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术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6:52: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工艺术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工艺术教学

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改革

摘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手工艺创作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实践活动。因此,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手工艺传承重要性、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重要性的基础上,为手工艺和现阶段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应用改革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工艺文化中重要的艺术瑰宝,在长期的发展中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术语和一套完整的绣法技艺体系。将图案设计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笔墨线条融汇于针线艺术中,为当代服装设计增加了独特的人文魅力。为此,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强化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更好的完成传统刺绣手工艺的创新传承,实现对传统纺织技艺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抢救。

【关键词】传统刺绣;手工艺;服装设计;教学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丰富而璀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其中刺绣手工艺作为服装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人文价值为现代服饰设计赋予极其深厚的个性魅力。然而,目前对传统刺绣手工艺引入现代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少,且多留于形式化、表面化,对服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刺绣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从而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学资源。

1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传统刺绣图案色彩变化细腻、肌理效果凸出,具有区别于现代机械化加工形态的图案形态特征。不同地区刺绣工艺鉴于审美差异、民俗特色、针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刺绣艺术表达上各具魅力,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在现代服装设计尤其是高级定制服装中应用极为常见。但鉴于其制作周期长、种类多、成本高,且受“快时尚”等营销模式的影响,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多简要介绍其名称分类及艺术特色。具体工艺技法、应用方式及时尚化创新手段等等均较少涉及。大部分学生对刺绣手工艺认知较为浅薄,仅停留于对概念的简单认知,不但不了解刺绣手工艺的文化魅力,也不了解具体的工艺特色,在具体设计应用时难以巧妙应用、推陈出新。

2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分析

摘要: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刺绣手工艺资源有助于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水平。文章尝试将刺绣手工艺术资源融合渗透到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结果证实能丰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应用,拓宽教学思路。

关键词:刺绣手工艺;创新融合;艺术设计;实施策略

刺绣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重要的艺术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图案精美灵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市场上销售刺绣产品基本上都是机械刺绣,这对我国刺绣手工艺的发展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力,学习刺绣手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随着教学本土化创新改革,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融入刺绣手工艺,创设更新颖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探索能力,艺术设计类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充分探析刺绣手工艺的内在审美性、艺术性、实用性、寓意内涵,将其巧妙融合到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手创造力和分析力,不仅能够更好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还能拓宽学生思维,为艺术设计拓宽灵感和思路。

1刺绣手工艺具有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合的优势

刺绣手工艺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价值。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它是人们用针和线在绣布上添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不仅美观而且传达了绣者的愿景和情怀,传承了中华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融入刺绣内容,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使命感。第二,刺绣艺术的学习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具有共通性。设计专业教学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并总结,这也恰恰符合刺绣的动手创作特点,利于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和活学活用。第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初心,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刺绣是细腻的工作,需要很强的专注力、耐力、定力等个人品质,刺绣手工艺转换为艺术设计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更加细腻及专注的品质,比如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品质。第四,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刺绣过程需要动眼、动脑、动手,需要在色彩、线条、构图、技巧等方面认真观察、动脑构思、动手制作,而这些恰恰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培养的能力,借鉴刺绣的基本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激发学生潜在创造能力。

2刺绣手工艺转化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传统手工艺在特殊教育的传承路径研究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职业教育是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获得传统手工艺职业能力,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根本途径。高等特殊教育是面向高中文化水平的残疾学生,通过“职业+学历”的形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特殊教育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切实加强残障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从而实现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赢的效果。

