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10:53: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质量论文:小议食品质量影响原因及防范策略
本文作者:魏想明谢云峰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原材料供应商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是农户。理论上讲,农产品供应链系统难以将农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加上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致使食品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工作难度加大。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给人们的健康形成了严重隐患。食品加工商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是10人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没有生产资质的小作坊、小工厂大量存在,极大地限制了食品的规模效应。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卫生状况不达标,生产过程处在无监管状态。生产人员没有经过健康检查,甚至没有严格的岗位培训,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储运商运输损耗与冷链物流问题。据统计,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及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仓储货柜等达不到标准,导致许多出厂合格的食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食品,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食品在运输途中的腐烂变质给我国带来每年750多亿元人民币的损失。易腐变质食品从原产地收购、加工、贮藏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并不能完全处在冷链环境的有效控制下。监管方面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有很强烈的短期行为色彩,通常是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各有关部门才会行动起来,并且大都只会处罚却不加以指导和纠正,以处罚代替监管。工作方法大多是采取突击检查,阶段性的进行专项整治,一旦风头过去,食品安全事故还是反复出现。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监管机构没有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来对其实现全程监管。
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储运、监管、终端销售更是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原材料供商数量多分布广,且企业成熟度低农户作为最原始的原料供应商,数量巨大,分布较广,管理难度很大。由于上述现状,使得源头的物流工作复杂且繁琐。2008年9月,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儿奶粉,被发现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儿出现肾结石。据卫生部通报,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国累计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6万人。石家庄三鹿集团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分散向各地收购牛奶,因此在奶农和乳企之间设立了许多奶站,各散户的奶都通过奶站被集中送至三鹿的各家工厂。这些奶站或者由三鹿直属、或以个体加盟形式存在,布局比较分散。这种轻资产的经营模式由于将养殖成本分散化,三鹿能够轻装上阵从事高附加值乳品加工生产,在解决了奶源不足问题的同时使得三鹿集团效益迅速增长。但这种急功近利采购模式的采用失去了奶源的品质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缺乏协调约束机制国内食品业对食品供应链理论研究及管理认识不够,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格化认识不足,食品供应链物流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控等。2011年10月9日,跨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在重庆的13家门店被当地工商部门责令停业整顿15天。重庆官方透露,该公司在重庆的10余家门店近两年销售假冒“绿色食品”猪肉逾63吨,非法牟取利益人民币73万余元。同时,沃尔玛重庆九龙广场分店还发生了散装食品未依法标注法定条款,食品标签含有虚假内容等违法行为。此事的爆发,沃尔玛“绿色供应链”彻底毁信,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自己在供应链下游环节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所谓的安全绿色食品欺诈长达两年之久,在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个供应链都非常脆弱,基础信息还不够完善现,因此,在生产行业中,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许可制度。物流设施落后,质量安全意识差目前,我国80%的食品通过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中专用运输工具又较为缺乏,此外,食品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规模普遍偏小,质量安全意识不足等都是确实存在的问题。2012年9月,深圳盐田口岸查获一例因运输环节失误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检验检疫人员查验现场时发现,一个装载有27吨巴西产冻鸡翼的集装箱不停地流出血水,卸货查验时发现大部分货物已是变质状态,其余小部分货物虽未发臭但也有明显解冻现象。经查实,该集装箱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柜内温度升至1.5℃,高于冻肉产品-18℃的保存要求,导致装载的冻鸡翼变质。物流企业应建立食品低温冷冻环境和食品冷链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让易腐食品始终保持合理温度,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质量状态。监管不力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屡见不鲜,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绝,这其中不乏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少作为的因素,反映了监督环节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疏漏。2011年5月28日。央视播出了《食品安全在行动》的调查,有8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利益驱动和道德沦丧是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难的问题,被调查者又是怎么看的呢?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是诚信不足的占到了53.6%,认为是媒体过度炒作的占到了32.1%,认为是政出多门和标准不清晰的分别占到了25%和7.1%,而认为监管不力的占到了60.7%。从这个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监管不力和诚信不足,是目前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满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应对策略
热工计量食品质量检测论文
一、热工计量的基本内涵
在食品企业生产中,往往采取对温度、真空、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控制的手段来辅助完成生产过程,不但能过确保产品的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还能够批量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早期的热工计量主要是运用在电力生产和科研方面,通过特定仪器的使用,有效地对火力发电厂等单位进行安全监管。但在食品生产行业,诸如消毒、包装、加工等环节,同样适用该类技术。例如包装之后的真空参数,可以作为食品是否具备足够保质功效的依据,检测部门通过对真空参数的校对,便可以查出食品是否在该方面符合要求,或者存在怎样的质量安全隐患。由此可见,以热工计量为主的检测工作,是基于食品生产的基本要素而开展的,能够直观地检验出食品的质量水平。
二、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的作用
1.食品生产中的热工计量设备
培养箱:作为在食品的生产环节中用于培养生产所需微生物的设备,能够起到控制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的功能。º高压蒸汽灭菌锅:该设备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灭菌环节。»干燥箱:此设备在食品生产中的用途最为广泛,可以用于烘焙、灭菌和烘干等环节,干燥箱通常具备数显设定的功能,可以精确调节工作参数,同时还具备测量箱内温度的功能,在温度超标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启动自我保护功能。以上列举的主要设备都是以温度、压力以及湿度等参数为对象,贯穿了热工计量这一概念。
2.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的保证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国家和相关企业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在近些年以来,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以食品为主要对象,以无损检测技术为主要手段,对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基本现状进行相关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应用
在工业发展方面,无损检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对于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程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程度的高低,无损检测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广泛认可,在中国最早的无损检测对象主要是飞机、铁路、楼房等混凝土和金属材料产品,在农业方面要晚于工业方面,农业方面的无损检测技术与工业无损检测技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已经有接近四十年,它是无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二者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无损检测技术在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测量,早在90年代就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无损检测技术,比如医院中检测用的X光技术,拍打西瓜通过听声音来辨别西瓜的成熟度,铁轨的裂痕声音检测等方面都有体现[1]。
