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1:2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生态化理念普及与推广,休闲生态园大规模涌现。本文以休闲生态农业园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双峰县新石门村雀鸣谷地域特色背景,提出既能使人游人观光、休闲娱乐,又能减缓节奏、放松身心的休闲农业生态园区模式。
关键词:生态化;休闲娱乐;休闲农业生态园
近年来我国的各类生态园向多元化迅速发展,其中以生态型、经营型、福利型相结合的最为常见。本规划项目具有原本地域唯一性,独特性,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加之走马街镇“中国书画之乡”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前来走马街镇旅游度假的游人不断增多。可见,园区目标市场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生态农业园建设也势在必行。这对于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整体形象、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石门村雀鸣谷园区现状
该项目地处娄底市双峰县走马街镇新石门村红公冲,定位于双峰县会仙山脉“石门圣殿”南面山坳里,规划面积东起毛冲山、南至对镜山,北至大屋石山,西至新石门村中心路段,整个园区呈倒U型状,南北宽600米米,东西长900米,总面积112万平方米,约合1600亩。项目区东距双峰文化名镇走马街7公里;南距双峰与娄底交界重镇太平寺3公里,鹅公坪集市3公里,北距立新煤矿4公里,距双峰县城区26公里;距娄底市中心城区28公里;新修的娄双大道距项目区不足3公里。红公冲地处石门村偏南处,三面环山,中间为山脚洼地,总面积约1600亩,整个地型地貌为倒U字型,其中洼地总面积约260亩,自古以来未能开垦的荒坡荒地约200亩,占低洼土地面积的90%左右,能够勉强水、旱种植面积32亩,蓄水塘28亩,占低洼总土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生态优美,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与生森林资源丰富,群山起伏,空气清新,各种翠鸟在林间跳跃飞翔,鸣叫声彼此起伏,为这寂静的山谷平添了几分生气。
二、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生态园循环经济论文
现阶段城市快速生长,城市框架越来越大,城市连绵区逐步形成,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和生态,农业生态园的出现,不仅带给了都市周边旅游的契机,也保护了区域多样性的发展。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是现阶段农业生态园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态园规划中的设计方法,同时对如何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以某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和设计研究为案例,对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1相关概念解析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1.2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更加便利,农业旅游观光方兴未艾。生态观光果园是林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模式。生态观光果园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巨大的市场需求,又反过来促进生态观光果园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果业种植规模化面积的不断攀升,我国已部分出现规模化的生态观光果园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我国的生态观光果园比国外起步要晚,在果树品种选择、管理方式、观光特色及规划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规划设计上存在短板,导致了生态观光果园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基于此,必须将生态建设、旅游观光及果园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作为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开发。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自然环境、果树资源及区域发展,统一布局,科学规划,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进而把生态观光果园建设成集观赏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传播及生态示范为一体的经济产业。因此,必须在了解生态观光果园的功能、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手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一、生态观光果园的功能
我国果树品种繁多,主要有常绿果树、落叶果树等,不同类型的果树被广泛应用到林业工程建设中[3]。建设现代化生态观光果园,必须合理配置果树类型。同时观光果业与林业工程建设的高度结合,对本区域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及生态条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既有效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又与荒地利用、绿化造林无缝衔接,这也与我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政策理念相适应。生态观光果业兼备观赏、科普及经济功能,以果实采摘为基调,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基础设施,以满足游客放松身心的需求。观光者通过参与果实采摘,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对促进家庭和谐、团结合作及体验劳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科普功能,生态观光果业中会运用先进的栽植技术、管理模式及基础设施,充分展示我国农业的科技元素,并结合新媒体技术,配置科普栏、展示牌及视频动画等,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果园相关的科普文化。比如设置展厅介绍果园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功效,电子屏介绍果园现代化设施现状等。对于经济功能,生态观光果园具有一般果园的种植收益,经营者依托果园,在观光旅游、娱乐设施等方面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因此,在生态观光果园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活动、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
二、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具有的原则
