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3:48: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学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学常识

现代生物学个体观念分析

摘要:现代生物学的复杂个体案例表明了常识个体观念的局限性。生物学哲学将反思集中在“生物学个体性”上,给出了种种生物学个体性标准,但看似差异的观点在形而上学上是同质的,它们在不同主题和层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论”。“生物学个体”由于本身就包着“个体”,这使得它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类,也使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最好将“什么是生物学个体性”这个问题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体?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学问题,后者是科学问题。从根本上理解“个体”,需要深入形而上学,把握哲学脉络,在现代科学的新背景下处理个体与共相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关键词:个体;个体性;生物学个体性;束理论

“个体”(individual)是一个根本性的形而上学范畴,也是一个跨科学和学科的基底性概念。从常识看来,“个体”就是一个占据特定时空边界的不可分割的东西。数上为一(自我同一)、时空连续和不可分割(“individual”词源本意即“不可分割”)是常识个体观念的三个核心要素。这种观点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给这种常识观念带来了三大冲击:量子力学为我们贡献了非个体(non-individual),生物学为我们贡献了非典范个体(non-paradigmaticindividual),分形学为我们贡献了自相似个体(self-similarindi⁃vidual)和非理想个体(non-idealindividual),这些自然科学的案例给常识个体观带来了极大困惑和挑战,也为我们重新理解个体提供了有利契机。量子力学、生物学和分形学是我们重新理解“个体”的三大科学思想资源,值得一一深入探讨。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借鉴并反思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学哲学的相关讨论,深化对“个体”观念的理解。

