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4:46: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特色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评选工作方案
为深入推进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实施“去极端化”宣传教育,繁荣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一乡(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创建,打造集传统、现代、民族为一体的市多元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情系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评选目的
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规范、延伸,持续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以“展特色文化,创品牌活动,炫风采”为主题,不同方面展示市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不同层次展现市地域人文风貌,不同角度展示市优秀文化传统,为市“文化名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评选范围
市辖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举办的具有本地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主题文化品牌活动。
三、评选时间
红色文化传承社区营造实践研究
摘要: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国家公务员小区,留存着我国早期城市建设、人居生活环境的岁月印迹,可以说感受百万庄小区的沧桑变化,就能感受到70年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变迁,这里凝聚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百万庄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里程碑。本文通过分析百万庄小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其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并对百万庄小区的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人居环境的社区营造工作提出策略和思路,以期为同类型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社区营造;百万庄小区
1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文化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文明进程中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独特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①。2020年8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将“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与标准的组成,反映了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地位,也对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如何保护、传承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指明了方向。
2百万庄小区的红色文化基因与历史文化价值
2.1基本情况
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长白山区域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然后分析了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市场营销4P理论从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定价、旅游商品促销和旅游商品营销渠道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
长白山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旅游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与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作为长白山特色资源重要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长白山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现状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除了土特产品外主要是玉石、玻璃、玛瑙材质的首饰,桃木、杏木雕琢的辟邪小挂件,俄罗斯套娃和韩国的工艺品,根雕、木刻、树皮树叶粘贴画和浮石盆景,旅游纪念章、长白山纪念邮票、名信片、印有长白山图案的背心、手帕、关于长白山的书籍、音像制品等。这些旅游商品中基本没有体现长白山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因此有必要研究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二、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群众文化工作要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我局2014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我区群众文化工作将以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标杆,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力开创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1.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全区各镇、街道全面建成200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均建成100平方米的文化室。
2.做好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按照部颁一级馆的标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镇、街道文化站按照省级综合文化站评估标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3.加强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建设。各镇、街道图书馆分馆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积极开展读者活动,年度开展优秀读物推荐和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二、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
摘要:红色文化与旅游已渐趋融合,基于红色文化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重点研究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二者的耦合机制,通过分析红色文化对旅游富民的推动和建设作用,以及经济增长下如何反向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双向促进。同时为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深度融合提供建设性意见,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民俗旅游”“红色+生态旅游”“红色+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调查研究
摘要:文章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调查主体,调查发现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相融合、“互联网+文化”、特色文化社区、提供精准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存在资金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土地资源紧张、设施利用率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未延伸到自然村等问题。为加快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应在以融资解决土地问题,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综合实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促互进、加强需求服务机制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建设、深度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等措施。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西山区
1引言
