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23:07: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手工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论文
一、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传统手工艺中数字媒体技术论文
一、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应各类手工艺的不同技艺特点
毫无疑问,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世代累积而来的精湛工艺技巧,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的技术特点各不相同,展示时的侧重点也必然有所区别。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展示不同工艺种类的技艺特点显得十分关键,苗绣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有底布、彩线、针、剪刀、剪纸花样和绣花绷架等,熟练的绣女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料或绣花绷架,仅凭技艺和经验即可随手刺绣。但是刺绣的针法则十分丰富多变,有平绣、锁绣、插绣、结绣、辫绣、挑绣、网绣、错绣、劈丝绣、梗线绣、打籽绣、点绣、洒绣、贴绣和堆花等几十种之多,十分讲究根据所绣的对象和艺术效果来选择不同的针法。同时,刺绣的过程极为耗时而缺乏体系感,一副精美的披肩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才能绣成,而一件做嫁妆的绣花服装一个妇女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看,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有限的空间内全面展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此的应用目的应该是将丰富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展示以供观众有选择性地观看,并提供给观众后续理解的机会。例如在实物、图片展柜的一旁,可以用视频投影的方式播放绣女进行刺绣的演示视频并配以简洁易懂的解说词,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苗绣的工艺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设置数台触屏查询机,将苗族历史文化、苗绣针法及纹样的详细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储在多媒体中,让观众任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虚拟数字展馆在这里也可以派上用场,意犹未尽的观众回家后还可以在线上详细了解在实体展馆中未能覆盖到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观众只要下载展馆的APP即可获得全面的展品信息,或者举起手机扫描展品说明上的二维码,就可当场获取展品的信息,而这些下载的信息即使在观众离开展馆后还保存在手机中,留给观众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查阅,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群,进行再次传播。织锦的工艺特点与苗绣有所不同,其纹样和花色千变万化,但基本的制作方式都是在传统木质腰式斜织机上,用牛骨或竹制的挑花刀对各色丝、棉、麻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还要经过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其工艺原始而复杂,尤其是在腰机上织布的过程,织锦人坐在织机一端,将绷带绑在腰上拉紧经线,眼看背面,手织正面,十分考验织布者对花色熟悉和对织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由于织机的操作方式不易于表现,较难让观众理解并形成认知,因此,在展示时需要选择易于观众理解的指导型的信息载体。可以考虑的展示方式是设计出织机的三维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全方位地展示织造过程,观众既可以任意从各个方向全面观看织造的操作方式,也可拉近镜头近距离观看经线和纬线的相互穿插。另外,在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旁边还可以同步演示正在织造的画布逐步成形的纹样和色彩,使观众将织机操作过程和图案形成过程关联起来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二、技术的运用应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人文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往往承载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包含了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手工艺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与音乐、舞蹈、宗教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艺术感染力的来源,同样也是展示的重点内容。以湘西苗绣为例,苗族没有民族文字,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文学、诗歌、舞蹈、刺绣、织锦等艺术方式留存下来。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中,就有一些形象固定、代代相传的纹样来表现苗族迁徙史,最典型的就是湘西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弥埋”纹和“浪务”纹,“弥埋”花边中间是抽象的骏马奔驰在一条大河中间的形象,两边则是层层叠叠的代表高山的纹样,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时骑马越过高山,跨过大河的历史。而“浪务”纹则表现苗族先祖居住的地方。可以说苗绣的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特点的意义,有些象征了氏族符号,有些代表了图腾崇拜,有些记载了美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同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土家织锦中的阳雀花就讲述着关于土家织锦女神西兰的美丽民间传说;还有一种专用于小孩摇窝盖裙上的纹样“台台花”,这种纹样呈三向围边的装饰样式,中心图案是一个抽象的虎头的二方连续,其来源是湘西土家族特有一种保护小孩,驱除白虎侵害的民间巫术活动——“赶白虎”。这些都说明手工艺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极为深层的民俗内涵。在展现手工艺的人文内涵时,为了不影响苗绣和织锦艺术品本体及其技艺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流动性、开放性、过渡性的次要空间和虚空间,例如天花、地面、过道、拐角等范围相对不确定的空间。在较大面积的空间,可以采用投影设备播放与苗绣织锦艺术相关的民俗风情视频,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展示在主体展品的附近,投影的视觉冲击力就不能太强,不可过度干扰观众对主体展品的注意力,要恰到好处地完成人文内涵和民俗风情的渲染效果。在一些较小和隐秘的空间,例如两个展区相连接的通道或者是拐角处,可以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设置若干互动虚拟点播系统,将与展品人文内涵相关的影片、画面解说,或者民间故事动画片等内容分类存储在里面,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并可以采用耳机来播放声音,使观众能更完整和不受干扰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设计几个仅能容纳少数观众的小演播厅,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总之,对手工艺人文内涵的展示要根据不同空间灵活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提供相当的信息量,深化主题,烘托气氛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满足观众的体验需求