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原则必须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充分掌握相关规划要素资料,详细分析生态观光果园规划的突出问题及天然优势,准确把握规划方向,力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和客观。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进行建园,使生态观光果园建设更好地为游客服务。科学高效地进行生态观光营造,确定生态观光果园合适的规模,做到与人文理念的有机统一[4]。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原则。这是生态观光果园合理布局、科学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根据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在此前提下,适当进行人工干预,维护生态平衡,保证观光果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适树原则。根据果树的生长习性和物候特征与种植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相关产业相匹配,即生态观光果园必须在合适条件中构建,以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5]。不同果树对土壤、水肥条件具有差异,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且以乡土果树品种为主,同时可适量引进外来果树提高果园整体观赏性。配备相关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必不可少,比如温室培养种苗、人工补光、无土栽培等,力争果树品种的多样性。四是坚持生态原则。生态观光果园的快速发展,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在规划设计果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址和周边的生态需求,采用配套的环境治理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废弃的荒地充分利用起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五是坚持参与性原则。生态观光果园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游客贴近大自然。生态观光果园让人们广泛地参与到观光果园中,亲身体验果园特色。在果园种植环节,游客积极参与到果树农业种植中,包括种苗选择、水肥管理等,加深对种植的了解;在娱乐设施方面,以家庭为单元,组织相关的竞争主题活动,提高游客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果实采摘环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结合创意性的采摘工具,选择合适的品种供其采摘;在传统文化方面,果园经营者不断组织一些果园文化节,将果园知识和本地区的文化结合在一起,采取问答并设置奖项形式,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六是坚持突出特色原则。突出特色优势是生态观光果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农业信息化升级改造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重视果园特色的打造,尽量避免与其他生态观光行业雷同。在果树品种、配套设施、管理模式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突出特色,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高度统一。因此,观光果园规划设计要与突出特色并重,准确定位,凸显优势,使得果园特色更加鲜明[6]。
三、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证探究
摘要: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实证研究,专门以我国太湖地区作为探究对象,基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与原则简要探讨,并立足于实际,提出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统筹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太湖;乡村景观规划;生态系统
1太湖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位于长三角地带的南缘位置,同时也是现今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地域范围分布上,太湖横跨江苏、浙江2个省份地区,湖北岸是江苏无锡,湖南岸是湖州,湖的西岸是宜兴,湖的东岸是苏州。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气候、经济、文化、乡村资源等,在发展建设中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主要的进出口河流多达50多条,湖泊总面积为2428km2。在湖泊区域内,小型的岛屿有50多座,其中的18座岛屿均有居民居住。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太湖地区各类资源的开发规划就从未停止过,作为国内第三大淡水湖,无论是从水利的角度、农业发展的角度、旅游的角度等多方来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然而,在实际规划设计上,却很难形成一套强有力、保障性的有效机制。
2统筹规划设计策略
关于对太湖地区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最核心的规划建设内容就是开发与利用空间内土地,要科学合理。相对而言,其目的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1]。最终目标是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笔者以为,在整个区域乡村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构建中,始终都应当秉承着可持续发展观这一理念,方能实现区域乡村空间内的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而很好地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太湖位于江南地区,对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切实遵循以下规划思想。第一,太湖地区各乡村景观的规划,可运用贯穿景区的生态水景园林体系,以此来做到有理有节、收放兼具的效果。第二,注重区域空间规划的相互和谐性,即构建和谐生态园区。乡村景观实际上是城市的后花园,因而,生态园林的建设,首要考虑的就是“人”,即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处。第三,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要尽可能突出地域特色、民俗乡情[2]。关于太湖地区“美丽乡村”的发展探究,其中的“美”涵盖了美学价值、生态美学的人文理念,其中的“丽”则代表的一种“新”,革新、创新、进步的体现。对此,结合上述相关内容,就当下太湖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对策。第一,依托村庄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关于“乡村”,指非城市化地区。比如,城市周边的乡镇、村庄等。除了乡镇、村落之外,包括农田、湿地、森林等所占区域,这些均属于非城市化区域,也就是乡村地区。总的来说,它是作为人类聚落的一种基本形式,与城市相比,乡村与大自然的融合度更高、更强烈,因为村庄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早就已经成为了自然肌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若想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将构想的生态乡村系统蓝图变成现实,那么,必须要充分借助乡村、村庄部落的这种原本的肌理。在具体实践构建过程中,要在景观和住区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便于当地村民相互间沟通情感,进而为后期的项目开展与协作做足前期准备。总之,要切实遵循做到村庄的统一性,即建筑风格与周边绿地、山景相互辉映。此外,还需要要求乡村道路,尤其是村口地面,要平坦开阔。还可以在乡村道路两旁或者村口处放置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石”。第二,发扬地域特色,设计宜业性景观。太湖地区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突出地域特色,必须将地域文化与乡土元素充分融入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居民的认同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现状,设计宜业性的景观。将旅游业与农业融为一体,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准点,并以此作为平台载体,将区域空间内的农田作为主要设计对象。在具体规划设计上,可借助于色彩、肌理与序列,在满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形成独具区域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
