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07:47: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化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类专业生物化学论文
1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兼顾学生职业素质、团队素质、人文素养的培育[2]。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离、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
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析化学论文
1精选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分析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学习的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检验技术等课程联系紧密,只有扎实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食品分析等后续课程。目前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安排51学时,但是现在分析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比较多,因此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才能解决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十二五”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为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全书共分11各章节,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论、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化学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第二层次是定量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四大滴定、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第一层次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其中分析化学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由于在后续课程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这两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对于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与课程结合起来,例如“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等,这些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增进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而对于像滴定误差计算、溶液pH值计算等理论性强而实际应用少的知识点作为选学内容,对于一些基础扎实且有兴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2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加强课堂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现场解题、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一些性格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并分析参与课堂互动的益处,让他们在分析化学课堂中也能积极参与互动并逐渐找到自信,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想把它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实验原理潜移默化到理论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答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剂,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以酚酞为指示剂,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中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提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1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
1.1树立启发式的实验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应首先树立启发式实验教育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为知识传授与启发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启发式实验教育,能使学生变“模仿”实验为“探索发现”实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载体,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
1.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2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体现,改善其专业的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多元实践环节和创新考核方式,等等,构建基于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其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知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沿理论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熟悉食品标准与法规,能在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监测、检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及其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如何培养其专业人才,适应食品安全发展新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是培养单位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其专业教学改革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OBE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果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即能力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被提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主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始终[2]。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性成果、技术成果、能力成果等。学习成果,即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将掌握的知识、具备的各种能力以及作为一个职业人所持有的职业素质。OBE教育理念面对社会不断进步、学科持续发展和行业更加融合,培养内涵上高点定位,重视培养,强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体现。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教学工作会中强调,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3]。紧扣新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的理念,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要把握的主要问题。
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课题组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组织运行、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教学档案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分析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出了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策略,为其他院校食品专业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社会生产、加工贮藏、安全卫生的学科,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培养食品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重任与使命。由于食品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食品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传授业务知识,还要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文从实践教学组织运行、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对该专业进行了研究探讨和经验总结,为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食品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食品专业“2345”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科教融合、专创协合、校企联合、知行耦合”为基本原则,设计了基础能力培养层、专业技能提高层和创新能力拓展层等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四个实践教学模块,依托吉林省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专业实验室、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五个平台,通过产、学、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食品专业两能力、三层次、四模块、五平台“2345”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组织运行体系
教师述职报告19
陈荔,男,1971年10月出生.1992年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育专业大专毕业,1997年洛阳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函授大专毕业,200*年苏州科技学院化学教育专业函授本科毕业.*年被评为中学化学一级教师,现申报中学化学高级教师职称.
一,思想政治方面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的"三个代表"的理论,认真参加党员先进性教育,时刻注意把自己的言行与"八荣八耻"对照,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同事相处,同事间的关系相处非常融洽.
二,教学教研方面
(一)教学方面
从教以来,不断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向同事的虚心请教和自己的逐步积累,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参加多种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省级化学骨干教师培训,逐步掌握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巧,并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在教学中善于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层面上,以新课知识点为源头,引导学生寻找新学知识点和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间的联系,或者是发现新的问题,使知识点变得生动,知识点间相互关联,既增强了理解,又能加深了记忆,最终将相关知识点串联成线,并在实际应用中使线状的知识结构转化为网络状的知识结构.从实践的的结果来看,学生学得自主活跃,课外的课业负担减轻,中考成绩优秀.教学中既能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又能关注到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始终保持住他们也一样能学好化学的热情和信心.多年的教学成果,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在200**年被市教育局评为教坛新秀十佳,200*年10月,获得大市评优课一等奖,200*年被评为市区中青年化学学科带头人.
