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19:2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世界科技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一、我国科技成果的发表现状
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4600多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跃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家加大力度重点支持原创性研究,科研立题、研究思路和论文质量逐步和国际接轨。据200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与1997年相比,2001年我国国际论文数在《SCI》、《EI》和《ISTP》三系统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长17%。就论文数而言,据世界第8位。与1997年相比,5年间我国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录的论文数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EI》收录的论文为18578篇,比上年增长32.79%,世界排名稳定在第3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3)2001年我国被《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长4247篇,增长率为70.6%,由上年的第8位跃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核心版收录我国期刊14种,《EI》收录107种,《CA》收录721种,英国的《SA》收录129种,俄罗斯的《РЖ》收录493种,日本的《JBST》收录140种。[1]
随着中国科学家频频亮相《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技期刊也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统计分析数据[2],《细胞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刊物的学术质量开始向世界水平看齐。2001年我国《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10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达到1.445,两种期刊均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国ISI(美国科学情报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有指标数据的中国科技期刊60种,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次的只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等4个。2001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数量虽然从63种上升至67种,有60种有计量指标,但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据美国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标计算,所收录的5667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467,我国2001年按照中国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统计,发表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国的学术刊物——《免疫学年度评论》和《生物化学杂志》分别以50.340的影响因子、344256的被引频次,荣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响科学刊物排行榜之首。[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或是权威的期刊为数不多,这与我国的声望和综合国力以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把我国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
1.学术质量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水平,国际影响力也低。期刊的影响力包含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时率和半衰期等指标。期刊的总的被引频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的统计量,可以公平地评价和比较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较低,科技论文被转载、摘录、索引较少,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也较少。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虽呈上升的趋势,比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总的来说还很低。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总的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6468次,影响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种,最高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也只有3.733;而英国著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响因子为29.491;著名的《CELL》杂志,1999年的总的被引频次超过30万次,影响因子为36.242。由此可见,我们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期刊相比差距还很大。
2.语种问题。目前科学技术界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等少数几种。国际发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语,这对于使用汉语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录中文论文为4151篇,英文论文为21724篇,英文论文的比例虽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达到83.91%。可见,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还没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国际检索系统的要求。这样,在世界了解我国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极大的障碍,妨碍了我国期刊被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这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科技论文国内期刊首发环境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一些科研人员把肺炎暴发的研究论文首发在国际期刊上,2020年1月30日,科技部了《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科技人员倾向于把论文(本文特指科技类,下同)首发在国际期刊上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根据中国科技部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8)对世界上14个论文产出大国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可以发现除了荷兰、英国、美国这3个国家属于论文流入国家外,其余11个国家的论文都在向外流失,而中国是论文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统计发现,中国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国外期刊,不仅数量而且质量也是远远高于国内SCI期刊。