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0:27: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计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基础

风险基础审计论文

[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高度风险社会的需要,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产生了一种名为“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Auditing)的审计模式,并在“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本文拟在研究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审计实践,向各位同行介绍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基本程序等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

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一方法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各种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主要运用了我国的孙子兵法中诸如“凡事予则立”、“仗不打就赢”等思想,即由上而下,由宏观而微观,用评估的方式对财务报表加以评价,预先决定客户的重大性范围和目标。在具体审计时,它把审计基础工作大量地放在对客户营业过程的调查,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测试,并对财务报表和客户的操作程序、审计环境等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上,从而使期末需要审查的结果,在期初和期中得到判断。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观察、分析、评估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做到仗还未打,已有八分胜券。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

二、风险因素分析

注册会计师要想明了审计活动所面临的全部风险,首要任务便是寻找与审计自身活动和环境相联系的风险因素。这点在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在现时证券市场发展阶段,注册会计师也不会去假设这种责任。因此,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对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缺乏了解。但证券市场已发生的多起审计案件应当使我们警醒。注册会计师必须明了可能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使制订的审计计划更为有效,这样的审计结论更为可靠。除了遵循职业道德、审计技术和方法外,注册会计师还必须关注以下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因素:

查看全文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论文

【摘要】2006年2月15日,注册师协会了48项审计准测,标志着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形成。而新审计准则体系与旧的审计准则体系相比,其审计模式基础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本文从风险审计模式的三种类型入手,结合对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分析,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而新审计准则是建立在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审计模式是审计目标、范围和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它回答了审计应从哪里下手、怎样着手进行审计以及进行审计的时间等。随着的,审计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根据审计切入点的不同,审计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账项导向模式、制度导向模式与风险导向模式。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编制与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能在源头上把握被审计单位发生舞弊及错误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又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以及改良风险导向模式。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所谓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引入了风险测试,提出了从风险点切入的审计策略,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测试,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制度导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而且其固定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是相对客观的量化方式。

查看全文

数据基础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又一革命

数据基础审计是一种崭新的审计方式,它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相对于传统的帐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在电子信息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手段,从而引发了审计整个业务发展过程的彻底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了审计的思路

数据基础审计的出现,最显著的效果是使我们广大审计人员冲破了“就查帐而查帐”“就事论事”的微观审计思路,从传统审计的束缚中彻底解放了出来,督促我们真正从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出发,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观察、解剖审计对象,更进一步把握被审计对象的总体特征,抓住问题的症结,使审计目标层次高了,重点更突出了。总之审计思路的拓宽,为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了审计内容

数据基础审计与以往审计方式相比,审计对象扩展为三个:一是电子数据;二是内部控制;三是信息系统自身。从审计对象的内容可以看出,数据基础审计不再单纯审计财务帐表和数据,也不孤立地去为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而评价内控制度,而且还包括了信息系统自身的审计。审计内容不再是以财务帐表和内控测评为重心,而是以电子数据为直接对象。其审计的空间和视野既包括财务数据,也包括非财务数据;既有内部数据,也有外部数据。审计内容的更新,为深化审计质量和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变革了审计方法

查看全文

审计的理论基础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审计理论基础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查看全文

民间审计制度基础比较论文

[摘要]德国财务舞弊事件较少,是因为有健全的民间审计制度。我国同德国相比,民间审计制度基础-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金融制度和会计制度有很多的相同。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中国和德国都是二元公司治理结构。从中德民间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比较,德国民间审计的行业管理和考试制度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民间审计;德国民间审计

近几年,美国先后发生了“安然事件”和“世通事件”等财务舞弊案件,国内也发生了“蓝田事件”和中“航油事件”等会计丑闻。但在欧洲德国,财务舞弊案件相对于一贯以监管严密而著称的美国要少得多。德国的经济名列世界第五,其贸易份额占世界贸易的10.5%,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证财务舞弊案件的很少发生,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会计监管的思考,尤其是民间审计监督。本文从中德民间审计的制度环境着手,通过中德民间审计的经济制度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会计环境比较,进一步的从公司治理层面对中德民间审计进行比较,最后就中德民间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制度上的异同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和德国民间审计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多的类似之处,德国民间审计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中德民间审计制度基础比较

(一)中德民间审计经济制度基础比较

德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市场经济(SozialeMarktwirtschaft),即经济过程基本上是分散的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国家只过问有效的竞争;发展经济既不完全采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也不能采取高度的计划经济制度,将市场的自由原则与社会公平结合。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顺利过渡。两个国家都是市场经济,但我国市场经济强调公有制为主体。

