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6:03: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分析论文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查看全文

学生饮食文化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各个大学的学生的采访和调查,分别了解其饮食习惯,食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饮食消费行为,以及对饮食产业的看法.最终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的饮食文化,找出影响大学生饮食文化的主要原因,为政府在大学生培养教育方面的决策的科学化为学校在食堂建设方面的合理化为大学周边饮食环境结构的规范化提供依据。保证大学生生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文化合理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式,面向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7所浙江省高校,共发放问卷790份,收回790份,有效785份,有效率达到99.4%。其中男生412人,女生373人。具体见表1

9心情与饮食的关系

查看全文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探讨论文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查看全文

我国饮食文化特色研究论文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查看全文

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各种野味珍馐、草木生灵,这些上餐桌的食物无一不取自自然,因而也就与自然界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深入了解并有效管理人类饮食背后勾连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这对于应对急剧变迁的生态环境、消退的自然资源,缓解日益严峻的贫富不均与社会分化,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笔者在南非开普敦沿海社区调研所获得的实地资料,以南非鲍鱼为例,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对世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鲍鱼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易造成过度捕捞,从而产生资源环境问题。然而,本文之所以选择以南非鲍鱼为研究对象,不仅仅因为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南非鲍鱼过度捕捞的背后隐含着对东亚社会奢侈饮食文化的反思。因此,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更有利于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复杂的社会关联。

二、奢侈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是一种杂食动物,早在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就知道利用海洋来获取食物,并完成人类的演化。海洋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和渔业资源,为人类提供着各种食物、医药等原材料,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构成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中国素以乡土文化著称于世,饮食亦更偏向于向土地获取食材,然而,中国同样是个具有多生态环境的国家,长达3.2万公里的海岸线及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使得包括鲍鱼在内的一系列海产品也一直位列中国人的食谱之中。作为世界著名的饮食文化大国,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吃什么”与“怎样吃”直接与权力、财富、地位等身份象征挂钩。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念之中,不仅追求食物口味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同时,也讲究原材料的“物以稀为贵”,刻意追求食物的“珍、奇、稀、异”,并形成一种崇尚山珍海味的奢侈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大部分人远居内陆,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加之海鲜保质期短,使得长距离的海鲜运输以及长时间的海鲜保存较难实现,因此,海鲜便被视为盘中珍馐,而得食鲍鱼、鱼翅等此类稀贵海产品则更被视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中医认为,鲍鱼能够滋阴壮阳、养肝明目、治疗肝肾阴虚,历来被誉为“海味珍品之冠”,因此,被大力推崇。然而,鲍鱼生长期长,且产量稀少,外加制作工艺复杂,所以价格高昂,有“一口鲍鱼一口金”之说。在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鲍鱼一直享有非常高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鲍鱼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消费潜力的大爆发导致对野生鲍鱼的过度捕捞,不仅造成鲍鱼数量直线下降,而且,大部分野生鲍鱼品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剩下为数不多的品种也处于退化之中。这使得中国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中国近海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的渔业资源普遍面临枯竭,水域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伴随捕捞成本的不断增加,本地渔民的生产、生计亦难以为续,因越境捕捞引起的海洋争端也日渐增多。虽然从辽宁大连的獐子岛到广西北海的北部湾这一漫长的大陆海岸线上,凡是能够进行人工养殖的地方都建有鲍鱼养殖厂,这也使得中国人工养殖鲍鱼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鲍鱼品种的退化以及养殖过程之中的药物污染等问题,人工养殖的鲍鱼并不能满足国人的胃口,对野生鲍鱼以及其它稀缺野味的强劲需求促使着中国人将目光放到海外,南非鲍鱼因此得以进入中国人的餐桌。