中国作者在国内SCI期刊所发论文的影响力仅为5.63,远远低于中国作者全部(国内国外)SCI文章的影响力(9.27)。为什么中国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热衷于把论文首先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呢?这里有许多原因,如国内人情稿的痼疾、重洋轻中的奖励机制等。国内各级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的绩效、职称、资助、奖励等的考核评定,包括院士等荣誉授予主要看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其数量,对国内期刊即使是优秀期刊的认可度也不高。这种机制已造成至少两个方面的副作用。其一,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造成最近几年中国科技论文造假泛滥。如SpringerNature集中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于2012~2016年发表的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原因是各种造假。a中国学者最近5年国际期刊论文撤稿量为1437篇,于2017年达到高峰(400篇);2018年112篇已被撤稿。其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撤稿达273篇(占19%),基本上每5篇撤稿就有1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根据艾普蕾全球撤稿数据库,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球共有15059篇撤稿,中国学者的论文6879篇(占45.68%),几乎是全球每两篇撤稿中就有一篇涉及中国学者。一些科学家(如贺建奎)甚至铤而走险、违背科学伦理,在实验室非法造出基因编辑婴儿,把抢先在国际著名期刊看得高于一切,高于伦理、道德和人的生命。其二,追求国际期刊发表,造成科研经费的大量流失。李警锐、韩莎莎(2018)和江晓原(2017)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发现中国学者在国外刊物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粗略估计每年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刘彩娥(2018)则利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年度报告数据(2006~2016年),以2016年为样本,通过用WebofScience统计SCI期刊在2016年刊发的中国学者英文论文共321266篇为依据,测算出这些论文所耗用的科研经费大约为295.56亿元人民币。由于这些论文是用英语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因此国内同行科技人员要阅读这些文献,又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权或订购国外刊物。根据刘彩娥(2018)估算,全国“211”高校每年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权需花费十几亿元人民币,而这笔费用仅仅是购买一年的使用权。如何改变这种“SCI至上”和重洋轻中的情况?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意见》,要求“抵制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实行代表作评价”,规定今后“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等。李宇明等(2020)在《光明日报》发文响应科技部的号召,提出要“改变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倡中文首发制,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最好最新的科研成果应先用中文发表,然后再用英文等外语发表或者中外文同时发表”。科技部的文件非常及时,李宇明等的建议也非常积极。但是应当看到,大多数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并不会因一纸文件而降低他们在国际期刊尤其是SCI期刊的热情,文件和倡议并没有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加大力量投入,国内期刊的现状日益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急需发表科研成果的要求。我们不能只堵不疏,而是要有积极对策,研究如何吸引他们把科研论文首发在祖国大地上。为此本文从3个方面探讨:(1)科研论文的发表机制;(2)科研论文的首发语言;(3)如何把科研论文吸引到国内期刊发表。
二、国内、国际期刊的审稿和发表机制
中国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倾向于把在国际期刊,除了奖励机制或国内刊物人情稿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期刊审稿和发表的效率。如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a介绍,他们于2020年1月24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ishJournalofMedicine)发表的《2019年中国肺炎患者的病毒》(AnovelcoronavirusfrompatientswithPneumoniainChina,2019)(Zhu2020)一文,是基于该研究小组2019年12月30日从武汉金银潭医院采集的样本完成的。他们采集了3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进行RNA提取核酸,最后分离出的一种毒株,被命名为2019-nCoV。接着他们马不停蹄,写成论文,投稿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后者收到后,经过同行匿名评审(一般是3个同行专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正式刊出。从投稿到送审到发表,其速度难以想象。疾控中心的另一篇文章发表速度更快。这篇2020年1月29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Lietal.2020)的论文,是根据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EricRub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数据核实、编辑发表,整个过程仅仅用了48个小时。b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同样如此。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胡子祺(Wuetal.2020)关于预测2019病毒在国内和国际传播的论文是2020年1月31日于《柳叶刀》在线发表(publishedonline)的,而该文在方法部分介绍,作者采用的是从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月28日收集到的样本。最新数据是1月28日,刊出时间是1月31日,也只用了3天。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也是如此。根据澎湃新闻c,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于2020年1月20日向《自然》提交的一篇关于病毒的论文《可能由蝙蝠起源的病毒肺炎疫情》(Apneumoniaoutbreakassociatedwithanewcoronavirusofprobablebatorigin),确认“大多数早期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接触史,但现在该病已发展为人传人”。1月29日论文被《自然》接收录用,2月3日在线发表。从录用到发表也只有6天时间。由此可见,国际期刊往往有着非常灵活的发表机制。