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7:3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石雕刻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石雕刻技术

民间石雕在建筑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徽州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一、徽州雕刻的演变与发展

徽州风景秀丽,在湖光山色红花绿柳中隐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与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这些古建筑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选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为徽州雕刻提供了无尽的天然素材。徽州的商人活动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繁荣于明清。[1]徽商虽富,但受传统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恢弘威严相提并论,于是徽商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装饰雕刻上,从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复精美的徽州雕刻。徽州文化以儒家理论作为准则。传统思想的作用,让当地人坚信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能够抵御外族的侵扰。徽州居民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员或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当地居民很忌讳杂姓混合居住。他们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条件划分。在建筑的格局与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锢。在徽州,随便走到哪都可见门上、墙上、房梁雕刻着一些题额、图案和楹联。大部分都是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后人谦恭避祸、安身立命、退身养性的,其中虽夹杂带着诸多实用功利色彩,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识,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说得很在理,让我们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题额、图案和楹联成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风景线和审美特征。理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儒贵商贱,农本商末”是当时人们固有的价值观,所以徽商们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变商人“市侩”的形象,他们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孙以取得功名为理想发奋苦读。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现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儒学方面的题材。经济的繁荣和外来周边文化的冲击,使得徽州雕刻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历史上,元以后,徽州经济迅速崛起,手工技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人才辈出。雕刻工艺尤甚,雕刻工艺迎来了时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风格上比较粗犷,大多为平面浮雕的手法,没有多大创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财富的雄厚,喜欢收藏的徽商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徽州雕刻艺术才逐步变得更加细致,尤其是木雕最为出色,以多层透雕镂空雕刻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较粗犷的雕法成为雕刻主流,并一直发扬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风格及艺术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为奠基。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徽州雕刻属于民间艺术,早期徽州土地出产的粮食不够食用,民间艺术家把徽州雕刻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忠孝礼义”是儒学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礼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发掘和传播其积极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儒学中积极的思想内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装饰品。由于程朱理学坚实的基础,从艺术原始的角度上来看,徽州雕刻应该属于民间艺术。徽州雕刻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的雅俗共赏,它不像古典音乐,看起来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它的魅力在于题材贴近生活,无论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提高审美观。由于徽商有资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适宜的湿润气候、还有丰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够蓬勃发展。徽州雕刻在艺术上画面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从艺术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最受欢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区古建筑的祠堂、门窗、各种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徽州木雕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用在整体建筑结构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观者在欣赏木雕时不难发现创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内容广泛,活泼生动,艺术感染魅力极大,数百年来,木雕造型语言臻于纯熟,雕刻技术得到很好的评价。木雕在安装上,两边并不对称,但要调整两边使之对称产生平衡感,否则会有不协调的感觉。“欲严谨取对称,要轻巧保均衡”是最为明智的作法,也给徽州人带来美的艺术感受,更使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徽商的思想日趋开放,新颖构造与完善的技术手法被不断引进民居建筑中。徽州木雕以工艺精湛、造型纯熟著称,它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既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计。以古名居窗扇为例,大面积采用镂空花雕,同时注重光源与空气流通。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一般采用纹理清晰、材质柔软、价格昂贵且不容易腐烂的材料如松树、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等,这些木材雕画是徽文化的一段辉煌的历史,描绘的是徽州人一段难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记载的是他们周围的事物,不夸张、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赏过后则终身难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结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动活泼,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一切却是那样艺术,木雕的历史价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区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这些古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砖雕,它们主要运用在建筑的门楼、窗户、墙面、屋脊、屋檐、屋顶、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变得更加庄重典雅、立体效果更加强烈。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装饰雕饰形式。徽州的砖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随着商业贸易流通的兴盛,地域之间文化传播的频繁,以及徽商和晋商之间贸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区和寿春地区出现了山西一带的先进砖雕工艺。寿春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砖雕工艺有着楚域风格,有些槽形砖、大方砖均雕有精美的纹饰。而徽州地区徽商充盈的财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砖雕艺术精湛隽永、自成风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极。砖雕的使用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又具有挡住雨水下落、避免门上和墙体上雨水渗透潮湿从而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美观的实用功能。砖雕重点部位是在注重各题材内容的合理布局,情节、图案的主次分明,强调视觉的整体效果。砖雕制作的花窗不仅可以让院主透过窗户欣赏美好的风景,也起着很好的装饰作用,产生内外浑然一体的效果。砖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创作初期选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备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机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圆。通常这道工序是由助手来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画面上偶尔也会遇到砖内的沙子引起雕面残损的情况,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装。徽州砖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给人带来一种朴实华丽的感觉,非常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砖雕,由于受到秦汉的影响,画面简单粗犷,人物形象少没有变化,画面较单调。到了清代,徽商为了对外界显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砖雕的雕刻显得更加细致庄重,形成了砖雕的艺术风格。现在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能见到剔透玲珑的砖雕艺术,会让人切身感受到砖雕的艺术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区很常见,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门口,是浮雕与圆雕结合的一种艺术。

