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半期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3:26: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半期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半期总结

学校高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全体高三师生都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勤奋努力,讲求质量,提高效率。

(一)、思想工作

1、班风、学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胜利的保证。全体师生都应高度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带头、榜样作用,切实搞好班风、学风建设。良好的班风要求:树正气,以讲政治、讲纪律、讲学习为德;以关心集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乐;以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成绩优良为荣。整个班级体班风正,显得朝气蓬勃。良好的学风要求:有理想,能够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有毅力,能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钻研学习,有方法,能抓紧时间,讲求效率,毫不懈怠地学习;有竞争,能你追我赶,人人争上游。整个班集体学习风气浓,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一个班的领路人,班主任的工作直接相关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班主任的工作做到“五要”:班主任要深入教室、寝室、操场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多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班风班主任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每学期至少找每个学生谈话一次,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和心理疏导,让学生“自知之明”。班主任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班主任要适当组织主题班会,周末晚会等人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调适学生的心身。(每周至少一次)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每周二次,每次半小时),增强学生的体质,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

3、科任老师配合教育全体教师均是教育工作者!科任教师在做好教学“六认真”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状况,通过学生课堂精神状况、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问题的表象,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诱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精神饱满来学习,斗志昂扬去竞争。

4、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的成功、人生的辉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心理培训和心理疏导。开设心理咨询室,请大学心理学毕业的教师尹超和邵成俊作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对‘逆反心理’的认识和修正策略的教育”。开设“克服心理焦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专题讲座(第五期半期后)开设考试“应考策略”的专题讲座(“一摸”前)开设“人际关系谈”专题讲座(第六学期初)开设“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专题讲座(第五期半期前)开设“如何填好高考志愿”的专题讲座。

查看全文

高三教学工作规划

一、工作措施

为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全体高三师生都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勤奋努力,讲求质量,提高效率。

(一)、思想工作

1、班风、学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胜利的保证。全体师生都应高度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带头、榜样作用,切实搞好班风、学风建设。良好的班风要求:树正气,以讲政治、讲纪律、讲学习为德;以关心集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乐;以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成绩优良为荣。整个班级体班风正,显得朝气蓬勃。良好的学风要求:有理想,能够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有毅力,能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钻研学习,有方法,能抓紧时间,讲求效率,毫不懈怠地学习;有竞争,能你追我赶,人人争上游。整个班集体学习风气浓,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一个班的领路人,班主任的工作直接相关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班主任的工作做到“五要”:班主任要深入教室、寝室、操场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多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班风班主任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每学期至少找每个学生谈话一次,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和心理疏导,让学生“自知之明”。班主任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班主任要适当组织主题班会,周末晚会等人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调适学生的心身。(每周至少一次)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每周二次,每次半小时),增强学生的体质,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

3、科任老师配合教育全体教师均是教育工作者!科任教师在做好教学“六认真”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状况,通过学生课堂精神状况、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问题的表象,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诱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精神饱满来学习,斗志昂扬去竞争。

查看全文

学校2006级高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工作措施 为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全体高三师生都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勤奋努力,讲求质量,提高效率。

(一)、思想工作

1、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胜利的保证。全体师生都应高度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带头、榜样作用,切实搞好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要求:

树正气,以讲政治、讲纪律、讲学习为德;以关心集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乐;以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成绩优良为荣。整个班级体班风正,显得朝气蓬勃。

查看全文

高中毕业生自我鉴定样板(二)

毕业生自荐信

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时光流逝,丰富多彩的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高二年我们班被评为市优秀班级,这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班级而自豪。三年来,我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97年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高三年被(评为校三好生。

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高。三年来学习成绩优异,半期考、期考等重大考试均居年段第一。在学科竞赛中也多次获奖,高一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市三等奖;高二年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厦门赛区表扬奖,高三年获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体锻达标擅打篮球。

查看全文

低碳生态经济下水利建设思考

1低碳碳生态经济内涵

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剧增,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各种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低碳和生态经济理念最令人关注。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其目的是通过人类重塑自然权威,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与之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为基础,以引导人们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为着眼点的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形态。其本质是体现保障生命存在的意义、体现保障资源永续利用的意义、体现保障生存环境的意义。

2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1)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强台风、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威胁。据2016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31省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0095.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643.26亿元,占当年GDP的0.49%。(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多个区域分别或同时发生旱灾的概率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饮水安全和供水保障的影响日趋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3)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使河流生态系统从结构到功能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甚至已经超出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调控能力,河流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趋严重。(4)大坝与生态的关系复杂,大坝的修建可能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制约了水电开发。上述水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突出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水利建设,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构建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安全保障;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3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

