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效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20:07: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市场效应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本市场效应论文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证监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于2002年12月1日施行,QFII作为一种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制度安排正式进入中国。本文对QFII出台的经济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QFII对我国资本市场将产生改善效应、引导效应、纠错效应、学习效应和介入效应。最后,对QFII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QFII资本市场金融自由化风险控制
一、QFII的经济背景: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是中国渐进式金融改革或金融自由化战略的一个必然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推行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体制在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金融产业规模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明显。在金融业的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我国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但是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是相当谨慎的。我国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未受较大冲击,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基本封闭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国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就象有些学者形象地指出的,“我没有输球,因为我没参加比赛”,但是这种幸运并不是永久性的。封闭不是长久之策,中国的金融体系终究要面对世界竞争。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的必然趋势。QFII的出现,正是这种要求的产物,是我国走向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这个目标的一个中间目标,一种渐进策略。
股票市场效应实证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国内不少学者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显著负的“周二效应”和正的“周五效应”。本文以《证券法》出台后的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沪深两市都不存在收益率的周二效应和周五效应,但却表现出“周末波动性效应”,即周一的波动性大,周五的波动性小。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周末效应收益率波动性
周末效应,又周日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指股票的收益与风险在周内各交易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国外的研究比较早,Cross(1973年)、French(1980年)、Gibbons和Hess(1981年)对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研究发现,周一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值,且比同周内其他交易日都低;周五的收益率比其他交易日都高,且风险相对较小,即存在周末效应。随后Jaffe和Westerfield等又对欧洲和亚洲新兴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发现澳大利亚、瑞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股票市场显著表现出周末效应,只是最低的平均收益率不是发生在周一而是周二。关于我国上海和深圳股市是否存在周末效应,国内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沪深两市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存在显著的周末效应:周五的平均收益率大于周内其他交易日,而风险最小;周二的平均收益率小于周内其他交易日,风险却是最大。但是,1998年12月29日《证券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结束试点,正式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对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证券市场制度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性的信息。《证券法》的颁布是我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出台的前后市场特征是明显有差别的,因此本文着重研究《证券法》出台后我国股市的周末效应现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是否还存在周末效应?如果存在的话,是否仍表现为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
周末效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考虑到《证券法》的颁布时间,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1999年1月4日——2004年8月27日的每日收盘价,上海股市以上证A股指数(股票代码000002)为考察对象,深圳股市以成份A股指数(股票代码399002)为考察对象,所有的历史数据都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的历史数据库。收益率采用指数法计算,即股票收益率
pt
我国零售业市场效应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呈现日益加速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发展中东道国目标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对跨国公司进入下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关键词:FDI市场集中零售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零售商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呈现日益加速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大型国际零售商的国内市场饱和,急于寻找海外市场之外,零售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零售业对外投资的推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政府对经济和贸易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各国对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有所降低或减少。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零售业取消对外国商业资本在区域、数量和股权等方面的限制,对外资实行全面开放。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中的70%已进入我国。2005年全国商业连锁企业前30强中,7家外商投资连锁企业合计销售额为967.9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1.2%,占30家连锁企业销售总额的19.7%。