发展至明清时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龙柱、门窗、门楣、勾栏等。在雕刻上远远不能与木、砖雕相依并论,主要是因为石头坚硬不细腻无法细雕。由于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在石雕选材上有着特别的不同,闽人自古就有着对蛇的崇拜习俗,蛇的形象来源于龙,故惠安人对龙的感情深厚。龙便成为人们喜欢雕刻的对象,广泛应用于石雕装饰中。除此之外,在选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与徽州石雕的相似之处,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兰、竹、莲、松”等象征“吉祥、长寿、富贵”之意。从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艺术风格特点是质朴粗犷,人物造型端庄凝重,线条刚直简洁,尚遗留有明显的中原雕艺痕迹。从明代后期发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艺术改变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艺术风格演变为形神兼备,并富有强烈的动感和气势,艺术特征则突出精巧细腻和神奇。这种风格的转变让惠安石雕门窗与徽州石雕门窗的艺术风格又多了一份相似。徽州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没有木雕与砖雕复杂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来比较显眼,其他的石雕经常会被人们遗忘,但并不妨碍细心的观察者的观察。石雕的题材主要是用动植物形象来雕刻出的高浅浮雕,人物故事与山水的题材不多见。其中,狮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个建筑或者构建中都能应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民居门口的门枕石能见到头圆脸阔、形象夸张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狮子,徽州的狮子显得秀气一点。明代前期到中期,风格上相对朴实,刀法繁琐,体积感弱,不能和当时的砖木相提并论。徽州石雕取材是一件石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根据内容而加以选择,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纹理、避免采用破损或者裂纹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骤就是安装,一些需要组合的构建在安装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不同的时代,制造工艺会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装工序的不同。徽州雕刻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研究它不仅对我们现代雕刻来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的每一幅图画,更是一个历史的浓缩,能让我们对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徽州雕刻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查看全文

我国石雕艺术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民间石雕源流建筑运用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民间石雕在建筑中运用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和文化传统,作为艺术范畴中的雕刻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和以雕刻著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一样,呈现着人类雕塑艺术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查看全文

逆向工程技术玉石数控雕刻研究

摘要:一块普通的玉石经过雕刻工匠雕刻之后,就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其产业对市场需求较大,但依靠手工雕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批量生产的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本项目使用逆向工程技术对手工雕刻的工艺品进行逆向,再通过数控加工进行批量生产加工,从而达到自动化生产加工的目的,解决其效率低、人工成本问题。

关键词:数控雕刻;玉石;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现以一个较为复杂的手工雕刻的工艺品为例子,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对其进行逆向建模,逆向出对应的3D数字模型,再通过CAM数控编程软件进行加工轨迹的编辑,生成对应的数控机床加工代码,导入数控五轴机床进行实践加工。

1手工玉石雕刻

先准备好玉石毛坯及手工雕刻用的工具,其雕刻流程大体分为四部分:1)设计:根据材料的大小及质地构思好需要雕刻模型的形状。2)粗雕:用笔画好大致轮廓,去除大部分材料,粗雕出其大致形状轮廓。3)细雕:对粗雕完成的坯料进一步的刻画,细雕其细节特征。4)抛光:将其表面进行打磨,使玉器表面光滑而细腻。经过雕刻后,一块粗糙的玉石毛坯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工艺品(如图1所示),其加工的时间大概需要一天左右。

2模型逆向建模

查看全文

民间艺术符号应用对策研究

摘要:民间艺术都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形式,对其保护和传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宁夏地区为例,运用符号学对策性研究该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如何应用于环境设计领域,对弘扬本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民族内涵、挖掘地域风格特色提供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宁夏民间艺术;符号;对策研究

符号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对于符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象征一定意义的文字或者图形及图像、声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及文化。简言之,符号就是能够表达或者预示某一事物的标志。