一生物学中的个体

随着现代生物学的长足发展,人们日益见证了生命世界的高度复杂性,然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最终反过头来,对作为原来研究之起点的个体对象“倒戈一击”,有些最初被视为一个个体的对象,现在反而被视为多个个体,有些最初被视为多个个体的对象,现在反而被视为一个个体,还有些对象仍不清楚到底应该算作一个还是多个,于是“什么是个体”这个问题就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日益凸显了出来,乃至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例如自然选择的层次,进化中的跃迁,寄生生物或共生体与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细胞的控制和它们之间的交流,免疫学的识别和容忍,遗传和发育的模块性,甚至“什么是基因”的基本问题,所有这些具体的问题领域都需要个体或个体性的概念才能提出来,更不用说对之做出回答。这是因为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分析、表征是生物学展开研究的第一步,然而生命世界是高度复杂的整体,生命与生命构成的图景不是“生命之树”而是“生命之网”,在这张“生命之网”中“锚定”研究对象必须具体化到个体层面。而且,现代生物学要展开量化研究,其前提就是确定基本量和单位量,如在进化生物学中要计算所研究群体的进化适应度就必须对群体中包含的个体进行记数[1]25。现代生物学处理的个体案例相当复杂,下面笔者选取两则相对容易切入的案例来呈现生物学实践中的问题。这两个经典案例可谓是“科学公案”,它们既不那么远离常识,又能揭示出常识个体观的不足,因而在生物学专业内外的个体反思中经常被讨论。案例一:“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密歇根蜜环菌迈伦·史密斯(MyronL.Smith)、约翰·布鲁恩(JohannBruhn)和詹姆斯·安德森(JamesAnder⁃son)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蜜环菌是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一文,介绍了他们在密歇根上半岛所做的研究。他们在那里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种蜜环菌菌丝,这种蜜环菌的根状菌索在方圆15公顷的土地下缠绕聚集形成了他们所谓的“clone1”,即他们发现所有样本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他们认为“clone1”是通过营养生长才长到现在大小的,它可能重达100多吨,根据其规模和对其增长速度的估计,这个蜜环菌至少生长了1500年。他们表示:“这是第一个估算一个明确定义的真菌个体的最小尺寸、质量和年龄的报告。虽然观察到的巨型动植物的数量要多得多,但真菌王国的成员现在应该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大的生物之一。”[2]而另一位科学家克莱夫·布拉西耶(CliveBrasier)在同期Nature上则对这一大片蜜环菌的是不是一个个体发出了质疑,布拉西耶认为:“史密斯等人认为clone1应该被认为是可与蓝鲸或巨型红杉相媲美的最大生物体之一,但这一说法还需被更严格地审视。蓝鲸和红杉在一定边界内表现出相对确定的生长,而真菌菌丝则不然……尽管clone1作为冠军基因型的名声可能是可靠的,但它作为冠军有机体的地位则取决于人们对规则的解释。”[3]双方围绕那片蜜环菌是不是一个个体的争论,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双方都承认“根据描述多细胞动物发展出的有机体个体性模型不能明确地应用于所有种类的生命上,因为有很多生物在发展、增长和繁殖的模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4]8。换言之,常识个体观在现代生物学中是成问题的。案例二:EI蒲公英和EI蚜虫著名生物学家丹尼尔·詹曾(DanielH.Janzen)曾在《美国博物学家》上发表“什么是蒲公英和蚜虫”一文,在该文中詹曾提出了一种非常新颖的个体视图。詹曾指出,常识的“个体”与进化生物学的“个体”是不同的,后者具有“生殖适应性”(repro⁃ductivefitness),是大多数进化概念中的选择单位,詹曾将这个整体称为“进化个体”(evolutionaryindi⁃vidual)(EI)。由此来看,蒲公英孤雌生殖形成的一整个克隆体———“EI蒲公英”,“是一株没有树干、主支和多年生根系却有高度分散树冠的巨树”,不同的分株只是它的组成部分,不同部分之间虽然没有物理连接,但仍通过传粉吸引(pollinatorattraction)、化学生态感应(allelopathy)、种间干预(interspecificinterference)等密切联系为一体。詹曾还认为蚜虫是“昆虫界的蒲公英”。个体蚜虫的卵在春季孵化成数量相对较少的EIs。每个EI通过孤雌生殖快速生长,偶尔会有一小部分被寄生虫(寄生蜂或捕食者)咬掉。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EI才会被全部吃掉,因为它的部分生长模式是将自己的身体在栖息地的植物表面铺得非常薄,以至于潜在的捕食者不太可能一次把它全部吃掉。一旦蚜虫大量生长,只要栖息地有一些食物,它基本上就不会被破坏。随着夏季的推进,EI蚜虫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由于铺得很薄,EI蚜虫不仅几乎不可能被完全定位并吃掉,而且它可以从许多植物中吸取养分而不杀死任何一株植物。分散的身体意味着从一株植物到另一株植物的搬运支撑组织只需要消耗很少的能量,但是从栖息地中的许多个体的宿主植物中的每一种都得到了一份很少的食物。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每只EI蚜虫就会尽可能多地产生雄性和雌性EI蚜虫,它们轮流交配并为下一代产卵[5]。詹曾从进化的角度将空间上不连续的诸多常识个体视为一个进化个体,这为我们理解个体带来了新的视角。除上述蜜环菌、蒲公英和蚜虫这些相对易懂的案例外,还有大量更为复杂的生物学个体案例,在此我们无法一一详述,不过指出一种适当的分类是有必要的。有学者将个体界定充满争议的生物学对象分为五类,即无性繁殖生物、集合实体、共生群落、基因型的嵌合体(chimera)与镶嵌体(mosaics)、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1]31-40。这些复杂生物学个体案例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世界之复杂性以及常识个体观念之局限性。数上为一、时空边界和不可分割是常识个体观的三个核心要素。现在,“数上为一”面临着计数难题,某物是不是被视为“一”,应把什么视为“一”不再是自明性的。“时空连续”(包括时间上的持存性和空间上的边界性)也不再是成为个体的必要条件,成为一个个体不需要拥有一个封闭的轮廓,也不需要其组成部分是连续的。“不可分割”本身存在两种解读,无论是理解为“不可分割为自身”还是理解为“不可分割为他者”,都存在相反的生物学案例。常识个体观已然无法跟上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二生物学个体性

查看全文

生物统计学实践与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从头定位;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的更始;增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育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生物科学的成长,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知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持久追求试探的方针;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主要剖析理论与体例,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根基常识和素质、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生物统计学对年夜学生素质培育的浸染、增强电子课件及收集平台培植、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纪律有机连系,用较少的学时获得精采的教学下场、持久坚持教育教学体例及教学纪律的研究、慎密亲密跟踪生命科学成长的前沿动向,试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体例、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年夜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全方位、多条理的实践教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引言

跟着生物科学的成长,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知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持久追求试探的方针;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主要剖析理论与体例,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根基常识和素质,与生命勾当有关的各类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年夜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良多随机身分的影响,默示为各类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恰是从数目方面揭示年夜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纪律的学科。是以,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普遍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本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进修和生物科研有主要浸染。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规模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年夜的一门课程。是以,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培植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育方针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实践练习,在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长进行更始和斗胆试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从头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查看全文

简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物生活化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作业与练习的生活化,以及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使生物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初中生物的知识丰富多彩,与生活紧密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实地感觉到联系生活实际对生物学习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不是死读书,同时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