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1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理论
随着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的兴起,乡村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涵盖了乡村景观、郊野生态、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乡村公园设计要充分地展示乡村文化和地域特征,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1.1地域特性的要素。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和其他地方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是其特有的个性、标签,是地域自身存在的本质特征[3]。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建筑、工程景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域人类长期的劳动成果,反映出该地域自然和社会人文的结合,具有历史连续性[4],在一定程度表现出了地域特色的特征[5]。乡村由于城镇化不高,开发力度不够,因而保留了较好的自然资源,同时乡村地处偏远郊区,往往表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特征作为乡村基因识别性符号,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与利用。1.2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性、尺度和综合性,主要是斑块、廊道和基质三大要素[6]。乡村的景观生态以“山、水、田、林、路、园、塘”等为基础构成不同的景观格局。虽然这些不同的景观单元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与配置,但各空间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生态架构,为乡村生态稳定及物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基础。如乡村中以河流、道路、林带等为廊道系统,山林为基质,田、园、塘等为斑块系统,组成多种生态空间格局。虽然各系统之间互相分离,但并没有影响各系统间物种信息的流通,反而使其趋于更加稳定,维持了稳定的生态过程和生态肌理,保障了物种信息流通、生态链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景观格局的重要斑块之一,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各斑块间的边缘衔接,避免斑块间的破碎化,通过景观耦合各斑块间的异质性,保障地域生态稳定性。然而,乡村文化与生态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序列,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乡村公园作为重要的斑块,设计时除了注重地域生态肌理,还应注重乡村文化的表现,用乡村民俗文化结合景观设施来表达地域文化,并赋予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达到对一个场所的独特解答,使乡村公园在文化与生态格局上与周围景观格局互相融合。
2乡村公园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是地域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自然风貌。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每个乡村文化是在农耕文化的积累中产生,逐渐形成特定人文景观。这些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人文景观,由于区位的差异、自然景观要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文化。乡村公园设计应根据乡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性,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使乡村公园的自然景观格局和人文景观格局与乡村景观格局相耦合,从而使“山、水、林、路”等斑块间互相融合稳定,具体措施如下。2.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景观的地域性首先表现为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特征。设计中应深入调研自然特征,了解每一项因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项因子与设计主题、结构、功能等的关联性,这样才可以做到对一个场地生态肌理的尊重,体现地域特性。根据乡村自然特征,塑造自然特色的乡村公园,如通过植物群落和水景观以表现自然特征。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遴选保留下来的适宜本区域环境条件的植物,地域特征明显。丰富乡土树种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7]。乡村公园植物的配置应着重体现乡土特色,选择生长强健、稳定性强、抗病虫害强的地带树种。植物配置注重多层次搭配,组合不同的植物群落,常绿与落叶混交,阔叶与针叶兼顾,营造多空间、多季相的植物景观。水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能有效地表达地域特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和“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水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地方文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水景观是对地域水文化的重新解读。在乡村公园当中水景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工程措施、滨水建筑、植物、景观小品来展示和科普地域性的水景观。如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8-10]。2.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具有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一个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乡村的人文资源主要有农耕文化、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活动等,它们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人文景观。设计应尊重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设计手法展示文化。如设计文化广场、戏剧舞台等活动空间让乡村民俗活动再此延续,还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取相关元素,结合现代手法,设计相关休闲建筑、景观长廊、景观小品等,让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将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避免将人文景观强加于自然景观上,造成对地域文化的不尊重。通过解读乡村地域特性,了解基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属性,因地制宜地将基地周围环境与乡村公园互相渗透,使各斑块景观格局互相耦合,从而使设计贴近自然、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公园。