1宁夏民间艺术符号概念

民间艺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进行传达,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可以说是特定事物蕴含的抽象意义。而民间艺术能够成为符号,是因为它是所有符号系统的主样式,比如色彩、造型、图案等均是在物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与其紧密联系的抽象内容,比如民间艺术内涵。因此,民间艺术符号与符号的“所指”、“能指”属性是一项的。宁夏自古以来是我国东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艺术文明。宁夏主要民间艺术符号主要有剪纸、雕刻、泥塑等。这些特殊的艺术符号代表了宁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文化遗存,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宁夏民间剪纸造型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石狗雕塑艺术风格演变探讨

[摘要]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我国古代雷州半岛民间的图腾信仰,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雷州石狗雕刻被雷州人称为“司仪神”,也是雷州的精神符号象征。它伴随着雷州人民的生活,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守护神,雷州石狗是我国石雕艺术的“活化石”,对我国石雕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雷州石狗;雕塑艺术;风格;演变;艺术内涵

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最早出现在殷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五代,辉煌于宋元明清。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石雕艺术研究的“活化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雷州石狗雕刻艺术是我国石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曾被人们誉为“南方兵马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雷州石狗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大致有“祈福保平”“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等层面,下面笔者就对此予以较为详尽的解读。

一、雷州石狗雕刻艺术风格的内涵缘起

早期的雷州半岛是蛮荒之地,以多雷著名。当时的雷州先民们为了生存,面对自然的威胁,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来保护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对图腾的崇拜。据史籍《雷祖志》记载,当时的雷州半岛是越族的俚人、傜人、僮人、獠人、苗人、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造成俚人以“狸(野猫)”为图腾,傜人以“犬”为图腾的现象。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如图1、2)起源于周朝。古代的雷州被称为“扬越之南”,先秦时期有一群“骆越”人在此居住。到了秦汉时期,又有一群名为“盘瓠蛮”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崇拜狗图腾,雷州石狗雕刻艺术自然成了雷州精神的象征。

二、雷州石狗雕刻艺术内涵的演变

查看全文

闽北传统民居与装饰特色

摘要:闽北地区地处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西接江西,与江浙比邻.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闽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态上主要是土木、砖木和砖瓦等结构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在建筑装饰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本文旨在总结归纳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及装饰风格,为探索古建筑的保护途径及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闽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色

闽北邻近浙南、皖南、赣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随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后,闽北的发展逐渐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内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闽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广泛,遍布闽北十余个县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县、建瓯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为典型并呈现出闽北地区建筑的鲜明地区特色.

1闽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

建筑的形态是整体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风格等内容.“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1]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就是基于当地自然、物理等条件下,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闽北地区区域特色的建筑形态.1.1建筑结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闽北地区的建筑取材于当地建筑素材,并适用当地生活和审美特色,因此,闽北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闽北的土木结构民居是以土为基,以木为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东方,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同时土和木最适宜作为建筑材料.因此,中国古建筑大多以土为基,以木为柱或梁作为房屋支架,构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间.土木结构的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架构方式,是我国广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闽北的传统民居中,土木结构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结构架构框架,外墙取材于当地的黄土垒砌而成.福建政和县澄源乡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楼就是典型的土木结构的建筑,治地更楼在北宋时期因抗击贼匪入侵并擒匪首而获得朝廷赐名“更楼”,清朝时期朝廷钦此“礼仪之乡”匾额悬于楼上,更楼共三层,属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结构建筑.闽北砖木建构的民居是砖为墙,木为骨的建筑.砖木结构的建筑是闽北地区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砖、木为主要原料,整体建筑结构呈现出立砖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顶.闽北砖木结构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砖木结构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如,具有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邹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邹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砖木构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书第也是主要的砖木结构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闽北传统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为厅堂、住房和庭院三种空间模式,每种空间模式相互排列构成整体院落,呈现出一重天井一重厅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基本对称,且规则、整齐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内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为正房或正厅为中心,两边设有厢房、书房等,院落多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摆设花架、石桌、水池等供养花、休憩.闽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区土坯土墙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为正北朝南一井一厅的形制,大户民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等多进制院落,各院落之间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各厅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瓯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庄就是多进式院落,由三个院落相连,布局以中轴对称分布,面阔三间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的空地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内庭为中心安排各种功能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组合层次,除阁楼外,宅屋一般不超过两层.[2]闽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屋整体布局的结构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厅为主但山区的古民居多为两层高脚厝栏式建筑,二楼为居住室,一楼都为厅或活动区域.下梅村的商户门店的建筑也多为高脚厝栏式,前店后屋,店门与住屋相连.有的巨富商贾和达官贵人等“三进九栋”式青砖瓦房.1.3建筑风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区域特色.闽北与江浙比邻,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较明显.徽派建筑的特点是粉墙(白墙)黛瓦马头墙,结构特点以砖石木为原料,木架构为主,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内雕梁画栋.闽北传统民居则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砖灰瓦或青砖黑瓦、马头墙、墙线错落有致.如,伍石茶庄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黑瓦青砖、房顶有歇上顶、硬山顶和马鞍等,形成高低相间、错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闽北民居建筑的风格虽受临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但表现出自己的特色.闽北民居周围外墙常作封檐处理,或以马头墙形式出现,但院内檐墙仍作悬山.有的民居虽是白墙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翘起.如永安安贞堡;庭院的设计上,由于地形条件限制闽北民居也没有开阔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砖砌空斗砖墙作围护,外观封闭,具有鲜明的边界文化特色.[3]

