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7:4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防治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防治技术

生态退化多元生物防治技术探讨

辽东山区包括抚顺、本溪、丹东、大连、铁岭、辽阳、营口七市及鞍山东部(除台安县外)的山地、丘陵区,总面积达7.08万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48.5%。辽东山区特有的温暖、多雨气候条件,使坡耕地粮食、经济林、中草药等得到广泛开发,形成了省内闻名的山区特色产业。在长期高强度资源开发的同时,受特殊的地貌、降雨和各种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影响,该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形式以面蚀和沟蚀为主,沟壑密度达到1.4km/km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森林植被生态功能下降、河流水库淤积、旱涝灾害频繁等,同时引起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破坏及土地生产力下降,致使生态失调,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对当地生产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研究该区水土流失多元生物防治技术和途径,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措施相结合,对位配置各项生物治理开发措施,建立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提高土地资源治理开发的质量与效益,对促进辽宁省五大农业优势产业区之一的辽东山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持久发挥对辽宁中部地区的绿色屏障作用,保障辽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1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1.1陡坡板栗经济林地生物治理模式。1.1.1板栗套(补)种红松治理模式。板栗是辽东山区特有的经济林,多年的经营使板栗园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缺株、树体老化越来越严重,生产力水平逐渐降低,水土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恶化。此种情况可通过补植红松提高植被覆盖度,并逐步更新成人工红松林。红松是辽东山区地带性经济林优势树种,不仅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最佳树种,还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经济树种,一直是该区板栗经济林更新替代、套种和老板栗园改造的主要树种,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按株行距2.0m×2.0m补植红松,采取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断面为半圆形,断面尺寸根据径流量计算公式W=F•C•h(W为单位面积径流量,m3/m2;F为集雨面积,m2;C为径流系数;h为鱼鳞坑深度,m)确定,设计标准按照10年一遇最大3~6h暴雨标准设计,根据当地降雨特征值计算出鱼鳞坑短半径r=0.75m,深度h=0.5m。鱼鳞坑密度即为红松的造林密度,上下行品字形排列。鱼鳞坑具体规格见图1。1.1.2紫穗槐穿带生物治理模式。紫穗槐是多年生小灌木,根系发达,并有大量的根瘤菌,栽植当年即可形成茂密的生物带,起到拦蓄地表径流和控制泥沙下泄的作用,因此选择紫穗槐在板栗林中营造穿带植物篱。(1)带间距确定。坡地植物篱带间距需要根据植物种类的搭配及土层厚度、坡度、气候条件等来合理确定。假设植物篱全部拦蓄带间泥沙,仅考虑土层厚度和坡度因素,则不允许有基岩出露并且有最大田面宽度的带间距为L=4H/sin2α〔L为植物篱带间距,m;α为地面坡度,(°);H为土层厚度,m〕,由此计算出地面坡度为3.5°、5°、10°、15°时相应的植物篱带间距分别为29.4、21.0、10.5、7.0m。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此为依据,考虑板栗树分布,对带间距理论值进行调整。(2)植物篱结构和株距。植物篱结构一般分单排植物篱和多排植物篱两种。单排植物篱省工省时,占地较少,但篱带的强度和密度不如多排结构,且篱带本身的经济效益不易提高;多排植物篱水土保持效果好,篱带本身效益也较高,但占田面宽度较大,对地力消耗较大。结合试验区坡地的坡度、水土流失情况及带间距,确定采用双排植物篱。株距的确定充分考虑所选植物的特性及拦截水土能力,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定为0.1m,双排品字形排列。(3)整地栽植。在板栗园中沿等高线筑高0.25m、宽0.25m的单行栽植埂,按品字形将紫穗槐苗栽在埂上,覆土踩实即可。坡地植物篱纵剖面见图2。1.2缓坡耕地植物地(护)埂治理模式。梯田埂植物带和地埂植物带能有效改善该系统的水热条件,抑制杂草生长,拦蓄沙土,加强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达到减少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效果,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良好的标本兼治的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1.2.1紫穗槐护埂治理模式。辽东山区降雨量大,对裸露的土质埂冲刷强烈。根据我们的调查,新修土质埂梯田当年雨季后细沟侵蚀达1~2条/m2,第二年雨季后即有局部土质埂小面积塌落,春季常发生小面积的压苗现象,虽然有野生杂草的防护,但随着修筑时间的延长,土质埂田坎在雨水的冲刷下,坡度变缓,占地面积增加,防护效果降低。