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14:5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世界经济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世界经济概论

世界经济长波引论

——对危机与萧条的研究及预测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以往的经济长波理论都不能对1857年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长期性波动特征进行完整描述或给予正确解释。本文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历史资料和国内外有关经济长波的著作,通过对四种具有内在一致性规律的波动的解析,试图描绘出一幅周期为50年的世界经济波动图卷,进而对世界经济前景进行预测。

关键词:经济危机经济长波经济预测

一.经济长波研究综述

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大约周期50年的波动。1925年,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D.Kondratieff)在其著作《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煤炭和生铁产量等时序资料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波动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60年、平均约50年的周期性波动,他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长波产生的原因。在此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对现实经济中是否存在长波进行证实与检验,并定性分析经济长波产生的原理。在实证上,最著名的要数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Forrester)教授所主持的美国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交替出现的波动,间隔时间大约是50年,包括10年萧条期,30年技术创新和活跃的资本投资期,以及10年经济不稳定期。福雷斯特认为这种50年左右不断重复的上升和下降的经济活动就是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波。在定性分析上,影响最大、居于主流的是以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格•门施(G.Mensch)和范•杜因(J.J.vanDuijn)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其1939年出版的《商业循环》一书中首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诱因,熊彼特用技术革新解释经济长波的理论被后人称为长波技术论。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现代长波技术论学派,该学派经济学家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代表理论有英国克•弗里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美国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荷兰范•杜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其共同点是都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产生经济长波的根本诱因。除了技术创新长波论以外,国外许多经济学家也从其它角度对长波的形成进行分析。如罗斯托(Rostow)的相对价格长波论,曼德尔(Mandel)的以分析平均利润率为核心的利润率变动长波论。我国对经济长波理论的研究以赵涛为代表,她的《经济长波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长期波动研究》是目前国内关于经济长波理论的权威著述,下面援引了该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经济学界一般把1640-1660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看作是资本主义历史期间的起点。而对于长波周期的划分,一般的说,研究经济长波的学者均认为经济长波运动的起点迟于资本主义历史期间的起点,要从英国进入产业革命算起,时间大致为1760年左右。比如,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第一次波动从1760年到1830年,第二次从1830年到1880年左右,第三次从1880年到1930年左右,第四次波动从1930年到1980年(以上端点年份为峰值点)。再如,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家篠原三代平认为“世界经济当然不会是对过去历史的简单重演,但我们暂且假定今后的历史进程同过去是一样的”,他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划分为:1870-1920,1920-1970,1970-2020,各个时间段分界点都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顶峰。又如,美国动态系统模型对美国经济长波的划分是:1830年以前,1830-1880,1880-1930,1930-1973(1973年为应用模型的年份,不是该长波的端点)。

查看全文

经济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与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发展呢?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新时代需要适合这个时代要求的“文化”,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传统文化是否会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呢?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主张对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文化;发展

如果说要给文化做一个统一的描述,或者给其设置一个定义,是一件极其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描述与解释,没有统一的标准。汉语里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意思,通常来说文化就是区域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食、住、行、等等。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的最初意义即通过观察人文,以文教化,使人类达到文明状态。在西方言语里“文化”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l,意思是对土地的耕耘、改良和加工。其中的“文”原意指纹理,“化”指变易、生成。“文”与“化”并用是在战国末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这里,“天文”是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在东西方的词典或百科书中有一个较为相近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生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可见,无论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中国,“文化”一词都突出了“人为的”或“教化的”性质,都是指人所确立的不同于外部自然与生物本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做出反应,又对全部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就是文明在演化的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观念形态、思想文化。文化多元化,是说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在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基础上,兼收其他国家精华,或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

一、在对立统一中坚持文化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发展。”[2]文化就其性质来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化就是反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复兴之路》第六篇——继往开来中,季羡林讲“一个民族要想复兴,首先从什么地方下手,首先从文化下手”。显然,在新的背景下,只有产生新的文化,才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3],时刻铭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落后就要挨打,自觉坚持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哲学的时代性,弘扬中国“新文化”。值得骄傲和肯定的是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来源于特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始终是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几经磨难,却百折不挠。在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的有机整体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要推进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弘扬中国新时代“新文化”,坚持哲学的时代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坚持文化与时俱进。

二、在个性与共性中坚持文化的发展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践案例做具体分析。文章研究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课程教学则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必须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才能达到树德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