一、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一)专业设置薄弱,听障生的优势有待开发。虽然越来越多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经认识到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进高等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笔者通过对全国24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开设了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听障大学生实施比较系统的传统手工艺职业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多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美术绘画等常规专业,没有注重对听障学生优势与潜能的开发,导致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处于一种薄弱边缘的状态。听障大学生由于失去听觉,其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因为代偿功能,其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是手工之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和独立操作性。因此,听障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普通人相比更具有优势和契合性。(二)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同类专业的设置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没有根据听障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虽然有些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也开设了一两门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程,并通过学术讲座和田野调查等多种形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较零碎。整体来说,高等特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听障大学生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不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强。(三)师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团队建设实效有待提升。作为高等特殊教育传统手工艺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艺。而一方面,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教师缺乏手工艺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能,还不能完全胜任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的实际成效却并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只是到学校开设几次讲座,并没有定期进入课堂给学生手把手地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四)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有待多元化。基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点,需要国家的帮扶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建立政府、残联、行业协会和文化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资源协调等方面支持的不足,以及学校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各级社会组织合作深度不够,导致高等特殊院校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设备、资金与师资等投入机制的不健全。

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建设,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第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应该借助学校现有的美术学和设计学等相关艺术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辐射力,同时依托地方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与文化产业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适合听障学生就业和自我创业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专业和技能,又精通市场法则、现代意识、创新能力的传承者和职业者,这将会促进我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2〕。第二,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首先,学校通过聘请手工艺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选拔考核团队,依据《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对听障学生开展职业能力、人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的科学测验,对他们的言语能力、形状知觉、手眼协调、坚持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严谨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3〕,选拔出对传统手工艺有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的学生。其次,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组合成学习小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对听障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手工艺人才培养。(二)构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构建理论性、传习性和拓展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模块。构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应该结合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不仅需要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课程,而且更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技能和校内外拓展性课程。第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分步骤渗透、融入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之中〔4〕。第一步,在通识课程中增加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熏陶听障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第二步,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中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等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渗透,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第三步,在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来源,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元素和审美特点吸纳、融合、转化到学生的创意设计项目中,创新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契合时代审美的传统手工艺衍生产品。(三)组建“特殊艺术教育教师+传承人”教学团队,提升传承实效。第一,加强艺术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艺术专业教师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拜师学艺和田野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工艺技艺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学习,树立起保护与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鼓励艺术专业教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结对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设计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任务。第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传承活动的成效。一是可以聘请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举办学术讲座和艺术展演活动,让全校师生近距离地接触地方优秀传统手工艺,并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可以聘请传承人进课堂承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手把手地传授学生手工艺技艺,将现代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学徒传授相结合。三是学校可以聘请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成立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共同选拔人才,进入大师工作室,接受传统师徒制的培养。这部分在大师工作室“拜师学艺”的大学生应不仅具有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创新设计能力,而且还精通传统手工艺技艺和文化内涵。他们当中的优秀者将会被选拔为传承人或文创设计人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或自我创业,成为新时代的传统手工艺传承者和创作者。(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传承发展。第一,搭建校内外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学校要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及社区等组织加强合作,共建校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基地。具体措施有: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建立传统手工艺实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搭建集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和地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习基地和文化创新创业基地,使得校内外基地互为补充、开放共享,既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多元立体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素质教育的场所,还可以为广大社会残疾人手工艺职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服务。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首先,政府是残疾人参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主要的支持主体,尤其是《“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6-2020年)》文件的出台,都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促进就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扶持、资源协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举措为残疾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具体的支持保障。其次,要充分发挥残联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学校要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和社区等组织加强合作,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提供设备、资金、师资和就业等多方面的支持。第三,为了更好地开展残疾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和虚拟平台,大力宣传残疾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同时也可以与专业的文创虚拟平台、实体平台开展跨界合作,帮助残疾学生展示与销售传统手工艺作品。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手工艺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价值

摘要:从大量实践来看,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主要表现在它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它有助于形成美术教育的生态意识。本文对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对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价值进行思考和审视。

关键词:手工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现状;价值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文艺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人文艺术帮助人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增强理解力,开发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阶段划分的话,美术教育体系包括了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以及高校阶段的美术教育,直至硕士、博士生美术教育。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而言,其主要包括: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以及职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主要指普通非艺术高校中的美术欣赏等美术选修课程,专业美术教育主要指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教育,而职业美术教育则包括师范美术教育,主要培养未来的美术师资,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教育,主要培养艺术设计师。其中,承担培养艺术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这主要是因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要目标,这些受教育者将会成为下一代的导师,影响的可能是两三代人。我们不难知道,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密切,两者可谓息息相关。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等会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到未来基础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师的成长。也就是说,基础美术教育中欠缺的部分应当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获得进一步的补充,那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也就应当充分考虑基础美术的教育教学。近些年来,由于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当中提高了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因此将手工艺课程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就近年的情况来看,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当中手工艺课程却出现了部分边缘化和缺失的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价值的重新思考与审视。