药学探究化学教改综述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后续课程中都有广泛应用。作为分析化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应用,还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分析化学教材,其内容和体系中经典的化学分析还是占了大量篇幅,仪器分析内容有所加强,但仍不够详细,学生从目前分析化学教材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能反映分析化学实验技术在新兴学科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上还是各占一半,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多数是以讲授为主,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内容过于陈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实验结果的处理停留在笔纸上,基本上没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来处理数据、打印实验结果和进行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少,开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开设,学生能力的拓展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
2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2.1根据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与药学专业及其发展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整体水平,使本课程的特色更加明显。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药物的分离分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国外的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更新较快,缩减了化学分析部分,更新较多的仪器分析部分,教材内容贴近专业发展实际状况,和社会、生产的实际技术水平联系紧密,目前常用的是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这一技术能对复杂体系进行分析。最新版的《中国药典》大量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品的含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压缩重量分析法和四大滴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看懂,老师只要讲重点和难点部分,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并且通过做相关实验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内容。重点放在仪器分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枯燥、抽象、难懂。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凡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以后工作关系密切的要多安排课时。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误差的来源、减少误差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实验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判断实验数据、实验方法是否可靠?为学生工作以后写论文、搞科研打下良好基础。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突出重点,少而精,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在教学中注意抓重点和难点,删除较陈旧的内容。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穿插一些现代分析化学如何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包括药物、环境、食品等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
婴幼儿食品包装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婴幼儿包装材料安全性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是婴幼儿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通过结合婴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分别从包装材料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婴幼儿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做了系统全面的说明,论证了婴幼儿食品包装安全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做到安全性设计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用于包装材料中。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美化包装;另一方面因为对新型材料的不熟悉,且缺乏相对应的实用管理条例,会引起不可预知的安全性问题,而这种安全性问题如果出现在婴幼儿食品包装中,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伤害事件。这与婴幼儿早期阶段认识事物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由于婴儿早期的感知觉比成人迟缓很多,视力以及听力发育不完全,所以婴幼儿早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源自于触觉。婴儿认识某样事物的时候,通常是通过将其嘴唇和舌头贴附在物体表面来感知新鲜事物的。在用唇舌感受了事物的表面材质以及温度后,然后他们才将物体移开进行下一步观察。然后随着年龄的成长,这种探索性的嘴咬方式逐渐由手细致抚摸探索事物的方式代替。于是有人将触觉称为婴儿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这样以唇舌触摸认识世界的方式,会使病菌轻易进入婴幼儿的口内,侵袭婴幼儿脆弱的免疫力系统,引起婴幼儿生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婴幼儿食品包装的材料选择尤为关键。一种适合的材料的选择,应该“身兼二职”,一方面应该具有稳定的化学特性,无毒无害;另一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抗挤压防变形,保证密封性,能有效防止食品的腐烂变质。
1.婴幼儿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特性与安全性
食品专业英语语言学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知识、信息、科技的交换日益频繁,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众多高校工科专业类学生的基本技能。食品专业英语作为满足食品专业类学生专门用途的一门语言越来越得以重视,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撰写英语食品科技论文,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实现专业学习与国际科研的接轨。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一门学科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范围涉及语法、词法、句法、语音、运用等,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语言学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基础与学习能力,语言学理论逐渐成为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性理论。长期以来,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存在着教材内容过于深奥,教学方式死板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使当前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难以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语言学习策略和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用较短时间掌握语言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成绩,已成为其教学首要面对的难题。在这一时代需求下,陈忠军创新以往专业英语的撰写模式,顺应新形势对食品从业人员专业英语能力的要求而编写了《食品专业英语》(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年6月版)。从编撰过程和内容体系来看,该书有以下三个优点:
