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09:20: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习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实习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岗位塑人
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就业态度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塑人精神。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里,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心态走向实习就业岗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使每个职业学生在德育工作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且应达到每个职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够非常从容的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同境遇里发生的不同事情。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仅仅是基础理论教育。尽管职业学校式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现今社会终生学习浪潮最终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最终还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得以实现。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及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哈佛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不同医学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对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希望通过借鉴总结不同院校的改革经验,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等医学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高质量医学诊疗以及医学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作为西方高等医学教育的代表,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自2015年始,美国较多医学院校对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基础,讨论和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希望能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哈佛医学院自1985年以来实行“新途径”(newpathway)教学模式,即前两学年“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SBL)和“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后两学年以临床实践为主。2015年至2016年,哈佛医学院通过总结前期经验和反馈,提出了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图1)[2]。与之前的“新途径”教学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学年以医学基础课为重点,更加强调了医学实践课程(practiceofmedicine,POM)。而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由改革前以OSBL和PBL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以功能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即以特定疾病主题开展的多学科教学。医学实践课程贯穿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的临床见习(principalclinicalexperience,PCE)相衔接。可以看到,医学实践课程和临床见实习贯穿整个签两年半的医学课程中,在入学开始即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见此次课程改革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图1)。另外,在课程改革中,第三、第四学年增加了医学生领导力培训课程(leadershipdevelop-ment),由高年级实习医师直接带教低年级见实习医师。“学-用-教”模式的开展,将医学生独立学习、教学相长以及领导力培训结合在一起[3]。
2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高师艺术专业应对就业市场变革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艺术专业就业市场应对方略
论文摘要:目前高师艺术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就业市场的变革,必须采取以下方略: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新观点、改进招生模式、建立课改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实习中渗透课改新理念、建立课程评价新体系。
高师艺术教育在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大潮时,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挑战主要是:就业市场的变革促使高师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机制上须重新定位。
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不是从艺,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文化传承下去。艺术教育的优势是最直接展示文化的特殊形态,最直接地使这种形式跟人的心灵相遇相通,直接用这种样式的规律来归纳出文化的规律,传递文明。高师艺术院校目前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要与变化,一个基本原因是忽视了艺术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受到就业市场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要考虑到就业市场的良性循环,要以一个严格的标准去把握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市场的变革而变化,在市场规范和影响中去寻找一条更适合高师艺术教育生存和发展之路。
综合性艺术基础课程的提出,对高师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现代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高师艺术院校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变革,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走出象牙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参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是摆在高师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高师艺术专业应对就业市场变革,需采取下列方略: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个人述职
本人1992年6月毕业于师范学校,被分配在自治县中心完小,任教过美术、语文和数学。在全乡的三年级数学比赛中本人以三名选手包揽前三名。并在教育局领导的突然袭击听课中,获得了高度评价。在那当了两年班主任。
1993年就读于怀化师专美术专业专课(函授),1996年毕业。
199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县代远学校,任教过美术、语文、数学、音乐、政治等科目,并连任班主任工作。工作出色,曾经多次参加县里的赛课等活动。班级管理工作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所教科目多次获得全镇前三名。
1999年8月因家庭原因调入县落潮井中学,从事过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教学,也曾经以出色的课堂表现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尤其是2001年全县的艺术教学公开课比赛中,本人以最后一名选手的排序夺得第二名的成绩。
2002年再次考入省师大美术专业本科(函授),2005年毕业。
200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县第二中学,担任美术专职教师。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能综合检验本科毕业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直接反映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本文以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13-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在医院实习期间完成,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分析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影响因素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是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一支核心队伍,是保障人民卫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如何培养优秀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课题。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既是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习知识的巩固,也是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综合性考核[1]。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中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体现了师资素质、专业素质和学生素质等,对于高等学校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2]。因此,研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高其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科毕业论文参与的主体包括教学管理部门、指导教师以及本科毕业生。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推动、流程的安排、质量的监管等;指导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指导、督促,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与专业性的意见,帮助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专业性论文;而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直接执行者,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也是最为显著的。因此,本文根据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13—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6名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从学生角度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大学阶段主要教授学习知识的手段,课堂教学主要是引导的作用,教授的也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比如: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著作、查阅专业期刊和文献、参与专业课老师的课题研究、像师哥师姐请教学习等。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在此方面做得很好,对完成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帮助。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老师上课讲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例如,对《临床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等课程的学习,很少掌握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并且所掌握的知识也仅限于记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较差,很少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在专业性问题上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部分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对研究课题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对所研究的问题也没有独特科学的见解,更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研究指出,十几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非常快,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比较薄弱。文章在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为提高和加强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效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转型发展;产教融合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概况
本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招收学生,目前现有在校学生141人。专业现在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教研室教师承担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4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从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来看,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办学优势。为了专业转型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教研室派教师面向高校和企业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的高校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南大学2所高校,调查的企业有:海南白马广告控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U+青年公寓项目、北京泰豪财务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瑞银基金公司\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6家相关公司。此次调研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构成;2.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情况;3.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4.走访,座谈;5.面向被调研高校的相关专业、被调研企业、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6.通过excel处理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影响因素;7.提出解决对策。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目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何种能力,这些能力的构成需要哪些课程支撑。调研结论表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况:53.28%的受访者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理论课程比例过大;42.6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课程数目太多,质量不高;45.08%的受访者认为部分科目实用性不强;63.11%的受访者认为实践课程太少;54.9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专业课程一部分可以由学校统一制定,另一部分应该由学生自主选择;94.2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调研结果,我们认为专业必须要转型发展,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把学生的实习实践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起来,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智慧副总经理和长春精优长白山药业股份公司总经理龚有禄、人力资源部长傅朗辉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企业代表,两次参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提出很多宝贵意见。