一、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发展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关注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将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积极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积极解决问题,不再单纯去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将生物学习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实现生物学习生活化、多样化。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学习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期间,通过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最大限度贴近自然,感受生活化的生物学习,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生物学习的进步。比如,讲《人体生殖器官》这一节时,教师既要达到讲课的目的,又要给学生普及性意识,这些内容紧密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引用各国的性侵案件进行举例,如韩国的京畿道杀人案件,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从生殖器官普及到生命的孕育,使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旨在强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强调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增强课堂效果。同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真正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三、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查看全文

生物学对三生教育的认知

1挖掘生命素材,领悟生命之重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诞生与死亡的过程,认识自然界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联系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生命素材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俯拾皆是,教师可充分利用素材,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重,传达生命的信息。例如,在学习“有性生殖”这一内容时,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了人类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过程。女性一般情况下每个月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并且只可以存活几小时,而每一滴精液中有几亿个精子,一个卵细胞只能与一个精子结合,小小的精子要找到卵细胞必须迅速游动,只有最健康、游动速度最快的那一个有机会与卵细胞结合,另外的几亿个精子则失去了孕育为人的机会,之后母亲经过十月怀胎,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人间,在茫茫人海中,其拥有别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和相貌特征,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涵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赋予的生命,以乐观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以谨慎的态度去尊重生命。在教学中,还可利用多种实例、图片进行反面教育:醉酒驾车伤及许多无辜生命;经营者为谋取暴利而制造假药、伪劣的食品,置他人的生命而不顾;官员渎职而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等等,当失去的生命再也不可能回来时,有多少亲人朋友为之痛苦……这样,可自然而然帮助学生认同生命无比珍贵这一观点,从而学会尊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挖掘生活素材,体会生活之味

生物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可见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树立生活信心,追求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种愉悦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感知、感悟。例如,在学习“蛋白质”一节时,可提出这样的生活案例:鸡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鸡蛋变质后会产生一种臭鸡蛋气味,由此可判断有些蛋白质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这元素在氨基酸中组成怎样的基团?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为什么加热煮熟了吃更容易消化吸收?煮熟的蛋白质还是原来的形态吗?应用这些生活问题驱动学生,会使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可让学生了解“对于高烧不退的人,不能加盖棉被,而是应该促进热量的散失”、“为什么人在发烧时没有食欲?”等生活常识,还可以让学生当医生诊断糖尿病,分析为何会表现出“三多一少的症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口服药物、注射药物、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对糖尿病患者提出防治措施,等等,结合这些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理解生活的真谛,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品味生活的无比瑰丽!

3挖掘生存素材,学会生存之道

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永远遵循的不二法则,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在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时,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现象: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等,这些事实会使学生感到震撼,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蕴藏的资源是有限度的,许多是不可再生的,使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能生存和发展必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学习“生物进化”时,适时插入地球上一些最与众不同的动物或植物的生存之道的事例,向学生呈现属于“进化名人堂”级别的动植物,其中一些经过漫长进化拥有了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诀窍,还有一些则在不断发展它们奇妙的交配方式,以确保种群中最合适的个体的基因能够代代相传,如龙血树能适应常年干旱无雨这种恶劣的环境,可最大限度利用严重缺乏的水资源,它的外形像大漏斗,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捕捉每一滴水,其树叶像蜡一样,可以减少水分流失,令降雨迅速流到根部,多刺的叶子外形又像沟槽,引导雨水顺着树枝及树干流到树根……通过这些事例启发学生,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否则就会被淘汰的道理。”

查看全文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掌握吸收与创新意识息息相关。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心智从不成熟逐渐变得相对成熟,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本文以初中的生物教学为研究范围,洞察生物教育中创新力的挖掘价值。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物教学;创新意识;创新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生物存在较强的感官直觉性与实验体验性,使得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生物课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初中学习阶段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单位科目的学习效果。有人认为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生物的时代,两种观点所产生的交集,便是共同认可的生物科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可或缺性以及重要意义。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的科学教学不能将机械地背诵作为学习方法,应遵循自然科学的学习规律,实践的力量便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规划中逐渐提上日程。初中生物学对中学生所激发出的创新力,不但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知识互动,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实操课与理论讲授,双向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得创新意识不复流于空谈。

查看全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1病例讨论课的实施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查看全文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研究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医学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伦理教育、法规教育等,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医学生物学教学;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是乡村医生队伍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农村医学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针对农村医学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现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医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