为延长土质埂水平梯田的使用年限,提高梯田质量,本研究设计采用在土质埂上栽植紫穗槐护埂(见图3)。具体做法是在已修筑的水平梯田土质埂上,撒播紫穗槐种子,覆土厚度3~5cm,或栽植2年生紫穗槐苗,株行距0.5m×0.5m。紫穗槐每年平茬2次。1.2.2经济植物穿带技术。辽东山区坡耕地坡度陡、土层薄、地表支离破碎,很大一部分坡耕地不适宜修筑水平梯田,但这部分坡耕地既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一旦地表浅薄的土层被冲蚀,耕地将不复存在。多年来,人们探索出了坡耕地紫穗槐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技术,以此稳定耕地面积,改善耕地环境,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紫穗槐地埂植物带虽然对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埂带占用耕地,而且紫穗槐生长茂密、根蘖能力强,对埂带两侧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加之紫穗槐没有经济效益,不受老百姓欢迎,因此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本研究在注重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收入问题,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选择刺五加、楤木(刺嫩芽)营建植物埂带,具体设计见表1和图4。1.3沟道生态经济林植物封沟治理模式。辽东沟道类型主要是短促型,上游多直通山脊,沟底比降大,土层薄,支沟相对较少;中下游相对较平缓,土层较厚。沟道是水沙的汇集地,遇强降雨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导致脆弱的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并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结合沟道上游修筑谷坊工程,在中下游采取特色经济林植物封沟措施,可在加速沟道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恢复、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达到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经济效益同步的目的。核桃是根系发达的深根性树种,根系垂直分布深,水平扩展范围大,肉质根粗大,有菌根,根际萌蘖力强,生长速度中等,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中生长良好、寿命长。野生山核桃主要生长在山区河谷两旁,适合在辽东山区沟道中下游栽植。为防止沟岸向外扩张和沟底下切,常在沟壁、沟底同时栽植山核桃恢复植被。根据辽东山区雨量大、土层薄的特点,采取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0.3m×0.3m×0.3m,雨季前栽植。详见表2。1.4小河道植物护岸(堤)绿堤治理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道治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往往片面考虑河岸的实用耐久性,多采用硬化措施护岸,河岸带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及其生态作用被忽视,常造成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污染加剧。辽东山区小河道多,断面不规则,河道比降大,流速快,汇流时间短,洪峰峰值大,洪水暴涨暴落,水流摆动性大。工程防洪标准低,一般有堤河段为5~20年一遇防洪标准,无堤河段低于5年一遇防洪标准,洪水破坏性大。为控制洪水,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充分利用当地乔木树种枫杨耐淹、主根明显、侧根发达、生长快、根蘖强、固土防风能力强的特点,植物护岸措施采取以枫杨为主,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快山区中小河道整治。1.4.1自然原型河道枫杨护岸治理模式。自然原型护岸是指单纯种植枫杨保护河岸,利用枫杨的根、茎、叶来固持河道,保持自然河岸特性,有效促进林下植被复层结构的形成,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增加河岸的生物多样性。枫杨固坡护岸,有助于水陆过渡带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此护岸类型主要应用于小河道的中、下游河段,此类河段一般地势较平坦,河床两侧地势较高,下切河床较稳定,河流流速较缓。为防止河流在大洪水时改道,在河道两侧栽枫杨2~4行,株行距一般设计为1.0m×1.0m或0.5m×1.0m。1.4.2石砌河堤枫杨护脚治理模式。在传统河道工程措施治理模式中,土堤以干砌石或浆砌石护堤为主,但工程投资大、维护费用高,经年累月后,冲刷严重部位堤脚被淘空,堤坝损毁严重。同时,工程措施是硬性覆盖,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提高工程措施效果,提高石砌堤坝的耐久性,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在堤脚栽植1~2行枫杨,株行距1.0m×1.0m,可达到根系加筋、茎叶防冲蚀的目的,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孔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大幅度提高岸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1.4.3土筑河堤枫杨绿堤治理模式。在无护坡措施的土筑河道堤坝坡面采取枫杨绿堤措施,既以生物措施保护堤坝,又能提高河道生态景观功能,实现固堤、美堤的目标。栽植分两种形式:一是坡面栽枫杨,株行距为1.0m×1.0m或0.5m×1.0m;二是堤脚、坡面同时栽植枫杨,株行距为1.0m×1.0m或0.5m×1.0m。

