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23:23: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税收管理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税税收管理权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关于加强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决定》,规范全省国税系统税收管理行为,预防和治理税收管理中的不廉洁和不规范现象,推进依法治税,树立国税系统的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税收管理权监督制约工作应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逐级监督的原则。其日常工作,在各级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第三条全省各级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均适用本办法。第二章监督制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节税务登记管理的监督第四条税务登记管理监督制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第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申报表证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申请条件、理由、时限是否合法、填报表格是否正确、附报资料是否完整以及本机关有无登记管辖权等进行初审,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不应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六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已受理的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表证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案头和实地审核,主要审核有关表证资料的真实性等,并应形成书面审核报告。对未缴清税款、滞纳金和未缴销发票及有关税务证件的,不得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对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和封存发票及有关税务证件的,不得办理停业手续。第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应自受理开业税务登记申报表证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核完毕并按规定发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件;受理停(歇)业申请表证资料之日起五日内审核完毕并按照规定办理停业手续。第八条开业、变更税务登记,应由主管国税机关负责人审批并及时报上级国税机关备案;停(歇)业登记,应由主管国税机关集体审批,并及时报上级国税机关备案;注销税务登记,应由主管国税机关按规定报上级国税机关审批。第九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停(歇)业纳税人应实行跟踪管理;上级国税机关对停(歇)业纳税人应定期组织抽查。第十条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并经集体研究后才能认定非正常户,不得随意将纳税人列为非正常户。第二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和年审管理的监督第十一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有关证件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认定资料包括营业执照、注册资金、银行帐号证明、身份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或房屋租赁合同等是否齐全等进行初审,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十二条主管国税机关和审批机关对已受理的一般纳税人申请证件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实地核查,包括核实申请证件资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察访其经营场所、货物仓库等。核查情况应有书面报告,核查人员应在报告中签字。第十三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应严格执行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和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对符合条件的,应在三十日内审核审批完毕并办理认定为临时一般纳税人手续;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违规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对临时一般纳税人,认定不满一年或达不到标准的不得转为正式一般纳税人,税务规章、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四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条件、程序和时限对一般纳税人进行年审,对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一般纳税人,一律予以取消资格,不得擅自放宽。第三节发票管理的监督第十五条发票管理监督制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普通发票承印企业确定、自印普通发票审批、普通和专用发票的发售、专用发票代开等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第十六条普通发票印制企业,必须由省国税局认定。省辖市国税局应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印制企业,上报省国税局审批。招标时应有征管、监察、财务管理部门和局领导参加。省辖市、县国税局对认定的普通发票印制企业应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及时报请省国税局审批后取消其印制资格。第十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对企业首次申请自印普通发票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报上级国税机关审批,不得擅自批准企业自印普通发票。第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的领购资格条件进行审核确认,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发给发票领购证件;不符合条件的不得发给发票领购证件,并应告知理由。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定领购发票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的限量和限额,不得超限量、限额核定和发售发票。主管国税机关发售发票,应严格实行验旧供新或缴旧供新制度。第十九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售工作应由县(市)级国税机关专用发票管理部门负责,经省辖市国税局批准,主管国税机关可承担专用发票发售工作。严禁将专用发票发售工作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严禁非在职税务人员承办专用发票发售工作。第二十条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执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关规定,严禁为辖区外的小规模纳税人代开专用发票,严禁“高开高征”、“高开低征”或“只开票不征税”。第四节金税工程管理的监督第二十一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对企业申请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安装防伪税控系统。第二十二条主管国税机关对税控企业发行“两卡”时,必须按规定设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限额及抄税时限,不得违规扩大。第二十三条主管国税机关对一般纳税人取得的税控专用发票,必须执行“先认证后抵扣”的规定。对认证不符或不能认证的抵扣联,一律不得作为抵扣凭证。认证人员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不得人工修改发票密码和明文。第二十四条主管国税机关对认证有问题的税控专用发票应予以扣留,并移送稽查部门查处,同时将电子数据传递给稽查局协查岗位。对经稽核比对有问题的发票,应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协查。第五节应纳税额核定管理的监督第二十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范围和对象核定应纳税额。第二十六条主管国税机关核定应纳税额前,应按照规定进行实地调查。集中核定定期定额户应纳税额的,应确定不低于3%的典型户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方法应符合规定,调查数据应真实可靠,调查结果应有书面材料。第二十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根据调查测算以及定期定额户自报情况,实行集体研究核定应纳税额,不得个人决定。第二十八条县以下主管国税机关集中核定定期定额户应纳税额后,应及时制作《定期定额核定汇总审批表》,报县(市)国税局审批;省辖市区主管国税机关核定定期定额户应纳税额后,应及时报市国税局备案。应纳税额一经核定,不得随意变更。