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方法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1:2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计方法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土资源审计方法论文
近几年,我国国土资源领域案例频发,如何加强对国土资源的监管,促进其规范管理,依法经营,已成为土地资源专项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省审计厅高度重视,安排我处于2007年6月5日至7月6日,对某市本级(含1个行政区、2个经济开发区)2006年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就地审计。审计查出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4306万元,截留、坐支、挪用应缴财政土地出让金16802万元,低价出让土地、少收土地出让金5735万元等诸多违纪违规问题,关联单位部门几十个。省厅适时移交省国土资源厅、某市人民政府处理,促进了国有土地出让金及时足额征收,该审计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审计项目。
土地出让金专项审计实践告诉我们,做好土地资源专项审计工作,要重视抓三点:
一、从土地档案入手,检查其审批的合法性
土地档案是行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纪录,其承载着土地的前期批复情况、审批过程和宗地的全部信息。土地前期批复情况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出让合同中出让金的额度,从而得出超越划拨目录范围划拨土地、出让合同价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价、分摊面积错误而减免地价、降等降级减免地价、减少面积而少计出让金、应“招标、拍卖、挂牌”而未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违规交易土地等问题。同时也能对国土部门的程序设立、内部控制及有无人为因素改变土地要素的行为做出评价。对档案中记载的审批过程予以关注,重点关注国土部门的会审意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领导批示或指示、相关协议和承诺等资料。从国土部门的会审意见中发现国土部门存在的降低标准低于最低限价出让土地、甚至零地价出让土地、不符合出让条件仍出让土地、超范围划拨土地等问题;从政府部门出台的一些与国家土地法律法规相悖的文件或会议纪要和政府领导批示中,发现政府部门行政干预土地市场、违法违规批地的问题。
二、深入相关部门和实地,检查土地利用的真实性
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有意识获取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外部信息,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和谈话等方式获取。然后将外部信息与土地档案进行汇总分析,从中发现疑点,再深入相关部门和实地进行调查。首先,深入发改委和规划部门,取得审计年度内的土地利用方面的全部批复资料,与从国土部门取得的土地审批资料相比较,对于已办立项或规划但没有在国土部门办理用地审批的土地,经到现场勘察后,若是已经用地,基本可以确定属于违法用地。其次,深入实地,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临时性用地,调查其是否建设了永久性建筑和已过临时用地期限土地仍闲置未复垦;对以出让或划拨形式取得的土地,检查其是否有私自转让、改变用途、改变容积率和面积不实等问题;通过现场走访,调查是否存在没有办理用地手续违法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
摘要:国有企业业务经营大规模、复杂化、资产重组日益频繁、股权转让活跃及经营风险加大等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统一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改进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是当前及今后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国有企业依然存在着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财务信息失真、企业行为失控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而推动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与内部审计的形势,健全国企内部审计制度,是当前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审计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及下属全资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下属单位及部门领导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企业和个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等方面。
不同于西方的内部审计产生于公司多层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我国内部审计的建立多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烙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抓住企业改革的机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企业中有地位、有威信;而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机构被撤并,人员被分流,还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偏少,没地位、没作为,虽有若无,不起作用。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两极”分化严重。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从内部审计的理论、组织、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从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运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方面的审计探讨了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与方法,提出了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重点内容;方法
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应是对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运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审计。笔者试对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及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
(一)申报立项审计
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做好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概预算的审计评审。一方面审查立项的可行性,即申报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背景是否真实,建设条件是否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地理和环境)、调优经济结构、技术经济支持能力、社会发展实际、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无虚假、重复申报立项的问题,有无随意、盲目申报立项,有无违背科学规律、忽视和谐发展和长期发展、造成效益低下的问题,是否存在项目半途而废、损失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审查项目概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即是否体现科学、可行和节约的原则。涉及工程建设的还应审查工程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合规、正确,包括内容是否完整,所依据的设计资料、设计图纸及变更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做到切合实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概预算定额与标准是否合规,套用是否正确,有无高估冒算等现象,取费基数与标准是否正确,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是否正确等[1].