FDI与产业市场集中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认为:在竞争性产业市场中,只要有进入的发生,不管进入是国内的还是来自国外的,就必然会对这一产业的市场结构产生影响。Dunning(1975)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结构效应提出了“二阶段”效应模型,认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使东道国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当地厂商被大量淘汰、并购,市场集中程度将随着厂商数量的减少而上升。普遍的实证研究表明:FDI与东道国目标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比较而言,在同样的直接投资进入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集中效应要强于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的进入导致发展中东道国市场集中提高的结论还是相对明确和被学者认同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较早的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巴西和墨西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Connor(1977)康纳发现外商企业在当地投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与市场集中和另两项衡量市场不完全程度的指标(产品差异和相对市场份额)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譬如1970年,在四厂商集中率(CR4)达50%及以上的高集中产业中,跨国公司在墨西哥的投资企业的销售份额占到总量的61%。与此同时,在低集中产业(CR4<25%),外商投资企业在这些产业销售总额的比例却只有10%左右。Fajnzlber(1976)对智利的研究发现,由跨国公司占支配地位的产业中,有2/3的产业最大四家厂商(也包括当地企业)控制着整个产业95%—100%的经济活动。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也证明了发展中东道国的一些开放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外商投资(独资或控股)企业间的正相关关系。
品牌传播产生消费者记忆市场效应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品牌传播的长期有效性分析;品牌核心价值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何坚持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对于所有产生过市场效果的品牌传播活动,我们称之为有效品牌传播、“某期”的有效品牌传播、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某期”的有效品牌传播遗忘曲线、有效品牌传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段时期以后,企业都会适时更新品牌和产品宣传、品牌传播的长期有效性、众多企业仍然要经常同样大力地重复建设一期期品牌、每一期有效品牌传播的遗忘曲线是完全独立的、包含核心价值的某期品牌传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品牌传播、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品牌传播活动、品牌传播的长期时效柱状图、必须准确地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品牌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人们有记忆的能力。对于品牌及其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当前的研究多从其效用上来论述。而本文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品牌传播长期效果的成因,探索消费者记忆与品牌传播的联系,绘制了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品牌传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长期时效柱状图,以深刻认识品牌核心价值的重要性,论述了必须具有核心价值的品牌才能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长期的深刻印象,并提出两个保持品牌传播长期有效性的原则。
[关键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品牌传播;品牌核心价值;长期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有效品牌传播。对于所有产生过市场效果的品牌传播活动,我们称之为有效品牌传播。本文以这类企业品牌传播为研究对象,不考虑具体的产品差异、营销技巧、美誉度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2.“某期”的有效品牌传播。若企业进行一次品牌传播主要体现在一个具体的广告宣传活动上,连续投放若干日为一个传播期,形成“某期”有效的品牌传播。
专业化证券融资机制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专业融资模式市场效应和借鉴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风险管理模式、专业化融资模式产生,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资金借贷上分隔开、公司大量临时资金需求,支持证券公司新投资银行业务拓展、我国股票信用交易制度目前仍受到法律限制,证券市场无法吸引投资者存款资金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专业化证券融资的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特点,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市场效应;最后,文章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了相关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融资制度及借鉴透析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专业化证券融资的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特点,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市场效应;最后,文章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了相关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东大多是商业银行、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和企业;除自有注册资本外,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从货币市场融取,包括发行商业票据,吸收特定存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向银行贷款等。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展信用交易转融资融券。在机制设计上,日本实行单轨制,即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然后证券公司向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融券,投资者不能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证券商可以部分参与货币市场融资,但不能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融券;这些金融机构如需借出证券,需要先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单轨制特点是融资融券活动传递链单一化,机制上比较容易理顺,但垄断性较高。台湾采用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双轨制”结构中,部分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对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然后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而没有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既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朝多元化发展,但机制较烦琐。除信用交易业务外,证券金融公司还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新股发行等业务提供短期周转资金,及为证券公司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过桥贷款等。