3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基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西北侧,金安路南侧,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高差约3.5m。基地东西长约200m,南北宽约150m,总面积为30850m2,分两期规划建设,以一条路为东西两期。一期位于道路西侧,规划面积23650m2,该地块内主要是地势平坦荒废田地(图1、2);北部有少许桉树和龙眼(图3),东北有一个水量较大的水井。二期位于道路东部,规划用地为7200m2的荒废农田。3.2项目地域特性。3.2.1自然环境资源分析。项目地处闽南泉州晋江市,临近海域,地势平坦,是一个沿海区的村庄,具有一定的渔村文化。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为19~22℃,气候温和;常年雨量1200~1300mm,雨量充沛。基地内自然资源较差,生态资源稀少,植被品种单一,只有一口水量较大的水井,缺乏地域景观格局识别性。3.2.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丙洲村历史悠久,具有千年文化历史,以开闽王后世居住于此形成的王氏家族文化融入于闽南文化中。基地周围建筑以现代村落建筑为主,少许居民建筑还保留传统的闽南古厝和华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人文景观识别性不高问题。如今丙洲村已成为重要的侨乡,海外人员达万人,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村落。3.3设计目标。华侨公园作为晋江市重要的乡村公园,它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展示丙洲文化与特色。基地丙洲村自然与人文分析,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基础上,华侨公园设计以滨海元素和侨乡文化为特色,有机地组合地域植物景观,使公园与周围村庄肌理融为一体,形成识别性较高的村庄公园,突出地域文化公园的同时展示经济强县的形象魅力。3.4设计主题。根据基地特性和生态肌理,设计以“华侨文化、滨海风情、运动休闲”为主题,将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互相渗透,结合植物景观,提高场地文化和自然的交融性,将文化融入自然中,打造成一个具有生态与人文特色的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3.5设计策略。3.5.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基地自然资源特征较少,依据现状资源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水景营造水景观,利用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模式,突出彩化亮化不同季节的绿化景观,点缀景观置石、侨乡文化雕塑,以塑造特色景观。3.5.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基地濒临沿海,地处闽南,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设计以侨乡文化为主轴,结合闽南文化,融入滨海风情,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提高乡村公园识别性与文化传承特性。3.6设计实施。遵循现有的村落肌理,重塑场地功能,提高场地识别性,规划设计形成“一心、两环、四区、多点”(图4、5)的景观空间格局。“一心”:以原有水源营造观赏水景为中心的思乡湖生态休闲观光区。“两环”:以两条环形的园路形成生态绿廊,将各景观节点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四区”:分别为游园观赏区、运动健身区、停车场区和生态园区。“多点”:根据基地特色文化点,营造代表丙洲村不同特色的多个景观节点。3.6.1游园观赏区。该区旨在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的文化交流兼游乐的观景场所。该区主要是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核心景观区,布置公园入口广场、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思乡湖等重要景观点,通过曲折的园路连接各节点,引导游客在园内观赏游玩。入口广场是连接园内外的主要窗口(图6),对吸引游客进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是对其功能的延续。设计手法上以简约几何形的构图方式,设计树阵、休闲座椅、观景亭、植物等元素组成入口景观。思乡湖是重要观赏休闲区(图7),设计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大水井资源,以突出海外侨胞们的思乡之情为意境,设计侨心亭、亲水平台(木栈道)、临水步道等景观序列。浅水区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营造动植物栖息地,深水区采用条石砌筑驳岸,组织成不同的生态空间。通过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头与乡土植物组成大门景观与湿地景观,其中入口种植凤凰木、小叶榄仁、皇后葵、大王椰子等多种乡土热带树种,水生植物以芦苇、旱伞草、再力花等,通过不同的搭配构成具有热带风情的植物景观。建筑用红砖白石、燕尾脊、双坡曲的屋顶形式体现地方建筑特色。小品以牛雕塑、石头景观、特色花境等反映不同的地域特性,如牛雕塑寓意着闽南人的奋斗和敢拼精神。3.6.2运动健身区。此区为人们提供一个运动、健身、游玩的场所(图8)。主要布置室内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用鹅卵石步道、景亭、休闲场所等。游泳池与篮球馆位于区内东西两侧,中间设置景观亭,以鹅卵石园路将3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在休闲场所设置高低错落的组合树池、坐凳、小卖部,供村民或游客在观赏球赛之余在此休息、活动、交流、赏景。为突出亚热带滨海风情,该区植物景观以小叶榕、垂叶榕、台湾栾树、加拿利海枣等为乔木,散尾葵、黄花槐、鸡蛋花、黄金榕、三角梅等为灌木,龙船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为地被,营造层次不同的具有地域性的植物景观。3.6.3停车区。该区位于公园北侧,在入口设置矮树池,引导车辆行驶,停车位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嵌草砖的铺装形式(图9),能有效地使雨水渗透至地底下。车位之间种植大冠乔木,形成林荫环境,构成舒适的生态停车场。3.6.4生态园区。该区位于公园东侧,为留住侨胞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乡愁,于二期建设生态园,根据现有的场地农田肌理,在此区开展生态种植、科普宣传等娱乐项目,建成集景观、生产、观光旅游、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既可以留住乡愁,又可以体现地域特性与乡村公园文化。生态园的植物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体现地域特性的景观效果。适当引入经过驯化的园林树种,营造出一种别致、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景观。3.7福建晋江市华侨公园综合评价。通过晋江市丙洲村华侨公园的规划设计,布置休闲观光区、健身运动区、游园观赏区等空间,满足了当地居民及外来务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休闲与娱乐场所,同时对弘扬和传承当地的华侨文化和乡村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满足了居民对健身及休闲的需求,实现了乡村公园休闲游憩、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的多功能。
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势。将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结合起来,改变固有的农业种植模式与休闲度假模式。系统的规划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经营模式,探讨发展方向,研究特色项目。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时展的特色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关键词:农业种植;休闲;生态;发展;经营模式
