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2:48: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安全教学

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启示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逐渐被媒体和网络曝光,例如影响比较大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和河南“瘦肉精”事件等。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均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由于食品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为此食品安全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而食品安全教育更要适应时代所需,逐渐被有系统、有计划、以后组织的融入到了高校教学当中。本文畅谈生物化学本科教学当中与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启示,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高校学生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能够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而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foodsafety)主要是指食品无害且无毒,能够与应有的营养要求足相符合,对于人体的健康并不会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针对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食物中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等公共卫生问题出现基础上而产生,当前已经成为了一门对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保障食品卫生以及安全食用的专门领域。良好的食品安全能够有效防范食物中毒,并且能够降低疾病隐患,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食品安全,其标准的定义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均要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机消费者以及其后代的隐患[1]。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现实的,又包括未来的。加之其与人体健康存在密切关联,与生物化学之间亦存在一定关联,为此,可以将其与生物化学本科教学相互结合。

二、食品安全教育现状

(一)国外现状

对国外食品安全教育现状进行阐述,主要从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入手。首先,美国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国家,因此其现今已经具备了比较系统的和齐备的培训、教育体系。与此同时,美国的食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消费者以及食品安全体系防御措施的重要内容。其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采用了广泛的、深入的全民教育,以此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在校大学生更是其重点教育的对象。其次,日本在二战以后尤其重视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为此,日本成立了食品添加物协会、食品卫生协会、食品安全协会等。各个组织在每一年均会展开比较大型的学术交流,对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通报。此外,日本亦创办了食品安全教育类的培训班,对食品生产、流通的相关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等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当前,日本的食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在校大学生必学的课程内容。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学辩论式教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它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国家声誉等方方面面。《食品安全学》是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由于其学科交叉性强、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等特点,因此存在授课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其建设和发展必然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结合《食品安全学》课程的特色内容,探讨如何将辩论式教学引入《食品安全学》课程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辩论式教学;教学改进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过去满足基本生存膳食需求的食品数量安全上升到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人体健康的食品质量安全层面。目前已有上百所院校在源源不断的为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专业人才。《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在普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灌输式”教学使“教”与“学”很难良性互动,难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兴趣和动力。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很好的保证课堂的活跃度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本文将讨论如何把辩论教学法引入《食品安全学》的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同时,辩论式教学也要求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找到足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辩论式教学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去。为了参与到辩论中,学生首先要对论题进行分析,搜索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论据,思考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考的能力。此外,在辩论中,随着辩论的深入,在学生遇到自己没有准备到的问题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教学的组织与具体实施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且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当前国内外普遍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结合《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建设体系、课堂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2003年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探讨

一、前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食品科技及食品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食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从2002年起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也在不断的重组和加强,食品安全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科专业相继产生,短短几年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1],国内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上海海洋大学自从2004年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其中《食品安全学》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学科。《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然而,《食品安全学》课程知识点的庞杂与繁复性使得课程内容的传授较为困难,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停留在对试验操作步骤的机械记忆上,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因而对《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进入大学以来,专业课课程数量增多,且大部分教学方式以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与教师交流环节较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解决。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囫囵吞枣不加消化,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2.学生接触试验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少。考虑到学校试验室建设现状,对于价值较高的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学生无法做到亲手实际操作,比如气相色谱—质谱仪的使用只能由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学生只能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对于学生可进行操作的仪器,比如农残快速检测中的SL-N6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学生也无法全面了解仪器性能,在试验进行过程中也缺乏处理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食品安全学实验》开设之前,本专业已经开设了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3],这为后开设的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打下了基础,学生不必再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可以通过试验操作更深入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及这些危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食品安全试验课程主要参考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4],由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两个部分组成。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技能,病原微生物检测包括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沙门氏菌的检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利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理化检测包括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Phase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5]。1.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验。根据GB4789.10-2016和GB4789.4-2016中规定的方法可分别检验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学生可深入了解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细菌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巩固从食品微生物实验中学习到的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掌握菌落在不同选择平板中生长的典型菌落特征,从而进一步串联整个试验过程,了解常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的重要性。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检测和利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常规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虽然准确,但是操作过程烦琐且时间周期比较长,目前应用最广的病原菌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技术是免疫学技术中经典的技术,而PCR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检测技术。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检测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及相应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应用这两种技术来检测食品中其他的病原微生物。3.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国内外学者开始研制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应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比一般的常规检测及分子免疫学检测要迅速得多,其中新兴的3M纸片法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肠杆菌与大肠菌群的检测,在快速测试片上大肠杆菌可以呈现鲜明的蓝色,大肠菌群则为红色,且菌群周围有大的气泡,结果直观、计数方便。4.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Phase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学实验》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大部分,农药残留检测是理化检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部分。试验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分析的方法检测水果和蔬菜中对硫磷的残留量,大大提高了试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1课程定位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规模的大小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为建立制度、人员培训以及食品安全检查和处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主要根据该岗位职责需要进行课程定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餐饮食品安全专业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餐饮行业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食品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食品污染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奠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2.1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项目