2治理效果

2.1山地板栗园植物穿带、红松镶嵌补植模式效果。本研究通过对老板栗园采取板栗套(补)种红松防治技术、中幼板栗园紫穗槐穿带生物防治技术进行育补结合的生态修复,快速恢复了植被,建立了中幼板栗园“带式”、老板栗园“镶嵌式”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模式,有效提高了板栗园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功能,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量减少50%以上,板栗园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变。2.2坡耕地刺五加、楤木(刺嫩芽)特色植物资源穿带护埂模式效果。针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采取紫穗槐生物护埂和刺五加、刺嫩芽经济植物穿带技术,建立“宽带式”水平梯田生物护埂模式和“窄条式”特色经济植物穿带模式,植物地埂绿期可以达到180天左右,覆盖率达90%以上,0~40cm土层植物根系密集,有效阻滞、拦蓄地表径流,拦截泥沙,每年形成7~11cm高的土坎,地面坡度降低0.5°~1°,减缓了地表径流流速,控制了土壤侵蚀,改善了农作物立地环境,提高了作物产量,坡耕地生态系统逆向发展得到遏制。2.3沟道山核桃特色经济林全方位治理开发模式效果。辽东山区沟壑密度较大,侵蚀剧烈。本项目在沟道上游工程措施治理基础上,从沟头到沟口,从毛沟到干沟,从沟坡到沟底,全方位布设山核桃经济林治理开发措施,组成一个上下纵横、多层次、多防线、多功能、立体型特色经济林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山核桃经济林形成规模,林下植被群落基本稳定,土壤结构逐步改善,土壤抗冲性增强,防止了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有效地控制了沟道侵蚀的发展,为山核桃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立地条件,促进了山核桃和林下植物的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沟道生态系统。2.4小河道“枫杨护岸锁龙”式综合防护体系效果通过对小河道中下游河段采取自然原型河道枫杨护岸技术、上游石砌堤坝段枫杨护脚技术、土质堤坝枫杨绿堤技术,充分利用枫杨耐淹、主根明显侧根发达、生长快、根蘖强、固土防风能力强的特点,修建枫杨防洪护岸工程2474km,形成了较完整的植物护岸防洪体系,体现了生态治理河道的科学理念,促进了河道动植物生态平衡,恢复和美化了河道生态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

3结论

查看全文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探究

摘要:经过多年试验发现,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对农作物影响最小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本文分析了农业病虫害实行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关键词: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病虫害是阻碍其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创建出了多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已经逐?斩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运而生。采用这种方法防治病虫害,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更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1农业病虫害实行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生物防治技术在对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能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1.1时间较短,效果不明显。我国在近几年才提出生物防治技术,至今仍处于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初级阶段,而农作物生长是一个漫长过程,很多时候需要经过多次生长才能检测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因此,生物防治技术对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1.2缺乏宣传,规划不成熟。虽然生物防治技术经过了多次研究和试验,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的还是传统防治技术,要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新的防治技术比较困难。对于生物防治技术,有关部门缺少成熟的规划,没有完整的防治方案,而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广大农民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1.3环境改变,实践不到位。生物防治技术最初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分析,但农作物的真实生长环境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多在实验室中试验成功的技术方法,一旦被应用到实际中,效果往往不理想,这与生物防治技术的实践不到位有关?。

