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2:0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科学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研究
【摘要】在农村地区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有因地制宜地采取策略,促进学生的探究是学习有丰富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们有更多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且掌握科学的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学生的成长环境等背景,能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生物教学
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物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方面不断获得新的推动和发展。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使得学习整合建构知识体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并且点燃他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为目的,以培养全体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起支架作用。实践证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重视探究式教学实际的开展也要考虑现实的条件,在农村地区有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特征,所以教师要立足本校的实际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一、通过设置疑问,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要勾起他们探究的愿望。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学生们同样也是人也是有好奇心求知欲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学的内容以有趣的吸引人的方式进行呈现,并且辅助以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问题的诱导之下产生探究学习的愿望。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让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可能。那么,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适当的问题提出,要紧密结合着学生们的成长环境,要给他们呈现出多媒体的图片视频,以及自己生活周围的相关场景,打造出一种学生熟悉的环境氛围,从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更给予寻找问题的答案错了,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农村提取生物课程内容的学习,其实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教师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们身边比较熟悉的动物植物等进行倾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而进一步的让他们有可能进行一些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
二、初中生物教师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特征来进行情境教学的构建。
生物统计学实践与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从头定位;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的更始;增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育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生物科学的成长,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知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持久追求试探的方针;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主要剖析理论与体例,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根基常识和素质、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生物统计学对年夜学生素质培育的浸染、增强电子课件及收集平台培植、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纪律有机连系,用较少的学时获得精采的教学下场、持久坚持教育教学体例及教学纪律的研究、慎密亲密跟踪生命科学成长的前沿动向,试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体例、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年夜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全方位、多条理的实践教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引言
跟着生物科学的成长,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知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持久追求试探的方针;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主要剖析理论与体例,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根基常识和素质,与生命勾当有关的各类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年夜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良多随机身分的影响,默示为各类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恰是从数目方面揭示年夜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纪律的学科。是以,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普遍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本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进修和生物科研有主要浸染。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规模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年夜的一门课程。是以,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培植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育方针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实践练习,在教学体例和教学手段长进行更始和斗胆试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从头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生物学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精炼地展示了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领悟了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1]。不仅如此,初中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本文笔者将从具体的初中生物课堂来阐述如何将初中生物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生活经验和技能的阵地。
关键词:生物学;生活;技能;探究
1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进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生从认识生物开始进入初中生物的学习,通过生物的基本特征来辨别生物与非生物;接着,第一单元从总体了解生物圈的组成,以及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细胞层面上表现的细胞分裂、分化;单细胞生物;构成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以及人体由不同器官构成的系统;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植物的种类、植物生长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到开花结果;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的进化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人体器官以及由不同器官组成系统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他的生物。生物圈中动物的类群,每一种类群的结构特点、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在进化上更加高等的地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运动形成机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及其意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植物、各种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人类的性状和性别遗传,生物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如何健康地生活,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了科学发现过程,科学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在有的章节后面还有“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对中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从课程的编排和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看出,初中生物的学习有一定的模式[2]: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生活方式、繁殖方式、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与人类的关系上,学习生物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在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用生物学原理来指导我们健康生活,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学说,用生物科学的方法来思考、探究新问题。因此,对于初中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初步形成应用科学方法来探究问题,能够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就具备了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
2课题思路的引子
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是我坚持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促成了我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材有这么一句话:不仅是萌发的种子,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所有的生物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有学生便问:“老师,那我们人体的细胞也进行呼吸吗?通过皮肤表面对细胞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深深地感觉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发散思维能力,更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慎思。初中生肯定都知道人类需要通过鼻子进出气体,用肺呼吸,只不过他在问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联系实际。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讨论了食物的保藏方法,介绍了高盐分高渗透使细菌脱水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举例是咸鱼、盐鸭蛋;有同学问道:“老师,为什么鸭子下的鸭蛋是咸的,而鸡下的鸡蛋就不是咸的呢?”此时,我又一次体会到现在的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我对生物学课程的一个反思。
学生科学探究初中生物论文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主要原因有:(1)人们的日常活动总是依照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常识进行,这些经验和常识都是在问题基础上进行验证的,一般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现问题。(2)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进行日常活动。因此,原有的经验意识掩盖了对发现新问题的意识,导致人们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隐藏在事物的背后,极不容易被人轻易地发现。除了隐蔽性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哪一个环节问题就出现了,寻找问题没有具体的方向。如果问题一旦被提出,那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故意留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如在人教版生物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研究,调查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原料以及产物。通过研究表明,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在进行实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根据概念提出问题,例如,“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相同”“植物生长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探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研究计划制订,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后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实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实施,最终会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研究计划的制订难度是非常大的,它需要制订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加大对制订研究计划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仔细了解和掌握制订科学探究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接着教师要有充分的设计探究计划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和教育;最后,可以进行专业的讲座,加强学生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对策。
中学生物教学意见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学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学科现状分析:
(一)师资现状分析:
2005年我县生物学科一线生物教师总数为72人。初中45人,其中,非本专业初中教师17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37.8%。在28位初中专业生物教师中,专科学历11人,占39%,高级职称2人,占7%,初级职称17人,占61%,35岁以下青年教师19人,占68%;高中教师共27人,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2%,初级职称14人,占52%,,35岁以下年轻教师20人,占74%,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有8人,占30%。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生物教师中,初中的非专业教师比例较大,专科教师比例较大;高中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较大,初、高中整体青年教师人数多,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大;队伍相对比较年轻。
(二)课堂教学状况: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掌握吸收与创新意识息息相关。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心智从不成熟逐渐变得相对成熟,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本文以初中的生物教学为研究范围,洞察生物教育中创新力的挖掘价值。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物教学;创新意识;创新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生物存在较强的感官直觉性与实验体验性,使得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生物课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初中学习阶段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单位科目的学习效果。有人认为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生物的时代,两种观点所产生的交集,便是共同认可的生物科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可或缺性以及重要意义。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1.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的科学教学不能将机械地背诵作为学习方法,应遵循自然科学的学习规律,实践的力量便在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规划中逐渐提上日程。初中生物学对中学生所激发出的创新力,不但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知识互动,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实操课与理论讲授,双向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得创新意识不复流于空谈。
科学的分类研究论文
摘要: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科学分类的涵义、意义和历史沿革,列举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诸种分类个案,并综合各种分类方案的长处,对科学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科学分类历史沿革分类标准
Abstract:Theimplications,meaningsandhistory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minutelyarediscussed.Representativeexamples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atancientandmodernandinChineseandforeignareenumerated.Onthebasisofsynthesizingadvantagesofvariousclassifications,thenewviewsto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arebroughtup.