第二十九条应纳税额核定后,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张榜公布。第三十条主管国税机关采取《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核定应纳税额的,必须有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同时在场,共同认定。第三十一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定期定额户应实行跟踪管理;上级国税机关对定期定额户应定期组织抽查。第六节消费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的监督第三十二条主管国税机关采集企业价格信息,至少应两人以上参加。采集的数据应真实、客观、准确,不得弄虚作假。采集人员对采集的信息应认真审核、测算,提出初步意见,并签字、盖章。第三十三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规定的核价权限,分品种、牌号、规格等核定、调整计税价格;需上报上级国税机关审批的,应及时上报。第七节延期缴纳税款管理的监督第三十四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申请表证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理由和时限是否符合规定、填报表格是否正确、附报资料是否完整等进行初审,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不应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三十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后,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有关证件资料的真实性等进行案头审核,必要时应进行实地调查。经审核符合上报条件的应按规定报上级国税机关。第三十六条延期缴纳税款应一律上报省国税局审批。县(市)、省辖市国税局对主管国税机关上报的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应实行局长办公会集体审核,并应按期上报省国税局审批。第三十七条审批机关应建立集体审议制度,并应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批意见,逐级下达。第三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延期缴纳税款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控和催缴,对超过延期期限仍未缴纳税款的,应依法处理。第三十九条各级国税机关不得弄虚作假、越权审批。第八节呆帐税金和死欠确认管理的监督第四十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有关规定,逐户如实向上级国税机关填报呆帐税金或核销死欠确认申请表并附报有关资料。第四十一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对主管国税机关上报的确认申请,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第四十二条申请转为呆帐税金的,必须报省辖市国税局确认;申请核销死欠的,必须报省国税局确认。第四十三条确认审批机关应建立集体审议确认制度,对核准的呆帐税金和核销死欠,应在规定期限内书面下达确认通知书。第四十四条各级国税机关不得弄虚作假、越权确认。第九节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审批管理的监督第四十五条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审批管理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流转税、所得税、涉外税收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弥补亏损,再投资退税,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以及城乡信用社财务审批等各类税收优惠事项的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第四十六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有关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申请表证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条件和上报时限、填报表格是否正确、附报资料是否齐全真实等进行初审,符合规定的,应及时受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四十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已受理的纳税人有关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申请表证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等进行认真审核。对存在问题和疑点的,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第四十八条各级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事项。对超过审批权限的,应在规定时限内上报,不得越权审批。第四十九条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事项审批机关应实行初审、复审和终审三级审批制度。对重大税收优惠事项应实行局务会或局长办公会集体审批制度。第十节进出口税收管理的监督第五十条各级退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初审、复审、领导审批、开票等岗位。实行三级审核,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得混淆,更不得一人包办。第五十一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登记。对企业提供的退税登记资料,应认真审核,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办理。第五十二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受理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审核企业是否具备退税资格、申报资料是否完整、是否按要求装订成册、是否由办税员专职办理等。不得无故拒绝、拖延办理企业退税申报或违反规定为企业办理退税申报。第五十三条初审岗位应严格按照现行退税政策规定,对出口企业申报有关单证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合法性、合理性、数据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进行审核。不得随意放行不合格单证。对审核无误的申报资料,签字后应及时转交复审组。第五十四条复审岗位应严格按规定手续为企业办理有关单证,严格审核企业所附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不得随意为企业办理与退税有关的证明、资料。应严格按规定及时接收、下传报关单、专用税票等电子信息。不得随意改变计算机既定设置、商品码库和退税率文库。应严格按规定对出口企业所申报的有待审批的电子数据逐笔与外部信息(海关、税务、外管)核对,计算本次退(免)税额。对计算机审核发现疑点的,应认真查找原因,做出相应调整,不得放行无信息单证,不得擅自跳过审核疑点。对审核无误的退税资料,签字后应及时转送领导审批。第五十五条具有出口退税审批权的局(分局)领导,对复审岗位转来的退税申报资料,应结合审批环节的有关信息,在退税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批。出口退税实行有审批权的局(分局)领导审批负责制。第五十六条负责开票的人员对经局(分局)领导审批确认的退税款应及时开具收入退还书,送达国库;按时与国库对帐,保证数据一致性。不得擅自开具收入退还书,办理出口退税。第十一节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管理的监督第五十七条国税机关应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和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和对象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第五十八条国税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必须经县以上国税局(分局)局长批准。第五十九条国税机关实施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必须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执行;必须向纳税人开付收据或清单,严禁私分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第六十条国税机关不得对纳税人个人及其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第六十一条国税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对纳税人在规定限期内缴纳税款的,必须按规定期限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第六十二条国税机关实施拍卖、变卖措施的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第十二节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的监督第六十三条各级国税机关应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及时组织和部署汇算清缴工作。第六十四条主管国税机关应督促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按期进行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办理年度纳税申报,结清税款。