传统的展示方式认知模式十分单一,信息的传达方式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饱受信息刺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现代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追求“娱乐性”和“体验感”。同时,手工艺是一门依赖人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才能实现的艺术,人在技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展览馆会采用邀请观众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来进行操作体验,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实际中受到展厅空间、观众人数、观展时间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这种方式多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苗绣和织锦来说,二者都是极为耗时和对技艺熟练程度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艺,在观展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多数观众进行体验。这个时候,利用互动多媒体来设计操作体验模式显然是更为恰当的方式。织锦的工艺特点主要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是通过对纹样的理解来选择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及穿插次序,二是在织机上地实际操作的身体动作。数字媒体技术需要解决的就是让观众对两个核心技术内容进行操作体验。因此可以将体验设计成两个主要模块,一是由观众在多媒体操作界面上根据指导图形选择不同的经线和纬线的颜色,并控制经纬线穿插的顺序,用电脑生成由观众主动选择所计算出的图形效果,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让观众理解织锦纹样的设计原理;二是建立一个传统织机织造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支持观众主动操作旋转及伸缩画面,以满足全方位深入观察织机构造及织造过程的需求,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捕捉观众的织造动作,让观众在屏幕上观察自己的动作实时生成的模拟动画,并随着织造动作的重复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出观众先前选择的色彩经纬线逐步形成的纹样。这个技术需要精度较高的捕捉系统及动作差异化矫正技术以实现较好的观众参入体验。苗绣的工艺技术强调的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要通过数字媒体系统来实现操作体验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用具有娱乐性的体验方式来增加观众观展的愉悦感。由于苗绣多是装饰于苗族人民服装上,而观众对传统苗族服饰往往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虚拟试衣系统的装置让观众快速体验穿上苗族服饰的效果。这个系统需要设置一个摄像头支持实时拍摄观众2D全身照或者捕捉实时动态,观众可以随意选择预存在系统中的不同苗族服饰,选择完毕后系统通过计算将随试衣者身形自动适配虚拟服装的大小。观众将方便快速地体验到换上苗族服饰的新鲜感,并且可以选择打印照片或者直接分享照片至网络公众平台。显示屏在没有观众使用时还可以播放与苗绣织锦相关的影片、动画等内容。这个系统在保护了实体展品不会由于触摸和试穿受到损坏的同时,又可以让较多的观众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体验,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手工艺价值分析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在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却面临着传统价值丢失的风险。然而,在当前传统手工艺传承整体呈现出日益凋敝这一趋势的情形下,凝聚着固始劳动人民智慧的柳编手工艺却在文化法则的支配下,适应了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仅展现出丰厚的工艺文化积淀,更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联。以河南省固始县柳编手工艺发展为切入点,采用实证调查、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分析方法探求柳编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发展路径,为手工艺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价值;发展路径
河南省固始县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使该地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柳编手工技艺与花挑舞、灶戏、皮影戏、大鼓书等共同构成了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在推动该县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柳编工艺品是固始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生活生产工具,柳编手工技艺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始终与农耕文明同步。
1固始柳编手工艺的发展
1.1固始县柳编手工艺的发展阶段
1.1.1自发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柳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那时的原始人就已采用具有韧性的植物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作为生活器具被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柳条编成的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宋代人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固始柳编所用材料就是杞柳,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代在临淮一带生活,曾在柳条生长地放牛,与当地群众栽插柳条,并用柳条编织过器物[1]。固始县的柳编手工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1.1.2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6年)。固始县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大别山系与淮河在此交汇。这里山峦叠嶂、群峰隽秀,河流纵横、百舸争流,美丽的大自然孕育出固始县域丰富的柳编产业资源。该县有3个乡(镇)地处淮河、泉河、史灌河沿岸,由于滩涂、湿地多,十年九淹,自古便水患不断,农作物种不保收,却异常适宜杞柳的生长、繁衍,当地百姓便利用自然生长的柳条制作笆斗、簸箕、箱包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批善于柳编技艺的手工艺匠人,但匠人们也只是在农闲时才编些柳制生产生活用具及农业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级手工业合作事业的专管机构得以建立,柳编手工艺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直到1986年,固始柳编才有了明显起色,这主要得益于固始当地的一些外贸公司利用外贸出口权优势,到三河尖、往流等乡(镇)沿河地带给农户授以柳编工艺品技术、标准,待成品后统一收购、出口创汇。柳编生产经营很快形成一定规模,到1986年,三河尖的万正和把固始柳编带到广交会销售,固始柳编产品才得以走出国门[2],柳编手工艺才开始走向世界,得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认可。1.1.3鼎盛发展阶段(1987—2020年)。1987年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开始,以固始县三河尖乡万正和为代表的柳编能手建立了乡办柳编厂,纷纷研制开发柳编新产品,并出口外销,柳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柳编出口带动当地农民利用低洼滩涂地大力种植杞柳,这就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为柳编产品编织提供了丰富的柳条资源,与柳编相关的企业迅速增加。2003年固始三河尖乡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柳编之乡”;2006年“三河尖工艺”作为三河尖柳编产业的商标,正式被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2008年6月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3];2011年固始三河尖镇被河南省工业信息化厅认定为工艺美术特色产业文化基地;2012年固始县被确定为省级柳编产品出口基地;同年9月固始华丰柳编荣获首届大别山旅游商品展销会金奖;2020年固始三河尖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从2016年开始,柳编企业与时俱进,开通了电商平台,在郑州等大城市开办展销点,主营跨境电商业务,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销售模式,使得柳编手工艺也开始了从国内到国外的传播过程。柳编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杞柳培育及种植、柳编产品制作与加工等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发展,辐射相关产业人口多达20万,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固始柳编的企业数、编织人数、产值和出口创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柳编所带来的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图1、图2)。