KeyWord: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history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StandardsoftheclassificationoftheSciences
科学分类就是依据某些带有客观性的根据和主观性的原则,划分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确定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辖域,明确它们在科学中的位置和地位,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而达到宏观把握科学的总体结构、微观领悟学科的前后关联之目的。科学分类作为科学王国的地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小视的意义。在理论上,它对于认识科学的总体画面、洞悉科学的构成框架、明晰科学内在关联、把握科学的研究范围、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估价技术的原创基点,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在实践上,它对于科学部门的设立、科学规划的编制、科学政策的制订、科学资源的配置、科学研究的管理、科学信息的收集、科学教育的实施、科学传播的开展,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分类无论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还是对于想要学习和熟悉科学的非科学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任鸿隽在谈到科学分类时说:科学知识的进化,是把知识来做纵的解剖;科学知识的分类,是把知识来做横的解剖。科学分类“不但使科学的地位愈加明了,并且科学的范围,也可以大概呈露了。”
要恰当地进行科学分类,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皮尔逊揭示出一个原因是,任何个别科学家都不可能真正地衡量每一个孤立的科学分支的重要性,也无法洞察它与整个人类知识的关系。可是,只有对彼此的领域具有鉴赏力、对他自己的学问分支具有透彻知识的科学家群体,才能达到恰当的分类。在现时代,这种知识日益分化和个体科学家无力把握整个科学概貌的状况,变得更加严峻了。薛定谔对此洞若观火: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考3篇
第一篇
一、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可能性
每一门课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教学目的,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缜密严谨,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诗意浪漫,而生物则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大到地球的生态圈,小到一只蚂蚁都是生物研究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于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一举两得。初中教学不同于小学的启蒙和高中的严格,初中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也为初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提供了便利。老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一步步生活化课堂。
二、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实施
(一)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课本上的内容太严谨枯燥,所以老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上的内容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不但达不到教学要求,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把书本上严谨枯燥的内容进行适当转化,使其变得贴近生活、生动活泼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往往对一知半解的东西最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常识及书本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人类遗传的知识时,可以以类似“单眼皮的同学父母有双眼皮么”?“你的血型和父母一样么”?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书本上的知识。眼皮的单双、血型的种类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太会关注的细小的事情,但是如果单独提出来问的话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我并不了解”。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了,这对于后续书本上知识的讲解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
摘要:生物理念的灌输,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由于各阶段教育理念的不同,各阶段的生物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育内容与教育理论深入情况也呈现分化。中小学生物课程实际内容相差较大,由于教育人员相互独立,教育衔接工作难度较大。由于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差距较大,且具体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导致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将教学衔接工作做好,才能使学生形成如一的生命科学发展观,同时使理念消化进度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提升理论知识构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一、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异同性比较
(一)相同性
在课程设计上,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都是为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看待事物变化进而探索内在原因的能力。两种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供探索条件,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出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在发展学生对生物认识的同时,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探究,进而学成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现象及原因描述,充分展现自由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教育内容上,两者也是围绕普遍现象与常见事物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较贴近生活,并且实用性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全面的知识体系看待事物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及时进行知识消化并且得到运用。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发展正确看待自身身体的观念,从小学到高中都以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身体与器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保持健康意识。这些观念的相同性,为后续做融合工作构造了良好塑造环境。
(二)差异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思政设计研究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将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专业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作用,增强学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锻炼学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意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教育学生关注环保,强化安全意识,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思政;创新;能动性;爱国奉献;百折不挠;严谨认真;关注环保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1]。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实验目的的阐述中、实验原理的讲解中、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等实验课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思政”的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结合到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中,避免居高临下地用大道理说教,而是以理服人,以典型实例来开导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深刻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激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以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例,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行事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强化安全意识。广东工业大学的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课程教学的多个方面中融入思政元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教育:
1增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
我们在实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将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设置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研究实验,从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到参与到全产业链的综合实践,再到创新型素质的培养,阶梯递进式的实验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参与实验资料收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管理和实验结果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3]。虽然《生物化学实验》是属于基础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使得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可以结合相关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设置了一些综合设计型实验,比如我们结合学院学科发展方向:生物检测和生物制药,设置了两个综合性实验:《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的设计研发》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产物制备》,两个实验均以产品的生产工艺为主线,涉及了7个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相关课程的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和抗体工程,同时也包含了正交试验设计、数学模型建立、动力学模型拟合以及一些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软件的应用。这两个综合实验可以全面训练并强化学生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的基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分析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完成了这个阶段综合设计型实验之后,我们结合实验技能大赛、企业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不同的实践平台进一步开设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创新研究型实验,充分锻炼培养学生的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不同实践平台上充分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取得骄人的创新成果。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求知欲,调动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