一、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从现实来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实施基础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育者为目的,以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从事美术教育的必备的能力为。目前,虽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也逐渐重视手工艺教育,也都采取了不少增加手工艺课程比例、课时的策略,但对于大部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情况而言,手工艺的课程相关的数量占总体课程数量的比例还是有待提高,其中开设专门手工艺专业课程的高等师范院校就更少了,手工艺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边缘化的状态。

1、教材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发展,但未很好地适应基础美术教学

查看全文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探索

【摘要】服饰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与服装同步发展的。现从分析服饰手工艺的特点入手,探讨其融入服装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提出在专业课程中推广手工艺的几条路径,为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夯实基础,也为今后服装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更为广阔的设计发展路子。

【关键词】信息时代;服饰手工艺

服装设计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而发展的,与此同时,服饰手工艺也在同步发展。所谓服饰手工艺,是指使用布、线、针以及其他各种材料和用具,针对服装进行手工制作的技术的总称[1]。

1服饰手工艺的特点

在服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手工艺所呈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帽、衣、裙、裤、鞋和袜等,手工艺几乎都被采用过,正是由于手工艺独特的魅力,才能对服饰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使之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1.1品种丰富。古时妇女以缝纫、刺绣、编结、剪纸和布艺等手工制作的传统技艺被称之为“女工”。中国女工从过去到现在基本都是由母女、婆媳代代相传的,因此又被叫做是“母亲的艺术”。手工艺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之后,从最简单的缝缀到现在各种手工艺类型,包括拼接、印染、绗缝、绘身……,它们多元化的品种,饶有想象力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都展示了各个时期手工艺的艺术特征、工艺水准和材料技术。同时,也反映出实用美术与审美情趣、社会变迁和工业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1.2技艺多样。手工艺的技艺是先辈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积累起来的,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在技艺上或多或少都作了这样或那样的改进和创新,这些新的技艺便很自然地融进了手工艺中。在作品创造的过程中,每件作品都要一针一线琢磨出来,都是艺人们情思和意趣的表达。手工技艺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和多样,以刺绣为例,除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外,京绣、鲁绣、汴绣和杭绣等也亦负盛名,苗绣、壮绣、侗绣、傣绣等少数民族刺绣也独具特色[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材料,包括珠片、水晶、贝壳、金属制品和塑胶制品等也被运用到刺绣的设计技艺中去,同时,通过镶、贴、拼、缀和褶等辅助装饰技艺把刺绣衬托得更加精美。1.3个性表达。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个性自然化的穿衣方式,追求的是高品位、有个性的服饰特征。而在服饰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手工艺往往是设计师选择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设计师会根据自我感知,利用不同的工艺处理方法、不同的材质用料,在作品中融入一定个人情感,使作品本身与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共鸣。手工艺正是由于它具有独有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才能表达一定的个性差异化,才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2服饰手工艺融入服装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民间手工艺现状及传承策略

摘要: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建着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体系,它代表着回族民间艺术的勤劳智慧,为中华民族艺术增添了无限光彩。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有着种类多、样式巧、色彩艳的特点。通过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梳理和传承策略的探讨研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探索民间手工艺的传播策略,为关中地区回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建设作出思考。

关键词:关中回族;手工艺;现状;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存在,建构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本着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考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上陕西曾是中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沿渭河两岸分布,西至凤翔,东达大荔,与中部西安地区连成一片。由于此种地理位置的分布,将该地区的回族称之为“关中回族”。相较于“西安回族”,“关中回族”的称谓涵盖面更广,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强烈。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为民间艺术大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现状的梳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而这也是对民族档案资料的有效搜集与整理。