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与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在新时代下,美术教育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才能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部分高职高专的幼师美术教学对社会的关注度有限,最为显著的就是幼师手工教学的内容存在局限性,导致手工教学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使学生难以适应未来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文章以探索新时代下打破幼师手工教学常规内容的有效策略为宗旨,寻求不局限于教材而又与职业要求紧密相连的与时俱进的有效教学方法,探索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幼师美术手工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为幼儿园手工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丰富幼儿手工实践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幼师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幼师手工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得以实现的,而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有效依据。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赋予教师对教学内容新的认识,也给予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多的自主权。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师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必然要制作大量的玩教具,或者进行幼儿园环境布置等工作,以更好地配合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但幼师手工教学的教材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幼师教育的改革步伐和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幼师手工教师要努力探索新时代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打破手工教学的常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设计内容,力求贴近生活,与幼儿园教学实际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使手工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美术教师要在合理驾驭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当地教学资源情况、学生状况,选择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情感需求并与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符合幼儿园实际教学需求并与手工有关的教学内容。除此以外,美术教师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把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发现、探索身边的事物。
一、手工课程中渗透优秀民间美术元素,充实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把对艺术的学习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这种艺术文化的学习必然包含各地域、各民族美术文化的内容。中国民间手工艺从古至今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品类繁多且民族特色鲜明,有着十分雄厚的群众基础。民间手工艺所特有的乡土气息与单纯朴拙的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在十多年的幼师手工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证明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元素融入课程,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好奇与热爱,而且能够间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师手工教学不但要传授民间手工艺的制作形式,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形式。首先,传统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美术教师要有目的、合理地选择其中较为优秀而又适合幼师手工教学的内容,并加以适当改造后融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把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是那么贴近生活,从而拉近现代与传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发掘、整理地方资源,结合传统风俗用于教学实践,如泥塑、陶艺、面塑、风筝、花灯、草编、中国结、民族图案剪纸、染纸、民间玩具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苏北地区,该地区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地理位置上又拥有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色,有剪纸、糖人、风筝、汉画像石、刺绣、编织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民俗艺术家众多。徐州地区的手工制作课程教学可立足于当地及周围地区,把具有地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融入课程。民间手工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引入幼教美术课堂已成必然,所以幼师学校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民间手工艺,将其用于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在民间手工艺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健康、有趣且有实用功能的民间美术形式;另一方面,选择较易实现并与生活相贴近的内容,方便学生的制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二、手工课程要增强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漆画之美艺术特征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工艺性;绘画性;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关系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漆的物理特征、漆材料的自然美对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漆的人工美、漆画是通过漆这一媒材来表现的绘画艺术、漆画具有一切纯绘画的共性、漆画有着与自身相适应的表现范围、意境之美是漆画的灵魂、只强调工艺性不讲究艺术性的是工匠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漆的个性工艺性绘画的共性
论文摘要: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工艺性,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本文从几个角度论述了只有将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属现代漆艺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漆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还要从越南磨漆画说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尝试把漆艺技法与绘画相结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从此越南磨漆画走进了现代绘画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使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学习传统漆艺技法,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当前,世界各国的漆艺家都在研究漆的现代性,探讨漆的可能性。中国漆画作为一个新兴的画种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使其现代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性、工艺性而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了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的个性是指漆画的工艺性,绘画的共性是指漆画的绘画性。
