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03:30: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教育论文

生物学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1科学精神内涵的考察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itia,原意为知识、学问。关于科学的论述有很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版):“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97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综合各家所言,广义的科学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认识及其成果。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已经不能用定义来诠释,科学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还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来源。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教育生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12月召开了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面临科技挑战的中等教育》里专门论述了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科学知识、方法、精神和价值等。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科学精神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科学精神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2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应当有科学的内容和合适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应当启发学生学会:

l)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查看全文

生物教学中的赏识教育论文

一、坚持用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

生物教师要树立亲和意识,首先做到从心理上接受和重视每一位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去发觉自己的潜力,激发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体悟老师的真诚。在真诚的基础上的微笑,才有震撼力、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进而学生就会信任、喜爱自己的生物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由于认同,所以师生间的对抗也会减少,合作的基础自然形成。同时,教师的信任将会转变成学生的自信。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提出一个质疑,完成一个小实验,或者总结出一个论断的时候,老师发自内心地给予一个认同的微笑。可能,这个学生就会心花怒放,并能从老师的眼神中读出,一百句、几千句激励的话语,表扬的话语,认同的话语。从而,在一段时间之内,浑身有力量,干什么都是那样积极。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将这种认同的微笑,适时地传递给这位同学,慢慢的他的表现就会优秀起来。因此,赏识教育是一种将微笑带进课堂的教育,让学生在自己的微笑中感觉到重视,感觉到关怀,感觉到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二、坚持让学生在平等中感受尊重

“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平等,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只有让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平等的对待,才能够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平等”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使学生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有句话说得好“尊重是相互的”,一旦学生觉得自己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就会反过来尊重老师,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从而更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回应老师的要求,从而要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也会事半功倍。试想一下,在一个班级当中,一名同学,连最起码的和别人一样的权利都没有,他除了自暴自弃,还能做什么?很多时候,学生的不良表现其实是他们在遭遇到不平等待遇之后的“愤懑”与“彷徨”。作为一名教育者,无论你的成绩是多么的平凡,我认为,都应该把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当作最基本的要求。

三、坚持用“成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千篇一律的人,有的同学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有的同学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的同学学习努力,积极上进;有的同学懒惰松懈,好吃懒做;有的同学才思敏捷……无论是哪一类型同学,我认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认可,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对教育者而言,适时、适度地满足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也算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由于“成功”而获得成就感,是学生面对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有了这股力量,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将会大增,不断进取的欲望将更加强烈。心理学认为:“成功使人愉悦,使人充满信心”,既然适当的表现能使学生找回自信,教育者又何乐而不为呢?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赏识,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论文

一、明确初中生物的审美教育目标

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那些关于审美比较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去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其次,要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欣赏和鉴别生物中没有的知识内容和提供能力的重要,由此就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学习。从中得到美学的修养和鉴赏,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再次,就是升华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美的创造能力和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参与实践活动,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生物美的能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二、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范畴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物教育的审美范畴也就是它的内容。我们只要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中的审美内容,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是自然美的体现。作为生物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要素,根据这些自然美可以形成自然的整体美。比如说,植物的叶片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警醒、振奋、醒目的感觉;人们更能领略动物世界中的神奇与微妙的美,等等。其次,人们可以领略到生物的科学美。人们在实验过程中,人们的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操作美、科学美,数字的分析,规律的探索出来,更体现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是最有说服力的了。我们还可以从文本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的那些著名的生物学家们的情况,他们为了生物研究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无疑在学习中学生会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的熏陶与培养,使学生更加地爱国、爱人民,为追求真理努力奋斗,更能一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研究和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研究较好的教学方法,挖掘好文本内容,借助那些挂图、多媒体、标本和模型,把这些美好的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美感。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方法。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人文教育论文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识。生物史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生物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生物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

中学生物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生物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生物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在生物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生物美的内容,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生动起来。通过教师解释和挖掘生物潜在的审美功效并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生物之美,体验生物之美,创造生物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远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从挪威的海洋油轮污染事件到中国的“非典疫情”;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的近百万枚贫铀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威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同时,结合教学进展,贯彻绿色生物的思想,开展绿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科普活动,使学生带着生物知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人文精神驾驭生物知识,为创造山川秀美、富有诗意的家园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生物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它应该着眼于生物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生物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生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生物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历练高尚、纯洁的人格。

作者:陆敏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

查看全文

生物素质教育论文

本文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并探讨建构主义模式下的生物CAI教学方法。

1、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两种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要素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生物教学应该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的主动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观察、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建构主义模式的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中学生物教育论文

一切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一旦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社会政治生活轨道。

一、中学生物与环境教育

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也是靠人的努力,所以提高人的环境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质,以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看,对环境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环境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尚未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在中、小城市及农村中学这方面做得更差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品质,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环境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明确纳入《计划》中,从而使环境教育正式化、法规化,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并付诸于教学实际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目的要求中充分体现了环境教育的观点,新增加了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目的要求。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上,从“三个面向”出发,也适当考虑了环境保护的知识。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先进性。