云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期存在“重建轻管、建用脱节、效用不高”等问题,政府积极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的“昆明模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是指从政策措施、服务项目、投入资金、服务队伍、监管考核5个方面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系统分类“打包”,做到“有设施、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自实施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项目,其中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西山区是昆明市下辖的五个城区之一,总面积881.32平方千米,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区。截至2017年,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辖10个街道,居住着彝、白、回、苗、纳西、壮、哈尼、傈僳、满、蒙古等25个少数民族。[2]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的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非常浓厚。西山区因势利导,成功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同时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较大的差距。
2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2.1西山区“四馆”建设情况。2012年昆明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昆明市县(市)区“五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昆明市14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五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科技馆,五个开发(度假)园区至少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两馆”,即图书馆和文化馆。[3]2.1.1文化馆。西山区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为4,912.2m2,其中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占总使用面积的70%,并于2010年、201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4](1)文化馆功能布局。影视放映厅面积153.6m2,主要播放各类优秀电影、电视和宣传片;西山区老年大学主要负责对全区老年人进行培训、讲座、艺术教育、健身;文化馆小剧场是文化馆面向大众,以文艺表演、排练为主,辅之以论坛、讲座、会议等功能的专业剧场,是西山区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和精品荟萃、人才聚集的百姓大舞台;群众健身空间是西山区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的主要阵地。(2)免费开放服务。馆内常设的免费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瑜伽培训班、排舞培训、合唱队培训、书法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月一场广场演出和露天电影、馆办文艺队排练,每周服务群众达1,100余人次。同时,结合总分馆制建设,搭建以区级文化馆为总馆、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以社区文化室(文化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上下联通、资源共享、有效覆盖、服务联动”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1.2图书馆。西山区图书馆于2010年3月搬迁至西山区一中学校图书馆,实现馆校结合,并于2010年3月31日对外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4,500m2,藏书19万余册,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自习区五个对外窗口及宣传辅导室、过刊过报储存室、剔旧书库等多个功能室,座席500余个,每周对外开放时间达56小时。然而西山区自从发生“301”事件和民通小学踩踏事件以后,区一中便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不被允许进入,严重挫败了读者读书的积极性。既然读者走不进去,就让图书走出来。区政府提出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开展一系列送书活动。区图书馆将书籍搬到有需要的部队、企业、社区、学校以及机关单位等,相关单位自行开辟出一块空间来摆放书籍以及设置席位供读者阅读,并配备图书馆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书籍以及与区文体局就书籍相关事项进行对接,确保图书及时维护更新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区政府在图书馆总馆基础上下设分馆。通过下设诸多分馆,为分馆提供书籍、器材等相关资源,确保西山区群众需求全面覆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满足读者对知识文化的需求。2.1.3博物馆。博物馆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西山区以国家注册博物馆“滇池博物馆”为核心,打造西山区滇池博物馆。博物馆以自然滇池、人文滇池为主要内容,与古今昆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利用多年积累的与滇池和昆明城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藏品,通过化石、标本、文物藏品展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将滇池的自然与人文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不仅可填补西山区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更可打造西山区乃至昆明市、云南省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西山区已完成滇池博物馆陈列布展大纲的编撰工作,建设资金已列入2018年西山区级财政预算,博物馆的建设亟待解决。2.1.4美术馆。目前,西山区没有公办的艺术馆,只有数个民办或企业办的美术馆,其中最杰出的是云隐西山•艾维美术馆。作为云南省第一家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民营美术馆,艾维美术馆由艾维投资集团全资新建并投资运营,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多功能、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其艺术展览包括传统书画、版画、雕塑、陶瓷艺术精品以及艺术大师在世时展览的部分海报、真迹作品等,并已举办多个精品展览活动,其中“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更是创下日观展人数7,000人次的纪录。目前,西山区尚无体育馆和科技馆,但民办或企业投资建设的美术馆弥补了西山区公办美术馆的空白,也是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公共文化的典型示范。2.2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较高。2017年,西山区10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05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门率达100%,完成展览、游园、培训、演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1,600余次;文化站均衡配置文化资源达5类29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6类25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达80%以上。(2)举办多场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西山区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全年共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2,600多场,推出了“图书五进”“西山文化大讲堂”等多场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演出,服务观众近30万人次。(3)加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2017年,区图书馆采编新书9千余册,新增2个图书流通点,全年馆外流通点流动图书1万余册,推出《新书介绍》7期;开展全民阅读、你挑书我买单、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等10余次系列活动;区文化馆继续推行延时服务措施,周开放时间达到72小时,全年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2.3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到位率100%。2017年西山区应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752万元,实际投入资金755.35万元,整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到位率已超过100%。(2)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逐年增加。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14元,昆明市规划到2020年实现人均经费20元。2017年之前,市级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费用的10%,区级承担90%;但自2017年起,4个主城区(包括西山区)将不再享受市级10%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区政府承担全额经费。