一、工艺性
个性与绘画共性结合达到漆画美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工艺性;绘画性;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关系;对中国漆画未来的展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越南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世界各国的漆艺家都在研究漆的现代性,探讨漆的可能性、漆画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是漆画的魅力所在、漆的物理特征、漆材料的自然美对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漆的人工美、漆画是通过漆这一媒材来表现的绘画艺术、漆画具有一切纯绘画的共性、一幅好的漆画应该是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完美结合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工艺性,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本文从几个角度论述了只有将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漆的个性工艺性绘画的共性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属现代漆艺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漆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还要从越南磨漆画说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尝试把漆艺技法与绘画相结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从此越南磨漆画走进了现代绘画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使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学习传统漆艺技法,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当前,世界各国的漆艺家都在研究漆的现代性,探讨漆的可能性。中国漆画作为一个新兴的画种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使其现代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性、工艺性而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了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的个性是指漆画的工艺性,绘画的共性是指漆画的绘画性。
一、工艺性
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研究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小引
“……我们正迅速接近有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构图的时代,到了那时,画家将自豪的宣称他的作品是构成的①。
设计和艺术从历史的溯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是不言而喻的②
关键词
艺术设计设计艺术
一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绳编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与作用
摘要: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包括绳编、剪纸、年画、云锦等,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流传至今。为了满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该文研究绳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分析绳编艺术的类型、编织方法以及绳编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绳编;室内空间;设计
一、绳编艺术背景研究与现状分析
我国的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各种编织工艺。当前社会,绳编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逐渐失传的问题。因此,在此研究背景下,该文将绳编作为一种艺术元素,探索其在室内设计中的表达形式,让绳编艺术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如今,我国室内设计行业飞速发展,从借鉴国外经典案例风格渐渐变成脱离国外设计,具备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格。目前绳编艺术被大量应用于室内设计,但大多是将其作为陈设品放于室内。这样虽将绳编工艺与室内软装相结合,但整体风格相对生硬,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二、绳编艺术发展及分类
绳编艺术历史悠久,具体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在原始社会,为了捕捉猎物,人类利用植物编结渔网与鸟网进行猎食。到了唐宋时期,绳编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利用真丝编织的挂毯一度成为皇室贡品。绳编艺术随后在清朝完善,流传至今。现如今,市面上的绳线种类繁多,色彩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材质有棉绳、麻绳、五色线、玉线、股线、毛线等,这些线编织成的作品材质和纹理也各有不同。棉绳色彩素雅简单,具有柔韧的特点,材质天然,手感柔软舒适;麻绳色彩是天然的亚麻色,质地较为粗糙,手感较硬,材质天然;五色线的色彩由红、白、黄、黑、青组成,纹理感比较强,大多用于祈福辟邪;玉线的色彩丰富,可自选颜色,质感柔和,常与珠宝搭配;股线有纯色与杂色之分,质感柔软没有光泽,是由多股细线搓拧而成;毛线的色彩丰富,多为染色而成,一般为螺旋状纹理和绒毛质感,适合于编结。总的来说,绳线材质的不同,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绳线的颜色、质感决定了编织艺术的效果和造型。
区域文化吉祥物形象设计研究
[摘要]以山西黎侯虎作为设计出发点,针对山西区域文化进行IP吉祥物形象设计,对其文化起源、艺术特征、设计诉求、IP研究框架、设计过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探究。山西的众多文化遗产也需要被推广与传播,将山西区域文化作为扩散点,用设计的力量打造山西文化品牌。
[关键词]区域文化;黎侯虎;IP;形象设计;山西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手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便拥有754项。近年来,山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各大高校也在进行山西文化产业设计的教育,传播三晋美学文化,因此提升民间美术的文化包装性便成为重要的风向标。
一、黎侯虎的IP形象概述
(一)黎侯虎IP的概念
IP(Intellectual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广义上的IP是指那些被普罗大众所熟知的、可被开发的、潜力巨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黎侯虎便是可以代表山西民间美术的经典IP吉祥物形象,可以采取多种艺术创造,挖掘山西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故事,汲取三晋文化重要代表元素,并进行元素设计,从而获得流量,创造文化与经济价值。[1]黎侯虎诞生地为山西省黎城县,是以“布老虎”的制作形式被大众所熟知,并且历史悠久。黎侯虎的主体造型呈中心对称,整个老虎体态圆润、颜色鲜艳,活泼可爱。其四肢呈短而粗的柱状,稳稳地立在地面并且有向外撇的特征。它的五官主要采用彩色细线进行缝制,鼻子为叶片状,并用细线缝制成叶片脉络的纹样;眼睛为水滴状,在周边用细线缝制放射状纹样装饰;在虎头处呈鼓起的形状,缝制“王”的图形文字。整个黎侯虎形态圆润饱满、俏皮灵动,既有山西民间美术的古朴,又有虎虎生威的灵动生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