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2:56: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实体经济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实体经济发展

运用金融策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临桂新区是桂林未来的城市中心,作为新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作为支撑,就会成为一座“空城”。因此,从市委、市政府到临桂县委、县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新区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临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5家,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2亿多元,应该说已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是,离“十二五”规划的蓝图要求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如何更好地通过“两化融合”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抓大壮小扶微”促进工业全面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使临桂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引领新区经济的快速腾飞,可以说,任务仍然艰巨,可做的文章仍然很多。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自治区党校举办的一个金融与工业培训班。通过学习,笔者对广西加快金融和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要求以及方法途径更加明确,并在如何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运用金融手段推动临桂新区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有了两点新的体会:

一、充分认识发展金融事业的必要性,用足用好金融

工业在临桂实体经济和新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而临桂通过加快工业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临桂要真正实现工业的腾飞,还必须依靠金融的支持和支撑,因为金融的活跃程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繁荣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转变观念,正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要发展,金融必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正如经济学家所论述的那样“:正是由于金融是高端服务业,是其他产业的支撑,所以对金融的地位必须高看一眼;正是由于金融是资源的资源,是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对金融的布局必须适度超前。”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一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临桂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益。

(二)学会利用多种金融手段促进临桂实体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整体性趋势显著增强,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被放大。从经济结构层面看,金融危机的出现与金融业过度自我膨胀、实体经济萎靡有关。各国为提高实体经济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实施了许多调控措施,其中之一即为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能力。我国小微经济体的生存境况还十分艰难,小微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征,但金融体系对其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这是现行金融体系运转秩序、国家政策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各要素在支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分量作系统性分析,整体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立足本国,有条件地吸收国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有益经验,深入剖析当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及重点结构性矛盾,制定出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由梁云凤教授等执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一书,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对金融支持小微经济体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规划进行了系统探讨,梳理了现阶段阻碍金融支持小微经济体发展的现实问题,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总体来看,该书对相关经济课题研究和国家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在如下方面体现出内容特色。

一、立足实际,详细梳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以农业、轻重工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主要经济形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国也一贯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逐渐完善,以及实体经济在内外部环境影响下逐渐呈现发展疲态之际,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越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更大份额。该书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与以金融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依据发展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指出了这三个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对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博弈关系,以及制定后续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各自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明显,大致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9年),实体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呈迅速下滑态势,而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却迅速膨胀;第二阶段(1989—2005年)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时期,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小幅上升,虚拟经济则小幅下降,基本处于均衡发展态势;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实体经济占比下滑趋势又显著增强,并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界呈现明显的转折趋势。这是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中梳理实体经济发展态势,是厘清实体经济发展疲态显现脉络的有效研究。从产业具体发展成就来看,我国实体经济表现出制造业产量不断上升、工业企业规模增速显著、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等向好趋势,证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同时,该书也梳理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包括产业空心化、金融业发展过快、企业资本回报率下降、制造业大而不强、企业成本上升迅速、企业家精神缺失等。从整体上看,该书对我国实体经济成绩和问题的分析系统、逻辑严密,对后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问题导向,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建设研究透彻

除了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状况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系统梳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案,还需要对金融体系本身的运转机制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究,对金融膨胀等对实体经济发展危害性较大的因素作系统性分析,明晰其产生的原因、动力与发生途径,这是整体观照实体经济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必要手段。但该书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索还不止于此,除了通过权威数据系统调研金融自我膨胀、自我创新、自我空转发生的内部性原因及其危害,还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比例失衡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性讨论,对大中实体企业高杠杆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究其对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小微经济体融资成长的危害性后果。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的探索是一项涉及因素多、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性强的工程,对这些要素的整体观照和全方位探究是制定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案的必要准备,也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抵御全球性金融风险的必经之路。从结果导向来看,该书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最终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国家经济抵御内外部金融风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目的。从现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的弱势环节和金融支持体系结构性失衡问题着手,该书将调整方向确定为加大对小微经济体的金融支持力度,认为治本之策在于建立普惠性的金融体系。这一改革立足点的确立要求研究者准确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症结所在。该书通过对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考量和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体系资金未能放到实体经济中,即存在金融“脱实向虚、自我膨胀”等问题;二是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配置出现了失衡,主要表现为大中企业高杠杆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基于此,该书为金融资金进入小微企业的实现路径和作用方向进行了系统规划,对深入认识小微企业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三、整体思维,创造性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配套政策

