税务实务》、《税务稽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税收管理工作法规的书籍。学习中特别重视集中辅导学习和脱产学习,任旧州税务所所长期间,在继续坚持自学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主要工作,挤出时间或利用周末下班时间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及探讨目前工作中的需掌握的政策及操作方法,并请经验丰富的干部给大家讲案例,传授经验,同时对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脱产学习,我都是亲历而为,每年脱产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另外注重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业务知识。每当国家或上级有关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办法出台后,我都要研究政策法规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自费购买法律书籍加强学习,利用因特网学习、研讨法律问题,力求尽早更新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透彻有关法律,达到熟练运用。

查看全文

国税分类管理报告

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税收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进行科学化税收管理方面,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纳税人分类管理作了进行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税收分类管理的内涵和原则

我们所讲的分类管理,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找出纳税人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将同类纳税人归集为一体,从中找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税收管理模式和方式,去实施具体的服务和管理。我们知道,税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纳税人及其应税收入和应税行为。由于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大小不一,经营方式和手段各有不同,核算水平参差不齐,所从事行业又是五花八门,如果我们仍然以不变应万变,只用单一的模式和方式来进行税收管理和服务,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对税收服务的需求。因此,在税收管理上,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科学的分类管理作为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要针对不同纳税人的行为模式、理念、需求等等进行同类分析比较,从中找到共性,发现规律,区别管理,从而达到深化服务内涵,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具体地说,分类管理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制定统一规范的税收管理和服务作业标准,尽可能地保证同类企业同时得到一致和公平的税收服务,使企业能够预知纳税遵从风险或潜在的纳税风险,及时进行税收筹划,鼓励他们依法作为和不作为。分类管理的作用还在于我们可以利用行业的分类价格信息、情报,采用专门的分析技巧,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操作游戏规则和利润瓜分、再分配模式等等,为我们对大企业进行税务审计、关联交易调查等提供帮助,有利于我们抓住重点税源,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统一制定执法的程序和标准,有利于我们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可以说,只有科学的分类管理,才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达到经济和效率的统一。

分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税收管理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使税收管理成本达到最小、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因此,税收上的分类管理应当遵循效率,即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管理的幅度越大,管理的层次越少,管理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那么,如何来提高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呢?分类管理无疑是个好办法。通过分类,将同质事物归集为一体,扩大了同质事物的总体,从中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实行有效的一级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然而效率优先并不是说为了效率可以不计成本,效率最高不等于效益最优。只有使管理成本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管理效益处在动态平衡结合点上的分类管理模式,才是最优的模式。因此,分类管理还必须遵循效益原则和成本原则。我们目前按企业规模试点的大企业管理局、个体管理局是一个好的尝试,但还需要在分类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和考察,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税收分类管理的指标和方法

科学的分类管理是深化服务内涵、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前提。而进行科学的分类,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分类标准,建立科学的分类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和优化。目前涉外企业的经济指标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经营规模指标,包括注册资本总额、投资总额、年度销售收入总额等。一类是税源规模指标,包括年应纳税总额、年入库税收总额、年利税总额等。另一类是经济类型指标,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私营、个体等。当然,还有其他类型指标。到底哪一类指标、哪几个指标能够更好地满足税收管理的需要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众多的分类指标中,找出一至两个指标来考察对税收的关联度和影响度。指标的选择既不能单一,又不能过多,只有与税基关联度强、联运性高的指标,才能作为税收分类管理的指标,才能保证税收分类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销售收入,与流转税、所得税关联度、联运性都很大。又比如投资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也是一个值得考察的指标。

查看全文

关于两岸税收制度比较研讨

论文关键词:海峡两岸税收管理制度比较

论文摘要: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省的市场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海峡两岸在税收管理体制、纳税申报制度、税务制度、税务处罚制度、税务教育制度及纳税人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海峡两岸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总结,对于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而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税收管理是一国筹集财政收入的根本保证,由于其涉及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领域,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都非常重视如何改革和完善本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以往,在税收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我国的理论界主要将目光关注于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而对我国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台湾地区则关注有限。为此,笔者将对我国海峡两岸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行简要比较并进行总结,为不断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税收管理制度提供思路参考。

1税收管理体制的比较

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其实质上就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管理权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关系。税收管理体制如果不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就难以完善。

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在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税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台湾省政府,而市、县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非常有限。这种高度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主要于1951年、1967年和1992年进行),使得台湾省的市、县政府逐渐具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拥有一定税种的征管权和收入权,但是比较有限。目前,凡收入弹性大和征收范围广的税种,比如所得税、关税、货物税、矿区税和证券交易税等均为台湾省政府掌握,其取得的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六成,而市、县地方政府仅为四成。由于税收管理权限被台湾省政府较多掌握,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的呼声一直存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