2对策

查看全文

钻蛀性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探究

摘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支持下,我国林业发展活力显著提升。主要介绍钻蛀型害虫的危害特点、分析生物防治技术和方法在钻蛀性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应用转基因技术、利用生物链关系、建立生物防治网以及开展综合性防治等防治措施,降低钻蛀型害虫对林木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深度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针,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钻蛀性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网;食物链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深度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颁布有力政策为林业建设和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各地区有效结合地域环境,高度整合林业建设资源使得全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退湖还林、退耕还林观念深入人心。为有效保存林业建设成果,钻蛀型害虫防治至关重要,生物防治技术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达到钻蛀性虫害防治需求。

1钻蛀性害虫危害特点

据相关调查显示,至2017年底,贵州省林地面积已达880万hm2,约0.088亿hm2,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74.2万hm2,约0.097亿hm2,森林覆盖率达55.3%,森林蓄积为4.49亿m3。可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支持下,贵州省林业建设以取得显著成就,但钻蛀性害虫防治仍旧是贵州地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以下对钻蛀性害虫的特点进行介绍:第一,生活隐蔽。钻蛀性害虫,顾名思义是指在林木结构内部生存的害虫,其活动和繁衍将严重影响林木健康,生活隐蔽性特点增加了林木害虫防治难度,使得相关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局限性。第二,虫口稳定。钻蛀型害虫的移动性较弱,其在林木结构中以植物纤维为食,虫道宽而弯曲,可达一尺以上,与其他害虫相比,钻蛀性害虫受到自然环境、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弱,具有较为稳定的繁衍条件。第三,危害严重。一般害虫常以林木枝叶为食,不会对林木产生致命性伤害,但钻蛀型害虫主要在林木枝干结构中得以存在,以植物纤维为食,会在林木结构中持续钻进,严重影响林木健康,长期得不到治理,将使林木枝干坏死,不利于林业建设成果保存。

2生物防治技术在钻蛀性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优势

查看全文

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摘要:为解决传统生物防治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变革,基于我校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和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对生物防治技术课程的课前、课堂、课后环节及线上、线下层面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本研究对生物防治技术课程采用“SPOC+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在初步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满意度。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SPOC;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生物防治技术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关于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和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1]。为解决近年收集的关于学生、授课教师反映的生物防治技术教学中存在各类问题,对本校的生物防治技术教学开展了基于“SPOC+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初步的教学实践,课程组将混合式教学贯穿于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综合分析教学实战经验并进行总结反思,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为今后更好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生物技术专业为我校四年制理学本科专业,专业重点传授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和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紧密结合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将人才培养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有基因工程原理、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发酵工程、生物信息学、动植物细胞工程、生物防治技术等。随着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国民意识的增强,我国不断完善政策制度,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生产害虫综合治理、生物入侵防治都需要大量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专业科学研究人才。课程组在近几年生物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中开展中期、期末、随机教学问卷调查和课后访谈,多种形式地收集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如“教学内容偏多”“希望增加师生交流时间及途径”;授课教师也深感因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生物技术专业人数逐年递增等原因出现的教学困境,包括“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停留于表层的师生互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佳”等。

2“SPOC+雨课堂”的生物防治技术混合式教学整体设计

查看全文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

摘要:指出了林业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管理工作一直是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现状及其种类,并探讨了若干防治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林业经济;病虫害生物防治;管理探讨

1引言

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管理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实行不同的处理措施是现阶段相关林业部门考虑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重视。

2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概述

2.1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营林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摘要]我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每年都会举行全国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大大增加了我国的林业面积。但是,森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有害生物的影响,制约了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采取营林技术,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基于此,本文就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营林技术;有害生物;防治作用

目前,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苗木种类越来越多,随之导致林区内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采用营林技术来防治有害生物,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对林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1林业有害生物概述

所谓的林业有害生物,指的是会阻碍树木及树种健康生长的害虫、病害、杂草等。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不容易进行治理。根据相关的统计研究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高达1.9万种,而且无法进行彻底治理。尤其是最近几年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森林面积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现阶段,林业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导致虫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新林区尤其是人造林的成林速度比较快,但其自身的生态恢复能力和抵抗虫害的能力都比较弱。而害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再加上其属于食物链中的一部分,如果生态循环遭到了破坏,就会造成害虫天敌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了森林的调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害虫繁殖更为迅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查看全文