(3)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直接划拨到区文体局,共计700万/年,其中300万经费由区财政直接划拨给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30万,由文化站和分管领导进行自主分配,区级标准是5万/街道,2万/社区。此外,剩余400万经费中的20%作为区里大型文化活动经费,其余经费都落实到街道办事处,主要用于两方面。第一,用于特色文化申报。每年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设计活动,将活动方案做成一个系统材料进行申请,审核通过的项目会得到一定的补贴;第二,用于普通活动的开展。每年西山区、街道办事处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这一部分经费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包括服装、器材、场地费等。2.4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考核情况。“人少事多”是机关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西山区文体局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第三方属于企业性质,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根据区政府年初对资金落实率100%和项目完成率80%制定的详细标准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第三方根据区政府标准对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使用流程进行考核,检查经费是否按照第一季度25%,第二季度50%,第三季度75%,第四季度100%的使用流程,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区文体局。②对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是否免费开放以及每天开门情况进行考察。第三方工作人员定期到文化站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考察并反馈给文体局。西山区文体局根据第三方反馈的信息进行半年一次考核,结合季度考核对资金进行重新分配。
街道开展楼道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居民群众的力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营造社区宣传舆论环境,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涵,提高居民素质,让楼道文化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活动阵地。
二、成立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街道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于素华担任,各社区也要成立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区文体局工作计划
1.继续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以中远郊乡街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每一乡街都建有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每一村屯、社区都建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齐活动中心及活动室内部所需设备,使全区所有乡街、村屯、社区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达到国家先进文化区标准。
2.坚持创新打造*文化新品牌
在巩固“*文化大篷车”品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一是以和谐广场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广场文化资源,精心扶持建设具有*特色的广场文化,力争在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活动中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二是充分利用丁香湖公园这一特色资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在丁香湖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创办*文化讲坛。以文化大楼多功能厅为载体,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服务百姓大众为理念,创办*文化讲坛。利用文化讲坛进行各种文化讲学及交流,提高全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并将其打造成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3.以建国六十周年为背景,全方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民政局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措施
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长。认真落实《中共大区委大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委发[]8号)文件精神,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大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精品创作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地区特色文化项目培育等,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知识普及,切实把大区文化事业推上新台阶。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打造“文化功能休闲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城乡文明,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努力为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使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提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综合实力;丰富各类文化产品,目标任务: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入手。打造文化精品,提高文化对外交流水平;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系,增强竞争力,提高生产和服务能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全市先进、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管。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事业与城市建设、商贸、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建成独具特色的市主城“文化功能休闲区”为我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牢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半年度市宣传思想小结
县宣传思想工作依照“夯实基础,年上半年。彰显活力,创立品牌,构建大宣传格局,树立大县宣传形象”工作定位,扎扎实实抓工作,轰轰烈烈搞活动,解放思想促发展,凝心聚力创品牌,达到科学理论三入脑,新闻宣传三围绕,精神文明创建三到位,公共文化建设三推进,特色文化三提升”五个三”工作效果,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深入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紧扣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做到“科学理论三入脑”
1、抓好中心组“5+1”理论学习,促科学理论进领导头脑。每月安排一个课题集中学习一次,每月编印一份领导学习参阅,每季推荐一批读书书目,中心组成员每季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每年精心准备好一个专题讲座;此外,各成员每半年下基层宣讲一次。我县把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使领导干部掌握党的基本理论,运用党的基本理论,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2、抓好学习型机关创建,促科学理论进干部头脑。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党校建设,以基层党校为载体,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全县广泛推行“站
三分钟讲台”活动,各单位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安排一位干部上台讲三分钟课。围绕回答和解决“问题”,举办全县“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追赶与跨越”“金点子”主题调研活动和“看成就、议发展”征文活动。
3、抓实理论常下乡活动,促科学理论进群众头脑。在县电视台开设“社科讲堂”,邀请县内党史、社科专家讲课。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深入基层宣讲,把科学理论送到田间地头和干部群众之中。各乡镇和村组建立理论宣讲员队伍,针对群众提出的难点、节点问题及时解答,释疑解惑,理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