2闽北传统民居装饰的特色

查看全文

云南昭通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分析

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集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要素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民居是民众生活安定的物质基础保障,是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同时也折射出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物质科技水平信息的符号。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传统民居一方面反映社会区域的生态环境、生存状况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民居与乡村社会的结构、生活、功能密切相关。昭通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云南民居建筑群里有一席之地。[1]民居建筑是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承载内容丰富,涉及地域性、民族性,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昭通是多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期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黔文化交融,甚至外来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在历史长河洗礼中形成昭通自己的建筑文化。昭通传统民居分为官式和民式两种。官式的建筑有宫殿、官衙、寺庙、宅第、城门等,民式建筑有民居、祠堂、园林、会馆等。昭通传统民居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还包容了外来文化,中西合璧,今天我们还能在尚存的民居建筑上找到相关痕迹。历史上的昭通开发较早,秦汉时期开凿的五尺道是打开中国西南大门的重要通道,晚清和民国初期盛极一时,曾有“小昆明”之称,商贾云集。这些商贾在昭通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庙宇、居所,大量建筑群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如今的会馆大多已消失殆尽,现存的龙、卢两家私家祠堂和昭通城内零零星星余存的老建筑,如挑水巷的衡器度量厂,还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风采。昭通传统建筑民居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海拔为界划分的话,一类是高海拔(1500-2000米)地区,昭通市的政府所在地就属于这一区域,该区域传统民居多为木架结构和土坯结合;另一类是低海拔(低于1000米)地区,如盐津县城、水富县城、彝良县城的牛街古镇等,这一区域因自然环境气候炎热,湿度大,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架结构和木板墙,一些在距离江、河较近的低洼地方还有吊脚楼民居出现,这也是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而建的实用性住宅。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昭通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清代年间修建的民居多数以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砖墙、土墼墙和夯土墙;另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木架结构,多用砖砌墙,在窗上的应用采用拱形,增强了室内的采光,同时也加强了外墙的装饰效果。在龙家祠堂展厅里,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龙云回昭通时,途径昭通西街、陡街的隆重场面,街道两边的民居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痕迹;昭通老城四门,东为抚镇门、南为敉宁门、西为济川门、北为趣马门,这些城门和城墙建筑无不显示了昭通昔日的风光和辉煌。从造型上来看,昭通传统民居可以分为对称和非对称民居。昭通传统民居造型极大多数都是对称、规整、规律的。昭通合院式民居深受中原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影响,平面规划是左右对称。合院式民居因建造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建筑群的大小有别,院内大小不匀。主人政治、经济地位显赫的民居庄严、雄伟、内外装饰富丽堂皇,龙家祠堂就是典型代表;次之的是小合院落民居,主人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士或文人雅士,小合院简朴、素雅,如老城区姜亮夫老先生的居所就是如此。非对称民居,相对于建筑群来说多为单体建筑,受经济的制约和地形复杂多变的影响,因地制宜选择地基建造,此类建筑形式自由,不受造型约束,不千篇一律,但缺点是难形成规模化,无庄严感。非对称民居多在丘陵地带、乡村民居和城区的旮旯角落处,当中有的民居有的有院落,平面呈“一”字形和“不规则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建筑为多见,平面错折多变;有的并列式,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建筑空间,地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叠峦起伏。昭通传统民居总体上是以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砖墙、土墼墙和夯土墙。合院式民居多数在城区和拥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墙体采用砖墙、木墙、土墼墙或者混合型,墙体高高而厚实,底层有铺设地板,墙壁起到挡风、保暖、防御作用;而单体建筑民居多数是在乡村,因为经济相对落后,主要墙体为土坯和土墼墙,少部分用石头堆砌墙壁,但防御可以,保暖效果不及土坯和土墼墙。