玉米螟生物防治新技术浅析论文

摘要:对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滚式繁蜂改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为长效蜂卡,使放蜂次数由3次降为2次,减轻了劳动强度。1991~2003年在省内外累计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为97.8hm2,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

关键词:词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生物防治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虫,沈阳地区一般发生年份玉米可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减产达20%以上。目前,我国对玉米螟大面积防治主要靠化学药剂,生产上仍以人工投放高毒的颗粒剂为主,在配制和使用中极易发生中毒事故。为此,应用安全无毒功效高的新技术防治玉米螟,应是当前植保工作的大课题,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希望。为满足农民要求,1991年起,我们就正式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十几年来,经全体同志努力拼搏,刻苦攻关,采取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同步进行的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效益。

一、试验材料

1.1赤眼蜂种类

松毛虫赤眼蜂。

查看全文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分析

摘要:为改善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我国林业发展较快,显著增加了造林面积。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次、危害面积也显著提升,对森林资源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林业管理人员需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与方法,促使林业健康发展得到保证。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潜伏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对林业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作用。造林面积的持续扩大,随之提升有害生物的发生几率。因此,管理人员需充分明确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意义,探索更加高效的防治技术。

1林业有害生物的产生原因

1.1繁殖特性。有害生物往往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较短时间内即可繁衍较大的种群。一些林业管理人员在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由于防治观念、防治技术不够科学,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显著减少有害生物的天敌,导致有害生物频繁出现[1]。1.2外来传播。新时期下,不同地区之间的林业交流显著增强,交换树木品种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新的有害生物传播进来。由于新传入有害生物的天敌较为缺乏,导致有害生物的危害面积显著扩大,威胁到林业的健康发展。1.3人工造林。为改善自然条件,人工造林活动得到深入广泛的实施。通过人工造林工作的开展,能够促使森林面积覆盖度得到提高。但一些地区采取较为单一的树种,不具备较强的抗病虫能力,导致有害生物的发生率较高。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

查看全文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摘要:随着国家生态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破坏给生态建设带来的诸多影响与制约也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目前,很多地区还在应用化学农药,但是由于其在使用中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各国政府都在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科学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新技术;林业有害生物;应用探究

随着人们林业防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过程中,通过科学引用各类新技术,不仅能够科学、有效防止一系列有害生物,也可以尽可能减少给林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发挥出更理想的林业保护作用,因此,针对新技术的应用探究,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

1雷达技术

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很早就针对雷达遥感系统、生物学的科学整合作出了深入探究,且逐渐实现了及时、准确监控和检测林业有害生物的活动信息。其中的雷达技术主要是通过雷达实现相关昆虫一系列活动信息的采集、整理,在基础上,通过雷达遥感技术的科学运用来监测林业有害生物,基于其检测结果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止措施,以此来尽可能的避免或者是减少给林业带来的损失。现阶段,我国已经架起了一定规模的雷达监测系统,且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来实现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的实际情况,给予更科学合理的预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雷达技术起步较晚,林业信息存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为了将雷达遥感技术的优势特点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检测系统得到不断完善与创新发展[1]。

2飞机技术

查看全文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运用

摘要: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与改善空气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对涵养水源、防风固土、防洪减灾以及防止滑坡、泥石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以已有林地资源为依据,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契机,不断加快生态建设的脚步,促进生态环境的稳步发展。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恰当的引入外来物种,导致外来物种不断扩大,因为没有天敌,有的物种泛滥成灾。在这种情况下,引进何种技术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对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具体应用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远程观察的新兴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遥感器、电磁波和辐射等远程探测技术来监控、分析物质的性能、特点与形态,并加以归类。20世纪90年代,林科院开始使用航空录像技术来拍摄、记录整个林业区的情况,并通过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来处理拍摄的图像,以准确反馈林业区域内的有害生物区。2006年,湖南省开始使用航空电子勾绘系统,逐渐完善与提升了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增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能力。1.2雷达技术。雷达技术运用到林业方面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但通过借鉴他国一些成功的案例和不断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也进行了地区试点检测,反馈结果十分理想。雷达监测技术在林业应用领域上是行之有效的,但技术层面还存在着局限性,其中部分关键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相信随着尖端科技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一定会成为防治林业害虫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1.3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集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技术与遥感技术为一体的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收集、处理获取的信息数据,以准确反馈有关区域的数据信息。在欧洲发达国家,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到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灾害预测等领域中,获得了认可与支持。1.4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生物技术,能够借助抗虫性植物的基因与其他动物的抗虫基因,培养出优秀的基因树苗,可有效改善树木的品种,提升林业的抗病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林业领域,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1.5数字化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由于林业资源分布范围较广、林地面积变化明显,如果沿用传统的人工检测与管理模式,很难快速监测出林业有害生物区。数字化技术是以GIS技术、RS技术、通信技术与GPS技术为依据,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采集与分析获取的数据信息,将预测的结果发送到系统监测中心,以便人员了解整个林区的林木生长情况。因此,实现林业数字化,可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使办事效率得到提升。