第六十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应认真审核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审核的主要内容有:资料是否齐全、申报的项目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进行纳税调整等。如发现纳税人的申报有计算错误或有漏项,应及时通知纳税人进行调整、补充、修改或限期重新申报。第六十六条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组织企业所得税清缴检查。检查对象的确定:上级税务机关有统一要求的按统一要求执行,没有统一要求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管理和纳税人年度纳税申报情况,通过分析、筛选确定。对税源大户、汇总或合并纳税成员企业、连续亏损企业、历年检查中问题较多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应作为检点。第六十七条各级国税机关应按时办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减税、免税等税务事项的审核、审批工作。根据有关规定,纳税人发生的税务事项需报税务机关审核或审批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国税机关应及时审核、审批。所有审核、审批的事项原则上均应在年度纳税申报之前办理完毕。第三章监督制约的方法第一节日常监督第六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应合理设置税收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各类涉税申请的受理、审核与审批人员之间以及发票审核与发售人员之间应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六十九条税收管理中凡需实地调查核实和执行的必须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参加。第七十条税收管理流程中后一管理岗位人员应对前一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第七十一条主管国税机关应结合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按月组织对税收管理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第二节上级对下级监督第七十二条上级国税机关应建立健全对下级国税机关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和审查制度。第七十三条下级国税机关每年应向上级国税机关书面报告一次对税收管理权实施监督制约情况。第七十四条省辖市、县国税局税收管理部门每半年应对下级税收管理部门进行一次抽查,省国税局税收管理部门每年应对市国税局税收管理部门组织一次抽查。第七十五条上级国税机关税收管理部门应逐步依托全国统一的征管信息系统对下级国税机关税收管理部门实施适时监控。第七十六条各级国税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税收法制部门应结合执法监察和税收执法检查活动,组织对本级和下级税收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七十七条上级国税机关应结合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组织对下级国税机关税收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三节社会监督第七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应认真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切实公开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公开税务管理服务权限、程序和时限,公开税务管理岗位职责,公开税务管理人员违规违纪处理规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七十九条主管国税机关至少每半年应分别召开一次有关部门和纳税人座谈会,听取其意见,接受其监督。第八十条省辖市、县国税局至少每年应主动向当地人大、政府、纪检监察部门书面报告一次税务管理执法情况,征求其意见,接受其监督。第八十一条省辖市、县国税局至少每年应开展一次税务管理执法情况的社会评议活动。第四章责任追究及罚则第八十二条违反税收管理规定的责任人包括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第八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检查改正;情节较重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一)未按规定受理纳税人各类涉税申请的;(二)未按规定为个体工商户办理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以及认定非正常户的;(三)未按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年审的;(四)未按规定确定普通发票承印企业以及未按规定批准企业自印普通发票的;(五)未按规定核定和发售纳税人普通发票的;(六)未按规定为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七)未按规定核定应纳税额的;(八)未按规定采集、核定、审批消费税计税价格的;(九)未按规定期限审核、报批、审批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和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项目的;(十)未按规定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登记的;(十一)未按规定对出口企业申报的电子数据进行计算机审核或者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致使计算机审核发生差错造成退税的,以及未按规定对企业退税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审批的;(十二)未按规定确认呆帐税金和核销死欠的;(十三)未按规定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的;(十四)未按规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第八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一)违反税务登记有关规定,擅自为企业办理税务登记的;(二)未按规定核验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的有关证件、资料和不实地检验企业生产经营(含场地)等情况,擅自认定一般纳税人的;(三)违反规定核定企业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数量和限额的;(四)违反规定超限量、超限额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五)违反规定擅自更改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子系统软件和数据,或将发售IC卡交与他人使用,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六)违反规定办理防伪税控发行,或隐匿、丢失、擅自处理收回的应上缴的防伪税控设备的;(七)泄露密码,或擅自允许他人进入金税工程各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进行操作的;盗用他人密码进行操作,或擅自改动金税工程各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改写数据的;(八)不按规定对企业报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进行防伪认证而予以抵扣的;(九)违反规定擅自修改、删除、泄露增值税管理部门采集、接收并审核后的数据以及稽核结果;擅自修改、删除、泄露稽查局经协查系统传递的协查信息的;(十)因税收管理人员的责任致使纳税人以虚假的理由获准延期缴纳税款或者越权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的;(十一)违反规定,擅自批准或因审核不严而批准不符合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的以及越权批准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的;(十二)违反规定或不严格审查出口退税有关单证,办理出口退税有关手续的或擅自开具收入退还书办理退税的;(十三)唆使他人违反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超限量限额核定和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批出口退税的;(十四)内外勾结,共谋参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伪造、倒卖、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骗取出口退税的;(十五)领导干部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管理混乱,失职渎职,致使不法分子套购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十六)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的;(十七)税收管理人员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勾结,唆使或者协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规定行为的;(十八)税收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财物或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十九)税收管理人员对控告、检举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二十)按规定应给予处分、处罚的其他情形。