二、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查看全文

生物学创新教育论文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一直致力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创新教育是教育者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用科学创新性教学方法,开发受教育者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高等院校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有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笔者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已初步形成针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初见成效。

1改进教学内容,明确创新可能

创新的首要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突出教学对学科发展新动态的敏感把握。如果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新动态以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那么其知识层次和结构发展就不能向世界发展水平看齐,所谓的超越先前,创造新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首先要在内容上体现出时代性、开发性与全面性特点。然而,当前普遍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不仅显得陈旧,而且与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诸多其他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一味拘泥于教材,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旧的、甚至过时的知识的重复上,将压抑学生的开拓创新潜能。所以,教师应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一是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重视学科交叉,尽量淡化因学科与学科知识紧密衔接而导致的内容重复,实现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最大化。例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既是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也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已学的知识只需做简单复习,把重心放在知识纵向、深层的扩展上。又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既做到突出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的特点,又明确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二是在保证课程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多地结合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发展中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和静止的书本,开拓思维探索新知识,明确未来可能突破创新的方向。

2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动力及标准。虽说是理论教学,但目的旨在指导实践创造,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这样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应当紧密与生活实际结合。通过不断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思考,促使他们用所学理论和经验,回答和解决不熟悉或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智力和能力的极限,从而达到增强其洞察力、想象力、预见力和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一章时,可以结合当前医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基因治疗”来谈,这一技术是在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后,破译人类基因的遗传信息,特别是相关人类遗传疾病的基因信息,从而将目的基因定向导入人体的靶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人类的第二杀手—癌症的治疗,这与人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又如,在讲授“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一章时,可以结合当前生物医药领域开发的热点—基因工程药物(蛋白类药物)。通过克隆取得的外源目的基因(一般是人的DNA),整合到动物受精卵的染色体内,使之在动物体内得到表达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这种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就叫做转基因动物。1头转基因动物就1座天然基因药物制造厂。基因工程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靶点明确、针对性强、疗效好的特点。这是药物开发必须达到稳定、有效、安全、可控目标的需要,是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需要。事实证明,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势,使学生感到理论的生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始终立足社会实践,注重从实践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激发创造生活的意识。

3营造自由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查看全文

高中生物实验安全教育论文

一、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1.实验自身特点

(1)实验材料方面。有些是有毒的,比如“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到的丙酮,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大量稀释后,对人体危害较小。还有石油醚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另外,很多需要加热的操作中用到的石棉网,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以后,会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容易被人体吸入。石棉粉尘进入人体后,在肺部逐渐沉积,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胸膜增厚,形成“石棉肺”。有些是有腐蚀性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用到的盐酸。有些是易燃物,如酒精、丙酮、石油醚等。有些是容易致伤的,如制作临时装片使用到的刀片、盖玻片、镊子、剪刀等。在微生物的筛选、培养、鉴定等实验中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致病杂菌感染人体。(2)实验操作方面。有些实验需要酒精灯加热,如“还原糖的鉴定”“DNA的鉴定”需要沸水浴加热。有些实验需要用到电源,如使用显微镜时用到电光源。凡是实验中用到的加热操作都可能用到玻璃器皿,如果不正确操作会引起玻璃炸裂,或液体沸腾溅出,导致烫伤、炸伤。另外,在使用电器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有可能出现触电的危险。

2.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据资料统计,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所占比例高达98%,其中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心中无安全,对自己的行为意识不到严重的后果,常常有违纪行为或违规操作。(2)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学生缺乏必要的防火、防触电等常识,不清楚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处置,不知道灭火的具体方法。当学生的身体受到安全威胁时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

3.教师方面

查看全文

生物学素质教育论文

1程序控制

1.1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

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把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滴”、“刮”、“涂”、“盖”、“染”;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把装片的制作顺序概括为“盐酸解离”、“清水漂洗”、“龙胆染色”、“压片制片”,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观察的效果。

1.2在分组实验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程序控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做到:

(1)从整体到局部,如在《观察葫芦藓》及《观察铁线蕨》的实验中,要先观察整株植物的形态,再看它的根(或假根)、茎、叶;

(2)由表及里,如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

查看全文

中学生物感恩教育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不但重视对人智力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对人的情商的培养,而感恩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广大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通过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日常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不同侧面运用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树立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真正成为热爱国家、回报社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关键词:生物教学;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当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当今社会关于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础。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化解社会矛盾的热潮中,中学生物教学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当前的生物教学中,对感恩教育方面的渗透,仍普遍做得不够。针对这一现状,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感恩意识

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紧扣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使生物学知识与感恩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教材各章节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既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又懂得感恩和珍爱生命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1.讲述课本知识,树立学生感恩意识。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能将这些知识与父母、学生、自然、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例如,在“人的生殖”这一节中,我首先用“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来描述孕育一个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讲述怀孕、生产的过程的艰辛、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形成感谢父母、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再如,在讲“青春期”一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爱护身体,加强锻炼,为自己一生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我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种形式。2.介绍生物现象,使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说明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就是告诉我们吃的、穿的来自自然,来自他人,来自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感恩意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