传统的水利建设以控制水流为目标而建设水利工程,旨在满足人们对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的不同需求,只是片面地追求水利建设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去充分考虑后期水利运行所带来的生态和社会环境问题。因此,水利工程在带来众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各种影响,如处置不当,必将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对人类、生物、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此外,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宏大,在建设和运行阶段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水利工程建设这些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工程的限制性因素。3.1水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因拦蓄、调水等改变了河流、湖泊水体的水文情势,影响了原有河流、湖泊的流量、水深、流速、水面面积、含沙量。由于水文情势的变化,河道和湖泊等水体的水质及水温的变化难以避免。3.2生态影响。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的完整性、景观生态体系、陆生生态、水生生态、水土流失等方面。主要表现在由于工程占地、水库淹没等改变了原有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区域生态体系生产力;工程施工建设等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相关建筑物取代了原有的田园景观,使其失去原有的质朴自然的美;水库淹没了森林、草场及绿生生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绿生植被的种类和分布,造成绿生生物淹没死亡或迁徙,种群结构或区系组成发生变化,迁移路线发生改变等;兴建水利工程对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有较大影响,对洄游生物影响更大;由于水体变化对河滩、湖滨、沼泽、滩涂等湿地生态环境以及物种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开挖、土石料开采等施工活动扰动地貌、损坏土体和植被的分布可能产生水土流失问题。3.3移民影响。因蓄水发电、灌溉、防洪等开发利用水资源所兴建的水库、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导致农村、城镇居民丧失了原有土地资源而需要搬迁,原有社会、经济、环境、生产体系可能解体,从而产生移民问题。移民问题常常是兴建水利工程所引起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它牵涉到社会经济、传统习俗,还与自然生态、环境容量、未来开发等密切相关。移民的迁建可能产生次生环境影响。3.4施工环境影响。工程的施工活动产生的施工粉尘、噪音及固体废物的影响,对施工区大气环境、环境卫生和附近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有一定不利影响。3.5局地气候影响。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与水体的热容量、水面面积和下垫面变化有关。水库蓄水后水面面积增加将导致原河道两岸由热容量小、糙度大的陆面变为热容量大、糙度小的水面,下垫面物理特性的改变,库区及库周近地层局地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雾等。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大时,可能对农业生产、航运和生活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6能源消耗水利工程减轻洪、涝、旱等灾害,水电与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样是清洁能源,水利工程本质上是低碳的,但由于工程规模巨大,其生产及运行期间也需要消耗能源。工程建筑物混凝土量大,钢筋及金属结构用量多,以上材料均需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查看全文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刚刚迈入21世纪之际,回顾和总结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是历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现实需要的不同,回顾和总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并依据这一历史观把现代化确定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①。

现代化研究最早兴起于60年代初的美国,以后逐渐传播,但它长期是作为发展理论而受到重视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作为专题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罗荣渠先生创立的现代化理论建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研究,而是把现代化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使史学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条的束缚,大大扩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现代化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史学流派。

遗憾的是,罗荣渠先生早逝,有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来得及深入和展开,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20世纪现代化研究集中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没有包括原发现代化国家,也没有从总体上给20世纪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总结定位。

本文认为,20世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成果,把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并没有结束,而是在进一步发展。

查看全文

健康与营养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食安民康,食品安全贯穿整个产业链,其源头农产品是基础,首先必须把农产品质量抓好。为更好引导农业发展服务我国居民健康营养需求,11月20—21日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期间,中国农学会举办了健康•营养•现代农业分论坛,围绕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特征与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绿色都市农业与服务城市健康生活、牛奶与健康关联的优质乳工程、燕麦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我国营养健康型食物资源开发趋势与典型案例、营养环境塑造动物健康高效生产6个主题,交流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问题,探讨居民膳食结构,展望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营养;健康;现代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带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国民膳食结构从低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向高脂肪、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迅速转变[1-2]。膳食结构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体质改善,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在过去30年间变得越来越高,中国男性成为全世界身高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中国19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5.7cm,位居东亚第一;中国女性19岁平均身高以163.5cm超过韩国的163.2cm同样位居东亚第一[3]。然而,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结构对国人身体健康同样造成了巨大影响,1998—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且差距不断扩大[4]。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我国科技事业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四个面向,相比以往,专门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深入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对国人营养和健康的提升作用,11月20—21日,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中国农学会联合中国农科院、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期间设立健康•营养•现代农业分论坛,邀请王加启、周培、王军波、应剑、张宏福、丁钢强6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并互动交流,吸引线上线下八万余人次观看,用先进的科技理念探讨了普通民众最关切的问题。