继承性与创新性并重,体系完整严谨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该书的一大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专业英语同中国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作者在已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性创新,力求展现食品专业英语的继承性与时代性,使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适应于时展的需求。在此之前,食品专业英语类教材主要有《食品专业英语(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2月版)、《食品科学与工程英语—(第二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食品专业英语》(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等,从不同的侧重点对食品专业英语进行了编撰,一定程度上为之后的学者编写同类教材提供了借鉴意义。作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主编《食品专业英语》(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年6月版),该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作者主要介绍了食品科技论文的特点、食品科技论文的结构以及食品科技论文的翻译写作方法,使学生明晰了食品科技论文的特点,把握了食品科技论文的翻译和写作方法。第二章到第六章,作者选取了国外原版资料,详细介绍了与食品相关的概念和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熟悉相关专业术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食品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培养撰写英语食品科技论文的能力,为学生获取新的科研技术,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在沿袭之前编撰体系的基础上,作者也同样注重创新,课文内容紧跟时展,展现国际科研新成果,各章文后均有生词、注释、阅读材料和相应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附录包含大量食品专业词汇、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学术机构、大学网址等,方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和研究。从该书的成书过程来看,作者集思广益,力求体系的完整与严谨。中国林业出版社通过组织协调,借鉴了众多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组织了数十名来自不同院校的专业教学人员,据其所长分别编写不同的章节,并将其统一在同一系统之下,力求论述的严谨性与清晰性。例如,在该书第二章食品化学及食品营养中,方海田、郑煜焱首先选取了“Carbohydrates”“ProteinandAminoAcid”、“Lipids”、“VitaminsandMinerals”、“FoodNutritionandMalnutrition”5篇国际原版资料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出食品领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血脂、维生素和矿物质、食品营养和营养不良等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在每篇课文之后设置“NewWords”、“Notes”两个模块。紧跟课文内容摘取三篇阅读材料以供学生课后阅读并安排相应的习题练习,拓展学生视野与能力。此后第三章到第六章均采用此种写作模式,在充分展现不同章节特点的同时,将其统一在一种写作模式系统下,体现出该书的严谨性与体系性。
理论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全面丰富
食品专业英语既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研究。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构建了语言学维度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作者将语言学理论运用到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新颖的审视、客观独特的分析。例如,在第一章食品科技论文翻译与写作中,作者细致地分析了单词、词组、短语、语句与篇章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总结出长句翻译的顺译法、倒译法、分译法及综合法,为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提升翻译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引领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食品类专业英语课堂以讲授文献内容和专业词汇为主的特点,兼顾写译的教学体系设置,注重语言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强调知识输入与技能输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熟练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语言学习是有机的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当具有全面性,食品专业英语课堂应当将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相融合,把食品科技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专业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时代对学生培养的要求。该书并未单纯停留于理论的介绍,作者在每篇文献之后都列举了典型例句,编排了一些可操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话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后讨论性习题,利于学生自我检查和巩固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当前水平有针对地使用这些材料和习题;作者将语言理论运用于语言事实,通过大量新的、紧跟国际前沿的专业语料,以语言实例反证语言理论,避免了抽象笼统的概念灌输,充分体现食品专业英语的实用性、适用性与趣味性;作者还在课堂讨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语言学习方法的诠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悉语言学理论知识,运用理论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程序的合理化,学生也只有把握了语言学规律,才能更好地深化其知识体系。
建立初始“语料库”框架,实用价值突出
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性的现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性的改善。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均在不断地增强,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用语频繁出现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食品”,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性的现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的剖析。
1、食品的安全性的概念
由于科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内涵及轻重缓急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不完全相同,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性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在我国食品的安全性通常被解释为“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把握”。所谓不良反应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某一种食品对机体所产生的急性毒性(伤害)或长期微量摄入所产生的慢性毒性,例如致癌性和致畸性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分析技术的提高,有些曾被认为是绝对安全、无污染的食品,后来又发现其中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或危及其后代健康;而许多被宣布为有毒的化学物质,实际上在许多食品特别是在天然食品中以极微量的形式广泛存在,并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评价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并不是根据其内在的固有毒性,而是看其是否造成实际的伤害。
2、我国食品安全性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