建筑风格的流向除了建筑本身的基本造型外,还取决于建筑的艺术装饰。昭通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民居多是木架结构建筑,装饰遍及整个建筑体,从屋顶到地面、立面、道路。昭通传统民居的艺术装饰,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雕刻艺术、屋顶装饰、绘画艺术、图形设计等方面。雕刻艺术。在昭通传统民居里随处可见,分为木雕和石雕两类,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缕空等多种雕刻形式。木雕多应用于樑、柱、门、窗、家具等,石雕多应用于柱础、地基、大门前放置的神兽。从现存实物和出土文物来看,昭通雕刻艺术在汉晋时期的是砖雕,石雕多为浅浮雕,木雕因时间久而保存不完整。整个雕刻艺术风格古朴、线条流畅、生动。木雕艺术应用最广在传统民居大门、窗户上,大门是民居的入口,门头往往是民居主人身份的象征,凭大门和门头的装饰就可探究房子主人的经济实力。窗户的木雕有浮雕、透雕、缕空,雕刻技术娴熟,雕刻内容都是民间富有寓意的动植物。出土汉砖上的浮雕流畅、线条飘逸、雕刻内容生动,给人以质朴、富有原始生活气息的艺术享受。到了清代的雕刻技术则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圆雕、深浮雕、透雕技法相互混用,雕刻风格有雍容华贵、高雅脱俗、秀丽清爽、浑然质朴,呈现出百花齐放形态。圆雕多为猛狮形象,放置于大门外的猛狮,还有许多建筑物中的附件,都是石头作原料雕刻物石桌子,护栏等都是圆雕,如龙家祠堂内那块闻名遐迩的九龙碑便是;威信观斗山的石雕群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石刻造象十尊,木刻造象已毁,佛吐连环,喜鹊闹梅,白鹤闹松等浮雕,刀法流畅,重在于神的雕工刻画上。雕刻内容有几何图案、有牧放畜牲的场景、传说人物、花鸟、梅、兰、竹、菊、松、牡丹及自然山水等。屋顶装饰。屋顶是建筑中最突出、最显眼、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她的变迁客观上反映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时屋顶本身也是一件人工雕琢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本色地直接反映着每个区域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屋顶文化和宗教信仰。昭通四季分明,春秋风大,传统民居屋顶均用瓦片堆砌做顶,保暖性好,透气,还有防风功能。昭通传统建筑注重屋顶装饰,一是为了满足审美需要,二是祈求保吉平安。在昭通传统民居屋顶上的图腾崇拜虽没有固定的统一物,但人们相信都是神、神兽的化身,能驱邪、保佑平安的吉祥物。这种吉祥物的丰富性要数“龙家祠堂”为最,有八仙过海、神器、神兽。云兴街老房子屋顶中心和屋顶四角边缘都有神兽在高高凝望。绘画艺术。

建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是紧密联系的。建筑是绘画的重要场地。绘画艺术在昭通传统民居中应用广泛,如墙壁、柱子、门头等,都是绘画的媒介。图画绘于建筑的墙面、立面、顶部、柱子等地方,既可以装饰民居,又可以丰富建筑的空间层次,使室内的空间变得更加开阔和有趣。另外,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建筑的精神气质,强化建筑的艺术性。在传统的建筑当中,绘画艺术融入了建筑艺术,成为建筑艺术组成的一部分。[2]绘画内容寓意美好,具有象征性,期盼性,表现形式多为中国传统书画。昭通传统民居把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生发辉映。图形设计。图形的运用在建筑里是美术的基础,也要遵循美的法则。在昭通传统民居建筑中,地面的铺设(用砖、石板、鹅卵石铺图形)、墙面的装饰效果、窗户的布局、马头墙上的砖块的拼图等的处理直接影响建筑的美观,所以做好图形设计也是关系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总体而言,昭通传统民居吸纳了官式建筑、庙堂式建筑、民居式建筑等方面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以清代建筑为主体又包含民国、中西合璧建筑形式的多元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3]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和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兴莲,等.昭通建筑艺术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4,(0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