查看全文

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一、实体经济含义及其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第一,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海市蜃楼”。第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随着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必然会推动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虚拟经济发展好坏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程度。若实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则说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实体经济要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一种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筹集资金。无论实体经济采取哪种方式融资,都与虚拟经济产生联系。其次,虚拟经济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轨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若虚拟经济发展过慢,会制约实体经济发展;若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则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因此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第三,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状况,而且还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环境就是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筹措及循环状况等,而这些都与虚拟经济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二、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与结构性矛盾

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黑龙江省退出计划体制最慢,融入市场竞争体制存在诸多障碍。例如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完善。二是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黑龙江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哈尔滨电机厂、一重等,大多是苏联时期的援建项目,是在“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自诞生之日就背负着企业债务、办社会和冗员三大历史包袱,改制成本巨大,影响了企业重组。黑龙江省又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众多的省份,由于多年的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如大庆油田自2015年以后每年要调减150万吨原油产量,国有林区已经无林可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三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转换远未到位。虽然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但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盈利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是支柱产业中地方占比小、收益低。在支柱产业中,除食品产业、能源中的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配套产品外,其余原油和天然气开发、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均由国家直接掌握,地方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协调和服务。中直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税达1620亿元左右,接近全省GDP的30%,导致地方GDP虚高、收益较低。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黑龙江省主要工业产品有28种,其中高端产品仅有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和微型计算机4类,数量比较少;属于原字号的产品包括原煤、原油、十种有色金属和天然气4类,但对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贡献度达到90%以上。三是产业链过短,如一条包括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和碳纤维设备等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还未形成;在新能源太阳能产业中,多晶硅生产、组件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国内外销售网络产业链一体化还没有打造出来。

查看全文

金融化下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资管新政》),自此,金融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资管新政》的出台不仅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也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16年以来,我国不断强调要振兴实体经济,促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但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不协调,基于逐利思想,大量金融资源流入房地产等领域,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缺口,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过于重视短期收益,导致金融机构风险加剧,影响实体产业及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金融化视角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的原因,并探究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金融化;金融;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基础性经济,公众的生产生活对于实体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经济总体发展的稳定性。多次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金融,可以看作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的提升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可见,金融依存于实体经济,先有实体经济这一“因”,才有金融这一“果”,两者之间又包含着复杂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从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机构过度膨胀,实体经济所占DP比重越来越少;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的现象十分严重,在金融实践中,金融机构将大量资本进行“包装”转投房地产等领域,资本空转现象频发。基于以上事实,应当从经济金融化视域下,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错位的原因。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之后,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问题凸显,实体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为此,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以活跃实体经济,转变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是由于金融机构没有较为健全的体制,金融监管不严格,这些数额巨大、流动性极强的资金流入了虚拟经济,而不是按照预期的设想,用于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经济也逐渐朝向金融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以实现进一步的扩张,实体经济被进一步弱化。金融资本本身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中,只有产业资本能够获得利润,随着金融机构的不正常膨胀,金融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资本的收益高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由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一些企业及投资者已经不满足于对产业资本进行分红,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金融资本获取更高的收益,在这一转变下,实体经济不再依赖传统生产及贸易获得利润,而是寄希望于金融渠道,甚至出现企业“圈钱”现象。在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金融资本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部分难以实现流动的资产经过转变能够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一些具有风险的资产成了金融衍生品,也能够实现交易,此外,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化为套利、投机行为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金融资本结构的变化导致金融资产泡沫化严重,金融风险加剧。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不仅阻碍实体紧急的发展,也使金融发展置于高风险之中。从金融的本质上来看,其既不属于实体经济,也不属于虚拟经济,其最大的功能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包括风险管理、促进资金的融通、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等。因此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上,不能以牺牲金融为代价对实体经济进行补贴,也不能忽视金融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更不能抑制金融创新,而是要正确看待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查看全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实体经济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峻挑战,实体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如何摆脱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实体经济;困境摆脱;挑战;虚拟经济