1现代农业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直我国最关切的民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将我国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战略都统一到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的理念中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5-6],将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1.1绿色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起源于哈沃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当中提出的前沿城市[7]。20世纪中叶,美国、日本、韩国相继发展都市农业,国际社会也普遍十分关注都市农业,在1996年专门成立了国际都市农业促进小组,2001年成立了国际都市农业的基金会。中国都市农业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先后在上海、北京、广东开始兴起。发展到目前为止,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也提出,专门针对大城市郊区的多功能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原农业部提出规划,全国在4个直辖市、5个计划试点市、27个省会城市发展都市农业。周培在报告中指出,2016—2018年的数据显示,随着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提升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畜禽绿色养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均出现了主粮消费量下降,肉蛋奶的消费量增长的趋势。其中牛奶产量位列全世界第三,肉和鸡蛋的产量都名列全球第一。由于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业竞争力存在先天短板。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畜禽养殖理念逐步改变,由原来的重医药转变为以保护保障动物自身健康为目标的绿色高质量养殖。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第194号公告,针对细菌耐药性重拳出击,按照《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规定从2020年起,逐步停止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并已进入到强制性实施阶段[8]。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对中国的草业和畜牧业建设意义重大[9]。通过绿色营养、精准施养、环境控制、生物安全“四轮驱动”开展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成为我国畜牧业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张宏福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养殖环境因子分析,将出版一系列11本的《养殖环境手册》,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封闭式的现代养殖模式的发展,减少医药成本,实现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

2现代农业与膳食健康

查看全文

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当今的文化研究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新阶段,它可以脱离文学对象,甚至将文学边缘化。究其原因,是消费文化之取替文学文化为文化研究之独立地位的获得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寄生性;理论体系化;独立性

一个天经地义的观点是,文学批评就是关于“文学”的批评。不过回望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却呈现出一个从寄生于文学到逐步与文学相分离的轨迹。

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文学批评主要体现为阐释文学的类型、体裁等文学的基本范型。《诗学》开创了文学批评,也奠定了批评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世纪流行文献学批评,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及典籍进行编注。文献学作为文法学的姊妹学科,具有修辞学传统,关注字词与风格,侧重文本细节,因而文献学批评没有产生对批评立场、原则或体系的追求。由于字词成为高度关注的领域,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被后人看作是在用字词编织学问的蛛网。弗朗西斯·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一文中写道:“因此便产生了学术的第一个弊病:只研究字词,不研究内容。虽然我所举的例子是已过去的事情,但这类弊病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类批评寄生于典籍,当然也包括文学典籍,文献学批评对文史原典具有依存关系。

17世纪的古今之争,大量争论文学应该追求什么样风格,一直被当作典范的西塞罗的《演说家》中所归纳的三种演说风格,遭到质疑。人们放弃了西塞罗散文风格的模式,提出了“中性”语言等新的风格。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在框架上突破批评视域,仍然囿于语言风格的框架内,只是以新风格取代旧风格。

查看全文

浅谈科技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摘要]科技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智力成果,并且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文化的早期传播过程中,西方科学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非西方的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活动在根本上依赖于欧洲科学传统。但是,受本土化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非西方国家或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完成近代科学的移植并确立独立的科学文化传统。科技文化在与本土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获得丰富的内涵,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和先进文化形态。

[关键词]西方科学、科技文化、全球化、开放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力量的不断彰显,科技文化愈来愈受到重视和推崇。科技文化集中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成为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尽管如此,目前对科技文化的内涵仍然难有一个定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普遍性和全球特性的一部分。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似乎都是独立发展的,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才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进程中去理解科技文化的深刻内涵,由此可以总结出科技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蕴含的开放性特征。