1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概念
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向目标检测物中注入能量,使能量通过被检测物,产生能量上的变化,根据能量变化的大小程度来分析被检测物的质量,这就是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际上直到现在无损检测技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不同行业对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总之,对其相同的概念解释都为对被检测对象一种无损害的检测手段。无论在什么行业,只要是检测中没有对被检测对象进行检测之前的化学特性的改变,这种检测手段都可以被成为无损检测。无损检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信号控制。信息的采集过程对于检测结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信息的处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信号控制主要是将检测到了结果进行显示,方便下一道工序的进行。无损检测技术在现阶段在水果分级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无损检测技术相对其其他检测技术而言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成本低、检测效率高、技术性要求低、检测的效果好,这一系列优点使其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涉及到信息技术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传感技术等,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内容也在不断充实[2]。
2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质量监管论文:小议食品质量监管的挑战
本文作者:王志刚李腾飞黄圣男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趋势
(一)建立相对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单一部门的集中监管制,如加拿大于1997年设立食品检查署,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管,基本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也是以食品药品监管局为主,承担着绝大部分的食品监管。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改革的经验来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选择,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监管成本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新世纪以来,面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严峻形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如美国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于2011年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强化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同样,加拿大也于2011年修改了《蛋制品条例》、《新鲜果蔬条例》和《加工产品条例》等。欧盟于2000年确立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2002年后又通过法规、指令或者决议,在饲料添加剂、食品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等方面制定了大量具体明确的规定。经过持续的改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了很大完善。(三)采用和推广可追溯体系食品的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往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凸显了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可测和可控的重要性。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适应信息化时展的要求,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如欧盟早在1997年就开展了食品追溯制度的研究,其2000年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指出,成功的食品政策需要实现对饲料和食品及其成分的可追溯,必须引进适当的程序、手段、步骤来实现可追溯。2002年欧盟《基本食品法》要求强制实行可追溯制度,凡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日本于2001年开始研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民间机构和企业纷纷开始研究“可追溯体系”的操作平台。目前,日本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已扩展到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方面[4]。上述措施的实施与推广,基本实现了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原因可核实、责任可追究”的目标,且追溯领域不断拓宽,追溯环节不断延长,促进了公众消费信心的提升。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新思路
(一)改革我国的资金投入模式,构建食品安全项目体系针对当前食品安全财政投入模式的弊端,必须实行以资金机制为牵引,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变革。构建“国家监测计划”、“国家援助计划”、“食品安全计划”、“国家风险评估项目”以及“国家预警项目”5大战略计划为主的食品安全国家项目体系。同时,通过项目资金的垂直投入,打破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地域界限和部门约束,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并推动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和“问责制度”。这样既充分调动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问题,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向“可评价、可控制、可预防”的方向转变,又避免资源浪费,有效节约成本。(二)实施第三方监管和社会综合治理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亟需第三方监管。实际上,政府无法承受全部监管之重。保障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实行第三方监管并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社会综合治理是指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的治理。必须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保障食品安全。这是由于与其他任何产品相比,食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拥有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正因为食品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保障食品安全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三)加大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之有效的措施。近期,爱德曼公关公司2012年度全球信任度调查表明,食品和饮料已成为我国民众信任度最低的产品。恢复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必须坚持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各监管部门要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关,加强对许可后的监管和检查。对不能持续满足许可条件的企业,要依法撤销许可;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要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直至停产整改、吊销证照;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要抓紧出台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完善责任调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和问责,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强化基层监管,建立国家、省、市、县、乡5级监管体系针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应加强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的组织管理,实施工作考核,落实工作补贴,有效发挥其作用。同时,还要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快建立起国家、省、市、县、乡5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监管机构。按照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的原则,采取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由国家、省、市3级检验检测机构和县级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构成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有效提升监管能力。
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的进展迅速。近几年,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保证食物安全,逐渐提高了进口食物的进入门槛,这就对出口食物的品质管理和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如何创建比较完整的食物品质和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并且更深一步地推行和运用,是食品安全质检人员面临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出口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中国出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以此来防范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食品安全性和可靠度。