2020年第1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刊是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影响因子国际排名第3,为70.67,而中国医学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还不到3.0)根据中国的疫情,在第一时间集中刊登了各国科学家写的5篇关于病毒的文章。影响因子仅次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柳叶刀》(影响因子为59.12)在网上集中刊登了《中国武汉2019病毒肺炎99个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描述性研究》等6篇文章。a《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2020)在期刊首页刊登主编寄语,大意是,暴发,盼望世界各国科技人员分享这方面的论文,而且保证可以简化匿名评审和编辑过程,用预印方法先发表。对比之下,中国很少有一本核心或权威期刊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如此处理稿件和的机制和效率。读一下2020年第1期(2月发表)的国内核心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影响因子1.22),按理说更对口,但没有一篇关于病毒的文章,发的都是老年人睡眠长寿、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的论文。国内绝大多数期刊都是按部就班,准备在最近2~3期刊登的论文是好几个月前就安排定当了,再紧急的情况和再有时效的论文也很难改变刊登次序。可见,不改变国内期刊这种僵硬的审稿和发表机制,是无法把优秀论文吸引到祖国大地上发表的。
三、汉语、英语的首发语言考虑
Ronenetal.(2014)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9~2011年期间组织的、由150个国家翻译的大约220万部著作(涉及1000种语言),以及维基百科和推特(Twitter)社交网进行调查,并根据这些数据构建了世界语言网络结构。他们通过翻译中的源语言和目的语的数量、比例、关系(如原作是先翻译成什么语言,再由这种语言翻译成什么语言,或只有一次翻译,等等),发现知识直接用英语写的最多,传播速度最快,范围最广,也就是说,英语处在世界知识传播网络的中心,用英语写成的作品或翻译成英语的作品才能传播到全世界。其次是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而汉语则处在世界知识网络的最边缘,有趣的是越南语还位于汉语前面。汉语的影响力很小,只和周围同一语系的几个国家有关。因此,国际重要信息和科技成果都用英语发表,这已成惯例。以SCI为例,这个引文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个,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数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176个学科的9000多种期刊,尽管这些期刊来自40多个国家,有50多种文字,但用英语写的占到了95%(Hyland2006)。英语作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国际通用语,其作用是汉语目前无法替代的,这个事实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我国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如果仅仅是用汉语来发表和交流,是很难及时传播出去的,是无法让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同行了解、分享和引用的,中国的科研影响力在全球就会大大降低。有些学者认为用英语在国际首发会“使国外过早了解到我国科研创新成果”,甚至会“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为其他国家获得并分析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动向提供了直接或间接情报,带来严重的科技信息安全隐患”。(刘彩娥2018)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点片面。西方科学家把同样内容的科技论文首发在国际期刊上,他们为什么没有我们这个担忧呢?另外,同一内容用中文首发在国内期刊上是否就没有“科技信息安全隐患”呢?在今天知识数据信息化时代,论文只要公开发表,不管什么语言,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感兴趣的相关方获取。我们认为对科技成果用英语还是汉语首发要客观分析,不能一刀切。确实涉及科技信息安全隐患的文章,当然不应在国际期刊发表,但也不能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不涉及安全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对危害公共健康的医学和食品等科研成果必须第一时间分享给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1月9日到2020年2月3日不到一个月时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医学预印平台(medRxiv)、生物预印平台(bioRxiv)(注:预印平台所发表的论文是为了抢时间而大多没有经过匿名评审的)等发表的方面的文章共68篇,涉及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和印度等国的科学家。有的文章涉及病毒传播模型构建,预测疫情走向;有的描述临床表现,提出判断指标;也有的提出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这些科学家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考虑的是用最快的速度让全世界分享最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相互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高于首发语言的选择,生命至上、与死神赛跑高于知识和技术保密的顾虑。无论从发表机制还是从语言优势,至少从目前看,国际期刊是最佳载体,英语是最合适的语言,这一点我们无法否认。因此,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把科研论文用英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并没有错,我们中国科技人员和语言政策管理者就应该有这样的世界胸怀。我们赞成李宇明等(2020)提出的“中文首发,外文次发或并发的建议,以此保护中文的第一发表权”。但是实现“中文首发”或“中英文并发”在目前的国内期刊审稿和发表的机制下似乎不大可能。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按部就班地等待一个漫长的审稿过程和安排发表的过程?国内和国际期刊是否有容许论文用汉语和英语同时在国内和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机制?这些问题不解决,这样的倡议是无法落地的。
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术评价导向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对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被收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期刊质量和缩短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化期刊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建议。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科技期刊问题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对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被收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期刊质量和缩短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化期刊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建议。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科技期刊办刊环境的新变化