石化销售公司销售风险论文
论文关键词:石化销售风险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地区石化销售公司面临着新的风险,如原料成本增加、行业间严峻的竞争等,在系统地分析国内石化产品销售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地区石化销售公司的销售对策措施,可以为地区石化销售公司控制销售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石化行业在生产能力、产量、品种和技术水平上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8年中国石油和石化工业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完成了行业资产重组,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各地区石化销售公司划转两大集团公司后,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公司的产销一体化优势,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石化产品批发、零售网络。
一、目前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销售的主要风险
原料成本增加递延风险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加大、恐怖主义威胁、地区冲突等因素加剧,世界油价迅速提高。随着油价上涨,对以石油、天然气为加工原料的石油化工行业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会导致石化行业运行成本提高,石化产品大幅提高销售价格,增加石化销售公司的销售难度。
中央银行沟通方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预期管理逐渐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关键,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能最为直接、有效地影响公众预期。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沟通渠道、受众、溢出效应等方面来看,央行沟通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央行通行的一些做法与我国央行做法进行对比分析,从持续完善沟通框架、有效利用各种平台、采取差异化沟通方式等方面对强化央行沟通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信息不对称;时间不一致;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
一、新时期央行沟通的基本逻辑和面临的挑战
1、理论基础。(1)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是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许志忠,1997)。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因此,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市场主体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央行沟通的客观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央行比社会公众具有明显信息优势,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规则制定者和参与者,其应致力于公开信息,消除金融市场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时间不一致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应在事前做出令人信服的承诺。Barro(1983)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基于此种理论,为了避免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有学者提出央行应建立规则化的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3)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假说。理性预期是有效市场假说的重要基础性假说。一开始,理性预期假说是不主张央行进行沟通的,原因是政策只有出其不意才会对经济短期产生影响。但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不同经济主体的预期可能是一致的,人们只能对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适应性学习”修正自己的信息,形成预期并对政策作出反馈。理论上,中央银行沟通能够通过提高信号噪音比,缩短适应性学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可信性和有效性。因此,央行有动力通过加强与市场进行沟通,以使理性预期的社会公众与央行政策步调一致,减少预期偏差。2、传统沟通策略。(1)沟通对象。一是面向金融市场参与者。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央行面向金融市场参与者进行沟通,能够提高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使金融市场更为有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有关信息的预期将迅速导致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央行沟通的高效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挑战。二是面向政府部门。央行面向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有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组合的有效实施。三是面向普通公众。由于普通公众的金融素养差异较大,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一,且央行沟通运作机制较为复杂。央行面向普通公众进行沟通,有助于公众了解和认同货币政策信息,进而实现引导协调公众预期。(2)沟通内容。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信息,如货币政策框架、具体政策和相关操作等;央行对经济金融形势与前景的展望,对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效果评价及建议等等。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国央行实施政策“前瞻性指引”,加入了央行对未来经济金融形势及货币政策走向看法等内容。(3)沟通方式和沟通频率。央行沟通方式主要为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两种。