通过岗位需求的有效数据分析,确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行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生产经营场所、加工环节三方面。

2.2模拟仿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践行,思政教育受到各大高校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也逐步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而食品安全课程本身就蕴含着浓烈的思政教育色彩,为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将着重探讨课程思政形势下如何开展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实践,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进行,以期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使其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继而为国家培养出有道德、有纪律、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食品安全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课程通常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生物性危害、食品法律政策等教学内容,在渗透、融合思政教育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课程思政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资源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法律政策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懂得食品检测的方法与技能,积极肩负起检测并维护食品安全的重任,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课程思政下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政治工作有意识、有计划地贯穿于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中,稳步有序地推进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专业基础、道德素养双重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鼓励他们为保障食品安全、消除民众食品担忧付出个人努力,着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促进国家在新时代下稳步发展,尽快实现民族复兴。

三、课程思政下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

摘要:在传统理工科的教学中借鉴和应用沙盘模拟理念,可以有效补充理工科中管理课程纯粹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阐述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结合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设计3个教学案例。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突出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使学员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职场技能。通过对传统组与设计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传统组教学效果总分平均得分71.8分,而设计组总分平均得分78.3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6.5分,两者对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于沙盘模拟方法,进行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可为理工科中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关键词:沙盘模拟;应用型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教学设计;评价

2017年,国家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可设置为研究型普通高校、应用型普通高校、职业技能型高等职业院校三大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课程与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均有内容交叉,如何突出该课程的特色,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成为这门课程授课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沙盘模拟以体验式的教学为主要特点,比传统教学更加灵活,比案例教学更贴近实际,是培养实战能力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基于沙盘模拟的理念,教师可以设定各种各样与工作职责相关的场景,促进学员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并提出对策,拓展学员的食品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强化学员的食品安全管理实践技能,注重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突出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使学员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职场技能[1]。

1 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既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代表几门密切相关的课程。食品安全管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该课程的学时分配通常设置为理论课占2/3,实践课占1/3,传统的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开设微生物检验、农药残留检验、重金属检测等实验操作训练。但这类实验内容又与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品分析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复,造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实践课程因与之前学习的实验内容相重复而被取消,全部改成理论课[2]。这就违背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理论兼顾实践的学时分配,无法体现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课程与学时设置特色,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课程对于教学的实践性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设计。而沙盘模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内容、方法、条件等方面同质化的局限,拓宽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集体验性、实践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应对工作职场复杂多变的场景打下牢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实践教学课堂更具吸引力、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沙盘模拟的应用型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将更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应用型专业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将翻转课堂理论应用到高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教学中,设计开发了基于泛雅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学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译自英语“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1]。翻转课堂强调过程学习,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例如PPT、FLASH动画、微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测验等;在课中举行多种互动型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2,3]。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次数,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高职食品类专业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多数高职院校的这门课程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理论实践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报告”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偏多、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导致教师十分劳累,教学效果较差。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将翻转课堂理论应用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更优秀的高职食品专业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翻转课堂的设计开发

(一)整合课程内容,开发信息化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是一个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这种模式。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开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设计、筛选教学内容,将选择的任务碎片化、颗粒化,并制作成相应配套的PPT、微视频、课堂测验、电子教材等信息化资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变得生动有趣。(二)设计教学模式,改造教学流程。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前置学习阶段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提前一周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学生根据个人安排分组完成自学和自测,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和记忆;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讲解重点、解答疑惑,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点评补充、布置作业,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课后学习阶段完成作业,针对知识薄弱环节再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探究学习,教师在线交流并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整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三)改革评价方式,调动学习热情。为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考核中不再是传统考核方式中的一考定成绩,而是注重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不同阶段都有考核,具体如表1所示。总成绩由前置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和最终考核四部分构成,分别占30%、30%、10%和30%。前置学习阶段,注重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观看情况,占总成绩20%,课前测试占10%;课堂学习阶段,利用泛雅平台考勤占总成绩10%,学生汇报成绩由小组互评产生,占总成绩20%;课后学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查看全文

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俗语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食物一直是人类活动的核心命题。在社会经济科技的推动下,农业、食品生产加工等多个领域和行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较好的保障之后,进而开始对食品生产加工和运输贮藏的营养口感问题、卫生安全问题投入更多关注,切实推动现代食品安全学领域相关理论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在食品生产加工水平持续发展的今天,虽然现代人对食品安全有了较深认识和了解,但是在世界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统计报告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常居前列,可见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当前世界突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加大食品安全推广教育和深入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对于人类食品卫生安全、人类教育学发展、共同福祉都有着显著意义。