中国科技期刊办刊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上升,形成了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2010年,特别是2016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世界多极化受到了一定程度挑战。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了许多适应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决策、行动。其中,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也正在这一氛围下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图解读这些变化的特点并尝试将它们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
一、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及中国受到的影响和应对
自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以来,中国GDP增速一直在10%~6%左右变化。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首先总量不断增大,经济总量在2019年达到99万亿,人均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总量接近美国的67%;其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更多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由于上述经济力量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改变,中国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形成了所谓“大国竞争”的世界格局,这种竞争超越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不仅限于军事和经贸领域,而是渗透到全方位,期间合作与冲突并存,形成了以大国政治为基本格局的新的竞争态势与世界秩序[1]。(一)科技交流受到大国竞争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持续增长,中国日益走进甚至已经位于世界舞台中央,以往的韬光养晦策略不再适用,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视角逐渐从俯视变为平视,甚至是仰视。20世纪80、90年代的“蜜月期”不再,西方对中国更多了一些防范。随着中国对美国全球利益的挑战逐渐成为可能甚至现实,西方尤其是美国已没有了以往的俯视心理,超级大国以往那种自信优越感丧失殆尽。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已明显成为大国竞争关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防范、敌视日趋严重,甚至已不屑于遮掩。在这个大背景下,诸如开打中美贸易战[2]、以未如实提供和中国科技界合作情况而逮捕华裔科学家、抓捕中国高科技公司高管、限制相关理工科学生赴美深造、长臂管辖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恶劣手段不断上演。其中,科技交流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2018年起,美国就以长江学者等为切入口,以非法兼职为借口,打击同时参与两国学术交流的华人学者[3],先后有20余名著名华裔教授因受聘国内大学或相关机构而被逮捕或解聘。美国特朗普政府以中国留学生窃取知识产权为由,将理工科相关专业,如航天、计算机等所谓敏感专业的留学生签证缩短为一年,之后需重新签证。上述种种怪相不同于20世纪美苏冷战,中美两国的大国竞争从根本上是基于利益冲突,而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而且这种竞争态势不是军事上的,而是全方位的,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会处于这一大背景之下[1,2]。(二)中国应对政策积极稳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与中心任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日渐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各种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国际经济、和平、繁荣的重要压舱石。对此,亲自谋划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积极稳健的对外政策,在具体措施方面,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还持续深化合作,继续办好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等一系列扩友谊、增朋友的大手笔举措。此外,中国还是现行国际规则体系的积极维护者,全力维护全球多极化、反对孤立主义、排外主义。对内政策上,强调依靠改革和创新驱动经济提档升级,坚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以上积极稳健的应对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面对各种国际挑战时已趋于成熟应对,在充分尊重现有国际体系、规则的情况下,更加自信地建立自己的规则体系,以此朝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笔者认为,下文提到的各种科技期刊扶持措施既是中国国内政策的一部分,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
二、近期国家相关科技期刊发展扶持政策
在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是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大事。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在国家最高决策层专门出台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表明国家深刻认识到我国目前已经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但同时距离世界科技领跑者地位还有一定距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逐步牢固掌握自己的科技话语权,其目的是实现在国际科学界,中国的科技期刊能够“看得到、发得了、用得到”。综上,笔者认为该会议文件的出台是第1.0节中对内对外一系列积极举措在科技传播与交流领域的体现,并带动了接下来一些更具体措施的出台。(一)中国科协。《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距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不到一年,跟进落实的第一份具体文件终于重磅落地。改文件名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同[4],该文件是科技期刊界体现“四个自信”的具体举措。在该文件中,既有以前经常提及的若干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促进办刊集团化、集约化,加强数字化建设等,也有若干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要求。1.优化科技期刊与出版结构布局。(1)提出在巩固若干传统优势学科方面,做大做强一批科技期刊,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同时,在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发展新刊,如计算信息、空间、能源环境等。(2)首次提出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这在近二三十年一直强调三大索引的年代,无疑是一剂对中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强心剂。