三、“白金”与“黑市”:南非鲍鱼的非法贸易

尽管东亚文化将鲍鱼视为奢侈饮食文化的代表,并被认为是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包括南非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并没有食用鲍鱼的习惯。因此,南非鲍鱼几乎100%出口到香港,然后再由香港转口贸易到中国大陆。因为南非鲍鱼的个头大(成年南非鲍鱼能够达到500克一头),而且肉质肥厚,是极品鲍鱼的一种,因而价格非常昂贵。在春节期间,一公斤南非干鲍的价格能够达到将近1000美元,在高档饭店消费一只半斤以上的鲍鱼通常在万元人民币以上。由于成年南非鲍鱼的肉质偏白,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在许多香港和中国的高档饭店里,南非鲍鱼被食客们称为“白金”。尽管价格如此昂贵,但由于南非鲍鱼货源较少,因此,具有消费能力的食客们对于南非鲍鱼仍然趋之如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到中国的南非鲍鱼数量和价格都有了一个质的攀升。香港是世界性的鲍鱼贸易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香港占全球鲍鱼进口总量的50%以上,而南非则是香港最主要的鲍鱼供应商之一,仅就干鲍而言,南非占到了香港进口总量的40%左右。出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南非政府将鲍鱼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野生鲍鱼捕捞量与出口量,并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颁发捕捞执照、加强对非法捕捞的惩罚力度,甚至动用海军来强化对野生鲍鱼等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如此严格的制度约束使大规模的野生鲍鱼贸易难以实现,而近年来鲍鱼在东亚消费市场的行情又持续看涨,这促使南非鲍鱼养殖业快速崛起,西开普敦沿海的鲍鱼养殖发展迅速。在南非的正规出口市场,人工养殖的鲍鱼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尽管南非鲍鱼养殖规模日渐扩大,但是,由于养殖的南非鲍鱼体格与质量并不能满足日益挑剔的东亚食客的要求,在野生的比养殖的更有营养价值的理念影响下,南非野生鲍鱼具有广阔的市场。在西开普敦南部沿海,丰厚的利润使鲍鱼的非法开采与贸易仍屡禁不止,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于南非鲍鱼的黑市。南非野生鲍鱼的偷猎基本上由“地下黑帮集团”控制,并形成偷采、黑市交易、非法加工、走私与销售一条龙的有组织的犯罪,在这一偷猎犯罪网络之中,来自香港的黑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南非鲍鱼黑市贸易的源头。这些犯罪集团一般会高价雇用一批当地渔业社区的潜水员到海底偷采鲍鱼。由于当地渔业社区的收入低,而偷猎则来钱容易,因而在开普敦沿海的许多社区,很多年轻黑人或有色渔民到了15岁以后就不再去上学,而是受雇用充当鲍鱼偷猎者。鲍鱼交易一般在海上进行,偷猎者将非法捕捞的鲍鱼通过冲锋舟运送至停靠在海上的渔船里,然后卖给黑帮分子。根据鲍鱼个头的大小,偷猎者平均每公斤可以获得100美金左右的酬劳,这在当地已经是相当高的收入。有的时候,为了方便双方交易和避免政府的追查,黑市交易会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取代现金交易,比如,黑帮会用和枪支来与偷猎者直接交换鲍鱼。南非野生鲍鱼偷猎犯罪网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南非一国之内,其周边一些邻近国家也被囊括进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集团。诸如莫桑比克等南非邻国本身并没有鲍鱼的商业开采行为,而津巴布韦和斯威士兰则是内陆国家,但是这些国家有很大量的鲍鱼出口。这是因为许多盗猎的鲍鱼一般先在南非内陆农村经过加工处理和风干后,再通过非法渠道走私到南非的这些邻国,然后通过合法的手续出口到香港与中国大陆。