建设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以改善人们平日的高频率生活,更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建设有特点、有质量的农业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由于此类生态园区是一种新兴产业,在展开运作的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克服种种困难,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1发展现状
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成型,所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的历史还不是很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度已经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的结合,我国对此类发展形势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性较弱。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此类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飞速扩张,每年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新建数量都非常可观。目前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分为特色主题、生态主题和高科技主题几种。结合地方的自然特色与人文发展特点,开辟出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的产业都离不开信息化,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引进高科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生态园区的建设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突出生态的优良性,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的位置,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感受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特色与优势。此类生态园区的初步规划,要突出设计主题,以游客的感受为出发点,建立符合大多数人思想的生态园区。当今农业种植生态园区的建造数目逐渐攀升,每年都会有新型模式的生态园区建立起来。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大批量建立,不仅可以让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体会大自然,更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逐步增高。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因此要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2存在的问题
园林绿化工作意见
2006年是全面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城市管理年工程,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一年。我们园林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担负起肩负的使命,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迎接挑战,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6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为指导,以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为战略导向,以保护自然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为己任,全面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社区公园建设上有新突破,为把深圳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公园之城”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6年,要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以城市管理年为契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面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我局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与“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数字化城管建设作为城市管理年实施的“三大工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按照市政府的《深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在2006年,创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创建而成,其创建指导思想、指标标准、指标体系、行业覆盖面等方面比“园林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覆盖更加广泛。我市自1994年获得园林城市称号以来,就朝着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向前推进,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创建工作。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目前已有80%以上达到甚至超过了标准,但是仍有10-20%没有达到标准,创建任务艰巨而繁重,2006年创建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要通过“一督办、二检查、三协调、四开展专项专题活动、五报告简报制”的办法,充分发挥深圳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办和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推动各区、各职能局及有关单位落实创建工作。力争2006年6月前完成各项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9月份向国家建设部提请申报,同时督促各责任单位巩固提高创建成果,迎接检查考评。要通过深入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实现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较大幅度提升。
校园景观营建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大学的校园除了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研活动以外,更应注重其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和生态效应。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可以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因此,探索建设生态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观光果园果树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外出游玩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的需求促进观光果园旅游项目的发展。观光果园项目集旅游、观光、采摘、度假、休闲为一体,具备一些远行旅游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生产者不仅有果品收入,还可从旅游产业中额外获得一定回报,同时也满足了游客休闲度假、观光赏园,体验大自然风光以及其久居都市后向往宁静田园生活的精神需求。但果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主要针对果园果树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希望对发展观光旅游的经营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观光果园;果树;规划;原则