因为中文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行业中占有绝大多数,多年来一直在以SCI为指挥棒的学术、科技界艰难生存,备受冷落甚至歧视。此政策改变了以往外国的月亮圆的偏见,将为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带来政策上的最有力支持。2.提升科技期刊专业管理能力。(1)提出要刊物布局动态调整。这意味着以往刊号再也不是一块铁招牌,申请新刊将更加容易,同时一些难以为继的刊物也会面临取消刊号的考验。(2)提出建设世界级科技论文引文库、专家库、科技论文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全球创新指数。该条无疑表明今后国家将打造中国的SCI和WebofScience,将以往由西方国家掌握的科技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3.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运营能力。(1)提出探索“学会+企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办刊模式,并与传统的主管主办机制相衔接。这意味着今后科技期刊的办刊机制将更加灵活,为集团化办刊指明了方向。(2)压实各学科学会的办刊责任,引导学会的学术、会员资源为刊物发展提供帮助。4.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重要一点是提出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这无疑是打破SCI期刊崇拜的重要政策措施。有了这个政策,以往各单位机构制定的SCI英雄论政策应声黯然退场,给了中国科技期刊同台竞技的入场券,这在下文会重点提及。(二)教育部、科技部相关文件。在上述国家级文件出台之后,2020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出了两份重磅文件,分别为:教育部、科技部联合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部单独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在第一份文件中,改革剑锋直指在中国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风。在文中有如下重要新的论述、要求,值得中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领会。1.要重新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一种科技文献索引系统。该索引及其衍生指标,如被引次数、ESI指标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和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2.要摈弃“SCI至上”的影响。将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核心,使得相关高校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导致出现了价值扭曲、学风浮夸和急功近利等问题。要求对应用类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突破的实际贡献,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的实际效果。要求实行代表作评价和多角度评价,相关申报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3.改进学科和高校排名,不把SCI等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并引导其他社会机构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科学开展国内大学评估。4.扭转职称、学位、考核中的SCI功利化倾向。要求对于教师职称评聘,要区别不同岗位,对需要用论文考核的,也不以SCI论文为直接依据。对院系、实验室等考核也不以SCI论文为直接依据,并要求取消相关奖励挂钩政策。对于学生毕业,不宜将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从上面的文件精神可知,今后中国高校中流行了近三十年的SCI风将会成为明日黄花,这给了中国科技期刊从业者机会,将几十年来一直压在中国科技期刊背上的一座大山彻底拿掉了。结合第一节中科科协的文件可以做如下判断:目前各高校均在重新制定相关论文考核要求,对SCI的崇拜已彻底失宠。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重点高校均将国内期刊纳入了考核范围,比如中国科协卓越期刊等,并且在名单中也只是例举了若干行业认可的刊物,而不再冠以SCI的帽子。第二份文件则对科技期刊的关联性更大,其中心可概括为一个词“代表作”。(1)代表作制度减少了对数量取胜的依赖,一般个人代表作为5篇,且中国科技期刊不少于1/3;同时规定对于高质量的成果,提高其权重,并定义“三类高质量论文”为高质量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主要指中国科协卓越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或重要科技期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的报告论文。(2)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鼓励创办高质量英文期刊;建立中国特色、具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首发于中国科技期刊。(3)强调支出管理。对于国家科技计划产生的论文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可以予以报销,其他论文不予报销,且对报销单进行了限制。对于发表的“黑名单”上的论文不予报销支付。且不允许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用于奖励。
三、国内刊评出现的新变化
科技期刊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期刊在我国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制度中仅仅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而实际上,科技期刊不仅被认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是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媒介和载体[1],更是科技转化的桥梁纽带。目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角色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步朝着引导科学研究发展方向、保障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需要、推动科学发展等方向转变[2]。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总量4958种,仅次于美国的12274种和英国的6214种。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6个国家的发表论文数量超过30万篇,美英两个传统科技强国在期刊出版物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两位,优势明显;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中国期刊的发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期刊引文影响力居第10位[3]。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杨卫主任在2020年8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论文收录流失情况严峻、期刊规模化小且数量少、学科分区分散不均、期刊总数量增长率较慢4个方面的难题[4]。