一、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

回族民间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与传统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间手工艺的表现为主,民族特性浓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称经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观,形态高雅,被称为回族民间艺术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还擅长加工金银首饰,造型灵动精巧,美观大方,样式丰富,受到大众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铜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这是根源于伊斯兰文化,铜器的性质极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炉制作的铜器,从选料到装饰式样,极为精美,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为重大的贡献,这种原料的运用,可以在瓷器上将“回回花纹”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龙、凤、梅、竹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清代以来,回族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相对广泛,种类多样,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盘碟、玻璃画、箱框画、熏香炉、盖碗、地毯、刺绣、纺织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1)现在,民间艺术已经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在工业领域的强势崛起,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以极低廉的价格与高效的生产迅速抢占市场;其二,由于多数民间手工艺具有口头性、活态性的特征,依赖心口相传的方式,导致传承困难,资源搜集匮乏,民间手工艺陷入到后继无人的地步。为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便是涉及关中回族的非物质文化。同时,由于回族分散全国,因此关中回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着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刺绣等等。今天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刺绣、剪纸、面花、雕刻、镜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时代的变迁,民间手工艺的时代特性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回族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不像维吾尔族和藏族具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二、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研究概述

查看全文

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传承

摘要: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艺术,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民间美术的内容丰富、直观、易于学生们接受,是朴素鲜活的美术教材。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相融合,让学生们在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到民族艺术的价值,并通过探究创新,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传承。因此将民间艺术引入到美术教学中去,这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教学;传承;运用

如今,传统民间艺术是当代美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拓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造就具有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平民化与自由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它与人们群众的劳动生产息息相关,并通过手工艺术品的形态,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且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然而艺术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民间艺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同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民间艺术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很好的引导出学生研究与探究的热情,自主的进行观察与认知。因而,在当代美术课堂中,利用民间艺术特点与魅力,能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们自信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们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发展最好的开拓。

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伴随着我国传统民俗的嬗变,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日渐消失。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活化的民间手工艺表现,不但需要人们对传统艺术产生一种热爱之情,而且需要在发展过程当中赋予传统艺术一种全新的发展活力。在后期的民间手工艺课程教学当中,学生需要不断深入民俗文化之中,将传统艺术内涵充分融入现代化的文化之中,进而实现对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其未来的延续,也为进一步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文化;创新

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是我国民族发展当中延续至今的重要文化内容。我国民间手工艺是通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并且与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相融合,融入了造物哲学、自然观念、材料工艺、价值理念以及审美情趣等。传统民间手工艺与历史当中所延续的经典内容有所不同,也不是对现当代一些大众文化进行复制和克隆,其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独有的创造力,是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特殊表现内容。

一、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民间手工艺可以说是时间和智慧的重要产物,是在人类实践过程当中构建形成的具体产物,同时也是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当中的重要典型代表。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民间手工艺同样是社会中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承担者,作为特殊的媒介载体,承载着主要的文化内容,不仅仅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宋代的陶瓷、染织、料器等门类的手工艺品,无论是造型风格还是装饰纹样,都以清秀含蓄、富于内涵而区别于前一时期的手工艺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其手工艺品大多保留着粗犷质朴的民族特色。

二、地域性民间手工艺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手工工艺制作课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手工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修养有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手工课的开设状况差异很大。文章从分析西南科技大学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和探讨手工教育教学方法,希望给其他高校手工课的开设和教学实践以启迪。

关键词:手工;高校;素质选修;教学模式

一、手工工艺制作课概况

手工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由于国内教育水平发展不均,各高校对手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高校手工公选课的开设状况差异很大,一些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开设的手工课针对性强,手工种类丰富,而另一些开设了手工课程的高校受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片教学为主,使手工课仅仅停留在欣赏阶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手工工艺制作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共计32课时,分16周进行,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章从手工工艺制作课的教学环境、课程运行、学生状态三个角度综合分析目前手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