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6:4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遗传学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遗传学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遗传学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广、难点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难度大、缺乏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目前遗传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遗传学;问题;对策;教学改革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学科,遗传和变异是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1]。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系统完整且发展迅速的理论科学,遗传学研究对探索生命本质、不断推动相关生命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遗传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育种过程中以及人类遗传疾病的防治方面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遗传学是生命科学、动植物生产、食品科学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向高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遗传学课程,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专业人才。
1遗传学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
遗传学课程具有高等学校课程专业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典型特征。在教学方面,遗传学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因而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的扎实铺垫才能学好这门课程。遗传学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尝试改良动植物品种,直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随着细胞学和胚胎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细胞结构以及细胞活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授精及细胞分裂)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遗传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领域,与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医学领域,遗传学技术可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筛查和生物制药等;在农业生产方面,遗传学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在科学研究方面,遗传学技术能帮助人们探究人类的起源、揭开生命的奥秘。遗传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整合和新研究方向的深化与开拓具有重要意义[1]。学习遗传学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理解当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遗传学的应用前景。扬州大学农学院在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遗传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将遗传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和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二年级上学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现对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本科生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遗传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解读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方法
摘要:遗传学,作为生物重点教学内容,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本文以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立足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应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内容,掌握遗传学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就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趣味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遗传学是生物学科的重点、难点知识。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利用教学工具,将导入环节变得趣味化,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与遗传有关的现象应用到课堂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游戏,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例如,教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DNA研发的过程转变成一个小故事,应用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听说过DNA吗?你知道它的研发过程,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吗?DNA最早是在1869年是由德国生化学家米歇尔发现的。米歇尔在作博士论文时要确定淋巴细胞蛋白质的组成,不想却发现了一种既不溶解于水、醋酸,也不溶解于稀盐酸和食盐溶液的未知的新物质。经过大量的实验与研究,这种物质被证实存在于细胞核里,于是定名为“核质”。后来,经过多名生物学家与化学家的研究,“核质”定名为“核酸”,也就是DNA[1]。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吗?让我们来阅读教材,了解它的作用与意义吧!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引进教材知识,辅助学生学习理解这一知识点。在趣味课堂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有趣,有效推动了遗传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微生物遗传学BOPPPS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缺少互动和反馈,学生学习效率偏低。结果导向教育(OBE)和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BOPPPS)教学模式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成为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观念。为提升微生物遗传学的教学质量,本文总结了在OBE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BOPPPS教学模式开展微生物遗传学教学的实践方法和经验,以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形成合作学习意识,达到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结果导向教育;BOPPPS模式;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genetics)是在经典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由于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具有动植物难以比拟的优势,在1930年以后的短短半个世纪,微生物遗传学实现了高速地发展,并且为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诊断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高水平论著和成果层出不穷,愈发彰显微生物遗传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1]。值得关注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缺少有效互动和反馈,因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普遍较低[2]。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尽快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结果导向教育)是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重点围绕学习成果产出并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活动[3]。在微生物遗传学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本课程将采用OBE教学理念,联合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教学法[4]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开展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培养深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BOPPPS教学法的要素
BOPPPS是教学设计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法,此教学法是基于认知过程和层次对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要素,分别为导入(bridge-in,B)、学习目标(ob-jectivesoutcome,O)、前测(pre-assessment,P)、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P)、后测(post-assess-ment,P)、小结(summary,S)[5]。
2OBE教育理念指导下微生物遗传学BOPPPS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医学遗传学临床适用能力教学研究
摘要:精准医疗模式需要临床医生掌握基因测序、数据分析等能力。文章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切入点,通过调整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遗传数据库查询实践、讲授基因测序报告解读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与基因测序公司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逐步引入精准医学的内容,不但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对精准医学知识的认识、运用和掌握,也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以期培养出更适应于精准医学要求的新时代医学本科生。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精准医学
得益于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二代基因测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生物学前沿技术迅速浸入医学领域,由此催生不同于传统诊疗模式的精准医疗模式的出现。其主要特征在于海量的基因测序结果与患者临床资料相结合,在分子水平对患者疾病进行分析,精确寻找发病原因和治疗靶点,从而对不同遗传背景的患者提出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这一全新的医疗模式代表着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精准医学正在各级医疗机构“自上而下”地推广与应用,但是临床医生对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尚缺乏深入掌握,因而对高校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2,3]。医学遗传学主要在DNA水平研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既是医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桥梁学科,其理论和实践与精准医学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经典的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重点包括单基因病的遗传及单基因病介绍、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等,为临床工作中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咨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精准医学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精准医疗的培养需求存在脱节,由此造成的弊端可能有:①学生工作后囿于传统诊疗模式,看不懂基因测序结果或者不能有效甄别基因测序结果的准确性;②钝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敏感性,工作后可能忽略了对新发现基因型或表型的首创性研究[4]。为此,我们尝试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切入点,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逐步引入精准医学的内容。目标在于通过将部分精准医学知识融入医学遗传学课程,提高临床本科生对精准医学知识的认识、运用和掌握,提升其在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识别、诊断能力,并加强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基础研究能力。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我校202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已修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
2教学改革的内容