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福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期刊的服务质量与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期刊的作用与其所要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完全匹配[5]。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鹏认为,分散办刊严重制约了期刊发展,造成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高端品牌期刊[6]。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认为,市场化不足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造成严重制约[7]。《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朱文佩认为,与欧美等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远赶不上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与提升[8]。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改变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建立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始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启动;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
2引导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由来已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科技期刊既是龙头,又是龙尾”。在中国科技峰会———首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与细胞》主编饶子和提出“科技期刊应该寻找真正优秀的科学论文,以文章发表的导向作用,来引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同时引导资助机构的资助方向”。科技工作者主要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现其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能够反映出科研状况以及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给水排水》为例,该期刊是由国家住建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水行业“首席杂志”,期刊主要刊载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类内容,其中上半月的理论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刊登理论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下半月的工程实践主要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设计及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刊登工程与技术实践方面的论文。该期刊还不定期围绕行业热点问题开设专栏,如“海绵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给水深度处理与南水北调”等。通过这些专栏,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1]。
3助力科技创新
论文的格式:如何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关键词:学术论文
医学科学工作者,无论人事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这样的书面记录才是学术论文。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
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医学科技期刊舆情导向研究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为打赢抗疫防控阻击战进行了总动员。不回避,不退缩,迎难而上[1]。医学科技期刊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密切跟踪国内外科研攻关进展,紧贴国内一线诊疗实践,快速发表优秀成果,荟萃科学抗疫中国智慧。强化国际合作共享,充分彰显了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担当。抗疫时期医学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起到了正确的舆情导向。
一、舆情热点的发展脉络和当前趋势
在抗疫初期,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决定封锁武汉是非常果断的。通过封锁武汉,中国能让世界有时间来应对抗疫。这不仅仅是正确的决定,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抗疫的紧急威胁。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总编的表态形成了正确的舆情导向。防控肺炎的积极应对,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抗疫中做出的努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最近几个月在对抗两种疫情,一种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第二种是由虚假信息引起的。虚假信息在很多时候造成的影响和病毒引起的疫情严重程度相当。提到的“病毒阴谋论”对抗击疫情是不利的,必须要了解病毒起源,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研究它。不能让这样的阴谋论扰乱公众的思考,这种阴谋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1.医学科技期刊的正向引导医学科技期刊以其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严谨性,立于公布科学真理的潮头。要合理地发声,对公众有责任和担当,起到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欧盟有一项针对虚假信息的研究,虚假信息非常可怕。比如有些人说未来注射疫苗是危险的,或者说这种疫情是由媒体所炮制的,或者说这种病毒对人不会造成威胁。所以要重视这些谣言,要证明谣言是错的。在有些媒体报道中,这种谣言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并影响着人们,对人们造成了伤害。所以需要在防控病毒传播的同时也要正确的舆情引导。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在这关键时刻,应发表有社会责任担当、拥有社会学术价值话语权的优秀医学科技论文,进行传染病防控的舆情导向。我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于2月3日起即在中国知网CNKI陆续网络首发了26篇有关肺炎疫情进展主题的论文。首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基于指数平滑模型的湖北省肺炎抗疫预测分析》[2]。及时阐明湖北省COVID-19抗疫防控措施是有效的,指数平滑法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COVID-19的疫情预测。更全面地、更专业地消除公众对肺炎的恐慌。国家科技部抗疫应急专项论文《湖北省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3],重点报道了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并报告肺炎抗疫,发病高峰期重点人群在举国体制支持下的有效防控。2.舆情传播节点以及传播溯源每天面对如潮水般良莠不齐的疫情网络信息,老百姓很困惑、不解。