关键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面向了全世界,为了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发展,食品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往来的动荡不安,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保证各国的友好往来,从而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重视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改善了出口食品的环境,提高了食品安全的质量,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各国对食品安全准则的提高,我国要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对出口食品的监管,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1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概述
1.1出口食品安全定义
在广义上,出口食品安全属于国家食品安全范畴,要求食品中不可以存在损害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不可以含有导致消费者疾病的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做到杜绝疾病隐患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养殖、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监督,加强对食品出口的管理,全方位实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保障。
质量监督论文:国内食品质量监督解析
本文作者:魏宇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震惊全国的“工业明胶、皮鞋明胶、二代地沟油”等问题再次把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形势严峻,不仅危及百姓的健康和生命,也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同时监管不到位是导致这一系列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公开情况并不理想。一些食品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只有极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了本企业生产食品的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严重滞后长期得不到更新。2.食品监管政出多门,效果不佳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然而,《食品安全法》并未改变传统的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只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微调,这是一种立法缺憾。各职能部门所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甚至有的部门的标准还相互矛盾。一些职能部门监管措施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不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3.企业违规成本过低违法代价过低、惩处力度较弱是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机构以身试法和徇私枉法的主要原因。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对企业来说,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我国现有食品安全体制对监管部门失职的惩罚力度严重不足,而与食品监管有关的执法人员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只采取记过、撤职等处理方式,很少移送司法机关。4.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虽然我国现已颁布十几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但条款笼统,伸缩性太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标准严重滞后,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大量法律盲区。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公开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应全面整合现有分散的监测点,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由点到面的信息网络。搭建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切实保证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信息平台还应覆盖食品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使各个监管部门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内部信息平台,使不同的监管部门能够实现信息“无缝对接”;第二层是指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负责向公众提供及时、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消费者往往在食品安全信息获取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知道得较晚且内容也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大规模的恐慌,以至于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为了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权,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会、电子政务、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通畅。2.尽快扭转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国家应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以防止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有效整合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在坚持多个部门联合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国家一级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从而打破交叉监管局面,弥补监管缺失。3.完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严肃纪律,严防监管人员与不法商贩内外勾结。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费用和人员开支还要依赖于收费罚款来“解决”,这造成了以盈利为目的执法行为的产生。监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纵容和催生了“养鱼执法”的现象,监管机构和非法企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一定要从根本上实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监管部门资金保障力度。同时,对于包庇、纵容以及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不履行职责的监督执法人员,应依法从重处罚。4.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立法管理应遵循“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综合管理的指导思想,强调系统性与协调性。立法结构应具有前瞻性,讲究严密的科学基础,对食物链所有环节都有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立法核心应考虑农产品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引入风险分析与管理,预防为主。通过立法明确执法主体,确立、完善中央政府与省地政府农产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体现,改善其专业的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多元实践环节和创新考核方式,等等,构建基于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其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知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沿理论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熟悉食品标准与法规,能在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监测、检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及其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如何培养其专业人才,适应食品安全发展新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是培养单位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其专业教学改革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OBE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果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即能力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被提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主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始终[2]。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性成果、技术成果、能力成果等。学习成果,即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将掌握的知识、具备的各种能力以及作为一个职业人所持有的职业素质。OBE教育理念面对社会不断进步、学科持续发展和行业更加融合,培养内涵上高点定位,重视培养,强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体现。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教学工作会中强调,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3]。紧扣新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的理念,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要把握的主要问题。