2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2.1营林防治。营林防治技术是一种包含种苗、造林、抚育和收获等一系列活动的技术,近年来,各地均组织开展了与营林防治技术有关的林业有害生物实践活动,对减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较为常见的营林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通过伐根嫁接,快速恢复林业系统。第二,筛选、培育与种植优质的抗有害物种的树种,以提升林业抗有害生物的能力。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当营造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第四,合理进行封山育林、修枝抚育、高干截头,以提升林业系统防御有害生物的能力。第五,合理抚育采伐,修整病虫害木,减少虫口密度与危害。2.2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应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中,施药机械、施用时间、剂量、次数及剂型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林业部门应将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到化学防治中,通过有效的喷药方式,将药剂注入树干内,在保护益虫与施药者的人身安全上,降低虫口密度,以保护林业环境。对于攀上乡土阔叶树种的薇甘菊,可在每年4—5月与10—11月,选用杀灭薇甘菊根、茎和叶为主的甘草膦与森草净,适当增加增效剂,按1∶2的比例兑水搅拌,然后通过根部施药法,使用砍刀、剪刀剪断接近地面攀附的蔓茎,向地下根茎喷洒药液。治理后持续观察监测,进行补防,反复喷施药剂,直到薇甘菊根除为止。施药后,要注意人、畜安全,在施药区域悬挂警示牌,防止人员、牲畜中毒。此外,喷施药物,应在晴天作业,一旦施药6h内下雨,需及时补防,以免影响药效。2.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在种植林木的过程中,通过害虫的天敌来克制害虫的传播与蔓延,确保林木正常生长,起到长期防治的作用。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可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与重点预防区域放入松褐天牛进行防控,并引入信息素防控技术,在部分区域设置信息素诱捕器,实施诱捕防治。待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期,需在预防区内设置诱木,以控制松褐天牛过度繁殖。2.4物理防治。在防治松材线虫病的过程中,可在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剪病枝的方式,择伐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松林,并辅以单株清理的方式除治与疫情相邻的松林,从外向内清除疑似感病木、衰弱木和枯死木,做到即死即清。为了减少虫口密度,需对全部伐桩作除害处理,并控制伐桩高度<5cm。使用16%的丁硫克百威乳油喷洒伐桩,直到伐桩浸透为止,或使用厚度为0.8mm的塑料薄膜与1~2粒磷化铝和土覆盖表面,并将土层控制在20cm内,确保全面覆盖伐桩的表面。2.5新型林业的有害生物热烘、辐照、微波处理技术。在新型林业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中,辐照、热烘、微波处理等技术,也叫三理防治技术。应用原理:把已经发现的各种有虫害木材直接放于烘房内,经过高温加热、加压,把虫害直接杀死。辐照处理技术指的是应用离子化能的照射能量来阻止有害生物的生存条件,破坏其生存环境,而后将害虫杀灭;热烘处理指的是在烘房内把有病虫害木材做加热处理,使温度达到杀死病虫的最佳温度;微波处理指的是把木材直接放于微波环境内,对其做干燥、加热、灭菌、杀虫等处理,微波处理在杀虫灭菌中应用较广,且在当前的木材检疫中应用效果越发显著。以上3种新型有害生物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可较好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且在当前的害虫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