第八十五条凡违规、越权批准的各类减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以及延期缴纳税款的,除依照本办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追究政纪责任外,一经发现还应依法责令改正、撤销有关批准文书,并依法追缴未征的税款及滞纳金。第八十六条税务机关滥用职权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遭受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税务机关应对有过错的直接责任人实行追偿。第八十七条税收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外,调离税收执法工作岗位。第八十八条对指使税收管理人员实施违规行为的,任何人都可以拒绝,并有权向上一级国税机关报告。第八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责任人,除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理、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外,并可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第五章附则第九十条各市国税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执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第九十二条本办法由安徽省国税局负责解释第九十三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剖析税收管理权和立法权的差异
摘要: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符合中央、地方立法权限适当划分的宪法原则,应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范并有效实施税收立法权与税收管理权的适当下放。
关键词: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合理划分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划了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战略,提出了“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的重要任务。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完善税收管理体制也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指出,只有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才能创制出科学、严密的税收法律规范,为税收执法、司法等活动提供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确保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确保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始终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已成为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问题是,第一,如何真正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权限划分;第二,税收立法权限与税收管理权限下放的范围和程度应如何确定;第三,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关系和管理权限;第四,如何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限、管理权限实施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一、税权的含义与税权划分
由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层次性,税收也相应具有层次性,这就涉及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权划分问题。
税收管理权限划分创新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地方税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税收权限的划分。公共支出的效率理论和政府管理体制的现状决定了地方税权划分的必然性。我国目前在税收权限上还是倾向于集权为主,权限的划分很不合理。我们要应充分考虑政府职能分工和税种本身的性质,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划分省级及省级以下的税收管理权限。
[论文关键词]地方税制税收管理权限分税
科学的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是建立完善地方税制的重要基础。现行的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离彻底的分税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说明现行的税收管理权限只是过度性的。当前应顺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客观要求对现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地方税制管理权限划分的理论依据
地方税制作为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和政府间分税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按照西方边际效用理论和灵活偏好理论的分析.由中央统一提供公共物品会造成效率损失.因此公共产品的提供必然是多层次性的。另一方面.从政府管理体制来看.由于受到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制约.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多级政府体制。地方政府理应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从而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层次性使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相应的分配.因而有必要根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事权)划分财权并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分配使地方政府的财权基本满足一般性财政支出的需要。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权的划分自然就集中地表现在了税收的划分上。即以“分税为基础在整个政府内部实行由中央向地方的放权.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并确定各级政府相应的权限,从而使整个国家的税收权利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配。
小议税收立法权与税收管理权的区分
摘要: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符合中央、地方立法权限适当划分的宪法原则,应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范并有效实施税收立法权与税收管理权的适当下放。
关键词: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合理划分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划了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战略,提出了“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的重要任务。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完善税收管理体制也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指出,只有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才能创制出科学、严密的税收法律规范,为税收执法、司法等活动提供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确保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确保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始终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1]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已成为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问题是,第一,如何真正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权限划分;第二,税收立法权限与税收管理权限下放的范围和程度应如何确定;第三,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关系和管理权限;第四,如何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限、管理权限实施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一、税权的含义与税权划分
由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层次性,税收也相应具有层次性,这就涉及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权划分问题。