银行利率内部审计方法论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不断加大。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利率风险管理手段也逐渐被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在方法上,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特点,即非现场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为主。本文意在揭示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方法这两个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证券公司计算机审计方法论文
在对证券公司审计中,我们运用通审(人寿版)软件,成功导入证券业务数据并利用软件的汉化编程功能编制模块开展审计,在查出透支占用保证金、一对多开户、违规以代购国债名义回购融资拆入资金为客户配资或账外自营形成风险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审计准备阶段的数据转换
1.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使用软件:证券公司业务使用的是恒生证券交易系统软件,业务数据分三个库,即CUR(归档库)、HIS(历史库)和RUN(当前库)。
2.索取恒生软件数据字典,了解每张数据表核算内容,根据审计需要,选取了所需的35张数据表(主要是资金流水表、股票代码表、资金账号与证券账号对照表等)。
3.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选取的以上35张表的文本格式的电子文档(通审软件支持的格式)。
4.按照通审(人寿版)数据转换步骤,根据恒生软件数据字典结构逐张导入并录入选取的35张数据表对应的数据结构(一人录入,其他人引入即可)。导入完毕,账表审计即显示35张表名称及内容。
审计哲学的实事求是探讨论文
摘要:审计属于社会活动的范畴,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遵循着同样的社会规律。但是,日常的微观审计往往忽视审计哲学的研究与作用。审计同样需要哲学,审计哲学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原则不仅是实现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审计监督的内在要求,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审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长期以来,审计是否需要哲学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观、方法论不可或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文尝试以此论述实事求是在审计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一审计需要实事求是的哲学审计是查账的具体活动,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两者的确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审计机笨成立的历史不长,从1984年建立审计机关至今也不过才20年左右,审计没有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系统理论。从理论形态上划分,审计学目前主要还是应用型理论,而不是抽象型理论。
应用型理论天然具有经验主义的一面。审计机关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规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几次大规模的机构调整和改革,审计人员编制受定编限制,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这样就使审计机关忙于具体的审计事务,无暇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应当说,一方面审计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审计历史较短,经验积累有一个过程,难以形成丰蕴的经验;另一方面,审计任务繁重与人员少的矛盾,使审计理论准备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理论化、系统化的审计经验也严重滞后,显得理论苍白无力。1995年,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了什么是审计的大讨论,就审计的定义问题专门在山东青岛召开有关专家会议讨论。此次讨论,把审计的定义表述为: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但仍然缺乏审计哲学的研究,缺乏审计方法论的探索是个重要原因。审计基本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从审计本身的职能和特点上去考虑,但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审计哲学最科学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一旦和审计相结合,审计就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为之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审计监督职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往今来,千篇一律的审计是不存在的,审计职能是在“变”与“不变”之中运动发展的。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由于在审计基本问题上的模糊认识,理论滞后,使审计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企业改革,两权分离,特别是股份制改革,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同志就提出,审计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可是受传统审计职能是监督的观念影响,经济效益审计始终未能广泛开展起来。由于企业改革缺少了效益审计这一信息,未能很好地总结企业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审计人员在企业审计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改革遗留的问题。如企业普遍存在重体制改革轻内部管理的现象,虽然企业变为股份制的了,但光有一个“美丽的外壳”,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并没有提高。相反,公司关联交易虚增利润,“三会”形同虚设。对企业法人代表不是放权不够,而是监督不力。对此,如何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审计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是否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不少同志认为,审计领域要扩展,向“参谋”、“催化”、“服务”三个方面延伸,重点是经济效益审计。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从审计理论的构架来看,审计职能的转变,审计方法的创新,受制于审计理论的创新。审计理论结构有审计主体运行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体关系理论、审计运行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有一系列审计范畴支撑着。审计理论与范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理论与范畴能促进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超前或落后于形势的理论和范畴会阻碍审计的发展。不适应审计新形势的观念会束缚人们的手脚,极易形成不易改变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审计创新。审计如何与时俱进,成为每个审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审计哲学是审计理论的先导,是审计的指导思想。审计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才能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理论思考,才能着眼于新的发展。审计哲学的脊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审计的灵魂,是全部审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实事求是直接反映审计的本质审计的本质在于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查清事实来实现的。事实本身有本质和现象之分。审计首要任务是发现现象,查清本质,以审计定性和处理来实现审计的职能。实事求是的基本点就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在主体与客观之间实现统一。审计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查帐、算帐、询问、调查等活动,就是获取被审计单位这一事物的信息。
审计人员首先是感觉,进点被审计单位,了解概貌,得知组织机构、帐务处理流程以及单位外观的表现如建筑物、人员形象等。通过进一步查阅帐表,得知该单位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以及比例关系,审计人员获得了知觉形态。随着审计的深人,进而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审计人员的认识就进人到表象形态。审计人员通过整理材料、系统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对材料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得出其财务收支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的结论,审计认识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对此,凭感觉审计是不符和实事求是原则的。如一看到被审计单位发奖金,就产生怀疑,认为肯定存在违法问题。其实,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帐上“明来明去”,发放奖金履行了必要的程序,是符合“效率优先”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因此,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凭感觉审计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审计是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是审计对象这一事物在审计人员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相反。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原原本本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状况,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做到不先人为主,客观公正。这要求我们遵循着的认识路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不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正是一条实事求是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审计认定事实,但事实是动态的,又是有层次的,就是事物本质本身也是动态的,有层次的。因此,审计认定事实是不容易的。事实有现象与本质之分。审计必须通过财务收支的现象,发现其本质,而不能只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问题必须穷追不舍,查深查透,查个水落石出,才能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深化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次完成。
审计机关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审计机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首先就是要努力提高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认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将审计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之中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审计工作面临的宏观形势和任务,进而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总体要求;切实理解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特征;明确审计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目标和方向,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总揽全局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明确审计工作与科学发展大局的内在联系,找准审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狠抓落实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将审计工作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
科学发展观审计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审计机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首先就是要努力提高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认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将审计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之中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审计工作面临的宏观形势和任务,进而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总体要求;切实理解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特征;明确审计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目标和方向,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总揽全局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明确审计工作与科学发展大局的内在联系,找准审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狠抓落实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将审计工作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
管理会计基本评价论文
摘要: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并不理想,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管理会计的变革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在内容上重新整合,三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四要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关键词:管理会计;运用;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阐述以下两个评价。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中运用的基本评价
(一)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多年来,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从应用的内容上看,处于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尚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应用效果来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企业也就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
(二)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审计理论方法研究论文
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仅是因为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还在于它有助于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