一、引言

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利润空间小,利息负担重,税费繁多,虚拟经济的冲击等等。本文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梳理,并提出对实体经济发展摆脱困境的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1.利润空间小。其一材料价格不断的上涨、劳动成本不断的攀升,使得企业的利润降低。其二实体经济运输成本逐渐提高,且场地租金逐渐增加,其成本不断攀生。其三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劳动力逐渐降低,劳动力的成本逐渐提高,这就呈现出了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的现象,造成了生产力不足的情况。此外我国现代自动化工业技术尚未完善,自动化尚未完全解放人类劳动力,使得企业供求不平衡,成本逐渐增加。而且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不断的增加。伴着全球金融萎缩的刺激,出口国外的需求不断降低,企业的利润更是被严重压缩。同时能源、资源大量消耗,造成了成本不断的提高。总的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倒退的迹象,我国实体经济还没摆脱高消耗、高投资的模式。发展成本逐渐攀升,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利息负担,税费繁重。其一实体经济的税费压力太大,例如需要交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还有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繁重加重复征收、税收负担缺乏公平性、税收立法不完善、税收计划与税收考核工作制度存在缺陷等都是造成企业税费繁重的原因,也是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融资难、利息成本不断的攀升等,这都是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融资难成为了限制一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根源,虽然出台了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改善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相应的通过了财政的支持,但是真正的进行融资的中小型企业很少,大都被大型企业占去了大多数资金。同时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利息普遍偏高,利息低的利率为3%,高的则利率为5%,如此高的利息,使得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企业利润空间本就很小,再用来还贷,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3.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电子商务是虚拟经济的直接表现,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电子商务从外到里冲击着社会体系。实体经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子商务则只需一个仓库存货,随着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也会飞快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线上商品价格低,竞争优势明显,能够吸引潜在的客户,实体经济的客户群逐渐丢失。

查看全文

财政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立身之本,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本文以南平市延平区实体经济发展项目为依托,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政金融;实体经济;发展

2020年,延平区财政局在上级有关财政部门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领下,积极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实施实体经济服务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延平区先后出台了《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通知》《南平市延平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为全力助推延平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财政金融作用,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以下本文就相关活动项目进行深入分析。

一、运用财政正向激励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创业担保贷款工作

1.基本情况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做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工作的有关精神[1],我区于2020年10月印发了《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平区创业担保贷款实施方案的通知》(延政办〔2020〕39号),确定由延平区财政局、延平区人社局、南平市融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方签订“创业担保贷款合作协议”,并按规定将首批统筹资金100万元拨付到融侨担保公司,设立专项基金。创业担保贷款按不高于1:10比例放大授信规模,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创业贷款。2.存在问题到目前,我区创业担保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开展面还不广,正在积极的推进中。目前主要的问题为:(1)新增申请贷款的创业实体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2)创业担保贷款作为一项金融业务,更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然而创业担保贷款中心不是金融机构,所配备的工作人员基础专业能力距离业务要求便有一些差距,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3.下一步工作建议与意见为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新、促进发展的经济作用,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创业基金规模,基金项目:卢祥兴(1976-),男,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引导作用,也即是不仅要为其提供资金,还要联合各部门从培训、扶持等多角度为其提供创业服务,切实助推创业成功[2]。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及个人积极申请创业贷款。其次,要扩充贷款服务渠道,鼓励农商银行将工作中有符合条件对象的申请贷款引导到创业担保贷款项目。并积极整合多部门力量扶持创业的“大协作”,以便于解决创业贷款担保中心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不同的部门对其管理范围内的群体往往更具信息优势。最后,提升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查看全文

研究金融实体经济发展

一、创新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效果

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加大对金融企业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金融企业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跟踪审计信贷资金投向,揭露与反映金融企业违规向“两高一剩”、房地产、资本市场及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发放贷款等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企业切实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发展,更多地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有效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着力揭露和查处金融领域重大违法违纪、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金融企业既是高风险领域,同时又是经济案件高发区。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关键环节及关键部位的审计,查处违规放贷、内外勾结骗贷、挪用贷款、贪污私分、以贷谋私以及失职渎职等造成银行资金流失的问题。扩大案件线索的核查范围,不仅查处金融企业的违法问题,还要将查处对象拓宽到所有与金融企业密切联系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非法转贷、非法集资、大规模洗钱、POS机非法套现、操纵股市及内幕交易等新型金融犯罪的查处,有力地打击金融犯罪。以提高金融企业运营水平为目标,开展资产质量审计。金融资产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企业资产运营水平。金融审计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经营绩效审计。要把绩效审计贯穿于所有金融审计项目之中。