大学农业专业遗传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遗传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常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农学专业遗传学试验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农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创新性实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更加注重学科的融合、动手能力的融合、综合素质的融合、知识和道德的融合[3]。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快速、多学科交叉融合较好的一门理论科学,其基本原理的发现与发展对于整个生物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其中,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内容,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与医学、生物学专业不同,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理论课程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多倍体诱导等相关内容进行的验证性试验,课程内容较为基础,课时较少,仅12个学时。同时,受学时不足和实验平台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种植、收集和处理,试剂的准备,仪器的调试,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均由实验准备员完成,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即可,上课过程简单,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兴趣。同时,现代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实验课的参与热情低。再者,由于遗传学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抄好报告册就能顺利通过,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标准,实验技能没有得到锻炼,使得实验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本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为地方农业院校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反哺理论课堂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设立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课时数的限制,目前本校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和压片技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涂抹制片技术、孚尔根核反应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个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顺序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实验技能。在进行实验课程的安排时,我们将其与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一致。例如讲授完植物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观察实验;而孚尔根实验则安排在细胞质遗传之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在笔者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理论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但是在实验课堂上却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学相对较为活泼。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反哺理论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显微镜观察时,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最终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的实验课教学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保障实验的顺利完成。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遗传学实验教学系统优化及实践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多个专业(农学、动物科学、园林园艺等)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遗传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广度和深度等层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遗传学的理论内容,同时遗传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遗传学实验教学环节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掌握遗传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实验设计以及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3-4],而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农科类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这就要求遗传学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5-7]。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新问题,对农业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①各农业院校中各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均大同小异,将“验证遗传学基础理论”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染色体操作实验以及经典的遗传学验证性实验为主,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内容相对较少;②学生基本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实验时目的不明确,单纯为做实验而做验,对实验的全局设计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统训练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环节;④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⑤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学效果;⑥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需要。
2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措施
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途径见图1。
2.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与整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原先设置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3大类[8-9],针对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先从实验内容上建立一个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大学农业专业遗传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遗传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常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农学专业遗传学试验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农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创新性实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更加注重学科的融合、动手能力的融合、综合素质的融合、知识和道德的融合[3]。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快速、多学科交叉融合较好的一门理论科学,其基本原理的发现与发展对于整个生物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其中,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内容,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与医学、生物学专业不同,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理论课程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多倍体诱导等相关内容进行的验证性试验,课程内容较为基础,课时较少,仅12个学时。同时,受学时不足和实验平台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种植、收集和处理,试剂的准备,仪器的调试,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均由实验准备员完成,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即可,上课过程简单,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兴趣。同时,现代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实验课的参与热情低。再者,由于遗传学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抄好报告册就能顺利通过,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标准,实验技能没有得到锻炼,使得实验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本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为地方农业院校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反哺理论课堂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设立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课时数的限制,目前本校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和压片技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涂抹制片技术、孚尔根核反应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个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顺序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实验技能。在进行实验课程的安排时,我们将其与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一致。例如讲授完植物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观察实验;而孚尔根实验则安排在细胞质遗传之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在笔者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理论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但是在实验课堂上却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学相对较为活泼。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反哺理论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显微镜观察时,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最终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的实验课教学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保障实验的顺利完成。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动物遗传学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遗传学基本定律及染色体理论外,还涉及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非孟德尔遗传、动物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动物的遗传操作等。课程理论性较强,难以理解,还有一些涉及遗传操作的知识,若没有完整的同步实验讲解,学生靠想象来理解就更难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们提出的知识难点,动物遗传学教研小组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因才施教,研究出一套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校科研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讲授好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除了具有广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学教研组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尝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专题讨论、微课制作、小电影、翻转课堂甚至申请了“MOOC”平台的建设。生动的教学形式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层的求知欲望,从而可以做到自觉自愿地探索求知,结合学生们的需求和学习特点,最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们在切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了视野,激发了求知欲和探索欲。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质量;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创新人才;自主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课以讨论课的形式