《食品安全学概论》一书高度贴合现代食品安全领域学术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和特征,同时与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教学创新相匹配,对于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具有较高价值。该书涉及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保证体系等理论知识,以及包装材料和容器、非热力食品、环境污染、细菌和霉菌、农药残留、有毒化学元素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诸多因素。为加深读者印象、增长见闻,同时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食品安全学理论和食品安全相关体系,作者还在书末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书整体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简明凝练、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可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创新教学,食品安全教育普及推广、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及生产领域工作人员之参考用书。在食品生产工业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从食品原料生产到加工储运,从销售到消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安全因素。要想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升对食品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管控力度,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客观地认识食品安全学教育相关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完善食品安全学理论。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创新的核心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切实探索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方法和实施路径,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和启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粗放式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问题频发,倒逼高校食品安全教育。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科研和理论发展,参考《食品安全学概论》关于食品卫生安全多层面理论剖析和阐释,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立足专业学科建设,转被动、机械化教育为主动、“渗透”式教育。以往由于高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往往单留一堂课或者以讲座的方式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实践与专业学科教育相对独立,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被动接受食品安全卫生教育,因而学习成效十分低下。要想切实提升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效性,需要紧密结合高校专业学科体系教育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挖掘学科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点,再以“点”辐射“面”,消除食品安全教育的突兀感、生硬感,同时提高食品安全教育理论与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联系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第二,深化学科融合教育。食品安全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知识和理论,现代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管理依赖于其他领域理论和技术的支持。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融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仅顺应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整体趋势,也为食品安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良好载体。例如可以联合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包装工程、农业农林等多个专业,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既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科学规划、设计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虽然加深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教育的认识、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共识,但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仍然缺少一套相对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践往往各行其是,不利于食品安全教育系统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食品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应积极牵头、各大高校积极交流探讨,为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准绳。

第四,实践教学助推科研探索、食品卫生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学术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要场所,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和资源优势,切实开展以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为目的的食品安全教育实践教学和小微型项目创新,以真实、具体、逼真的食品安全理论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丰富详实的食品安全实践教学项目、科研实验数据也可以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食品检测技术等多个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及行业结构优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查看全文

基础教育与食品安全意识培养

食品安全作为一项直接与“绿色生活”挂钩的民生工程,对人体健康具有直接性影响。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舒适安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显露,加强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势在必行。中学基础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内涵丰富的食品知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紧抓、实抓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构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食品质量与安全》一书,由学者刘雄、陈宗道编著,于2009年8月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围绕食品的安全性展开论述,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概述和中国食品监管现状、植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加工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评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的安全质量保证与控制、食品卫生安全法规标准、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和制度等,从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到应对方案都做了逐一阐述。其中,详细阐明了各类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类影响提供了专门的控制措施。该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结构完整、框架清晰、食品安全知识点覆盖全面,解决措施联系实际,多举并措,实用性强,可为研究食品安全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对培养学生食品鉴别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对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具有长远的参考借鉴价值。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作为人类精神愉悦享受下高品质生活的物质保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良好的食品卫生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良商家的道德沦丧和食品卫生意识的缺乏,食品安全问题时有曝出,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食物中毒等事件屡见不鲜。食品安全已成为一大民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还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而中学基础教育学科贯穿于学生教学发展的始终,利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在中学基础教育中融入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具有以下途径:

一、“因材施教”,教材融入食品安全知识。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食品安全知识讲解,充分利用好教材,在保证不偏离学科主旨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讲解范畴。涉及到食品知识的内容,及时向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如:在讲到《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文章导入时可充实野生菌类识别内容,强化学生食品鉴别能力,防止因误食有毒食物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等。通过结合教材内容,从点滴教学中灌输食品知识,逐步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主食品安全意识。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走下讲台,从课堂走进生活,拓宽知识讲解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真实案例例举讲解,联系社会时事热点类食品安全问题,向同学们普及食品安全的危害,引导学生提高食品安全警觉性。如:生活中,零食作为学生间畅销食品之一,一些成分超标检验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人工甜味剂、色素等)会诱发癌症、导致急慢性中毒等问题,长期食用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造成不可挽回后果。其次,定期向学生推荐食品安全类书籍——《食品质量与安全》、《生活中不可不知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手册》等。结合现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推送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网站,如:中国食品安全网、食安中国网、食品伙伴网等,拓宽学生知识获取渠道。最后,举办食品安全知识有奖竞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将食品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着重论述了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食品安全的危害来源以及如何处理食品安全危害的问题,可为研究中学语文教育与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培养的关系问题提供科学指导,对促进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席加宏 单位:盐城市教育局 教育科学研究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