查看全文

中餐厅饮食文化符号传播策略

摘要:要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精细化,电视节目也逐渐出现了以情感和文化为主打得慢综艺。在众多慢综艺节目中,《中餐厅》脱颖而出成了国内慢综艺节目中无论文化表达还是市场反响都极为突出的代表。它以中华饮食文化传播为着眼点,响应了国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的迫切需求。本文从符号学入手,以《中餐厅》为立足文本去探究其对于民族饮食文化符号的使用以及在文化符号运用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民族文化形象并进行传播的,并进一步探讨慢综艺如何确定其文化品格,尝试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以期为以后美食类慢综艺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和理论支持,为未来电视节目市场制作出更多优质的文娱兼具的美食类慢综艺产出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中餐厅》;慢综艺;符号学;传播学;文化品格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中华民族在自然和人文的共同孕育中形成了丰富多元、共存共进的文化形态。《食经》《闲情偶寄》《随园食单》《建国方略》等许许多多关于美食描述的文献也彰显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的历史。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不仅仅是在制作和品尝,他们更是把自我对于生命和自然的体悟和哲思融会在美食中,也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和情感沉淀中形成了族群独有的弥足珍贵的共同文化记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体现着中国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及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中,国家也迫切需要让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走出去”,以“文”会友,《中餐厅》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餐厅》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由湖南卫视王恬团队打造的一档以美食和明星经营体验为主打得慢综艺节目。“慢综艺”是这些年才逐渐成形的一个概念,区别于之前注重节奏和快感的“快综艺”,强调放缓节目的叙事节奏,将情感与文化置于前景,在综艺中呈现更多的生活质感,让观众在节目中回归本真生活、反观真实自我。目前《中餐厅》已经推出了四季,每一季在播出后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节目立足与中华传统美食,以明星合伙人经营餐厅的设置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里面也呈现了许多具有标识性的饮食文化符号,无论是对于饮食文化研究、传播学研究还是针对美食类慢综艺节目的研究,《中餐厅》都是很好的研究文本。

1文本分析和研究缘起

作为节目的名称的《中餐厅》本身就是一个中华文化标识。但在国内的文化语境中很少会使用《中餐厅》这个词,不会用来命名中国境内的餐厅,它一般是针对不在中国境内的接受群体而使用的词汇。前三季节目抓住《中餐厅》的内涵,通过综艺节目在他国录制的方式直接让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在地理上走出去。而第四季因为疫情的原因将节目的录制地点从国外转到了国内,将节目放在美食所产生的原产地———中国,聚焦长江沿线的几个城市,把餐厅开在游轮上,以流动的餐厅来带出沿途各个城市的故事。中华民族任何传统美食绝不仅只是给人的感官上享受,它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每一道美食都是充满情感和象征的文化符号。符号是讨论文化产生和传播中绕不开的概念,在观察文化传承传播的路径和接受机制方面,符号学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以符号学的角度去阐述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也为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方式。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美食借由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去传递,对于中华民族和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也能提供极大助力。

2《中餐厅》中的文化符号运用及表达

查看全文

小议饮食文化翻译探讨

【摘要】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本文以饮食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饮食文化传播文化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查看全文

跨文化传播对文化意识的影响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大众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多样化了。基于此,文章对于跨文化传播给现代大学生服饰、饮食、节日、娱乐文化意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查看全文

语用等值下粤菜菜名英译分析

摘要:粤菜菜单是传递粤饮食文化的窗口,因此准确、贴切的粤菜菜名英译能够帮助广东饮食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跨文化交流。下面首先分析归纳了影响粤菜菜名英译的因素,然后从语用等值视角,以部分典型菜名为例,提出相应的英译方法,包括借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等,旨在提高粤菜菜单英译质量,为有效译介粤菜文化提供翻译方法参考。

关键词:粤菜菜名;语用等值;英译方法

广东省是一个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大省。随着广东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广东饮食文化也在走向世界,而粤菜菜单的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粤菜菜肴林林总总、绚丽多彩,其特有的菜式和韵味折射出丰富的粤饮食文化。为了准确、贴切地把粤菜菜名翻译出来,有效传递广东饮食文化内涵和特色文化实质,研究粤菜菜名英译策略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影响粤菜菜名英译的因素入手,以语用等值为视角提出相应的英译方法,并提供了部分典型菜名的参考译文。