开篇在过去,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课程第一章都是绪论,主要介绍一门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章节及参考书目等。为了首先引起学生们对动物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研组将动物遗传学第一节课改为讨论课,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二,人类的进化史你了解多少?对课程作了简单介绍之后,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传记片电影《造物弄人》,这是一个特别的关于达尔文和他如何撰写伟大巨著《物种起源》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学生们了解了达尔文顶着种种压力,冒险撰写了《物种起源》的前因后果。活生生的人物故事胜过千百次说教。学生们被达尔文的科研精神吸引的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是:达尔文为进化的信念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出进化的动力在于生存竞争产生的自然选择。辩论总是正反两面的,为此课程又给出另外两个网上争论热点:第一,“进化论遭质疑史前文明有证据”。新西兰遗传学家Michael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一书中一针见血地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很多专家认为“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介绍了遗传学家、进化理论学家尤金•麦卡锡提出的“人类是黑猩猩与猪杂交结果的假说”(review.jschina.com.cn/system/2013/12/05/019527540_02.shtml)。给出论题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归纳后大致分四类:第一类观点是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先有鸡后有蛋,认为鸡是别的鸟类进化来的,所以先有了鸡才有蛋;而人也是由高等动物进化来的。第二类观点是认为先有蛋后有鸡。学生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鸡是别的鸟进化来的,那也必须先有一个蛋的变异形成鸡的遗传物质后才能变成鸡。学生们同时认为人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因为人类最聪明,是人类在主宰和改变其他生物。第三类观点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基因才是进化的根本。第四类观点认为什么鸡啊,蛋啊,人类啊,都是宇宙运行规律改变的结果,地球生物是由宇宙中其他星球的高等生物送来的,比如人类离开地球,到太空中就会发生分子重组,到达另外的星球后,若想生存,必须分子重组后适应新的星球环境。学生们的观点新奇而独特,说明他(她)们在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也充满了好奇心,课程开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时,及时鼓励他们课下认真找资料,看相关书籍,找到理论支持,在课程学习到一半后,会开设一次大型辩论课,好的开端已是成功的一半。
2变高深的概念术语为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加深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教研组在讲授什么是“遗传”时,先给出课本的概念:遗传(heredity)指子代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即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本能方面的相似性。字面意思虽然很好理解,但却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缺少生动性,但如果在这里结合学生们熟悉的俗语来帮助理解:遗传便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通俗易懂的俗语,不仅生动,而且加深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在讲解“变异”的概念时,引入”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的俗语。学生们很快明白,原来“变异”是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诸如此类的概念或术语,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来解释,学生们能轻松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且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分子生物学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育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非常重要,是实现培养中西医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日新月异,作者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上对该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希望能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的分子生物学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探索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主要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代谢途径、调控机制以及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分子机制,是推动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生而言,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不仅是为未来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时靠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不能将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和临床学科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导致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这无疑更不利于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目前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要求,必然需要我们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优化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学习及今后临床工作中的能力,真正发挥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
分子生物学作为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根据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以“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精简和重组。同时对教学学时加以调整,做到重点主要讲,拓展自学为主,并且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
细胞生物学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
[摘要]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其既是生命医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前沿学科。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多、课堂教学学时数相对较少、前沿进展迅速、教师课堂授课信息量大,学生单靠课堂时间不能很好地把握重难点,而刚入学的新生面临适应大学新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课后不能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等,种种原因使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依据手机用户的普及性、手机微信的经济性和手机学习的便捷和及时特点,教师可利用手机微信和网页浏览器互动平台将本教研室开发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共享资源库通过微信以手机报等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终端获得集文字、图形、图片和声音于一体的学习资料,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移动手机平台
细胞生物学正在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现代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细胞生物学是我校临床医学(5/7年制)、口腔医学、护理、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临床方向)、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生物技术(课程设置中已包括)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各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影响较大,故各级领导对此课程的教改都较为关注[1]。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一般在本科各专业的一年级中开设,但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为24学时,教师课堂授课信息量大,学生单靠有限的课堂学时数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该课程重点难点。因此,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必要。广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负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汉语教学、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10余年,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本教研室通过多年认真收集、整理和归纳各种图文和动画资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完成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课件《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网络教学平台》(该课件获得国家第六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形象化、可视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共享资源库[2]。而其成功构建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共享资源库”如何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利用手机移动教学平台提高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及教学效果的设想。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许多大学在21世纪初就开发有多学科网络教学平台[3-6],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4G、5G技术的推广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与因特网结合而产生的移动因特网技术将给人以全新的交互和资源共享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将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快捷,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形成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的开放式学习。移动手机用于学习(Mobilelearning,M-learning)的最早研究是1994年美国卡耐基枚隆大学(CarnegieMel⁃lonversity)开展的名为“WirelessAndrew”的项目[7]。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针对M-learn⁃ing开展了诸多项目,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教育的、环境教育的、促进教师反思的,还有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甚至有艺术、科学、学前教育,可以说无所不包[8]。这些项目所选用的移动学习工具或为iPod或为Smartphone。美国的高校教师利用短消息服务(SMS)来发送课程要求、发起班级投票,学生们存储自己的声音作为编号来参加手机小测验[9]。有研究者考察了使用数字音频播放器——苹果iPod来学习的情况。教师将在课堂上录制的讲座做成RSS种子,学生可以通过电脑联网下载到iPod上。用这种方式来“传送”讲座,从而使学生能随时进行移动学习。广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胡启平教授通过建立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本科生医学遗传学的学习效果,在几年的实践中得到学生的好评[10]。目前,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简介。课程总体简介和课程建设规划回答了所有医学生会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学生在这部分会了解到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基础课程和关联度最高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提高。2.教师队伍。包含教研室主讲教师的主要信息(课程负责人联系方式及主讲教师简介和联系方式)。3.教改科研项目、教改科研论文。教学侧重的方向以及正在做什么样的教学研究在此都是可了解的。4.理论教学大纲、进度表、教案首页、教案续页、教学课件、章节总结、强化训练习题集相关网站推荐。此模块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帮助最大的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纂的教学大纲,利于学生准确定位自己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划分不同的时间来预习和复习。5.实验教学大纲。包括教案首页、实验指导、教学课件、实验报告、实验视频等。
二、我们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