查看全文

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实务探索

[摘要]“提供以风险为基础的确认”是内部审计实务的核心原则之一。在这里,“以风险为基础”不仅指以风险为基础编制内部审计计划,而且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作业过程中,风险控制矩阵能够将目标—风险—控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内部审计作业中常用的评估工具。本文围绕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从计划、业务分析、评估和风险控制、测试有效性、报告五个方面,对风险控制矩阵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详细阐述;同时以案例的形式对基于风险的系统审计方法和基于调查的审计方法进行比较,期望能从实务层面对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以风险为基础;风险控制矩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新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流程的改善、运营成本降低以及经营管理的提升都将给保险业内部审计数据化能力的提升带来机遇。例如,近期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了“保险智慧审计平台”,包括“流程保”“内控保”等工具,“流程保”基于流程智能技术开发,工具能够读取系统工作流程中的电子痕迹和操作日志,运用全新的可视化手段直观地分析保险公司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情况。而传统的“手工线下”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可能会不太符合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发展态势,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当前所接触到的内部审计前沿理论与实践,包括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更多的是来自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解读受制于文化背景、理论体系、思考逻辑、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我们看到的仅是冰山一角,然而,支撑整个理论体系有效运作的基本原理、核心要素的掩盖和忽视,又会进一步制约在实际运行操作中的效果,以及新技术、新工具价值和能力的发挥。因此,本文仍然回归于内部审计基本原理——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由于数字化、智能化等工具在实践中运用较少,为了更便于理解,在某些方法的解释上可能仍使用传统的方式。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工作方式、手段的改变,从而提升效率,并没有改变支撑整个理论体系有效运作的基本原理,因此,这并不影响对内部审计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概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本文参考了一些行业实务方法,从审计业务作业流程上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例如,世界第五大保险集团英杰华集团(AVIVA)将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方法遵循一种基于风险的方法,关注对业务重要的内容。识别被审计领域关键的固有风险,并与企业目前所依赖的减轻风险的关键控制措施相平衡。风险和控制矩阵映射和评估了关键风险和控制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控制框架中的任何差距或薄弱点。对关键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以达到内部审计对实际(剩余)风险暴露水平的评估。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审计流程,从高层级的年度计划开始,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和选择年度计划中要包括的审计任务。每一个审计任务的执行通常包括业务计划、业务分析、评估风险和控制、测试有效性、报告和评级五个阶段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风险控制矩阵在整个作业流程中的作用。风险控制矩阵是风险控制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风险概率与影响的方法,用来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17)执行指南中也列明了:编制风险控制矩阵,或者复核现有的矩阵都是内部审计师用于识别可能影响被检查领域或过程的目标、资源、运营风险的常用工具。风险控制矩阵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确定目标和阻碍实现目标的风险;确定风险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其影响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对重大风险的适当应对(如接受、分担、转移、减轻或避免);确定用于管理风险的关键控制;评估控制设计的充分性,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对控制效果进行测试;对被视为设计充分的控制进行测试,以确定它们是否按预期运行。

查看全文

当前我国实务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风险基础审计兴起的背景;风险基础审计的优势;风险基础审计的局限性;我国在实务中应该慎言风险基础审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经济因素、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技术因素、审计职业界的不懈追求也促进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强化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效率观念、风险基础审计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有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尚不完善、对执业的审计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兴起的各种背景。然后,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最后,文章联系我国的审计国情,提出目前在我国审计界应慎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观点。

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也即风险基础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一、风险基础审计兴起的背景

1.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审计期望差距(expectationgap)即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执业界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存在差异。审计自产生至今,始终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使审计人员常常“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G.J.Benston)。因此,审计界积极探索解决审计期望差距的途径,导致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2.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经济因素。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在于不当分配审计资源,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于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推动,“一个使得审计人员计划并有效成功执行的审计概念”(斯迪威(ManinC.Stilwell)和艾利奥特(RobertK.Elliott)描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便应时而生。

查看全文

审计理论基础研究论文

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软件、硬件、网络、通讯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IT已迅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审计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审计理论大厦的跟脚、支撑点,在IT环境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内涵、外延、认定标准等都得到了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为审计理论的充分发展、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IT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一)多元网络性

作为审计理论的根基,审计理论基础在IT环境下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和加固。信息技术学、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以及与审计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多元性的审计理论基础网络组织。而构成审计理论基础的各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则是这张网上的各个结点。审计理论基础的不断扩张、膨胀,意味着审计理论获得了更充足的理论养分,得到了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

(二)动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观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完善,审计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在充分汲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掘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IT环境下的陈乏的、过时的理论。并且,审计理论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趋势,同时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也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审计理论基础,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查看全文

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审计理论基础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查看全文

风险基础审计研究论文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

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一方法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各种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主要运用了我国的孙子兵法中诸如“凡事予则立”、“仗不打就赢”等思想,即由上而下,由宏观而微观,用评估的方式对财务报表加以评价,预先决定客户的重大性范围和目标。在具体审计时,它把审计基础工作大量地放在对客户营业过程的调查,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测试,并对财务报表和客户的操作程序、审计环境等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上,从而使期末需要审查的结果,在期初和期中得到判断。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观察、分析、评估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做到仗还未打,已有八分胜券。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

二、风险因素分析

注册会计师要想明了审计活动所面临的全部风险,首要任务便是寻找与审计自身活动和环境相联系的风险因素。这点在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在现时证券市场发展阶段,注册会计师也不会去假设这种责任。因此,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对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缺乏了解。但证券市场已发生的多起审计案件应当使我们警醒。注册会计师必须明了可能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使制订的审计计划更为有效,这样的审计结论更为可靠。除了遵循职业道德、审计技术和方法外,注册会计师还必须关注以下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因素:

1.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因素。主要有:(1)竞争激烈的行业;(2)迅速增长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3)大量营业失败存在并且衰退的行业;(4)国家化趋势的行业;(5)政治、环境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行业法律限制(如扩张限制、生产限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