1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品种。观光果园的核心是果树,园中果树是景色和产出的重点,不同的果树分布构成了果园独特的景致,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所以,观光果园经营者要把果园规划设计更具特色。但在实际的果园布局过程中,对于果树的种植,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以适种为原则,因为不同的果树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在发展观光果园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切勿为了求新求异而盲目引进一些新品种,一旦水土不服,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1.2科学定位当地的目标市场。观光果园的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客源市场,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分析目标市场,找准定位,要结合果树的品种特性,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结果,根据果树生产的自然特点进行市场开发,推出符合实际的观光旅游产品和特色项目。人们之所以喜欢到观光果园游玩,都带有一种探寻“新奇特”的心理,果园经营要充分发掘果树的果品以外的价值,例如历史文化、工艺传统、自然景观等,结合现代农业的技术特点,打造特色果树果品、特色果园环境,体现人文景观,让游客在不同时间来果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景,如赏花、赏果、采摘等,满足人们的观光需求。1.3充分保护环境的多样性。观光果园的建设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导,把优美自然景观和观光景观完美融合,充分保护园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园地的生态系统。做到果树开发、景点建设及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避免滥砍乱伐,破坏植被,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无污染果品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观光的根本。1.4体现文化底蕴,开展科普活动观光果园的环境规划属于硬件范畴,硬件再好没有软件配套,也难以达到完善。所以,在果园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果园的硬件优势,开展趣味性、科普性活动,使前来观光的游客能在游园的同时学到科普知识,全方位对果树的栽培、果品文化、果树的历史以及现代农艺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解,在游玩的同时能够有所收获,促进其口碑相传。
2观光果园果树的布局规划设计
2.1采摘品尝观光果园。多数观光果园都是在原有果园基础上顺应市场发展而增加观光旅游项目改造而成的,可以根据果园的自然情况、果树分布、地势地形进行适当改造,突出其观光休闲特点,同时满足游客采摘、购买的需求,可以在果园内设置一些亭台、回廊、椅桌等,这样可以让游人在游园时有休息之地。另外,在一些果树特别密集的地方,可以疏除一些果树,然后补植一些观光园艺植物,增加园区的功能区块划分,例如观赏区、休闲区、生产区、采摘区等,多区、多功能可增加游客的兴趣,并能使之参与进来,提高果园的内涵。另外,果园的管理要采用生态园模式,以生物农药及有机肥为主,不使用化学药剂,以出产绿色果品为主导,满足人们对安全、营养、无污染果品的需求,建立以观光、采摘为主的果园,花期观光赏景,果期采摘娱乐,同时兼营农家乐、餐饮、娱乐等项目,丰富果园经营内容。2.2游道观光果园。这类果园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经营项目拓展不具备条件,所以要以游道观光为主,在景区主干道两侧分布,可以开发30~50米宽幅的果树栽植带。一般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果树栽种,例如,桃树、李子、杏树、樱桃树、枣树、石榴树等,要分析不同树种的花期果期以及不同品种的生长特点,采用不同的栽植手段,尽可能使花期果期错开,确保果园花期达到最长,这样才能发挥果园的观赏功能,为游人提供最佳的环境,同时延长经营时间,提高经济效益。2.3观光果园。这类果园一般区块面积都相对较小,所以要突出特色,一般以景区小道为特点,体现一园一色。要突出新、奇、特、美的园区特点,对果树品种到树体的形态,都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用科学合理的修剪技术,在符合果树生长特点的前提下,创造各种艺术形态的树型,展示树体的观赏性;另外,可以运用嫁接技术,在同一果树上进行多品种培植,展示一树多果的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完成,却有浑然天成的效果。在一些特殊果品上采用套袋贴字技术,实现果实上长字的效果,比如一些传统吉祥语及现代流行词汇等,这样的果品格外讨喜,深受游客欢迎。加上运用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例如控水控肥,人工授粉等,可以培育出一些特大果实,色泽艳丽,个头不同寻常,也能让游客大饱眼福。
丛林谷地花谷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主要研究特定地形环境丛林谷地花谷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紫海花谷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规划设计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总体构思以及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丛林谷地;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紫海花谷景区基地约333.33hm2,其中可种植花卉面积约66.67hm2,林地面积200hm2,是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林区。基地独特的山脊轮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态,构成了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空间界面轮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种植区域均成斜坡递进式渐变地形,坡度有缓有急,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又有良好的观赏视觉效果,为塑造独具特点的丛林花谷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环境。以薰衣草为主要观赏对象,结合马鞭草、一串红、万寿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雏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观赏特征和环境艺术景观,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区的引种成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加观赏性木本植物梅花、樱花、海棠等的种植造景,营造出以原有山体景观为形态外貌,薰衣草观赏为主调,具有独特山谷花海景观特色,融游览观赏、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花卉植物专类园。运用植物文化意蕴和独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观,给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