探索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革新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等问题,应该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步实施税收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地方税管理权限税收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改革及完善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等问题,应该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步实施税收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地方税管理权限税收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健全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税管理权限税收管理体制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等问题,应该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步实施税收制度的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一、我国目前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体制不科学不系统。通过不断的对我国现阶段税收管理体制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我国当前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有利于我国对税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税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平衡。税收管理体制是用来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在过去的一个时期,税收管理制度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体制。在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务管理体制。其中明确将税种划分为地方税、中央税以及地方和中央共享税。但是在此次公布的新条例中对于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和权限的划分却并没有提出来。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中规定,各地不得出台所得税优惠政策。(二)税收管理体制法制性弱。我国对于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也并不系统。更多的是在一些规章或者是制度中得到体现,并没有法律来进行约束。因此,应该在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权限方面设立明确的法律条例,保证权限的划分有法可依。同时保证税收管理权限的执行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而保证依法而行。对于国家而言,税收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保证税收并兼顾人民的利益和市场经济情况,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来作为依据。目前我国对于税收的权限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在国务院颁发的一些行政法规中。这与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是不相匹配的。在税收中的立法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可以更多借鉴西方的一些成功经验来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三)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十分有限。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对于税收的管理权限非常有限。对于税种的开征和停征的权限属于中央;对于一些税种的税率,地方政府的权限也受到了约束。税率的调整必须在中央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变动,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税收的税率地方政府是无权进行变更的。对于一些税种的减免,地方政府的权限更小。更多的情况是在中央规定的条例中进行。但是规定条例比较的混乱,不利于顺利的执行。地方政府对于税收的管理权限过小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逐年增加,这说明“费挤兑”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同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的职责很大,而地方政府并不能发行公债,导致一些地方的财政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四)税收管理权限内容庞杂。税权主要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行政权和税收司法权。目前我国的税权表面上看划分得很清楚,实则比较混乱。立法权应该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而并不是国务院。即使国务院被授予权利立法,那也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国务院下属的部委是没有权利立法的,除立法权以外的其他权限常出现在税收和其他法规当中,可见其不具有法律效力和正规性。
二、我国目前税收管理体制问题形成原因
(一)税收管理体制与税收结构模式不配套。现阶段,我国的征税制度具有“一刀切”的特点,我国的一般纳税人是年收入在50万,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或者年收入在80万,经营零售和批发的两大主体,而50万以下以及80万以下的相关行业主体为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不能全面适应我国现阶段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税收管理体制与税收结构模式之间存在矛盾。(二)税收权力划分存在问题。税收的权利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央的税收权利和地方上的税收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我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完全在中央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范围之内。中央和地方上的税收权利一方面存在着分界不明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权力划分不均的现象。地方上的税收权利受到过多的限制,对于我国一些特定地区或者在某些特定时期之内,高度集权的中央税收权利的实施不适合当地的税收情况,而当地政府业务过多权利放宽或加紧税收权利,也可能造成人民负担或造成偷税、减税的现象出现。(三)权责不统一,缺乏有力监督机制。当下,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税收管理方面分别应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拥有什么样的职能、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和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我国既没有明文规定,又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仍实施“一刀切”的纳锐人识别标准,导致税收不全、税收过少、偷税、逃税等现象的发生,而在这种不良现象的背后,无法指定具体的单位或工作人员去承担相应的违背我国税收政策的后果。权责的不明确和法律的漏洞,造成税收活动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导致各种“不做为”现象的发生。
三、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税收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系统的税收管理体制,能够明确集权和分权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集权和分权在税收管理方面分别应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拥有什么样的职能、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和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划定出中央各部门以及省级以下的地方上的相关税收管理部门的权限范围,将税收分配在中央和地方上的具体细则理顺,确保省级以下从事税收管理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或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将税收管理权限的具体原则性的内容明确纳入我国的宪法规定,并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说明,确保税收管理权限的严格执行。第二,以宪法为依据,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专门制定出一套具有强制性作用的税收管理体制。第三,明确指出中央税收权力和地方税收权力的具体实施方向,理清不同税收管理权力的权限关系。(二)推动税收管理体制立法工作。