1“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一般指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商务活动[2]。“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概念、基本模式、电子商务技术与法律环境、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等知识,具备在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管理及实践应用的能力。

1.1电子商务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查看全文

解除对华限制建立世界金融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对华出口限制对美国贸易发展的危害;解除对华限制,建立世界金融新体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原有的世界金融体系也受到了挑战、中国建立后最初二十几年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中美贸易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是由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元面临严重的贬值压力、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到美国今天的经济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逐渐蔓延到了世界范围内,而且在逐渐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建立更加平等的贸易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逐步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美国贸易发展的长期不均衡性对危机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高达2371亿美元,占其贸易逆差的32%。长期以来,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政策导致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逐年拉大。对华出口限制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美国贸易的发展,威胁到美元世界性货币的地位。解除对华出口限制将对避免类似于次贷危机的经济危机爆发产生积极效果,对新的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与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原有的世界金融体系也受到了挑战。宏观调控失效,金融监管不利,信用评级不完善都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长期以来,美国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对危机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贸易额中逆差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大,仅就中美贸易来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元一直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美元贬值将会影响到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巨大的贸易逆差也说明美国市场长期信用扩张,消费无度,这些都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中最为严重的中美贸易逆差由许多原因造成,但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严格限制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为了建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美国应该加快解除对华贸易限制的步伐。

1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建立后最初二十几年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从1950年到1971年美国对华一直实行贸易禁运。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截至到1979年中美建交的这7年里中美贸易发展速度缓慢,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的9500万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1.48亿美元。1979年以来,中美贸易开始高速发展。2005年中美贸易额突破了2000亿大关,达到了2116.3亿美元。美国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同时中国也是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国。

进入21世纪,中美贸易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性却越来越严重。中国在1993年以前对美贸易始终存在逆差。但是此后就由逆差转变为顺差,而且这一顺差还不断扩大。2007年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顺差达到了2371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商品贸易逆差的32%。大量的贸易逆差严重的影响到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发展,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

查看全文

有关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探讨

依常理,必备的法律素养应当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中不断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各类违法甚至犯罪现象,却时刻提醒我们: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守法。曾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凶杀公务员案等等,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意识淡漠造成血案的悲伤案例。

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学校法制教育的脱离实际现象可以说是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各高校中,一般都近乎统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法律基础》课的学时安排又较少,一般是本科生安排32个学时,专科生安排28个学时。由于课时少,所学内容又庞杂繁多,于是上课的教师为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堆知识罗列;而学生,更是疲于应付,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

因此,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实属必要。

一、法制教育的地位要重新定位

我国目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这一点从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中可以直接看出。该文件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之,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统一的课时要求,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分两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

查看全文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面临着身份的重新定位和市场角色的彻底转变,从过去专注于国内的单一资源、一个市场,转变为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与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跨国企业。这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查看全文

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教学论文

摘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课程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采用适当的教学法对于提高“概论”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对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课程;运用

一、创新“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概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创新教学改革,通过讲述生动故事、厘清理论渊源、抓住历史脉络、挖掘现实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等,使教材中的这些理论能够在这些方法的滋养下“活”起来,达到吸引学生、说服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真正得以体现、得到认可,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1.有利于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目的。经过初中、高中的各种政治历史教育,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领会的深度不够,一知半解;不能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和思想体系;缺乏广阔的视野,无法知晓理论重点和精髓,难以把握理论本质。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思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序幕。(3)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4)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认识,继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5)以习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等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根据人类思维的特点,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通过采用比较教学法,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同时可以比较各个进程的具体情况,从理论角度提高认识深度,明白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列主义、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查看全文

高校经济法理论教学及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家的需求成为必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不断扩大,国际间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牺牲和支持,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实践技能。作为国内经济类、管理类高校专业基础课的《经济法概论》,长期以来,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经济、法制生活的深化发展。不同于普通经济类课程的一个法学学科,《经济法概论》结合了经济学科、法学学科两者的内涵关系,并在实践教学中将两者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接受法学学科的规范和指导。最早一版的《经济法概论》是由我国著名经济法学家刘隆亨教授在总结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时政现象后于北京大学出版的。起初名叫《经济法简论》,后更名为《经济法概论》。作为一部能记述我国经济法建设历程以及反映我国重大经济决策的著作,自出版以来,具有了理论性、应用性、超前性和真实性的属性。在之后,不断修订、丰富更新,到目前已经修订了七个版本,印刷发行总量超过几十万册,无论是作为经济类学科教程抑或是法学类教程,《经济法概论》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学习教程。《经济法概论》的修订更新历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辩证详实地记述了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以及经济法学建设的历程