一是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重大经营决策分析可行程度,界定实施决策在企业实现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绩效审计,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关注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面对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载体的不断丰富,金融审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标,关注影响和冲击金融稳定的各种因素。一是关注贷款风险,增强对不良贷款的分辨力、预测力,增强对风险的超前应付能力;二是增强对风险的揭露功能,及时、准确、尖锐地揭露资产不安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等隐患,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增强对风险的排解功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整改,严把放贷关口,提高贷款投放的安全度,提高金融企业抵御、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金融审计要跟上金融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审计技术方法,不仅局限于数据的简单查询与分析,还应逐步建立电子数据库,构建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开发更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对金融企业财务核算、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海量业务数据与借款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数据、纳税信息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深度分析,查找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异常,发现疑点,确定重点,大幅扩展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由审计抽查变为审计详查,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一是建立一支由多个专业领域人员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二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三是积极探索联网审计。结合“金审工程”,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处理的有利条件,逐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信息定期传输到审计信息数据库,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管控情况,实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全流程监控和跟踪检查,从源头上制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四是加强金融企业信息安全审计,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防范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攻击,而造成金融系统瘫痪的风险。

三、不断创新金融审计的组织方式,科学整合金融审计资源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实体经济发展

【摘要】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用金融促进农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探究了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实体经济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村金融;互利共赢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要求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模块——农业经济,同样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向集约化、专业化、差异化、绿色生态、品牌化发展靠拢,以期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不忘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立足于当前农村实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农村金融要切实遵循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朝着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利双赢、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发。

1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充足的发展,持续的粮食作物增产、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一系列向上发展。2018年,党中央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更高层次规划农村农业的发展,引领我国农业走向更为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金融体系支持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动农业,用现展观念引导农业。面对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新思想新形势和振兴乡村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发展的障碍和问题。1.1农业经济比较收益较差,影响各方面的积极性。近10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相对低迷,相对于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金融行业等,农业收益相对较差,致使农业的资金吸引、人才流入、科技投入等都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的占比逐年下降。1.2城市化趋势加快。青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为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大中城市,农村剩下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劳动综合素质下降,削弱了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动力。1.3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虽然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解决了农村的基本温饱问题,但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流转,限制了土地利用率,影响了农业集约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我国在农业领域的“龙头产业”少,且带动能力不强。1.4农业科技应用低,产业链向上拓展弱。我国农产品种植仍以传统种植为主,依靠密集型劳动力,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残留较为严重,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初级农产品供过于求、存在增产不增收问题。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短,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持,致使向上开拓市场动力不足。1.5农业发展与环境友好要求矛盾加剧,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严重,而且使得土地质量下降,从而对农药化肥产生二次依赖性加强。同时,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化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使得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濒临不可持续的临界点。

2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查看全文

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体制在经济社会正逐渐蓬勃发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对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体现在可以迅速且高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具体阐述新业态和实体经济的内涵,分析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实体经济;关联度

1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具体内涵

1.1新业态的具体内涵。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信息技术革命、消费者需求和产业升级是新业态形成的根本因素。首先,在现代化及工作化发展历史上,信息技术革命对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再到目前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方兴未艾的5G移动互联,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带来了新业态的诞生,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在制造性行业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相互融合,促进产业链端的生产服务环节与加工制造环节分离,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地位,有效节约了人力及物力资源,从而促使新业态组织形式的形成。其次,消费者需求在推动新业态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企业以此为依托,更清晰准确地辨别出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特色,实现为每一位顾客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的目标,从而削减成本,提高效益。最后,产业的不断升级为新业态的出现注入了活力。“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出现促使企业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当今时代已不再是一个缺乏生产力的时代,生产力过剩所引起的问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来解决,单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也不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目标,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企业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业态模式去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企业多元化的考虑也会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1.2实体经济的具体内涵。实体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商品价值总量。主要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一般认为,实体经济以机械制造、建筑、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行业为代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实体经济是我国较早发展起来的并已经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实体经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物质资料,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它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