一、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对医学往往有着执着的热爱,但由于自身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习专业课时感觉难度很大,有些甚至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一直在想办法,可有时收效甚微。就思想道德方面来说,当前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具体行为方面。一是部分学生行为懒散。农村医学班学生男生居多,部分男生往往带有社会上的“痞子气”,散漫行为格外明显,比如不重视学习,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性格暴躁,不听劝导。少数学生遇事冲动,甚至在校园内外打架斗殴,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2)思想方面。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少中职学生在组织纪律性、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有的思想意识混乱,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部分学生对网络过分迷恋。日益发达的网络吸引着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对功课学习缺乏兴趣,逃课上网的现象有时比较严重。过分迷恋网络,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二、医学生物学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学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精炼地展示了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领悟了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1]。不仅如此,初中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本文笔者将从具体的初中生物课堂来阐述如何将初中生物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生活经验和技能的阵地。

关键词:生物学;生活;技能;探究

1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进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生从认识生物开始进入初中生物的学习,通过生物的基本特征来辨别生物与非生物;接着,第一单元从总体了解生物圈的组成,以及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细胞层面上表现的细胞分裂、分化;单细胞生物;构成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以及人体由不同器官构成的系统;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植物的种类、植物生长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到开花结果;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的进化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人体器官以及由不同器官组成系统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他的生物。生物圈中动物的类群,每一种类群的结构特点、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在进化上更加高等的地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运动形成机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及其意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植物、各种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人类的性状和性别遗传,生物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如何健康地生活,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了科学发现过程,科学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在有的章节后面还有“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对中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从课程的编排和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看出,初中生物的学习有一定的模式[2]: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生活方式、繁殖方式、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与人类的关系上,学习生物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在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用生物学原理来指导我们健康生活,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学说,用生物科学的方法来思考、探究新问题。因此,对于初中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初步形成应用科学方法来探究问题,能够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就具备了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

2课题思路的引子

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是我坚持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促成了我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材有这么一句话:不仅是萌发的种子,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所有的生物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有学生便问:“老师,那我们人体的细胞也进行呼吸吗?通过皮肤表面对细胞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深深地感觉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发散思维能力,更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慎思。初中生肯定都知道人类需要通过鼻子进出气体,用肺呼吸,只不过他在问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联系实际。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讨论了食物的保藏方法,介绍了高盐分高渗透使细菌脱水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举例是咸鱼、盐鸭蛋;有同学问道:“老师,为什么鸭子下的鸭蛋是咸的,而鸡下的鸡蛋就不是咸的呢?”此时,我又一次体会到现在的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我对生物学课程的一个反思。

查看全文

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实践

摘要: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还在科普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优势,阐述了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并从举办内容丰富的植物保护科普讲座、播放植物保护科普视频、制作植物保护科普宣传材料等方面,列举了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形式,以期通过植物保护科普活动提升中小学生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科普教育;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活动是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常识、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形式,是科技部自2004年启动实施的一项对外开放重要方针政策。在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科普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确认识科普教育是提高科普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1]。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恪守“服务社会、普及科学”的宗旨,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宣传植物保护科学思想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我国是一个植物病虫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作物品种更替、高复种指数、高密度种植的推行,植物病虫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例如,小麦锈病、稻瘟病、水稻病毒病、稻飞虱、玉米螟等病虫害连年大规模发生,不但危害程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植物保护科普活动的优势

1.1一流的植物保护科普平台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植物保护学科最早建立的专门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成灾机制与综合治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该实验室重点围绕植物病虫草害基础生物学、暴发成灾机理以及综合治理问题,开展前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国家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享有很高声誉。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提出了教师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策略如下:利用生物课堂,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心理教育;利用生物课堂,进行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心理教育;利用生物课堂,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亲子关系;生命价值观;青春期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结合生物课时的特点,充分挖掘素材,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初中生物学课本知识,初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亲子关系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生物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随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增大,近年来,有关初中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甚至轻视生命的事件时有报道,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作为生物教师,因为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丰富,所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再者新课标要求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生命意识。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命价值观的渗透。即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恩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丰厚的礼物,树立大自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的意识;热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不易,善待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1]。在八年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节课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播放视屏,用倒计时的方式播放出中国十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剩余的数量。从而提出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当世界上只剩下人了,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学生在认识到我们熟知的动物只剩下仅仅几十只的时候,就会更加认识到每一种生物的价值,知道每种生物都有存在的权利。所以我们要参与到保护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来,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的同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2]。

二、利用生物课堂,进行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心理教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