1影响粤菜菜名英译的因素

粤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其中以广州菜为代表。粤菜的命名融地方特色、传统特色和历史典故于其中,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关注到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语言问题,还要兼顾文化信息的转换,因此翻译难度较大,误译较多。本文认为目前影响粤菜菜名英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1粤菜菜式的词汇空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菜肴命名中所折射的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从中品味到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倾向。粤菜的菜名中,有很多出现了广东三大次方言,即粤方言、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词汇。例如潮汕饮食文化中的“粿”,指的是糕、面条和煎糕;客家饮食文化中的“粄”,指用大米做成的糕点,略相当于北方人所说的“糕”(温东芳,2013)。其方言文化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同时又造成了粤菜英译的词汇空缺问题,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例如广府早点“油炸鬼”是粤方言“油条”的意思,如果翻译为“Deep-fryGhost”,会让外国宾客感到莫名其妙;又如潮州菜“白果鸭母捻”中的“鸭母捻”是潮汕方言,是类似于中国北方汤圆的一种甜品,如果翻译为“Duck’sTwist”,同样会给读者带来误解。1.2生搬硬套的误译。为了体现粤菜取材广泛、制作精良等特点,同时激发食客的食欲和想象,粤菜菜名的命名往往采取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双关等。菜名翻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递有效菜肴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菜肴的制作材料、烹饪工艺等,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否则很容易会出现看着菜名生搬硬套的误译。例如“龙凤大呈祥”这道著名的传统粤菜,“龙”和“凤”都是中国古老传说里的神兽,在菜名里实际上分别指的是“蛇肉”和“母鸡肉”,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增加菜肴的神秘色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把菜名的“龙”和“凤”翻译为“Dragon”和“Phoenix”,便无法传递有效菜肴信息。如果把这道菜翻译为“StewedHenandSnake”,这样便能让外国宾客了解其中的材料和工艺。1.3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着其独特的饮食文化。粤菜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便是其取材之广泛、品种之繁多。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成为宴席上的美味佳肴。粤菜的饮食文化追求“新鲜感”,而在西方的饮食文化中,营养是其追求的第一要素,因此难免在色、香、味、形的变化上略显单调。两者的差异使得粤菜的英译难度增加,如果在英译的过程中处理不当,很可能会让外国食客们望而却步,甚至心生厌恶。例如“撒尿牛丸”就不应该翻译为“PeeingBeefBall”,“撒尿”实际上是体现“牛丸”鲜嫩多汁的表达,所以不妨将其翻译为“JuicyBeefBall”。

2语用等值翻译

查看全文

中式菜谱英译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论文的国家,中式菜肴是世界三大流派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如何做好菜谱的英译工作、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指出了掌握一定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式菜肴名称菜谱翻译刀工烹饪方法跨文化交际知识

一、引言

中国人历来对食文化偏爱有佳。“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ewant,andfoodsafetyisatoppriority.”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食物。但很多老外对星级酒店提供的菜谱英译大为吃惊。如笔者在《北京晨报》看到的一个有关菜肴翻译的消息:“口水鸡”被译为“流着口水的鸡”;而“童子鸡”译为了“没有过性生活的鸡”;“鱼香肉丝”被译为“鱼和肉丝”,结果老外在吃饭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鱼在哪里。这样的蹩脚翻译只能使外国人品尝美食的欲望大打折扣。因此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文化韵味的菜谱不仅可以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而且也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二、刀工及烹调方法的英译

在中国的厨艺行业流行“七分墩,三分灶”的说法,就是说厨师的七分工夫在菜墩上,其余的三分工夫在烹调技法上,由此可见,刀工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同样的原材料采用不同的刀工而成的形状其口感也的确不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