《Lancet》总编:并不是很有意义:比如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大暴发时,很多人都想找到艾滋病零号病人,找到在美国扩散这种病毒的超级传播者是谁,花了很多精力寻找零号病人。当时人们以为已经找到了零号病人,这个人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广泛讨论,但是很多年之后发现这个人并不是零号病人。所以找到这个扩散了病毒的人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比如造成对他的污名化和歧视,也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肯定不科学。但确实要了解这种病毒的起源,知道它来自于哪里,这种病毒很可能是从一种动物宿主传播到人类。需要了解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播过程,并且了解动物身上的病毒如何传播到人类,还要避免造成这种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情况[4]。现在的目标是了解动物身上产生的病毒是从何而来,减少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我刊特约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论文《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污染现状调查》一文。从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与全基因组测序、血清抗体检测等工作。告知公众病毒播散的范围。为有效防止感染性气溶胶对公众和外界环境的污染,对科研人员及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医务人员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舆情分析与应对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30日就把这次抗疫定义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谭德塞博士提到了这种病毒的传播,让大家准备好。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是一种创新的舆情机制。于2005年确立,在非典抗疫暴发之后世界更加重视抗疫的影响,所以引入了预警机制。世界卫生组织是全球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权威组织,需要重视世卫组织的警告。很遗憾很多国家并没有重视预警,造成数万人死亡,而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真正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一线诊疗合作,一起来了解抗疫,竭尽所能确保抗疫不会卷土重来。中国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他们为政府提建议、治疗病人,保护了中国公民的生命[5]。1.舆情事件追踪没有从2003年非典中吸取教训是人类的悲剧。2002年到2003年暴发的非典抗疫,实际上病毒已经传播到一些西方国家,比如加拿大,病毒传播到多伦多时,世界卫生组织当时也发出了预警。已经了解病毒跨国传播的风险,在17年前非典抗疫结束后,当时世界各国承诺,将会改变应对未来疫情的方式,他们承诺会非常重视抗疫的暴发,共享传染病抗疫信息、防控措施、诊疗方案及生物安全研究。但实际上2020年抗疫的暴发显示出,并没有从中得到教训,低估了病毒的危险性。舆情导向工作还处于别动、观望的状态。《柳叶刀》(Lancet)在1月的最后一周发表了5篇论文,这5篇论文描述了这种新型病毒的特征,例如:具有致命性,和SARS病毒相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增加,有些感染病例进入了重症监护病房还需要呼吸机(ECOMO)。目前并没有治疗方法,还有人传人的情况。论文提到了使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到必须要进行病毒检测、接触者追踪、隔离感染者才能够控制抗疫。同时也警告了病毒造成抗疫大暴发的风险,在1月的最后一周中国已经了解这些情况,但是大部分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就浪费了整个2月还有3月初的时间,这就是人为造成的肺炎悲剧。对于抗疫的舆情警示毫不在意,浪费了最宝贵的防控、隔离黄金期。由于中国的医生、科学家和世界科学家进行合作,《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发表了一篇名为《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重视这些信息。2.舆情事件的正确研判认为类似于流感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的经验是快速果断的决策,中国有应对SARS病毒的经验。当时非典突然来袭,整个中国当时也是猝不及防,中国政府在非典抗疫之后决心做出改变。过去20年中国在医院和卫生系统当中做出了巨大投入,在一些大学还有科学研究方面中国政府也加大了投入。所以2019年12月发生抗疫的时候,我刊首发的《含氯消毒剂对肺炎病毒核酸破坏效果研究》[6]很好地佐证了目前我国医学界有这样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医疗资源能够应对抗疫。因为中国了解到这次抗疫和非典病毒类似,对于中国社会造成的威胁非常大,所以果断决策,果断疫情信息,舆情的导向非常及时、准确。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仍未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不关心,只观望。仍认为流感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西方国内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他们。甚至每天在各大媒体上讨论戴不戴口罩的问题,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难以实施。实际上这是严重舆情判断错误。
三、分享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舆情的分析与评价
论文的格式:医学学术论文撰写的要求
关键词:撰写的要求
1思想性
撰写一篇医学学术论文,首先必需遵守医学科学的道德。其次要有自己鲜明的论点,即全篇的概念与判断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主观、片面,以及脱离客观实际。
2科学性
科技论文的写作应该是为了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的真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医学科学论文的写作,则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疾患,保障人民健康,造福于人类的重大举措。因而,从论文的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归纳分析,直到结论,每一步都必须坚持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严密的方法(1964年聂荣臻提出)。具体而言:(1)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否则将劳而无公。(2)设计:为了真实的反映客观结果,需要排除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主观因素和偶然因素。因而选择的方法与采用的材料要有充分的可比性和随机性。(3)观察研究: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及过程,而无任何失真(真实性);准确的观察和记录,而无增减偏离(准确性);全面完整的收集资料,而无重要的残缺(全面性)。对于临床研究虽然有时是困难的,但是十分重要的。(4)推理和结论:推理要有逻辑性,结论要有严谨性。不可夸张或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必须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佐证,而且只有在承受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才最有说服力。
3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