书面沟通主要是央行通过官方网站、正式文件等形式的报告、决议、声明、纪要等内容,是经过审核和精炼后的正式信息,一般定期常态化,如美联储会议纪要等;口头沟通主要是央行领导通过新闻会、演讲、媒体采访等渠道与市场进行的沟通,这种渠道往往相对非正式,可能表达个人观点,但也可反映央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一般不定期,如美联储主席演讲等。3、新时期央行沟通面临的挑战。(1)防止沟通陷入“塔西佗陷阱”。研究认为,言行不一的货币政策无法建立可持续的博弈基础,将使政策负面成本上升,达不到预期效果。所谓“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丧失公信力后,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我国央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其沟通也面临“公信力”问题。央行的实际行动要与公众根据其信号形成的货币政策行动预期之间具有一致性。如果央行经常言行不一致,一方面将导致市场各方反应过度,增加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因失信于民而削弱央行政策的权威性。(2)沟通对象发生变化。一方面,央行沟通对象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前央行主要以面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沟通汇报为主,现阶段,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受众主体更为多元化,央行沟通的对象涵盖金融市场参与者、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另一方面,沟通对象的知识层次不断提升,更加深层次地参与金融市场。良好的沟通可以降低央行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程度,最终为央行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提供必要条件。但同时各层面受众的知识层次、运用信息的能力有较大差别,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形成有效预期,是摆在央行面前的重要课题。(3)传递媒介发生变化。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信息传播速度上实现了实时、实时传递。二是信息者、传递者和接收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信息传播辐射面不断扩大,公众由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传递信息、信息、参与互动。三是形成了一些经济金融方面的意见领袖,其可对舆论引导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对央行沟通效果带来了不可知与不可控因素。(4)央行沟通面临跨国溢出效应。王博、刘翀(2016)对央行沟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决定对汇率市场的影响力度极小,且不显著,远不如其他金融市场效应强。一方面,汇率市场的投资主体是境外投资者,相比境内投资者而言,获取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央行沟通主要采用中文沟通,这就给境外投资者正确理解沟通事件中含有的政策意图带来了难度。
二、中央银行沟通的国际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
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央行在与市场沟通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以下对发达国家央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梳理,并与我国央行进行比较。1、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开会议纪要。美联储每年召开8次议息会议,会后简短声明,声明的内容包括货币政策决策、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未来货币政策取向;一般在议息会议后3周公开会议纪要,展示美联储委员对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看法、投票结果等内容。欧央行每月召开2次管委会会议,分别讨论近期货币政策以及央行其他事务,其中议息会议召开当天召开由欧央行行长出席的新闻会回答记者提问,通报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对货币政策的评估等内容,议息会议结束后的1个月内会议纪要。英格兰银行按月召开会议,会后公布新的货币政策决定,半个月后公布会议纪要,基本囊括所有会议细节。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月召开2次例会,1个月后会议纪要。2、向国会报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美联储每年向国会提交2次货币政策报告,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做证词,向国会详细报告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就年度、半年度货币政策决策进行说明。欧央行每年以年报形式对欧洲议会做出公共声明,欧央行行长每年至少4次在欧洲议会作证词,并对欧洲议会成员问询做出回复。日本银行每年向日本国会提交2次货币政策报告,报告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日本银行行长就金融政策方面回答国会质询。3、定期披露经济金融数据和重要研究报告。美联储每周公布货币存量、利率、汇率等金融数据,按季非金融部门债务、居民债务等数据,每年8次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褐皮书”,披露各地联储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美联储重视研究成果,2018年在官网工作论文89篇,旗下的纽约联储还设有自由街经济学博客,专门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美国经济、金融科技等多方面。欧央行定期披露经济金融统计数据和报告,并以《货币政策月刊》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欧元区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制定依据数据等信息。欧央行每月《研究手册》,并在官网设置工作论文专栏,刊登欧央行员工的研究成果。英格兰银行按月利率、汇率、金融企业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金融数据,按季通货膨胀报告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值、国债回购数据等,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4、公布高层演讲内容。美联储主席及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不定期通过高校讲座、国会作证等各种渠道向公众发表演讲,阐述其对经济金融各种问题的看法,引导外界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欧央行高层利用媒体采访、公开讲座、参加论坛等多种渠道与公众交流货币政策,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相关决议形成后召开会向公众传递政策信息,引导公众预期。日本央行通过官方网站不定期公开高层讲话内容,并公布高层参与活动的时间表。5、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更加注重前瞻性指引的作用一是开放式前瞻性指引,仅对未来政策利率路径提供定性的描述,不给出明确的政策转向时间。美联储2008年底降低基准利率至零水平并宣布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极低利率水平,以引导微观主体进行消费和投资。欧央行2013年7月宣布欧元区主要再融资利率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0.5%水平不变,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2015年1月,欧央行宣布退出QE,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再融资利率在较低水平。