一、西方科学文化的早期传播

按照美国科学史家乔治•巴萨拉(GeorgeBasalla)的观点,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以来,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重叠的)阶段:一是非科学的国家或地区为欧洲科学提供来源;二是非欧洲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活动主要建立在欧洲国家已确立的科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三是非欧洲国家或地区努力形成一种独立的科学文化传统并完成科学移植的过程[1]。诞生于西欧的科学革命牢固地确立了近代科学的思想观念、实验活动和社会建制。从广阔的历史背景看,西欧国家通过军事征服、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和传教士活动,将欧洲的科学遗产带到更广阔的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对新大陆的科学探索活动随之展开。近代科学的早期传播主要表现为调查和收集新大陆的动植物标本,研究其特征,然后将结果带回欧洲。这一时期的科学活动首先集中于植物学、动物学和地质学,其次是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理学科群(如地形学、制图学、水文地理学、气象学),最后是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从事科学探索的自然主义者既有职业科学家,也有业余爱好者,大多扮演着探险家、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医生、商人、军人、艺术家和冒险家的角色。经历科学革命的洗礼,受过科学训练并拥有专门知识的欧洲人更清楚地意识到新大陆上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欧洲自然主义者在世界各地的丛林、沙漠、山脉和平原中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以启发欧洲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近代科学首先从欧洲传入北美洲。16世纪,欧洲自然主义者对西印度群岛的博物学作了大量描述,随后对美国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博物学进行探索。1768-1780年,詹姆斯•库克(JamesCook)船长进行的三次探索航行标志着太平洋地区(尤其是澳洲大陆)成为科学活动的目标。在首次航行中,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Banks)发现了澳洲大陆的动植物和民族学宝库。受班克斯的激发,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Brown)在澳洲收集了三千多种植物标本,并于1810年出版了系统研究澳大利亚植物的著作《新荷兰的未知植物》。除此之外,这一地区的科学活动还包括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JosephDaltonHooker)于1839-1843年在南极洲的科学探险以及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AlfredRussellWallace)于1856-1862年在马来群岛的探险活动。同一时期,欧洲人的科学足迹也进入亚洲和非洲。日本在16世纪末对西方开放之后,它的博物学研究很快被欧洲科学家所主导。从17至19世纪,越来越多的欧洲科学家来到中国,进行博物学研究。自从葡萄牙人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之后,英国的传教士、医生和职业科学家也对印度进行自然探索,广泛收集动植物标本,并在加尔各答建立植物园。非洲西海岸自15世纪被葡萄牙航海家发现,但由于各种原因欧洲的科学探索主要限于非洲大陆边缘。欧洲人在异域土地上收集的所有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以及累积的所有信息材料都被送回欧洲,填满了欧洲的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这背后隐藏着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地位。那些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考察的科学家发现,对异域土地的博物学研究所获得的经验改变了他们的科学观点,比如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动植物标本使之前为欧洲动植物设计的分类系统变得过时。因此,欧洲科学在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过程中经历了重要转变。近代科学的早期传播承载着欧洲人所代表的科学文化传统,他们是“科学革命的继承人”,确信“物理宇宙不是通过不受约束的思辨或神秘的沉思来理解和征服的,而是通过直接地积极面对自然现象来达到”[1]612。

二、非欧洲国家科学文化的依赖性

查看全文

社会的经济基础研究论文

(M.波斯坦是英国著名中世纪经济史家,新人口论的奠基人。本文是他1950年在巴黎第九届国际历史学家大会上宣读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新人口论理论。现据1973年波斯坦论文集译出。原文本附有大量注释,引用许多文章专著。因有些材料国内不易查找,有些亦显陈旧,实际用处不大,故从略。——译者)

本文的题目是中古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个题目含有某种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意味。不过它通常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指人口和土地垦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活动的总趋向。总之,它包括可以离开法律和社会制度以及阶级关系讨论的所有经济事实。

这些问题下面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本来,把它们和别的制度的以及社会的现象截然分开,实际上就是和整个历史过程分开,已经是够糟的了。如果再要把人口和土地垦殖分开,把垦殖和技术分开,把这三者和物价以及生产的总趋向分开,那就更是生硬的割裂了。因此我准备大体上把它们结合起来论述。

所以有必要和有可能把这几个问题合并讨论并且把它们和中古史的其他问题区分开,是因为它们都牵扯到近来的经济活动总趋向的讨论中,或者用时髦的术语来说,牵扯到社会收入的“长期运动”的讨论中,史学家们不会忘记最近十余年来涉及中古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的主要争论:若干世纪以来经济活动是否持续高涨?它究竟是增长了抑或是衰落了?是什么影响它运动的方向和规模?实际上它引起历史发展的整个体系问题。因为即使能够表明中世纪的发展经过了独特的以至显然不同的各阶段,也仍然还需要考察这些阶段是否长得足以称之为“长期趋势”。

“长期趋势”是个新名词。它几乎是半生不熟就出炉的。但它的基本内容,至少是其某一方面,却早巳为中古史家所熟悉。多布舍和皮朗的功绩是提出了这个问题,由此和十九世纪史学家的既定原理决裂。十九世纪史学家大都主张,中世纪的事是于罗马帝国灭亡之际从无有或者几乎是无有开始的,之后持续发展并无中断,直到十九世纪社会达到繁荣阶段。但多布舍和皮朗却着手证明在罗马和中世纪之间有某种连续性,并从而推翻了(虽然似乎是十分荒谬)中世纪的发展只是简单的持续的观点。因为他们主张黑暗时代并不是新的持续进化路线的起点,而只是晚期罗马衰落趋向的最后阶段,很快就继之以早期中世纪的上升趋势了。皮朗本人则走得还要远一些,他主张加洛林时代中期是一个中断,这样使经济衰落和高涨的平衡更复杂化了?/p>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