税收的全面实施和落实,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国的税收种类繁多,税收标准不一。为保证我国税收政策能够及时、有效的实施,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尤为重要。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施,避免地方上出现的非法性质的税收竞争,消除各个地方之间存在的税收壁垒,保证我国统一性税收政策的有效实施。(三)中央适当下发税收管理权限。中央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主要包括三个权利的下放:第一,关于对省级人大税收立法权的下放。其中应当注意:在给予地方上具有一定权限的税收立法权时,应当严格规范其立法程序,保证地方税收立法的科学性,防止权利的滥用;第二,对地方税收实施的政策调整权的下放针对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营业税等地方性的税种,在经过全国人大立法之后,通知地方统一实施,地方相关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限调整相关的税收政策,从而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地方减少或免除部分税收权的下放,在对地方进行部分税收的政策调整权下放时,其部分减免税收权也同时下放至地方。这三个方面的税收管理权的下放,一方面保证了税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进而引入先进的企业,推动地区的发展,调节我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计策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性弱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法律少而法规多,税收行政法规一般是按照“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法制建设还很薄弱。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缺乏法律依据,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缺乏法律依据,税收行政人员缺乏监查、预审、侦察等权利以及税收执法的专业性。事权的划分缺乏相应的法制规定。我国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大多是国务院向社会的,相关的规定一般见于规章制度中,缺乏系统性,没有法制性以及法律支撑保护的体制,实施效果不理想。(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不力一方面我国财政税收监管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对于偷税、漏税等行为的监督管理不力。另一方面,我国财政税收监管的人员责任感、使命感不强,易造成管理不力,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另外我国实施机构改革,财政税收监管机构不断减少、人员逐步裁剪,监管团队成员稳定性不高、工作积极性不足、消极怠工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财政税收的监管工作,造成监管不力。(三)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方面缺乏规范性目前,我国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主要有三大方式,即专项支付、财力性支付、体制补助与税收返还支付。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常常被用来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财政补贴不均现象,使经济发展更加平衡。然而,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实施的过程中,监管不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致使某些官员滥用资金,失去了财政税收转移原本的原则和效力,无法达到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目的,从而限制了我国财政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举措
(一)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我国在明确中央税权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适当进行放权是必要和可行的,首先,我国税收的立法权可采取中央的税种由中央立法,地方税种可由中央立法,也可地方立法或是部分中央立法,部分地方立法的方式。其次,在国家统一税收的政策指导下,地方应拥有适当的税收政策调整权利,例如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印花税调整等。然而,中央放权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如果放权过渡容易导致地方滥用权力的负面影响。(二)加强税收管理体制立法建立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如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包括权限的体制和范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也一定要遵照法律规定的执行,不能藐视法律,采取其他手段来代替。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法律依据,提高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消除执法人员人为因素造成实施税收混乱及不公平等现象。(三)贯彻税收的政策、制度及法规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中央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区域特色建立相应的地区财政税收管理实施细则,合理规划税收管理和税收收入的分配,明确我国各级政府的权责、职能等,平衡税收执法力度,使各地区纳税企业和个人依法纳税,公平竞争,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四)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完整的税收考核机制,加强对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补充查补入库、准确率等税收征管质量的指标。提升税收监管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深造等措施,大力培养一批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员,提高税收监管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税收监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避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五)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中央财政部应当将转移支付的款项分为专项支付和一般支付,支付方式上,两种支付合理搭配,一方面可合理分配资金,另一方面可稳定资金来源。首先,中央财政部应合理调整转移支付款项的比例,适当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并适当提高一般性支付的比例。其次,转移支付所需资金的来源,可通过分享增值税和返还财政税收。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分配财政税收要公平、公开、合理。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制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有利于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我国财政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探究完善地方税的体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税;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
【论文摘要】地方税管理体制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地方税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的一种制度,它是税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在中央与地方间的不同划分厦组合方式形成了地方税管理体制的不同模式。在我国的分税制改革中,地方税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虽然确定了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但税权仍然高度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也不符合分税制对于在中央与地方问合理划分税权的要求。
一、我国地方税管理体制的现状
1.比较彻底的划分税种办法.主要税种归中央,零星税源归地方
建立中央与地方两大税务体系。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包括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不含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等。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陆地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