日本银行自2010年10月起一直维持开放式指引,其宣布在实现价格稳定之前,仍将保持零利率政策。二是基于时间的前瞻性指引,明确给出货币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美联储2011年8月起采用基于时间的指引,宣布至少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到2013年中期。英格兰银行2017年11月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称未来三年央行可能会有两次以上的加息。三是基于状态的前瞻性指引,明确可能引发货币政策变化的经济指标门槛。美联储2012年12月使用基于状态的指引,宣称只要失业率保持在6.5%以上,通胀不高于2.5%,将维持0%~0.25%的低利率水平。英格兰银行于2013年8月宣布维持0.5%的超低基准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至失业率降至7%以下。6、我国央行沟通经验做法我国央行从形式上目前已基本涵盖上述沟通方式,业已形成一些好的沟通做法。一是目前我国央行按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截至4月末已召开84次会议,但召开时间并不固定,且未公布时间表。二是从货币政策例会新闻通稿内容看,多为原则性表述,与其他央行会议纪要相比,对数据的深层次解读较少,所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对公众预期的影响有限。此外,行领导对外重要活动等虽在官网公布,但均为新闻稿并非全文。三是多数内容只有中文版。上述发达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决议、会议纪要、演讲等内容,都有英文版本,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国际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关注我国央行的政策取向,因此演讲、新闻通稿等语言有必要更多元化。四是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前瞻性指引框架,只有对货币政策基调“稳健”“稳健中性”的沟通,市场难以根据此种表述形成预期。
企业纵向合并的封锁效应诠释
【论文关键词】企业合并;经济分析;反垄断法
【论文摘要】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过于倚重市场份额,忽视其他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在使用买方力量、封锁效应等概念的时候没有弄清楚其真实的含义;使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等似是而非的经济概念;没有认识到市场细分等经济现象的存在。本文以商务部公告的案件为基础,对企业合并反垄断审查案件中经济分析概念和方法的使用进行深入地探讨。
自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至2010年6月底,商务部反垄断局立案受理了企业合并审查案件140余件[1],其中经审查后决定禁止的合并以及附条件批准的合并共7件[2]。按照《反垄断法》第30条的规定,商务部反垄断局对外公告了全部7个案件的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考察所有这些公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企业合并案件的反垄断审查方面已经逐渐进入角色,审查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审查仍有不少疏漏之处,尤其在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一、市场份额高能否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划等号
在企业合并的反垄断审查中,市场份额无疑是反垄断审查机构最为倚重的因素。例如,在“英博公司收购AB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唯一理由是:“此项并购规模巨大,合并后新企业市场份额较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3]。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认为:“从横向看,此次交易很可能会对中国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审查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市场份额的最大意义,仅在于它为市场份额低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港。当反垄断审查机关发现企业合并后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低,则可以断定其完全不具备控制市场的可能,可以批准其完成合并了。因此,使用这一指标,有助于反垄断审查机关提高审理案件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市场份额比较高的时候,市场份额则仅具参考意义,反垄断审查机关必须进一步考察市场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最终判断。
小议企业封锁效应的经济问题
【论文关键词】企业合并;经济分析;反垄断法
【论文摘要】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过于倚重市场份额,忽视其他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在使用买方力量、封锁效应等概念的时候没有弄清楚其真实的含义;使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传导”等似是而非的经济概念;没有认识到市场细分等经济现象的存在。本文以商务部公告的案件为基础,对企业合并反垄断审查案件中经济分析概念和方法的使用进行深入地探讨。
自2008年8月《反垄断法》实施至2010年6月底,商务部反垄断局立案受理了企业合并审查案件140余件[1],其中经审查后决定禁止的合并以及附条件批准的合并共7件[2]。按照《反垄断法》第30条的规定,商务部反垄断局对外公告了全部7个案件的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考察所有这些公告,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反垄断审查机构在企业合并案件的反垄断审查方面已经逐渐进入角色,审查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审查仍有不少疏漏之处,尤其在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一、市场份额高能否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划等号
在企业合并的反垄断审查中,市场份额无疑是反垄断审查机构最为倚重的因素。例如,在“英博公司收购AB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唯一理由是:“此项并购规模巨大,合并后新企业市场份额较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3]。在“三菱丽阳公司收购璐彩特公司”案中,反垄断审查机构认为:“从横向看,此次交易很可能会对中国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审查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市场份额的最大意义,仅在于它为市场份额低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港。当反垄断审查机关发现企业合并后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低,则可以断定其完全不具备控制市场的可能,可以批准其完成合并了。因此,使用这一指标,有助于反垄断审查机关提高审理案件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市场份额比较高的时候,市场份额则仅具参考意义,反垄断审查机关必须进一步考察市场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最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