新业态的出现依赖于“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关联与相互辅佐。在当今时代的金融领域下,传统的银行业务正逐渐走向衰退,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迅速的处理方式,资金的使用更加灵活,因此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资源,正逐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经济中一种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摆脱实体经济必须面对面交易的限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是实体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两者的融合会使其发挥各自的长处,进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当然,互联网金融不能完全取代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种流通性经济,具有主导、有形、载体、下降这四个特点,包含了社会的各个行业。实体经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生活物质资料,它是人类生活的安全保障。离开了实体经济,人们的生活就会像是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实体经济的停滞将会导致整个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倒退。如果说实体经济是“根”,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土壤,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养分,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与活力。

查看全文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统计分析

1.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迅猛。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5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增长迅猛,2013年增速达到了峰值——223%。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接近GDP总量的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根据Analysys易观产业数据监测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综合支付规模达到89314.6亿人民币,而2017年3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规模近30亿,环比增长28.02%。从整体发长趋势看,2013年以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预计未来中国整体第三方支付依旧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2.消费金融突破了传统消费“二八”法则。据《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王迎红为60.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则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6年整体市场突破四千亿元,2013-201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在消费金融方面,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消费金融所坚信的“二八”法则,抓住80%的普通客户,使他们享受到消费信贷服务。3.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广泛。自2011年以来,我国P2P网贷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速的增长,2016年市场规模达到了19712.7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的203倍,2017年全年网络接单行业的成交量则达到了2.8万亿元。除了P2P以外,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包括互联网众筹、互联网理财市场产品线上销售等等。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上线过众筹平台834家,全年共有76670个众筹项目,成功率达到90.83%。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29亿,同比增长30.2%。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第一,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控制资源;第二,消费金融与支付业务结合,向线下拓展;第三,领域垂直化、用户群体垂直化;第四,消费金融产业主体将愈加多元化;第五,资产证券化资金回流。总体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良好,在目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找出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将有益于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1.互联网行业规则不明确,法律政策和监管问题一直存在。互联网金融具有跨界混业经营、贯穿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金融业态多、创新速度快、风险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导致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规则不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过于迅速,行业门槛不明确,使得短期内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建立,问题也层出不穷。在监管过程中,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健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业态,需要有专门的针对性的法律进行规范,普通的金融监管法律很难解决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性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规中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引导也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受到各个地方的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各地区互联网监管也不尽相同。另外互联网金融监管还存在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2.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信用机制不健全。一是外溢性风险突出,金融风险外延性扩散速度较快,对于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二是市场性风险独特,如信息披露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三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性高,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明显比传统金融业的风险要高,但是它的信用机制并不健全,目前来看,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级仍面临着两个较大的困难:一方面,信用评级过程中公正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数据非常庞大,获取的难度也较高,同时还伴随着数据真实性等问题。3.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阵痛,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背道而驰。新时代、新变化、新目标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转型需求,同时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冲击,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和商业模式都带来了挑战,使得实体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逐渐步入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互联网金融作为虚拟经济性质的行业,其健康成长能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向前发展,但若行业出现过度膨胀,则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隐患,并进一步导致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让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两者需要相互协作,深入融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出努力:1.对互联网金融实施市场准入机制,不断优化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自2016年4月起,金融监管层开展了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了风险保护机制和动态监管机制,同时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成立、证监会创新部的解散以及监管关注点的增加,都使得管理体制优化调整,行业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营造“双层次多头的监管主体、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的结构,同时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对投资安全及决策有较大的拖动作用,国家网信办应强化监管对象力度,如在平台类型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内容规范,会更加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2.政府应努力引导资金从互联网金融流向实体经济。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吸收市场上大量的资金,而我国实体经济在融资渠道上仍存在闭塞的问题,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因此政府对资金的引流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政府应当通过定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动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大对满足行业政策、有市场需要的企业的扶持力度;其次,政府需要对补贴对象和补贴资金进行限制,扶持的对象不宜过度宽泛,应当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并对其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结合程度以及发展前景来判断企业的补贴政策,采取不同等级的奖励和补贴措施。3.互联网金融应该利用大数据走垂直细分化路线,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走垂直分化路线能够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提升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风控水平,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股权众筹,它是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或非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必须通过股权融资中介进行,且必须向投资人如实披露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管理、财务、资金使用等关键信息,对于股权融资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利用大数据走垂直化的挂圈众筹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层次配套产业体系,一方面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应对小微企业与新兴行业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与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