独家原创:涉及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摘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则是对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既是党和人民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地工商部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点领域。如何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履行好监管职责?本文旨在探讨基层分局怎样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建设探索
【摘要】在我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攀升、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特色化已成为专业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特色化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特色化建设的路径和举措进行了初探,旨在为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特色化建设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公众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悄然跻身于食品领域十大研究方向之首。作为食品消费与贸易大国,近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何有效构建食品安全防线以确保种类繁多的食品符合健康、安全这一基本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予以应对,除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外,在符合办学条件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兴专业的开设及人才的培养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队伍,缓解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紧张局势,但就专业建设而言其目前尚未成熟仍处于逐步探索与完善的阶段。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我国编外目录专业于2001年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2002年其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也于同年开设了此专业[1]。历经十余载的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农业、工业、商业、医学、综合类等近两百所高校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且有多所高校申报并增设了专业硕士点与博士点。至此,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多个层次的完整培养体系,初步具备较为充足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专业建设上已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5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然而,这期间也有不少“贪大”、“求全”、“攀高”的高校意识到未来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违背办学规律,忽视自身实际条件,纷纷效仿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致使该专业的建设、发展陷入特色化的“趋同”困境。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趋同等几个方面。此外,在快速规模扩张及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部分高校混淆了“一流建设”与“特色建设”两者的概念,忽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要求,盲目将其它高校一流专业的基本特征嫁接到自身专业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用一流专业的若干标准来规范和统一专业的特色建设。
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摘要:鉴于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业人员责任意识薄弱、教与学之间矛盾重重等现象,提出针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架构承前启后、1+1+X、微课等模式的教学设计,构建研究式教学、实验点缀、启发性案例等教学手段,并通过减压式全过程考核、问卷式课后反馈,从而提高本科教学效果。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责任;微课;案例教学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判断人民是否过上小康生活最为直接生动的标准。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又用了一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再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社会意识、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准,是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前提,更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1]。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高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02年获批以来,至今已有超过150所高校增设了该专业[2],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食品人才教育的重视与决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集合了食品化学、食品卫生与检验检疫、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质构与感官等多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本文从教师及学生两个层面对当前本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角度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以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达到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食品行业从业人才的目标。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自身。纵观当下的本科教学,教师的主要症结是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教学过程,无法让学生思考、动手和表达,无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满满的获得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教师的自身问题是何所致?首先,大多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方法。目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近半为青年教师,他们多为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博士毕业生,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工科青年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入职后也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训,导致他们在从教过程中边教边学,时感力不从心,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当下本科院校科研任务繁重,部分年长、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为应付学校的考核,需花大量时间及精力申请项目、撰写论文,而忽视了他们擅长的教学;青年教师受家庭、经济、晋升等方面的压力,从发挥个人优势的角度考虑,往往将大量时间投入熟悉的学术研究,安排在教学课程设计、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方面的时间非常有限。再次,传统教学与网络更新速度的矛盾。现今的教学方法仍主要是教师课前查阅资料备课、现场PPT讲解授课,但各种信息日新月异,教师每一轮授课都要花费较多精力搜集、总结最新知识点;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国内不良食品安全事件时有曝光、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快速发展的经济所形成的利益风气也不免时常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造成教师备课时应考虑的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1.2学生分析。目前,在读的大学本科生几乎均为“90后”甚至“00后”,这批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渥、从小接触网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带有鲜明的特征[3]。第一,多为独生子女,群居经验少,关注自我,心理承受力较弱,个性化明显。第二,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干劲足但持久力差,追求新鲜事物却保持自傲姿态,各种矛盾心理集于一身。第三,受社会功利主义影响,注重利益最大化,崇尚回报,存在把个人理想和责任道德视为交易的倾向。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除了各门功课的课前预习,课后经常还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各种PPT,或者进行团队协作完成某项作业。比如我们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除每日上课外,还要做大量检测类、分析类实验,外加实验报告或者论文的写作,甚至到人群中做调查,导致他们的课业质量下降;另外,有不少学生还参加了各种社团和培训班,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上课时无精打采。
2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