走访深圳国泰安时,在国泰安由谭小龙高级商务经理主持召开一次校企协同育人研讨会。通过召开校企协同育人会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应达成的目标: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具有运用管理工作所需的人文科学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能力;3.具有运用管理基础知识和市场经济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系统的人力、物流管理实践学习的经历,能够分析市场特征并进行市场发展趋势预测;4.具有设计、完成工商管理课程设计与实习的能力;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备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技术,解决与企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信息与情报采集的基本技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了解工商管理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管理、运营、生产、研究与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规律、政策、法律与法规,能正确认识管理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具备在动态市场环境中进行即时决策的能力;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发展的能力;10.具有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就业率和毕业5年的毕业生平均薪酬都取得了提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我专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本满足了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实习的大部分学生被企业留用。各专业教学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的紧密结合,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现有中国人寿保险长春分公司、民生银行、奥威集团、通化钢铁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等实习基地,每年有30%—50%比例的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学校运用专业教师的特长及设备资源的优势创办产教平台,不仅使学生有了自己的实习场所,也使教师有了实践锻炼的基地,专业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产教结合,深入企业,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许多专业教师陆续在教育科研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在各种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在省、市的各种专业教学论文评奖中获奖。
保险学实践教学理念研究
摘要:基于保险学专业的定位和特色,医学院校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显得非常必要。目前,国内开设保险学专业的多数医学院校将保险学专业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某医学院保险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加强医学与保险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践课程设置两个个方面,并针对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保险学专业;医学院校;实践教学
2016年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0万亿元,同比增长27.50%。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9.12%和36.51%[1]。在行业发展不断加快、行业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愈发重要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自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政府、社会特别是高校积极主动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围绕如何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从教育理念、方法、体制、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改革。目前,我国各类医学院校开设保险学(020303)专业的数量为8所(截至2017年)。基于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定位,通过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本文将医学院校开设保险学专业本科层次作为讨论对象,以某校(以下称“WY高校”)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案例,结合同类院校的具体做法,对医学院校如何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办学定位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本科培养定位。近年来,中央、地方和高校对于高等教育如何不断深化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日益关注。选择在高等教育框架下改革创新还是转成应用技术类型、应用科学型抑或是职业本科教育?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定位值得深思。高等教育自其诞生起就具有公认的质的规定性,即追求学术创新同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高校面临就业的压力,因此部分高校在政策的引导下转变为职业教育,但是,因此而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混淆职业教育和应用教育值得商榷。因此,抛弃创新性和学术性是错误的,完全用就业指标来评价高校与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是错误的。[2](二)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办学定位。我国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开设时间并不长,根据教育部公布信息整理,医学院校开设金融类保险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共计8所,其中包含药学院和独立学院(表1)。我国医学院校办学特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专业培养定位一般为应用型人才大多医学院将保险学专业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保险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在保险学专业定位上也倾向于选择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本质上,任何高校均具备学术性和应用性,只是主要侧重点不同,决定高校性质的作用不同。因此,地方本科医学院校将保险学专业定位于应用型培养,符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很好地满足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强调医学、经济学与保险学知识的复合型从目前开设保险学专业的医学院校来看,8所学校均强调结合本校的医学优势,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等学科作为支撑专业培养的重要基础,强调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上的复合型特征。因此,医学院校开设的保险学专业明显不同于财经类、综合性大学设置的保险学专业。在第八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校金融学类专业教指委员会王绪瑾针对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发展提出: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应该严格区分,学历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基本理论教育。[3]目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明确,既区别于学术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不同于职业学院单纯的职业教育,充分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
二、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内容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剖析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校众多学科专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它培养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人才。要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该有的课程没有,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习规律的匹配度不尽如人意。因此,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课程模块比例,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进程。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农村骨干老师个人学结
年月5日起,我参加了省第二期农村骨干教师科学课程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培训,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另一部分是参加教学实践及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月22日至26日在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刍议
摘要: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数量逐年递增。基于此,提升学生就业力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探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的策略,以为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提供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就业力;艺术设计;毕业设计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设计院所将人才招聘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档次,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待业的尴尬状况。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力不足。因此,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转变为重视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就业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的[1]。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把就业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国际劳工组织在此基础上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3]。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这三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共同支撑学生顺利就业。本科院校应全面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和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三个方面。笔者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研究学生就业力具体的构成要素和发展现状,探究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综合人文知识、跨专业复合型知识。首先,我国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相对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囊括了专业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固有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以致部分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更谈不上与实践相结合。其次,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在设计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专业设计。因此,学生需要重视对设计哲学、人文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只有掌握了设计方法论,学生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然而,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综合人文素质有待提高[4]。最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较全面的跨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设计单位在招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时,往往希望应聘者在将来的项目设计中对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部分本科院校对跨专业复合型知识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表现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通用能力。首先,实践能力不仅包含学生对相关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实体模型制作能力,而且包含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各实践环节的掌握能力,如项目标书制作、项目市场调研、工程概预算、施工图纸绘制等。目前,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偏重于专业软件的应用技巧,关于设计过程其他环节的实践教学较少,以致部分毕业生的一线生产流程意识不强,难以顺利地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其次,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生产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虽然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一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用能力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多依托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由于本科院校往往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往往“走马观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消极对待实习。这导致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影响了就业前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即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设计行业人员需要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向单位技术领导、客户传达,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此外,用人单位还看重学生的个人品质,如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也是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