历史的记述,离不开著作的记载和描述。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翅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目标被确立,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全面重新确立、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规划,使得依法治国的思潮具体贯彻到经济领域,党中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经济社会中的各类活动、行为在固定的法律形式下运行。依法治国成为经济社会领域国家管理的准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具体内涵的形式表现。在“建立和完备经济法规体系”的目标下,国家立法部门加快立法,司法部门加强对经济类案件的审查工作,在《经济法概论》第二,三版中一一都有记述。随着中国“九五”计划推出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版的《经济法概论》详实反映了应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升级以及加入WTO的步伐不断拓展,《经济法概论》的第五版阐述了“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在经济法和法学领域的需求。

二、结合实际需求,开启经济法的新理念、新视角和新体系

从《经济法概论》出版开始,作者提出并坚持“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所有经济关系”的新理念,新视角。作为对经济生活的总结概括,《经济法概论》在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的问题上有着准确地反映。它是经济法区别于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根本点”的新理念。在经济法体系构建上,《经济法概论》总结归纳了四个部分即:市场经济规制法、宏观调控法、资源分配与保护法、经济矛盾中冲突的法律解决机制是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市场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作者理论完整、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反映经济现实、并具有一定超前性。

三、著书注重大众理解、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查看全文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

一、辉煌永驻,呼唤创新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当时正处在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或即将完成(法德美等)的重要历史时期。《宣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精辟分析和科学预言至今仍指引着我们努力奋斗。其中关于世界经济及其发展前景的判断和预言,例如,“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已被挖掉;以往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等等,越来越被历史进程所证实。在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广泛推进的今天,我们重温《宣言》,无不为其“透彻鲜明的笔调”(列宁语)和天才的科学预见所震撼。正如《宣言》发表25年后作者在其《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但是,《序言》随后也明确指出,由于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由于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此后,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不断出现新发展、遇到新问题、面临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之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突破。今天,中国和世界都处于历史性巨变当中,时代在强烈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突破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将使我们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获得新的理论信心和实践勇气。二、物换星移,十大变化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世界经济历经150年风雨,变化之多,难以尽言。仅就对世界足以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变化而言,有以下十个方面。

1、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纽带的新时期,这也是今日经济全球化的发端。

在工业革命之前虽然也有国际贸易活动,如东西方贸易、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但其性质仅仅是互通有无或自然分工,并非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时的国际贸易还没有构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国际分工是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的。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4)资本主义的先驱英国于19世纪30年代、法德美于五六十年代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新时期。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由于国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形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如果说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标志着人类全球整体历史观的开端,那末国际分工的出现则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拥有一个各个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意义的全球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市场分工体系即世界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制度成就之一。至今,我们仍然处在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历史时期,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际分工使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从过去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变成了客观和必然。国际分工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生命线,把各国再生产过程紧密而有序地整合在了一起。此外,国际分工使本属国内的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强化了国际分工。例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天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粘合剂与动力源。

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不断出现新形式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把以往仅限于一国之内的城乡对立与分离扩散到境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进一步加深了世界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与对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后,这种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上。至二次大战前,世界经济体系一直维持着“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格局。

查看全文

国际债务综合措施论文

究其原因可列出许多条,但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世界经济的旧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据经济史学家麦迪逊说,从182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世界实际产出是原来的50倍。然而这些巨大收获的分配十分不均,主要表现在各国之间:19世纪初,在世界上最富和最穷的国家之间,人均实际所得比率是3:1,到1900年是10:1,2000年则上升到60:1。乌拉圭回合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更加困难。人民生活下降了2%。第二,一些发展中国家犯了政策上错误。有些发展中国家过高的估计本国的潜在资源和开发能力,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于是大量借款,盲目投资,结果负债过多,超过了偿还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的墨西哥、亚洲、俄罗斯、土耳其和阿根廷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债务,而从2000年下半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放缓继而低迷,又使国际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表1发展中国家的外债

年份19851991199719981999

外债总额(亿美元)8634120002500027000300000

表2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外债

年份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